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現代詩

林徽因現代詩歌《深夜裏聽到樂聲》

本文已影響 3.52W人 

《深夜裏聽到樂聲》是林徽因1931年9月作的一首詩,屬於現代詩。詩以真摯、細密的心理描寫,表現了一種難以言狀的愛的隱痛。男子的相思,女子的惆悵躍然紙上。下面是其原文及賞析,歡迎閱讀:

林徽因現代詩歌《深夜裏聽到樂聲》

《深夜裏聽到樂聲》

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

輕彈着,

在這深夜,稠密的悲思;

我不禁頰邊泛上了紅,

靜聽着,

這深夜裏弦子的生動。

一聲聽從我心底穿過,

忒淒涼

我懂得,但我怎能應和?

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樣,

太薄弱

是人們的美麗的想象。

除非在夢裏有這麼一天,

你和我

同來攀動那根希望的弦。

 詩歌賞析:

寂靜的深夜裏,突然飄來一陣悲切的琴聲……詩一開頭就以清幽、哀婉的抒情吸引住了讀者。從“輕彈着”“稠密的悲思”和“靜聽着”“頰邊泛上了紅”的細膩描寫中暗示着彈琴者和聽琴者之間隱密的'感情和特殊的關係,同時又從琴的悲音中聯想到他們之間的不幸。詩的後三節寫“我”的獨白,其中蘊藏了非常曲折的心態。“我”最清楚琴聲中所表達的情愫。但卻默然無言以答。因爲命運是那樣作弄人,美麗的想像在現實面前顯得那麼幼稚、脆弱。“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這不過是月老的祝願罷了,而生命的排列組合卻有着不可抗拒的自身規律。除了靜聽那淒涼的琴聲,“我”還能說什麼呢?作爲昔日的一對情人,如今現實已把“我”和“你”分開。戀情雖時時浮上心頭,也只能藉助特殊的方式表達了。作者簡介詩以真摯、細密的心理描寫,表現了一種難以言狀的愛的隱痛。男子的相思,女子的惆悵躍然紙上。

 作者簡介:

林徽因(1904-1955)原名徽音,福建閩候人,建築師、作家、新月派詩人之一。

1904年出生於福建閩侯一個官僚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林長民早年留學日本,是新派人物。1916年入北京培華女子中學,1920年4月至9月隨父林長民赴歐洲遊歷倫敦、巴黎、日內瓦、羅馬、法蘭克福、柏林、布魯塞爾等地,同年人倫敦聖瑪利女校學習,與在倫敦經濟學院上學的徐志摩相遇。1921年回國復人培華女中讀書。1923年參加新月社活動。1924年留學美國,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選修建築系課程,1927年畢業,獲美術學士學位。同年入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學習舞臺美術設計。1928年3月與樑思成在加拿大渥太華結婚,婚後去歐洲考察建築,同年8月回國。1955年4月1日清晨,經過長達15年與疾病的頑強鬥爭之後,與世長辭,年僅51歲。

林徽因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作品,均屬佳作,其中代表作爲《你是人間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等。出版的詩集有《林徽因詩集》(1985)等。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