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小故事成語故事

分崩離析和後來居上範例

本文已影響 3.6W人 

這篇文章講述的成語分崩離析和後來居上的故事,故事情節精彩,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故事,僅供廣大讀者閱讀和參考。

分崩離析和後來居上

  (一)分崩離析

“分崩離析”這則成語的崩是倒塌;析是分開。形容國家或集團四分五裂,支離破碎,不堪收拾。

這個成語來源於《論語.季氏》,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春秋時,魯國的大夫季康子住在費邑(今山東費縣),他雖然名位是卿大夫,但權勢極大,甚至超出當時國君魯哀公。季康子爲了進一步擴大和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力,想攻伐附近的一個叫顓臾的小國,把它併吞過來。

孔子的學生冉有和子路當時都是季康子的謀臣,他倆覺得很難諫勸季康子,於是向孔子求教。孔子卻懷疑這是冉有的主意。冉有說:“這是季康的主意,我和子路都想制止他。”

孔子說:“你倆既然輔佐季康,就應該盡力勸阻他。”

冉有又說:“不過,如今顓臾的國力越來越強大。現在不攻取,以後可能會成爲禍患。”

孔子說:“這話不對!治理一個國家,不必去擔憂土地、人口的多少;而應該多去想想怎樣使百姓安居樂業。百姓一安定,國家就會富強。這時再施行仁義禮樂的政教來廣泛招致遠方的百姓,讓他們能安居樂業。而你們倆輔佐季康,使得遠方的百姓離心而不來歸附,人民有異心而不和,國家分裂而不能集中。在自己的國家處於分崩離析的情況下,還想去用武力攻伐顓臾,我恐怕季康的麻煩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

“蕭牆”是國君宮門前的照壁。孔子的意思是季康的麻煩在內部而不在外面。在這個故事中又引伸出另一個成語“禍起蕭牆”,形容內部發生禍亂。

[-(@_@)-]

 (二)後來居上

汲黯是西漢武帝時代人,以剛直正義、敢講真話而受人尊重。他爲人和做官都不拘小節,講求實效。雖然表面上不那麼轟轟烈烈,卻能把一個郡治理得井井有條,因此,朝廷把他從東海太守調到朝廷當主爵都尉——一種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職。

有一次,漢武帝說要實行儒家的仁義之政,爲老百姓辦好事了。沒等皇帝把話說完,汲黯就說:“陛下內心裏那麼貪婪多欲,表面上卻要裝得實行仁政,這是何苦呢?”一句話把皇帝噎了回去。漢武帝登時臉色大變,宣佈罷朝,滿朝文武都爲汲黯捏着一把汗,擔心他會因此招來大禍。武帝回到宮裏以後,對身邊的人說,汲黯這個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從此以後,汲黯的官職再也沒有提升。他當主爵都尉的時候,公孫弘、張湯都還是不起眼的小官,後來,他們一個勁兒住上升,公孫弘當上了丞相,張湯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還蹲在原地沒動窩。有一天,汲黯對武帝說,陛下使用羣臣,跟碼劈柴一樣,是“後來者居上”啊!漢武帝當然聽得出這是發牢騷。於是,轉臉對臣下們說:“人真是不能不學習啊!你們聽汲黯說話,越來越離譜了!”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後來居上”,往往指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