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古詩

古詩《山行雜詠》原文賞析

本文已影響 2.69W人 

朝代:清代

古詩《山行雜詠》原文賞析

  作者:袁枚

  原文:

十里崎嶇半里平,一峯才送一峯迎。

青山似繭將人裹,不信前頭有路行。

  譯文

山路崎嶇不平(“平均十里只有半里是平坦的”是虛指,形容山路十分崎嶇),山峯延綿不絕(過了一個山頭又是一個山頭也是虛指),周圍的青山就像蟬繭一樣把人包圍起來,讓人難以置信前面還有路可行。

  賞析

此詩抒寫作者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出遊浙江南部山區時的感受,真切細緻,新穎奇特,使人讀後如身歷其境。

詩題雲“山行”,詩前兩句即如同一路移動的電影鏡頭,在山路行進史反映所見所感。首句“十里崎嶇半里平”,表面上看是客觀、靜止地寫山路,實際上於“十里”、“半里”的數字變化中正暗寓一路。山行”之意,此乃以靜顯動。而“十里崎嶇”與“半里平”的相互對比,又隱含詩人對此地山路多坎坷而少平坦的新奇感。這裏的“十里”與“半里”並非精確的測量數據,只是詩人對山路。崎嶇”的一種大致感覺而已。腳下山路不平,眼前則峯巒重重,次句“一峯才送一峯迎”又將山峯擬人化。此地山峯恰似熱情的朋友,而“迎”與“送”銜接之緊,又生動逼真地寫出詩人穿行於層巒迭嶂之中那應接不暇的感受。

如果說,前兩句是描寫詩人對腳下征途與眼前障礙的局部地理環境之感受;那麼。後兩旬則是進而表現山行的整體地理環境的體驗。此時詩人彷彿一分爲二:一個袁枚仍在山中苦苦尋找路的盡頭,而另一個袁枚則已跳出羣峯而凌空俯視,只見重重青山仍然如同層層蠶繭將“人”四周包“裹’’住,無法衝出,以至不相信還有出路。這兩句反映的是詩人“山行”時久不見平川的鬱悶心態,但詩人將“青山”之大意象比喻爲“繭”之小意象,甚是奇特,亦是本詩的妙處。惟有化大爲小,才更能恰切地表達詩人於“山行”時的憋氣不舒的感受。

這首詩不用一典,比喻精巧而易曉,是袁枚“性靈”之作的一個範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