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文言文

《學弈》文言文(13篇)

本文已影響 3.09W人 

在平時的學習中,許多人都接觸過很多經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還記得以前背過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學弈》文言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學弈》文言文(13篇)

《學弈》文言文1

學弈

孟子

今夫弈之爲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爲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爲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zhu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爲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主題

《學弈》通過弈秋教學生下棋的事。說明了在同樣的條件、老師下不同的態度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告訴我們做事要專心致志,絕對不可以三心二意的道理。

重點註釋

1.弈:下棋。(圍棋)

2.弈秋:秋,人名,因他善於下棋,所以稱爲弈秋。

3.數:指技藝。

4.致志:用盡心志。致:盡,極。

5.不得:學不會

6.善:善於,擅長。

7.誨:教導。

8.其:其中。

9.惟弈秋之爲聽:只聽弈秋(的教導)。

10.雖聽之:雖然在聽講。

11.惟:同“唯”,只。

12.以爲:認爲,覺得。

13.鴻鵠:天鵝。

14.援:引,拉。

15.將至:將要到來。

16.思:想。

17.弓繳:弓箭。

18.爲:因爲

19.繳:古時指帶有絲繩的箭。

20.之:謂,說。

21.雖與之俱學:雖然這個人和那個專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學習。

22.弗若之矣:成績卻不如另外一個人。

23.弈者:下棋的人。

24.通國:全國。

25.使:讓(動詞)。

26.之:他,之前一個人。(指第一個用心聽講的人)

27.俱:一起。

28.弗:不。

29.若:如。

30.矣:了。(語氣詞)

31.爲:同“謂”,指有人說。

32.其:他的,指後一個人。

33.與:同“歟”嘆詞,相當於“嗎”。

34.然:這樣。

35.也:是。

賞析

《學弈》選自《孟子·告子》。《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全書分爲《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七篇。

這段古文共有5句,有三層意思。第一句是一層意思,指出弈秋這個人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人。這句話爲下文做了鋪墊,因爲“名師出高徒”,他的學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一定是高手如雲。第二層(第二、三句)卻出現了一種不和諧的現象:弈秋教的兩個學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話完全記在心裏;另一個雖然在聽,心裏 卻在想着也許就有天鵝飛來,想着要拿起弓和帶絲繩的箭去把它射下來。結果雖然一同學習,後一個比前一個卻是遠遠比不上了。第三層(最後兩句)是自問自答:是不是後一個比不上前一個聰明呢?我可以說:完全不是。聯繫第二層可知,後一個只因爲他不肯專心致志地學習才落後的啊!只有四句話,卻層次分明地講明白了 不專心致志便學不好本領的道理,告訴我們,只有專心致志,纔能有所成就。

《學弈》文言文2

教學目標:

1、會寫“援俱弗”三個生字,能聯繫上下文,理解善之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三能根據註釋疏通文意,讀出故事內容。

教學重難點:

1、會寫“援俱弗”三個生字,能聯繫上下文,理解善之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琴棋書畫,中國古代四大藝術,源遠流長,其中的棋指的不是象棋,而是黑白世界的圍棋,圍棋更是智慧的延伸,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有誰知道圍棋在古代稱作什麼(弈),關注“弈”的寫法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與圍棋有關的文言文,題目是《學弈》,學弈即學下棋,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2、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呢。哦,是誰教的誰在學怎麼學學的結果如何讓我們一同走進這則文言文去探究吧。

3、本文的作者是誰呢孟子。說說你對孟子的瞭解。

二、導學1、任務一:依韻讀文感知大意學習提示:孟子寫的文言文,一定很深奧,讀起來一定很吃力,先看註釋,再讀課文,邊讀邊對照註釋,想想這些字詞句的意思,知道意思了,可能讀起來就順溜了。

生讀文師:讀古文講究斷句,原來古文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我們的課文爲了讓大家學習方便,加上了標點,讀課文時有標點的地方當然需要停頓,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據它的意思,那些沒有標點符號的地方需要拖個長音,這樣讀你自己比較好理解,聽的人也容易聽懂,大家拿出筆聽我讀一遍,注意畫出停頓來。

師範讀。

指名讀。

學習生字“援俱弗”。

簡要概括這篇文言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一秋教兩個人下圍棋,兩個人學習態度不同,學習的結果也不一樣2、任務二:揣摩詞句感悟文意過渡:我們現在都知道是一秋教兩個人下棋,你是從文中哪句話得知的A使弈秋誨二人弈。

“誨”的意思是教、教導。讓一秋教兩個人下棋。

過渡:弈秋,何許人也B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通國”是全國的意思。

何爲“善弈者”(善於象棋的人,指會下棋的人)。

誰爲善弈者弈秋。那弈秋厲害到什麼程度從哪個詞語看出來呢看來,弈秋是全國最會下圍棋的人。

佩服之餘,就來誇誇他吧,弈秋,何許人也同學們,我們用這種句式誇一誇我們的數學老師吧。李老師,通校之善教者也。

過渡:俗話說,名師出高徒,弈秋是否教出了兩個棋藝高超的學生呢他們兩個學醫的結果怎樣從哪裏看出來。

C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弗若,是不如的意思。

到底誰比不上誰呢第二個人比不上第一個人。

注意句中兩個“之“”分別指的`都是第一個人,即專心致志的那個人。

過渡:同拜一人爲師,爲什麼結果截然不同這不由得讓人產生疑問。

D爲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不是這樣的,那又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來看看他們倆是怎麼學的。

E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爲聽。

請同學們看插圖,觀察專心致志的那個人。

小鳥唱着婉轉的歌兒從枝頭飛過,他聽到了嗎因爲他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爲聽;

小河嘩啦啦流流過,他聽到了嗎因爲……當蜂蝶在花叢中飛舞,他看到了嗎因爲……那另一個人是怎麼學的呢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爲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第二個人一門心思想着射鳥,這種一心是不是專心,是他學弈時三心二意。

現在請同學們合上書,回答老師的問題。

弈秋,何許人也使秋幹什麼二人怎麼學結果如何誰能連起來說說這則古文的內容。

同學們,剛纔啊,我們學習了《孟子。告子上》中的一篇文言文,那麼現在我們來回顧剛纔學古文的方法,那就是多朗讀,看註釋,懂句意,釋原文,明道理。

三、導結

1、從這則文言文中,你有何收穫呢(學習知識,就要專心致志。)

2、生活中有這樣的事嗎其實學弈就是學做人,棋如人生,離不開黑白分明的理性與均衡,只要我們走的每一步人生之棋都是認真的,專心致志的,我們就是永遠的勝利者。

3、檢測題目:聯繫上下文,說說加點字的意思。

通過之善弈者也。

思援弓繳而射之。

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四、課後作業1、背誦《學弈》這篇古文。

2、收集有關孟子的名言警句。

教學反思《學弈》是一篇文言文,學生對文言文接觸的比較少,因此,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目的在於逐步引導學生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爲將來的文言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首先,對於文言文,怎樣指導學生把課文讀通順很重要。因此,我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做到把字音讀準,把句子讀通順。學生讀完後我範讀,在這一環節上,教師的範讀是建立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在處理整個“讀”的教學環節上,我以學生的自讀,教師的範讀,指名朗讀,把讀的環節落到實處。

其次,學習文言文,除了把課文讀通之外,還要把文章讀懂。在讀通讀懂課文後,還要引導學生體會這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中所蘊含的警示世人的道理。在這個環節上,我引導學生先了解故事中的兩位年輕人學習的結果是否一致,然後弄清導致這一結果不一樣的原因,從而使學生明白到學習態度不一樣是導致學習結果不同的關鍵原因,使“明理”這個環節水到渠成,避免了教師煩瑣的分析講解。這堂直播課的教學,學生參與面窄,教師講得多,我還應該讓學生聯繫學習實際和生活實際談談,更加深刻地明白這個故事所蘊涵的教育意義,也許效果就不一樣了。

《學弈》文言文3

教學目標

1.會寫“援、射”等6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根據註釋疏通全文,瞭解故事內容。

4.理解重點詞句,領悟文中所講的道理。學習《兩小兒辯日》時,瞭解兩個小孩的觀點以及他們的依據。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同學們,你們都學過下棋吧?來說說你們學習下棋(圍棋或者象棋)時有什麼感悟吧!(喚起學生對下棋場面的回憶,從而進入課文。)

2.板書課題。說說“弈”指什麼,“學弈”又是什麼意思。

3.導入新課。今天我們來學習《孟子8226;告子上》裏面的一篇文章,看看兩個學生跟隨他們的老師弈秋一起學習下棋時,分別取得了怎樣的學習效果。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提出讀書要求:大聲朗讀課文,組成小組,合作認讀本課生字、新詞。

2.指名讀生字、新詞。

着重指導:弈(yì)秋 弓繳(zhuó)

3.指導書寫課後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導“援”“射”“俱”,並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範。

三、再讀課文,走近作者,正確斷句。

1.作者孟子:戰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軻,字子輿。他認爲人性本來是善的,都具有仁、義、禮、智等天賦道德意識,提出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論點,著作《孟子》是儒家經典之一。

2.《學弈》選自《孟子8226;告子上》,本文是他談到學習態度和聰明程度的問題時舉的一個案例。

3.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爲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爲/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爲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四、通讀課文,感知整體。

1.默讀課文,並根據註釋將課文翻譯成現代漢語。

2.默讀課文,說一說這篇課文寫了什麼內容。

(兩個學生跟同一位老師學習,因爲兩人學習態度不同,產生的結果也不同。)

3.通讀課文,本文通過學弈這件小事,作者意圖說明一個什麼道理?

(作者闡明瞭做事的時候,一定要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理解深意,背誦課文。

1.請同學用簡潔的語言說一說專心致志和三心二意的區別。

(“專心致志”意爲一心一意,集中精神,把心思全放在一件事上。形容非常認真地去做某件事。“三心二意”形容猶豫不決,意志不堅定或用心不專一。)

2.流暢地背誦課文。

(重點熟讀第二句話並理解“惟弈秋之爲聽”“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然後理解結論:“爲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最後連貫在一起進行背誦。)

3.學生試背。

4.指名背誦。

5.聯繫實際說一說,學習了本文,大家懂得了什麼道理?

(雖然我們是同一個老師教的學生,但是,因爲每個學生的學習態度不同,所以產生的學習效果也不一樣。)

6.用自己的話給同桌或者朋友、家人講一講這個故事吧,最重要的是深刻領悟故事蘊含的道理。

學弈

態度決定成敗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同學們,你們有沒有在日常生活中和同學或者朋友就某一事件展開過辯論?辯論到最後是否有結果?結果是什麼?(喚起學生對辯論的興趣)

2.春秋末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在遊學的時候,就曾經見過兩個小孩在辯論,他們在辯論什麼呢?(板書課題)

3.導入新課。現在,我們就一起走進課文,去了解一下兩個小孩在辯論什麼,到底誰說的對。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提出閱讀要求:大聲朗讀課文,小組內合作,認讀本課生字、新詞。

2.指名讀生字、新詞。

着重指導:辯(biàn)日 盤盂(yú)

3.指導書寫課後方格中的字並理解詞義。

着重分析指導“辯”,並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範。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說一說這篇課文寫了什麼內容。

(孔子東遊的時候,遇見兩個小孩在爲日出離人近還是日中離人近辯論無果,於是問孔子,孔子也不能決斷。)

2.通讀課文,爲什麼一兒認爲“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而另一兒卻認爲“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是從大小角度<視覺>看問題,另一兒是從人對陽光的感受<觸覺>看問題。學習古人爲認識自然、探求真理而善於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明白學無止境的道理。)

3.怎樣理解“孔子不能決也”?

(宇宙無限大,知識無限多,學無止境。即使是博學多聞的孔子也會有所不知。勇於承認自己的無知並不可恥,這也是孔子提倡的“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的.道理所在。)

4.自由朗讀課文,準確斷句。

重點指導:(1)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2)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3)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爲/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4)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爲/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5)孰爲汝/多知乎?

四、交流探討,理清結構。

1.第一層,寫孔子路遇兩小兒“辯日”,是故事的起因。

2.第二層,寫兩小兒對爭論的問題所持的觀點和各自的依據,是故事的經過,也是主要部分。

3.第三層,寫孔子不能決斷兩小兒誰是誰非,這是結果。也就是說,這篇文言文是按照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的順序來敘述的。

五、課堂延伸拓展。

1.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和討論,你從課文中受到什麼啓示?

(學無止境,勇於探索,大膽質疑;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謙虛謹慎,實事求是……)

2.同學們,我們來給兩個小孩寫信,告訴他們所爭辯問題的答案以及當今科技發展的現狀吧。

3.寫讀後感:讀《兩小兒辯日》後的感受。

日初出 日中

兩小兒辯日

教學反思

1.引導學生通過聯繫生活實際,理解文言文的內容,使學生理解透徹。

2.讓學生理解文章大意後,複述故事,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學弈》文言文4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爲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爲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zhu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拂若之矣,爲是其智拂若與?吾曰:非然也。

當我讀到“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這句話時,我就想到弈秋真是厲害,下圍棋在我們國家是最厲害的呢!

“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爲聽”,意思是說:“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地聽,只聽弈秋的教導,他會細細琢磨其中的道理。”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專心致志,要仔細地琢磨其中的'道理,就能把事情辦好!

“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爲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zhuó)而射之”,意思是:“另一個人雖然也聽弈秋的教導,但是心裏一直以爲天鵝要飛來了,想拉弓用箭把它給射下來。”我們做事情或者學習不能馬虎,要認認真真的學習或者辦事,上課時不要思想開小差,要認真地聽老師說的話,既然是學習,爲何不好好地對待呢?

“雖與之俱學,拂若之矣,爲是其智拂若與?吾曰:非然也。”,意思就是:“他們兩個雖然一起學習下圍棋,但是他的棋藝卻不如前一個人,難道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你看他倆雖然一起學習下圍棋,但是他的棋藝就不如前一個人了,這就是不好好下棋的原因。我懂得了做事要有耐性,不能三心二意,要把事情做好,就得先知道怎麼做,就像下圍棋一樣,不知道怎麼下,當然贏不了別人咯!

這篇文言文使我感受深刻,我以後做事要認真做,學習要認真學,要好好地對待!

《學弈》文言文5

文言文是古代文化遺產,是古代文明傳承的媒介。從小學開始,讓學生接觸一點文言文,初步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語言特點,瞭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觀點,對加強人文教育,提高他們的語文能力很有好處。《學弈》這篇文言文通過弈秋教兩人學下圍棋的事,說明了學習必須專心致志,絕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說弈秋是全國最善於下圍棋的人,然後講假如讓弈秋教兩個學習態度不同的人下圍棋,學習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後指出這兩個人學習結果不同,並不是因爲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別。文章不僅思想內容好,而且短小精悍,文字較爲淺顯,適合小學生學習。

本文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古文,文言文與現代白話文相比,在詞語、句式等方面差別較大。能否正確地斷句,流利地朗讀,是首先遇到的問題,所以我把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作爲本課的教學重點。從理解課文方面看,課文所寫的事情和其中蘊涵的道理並不難理解,難點在讓學生參考註釋理解每句話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確地斷詞斷句,把句子讀通順,因此,我把弄明白每句話的意思作爲教學重點來突破。

怎樣處理重點與難點的關係,即怎樣處理“朗讀”與“理解”的關係呢?教學中,我是這樣操作的:

一、反覆朗讀,讀通全文

課前,佈置學生自己試着朗讀課文,黑板上的提示語是:“課前能讀通課文的同學是學習文言文的天才。”學生興趣盎然,積極性很高,一個個搖頭晃腦,嘰哩呱啦,讀得十分起勁,都想成爲“天才”。上課一開始,我首先請同學自願上臺朗讀課文,幾個學生竟然讀得很流利,只有幾處斷句欠準確,我對學生大加讚賞。接着自己把課文範讀一遍,做到有聲有色,流暢自如,讓學生感受到文言文與白話文在朗讀上的.區別,即速度要放慢,自然停頓要得當。學生得到啓示後,再反覆練習朗讀,讀的形式有自由讀、互相讀、指名讀、集體讀等。通過練習,全班學生基本上能夠熟讀課文。

二、在熟讀的基礎上理解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章讀多了,內容也就大致瞭解了,課堂教學的第二步是進一步理解每個句子的意思。首先請學生說一說這篇古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然後開展自學活動,學生結合課後註釋自己嘗試弄懂每句話的意思。黑板上的提示語是“能自己弄懂每個句子意思的同學是學習文言文的奇才”。同樣,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調動,有的一邊看,一邊做筆記;有的一邊看,一邊自言自語。幾分鐘後,教師檢查自學效果,讓學生重點說說以下幾個句子的意思:

1、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弈秋是全國最善於下圍棋的人。)

2、使弈秋誨二人弈。(讓弈秋教導兩個人下棋。)

3、惟弈秋之爲聽。(只聽弈秋的教導。)

4、思援弓繳而射之。(想拉弓引箭射天鵝。)

5、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雖然與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可棋藝不如人。)

6、爲是其智弗若與?(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個人嗎?)

通過以上自學、檢查和討論,學生理解了每個句子的意思,最後試着把每個句子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整個故事的內容就掌握了。

三、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

句子的意思弄懂了,再反過來練習誦讀,朗讀的效果就會大不一樣。首先能正確地斷詞斷句,我讓學生根據句子的意思在原文上標出自然停頓,個別地方把握不住,老師加以指點,然後根據停頓提示練習正確朗讀。如: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爲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爲╱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爲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學生朗讀達到了完全正確、熟練的程度,最後練習背誦,學生就能輕鬆過關。此時黑板上的提示語是“最先背過這篇文章的同學是良才”。

這堂課通過朗讀──理解──誦讀,不緊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更重要的是學生對學習文言文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學弈》文言文6

一、寫出下列字詞在文中的意思。

弈:

通國:

善:

誨:

援:

俱:

弗若:

然:

二、寫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

1、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

2、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爲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 )

3、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

三、理解課文,回答問題。

爲什麼兩個人同時學下棋,後一個人卻不如前一個人?

四、仔細閱讀課文後填空。

課文記敘了兩個人跟弈秋學下圍棋,一個( ),一個( ),告訴我們( )。

五、結合註釋讀古文,用自己的話寫下來。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也。

1、我所欲也:是我所想要的.。

2、熊掌:熊的腳掌,是珍貴的食品。

3、亦:也。

4、二者:指魚和熊掌。

5、兼:同時都得到。

6、舍:捨棄。

7、取:選擇。

8、生:生命。

9、義:正義。

《學弈》文言文7

幾個同學在討論《學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25課這篇課文的詞語解釋。

因爲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同學們既覺得好奇,又感到吃力。對課文中好幾處“之”字的意思,同學們爭論不休。錢老師非常讚賞同學們這種自主探究學習的積極性,於是,就饒有興致地與同學們聊了起來。

爲了幫助同學們較準確地理解“之”字的意思,錢老師把這篇課文中有關“之”字的短語,端正地抄錄在黑板上:

1.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2.惟弈秋之爲聽。

3.一人雖聽之。

4.思援弓繳而射之。

5.雖與之俱學。

6.弗若之矣。

在錢老師指導下,同學們初步明白了以上“之”字有4種不同的意思。有的相當於“的”作用,如:例1和例2中“之”相當於“的”的作用;有的指某件事情,如:例3中“之”指“弈秋的教導”;有的指某種事物,如:例4中“之”指“它”,即上文的鴻鵠?天鵝;有的指人物,如:例5和例6中的'“之”指他,前一個人,即專心聽弈秋教導的那個人。

“‘之’字一身兼多職,本領可真大?”不知誰說了一句。

錢老師還說:“‘之’字還有‘往’的意思,誰記得在學過的哪一首古詩中見過﹖”

同學們立刻回憶起來,一會兒,一個同學說:“我們學過的古詩《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之’,就是表示‘往’的意思。”

錢老師笑吟吟地表揚了這個同學,接着做了小結:理解這些短語中的“之”字的意思,一要先了解“之”字在文言文中,起了哪些作用;二要聯繫短語及上下文語言環境;三可運用嘗試代入法,即把所理解的意思,代入“之”字的位置,連起來看看通不通,如果語意貫通,一般說來選對了,如果不通,再做嘗試。

最後,錢老師說:“小學生初次學習古文,能借助字典,瞭解字義,初步理解古文內容,就可以了……”

同學們樂呵呵地聽着,彷彿在語文的樂園中暢遊……

《學弈》文言文8

一、導入新課

出示常見的文言文警句:

三人行,必有我師。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溫故而知新。

學而時習之。

1。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這些警句,再把你理解的意思講一講。

2。跟我們平時所用的書面語言比較一下,這些警句有什麼特點?

(引導學生總結出文言文的一般特點:有些字與現代的讀音、意義不同;言簡意賅,語意深遠……)

3。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文寫成的。用文言寫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書面語體,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誦讀文言文,能提高語言的感悟能力、表達能力、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誦讀。

今天我們學習的《學弈》這篇文言文,僅有5句話,70個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蘊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讀通課文,理解每句話的意思

1。師範讀課文。

2。總結老師讀文言文的特點:一是速度比較慢,二是句中停頓較多。

3。學生小聲跟老師讀兩遍。

4。學生自由練讀,讀通爲止。

5。學生邊讀邊結合文後的註釋,理解每句話。

6。討論交流。(只要能說出每句話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讀熟課文,讀懂故事

1。學生自由反覆誦讀,重點指導讀好“爲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前一句讀出疑問的語氣,後一句讀出肯定的語氣。

2。再聯繫前後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內容。

3。同座互相說說故事的內容。

四、讀書明理

1。討論:“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麼?從中能總結出一個什麼道理?(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回答。)

2。大家談談自己是否有這種經歷和體會。(聯繫實際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專心致志對學習、工作的重要性。)

五、練習背誦

六、課後擴展

教師把以前學過的“揠苗助長”“守株待兔”“掩耳盜鈴”等文言成語故事,印發給學生,練習讀文言文,還可以試着背誦一篇。

板書設計:

學弈

一人專心致志

弗若

另一人思——射鴻鵠。

《學弈》文言文9

學弈的文言文讀法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爲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爲/有鴻鵠(hú)/將至,思/ 援弓繳[zhu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fú)若之矣(yǐ).爲是/其智弗若與[yú]?曰:非然/也

文言文《學弈》原文翻譯

《學弈》選自《孟子·告子》,通過弈秋教兩個人學下圍棋的事,說明了做事必須專心致志,決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說弈秋是全國最擅長下圍棋的人,然後講弈秋同時教兩個學習態度不同的人下圍棋,學習效果截然不同,最後指出這兩個人學習結果不同,並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異。

20xx年人教版高年級教材大修訂時入選第12冊語文教材,目的是激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學弈的課文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弈之爲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爲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爲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zhu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爲是其智弗若與?

曰:非然也。

(選自《孟子·告子上》)

註釋介紹

弈:下棋。(圍棋)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於下棋,所以稱爲弈秋。

數:指技藝。

致志:用盡心志。致:盡,極。

不得:學不會

善:善於,擅長。

誨:教導。

其:其中。

惟弈秋之爲聽:只聽弈秋(的教導)。

雖聽之:雖然在聽講。

惟:同“唯”,只。

以爲:認爲,覺得。

鴻鵠:天鵝。

援:引,拉。

將至:將要到來。

思:想。

弓繳:弓箭。

爲:因爲

繳:古時指帶有絲繩的箭。

之:謂,說。

雖與之俱學:雖然這個人和那個專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學習。

弗若之矣:成績卻不如另外一個人。

弈者:下棋的人。

通國:全國。

使:讓(動詞)。

之:他,之前一個人。(指第一個用心聽講的人)

俱:一起。

弗:不。

若:如。

矣:了。(語氣詞)

爲:同“謂”,指有人說。

其:他的,指後一個人。

與:同“歟”嘆詞,相當於“嗎”。

然:這樣。

也:是。

學弈的文言文譯文

現在你把下棋作爲技藝,是小技藝;不專心致志,就學不到手。弈秋是全國的下棋高手,有人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話;另一個人雖然也在聽弈秋的教導,但是心裏卻想着天上有天鵝飛過,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來。雖然他倆在一起學習,但後一個人不如前一個人學得好。

難道是因爲他的智力不如別人好嗎?有人說:“不是這樣的。”

學弈的文言文啓示

通過弈秋教兩個人學下圍棋的事,說明了做事必須專心致志,決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學弈的文言文來源

《學弈》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

全書分爲《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七篇。這段古文共有5句,有三層意思。

第一句是一層意思,指出弈秋這個人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人。

這句話爲下文做了鋪墊,因爲“名師出高徒”,他的學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一定是高手如雲。第二層(第二、三句)卻出現了一種不和諧的現象:弈秋教的兩個學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話完全記在心裏;另一個雖然在聽,心裏卻在想着也許就有天鵝飛來,想着要拿起弓和帶絲繩的箭去把它射下來。結果雖然一同學習,後一個比前一個卻是遠遠比不上了。

第三層(最後兩句)是自問自答:是不是後一個比不上前一個聰明呢?我可以說:完全不是。聯繫第二層可知,後一個只因爲他不肯專心致志地學習才落後的啊!只有四句話,卻層次分明地講明白了不專心致志便學不好本領的道理,告訴我們,只有專心致志,纔能有所成就。

文言文的簡潔精煉由此可見不一般啊。

《學弈》通過弈秋教學生下棋的事。說明了在同樣的條件、老師下不同的態度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告訴我們做事要專心致志,絕對不可以三心二意的道理

《學弈》文言文10

《學弈》原文

今夫弈之爲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爲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爲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爲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學弈》譯文

現在你把下棋作爲技藝,是小技藝;不專心致志,就學不到手。弈秋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人。讓弈秋教導兩個人下棋,其中一人專心致志的學習,只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人雖然也在聽弈秋的教導,卻一心以爲有大雁(或是天鵝)要飛來,想要拉弓箭將它射下來。雖然他們二人一起學習下棋,但後者的棋藝不如前者好。難道是因爲他的智力比別人差嗎?說:不是這樣的。

《學弈》註釋

弈:下棋。(圍棋)

秋:人名,因他善於下棋,所以稱爲弈秋。

通國:全國。

通:全。

之:的。

善:善於,擅長。

使:讓。

誨:教導。

其:其中。

惟弈秋之爲聽:只聽弈秋(的教導)。

雖聽之:雖然在聽講。

以爲:認爲,覺得。

鴻鵠:指天鵝、大雁一類的鳥。

援:引,拉。

將至:將要到來。

思:想。

弓繳:弓箭。

繳:古時指帶有絲繩的箭。

之:代詞,這裏指鴻鵠。

雖與之俱學:雖然這個人和那個專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學習。

弗若之矣:成績卻不如另外一個人。

爲是其智弗若與:因爲他的智力比別人差嗎?

曰:說。

非然也:不是這樣的。

矣:了。

弗:不如。

《學弈》啓示

通過弈秋教兩個人學下圍棋的事,說明了做事必須專心致志,絕不可以三心二意。弈秋同時教兩個學習態度不同的人下圍棋,學習效果截然不同,指出這兩個人學習結果不同,並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異。

《學弈》解說

弈秋是第一個史上有記載的的圍棋專業棋手,也是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從事教育的圍棋名人。關於弈秋的姓名,清代學者焦循《孟子正義》裏作有說明:古之以技傳者,每稱之爲名,如醫和、卜徒父是也。此名弈秋,故知秋爲其名,因通國皆謂之善弈,故以弈加名稱之。

弈秋是幸運的,春秋戰國延續五百年,他是留下名字的唯一的一位圍棋手,也是我們所知的第一位棋手。

圍棋見於我國史籍最早的記載,是春秋時期,至今已有二千六七百年的歷史了。弈秋是見於史籍記載的第一位棋手,而且是位“通國之善弈者”。關於他的記載,最早見於《孟子》。由此推測,弈秋可能是與孟子同時代的人,也可能稍早一些,由此也可以推測他大約生活在戰國初期。出現弈秋這樣的高手,說明當時圍棋已相當普及,可以肯定,像弈秋這樣的國手不只一人。

孟子稱弈秋爲“通國之善弈者”。所贊通國善弈,雖未明定專稱,已類似後代所稱國手,併成爲象徵性名詞。後世稱某高手爲“當代弈秋”者,即意味着其水平與國手相當。弈秋是當時諸侯列國都知曉的國手,棋藝高超,《弈旦評》推崇他爲國棋“鼻祖”。

由於弈秋棋術高明,當時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力師。弈秋收下了兩個學生。一個學生誠心學藝,聽先生講課從不敢怠慢,十分專心。另一個學生大概只圖弈秋的名氣,雖拜在門下,並不下功夫。弈秋講棋時,他心不在焉,探頭探腦地朝窗外看,想着鴻鵠(天鵝)什麼時候才能飛來。飛來了,好張弓搭箭射兩下試試。兩個學生同在學棋,同拜一個師,前者學有所成,後者未能領悟棋藝。學棋要專心,下棋也得如此,即使是弈秋這樣的大師,偶然分心也不行。有一日,弈秋正在下棋,一位吹笙的人從旁邊路過。悠悠的笙樂,飄飄忽忽的`,如從雲中撒下。弈秋一時走了神,側着身子傾心聆聽。此時,正是棋下到決定勝負的時候,笙突然不響了,吹笙人探身向弈秋請教圍棋之道,弈秋竟不知如何對答。不是弈秋不明圍棋奧祕,而是他的注意力此刻不在棋上。

這兩則小故事都記載在史書上。人們把它記下來,大概是想告誡後人們,專心致志是下好圍棋的先決條件,做事情要一心一意。

《學弈》來源

《學弈》選自《孟子·告子》。《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全書分爲《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七篇。這段古文共有5句,有三層意思。第一句是一層意思,指出弈秋這個人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人。這句話爲下文做了鋪墊,因爲“名師出高徒”,他的學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一定是高手如雲。第二層(第二、三句)卻出現了一種不和諧的現象:弈秋教的兩個學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話完全記在心裏;另一個雖然在聽,心裏卻在想着也許就有天鵝飛來,想着要拿起弓和帶絲繩的箭去把它射下來。結果雖然一同學習,後一個比前一個卻是遠遠比不上了。第三層(最後兩句)是自問自答:是不是後一個比不上前一個聰明呢?我可以說:完全不是。聯繫第二層可知,後一個只因爲他不肯專心致志地學習才落後的啊!只有四句話,卻層次分明地講明白了不專心致志便學不好本領的道理,告訴我們,只有專心致志,纔能有所成就。

文言文的簡潔精煉由此可見不一般啊。

《學弈》通過弈秋教學生下棋的事。說明了在同樣的條件、老師下不同的態度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告訴我們做事要專心致志,絕對不可以三心二意的道理

《學弈》讀法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爲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爲/有鴻鵠(hú)/將至,思/ 援弓繳[zhu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fú)若之矣(yǐ)。爲是/其智弗若與[yú]?曰:非然/也。

《學弈》文言文11

作品簡介

《學弈》選自《孟子·告子》。通過弈秋教兩個人學下棋的事,說明了學習應專心致志、心無旁騖,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作品原文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huì)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爲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爲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zhu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爲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作品註釋

弈①秋②,通國③之④善⑤弈者也。使⑥弈秋誨⑦二人弈,其⑧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爲聽⑨;一人雖聽之⑩,一心以爲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zhu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爲?是其(21)智弗若與(22)?

曰(23):非(24)然(25)也。

1、弈:下棋。

2、秋:人名。

3、通國:全國。

4、之:的。

5、善:善於,擅長。

6、使:讓。

7、誨:教導。

8、其:其中。

9、惟弈秋之爲聽:只聽弈秋(的教導)。

10、之:指弈秋的教導。

11、鴻鵠:天鵝。

12、將至:將要到來。

13、思:想。

14、援:引,拉。

15、繳:古時指帶有絲繩的箭。

16、之:天鵝。

17、之:他,指前一個人。

18、弗若:不如,比不上。

19、矣:了。

20、爲:因爲。

21、其:他的,指後一個人。

22、與:文言助詞。

23、曰:說。

24、非:不是。

25、然:代詞,這樣。

作品譯文

作品原文: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爲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爲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爲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線索:比如下棋作爲一種技藝,只是一種小技藝;但如果不專心致志地學習,也是學不會的。

弈秋是全國有名的下棋高手。弈秋教導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也聽講,可是心裏卻想着天上有天鵝要飛過來,便想拿拉弓搭箭去射它。於是乎這個人雖然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成績卻不如那個人。是說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回答:並非這樣。

作品停頓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爲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爲/有鴻(h?ng)鵠(hú) /將至,思/援弓繳(zhu?) /而射之。雖/與之/俱(jù)學,弗(fú)/若之矣(yǐ)。爲是/其智/弗若與(yú)?曰(yuē):非/然也。

作品啓示

通過講述弈秋教兩個人學下圍棋的故事,說明了在同樣條件下,不同的態度一定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告訴我們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學弈》選自《孟子·告子》。《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全書分爲《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這七篇。這段古文共有5句,有兩層意思。第一句是一層意思,指出弈秋這個人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人。這句話爲下文做了鋪墊,因爲“名師出高徒”,他的學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一定是高手如雲。第二層(第二、三句)卻出現了一種很不和諧的現象:弈秋教的兩個學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話完全記在心裏;另一個雖然在聽,心裏卻在想着也許就有天鵝飛來,想着要拿起弓和帶絲繩的箭去把它射下來。結果雖然一同學習,後一個比前一個卻是遠遠比不上了。

關於教學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爲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爲/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爲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讀課文時的基調:

用懷着一種愉快的追求知識的感覺去讀。運用文言文的閱讀方法試着學習《兩小兒辯日》。

孟子格言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釋義:鮮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這兩樣東西不能夠同時得到,我只好捨棄魚而取得熊掌呀。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所想要的,這兩樣東西不能夠同時得到,我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正義呀。

利用文言文的閱讀方法試着學習,達到理解背誦。

關於《孟子》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現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於孔子,被世稱”亞聖“,後世以”孔孟“並稱。他生活在兼併戰爭激烈的戰國中期,主張行”仁政“以統一天下,曾遊說魏、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章、公孔醜等著書立說。有《孟子》(現存7篇)一書傳世。《孟子》善於用比喻說理,書中文章氣勢磅礴,論證嚴密,富於感染力和說服力,對後世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弟子觀察孟子言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爲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

但考諸《孟子》,孟軻所見時君如梁惠王、樑襄王、齊宣王、鄒穆公、滕文公、魯平公等皆稱諡號,恐非孟子自作時所爲也;又記孟子弟子樂正子、公都子、屋盧子皆以“子”稱,也斷非孟子之所爲,其編定者極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孟子》行文氣勢磅礴,感情充沛,雄辯滔滔,極富感染力。

《學弈》文言文12

小學六年級語文預習:學弈知識點

【原文】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爲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爲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爲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註釋】

弈秋:弈:下棋。(圍棋)

秋,人名,因他善於下棋,所以稱爲弈秋。

通國:全國。

通:全。

之:的。

善:善於,擅長。

使:讓。

誨:教導。

其:其中。

惟弈秋之爲聽:只聽弈秋(的教導)。

雖聽之:雖然在聽講。

以爲:認爲,覺得。

鴻鵠:天鵝。(大雁)

援:引,拉。

將至:將要到來。

思:想。

弓繳:弓箭。

繳:古時指帶有絲繩的箭。

之:謂,說。

雖與之俱學:雖然這個人和那個專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學習。

弗若之矣:成績卻不如另外一個人。

爲是其智弗若與:因爲他的智力比別人差嗎?

曰:說。

非然也:不是這樣的。

矣:了。

弗:不如。

【譯文】

弈秋是全國最善於下圍棋的人。讓弈秋教導兩個人下圍棋,其中一人專心致志的學習,只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人雖然也在聽弈秋的教導,卻一心以爲有天鵝要飛來,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來。雖然和前一個人一起學棋,但棋藝不如前一個人好。難道是因爲他的智力不如前一個人嗎?說:不是這樣的。

【啓示】

通過講述弈秋教兩個人學下圍棋的故事,說明了在同樣條件下,不同的態度一定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告訴我們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學弈》選自《孟子·告子》。《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全書分爲《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這七篇。這段古文共有5句,有兩層意思。第一句是一層意思,指出弈秋這個人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人。這句話爲下文做了鋪墊,因爲“名師出高徒”,他的學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一定是高手如雲。第二層(第二、三句)卻出現了一種很不和諧的現象:弈秋教的兩個學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話完全記在心裏;另一個雖然在聽,心裏卻在想着也許就有天鵝飛來,想着要拿起弓和帶絲繩的箭去把它射下來。結果雖然一同學習,後一個比前一個卻是遠遠比不上了。

【練習題】

一、看拼音寫詞語。

xué yì hóng hú zhuān xīn zhì zhì

( ) ( ) ( )

二、辨字組詞。

弈( ) 誨( ) 懼( )

奕( ) 悔( ) 俱( )

三、寫出下列字詞在文中的意思。

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看拼音寫詞語。

xué yì hóng hú zhuān xīn zhì zhì

( 學弈 ) ( 鴻鵠 ) ( 專心致志 )

二、辨字組詞。

弈( 學弈 ) 誨( 教誨 ) 懼( 懼怕 )

奕( 精神奕奕 ) 悔( 悔悟 ) 俱( 俱全 )

三、寫出下列字詞在文中的意思。

弈:下棋。

通國:全國。

善:善於,擅長。

《學弈》文言文13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爲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爲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爲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學弈的文言文翻譯

弈秋是全國最善於下圍棋的人。讓弈秋教導兩個人下圍棋,其中一人專心致志的學習,只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人雖然也在聽弈秋的教導,卻一心以爲有天鵝要飛來,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來。雖然和前一個人一起學棋,但棋藝不如前一個人好。難道是因爲他的智力不如前一個人嗎?說:不是這樣的.。

學弈的解說:

秋是第一個史上有記載的的圍棋專業棋手,也是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從事教育的圍棋名人。關於秋的姓名,清代學者焦循《孟子正義》裏作有說明:古之以技傳者,每稱之爲名,如醫和、卜徒父是也。此名弈秋,故知秋爲其名,因通國皆謂之善弈,故以弈加名稱之。

秋是幸運的,春秋戰國延續五百年,他是留下名字的唯一的一位圍棋手,也是我們所知的第一位棋手。

圍棋見於我國史籍最早的記載,是春秋時期,至今已有二千六七百年的歷史了。秋是見於史籍記載的第一位棋手,而且是位“通國之善弈者”。關於他的記載,最早見於《孟子》。由此推測,弈秋可能是與孟子同時代的人,也可能稍早一些,由此也可以推測他大約生活在戰國初期。出現秋這樣的高手,說明當時圍棋已相當普及,可以肯定,像弈秋這樣的國手不只一人。

孟子稱秋爲“通國之善弈者”。所贊通國善弈,雖未明定專稱,已類似後代所稱國手,併成爲象徵性名詞。後世稱某高手爲“當代弈秋”者,即意味着其水平與國手相當。秋是當時諸侯列國都知曉的國手,棋藝高超,《弈旦評》推崇他爲國棋“鼻祖”。

由於秋棋術高明,當時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力師。秋收下了兩個學生。一個學生誠心學藝,聽先生講課從不敢怠慢,十分專心。另一個學生大概只圖秋的名氣,雖拜在門下,並不下功夫。秋講棋時,他心不在焉,探頭探腦地朝窗外看,想着鴻鵠(天鵝)什麼時候才能飛來。飛來了,好張弓搭箭射兩下試試。兩個學生同在學棋,同拜一個師,前者學有所成,後者未能領悟棋藝。學棋要專心,下棋也得如此,即使是秋這樣的大師,偶然分心也不行。有一日,秋正在下棋,一位吹笙的人從旁邊路過。悠悠的笙樂,飄飄忽忽的,如從雲中撒下。秋一時走了神,側着身子傾心聆聽。此時,正是棋下到決定勝負的時候,笙突然不響了,吹笙人探身向秋請教圍棋之道,秋竟不知如何對答。不是秋不明圍棋奧祕,而是他的注意力此刻不在棋上。

這兩則小故事都記載在史書上。人們把它記下來,大概是想告誡後人們,專心致志是下好圍棋的先決條件,做事情要一心一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