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宋代詩詞

《撼庭秋》晏殊詞作鑑賞

本文已影響 3.03W人 

《撼庭秋》是北宋詞人晏殊的詞作下面是小編爲大家蒐集整理出來的有關於《撼庭秋》晏殊詞作鑑賞,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撼庭秋》晏殊詞作鑑賞

【作品介紹】

《撼庭秋·別來音信千里》是北宋詞人晏殊的詞作,此詞抒寫了閨中離愁,相思懷遠之情。

【原文

撼庭秋

別來音信千里,恨此情難寄。碧紗①秋月,梧桐夜雨②,幾回無寐③。

樓高目斷④,天遙雲黯,只堪憔悴⑤。念蘭堂紅燭⑥,心長焰短⑦,向人垂淚⑧。

【註釋】

①碧紗:即碧紗廚。綠紗編制的蚊帳。

②梧桐夜雨:概括溫庭筠《更漏子》詞: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③無寐:失眠。

④目斷:望盡,望而不見。

⑤憔悴:瘦弱萎靡的樣子。

⑥念蘭堂紅燭:想到芳香高雅居室裏的紅燭。

⑦心長焰短:燭芯雖長,燭焰卻短。隱喻心有餘而力不足。

⑧向人垂淚:對人垂淚(蠟淚)。晚唐·杜牧《贈別》:“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白話譯文】

碧紗窗裏看慣了春花秋月,聽厭了梧桐夜雨點點滴滴敲打着相思之人的心,多少回徹夜無眠。

她日登上高樓眺望,天地寥闊,陰雲密佈,全無離人的半點蹤影,讓人更加憂傷憔悴。可嘆啊!那廳堂裏燃着的紅燭,空自心長焰短,替人流着一滴滴相思的苦淚。

【創作背景】

這首《撼庭秋》,調名奇特,是晏殊首創。始見於晏殊《珠玉詞》,但其中僅有此一首,故《詞律》卷五、《詞譜》卷七俱列此首爲標準之作。後來黃庭堅、王詵有《撼庭竹》,可能就是受此啓發而新創的詞牌。雖說詞牌用了一個很有力的“撼”字,這首詞卻“怨而不怒”,是深心的悲哀,而不是感天動地的怨憤。

【賞析】

此詞寫與情人別後的千里相隔,難以排遣、無所寄託的思念之情。

上闋寫秋天的深夜,月映紗廚,雨打梧桐,使人想起遠在千里外的丈夫,音信全無,因而悵極愁生,幾回無寐。

“別來音信千里,恨此情難寄”即點明題旨。既言“音信千里”,可見相距雖遙,尚非杳無音信。但爲什麼又說“此情難寄”呢?詩人沒有明說,言下之意大約是情長箋短,綿綿無盡的相思不是尺幅彩箋所能容納得下的'。以情語開篇後,作者接着以景寫情,“碧紗秋月,梧桐夜雨”寫的是:碧紗窗下,對着皎潔的秋月,臥聽淅淅瀝瀝的夜雨滴梧桐葉上。“幾回無寐”上承景語,點破相思,說的是:有多少回啊徹夜無眠!“碧紗”二句,代表不同時間、地點、景物,目的是突出“幾回無寐”四字。對月聽雨,本是古詩詞中常用的寫表情的動作,用於此處,思與境諧,表明主人公難以排遣的懷人之情。類似的意境有溫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下閿寫愁人登樓遠望,唯見遙遠的天邊陰雲暗淡,甚至連聊慰離愁的歸鴻也沒有,因此更爲惆悵。

“樓高目斷,天遙雲黯,只堪憔悴”幾句寫的是:登上高樓極望,只見天空遼闊,層雲黯淡,更令人痛苦憔悴。其中,“樓高目斷”,另筆提起,與上片“幾回無寐”似接非接,頗有波瀾起伏之勢。“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一結三句,是全詞最精美之筆。以紅燭擬人,古人多有,如杜牧《贈別》詩:“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同樣是使用“移情”手法,以蠟燭向人垂淚表示自己心裏難過,但杜牧詩的着眼點“替人垂淚”而且“有心”,大晏詞則以“心長焰短”一語見長。那細長的燭心也即詞人之心,心長,也就是情長意長,思念悠長恨悠長;焰短,蠟燭火焰短小,暗示着主人公力不從心,希望渺茫。這三句景真情足,讀來只覺悱惻纏綿,令人低徊。

這首詞妙於淡雅閒適之外,透出一股深厚蒼涼,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鬱的一面。在結構上很有特色,點面結合,簡潔概括。以自然界遼闊悽黯的景象渲染烘托的孤寂悵惘情,移情於物,亦物亦人,更爲婉曲,感人至深,是大晏詞的佳作。

名家點評

趙尊嶽《珠玉詞選評》:此詞以“恨此情難寄”爲言,凡全詞前後均由是闡發,描繪極其難寄之致,誠有繪水繪風之妙。起拍於“此情難寄”前,先述其難寄之由,則以別遠思深引起之,雖只六字,已盡迴環,抑且沉鬱,晏詞於小境界中闢大天地,其最擅長處,學者不可不於此求之。下文則以難寄此情而述及其景、其時,景則“碧紗”、“梧桐”,時則“秋月”、“夜雨”。夫月與雨判然兩事,而秋夜之乍雨乍晴,增人悶損,更不待言,故兼述之,俾於錯綜之間益深牢愁之致。然後結到“無寐”,尤更必宛轉以出之,曰“幾回”者,則以強圖小睡,忽又無眠,輾轉反側,庶使情更深窈。以“無寐”爲過拍,以“目斷”爲換頭,二者似斷卻連,信乎其爲水窮雲起之筆,繼之以“天遙”,“雲暗”者,正以天遙呼應千里,雲暗兼及夜雨,一字不肯輕放也。繼用“蘭堂紅燭”,雖是愁悴之作,仍具富貴氣象,非寒素之篝燈如豆者可得而比,以“向人垂淚”作結,又卻關合“此情難寄”。凡作小令,不可以文簡而失其理脈。晏最工此,允爲百世不祧之祖。

葉嘉瑩《大晏詞的欣賞》:宛敏灝君在《二晏及其詞》一書中,曾舉大晏《撼庭秋》詞之“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三句,與小晏《破陣子》詞之“絳蠟等閒陪淚”及《蝶戀花》詞之“紅燭自憐無好計,夜寒空替人垂淚”三句相比較,以爲“向”字尚不及“陪”字之深,更不敢望“替”字矣。殊不知小晏之“陪”字,“替”字雖佳,然而其“陪”人、“替”人垂淚者,仍不過只是一支蠟燭而已,而大晏之“心長焰短,向人垂淚”二句,則使讀者所感受的實在已不復僅是一支蠟燭,而同時聯想到的還有心餘力絀的整個的人生。雖然這在大晏也許未嘗有此意,而其特色卻正在使讀者能生此想。故就情感言,小晏自較大晏爲銥摯,然而如就思致言,則小晏實不及大晏之深廣,而此種差別也正是理性的詩人與純情的詩人的主要區別之所在。

【作者介紹】

晏殊(991-1055),北宋詞人。字同叔。撫州臨川(今南昌進賢)人。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進士出身,命爲祕書省正字,官至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封臨淄公,諡號元獻,世稱晏元獻。晏殊歷任要職,更兼提拔後進,如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皆出其門。他以詞著於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宛麗,有《珠玉詞》。亦工詩善文,現存不多,大都以典雅華麗見長。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