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中心勵志教育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及對策範文

本文已影響 3.35W人 

作爲人生中性格,習慣,認知的初步建設階段;幼兒時期對一個人的未來成長有着決定性的因素。雖然有些言過其實;但也足以看出幼兒時期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及對策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及對策範文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及對策1

摘要:

《幼兒園教育指導剛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首位!”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幼兒心理健康處於同樣重要的地位。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狀況是幼兒每個階段健康發展的基礎和重要保證。

關鍵詞: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一、我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由於目前我國所處的現狀,每個家庭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在生活節奏的加速、養育方式的變化等影響因素下,面臨家長所給與的過多壓力,幼兒在生活和學習中承受着各方面越來越重的心理負擔,幼兒問題較以前明顯增多。傳統的教育觀念中,家庭教育中都只片面的注重智力的開發,忽視幼兒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大量研究調查顯示,我國幼兒健康狀況問題的存在和發生非常普遍和嚴重,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幼兒數量越來越多。這些不健康的心理狀態不僅妨礙着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及良好品德的形成,還給家庭、社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所以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二、當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重視程度不夠、認識不到位

《幼兒園工作規程》第12條提出“幼兒園必須切實做好幼兒生理和幼兒心理衛生保健工作”,也就是強調了健康心理元素的重要性。但由於認識上的誤差,一段時間來,在健康教育模式上存在着對生理保健重於心理保健的現象。很多幼兒園認識到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實際園內的心理教育等實施活動中只滿足幼兒生理方面和基本物質的需求,忽視了幼兒心理健康的真正內在需求。並且實踐過程侷限,忽視幼兒實際接受能力,進行矯正採用的方法也只是行爲治療,未考慮對幼兒是否真正適用。

(二)缺乏完整系統的理論體系

幼兒心理髮展時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幼兒的潛在可能性,其作用不言而喻。而在我國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時間來說年限短、理論研究少,這就導致培養出來的幼兒教育工作者其水平僅停留在一個較低層次水平上;幼兒心理健康的課程在幼兒園教育中分散、凌亂、沒有集中性,在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時,大多隻能借鑑其他相鄰學科或與幼兒年齡差異較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經驗,整合力度不夠。

(三)師資力量缺乏,家庭不同步

教師們對心理健康標準及效果的評價把握不準,因爲知識相對零散,教育時間的侷限,教師在實際情況中面對幼兒的心理問題,往往束手無策,無法及時正確糾正。另外,從家長角度來看,生活中忽視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他們缺乏心理健康的知識和教育能力,導致有些幼兒性格過於內向,或者以自我爲中心,或者在家長的溺愛下任性自私、承受不了挫折。幼兒園中也常見到一些有不良習慣的幼兒,例如吸吮手指、咬衣服、攻擊性強等;家庭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明顯滯後,未能和幼兒園保持教育的同步和遞進。

三、實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一)重視理論,提高幼教工作者素質

幼兒教育是一項具有高度專業性的工作。我國從事幼兒教育的工作者多爲幼兒教師,保育工作者在幼兒教育生活中也起着輔助的作用,他們需要更多的道德感、責任意識和專業知識,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幼教人才隊伍刻不容緩。幼教工作者從自身角度來看,應提高幼教專業素養和法治底線意識,真正做一個熱愛孩子、熱愛幼教事業的合格幼教工作者。應對幼兒教育工作者進行心理學知識方面的培訓,使他們提高自己心理衛生方面的有關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諮詢及診斷知識,並將所學心理知識有效運用到幼教工作中,能針對幼兒身心發展特點,更好地促使幼兒心理健康成長。

(二)創設有利於幼兒心理健康成長的環境

環境對於人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指出,必須“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爲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和條件”。幼兒園的物質環境要能促進幼兒的生理和心理髮展;幼兒園整體環境要安全、舒適、衛生、實用,園內裝飾和材料要考慮到色彩的選用,整體能滿足不同幼兒的不同需要,幼兒園利用自然環境,合理佈局,院內裝飾色調柔和,要符合幼兒審美情況。要在良好、舒適的環境中,在教師理解、寬容的態度下,引導幼兒自由主動探索世界,得到身心的良好發展。

(三)家園合作共同促進幼兒發展

幼兒園在一日活動中以具體、形象的教育活動促進幼兒心理的不斷髮展。幼兒園教育者的教學活動在幼兒的生活中佔有一定的比例,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和幼兒園的相互配合。所以家長不僅要關心幼兒身體的健康發展,而且還應掌握基本的心理學知識,樹立正確的兒童發展觀,充分利用社區及幼兒園資源。同時幼兒園要開設專門的講座爲家長提供瞭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機會,充分利用社會、社區的資源,做到資源共享。

【參考文獻】

[1]沈清.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01).

[2]桑青松.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與途徑探微[J].中國健康教育,2002(07).

[3]王麗梅.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知識經濟,2012(16).

[4]張莉.兒童發展心理學[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及對策2

近幾年來,在現代教育新形勢的發展下,產生了一種新事物—心理健康教育。作爲學前教育的教學工作者,必須明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綜合考慮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需求以及存在的問題,積極探索出一條有效的途徑來解決工作中的難題,這樣才能切實落實素質教育,以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爲突破口,最終實現幼兒的全面發展,很好的適應了現代教育的教學理念。

現代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期是一個人心理髮展歷程的重要時期。

在這個階段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對幼兒健康心理的形成有所幫助,而且也爲日後培養幼兒的各種良好心理品質奠定基礎。因此,對幼兒進行早期心理健康教育意義重大。

一、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

(一)尊重學前兒童的心理權益,在日常行爲上注入心理教育。

在學前教育的教學活動中,一方面教師的教學態度要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努力驅散孩子的自卑膽怯心理;同時,要多對幼兒進行鼓勵,而且眼神要絕對柔和。孩子的心理是最爲敏感的,渴望獲得老師的讚揚和喜愛,他們往往能根據老師的言行舉止,甚至一個眼神中判斷出老師對自己的態度。因此,教師要注重要日常行爲上注入心理教育。

(二)在校園環境中滲透教育。

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包括三個方面:學校環境、家庭環境和社區環境,將三者協調起來,才能對學前兒童的教育產生積極的導向作用。校園環境,主要是爲兒童營造一個溫馨浪漫的活動空間,營造一種有利於心理素質培養的良好氛圍:比如,色彩豔麗的教室、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設施、和藹可親的老師等等。創設出一種友好的夥伴關係、溫馨和諧的師生關係,使學前兒童在幼兒園中形成心理上的依賴,進而促進他們心理的健康成長。

(三)學前兒童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遊戲在學前兒童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整個遊戲過程中,幼兒會通過對遊戲的選擇和角色扮演等情節活動,學會如何與其他同齡人相處,這對於幼兒性格的個性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遊戲都能對幼兒的心理健康產生積極的作用,要求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有助於幼兒團結協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遊戲,同時這些遊戲還應該具備一定的趣味性。

在教學活動中,要綜合考慮學前幼兒的心理特徵和發展需要,利用教學活動來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反對說教的辦法對幼兒進行一味的灌輸。

二、目前我國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觀念陳舊落後,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雖然國家和政府對這方面已經產生了一定的認識,也出臺了相關的文件,並對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內容作了明確的規劃,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缺乏足夠的重視,在教學中的運用還有很多缺陷。

一般情況下的實際情形是:在主觀認識方面得到了重視,但在實際情況中卻忽視了結閤兒童的心理健康需求,心理健康教育並沒有得到切實的結合。

造成這種情形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育機構和教師、兒童家長之間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及認識上的缺失導致行動力的不足。其實,心理健康是多個方面的綜合反映,並不是單單指兒童的個性或者思想品德,但是很多幼兒園等教育機構把其混爲一談,追求過於片面,沒有從正確的角度進行分析。另外,沒有認識到學前兒童心理的特殊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借鑑的是中小學方面的經驗和理論知識,在教育上缺乏針對性和指導性。

(二)學前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師資力量不足。

目前很多學前教育缺乏新的師資力量,原有的教育理論停留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對於兒童表現出來的心理特徵不能很好地分析,遇到問題無法通過正確的手段來解決,也無法對兒童的不良心理進行矯正,更不用說對有可能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預見和干預。所以,學前教育急需注入新的力量和活力,改善目前這種不合理的現狀,使幼兒心理問題能夠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得到足夠的重視。

三、提高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一)提高教師的素質。作爲一個學前教育的工作者,應該掌握一定的心理教育學知識和技能,並能夠在實際教學工作中靈活、合理運用。

另外,作爲學前教育教學工作者自身,應該具備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確保自身心理健康。因爲幼兒的模仿能力強,教師的心理狀態很容易對周圍教學環境造成影響,對於處在這種環境下的幼兒來講,當然更容易受到感染和影響。如果教師自身存在心理健康上的問題或存在心理缺陷,那麼就會在教學活動中有意或無意地被孩子們接收,把這種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傳染給幼兒,從而造成心理健康問題,影響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

(二)加強學校與家長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達到認識層次的統一。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不僅僅要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還應多關注他們的心理髮展,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瞭解孩子的心理需要,爲孩子營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圍。

家長應多與幼兒園溝通交流,瞭解孩子的在校狀況,及時對他們的表現進行批評或表揚,只有在學校與家長雙方共同努力的條件下開展教育,才能更加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心理健康教育也同樣如此,只有在雙方達到一個統一的認識高度,心理健康問題才能得到科學合理的解決。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幾年來在現代教育新形勢下產生的新事物,作爲學前教育的教學工作者,必須重視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瞭解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存在的實際問題,探索積極有效的途徑來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這樣才能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並最終實現孩子的全面發展,這是與現代教育教學理念相符合的。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及對策3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指身體沒有疾病,而且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好狀態。”由此可見,健康包含着身心兩個方面。人的身體和心理有密切的關係,健康的心理寓於健康的身體,心理不健康則會導致身體異常甚至患病。過去那種重身體,輕心理的體育教學觀念是不全面的。未來人才不僅要掌握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具有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強健的體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質。智力發展、品德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創新意識、競爭能力、自主人格、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都要受心理素質的影響。因此,在幼兒園的體育活動中有效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項新課題。

一、心理健康教育對學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賦予兒童健康以新的含義,即不僅要有健康的體魄,而且要有健全的心理狀態和適應社會的能力。近年來教育界一直在廣泛討論有關素質教育的問題,其中也已涉及到如何對兒童進行深層品質培養。

皮亞傑認爲“教育構成關係中的兩個因素,一方面是社會的理智與道德的價值,一方面是成長中的個人。這兩方面的相互作用構成一個通過心理活動這一中介而發生的動態過程。”

從這個意義上講,兒童的'發展過程是一個以心理活動爲中介的生命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交互作用的社會化過程。因此,將心理素質的培養視爲兒童素質教養的核心,是教育思維方式的重大變革,也是促進兒童素質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

二、幼兒園體育活動與幼兒心理健康的關係

幼兒園體育是幼兒全面和諧發展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合理、適於幼兒身心的體育活動能促進幼兒身體正常發育和機能的協調發展,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體育對幼兒的心理健康奠定體質基礎。人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是相互制約、密切聯繫的兩個方面。

作爲一個身心統一體的人,其身體素質健康與否,必然會對心理健康產生影響,包括其認知、情感、意志、個性等。

(1)體育運動能促進身體發展,爲心理健康發展提供堅定的物質基礎

人的心理是人腦的有機體,人腦是人體的一部分。心理健康發展,必須以正常發展的身體,尤其是以正常健康發展的神經系統和大腦爲物質基礎。通過體育運動,促使身體正常、健康地發展,爲心理髮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這是心理髮展的重要條件。

(2)體育活動的新需要與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爲推動心理髮展的一種動力

幼兒園的體育活動,無論內容和形式都不盡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滿足所學習的活動的需要。幾乎所有的活動,都要求幼兒有勇敢、堅持、自制、不怕困難等良好的意志品質和樂觀、友愛、偷快、同情等多樣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動和心理特徵,就一個人的自然發展水平來說,當然不能滿足運動學習和運動競賽的需要。

但是,在幼兒爲了不斷提高自己的活動水平或戰勝對手而進行的活動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獲得提高。也就是說,體育運動的新需要與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動了心理的發展。

(3)推動自我意識的發展

體育運動有助於幼兒認識自我。幼兒園體育活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自己能力的高低、修養的好壞、魅力的大小,都會明顯的表現出來,使自己對自我有一個比較符合實際的認識。 體育活動還有助於自我教育。在比較正確地認識自我的基礎上,便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修正自己的認識和行爲,培養和提高社會所需要的心理品質和各種能力,使自己成爲更符合社會需要,更能適應社會的人。

(4)體育活動能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

體育一般都具有艱苦、疲勞、激烈、緊張相對抗以及競爭性強的特點。幼兒在參加體育鍛煉時,總是伴隨着強烈的情緒體驗和明顯的意志努力。因此、通過體育運動,有助於培養幼兒勇敢頑強,吃苦耐勞,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思想作風,有助於培養團結友愛,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有助於培養機智靈活,沉着果斷,謙虛謹慎等意志品質。使幼兒保持積極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

因此,幼兒園必須探究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幼兒不良心理特徵,促進幼兒全面素質的提高的方法與模式。

三、幼兒園體育活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初探

(一)以體育遊戲爲載體,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1、利用體育遊戲發展幼兒的自我意識

幼兒的自我認識主要來自於對周圍事物的積極探索和體驗,而形式多樣的體育遊戲在某種程度上爲幼兒自我認識的發展提供了優良的條件。引導幼兒通過扮演不同的遊戲角色,尤其是通過對成人行爲態度的模仿,來形成真切的社會角色感。這種體驗和感受,使幼兒更真切地發現了自我,萌發了自己與集體、社會的關係意識,逐步理解自己的行爲方式,促使自我意識的形成,爲今後步入社會,成功地履行各種社會角色職責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利用體育遊戲幫助幼兒初步掌握人際交往技能

我們在組織體育遊戲時,努力爲幼兒營造一種寬鬆、平等、快樂、率直的良好精神環境。幼兒通過參與,不斷獲得體能的鍛鍊,還學會合作、協商、互相謙讓、互相幫助等。此外,幼兒爲能使自己與遊戲夥伴間建立更爲密切的關係,獲得遊戲的快樂,也會主動、積極地改變自己一些不良行爲、人際交往障礙等。由此,幼兒最初的社會交往技能在體育活動中得到了良好的發展。

3、利用體育遊戲培養幼兒自制力,影響幼兒的社會行爲規範

注重體育遊戲所獨具價值的規則性,提醒幼兒必須保持一定的自制力,才能使遊戲能順利進行。幼兒在這其中所形成的自覺遵守規則的意識,將遷移和反映到現實生活中,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幼兒在現實生活中對社會行爲規範的意識,縮短對社會行爲規範掌握的過程,並可逐漸轉化爲實際行動,形成習慣。

4、利用體育遊戲,激發幼兒的進取心和行爲的積極性

我們在中大班可以開展一些競賽性的體育遊戲。競賽性使得整個過程活潑而熱烈,對幼兒來說,取勝的機會始終是均等的,而其結果通常又不確定。他們爲了取勝,就必須摒棄一切懈怠和散漫的行爲,承受住對手或競爭目標所施加的心理壓力,靠自己的力量、意志勇敢面對困難、解決困難。同時,注重個體差異,以“強對強、弱對弱”的方式,同一內容不同要求,讓幼兒根據自己的實力參加比賽,更好地激發了他們參與遊戲的積極性,培養自信心。

(二)開展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

1、利用操類、體育課形式,鞏固幼兒良好的自我意識

從晨間韻律活動、輕器械操、模仿操、形體操等不同種類着手,將綜合素質培養持之以恆地貫徹於準備、學操、練操與評價階段。在準備階段,引導幼兒共同收集材料,製作器械,共同參與選操、編操,鼓勵幼兒積極提出建議。並運用觀察模仿等方法,探索創編新動作,以此培養創新能力;在學操、練操階段,採用模仿、練習、表演、評價這一系列遞進式活動,再通過鼓勵、表揚等激勵手段,使幼兒增強自信心,獲得良好的自我意識;最後評價階段,引導幼兒在觀賞中反思,對發展成果和活動質量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自我評價、鞏固自我認識。

2、利用戶外活動形式,鞏固交往能力,激發創新精神

在戶外活動中,淡化教師的權威意識,爲幼兒創設寬鬆的交往心理環境,儘可能減少對幼兒的直接評價,以提供更多自由的機會,來提高交往頻率、鞏固交往能力。同時,鼓勵幼兒合作遊戲,讓他們在自由結伴、合作進行的過程中,體驗樂趣,獲得成就感。再次,注重引導幼兒以整體思維與多向性思維去考慮活動方法的多樣性,並積極參與幼兒的討論、交流,鼓勵他們大膽表達出自己的意願和見解,培養其初步的創新精神。

(三)豐富多樣的體育活動器材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

提高體育器材的功能性和可變性,進一步增強幼兒體育活動中的主動參與性,在科學選擇、一物多玩、一物多用的基礎上,全面推進幼兒社會技能、社會適應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綜合素質的發展。

充分利用各類自制玩具與自然替代物

自制材料安全有趣又實用,在製作過程中既可激發幼兒的創新熱情,又使幼兒的手腦並用能力得到鍛鍊,可謂一舉兩得。首先與幼兒共同收集材料,或爲他們提供適合年齡特點的半成品材料,通過開放式提問,以旁觀者身份引導幼兒巧用廢物、變廢爲寶,與教師一起製作多種玩具。

幼兒相關經驗不夠豐富時,則以協作者的身份提出質疑、以疑促思、以思促行,來幫助幼兒完成、完善構思。在實踐中,充分挖掘每一自制玩具的可變性和多功能性,引導幼兒從非常態的角度進行思考,拓寬其功效。如玩紙棒時可夾棒跳、隔棒雙腳跳、過小河跨跳、走迷宮、對擊比賽等,在拓展交往渠道的同時,進行一物多解、一物多玩,進一步樹立了幼兒的創新意識,培養了競爭、合作等社會性品質。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及對策4

摘要:

幼兒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幼兒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同時,應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要全面認識幼兒素質教育的結構,明確幼兒素質教育提高的核心和根本是心理素質的提高,而提高幼兒的心理素質,就要普及和推進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兒園老師的一項艱鉅任務。

關鍵詞: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幼兒園工作的主要任務,正確的健康觀念包括幼兒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然而大多數幼兒教師和家長對幼兒的身體健康十分重視,而對幼兒的心理健康,卻考慮不多,甚至忽略。健康的心理不僅是孩子智力的發展,健康成長的需要,更是他日後生存和發展所必須的素質。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這個問題。

一、發揮遊戲功能,使幼兒保持愉快的心境

人的心理是在活動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遊戲是幼兒的生命,一日活動中游戲是貫穿於始終的活動。除了遊戲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於遊戲中,就能發揮增效作用。遊戲是合羣性的養成、獨立性的培養的極好手段。在實踐中,我們認識到不是所有的遊戲對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義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遊戲應該具有目標性和針對性。我們歸納爲三個原則:遊戲的功能性原則;兒童需要原則;針對性原則。我們依據三大原則靈活採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角色遊戲、體育遊戲等,解決了幼兒希望能像周圍成人那樣參加各種各樣的社會生活與他們的身心發展水平之間形成矛盾。通過遊戲,讓兒童體驗合羣的愉悅,增強合羣意識,提高合作的能力。在角色遊戲中,幼兒通過對遊戲主題的確立、角色的選擇、情節的發展等活動中,學會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自我意識的良好發展、合羣情感的發展,社會化和個性化的協調發展,無疑是有意義的。

如:在“娃娃家”遊戲中,幼兒可以充當爸爸、媽媽、孩子等各種角色,教師適時地參與遊戲,引導幼兒模仿爸爸去買菜、媽媽給孩子餵飯、爸爸媽媽一起帶着孩子去公園等,既培養了幼兒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識,發展了幼兒語言,又使得幼兒心情愉快。在《我找到了小貓》遊戲中,幼兒扮成各種小動物,幫助貓媽媽找孩子,在教師的指導下,“小動物”將在不同地點找到的小貓送到家裏,並高興地告訴貓媽媽自己是在哪裏找到小貓的。當貓媽媽對“小動物”表示感謝時,“小動物”愉快地表示不用謝。它培養了幼兒爲別人着想、助人爲樂和禮貌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質。

二、創設良好環境,使幼兒保持積極的情緒

良好的環境少不了幼兒園、家庭和社會共同組成,形成合力,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是幼兒賴依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組織,家庭環境的教育功能會影響兒童的健康發展。切實辦好家長學校,向家長們宣傳心理健康知識,使他們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學校、社會、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三大主要環境。學校環境健康,而家庭環境不好,也是不能說幼兒心理髮展有了健康的環境。因此要想幼兒心理健康,除了教師努力外,家長也同樣需要努力。當前許多家長由於種種原因,對“心理健康”、“心理衛生”等概念十分陌生,而幼兒心理健康工作,在許多方面需要家長的長期配合和支持。因而對家長宣傳心理方面知識就變得必要了,再者幼兒和父母呆的時間長,只有父母懂得心理健康知識,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進而給小孩心理施以健康的影響。所以說創設良好的幼兒園環境是滿足幼兒需要,形成良好心理素質的重要保證。

三、針對逆反心理,消除幼兒戒心

在工作中,我們發現有些教師由於方法不當,語氣、言詞過重或偏聽偏信,從而導致幼兒產生逆反心理,引發牴觸情緒。假如這種心理一旦形成,教師和幼兒就很難溝通交流。因此,針對逆反心理,消除幼兒戒心,對及時有效地做好教育工作,起着尤爲重要的作用。

1、建立相互間友好的關係。做爲教師要善於和幼兒打成一片,要多通過學習、遊戲和各種活動讓幼兒熟悉你、喜歡你、信任你,只有這樣,才能讓幼兒覺得你是他們的一份子,是知心的朋友。

2、對事不對人。在工作中教師常對那些頑皮、調皮的幼兒批評得多,關心得少。久而久之,很輕易對這類幼兒產生偏見和反感,看什麼都不順眼。以至於對本不是問題的問題橫加指責,在一定程度上嚴重的傷害了幼兒的自尊心和積極性。這正是所謂的對人不對事。因此,克服憑主觀主觀臆斷不能容人的作法,對於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3、不翻舊帳。本來這個幼兒只做錯了一件事,假如我們將以往的問題一五一十地抖出,就輕易被幼兒認爲你不喜歡他,從而對你產生煩感,這樣會使本來簡單的工作變得複雜。

四、教學活動中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動環節,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學活動,而是把教學活動內在的、潛在的因素挖掘出來,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發揮教學活動的心理健康教學活動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論事,“陽春麪澆頭”外在式的;也不是對原有材料中內含的心理因素視而不見,不考慮兒童的心理反應,一味地灌輸滲透或是把各類教學活動互相割裂開來。在語言活動中有意識地培養幼兒的表述能力,讓幼兒能在老師和小朋友面前表達、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樂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合羣性;美術活動中培養幼兒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將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來。在活動組織形式上採用融合模式,實現“跑班制”,打破班級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級組間、各班級間幼兒互相參與活動,從單一的同齡夥伴交往發展到混齡夥伴交往,擴大了兒童交往場合和機會,提高了他們的合羣性。日常生活是兒童人際交往相對頻繁和心理品質自然顯露的時刻。生活需要合羣,合羣性可以在生活中培養。我們利用幼兒園的生活活動進行隨機教育。設立生活角,開展編織、繡花、擦皮鞋等活動,使兒童在共同合作中鍛鍊能力,感受一種羣體感。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及對策5

【摘 要】

幼兒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幼兒時期心理狀況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長。因此,關注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對當前幼兒健康成長和教育策略的轉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幼兒心理健康;學校教育;家庭教育

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與其它年齡階段相比,具有更大的可逆轉性。因爲:這一階段出現的問題還比較輕微,教師若及早發現,及時給予幫助和矯治,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當今社會,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現代人每天所承受的社會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因而十分需要具有良好心理素質,對處於關鍵期的幼兒來講,培養良好心理素質,進行心理自我保護非常重要。

1.幼兒園必須將心理健康教育擺在首位。

幼兒園是兒童成長的第二環境,是兒童最早加入的集體教育機構,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動環節,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學活動,而是把教學活動內在的、潛在的因素挖掘出來。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發揮心理健康教學活動的教育作用。在活動組織形式上採用融合模式,打破班級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級組間、各班級間幼兒互相參與活動。從單一的同齡夥伴交往發展到混齡夥伴交往,擴大了兒童交往場合和機會,提高了他們的合羣性和合作性。作爲教師,更應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兒階段,教師在這方面的作用顯得十分重要。教師的作用發揮得好,可以維護和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反之,則會影響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1]。具體的說:教師的作用應該包括以下幾方面:

1.1 教師要以健康的人格影響幼兒。幼兒教師的工作是一項比較辛苦的工作。教師每天都要面對幾十個生龍活虎的孩子,吃喝拉撒事事要操心:彈唱跳畫樣樣要教,還怕孩子一不小心發生意外,心理壓力是相當的大。例如:每天班上有許多孩子都喜歡向老師打"小報告",而這些"小報告"的事情都是一些芝麻綠豆的小事情。時間一長難免會讓老師產生煩躁、厭倦得情緒。這時教師就應該極力避免將個人的不良情緒帶到孩子中間來。應該保持積極愉快的情緒與孩子交流,分析原因,使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因此,對於幼兒園的教師而言,重視和加強自身心理衛生保健不僅有利於自身的發展,而且有利於下一代的健康成長。

1.2 教師要以正確的教育行爲影響幼兒人格發展。對於幼兒來說,教師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爲一次不經意的談話,一個不小心的失誤都會影響兒童人格。帶班的老師有時會在休息時間閒談,不經意會談到班上的孩子,有的孩子怎麼聰明、可愛,怎麼討人喜歡;而有的孩子反應遲鈍,不愛說話,都會說出來。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孩子們聽了以後會對他們幼小的心靈造成很大的傷害。從此,他們也許會變得更加缺少自信,更加內向,不愛交談。有的教師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卻認爲孩子小,不懂事,聽不懂等等。

還有的教師甚至還會對幼兒採取斥責、懲罰、譏諷、漠視的態度,去處理在孩子們身上發生的事情與問題。幼兒對教師採取的態度是十分敏感的,這些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是絕對有害的,有的幼兒就是由於遭到教師的訓斥、懲罰、譏諷等而不願意上幼兒園,給幼兒園和家長的工作帶來巨大的障礙。

1.3 教師要注意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該從幼兒早晨入園的那一刻起,就開始爲他們營造一種溫暖、關愛、民主的氣氛。這就要求教師要努力做到:

1.3.1 無條件地關愛孩子。只有愛孩子,才能對孩子保持親切的態度,使幼兒保持積極愉快地心理。如:每天早上用微笑去面對每一個孩子的問題,以及每天下課親切地與每一個幼兒說再見,會讓每一位幼兒都有一種充分地被重視和被接納的感覺。

1.3.2 充分的接納和尊重幼兒。首先尊重幼兒是幼兒精神健康成長的前提。我曾經就碰到這樣一件事情,一次去朋友家玩,剛進門,朋友就熱烈地招待我,這時我發現朋友家的一個小孩正在聚精會神地看一本圖書,我的朋友示意"問阿姨好!"可孩子沒有反映,仍盯着手中的圖書,朋友將音量提高"樂樂,問阿姨好!"孩子擡了一下頭,心不在焉地問了一句"阿姨好!"可朋友卻感到不滿意:"樂樂,你怎麼這麼不懂禮貌,下次你再不懂禮貌,我以後就再也不買書給你看!"孩子開始不能集中注意地看書,先前專注的神情換作沮喪。顯而易見,再這個例子中,朋友是在要求孩子懂禮貌,無可厚非,但是幼兒對規範的遵從是有條件的,他們與生俱來的精神生命給了他們選擇注意的自由,但是幼兒對規範的遵守是有條件的,他們與生俱來的精神生命給了他們選擇注意的自由,當興趣不在於成人所期望的行爲是,他們是很難達到成人要求的。如果像那位朋友一樣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幼兒,其結果不但會給他們的情感造成傷害,而且會干擾了幼兒精神生命的正常發展。這就是要求在平時的生活與學習中要給幼兒一定程度的時間上的自由,允許他們將自己的意願、自己的行爲、理由表達出來。對於幼兒無法說清楚的事情,要細心觀察,分析產生行爲的原因,弄清楚他們的真實想法,而後再進行引導、教育。

1.4 教師應積極主動的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發展幼兒健康的人際關係對幼兒進行的情感教育,會讓幼兒能夠恰如其分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學會用理智去控制情緒,在遇到心理突如其來時,保護健康的情緒,而發展幼兒的人際關係看似簡單,實之不然,在幼兒園裏,幼兒的人際關係主要包括師生關係與同伴關係,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良好的同伴關係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與同伴友好的相處,可以爲幼兒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爲幼兒今後適應社會生活打下良好基礎。反之,則會使幼兒在今後的社會生活中出現種種障礙,產生各種行爲問題。在幼兒面前,教師與教師之間不要做過多的交談而將幼兒放在一邊,置幼兒於不顧,而應將主要注意力和全部熱情放在幼兒身上。

2.創設良好的家庭育兒環境,推動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

家庭是幼兒生活中第一個接觸到的環境,是幼兒心理髮展的最重要、最基礎的環境。完善的家庭結構,良好的家庭人際環境,家長本身的素養及對子女的教育觀、教養方式,都會給幼兒心靈烙上深刻的"印記",幼兒的早期經驗對心理的影響特別重要。 2.1 父母要想方設法培養孩子堅強的意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孩子動手,親自參加實踐,吃點苦,受點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識奧祕,培養創造能力,而且有利於堅強意志和吃苦耐勞精神的形成。"父母要想方設法讓孩子吃點苦、受點累,這樣對孩子有好處。如有條件的可以讓孩子親自體驗一下生活,燒火煮飯、拾柴挑水、餵雞餵豬等,讓孩子真真切切地體驗到生活的艱辛。社會生活是複雜的,爲了幫助孩子理解,父母可以從飲食開始。平時有意在食物中加入酸甜苦辣,做些不合孩子口味的食物,如果孩子因挑食不吃,不妨讓他餓一餐,等他餓了自己來找吃,從而幫助孩子改掉挑食的毛病,更好的去適應生活。同時讓孩子明白生活中不光有甜,還有辛酸。只有人去適應生活,否則就會被生活所淘汰,這與不合口味不吃會被餓死是一樣的道理。孩子年幼無知,生活經驗少,爲了孩子少走彎路,並防患於未然,有些日常生活技能應教會孩子。

2.2 父母要給孩子自主學習的機會,增強孩子的獨立性父母對孩子的衣食住行呵護過多,禁區也多,致使孩子形成依賴性大,獨立性差,稍遇一點挫折就束手無策。在教育中,父母要克服傳統的教育模式,解放孩子的手、口、眼、耳,變"封閉式"爲"開放式",放手讓孩子在自由、寬鬆的環境中鍛鍊獨立性。剛開始,孩子凡事都想"自己來",但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每件事都常常做不好,如地越掃越髒,拿碗會摔破等,但父母要有耐心,讓孩子有鍛鍊的機會,不能以提高效率和節省時間而"一手包辦",應讓孩子明白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讓"我自己來"成爲孩子的座右銘,這樣不僅能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還能鍛鍊孩子的勇氣和意志力。

2.3 父母要信任孩子,樹立孩子的自信心。一個自信的人往往具有樂觀開朗、坦蕩豁達的品質,敢於創新,自強進取,勇敢的面對未來。自信心的培養,要從尊重孩子,維護孩子的自尊心開始。孩子年齡小,剛開始做事往往不如意,有時簡直是添亂,越做越忙。父母切不可嘲諷孩子,"去去去,一邊去。""做的是什麼呀?亂七八糟。"父母這種不信任的態度,會使孩子認爲自己很無能,以後就沒有自信,遇事就束手束腳。所以,平時父母要常對孩子說"你真行!","了不起!"等。在生活、娛樂過程中,孩子往往有屬於自己的行爲方式和見解,與成人不同,我們要尊重孩子的意見,不能粗暴地按自己的意願,指責孩子這樣做不對,那樣做不好。否則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澆滅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畢竟年齡小,能力有限,當他們遇到困難或失敗,感到沮喪時,父母要積極、熱情地去扶一把,與孩子一道解決問題,並告訴孩子"失敗乃成功之母"。

許多有名的科學家是經過無數次的失敗才發明成功的,給孩子鼓足勇氣,讓孩子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勇敢地面對失敗,分析失敗的原因,不斷的總結經驗教訓,勇敢的向成功邁步[2]。相信孩子,讓孩子堅信自己"我會","我行"。孩子就是這樣,你越相信他,他的積極性就越高,自信心就越強。從而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新事物,勇敢地面對挑戰。

2.4 父母要注重和孩子心理溝通,培養孩子活潑開朗的性格。活潑開朗的性格,總是給人以爽快的感覺。他們一遇到問題,就會自己想出種種辦法來試試,即使失敗也不沮喪,又會立刻思索,尋求別的方法。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工作壓力大,但作父母的,即使再累再忙,每天也要抽出一些時間與孩子交流一下,進行心理溝通,消除代溝,成爲孩子的朋友。這樣孩子有什麼事會向父母傾訴,從而消除壓抑,保持心情愉快。家庭要保持和睦的氣氛,每個人說話應和顏悅色,對孩子要和藹可親,讓孩子感到父母可親可敬,心情舒暢。

從小不要當孩子的面,拿他與別人比較,"比某某矮了一點","比某某說話慢"等等,會讓孩子覺得"我不如人",平時父母與孩子進行競賽遊戲,總喜歡讓孩子贏,這樣不好,應讓孩子明白"山外有山","勝敗乃兵家常事",盡了力,"貴在參與"等道理。教育孩子凡事要盡心盡力,但要樂觀地看待結果。"笑對人生","天塌下來當被蓋",這種良好的個性,是我們努力培養的方向。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很需要幼兒園、教師、家庭三方面通力協作,更需要有機結合,互相滲透。幼兒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滲透到幼兒的一日活動之中,融入幼兒每天的生活當中,持之以恆,讓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我們纔有希望看到祖國的未來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參考獻文

[1] 劉維良.心理健康教育從娃娃抓起。華文出版社.2004.49頁.

[2] 馮麗靜.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廣東幼兒教育出版社.2007.25頁.

[3] 楊鳳池.讓家庭成爲孩子健康成長的樂園。深圳新衚衕出版社.2006.137頁.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