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中心勵志教育

最新關於創新教育理念運用於實際教學的問題大綱

本文已影響 2.52W人 

有真材實料纔有資格教書育人,這不僅是創新教育理念運用於實際教學的前提,在與真實世界有着緊密聯繫的教育中更是如此。

最新關於創新教育理念運用於實際教學的問題

整合性學習,聽起來不錯

在就業導向型學科更受歡迎的今天,人文學科無論在高中生求學還是大學畢業生找工作時遇冷已是老生常談。2014年美國大學與僱主協會對其1015個僱主會員進行了民意測驗,發現會計和經濟學是需求最高的專業,分別有59%和28.5%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尋求這兩個專業的畢業生。同時,只有13.9%的僱主說他們會聘用人文學科專業的學生。爲了解決這個問題,不少大學都嘗試對文科教育進行改造,力求讓剛剛走出校門的文科生不至於“學無所長”。例如費爾菲爾德大學爲了鼓勵學生主修文科專業,開發了“從課堂到職業生涯”項目,從入校伊始逐步帶領學生認識專業,爲學生介紹與他們所學專業有聯繫的職業。加拿大西門菲莎大學推行“實踐式教育計劃”,強化產學合作,文科生進入諸如媒體、電視臺實習,體驗實際作業情形,從而提升就業率。除此以外,整合性學習的概念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文學科教育者提及。

美國大學協會將“整合性學習”定義爲“將通識學習與專業學習進行綜合和貫通的能力。學生通過把知識、技能和責任感應用於新的環境、複雜的問題中加以展示”。這種學習理念是一種跨學科思維能力,可以使人文學科內化到學生的素質能力,讓他們不僅僅能爲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做好準備,也能爲日後長期職業生涯和複雜的生活做好準備。

雖然“整合性學習”聽上去不錯,但有人認爲它應用的效果並不明顯。那麼人文科學的擁護者如何通過這種學習理念進行廣泛的教育?這成爲美國大學協會2014年度會議中一系列研討會都關注的問題。在一個名爲“幫助學生連接:綜合性通識教育和文科大學的未來”的研討會上,負責人稱“教師並不都知道什麼是整合性學習,或者如何將它傳授給學生”,並向對這種教育理念抱有期待的人提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教師自己搞不清楚,怎麼教學生?

“如果教師自己沒有能力進行整合性學習,那麼他們就不能創建這類課程”,美國大學協會高級研究員安·費恩曾受邀參觀了幾十個校園研究整合性學習後認爲,教師可以通過了解在其他校園中將發生什麼,着眼於其他課程大綱,以及和學生討論實習和留學經驗,首先發展自身的整合性學習的能力,這樣纔有資格教授學生。

由於學生和家長對人文學科教育在經濟衰退後時期的價值存有質疑,曼荷蓮文理學院曾經基於整合性學習重新設計了課程內容,將以本科生體驗爲中心建立在“從課程到職業生涯模型”上,從而讓實習和跨學科經驗不僅僅是本科教育的一個附屬品。與此同時,人文學科課程也變得更有價值。但是據該校社會學教授,同時也是學院副院長的'艾莉諾·湯斯利所言,在重新圍繞整合性學習設計課程時,“教師分裂了”。一些教師認爲他們已經爲此做了一些工作,另一些教師則並沒有在這方面發揮作用。教師們召開戰略規劃會議,支持任何“讓學生走出校門”的倡議,幫助學生、校友和專業人士通過網絡電話搭建交流橋樑。但是當20位教師坐在一起召開整合性學習研討會時卻發現,他們並不真正清楚其他人正在做什麼。

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

爲了讓整合性學習能夠切實發揮效用,曼荷蓮文理學院將對項目進行改革,並給予它一個新名字――The Lynk。這個項目通過系統化的方法將學生的學業與工作實踐經驗、職業探索相結合,旨在幫助學生找出自己的優勢,爲自己制定目標,與成功的專業人士和有成就的校友建立人際關係網絡,探索職業機會。項目包括四個階段:目標設定;職業發展;實踐經驗;開展一系列研討會和演講,讓學生展示所學和下一步計劃。例如在大學一二年級爲學生提供諮詢指導,包括職業諮詢、簡歷建議,實習搜索,以及對研究倫理、職業行爲和人際關係網絡的介紹。每個學期學校都要求學生反思自己的目標,將他們的實習或研究經驗融入到學術學習,並將學習成果通過公開展示他們的工作呈現給不同受衆。到了三四年級,學生通過一系列Lynk活動,如秋季實習後研討會、春季高級研討會、三四年級校友招聘會等展示他們的工作成果,持續他們的專業發展。在每個階段,學生都與整個學校的教師、導師共同工作。教職員工共同承擔諮詢的角色,聯合講授課程,幫助學生做好走出課堂進入實習,或是獲得其他專業經驗的準備。

在The Lynk實施的第二年,曼荷蓮文理學院就看到參與指導學生教師的轉變。各院系開始推出自己的Lynk計劃,教師開始自發進行課程創新,例如組織校友座談小組、職業生涯規劃和給實習學分。湯斯利認爲,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間的溝通很重要,它能讓事情朝好的方向發展。要反覆與教師溝通,將組織召開教師研討會作爲一個傳統,這些都是從曾經的工作中吸取的重要教訓。

另外,The Lynk還爲20名“創新的員工”在未來三年提供資金支持。這些新教師是各院系新招募的新興且充滿前景的領域(比如生物信息學)的學者和從業者,或是作爲學校常規課程的補充師資。雖然他們只是臨時教師,但是如果各院系能夠圍繞他們的工作開設更多課程,他們就可以獲得終身軌教職。

教育遠離紙上談兵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教育難爲無“師”之“教”。

“親愛的同學們,教你們就業指導的老師可能從來沒有就業過。”若干年前流傳的對大學就業指導課程的吐槽,擊中了這類課程的任課教師只能“紙上談兵”的軟肋。由於師資力量的限制,就業指導老師大多由沒有校外實際工作經驗的學生輔導員擔任,這曾經是國內高校中普遍存在的情況。爲了彌補這一缺陷,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高校把負責該工作的教師送進企業參觀學習,積累經驗。與就業指導相比,近年來被宣傳得火熱的大學生創業指導其實也正面臨類似的問題:如果指導教師自己都沒有創業的經歷,又怎麼向學生傳授有價值的經驗?有真材實料纔有資格教書育人,這不僅是將諸如“整合性學習”這類創新教育理念運用於實際教學的前提,在與真實世界有着緊密聯繫的教育中更是如此。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