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古詩

夜書所見古詩

本文已影響 2.53W人 

《夜書所見》這首詩寫羈旅鄉思之情,但作者不寫如何獨棲孤館、思念家鄉,而着重於夜間小景。一起來看看古詩內容,僅供大家參考!謝謝!

夜書所見古詩

夜書所見

蕭蕭①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②。

知有兒童挑③促織④,

夜深籬落⑤一燈明。

作品註釋

①蕭蕭:風聲。

②客情:旅客思鄉之情。

③挑:用細長的東西撥動。

④促織:俗稱蟋蟀,有的地區又叫蛐蛐。

⑤籬落:籬笆。

作品譯文

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遊在外的遊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

創作背景

江上的秋風吹過來,梧桐樹沙沙作響,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風的聲音,最能觸動在外的人的思鄉之情。夜已深了,還有兒童點着燈,在籬笆邊找並捉蟋蟀。

節候遷移,景物變換,最容易引起旅人的鄉愁。作者客居異鄉,靜夜感秋,寫下了這首情思婉轉的小詩。

情感評析

①作者抒發了一種思鄉念親、懷想故園的感情。

詩中一、二兩句寫梧葉飄飛,寒聲陣陣,秋風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詩人客居他鄉、輾轉漂泊的淒涼心境。三、四兩句描寫兒童挑燈夜遊、捉弄蟋蟀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引發詩人的聯想。他會想起自己童年時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開心有趣;他會想起故土家園的溫馨美好;他會想起親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種如歸故里,如返童年的親切感油然而生。

②詩歌抒發了作者客居他鄉、歸無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兩句寫景,借落葉飄飛、秋風瑟瑟、寒氣襲人烘托遊子漂泊流浪、孤單寂寞的淒涼之感。一江秋水,滿天黑暗,觸耳寒聲,詩人徹夜難眠必定是心有鬱結,意有不順。三四兩句寫兒童夜捉蟋蟀,興致高昂,巧妙地反襯悲情,更顯客居他鄉的孤寂無奈。

③詩歌抒發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留戀的思想感情。

通觀全詩,整體而論,三、四兩句寫詩人客舟所見。兒童夜捉蟋蟀,興致勃動,忘記了瑟瑟秋風、陣陣寒意,忽略了落木紛紛、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還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專注癡迷,那份謹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舉手一投足的舉止中展露無遺。這種歡快有趣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勾起詩人對自己童年生活的追億、留戀。一二兩句也可以作這樣的理解,蕭蕭寒聲、梧葉搖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種漂泊不定、愁緒莫名的感覺,更反襯出詩人客居他鄉對童年無憂無慮生活的留戀、思念。

寫作手法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詩四句均是寫景。一二兩句寫自然環境,三四兩句寫生活場子景。落木蕭蕭,寒聲陣陣,秋風秋江,傳達漂泊不定、悽愴落寞之感;秉燈夜遊,捉弄蟋蟀,兒童歡悅,流露忘乎所以、得魚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襯,均是不着痕跡地融匯在環境描寫之中。

②動靜結合,以動襯靜。秋葉、秋風、秋聲、秋江、秋燈、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寫動,動得有聲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測,黑暗無邊,這是寫靜,靜得悽神寒骨、惆悵滿懷。蕭蕭風聲,頑皮兒童,這些動態情景巧妙地反襯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靜,更引發人們對寒涼靜夜中詩人那顆愁緒難眠的苦況心靈的體味。

③ 悲歡對比,以歡襯悲。一二句寫景,秋風掃落葉,長天送寒意,是悲景,傳悲情;三四句寫人,深夜挑促織,明燈照籬落,是樂景,傳歡情。悲喜交加,以歡襯悲,更顯遊子流浪天涯的孤寂無奈、惆悵無眠。

④傳情達意,暗用典故。“江上秋風動客情”暗用張翰典故。據傳晉人張翰官居洛陽,見秋風起而思念故鄉,於是辭官回鄉,了卻心願。詩句傳達了詩人久居在外、歸家不得、思家念親的思想感情。

⑤ 擬人、通感,增輝添彩。“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一“送”一“動”,寓情於物,賦予梧葉、秋風以人的情態意緒。這些物態聲情的詩文,似乎把讀者帶進了一種風送寒涼、情動秋江的意境之中,癡迷難返,惆悵滿懷。“蕭蕭梧葉送寒聲”妙用通感,以蕭蕭之聲催發寒秋之感,用聽覺形象溝通觸覺感受,意味深長。

⑥ 字斟句酌,“寒”“挑”傳神。“寒”字一語雙方,既有秋風襲來寒涼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悽清之意。“挑”字於細節逼真見妙趣。兒童的專注敏感、精挑細翻,兒童的屏息觀察、驚喜興奮,全在一“挑”。

⑦ 虛實結合,以實映虛。全詩四句寫景寫人,所見所聞,或明或暗,全是寫實。滿耳秋聲,滿目秋夜,一江秋水,一羣兒童,猶如場景寫真,給人以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之感。這活靈活現的場景寫實巧妙地傳達出詩人愁緒滿懷、長夜難眠的悽清孤寂之情。實中有虛(客情),寓虛(情)於實,以實映虛,言有盡而意無窮!

名家評論

對於這首詩,錢鍾書《宋詩選注》說:“這種景象就是姜夔《齊天樂》詠蟋蟀所謂:‘笑籬落呼煙,世間兒女。’”若補上陳廷焯評姜詞所云:“以無知兒女之樂,反襯出有心人之若,最爲入妙”(《白雨齋詞話》卷二),便可想見詩人此時內心深處的悲哀了。

釋義爭議

爭議之一

有人說“南宋詞人張鎡(zī)在《滿庭芳·促織兒》寫道:‘兒時曾記得,呼燈灌穴,斂步隨音,任滿身華影,獨自追尋。’生動描寫了兒童夜晚捕捉促織的情景。”“'知有兒童挑促織'也是描寫兒童在夜裏捕捉蟋蟀。”

這種說法是片面的,不能以張鎡小時候在夜裏捉蟋蟀來說《夜書所見》裏所寫的兒童一定也要在夜深時捉蟋蟀。

爭議之二

錢鍾書《宋詩選注》說:“這種景象就是姜夔《齊天樂》詠蟋蟀所謂:‘笑籬落呼燈,世間兒女。’

本人認爲錢鍾書對《夜書所見》的簡單註釋只能表明葉紹翁的《夜書所見》與姜夔的《齊天樂》兩詩均寫兒童玩蟋蟀的樂趣,還不能確定《夜書所見》中“挑促織”是“捉蟋蟀”還是“鬥蟋蟀”。且“白石《齊天樂》一闋,全篇皆寫怨情。獨後半雲:‘笑籬落呼燈,世間兒女。’以無知兒女之樂,反襯出有心人之苦”(《白雨齋詞話》卷二),我們在讀《夜書所見》卻能讀出絲絲暖心之意。可見引用錢鍾書《宋詩選注》所說註釋《夜書所見》是值得商榷。

爭議之三

上海辭書出版社於1986年出版的《宋詩鑑賞辭典》中說"這首詩先寫秋風之聲,次寫聽此聲之感慨,末兩句點題,寫戶外所見。全詩語言流暢,層次分明,中間轉折,句似斷而意脈貫穿。"

本人認爲,這樣的理解顯然不符合詩中“動”“知”兩字的承接作用。古詩歌本以落葉“送”寒,寒聲“動”情,情牽親人,思親慰寂,一氣連成。“動”爲詩骨,“知(思)”爲詩心,當所“動”後不是寫思鄉念親而又寫不遠處景物,則如骨折氣斷;當所思的不是最令詩人牽掛而又感歡慰的親人而寫回憶自己兒時生活,恰似不務正業。

爭議之四

對於《夜書所見》,上海辭書出版社於1986年出版的《宋詩鑑賞辭典》中還有這樣表述:“秋夜促織鳴,南鄰搗衣急”(謝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閃現在籬落間的燈火,不正是“兒童挑促織”嗎?

南朝詩人謝朓的《秋夜》詩,首句是:“秋夜促織鳴,南鄰搗衣急。”有人說這句是意說秋天來了,天氣一日涼似一日,蟋蟀鳴叫之日,正是趕快織布,縫製寒衣的時候。

本人認爲“秋夜促織鳴,南鄰搗衣急”與“那茫茫的夜色中,閃現在籬落間的燈火”“兒童挑促織”沒太多關聯,如說有“”籬落間的燈火“也是趕着織布,急着制寒衣的燈火。“兒童挑促織”講的應是孩童玩耍,而“秋夜促織鳴,南鄰搗衣急。”講的應是着緊勞作,兩者主旨不同,扯不上多少關係。若補上南宋詩人陸游的《夜聞蟋蟀》:“布穀布穀解勸耕,蟋蟀蟋蟀能促織。”就更顯明白。

爭議之五

“知有兒童挑促織”中“挑”的讀音與含義之爭

有人說,“挑”應讀三聲(tiǎo),解釋是“撥動”。

有人說,“挑”應讀一聲(tiāo),解釋是”挖、捉”。

也有人說,“挑”應讀“ tāo ”,解釋是“舀取並注入”。

本人認爲“知有兒童挑促織”中“挑”古律詩中應讀一聲(tiāo)。現在教學上可讀三聲(tiǎo)。有一種勞動工具稱“挑”(舊讀tiāo),“挑”的動作多是由下往上(或由裏向外)如:挑薺菜。句子中的“挑”是動作詞,是指用蟋蟀草像“挑薺菜”的動作去撥弄蟋蟀。並非是如有人說“促織是住在地表以下的,兒童要捉到它,就需要用木棍等器物去翻動泥土才能找到。”也不是“把蟋蟀從石頭縫裏挖出”。如果真的這樣挖,得到的蟋蟀大多也非死則傷。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