語文基礎成語

出爾反爾的意思及故事大綱

本文已影響 2.9W人 

成語】:

出爾反爾的意思及故事

出爾反爾

【拼音】:

[chū ěr fǎn ěr]

【解釋】:

原指你怎樣對付人家;人家就會怎樣對待你。現多指自己說了或做了後,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後自相矛盾;反覆無常。說話不算數。

【出處】:

孟子·梁惠王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舉例造句】:

既然你已經答應幫助他,就應該盡力而爲,不能出爾反爾。

【成語典故】:

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就是“一報還一報”,近於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的意思。但後世演變爲成語“出爾反爾”,則成了言行前後矛盾,此一時,彼一時,反覆無常的意思了。

在孟子這裏,實際上還是說的君與民、官與民的`關係問題。孟子的意思很簡單,普通老百姓看到當官的戰死而見死不救固然是不對,但當老百姓災荒年歲餓死或逃荒時,你當官的見死不救就對嗎?當官不爲民作主,又要你這當官的來幹什麼呢?說到底,就是我們常說的“你不仁,我不義”,一報還一報,也就是曾子所說的“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話說回來,只要你當官的施行仁政關心加民衆的疾苦,那麼,自然就會出現“你仁我義”的情況,那還是叫做一報還一報,“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所以,“出爾反爾”的思想其實與《易經》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是相通的。善惡都是報應。當然,這裏的報應不是佛教神祕意義上的來世因果報應,而是現世現報,不是天報神報,而是人報。但其因果關係卻是存在無疑的。

引申開來,當然不只是君與民、官與民之間纔有這種關係,就是我們平常的人際交往中,也同樣存在着這種關係。我們周圍的多人,不就是因爲沒有善處這種關係而弄得來“你不仁,我有義”,今天你打我一個小報告,明天我戳你一下脊樑骨,關鍵時間讓你丟人現眼,下不了臺。就這樣愈演愈烈,最後釀成公衝突,甚至大打出手,鬧出事端來的也不鮮見。遇到這種事情,最後解決的時候追根溯源,多半會發現正是“出爾反爾”所致。甚至我們偶爾看新聞報道某個殺人案件,其事端也正是起於“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後果如此嚴重,難怪得曾子在說這句話時一再提醒我們:“成之戒之!”難道我們不應當“戒之”嗎?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