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心得體會

關於讀書心得體會1000字(精選24篇)

本文已影響 1.33W人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裏有了一些心得後,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讀書心得體會1000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讀書心得體會1000字(精選24篇)

讀書心得體會 篇1

自古以來中國不變的傳統文化就是讀書,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有那麼一句名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的意思是:只讀書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無適從;只是空想而不讀書,便會對思想有害。可想而知,古人們早已將讀書讀到‘精’,明白了學習和思考的重要關係,也講久了學習方法。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啊,人類從遠古到今日的輝煌,從粗魯到文明經歷了多少?書籍它記載了歷史,留下了先輩們的生活經驗,經過後人的不斷總結和積累,並以此得到合理的利用,最終的結果,那肯定就是人類的發展。

讀書有許多益處,而我認爲,讀書也是一種享受,一個人靜靜的坐在一間安靜的書房裏,手裏捧着一本自己喜愛的書籍,桌邊有一杯香濃的茶,豈不一種享受?

讀書其實並不枯燥無味,只要你細心去讀,讀懂這本書蘊含的真理,“讀一本好書,就像與一位高尚的人交談。”慢慢的,你也會喜歡上讀書,因爲它不僅讓你增長知識,也讓你增長見識。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書讀多了,自然也會‘用’了我們不僅要學習書的內涵,也要學習書的‘寫法’像一些修辭手法;擬人,比喻等等,我們要學會用,用到自己的文章去。讀書就是這樣,要懂,也要會用。

“習慣鑄造人格”,若養成良好的習慣便可鑄造品德高尚的人格。我喜歡讀書,現讀書已成爲我養成的良好習慣。

我喜歡讀書獲得的快樂。因爲讀好書就像與名人聖賢促膝談心,聆聽教誨,何不充實?讀書如與知音閒聊神侃,心不設防,口無遮攔,何不舒暢?與作者思想碰撞,偶有靈感之花,茅塞頓開,何不驚喜?俗話說得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博覽羣書如得知音無數,有知音的理解與共鳴,何不滿足?讀書者足不出戶,天下大事無一不曉,如何不聰?

如何讀書才能樂?必須是不爲功名利祿而讀,若你是爲升官發財而讀書定是無樂可言。快樂的讀書應是“乘其興之所適”。古人云:“讀書太樂則散漫,太苦則枯燥乏味。”這兩者都可能導致精神偏枯如癡,失去讀書的真樂。讀書不能盡信書,也不能沉迷於書中不能自拔。書,各有其趣,各有不足。作者的認識,情緒各有偏頗。如有的憤世妒俗、慷慨激昂,有的高談闊論、天馬行空。如果長期沉迷於某一類書可能走火入魔,不能自拔。書能移性情,故君子應博覽羣書、相互參照,以免偏聽不明。情志誤譴。讀書若信書,不如無書。

讀書有樂必有苦,正所謂好書難覓、知音難求。這何嘗不是一種痛苦呢?讀書之所以苦,是因爲你急切想了解作者思想卻往往晦澀難解、意深難測;又因爲外界精彩的世界太喧譁吵鬧,讀書的冷板凳難坐;還因爲與遙遠的知音無緣對話或相見恨晚,書友天南海北難相聚。讀書成了一種孤獨。

讀書使我結實了許多知音,從書中我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

讀書心得體會 篇2

書籍是人類數百年來無數聰明才智的載體,它記錄着人類記幾十年的知識教訓。隨着社會發展,社會上形形色色的書卷也日益繁多。當我面對如排山倒海般襲來的“書山書海”,不禁會想,我們爲什麼讀書。

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人爲生存,爲了考學,拼命的讀書,有人甚至說書籍是生計的敲門磚,有了事業即可不要書。對於這一觀點,我不敢苟同,正如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使人善辯。”在我看來,讀書的目的並不在於爲考試,而在讀書,若只爲考試而讀,那變是讀死書。我認爲,讀書的真正目的應是以下四點:

一、讀書讓人獲得知識。這是最淺顯的作用

我們從小到大所讀的教科書目的也大於此。它讓獲得豐富的知識,獲得淵博的學識,也讓人們得到學位和工作,這些無足輕重的“副產品”。這一層的讀書只是爲了生活和學識。不可否認,知識的獲得也是十分重要,畢竟“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謅”嗎?

二、讀書讓人提高修養

閱讀一本好書,正如同一位知識淵博的學者談話,“他”的語言中無不閃爍智慧的火花,無不傳答着高尚的修養,從一本書中學到的修養,提高的品格,遠比在生活磨礪中體會的深刻,體會的徹底。正如林語堂所說的如果讀者獲得書中的“味”,他便會在談吐中把這種風味表現出來,如果他的談吐中有了風味,他在寫作中免不了會表現出風味來。着此間淺移默化的“味”,不正是在讀書中體味的素養嗎?

三、讀書讓人開闊視野

人生活的範圍有限,限制於空間與時間的連鎖中,當他只能同身邊的交談,他的認識是膚淺的,他的學識是簡陋的。但當他打開一本書,時間,空間便再不能限制於他,他可以坐在家中看到世界各地,品味古今中外,他可以體會古戰場上“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的宏大,可以體會大草原上“風吹草地牛羊”的生機;可以體會黃昏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的憂;可以體會“白日放歌需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的歡喜。在書中人可以翱翔於智慧的天空,他的視野也不會只存在於一省,一市,一縣,一國而是整個宇宙整個空間。着也許讀書所換來的樂趣吧。

四、讀書讓人明白事理

韓愈曾說“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或?”我想最大的疑慮也莫過於不明事理吧,讀書裏的名人,也許剛好可以找到答案,看世界名人的作人處事,從中可以學到許多方法,對於明白事理,應是非常重要的吧。

在書籍中品味知識的博大精神。在書籍中培養修養的文雅得體,在書籍中開拓視野看大千世界,在書籍中學做人處事的方法道理。這也許是讀書的真正目的吧。

讀書心得體會 篇3

好書能營造一種寧靜的心境,能讓人在精神的世界中自由翱翔。在浩瀚的書海中我們中總能找到靈魂的歸宿,爲我們指路的明燈。如果說讀書是一種幸福,是一種樂趣,會讀書則是一種享受。讓我們從讀書好的思想中轉化爲好讀書。

書是精神的糧食,是人類進步的臺階。每當我翻開那精神的糧食,哺育我的是一個個妙詞佳句,引領着我們前進的步伐。讀書猶如交友,再情投意合的朋友,在一塊耽得太久也會膩味的,而書則不然。

高爾基曾經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一本好書,就好像與許許多多高尚的人交朋友。如果這個時間上沒有書,那會怎樣呢?這個世界將不會發展那麼快,還可能是原始。讀書是很美好的事,它使人快樂。在自己不開心的時候,打開一本書看看,把不開心的事放下,書跟你交朋友。讀書使人從無知變成有知,從少知變成多知。有一首詩這樣寫道:“書是知識的寶庫,書是智慧的海洋。”是的,正是有了書,社會纔會進步,科學纔會發展。朋友,讓我們一起發憤讀書吧!讀書使人有親密無間的朋友。書豐富了我的知識,陶冶了我的情操,也給過我不少的啓迪,鞭策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讀書的時候應專心致志,除了瞭解書中的內容,好要對其進行分析,留下屬於自己的那部分,讀書時時而在書上劃劃圈圈,留下些精華。每當我翻開書本,就會身臨其境,一坐就是兩個小時,這才依依不捨地象被人從那兒拽了回來。許多人喜歡在安靜的環境裏讀書,或是在溢滿書香的小屋,或是在萬籟俱寂的午夜,遠離喧囂、嘈雜,一個人獨享那份清淨與快樂。雖然書中未必有“黃金屋、千鍾粟、顏如玉”,我卻還是常常捧書漫步在美麗的大自然中,流連於皎潔月光下,徜徉於整潔的書櫃前。每至此,心靈得以平靜舒展,思緒得以馳騁縱橫。身處不同的環境對讀書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在艱苦的環境裏讀書,沒有恆心和堅韌的毅力是徒勞的,至少是讀不好書的。“頭懸樑、錐刺股”、“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些流傳千年的讀書“古訓”,反映出古人讀書的環境是多麼地艱難。而追求名利的讀書,則變得過於的形式,效果也不是那麼的明顯。

當今社會,無論是在物質條件還是在讀書氛圍上,讀書的環境越來越好了。書的種類也多了,而人們學習的目標更明確了,書的專業性也顯現出來,我們要有選擇地來讀適合我們的書籍。無論讀書環境好壞,並不影響讀書人的執着和對讀書的熱愛。古人在最艱苦的環境裏尚能專心讀書,在崇尚知識、崇尚讀書的今天,我們更應珍惜今天的時光,淡泊名利,遠離世俗,潛心讀書。書是人生的一個最最知心地伴侶。

讀書心得體會 篇4

盧綸,大曆十才子之一,中唐詩人。詩風昂揚,鏗鏘有力。這首著名的《塞下曲》是改寫《史記·李將軍列傳》中的一小段。由原來的三十三個字,改寫成二十個字的五言絕句。作者蒙曼即寫出了改了哪幾處,又說明改寫的好處?不讀詩,不知詩好;知詩好,卻不知詩好在何處?蒙曼卻能從我們想不到的視角去分析、解讀。讀後,讓人有恍然大悟之感。

春去秋來,寒來暑往。四時有詩,古代和今天,就相遇在美妙的四時之詩中。《四時之詩:蒙曼品最美唐詩》中蒙曼讓詩篇與讀者對話,讀者看到的不僅是四季的美景,還有唐人的生命輪迴。

本書值得稱讚的還有目錄的編排,以立春開始,以春節結尾,二十四節氣和節日點綴其中,正好與我們的輪迴和圓滿吻合。

成語汗流浹背:汗流浹背[hàn liú jiá bèi],意指“汗流浹背”指汗流很多,溼透了背部,本用以形容非常慚愧、驚恐的樣子。語本《史記·卷五六·陳丞相世家》。後亦用以形容工作辛勞,汗出溼背。[源]《史記·卷五六·陳丞相世家》孝文皇帝既益明習國家事,朝而問右丞相勃曰:“天下一歲決獄幾何?”勃謝曰:“不知。”問:“天下一歲錢穀出入幾何?”勃又謝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對。於是上亦問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謂誰?”平曰:“陛下即問決獄,責廷尉;問錢穀,責治粟內史。”[典故]“汗流浹背”原作“汗出沾背”。西漢初年,由於惠帝才智平庸,朝政由呂太后把持,並分封其家族兄弟爲王。呂后去世後,太尉周勃帶兵誅殺呂氏諸王,剷除呂氏的勢力,並迎高祖劉邦的另一個兒子劉恆爲帝,是爲漢文帝。文帝即位後,右丞相陳平認爲周勃平定呂氏之亂,鞏固漢室的天下,功勞比自己要大得多,於是自願將右丞相的位子讓出。文帝採納了他的意見,周勃成爲羣臣中地位最高的右丞相,陳平則降爲較低的左丞相。有一天早朝時,漢文帝問周勃說:“國家一年判決的訴訟有幾件?”周勃過去都是掌管軍事,對這些事情並不瞭解,只好回答不知。文帝又問:“國家一年的稅收支出又是多少?”周勃也太不清楚,只好又回答不知。文獻中使用“汗出沾背”來形容周勃對政事一問三不知,心裏感到十分着急、慚愧,汗流了滿身,背都溼透了。後來“汗流浹背”這句成語就由此演變而出,形容非常慚愧、驚恐的樣子。亦用於形容工作辛勞。

成語繡口錦心:錦、繡:精美鮮豔的絲織品。形容文思優美,詞藻華麗。如:唐·柳宗元《乞巧文》:“駢四驪六,錦心繡口,宮沉羽振,笙簧觸手。”又如:俺小姐花容月貌,王解元繡口錦心,正是一對夫妻。——明·陸採《明珠記·送愁》

讀書心得體會 篇5

想念白狐

——人生若只如初見

深深想念《畫皮》裏的那隻白狐。你我若是初見,他會不迷戀而疼惜她一輩子,她會如滄海上那隻飛行的蝴蝶,縱使疲憊着,也會美麗着千年。而他毀了她的愛情,憐憫着,殘酷着。而她——灰飛煙滅。那一刻,我是理解的,懂得。

我心疼白狐。疼她又去了修行了千年的地方。絕美的容顏終究回到最初的地方?。原諒她吧,不過只是只狐,不懂那初見的美麗,只懂得不顧一切的去愛。不惜手段的去愛。有什麼辦法。似乎一切修煉千年的妖來到人間,首先懂得的便是——愛。一愛便是大愛,殘酷的愛,愛到世界末日來臨,愛到世界只剩下愛。

太喜歡這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見。遺憾深重,命運像最名貴的絲絹,怎樣的巧奪天工,拿到手上看,總透出絲絲縷縷的光,那些錯落,是與生俱行的原罪。而我,此一生,與誰初見?

人生若只如初見,彷彿,這樣重要。可是,此一生,與誰初見又有什麼關係呢,生是虛妄,跋涉無人之境,你看這些輪迴了千年的花種,至今還在無我無他地盛開就知道了。

無意中看到這句話,便在心中默默唸叨了好幾天。納蘭性德的詞讀了好多,卻到今天偶逢此句。觸動着我深處的喜與悲。爲什麼讓我在一切一切的之後才能遇見這個能讓我驚動思想的一句。可是,又如果當初我不那麼任性,一直如一見的剎那,我們會有這樣的結果嗎?可能還是今天的這個結局吧,因爲你總是那麼的聰明。

所以這個世界的美只剩下詩句可以詮釋,納蘭寫下的這句,他做到了嗎?留下的是青格兒一個人在那無盡的思念。此時班婕妤和王昭君是一樣的,楊玉環和江採萍是一樣的,只有初見後留下的無限的殘酷的愛與恨。縱使明白初見而沒有再見是多麼聰明的幸福,也不願意砍斷初見後傷痛追尾,願意去痛,痛的失去身體裏住着的無數的生命。所以我愛這句,因爲沒有人做到,沒有人……至今!因爲沒有人可以做到,所以成全了會有這樣美的詩句。

所以白狐是可憐的,折騰到用別人的鮮血來維持一點點的地位,最後還是用自己的灰飛煙滅還給衆生的生命。而此刻,她懂了愛,卻沒有愛的權利了,望着懷裏的愛人,一切都不那麼重要了,什麼欲哭無淚,什麼痛徹心扉,都變得可笑了。回到山中,如果還有愛,也只能是一隻狐去愛另一隻狐,不能穿越千年去愛一個人間的愛人。碾轉了千年,只爲一愛,是千年的愛,千年的愛卻又敵不過人間的愛,難到不爲心痛嗎?

人生若只如初見,只是一句穿越千年的謊言,騙了白狐,也騙了人,騙了你,騙了我。想念白狐,羨慕你。你雖付出了千年一愛,千年一痛,可是你還可以回到自己的地盤繼續修煉,你有千年的選擇機會,可以選擇千年。而我……

是——永遠的失去。

讀書心得體會 篇6

都說母愛如水,父愛如山,似乎也的確如此,母親的愛細膩又溫順,彷彿潺潺流水般將你包圍,而父愛,如山,那樣地厚重,堅實。都說總有相像的美,愛也是如此吧,朱自清筆下的父親,好像,給我們了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總是在母親的嘮叨完之後永久不會再補充兩句;母親與女兒說靜靜話時總是悄悄地聽着……悄悄地,始終都是悄悄地,就像《背影》當中的父親那樣,總是在等離別之際才知此愛之深沉。

世道那時是那樣地困難,“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冬天,彷彿生活和天氣一樣地寒冷、孤立無助。“簌簌地流下眼淚”這是像我一樣的常人面對家中接二連三的變故的正常反應,但父親沒有,“事已如此,不必難受,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爲什麼他不難受?由於他是父親。

由於他是父親,所以他想幫自己的兒子做自己可以做的一切,堅持自己送兒子去站臺;堅持自己與腳伕講價錢;即使是身體早已不如以前那樣地敏捷也要爬上月臺給兒子買橘子吃……“我觀察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12,深青布棉袍,蹣跚13地走到鐵道邊,漸漸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簡單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應當是這篇散文最戳中人內心的地方了,往往簡潔樸實的文字最能打動人心,由於生活就是如此,沒有那麼多的轟轟烈烈,更難以用蒼白的語言來言說。爲何,在看到自己父親的背影之後,朱自清纔會掩面抹淚,由於“總是向你索取,卻不曾說感謝你;知道長大以後,才懂得你不簡單。”我們都是如此,文中由我,我們便是文中人。

身爲兒女,我們接受得總是那樣地心安理得、理所應當,就彷彿朱自清一開頭的想法那樣“我心裏暗笑他的迂”,但總會有那麼一天,或是自己爲人父母,或是看到父母老去的背影,你會像朱自清那樣深深地有一種悔意“我那時真是太聰慧了。”

朱自清文字的細膩與動人不禁讓我聯想到了來到高校之後與父母分別的瞬間。在機場中,我們就得向對方說再見了。事實上,在來機場的途中,我好像並沒有特殊大的心情起伏,而是自己的父親緊緊地、不似平常一般地、握住我的手,而母親則是一路上嘮叨不停,我甚至當時有一絲厭煩,就像當時的朱自清那樣心中對於父親事無鉅細的關切一樣。而真正到了分別之際,突然心酸,對於彷彿會始終陪伴着我的父母的不捨,對家鄉的戀戀,一下子悉數爆發,而這時,我也像朱自清那樣,看着父母離去的背影,悄悄了良久。

寫完這篇,看完這篇,我們給自己的家人打個電話問候一下可好?

讀書心得體會 篇7

將自己最熟悉的事物運用文字的力量喚醒衆生,美國作家和知名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斯科特·特羅 在擅長的領域獲得巨大成功。《證詞》是最好的個人成就的證明,在這本書裏,光怪陸離的現實演繹出各色人性,爾虛我詐之餘,善良的心靈與溫柔的行徑才能換救迷途的人心。

處於絕對劣勢的波斯尼亞400名吉卜賽難民一夜之間莫名消失,數千名美國在難民營附近維持和平,14年前發生的事件真相是什麼?2004年400個吉普賽人“被”一夜消失的真相是被殘忍屠殺。

《證詞》直指人心。美國作家斯斯科特·特羅沒有個人狹隘的侷限,懷着對人類命運的終極思索,在追尋案例真相的過程中,從未放棄的法律的公平和正義。這樣的《證詞》讓讀者感同身受之餘,也深入思考:我們是否能身體力行去做一些事,能儘量讓所生活的環境變得更好的事呢?

善良不應成爲黑暗、邪惡、暴力的犧牲品。書裏的爲尋求正義的真相不畏危險歷經磨難的比爾·騰·布姆或許真的是那些尚 未在現實世界裏拋卻最初純真夢想的人的靈魂代表。當戰勝被騙和失望的挫敗時,希望是讓布姆繼續走下去的動力——娜拉是希望之源,身處茫然之中的每個個體都應該找到自己真正的希望。

唯如此,才能在詭譎的現實裏保持清醒和人性之光。

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波斯歷亞、阿爾巴尼亞、科索沃、北約......當戰爭來臨時,國將不國,家不成家,爲了活命,修羅場內惡魔橫行,悲劇發生。《證詞》最終證明了只有強有力的文明力量存在才能使身處其間的每位個體得以安康。

謊言之下的謊言,重置人設的迷霧,無一不拷問着個體情感。世上多一個如同比爾·騰·布姆的人,真相、公平、正義便不會湮沒於時間的殘酷流逝。

斯科特·特羅用嫺熟的.文字駕馭功力帶讀者進入戰爭的殘酷與人性的審慎,每個讀者心中自會形成對世間萬物的正確證詞。悲劇終於此。

前日,重溫北京衛視《我是演說家》的舞臺上,陳秋實的《法制中國》演講,在他的演講中,有幾句特別有力的話:“設一個法治中國,應該是我們每一個手持中華人民共和國身份證的中國人所必須履行的義務。因爲在一個法治精神沒有得到彰顯的社會當中,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安全的。面對不公平、不正義,今天你沒有膽量站出來,明天你根本站不出來!”“爲了這個國家的民主、法治、公平與正義,出一份力。還是那句老話,正義也許來得晚,但是我們等得到!”放到美國作家斯科特·特羅的《證詞》之中來看,在對法律公平與正義的呼聲上,完全一致。這個世界沒有什麼不同,發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有一天就可以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爲了人類的公平和正義,我們要有在需要的時候勇敢站出來勇敢跨出一步的勇氣。

讀書心得體會 篇8

寒假中,我讀了一本很美得長篇小說—《日月》,給我的心靈帶來了巨大的衝擊,久久不能平復。

作者安意如,作家,古典詩詞賞析獨樹一幟,影響廣泛。《日月》是其最新作品。私家標籤:文字修行、避世之心、無常、遠遊、隱居、詩茶相契、西藏雲南、過往作品:《人生若只如初見》、《當時只道是尋常》、《思無邪》、《觀音》、《陌上花開》、《美人何處》、《世有桃花》、《惜春記》。

書中描寫了一個久居北京的藏地青年三十餘年人世沉浮的心靈史,講述了主人公在西藏被收養,到北京生活和學習,融入現代大都市,求學經商,經歷情感挫折,漸漸迷失自我,最終重回西藏,尋根故土的完整過程,是一個關於成長、超越、覺悟的故事。

本書也是一曲融宿命與情感,歷史與現實於一體的人生詠歎,故事主人公索南次仁(尹長生)的此生,恰似倉央嘉措的今世。倉央嘉措雖未在書中真實出現,但卻像一個符號,貫穿了全書的始終。

小說中,現代都市的浮華虛榮與雪域高原的純潔寧靜形成鮮明對比。

作者亦把書中人物的命運與自己對宗教的理解和感悟相結合,使作品具有了非常深厚的哲理內涵。

“每個人身上都存在光明和晦暗,如日如月,執障與覺悟,一體同源,它終將被人證得。”

雖然《日月》的情節很平淡,可以說淡如白開,但就像書中所言“內心愈愛重一個人,外在愈淡然”,就是這樣一種泰然自若的平淡和簡單,卻點滴滲透出深刻濃烈的情感和思想,讓人慾罷不能。

我喜歡長生。這應該就是我夢中的男子。深刻,內斂,純良,無私,寬闊,懂得成全,外表漠然,內心卻熱烈、堅定和執着。他對尹蓮的愛,是跨越年齡差距的愛,是超越身份的愛,是一種遵循內心的愛,一份不得不隱祕深藏卻又無悔承受和付出的情感,一種純粹男人對女人的愛,純淨潔白,熱烈如火,卻有淡然如水,細膩之中透出強大的力量,狂熱之中散發如水溫情。自從長生選擇了尹蓮,他捨棄了他的世界,這世界也許從不是他的,僅僅是尹蓮爲他打開的幻境。如黃粱一夢,他照舊是寺院中修行的僧人。入世到出世,才能看透,因爲擁有過,因爲經歷過。深切的體會。

無論是生活在何方的人,愛與救贖,死亡與再生,糾纏與解脫,幻滅與真實,拘禁與自由,都是命定的主題。憶起曾看見的一句話,去西藏,不爲朝拜,只爲倉央。如今未踏西藏土,在一本書中,領略了濃厚的倉央嘉措的情感和藏民們跪長頭的虔誠,一種內心汩汩地沉涌、跌宕、終止靜默的情感。終將一日,真正來到拉薩,面對恢宏的布達拉宮,怎能不讓人淚流滿面,面對大昭寺,也會長跪不起。告別慾望最接近佛的位置,尚存的一方淨土,令所有世人心馳神

往。最難的是放下,最容易的也是放下,放下以後,只願與你一世長安。

讀書心得體會 篇9

《鄉愁四韻》的作者把鄉愁比作了江水、燒痛。是的,鄉愁令人痛苦,就像蛆附在骨頭上。家鄉就在眼前,眼眸卻不能回去。

作者小時候,鄉愁像郵票,可以你來我往,可長大後,船行不太方便,後來啊,與母親已是陰陽之隔。現在,目送着大陸,在海灣的另一頭。

余光中曾受過這樣一句話:“如果鄉愁只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那這種鄉愁是單薄的…”。而《鄉愁四韻》增勢對這句話最好的詮釋。

最早接觸余光中詩人的詩是初中是血的那首《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這頭;長大後,鄉愁十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呀,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而現在鄉愁是一方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詩人藉助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具體的是武將鄉愁具體化、形象化了。作爲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思念,渴望祖國的的統一。

但是,在《鄉愁四韻》一詩中,是人將他熾熱的思鄉之情繫成一根紅線,將具有民族特色的“長江水”,“海棠紅”,“雪花白”,“臘梅香”,這四個意象系統的組織起來,是的鄉愁不再只是純粹的距離,更具有滄桑之感。

讀完了《鄉愁四韻》,我對詩人和他的詩有更一步的瞭解和認識。我能感受到詩人對祖國統一的執着。作爲一名出生在大陸,成名與港太的愛國詩人,他的字裏無不充滿了對中華民族和中華傳統文化深深的依戀和執着的堅持。深受思鄉的煎熬,是人喊出了他心中的吶喊:“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如此一詠三嘆,熱情而又奔放的愛情躍然紙上。

已是遠在他鄉的遊子,隨着時間的消磨,鄉愁並未減,只能一杯一杯地飲酒。可李白說:“舉杯消愁愁更愁。”肖邦曾在生命結束時說過:“請把我的心臟運回我的祖國。”即使葉落了,也要歸根,遊子對故鄉的思念,不是和樹一樣嗎?

我從未有過鄉愁,從未離開過哺育我的土地,熟悉的泥土依舊芳香,鳥啼依舊清脆,河水依舊清澈。

成語你來我往:指親朋好友之間交往頻繁。如: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七十五回:“見這李虞候,張幹辦在宋江面前指手劃腳,你來我去,都有心要殺這廝,只是礙着宋江一個,不敢下手。”又如:在過去的歲月裏,他其實只知道人和人之間存在着恩怨,恩恩怨怨,你來我往。——霍達《穆斯林的葬禮》第十三章

成語恩恩怨怨:指人的感恩之情與仇怨之情。如:王朔《我是“狼”》:“當你認定十年韜晦已足以使人們忘卻你和你下決心幹掉的那個人之間的恩恩怨怨,你便開始行動了。”

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一場雷雨,一場夢。夢醒之後,一切成空。

我曾看過愛情溫柔地凋零,直到感覺到那一絲痛狠狠的劃過心田後,才明白原來所謂真愛無敵的童話,只不過是當一絲情愫如輕沙般心田時,人們彼此心照不宣的謊言,在這原本就是個暖昧不清的世界,那些孤獨追尋着的靈魂遊離在城市巨大的陰影之下,在每讓人窒息到極點的黑夜,失去自由的愛情便只能頹廢地躲在牆角邊喘息,冥冥之中,一切被註定了的就這樣永遠被註定了。

兩代的恩怨註定了一場無法逃避的悲劇,一場雷雨,悲劇註定是兩代人的結局,三十年的漫漫時光,三十年的愛恨糾葛,三十年的淚與鮮血鑄就了一場悲天慟地的雷雨。

中國封建舊社會吃人的禮教傳統,女人永遠是被傷害的對象,魯侍萍,悲劇的核心承受者。周樸園,那個傷害她到遍體鱗傷的男人,說他保留她的習慣,珍視那繡了梅花的舊襯衣,可說到底,這些都不是因爲愛,都是因爲要彰顯他那早就不存在的良心,他聽任家中長輩將梅侍萍趕走,隨後娶了門當戶對的闊小姐時起,他的心靈已徹徹底底成了利益至上的最佳寫照。在三十年後,他重又認出侍萍的那一刻,他所表露出來的情感,不是久別重逢的喜悅,而是徹頭徹尾的猜忌,懷疑與恐懼。他想到的,是侍萍是到來也許會對他的地位,利益所造成的威脅,是真相揭穿後自己將面臨的尷尬處境,而不是對侍萍悲慘遭遇的同情和憐愛。這就是深愛他的女人的待遇。

蘩漪,《雷雨》中被愛情傷得最體無完膚的女子,她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新拾起一堆破碎的夢而救出自己,因這條路也引向了死亡,她的生命交織着最殘酷的愛和最不忍的恨。像是一朵在黑夜裏悄無聲息地綻放了的花,冷漠、詭異、妖豔,穿過被灼傷了的眼睛,直逼進你的靈魂,尋找苦海深處的共鳴。

現實在殘酷地獰笑,唯有死亡是舒適的溫牀,四鳳,整齣戲中最讓人不忍心的受害者,單純、清澈,對甜蜜的愛情那麼憧憬,對未來充滿了熱情,她明亮的眼睛無法看到掩藏在黑幕下的波濤洶涌,一心只勾勒着幸福的輪廓,當她的幼稚在殘忍的現實面前被得頭破血流的那一剎那,老鍾就已經鳴起,雷雨過後,我們不得不扼腕嘆息:多麼年輕的生命啊。

那個驚心動魄的雷雨之夜啊,四鳳觸電而死,蘩漪的兒子周衝爲救四鳳不幸送命,周萍開槍自殺,善良的魯媽癡呆了,絕望的蘩漪瘋狂了,倔強的魯大海出走了。罪惡的家庭崩潰了。

愛與恨的廝殺滲透出的血腥之氣讓我不寒而粟,當一切又迴歸平靜,啜泣的問不再幽幽慨嘆,我們早應該明白,愛與恨終究不能長久,邊緣的問,兩個瘋子的女人,一個憂愁的老人,還在苦苦掙扎……

在那個黑暗的社會裏,人們的性格已經被扭曲。

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在家中的日子,是漫長的,又有着不盡的煩惱,算不算是閒下來的後遺症?得益於爸爸媽媽的關心與愛護,所以自己已經很明顯地表現出懶怠無聊,因不喜歡和他們閒話家常,覺得徒增口舌是非,我便讓自己安心看看書。不知這樣的情況下,大家會選擇做什麼讓自己不至於那麼閒散呢?

最近剛好重溫了路遙的《人生》這本中篇小說,不知道其他人是否喜歡看這類型的文字呢?這是我第二次看完《人生》,時隔多年,在不同年齡階段看書的心境大爲不同,我雖然早已忘記彼時看完此書的感觸,但是會在心裏提醒自己,有時間了一定要多看看,也許當時就略微明白,這樣的書籍是可以在不同階段面對不同的人生困惑的時候翻看,會有不同的體會。

在這次閱讀中,觸動最深的是巧珍,巧珍是一個美麗的姑娘,由於出身所限,她的父母並沒有給她提供上學的機會,所以她常常會以自己沒有讀書不識字有些自卑,尤其是在自己所愛的人面前,愛上的那個人偏偏是有才華有學識的,她帶着透徹的真摯的善良與愛,勇敢地去愛着高加林,她的愛純粹濃烈,可愛令人心動,我也是很愛這樣的人兒。高加林,與巧珍生活在同一個地方,但是在家境上遠遠不及巧珍家殷實,所以他雖有才華,卻也受到了貧困的家境影響。本來在學校教書,卻因別人家裏有關係使得他丟掉了工作。他那熟讀的國際知識、他那豐富的文筆、他那滿腔的熱情,終於在這樣的現實面前敗下陣來。他果然頹廢了一段時間,而後老老實實接受了自己是個農民的角色,加入田間勞作。在他最低迷的時候,這個可愛的姑娘,出現在他身邊,那麼熱切地愛着他,讓他感覺到有了愛情,似乎生活也有了變化,有了希望。可是啊,這樣的人心總歸是不滿足的,這樣的幸福生活並沒有讓他的心真正安穩下來。在他的叔叔調到本村工作後,一些人爲了巴結他們家,使得高加林重新擁有了體面的工作,到了新工作地方,他遇到了在讀書期間認識的另一個女生,就這樣在面對工作的前途、心理層面對巧珍的沒有讀書的嫌棄(就該用這兩個字吧)的情景下,混着各種選擇之中迷惑不已,選擇放棄巧珍,拋棄了巧珍對他的愛,想着擁有另一種生活,但是現實不會這麼美麗,最後工作不成,感情落空,終成遺憾。人生之中,選擇二字是多麼重要

我看到這樣一系列的變化,邊看邊感嘆,似乎這樣的愛情悲劇常常被人說道,是與性格有關嗎?一個玉樹臨風、才華橫溢的少年,卻在這樣的生活條件裏,有着敏感、自卑、好高騖遠的性格,才導致做出後悔都來不及的決定嗎?

我很喜歡喜歡開篇的一句話“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方鴻漸被趙辛楣說,不討厭,卻沒有用處。我認爲他還是很可以的,只是愛的不堅定,有憐香惜玉的情懷,骨子裏確是愛情懦夫。

父親是鄉紳,受親家資助出國留學,回來後在親家銀行工作,後因與周夫人置氣,至三閭大學教書,又由於趙辛楣送的書中有共產主義的書籍,被解聘,回上海後,在報館工作,因不滿日本人對報社的控制,辭職。

購買的博士學位歸來,這成爲他一生的心裏負擔。

在周家工作時,日子應該還算滋潤吧。期間還和蘇文紈有過交流,只是方鴻漸感覺自己和她是倆條不會相交的平行線,此時的蘇小姐是愛着方鴻漸的。然而此刻的方鴻漸喜歡唐曉芙,唐是一個灑脫的人,不會真正喜歡方。

如果沒有唐小姐的出現,方鴻漸大膽向蘇小姐求婚,會是一種什麼結局。那樣,方還會在周家工作?會和蘇小姐就此過上幸福的生活嗎?

方從周家離開,我想是必然事件,只是和蘇小姐的鬧翻,加快了這一進程。方骨子裏是不願受委屈的。還是頭太鐵

蘇小姐和鴻漸在一起,未必會幸福,做情人還可以。做老婆的話,估計也會被生活所累。

在三閭大學教書時,其實混的還可以吧,被解聘,只是因爲辛楣送給他的書中有共產主義書籍,與他爲人處世的方式關係不大,期間被孫柔嘉追求。被解聘後,和孫小姐結婚,孫與方一起回了上海。在回上海後,夫妻倆吵吵鬧鬧,與打情罵俏差不多,說實話,我認爲他們倆非常般配。至於故事的結局是,矛盾激化,方小姐去了姑母家,留下方鴻漸在一個凌亂的房間裏默默傷神。

要是讓我給寫個結局的話,方鴻漸睡完一覺後,穿着一身整潔的衣服,取了一些錢,買點早餐,整理一下頭髮,呼吸着新鮮空氣。去電報局謝絕了辛楣的好意。買了些水果,叫了一個人力車,去孫小姐的姑母家了。然後在姑母家吃了頓飯,說着自己不該不通知孫小姐就把工作辭掉了,以後要什麼事都和他商量。孫小姐還在討價還價說你打了我。鴻漸說,那不是打你,只是當時在氣頭上,只是推了一下。孫小姐不依不饒,最後,鴻漸說是他不好。姑母也自知以前不該太插手他們的事,這時就從中調停。飯後,他們又說了下鴻漸的工作事宜,鴻漸說不去重慶了,姑母表示替鴻漸介紹,鴻漸表示感激。然後,鴻漸就把孫小姐接回了家。

孫小姐在離家後,也在希望鴻漸能服個軟,來接她。經過一夜的思考,對以前將家事總是報告給姑母的事也感覺不妥。以後不能這樣了,雖然和姑母關係好,可是畢竟是方家的太太了。前不久發現自己好像懷孕了,只希望鴻漸能早早來接他。孫小姐流着淚睡着了。第二天一早,李媽就急匆匆的叫醒俗孫小姐,說方先生來看你了。曉芙聽後高興的又哭了。

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最近我看了一本精彩的書,書的名字叫《暗鬥》。《暗鬥》是由科幻小說協會理事葉永烈所著,是金明戈亮系列裏情節最完整的作品。在本篇裏,作者講述了發生在濱海市的一個驚險刺激的間諜故事,“警察博士”金明通過與間諜之間的鬥智鬥勇,最後將間諜緝拿歸案。

故事開始於108造船廠,資料看管員吳爲丟失了75號造船圖紙,警探金明發現了很多值得懷疑的人,但最終,他鎖定了江風理髮店的女學徒沈修。可是在事發後的一天夜裏,沈修卻不明不白的死了。雖然有跡象表明沈修是自殺的,但金明卻認爲這是一樁他殺案,他把目光投向了和沈修有曖昧關係的理髮店老闆曾小法。可據曾小法交代,他是被沈修牽着鼻子走的,他自己也是受害者,案情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了。

剛剛過去才一天,吳爲煤氣中毒了。金明的助手助手戈亮早就懷疑吳爲是間諜,就開始滔滔不絕的推斷吳爲是自殺,而警探金明則認爲這是他殺。吳爲平常爲人膽小懦弱,不大可能當間諜,況且如果吳爲要偷東西,他也用不着轟動全廠。吳爲和他老婆一樣,也是不知道怎麼回事中毒的。吳爲很愛自己的家人,他不會採取這種令人膽戰心驚的手段。

這時,金明又盯上了一座燈塔。此塔廢舊,多年無人,離理髮店又近,直覺告訴金明這裏一定有問題。爲了證明自己的推斷,金明和戈亮偷拍了很多的紅外線照片,結果發現塔裏果然有人。他們趁夜裏偷襲,抓捕了那個人。

經過審問,此人坦白他是一個外國間諜集團的人,名叫朱樑。他偷了75號造船圖紙,交給了沈修。沈修也是一名間諜。後來沈修暴露,朱樑毒不成沈修,就勒死了她,因爲吳爲的嫌疑也很大,他準備用煤氣毒死吳爲,幸好探長髮現的及時,不然吳爲早就命喪黃泉了。

這兩個人如果全死了,會讓他人誤認爲吳爲是賊喊捉賊、是壞人,可斷然不會想到吳爲其實是受害者,真正要殺他的人是朱樑。朱樑這一步棋走的真妙!要是我,我會認爲吳爲把圖紙藏起來了,而金明探長卻沒有上當,這說明他是一個極度細心的人。我也要向金明探長學習這種好的品質,不再粗心。

從這個故事中,我還發現金明探長的另一些優點。比如,他做事很有頭腦。當發現吳爲中毒,金明推斷是他殺,而他的助手戈亮就被事物的的表面給矇騙了。還有金明探長的另一個優點是:他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做事認真。金明每當有時間都會守在自己的紅色電話機旁等待着每一個案子,如果沒時間,他就會把對方的陳述細緻的記錄下來,工作破案兩不誤。

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我要學習書中金明探長的優點,讓自己成爲一個更加優秀的人。

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即使落日西沉,一切也未曾落幕。——題記

不是童話,女巫

不是戴着傻里傻氣的黑帽子,披着黑色斗篷,騎着把掃帚飛來飛去。現實中的女巫,沒有手指甲,只有薄薄的彎爪子,禿頭,像貝殼邊的大鼻孔,怪眼睛,方頭腳,會有藍色的口水,一切都不可思議。可生活中,她們卻普普通通,可能是你的鄰居,也可能是公交車上友好的女人,亦或是街邊的路人。一切都平常,以致不能察覺。

這便是生活,你永遠想不到,你的敵人會在哪,就像壞人總是戴着友善的面具,你永遠無法預知。於是生活存在着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哲學,起起落落,沉沉浮浮,宛如一個戴着面紗的女子,你不會知道神祕的背後是怎麼樣的表情。

如果變成,老鼠

如果你被女巫變成了老鼠,第一反應是什麼?震驚?悲憤?亦或是掩面而泣?哦,不是的,羅爾德?達爾筆下的“我”可不是這樣。沒有悲傷,沒有憤怒,甚至說有一些開心。用他的話說“我知道我不再是個孩子了,也不會成爲孩子了,但只要你照顧我,我會很好的,我不只是安慰她,我的確覺得很好。”

這就是孩子,一個剛過完七歲生日的孩子所認爲的,那些自詡是大人的人所無法理解的。不可能擁有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的權利,不可能擁有滿貫的財富,甚至不能擁有處在食物鏈高端上的驕傲,到處是他人的鄙夷和蔑視。可是這就是孩子,一個八歲的孩子,即使變成老鼠又怎麼樣,他外婆依舊愛她這就足夠,這便是一個孩子的天真,曾幾何時,我們還是那單純的生靈,只是這物質橫流的社會讓我們麻木,逐漸忘卻了最初的純真。

女巫研究,姥姥

八十六歲,這個姥姥有點老;研究女巫,這個姥姥有點酷;敢爬上高樹去取豬嘴鳥的蛋,這個姥姥有點奇。愛抽雪茄,這個姥姥有點特別;不讓小孩子洗澡,這個姥姥有點可愛。這便是一個忠實的女巫愛好者,給“我”講女巫故事的姥姥,一個“我”變成老鼠之後唯一一個依靠的朋友,一個陪伴“我”終老的親人,一個與“我”一起打敗女巫的戰友,一個“我”至真至愛的姥姥。

如果說人的一生是一場旅行的話,當臨近終點時候,抱有一顆不止步的心很重要,對世界存有趣味,就會快樂一生。

共同奮進,我們

打敗女巫大王后,“我們“並沒有止步,因爲”我們“要拯救世界所有的孩子。

如果說書中的親情令我動容,奇特的情節令我着迷,那麼主人公的勇敢就令我欽佩。但這也想象之中的,一個充滿童心的孩童,一個可愛的姥姥,故事又怎麼會戛然而止。

後來未來,尾聲

當一切都結束的時候,”我們“重回老屋。在某個黃昏,姥姥抱着變成老鼠的“我”一起看着落日西沉,聽着遠遠傳來的整點鐘聲,靜待着死亡……

一切就要結束,可是一切纔剛剛開始,旭日依舊會照常升起,未來等待着我們接着敘述。

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今天,我讀了《窮人》這篇文章,令我感觸很深,令我久久不能忘懷,也令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窮人》這篇課文講述了是桑娜一家人平時靠着打魚來維持生活。一天,丈夫出去打魚,很久沒有回來,於是到西蒙家裏,不料西蒙死了,便幫助西蒙領養她那兩個正在熟睡的孩子。

看完了這篇課文,使我十分感動,並深深地體會到了桑娜夫婦那種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高尚品質。其實,桑娜的生活已經夠苦了,她自己從早到晚地幹活,也只能勉強撐飽肚子,她自己本身還是有5個孩子要照顧,現在,多了這兩個孩子等於在她和漁夫的身上加多了兩個包袱。再說,家裏的五個孩子的生活也是苦的,他們沒有鞋穿,即使是冬天,也要光着腳在家裏跑來跑去的,家裏的食物來源都是依靠着漁夫出去打魚才得來的,每一次打魚都會有意想不到的危險,從而,我又看出了桑娜夫婦的善良。相比,西蒙的生活比桑娜家更苦。家裏有兩個孩子,他們才那麼小,而西蒙卻要自己一個人養活他們,自己又沒有人照顧。他們家是潮溼的、寒冷的,而桑娜家卻是溫暖的、舒適的。這個媽媽在那麼惡劣的環境下生存,就是必死無疑的,可是她死時還要把自己的衣服給孩子們當被子,這是一個多麼感人的舉動啊!可是,這個孩子們的媽媽去世了,那麼這兩個孩子又將何去何從呢?當我讀到"桑娜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爲什麼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時。"我體會到了桑娜要抱回這兩個孩子回家是毫無疑問的,也已經決定好要受苦的準備——捱打。我知道桑娜對於這次捱打也不算什麼,起碼這樣做能保存這兩個孩子的生命。她本來可以坐視不理的,也可以不用受漁夫的捱打,可是,她卻不想眼睜睜地看着這兩個孩子死。這真是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啊!

相比之下,我卻從沒有像桑娜那樣有一顆爲別人着想的心。以前,我從不愛幫人,見到老人沒座位坐我卻從沒有騰出座位;看到杵着柺杖的爺爺過馬路,我也從不攙扶;風吹落了同學們的筆,別人叫我撿,我總是不耐煩的說聲:"自己的事自己做。"……讀完了這篇課文,我爲我以前做個的一件件傻事而感到羞愧。身爲一名"少先隊員",我們理應爲人民做好事,現在我們還沒有能力,還不適合捐什麼大款,做什麼獻血。可是,我連這些生活中的小事都做不到,還有什麼資格談得上"少先隊員"?現在,我明白了,我付出了行動:上樓的時候,有叔叔阿姨要上樓,我絕對不會關上那棟門,別人的書包掉了,我絕對不會不撿……

讀了這篇文章,也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在別人遇到困難時,我們要儘量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他們,那麼,就可以得到別人的尊重。

讀書心得體會 篇16

“禮之用,和爲貴”,要說起維繫中華上下千百年歷史的文化紐帶,當非儒學莫屬,若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百家爭鳴”畫上休止符的時代算起,儒學的光芒已經在神州大地上盪漾了兩千年,此中亦有不少儒學精華被傳承至今,體現在當今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

若要說儒學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那麼《論語》則是儒學文化的結晶,或者說,樸素而華麗的真理。

時間的長河衝不走《論語》帶給後世的文化沉澱,歷史的沖刷刷不掉《論語》立於中華文化中的豐碑。作爲一部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將孔子“仁”的思想作爲中心,言語間無時無刻不在默默傳遞着“禮”、“德”、“孝”等思想。縱然時隔千年,細細翻讀《論語》,那位對於“八佾舞於庭”而感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恪守周禮的孔子,提出“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推崇孝心的孔子,建議統治者“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強調以德教化人民的孔子,彷彿就在讀者面前觸手可及——他不苟言笑,舉止莊嚴,用禮得體——兩千年的厚重歷史帶不走他在讀者眼前的真切感。

——在孔子自己的眼中,他不認爲自己是一位聖人,他有時也有不解之處需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他也有“沽之哉!我待賈也!”的政治理想和抱負,但他所言所行中的“仁”都以一種和諧的姿態安逸地落在《論語》中古老的文字上,幾經歲月的波折,被歷史的浪花磨去了棱角,如一枚鵝卵石般靜靜地躺在人類文化海洋的灘塗上。

《論語》是樸素的,其中除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外沒有任何多餘修飾的辭藻,一行行文字如商周的編鐘般利落大方,而敘述道理也常常使用樸素的比喻。例如“子罕”篇中提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言辭簡潔,以樸素的松木作比,準確有力地道出了孔子對於“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意志的肯定與讚揚。

但同時《論語》又是華麗的,這份華麗如一口被塵封許久的檀木箱子,只有你靜下心來輕輕拂去表面的塵埃,再小心地順着開口推開盒蓋,你才能發現其中真正讓人賞心悅目的瑰寶。細細品味“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上如揖,下如授”,可以感受到孔子行周禮時的莊嚴感與華麗感,而又從“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中不難察覺到孔子對於天地萬象的不斷變化發出的感嘆,或許孔夫子善於從遷流的現象追求不遷流的本體,才能看到另一種華麗的人生境界吧。

《論語》的華麗蘊藏於樸素之中,使人在品讀之餘無限回味。冥冥之中總能體會到一位長者穿越時空的諄諄教誨,縱有千年時間間隔,卻彷彿也能聽到他在教導着我們:

讀聖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讀書心得體會 篇17

與作者楊絳的相逢竟是因爲別人寫給她的自傳,在書中多次提到了《洗澡》這本書,於是我就拿來了閱讀。

正如這本書的前言所說,這本書中,沒有一個特定的主角,一開場是餘楠的風流之事,不過餘楠也僅僅只是風流,並沒有做出更加出格的事,不過這也更符合他的性格人設,懦弱,膽小,怕事。而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姚謇的女兒,姚宓,我覺得多多少少都有作者楊絳自己的影子,姚宓,才華橫溢,但因爲父親死的早,家庭負擔不起昂貴的學費,所以成爲了圖書館的小小管理員,後來也就纔是文學研究社的小小助手,但她並沒有像其他知識分子的紛紛擾擾,嗜書如命,平靜淡雅,感覺和楊絳本身很像。

而與她有唯一感情線的是許彥成,一個可以說也是知識分子中的特例,並沒有說與官場格格不入,但是很有自己的特色,也很有自己的主張,在知識分子面臨政治“洗澡”的時候,他說,因爲身處資本主義這個時代,所以知識分子必定是學習資本主義的,而走這條路,並不是他們知識分子可以控制的。我非常同意他的觀點,因爲身處某個時代,所以必定沾上這個時代的特徵,或是腐朽,或是先進,想要徹頭徹底的改變談何容易,所以很多事情,不要想着去改變,而是想着如何去不被改變,可能有這種想法也是因爲自己並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吧。

爲什麼姚宓會喜歡許彥成,或許就是因爲他的與衆不同吧,但可惜的是許彥成已經結婚了,但慶幸的是我也曾在許彥成身上看見了一個懵懵懂懂少年的模樣,曾經莽撞着想要離婚,懵懂的憧憬着愛情,但他已經結婚了,兩情雖然相悅,但他也已經結婚了,在封建社會,結婚就代表着相守一輩子,並不是我們現在這個社會的想要離婚就可以離婚,以前家庭揹負着太多使命,包含了太多意義,但並不是說現在家庭就不重要。

我想這也是姚宓與許彥成無奈而又可惜之處,確幸的是小說總是這麼美好,當不了相守一輩子的人,變成了可以陪伴一輩子的朋友,姚宓和許彥成成爲了很好的朋友。爲什麼會喜歡姚宓,或許是她的愛情讓我憧憬,或許是她的親情讓我羨慕,雖然她的父親很早就離開了她,但她有一個可以領悟她一舉一動的母親,正如我自己本人,我的母親在我四歲的時候就離開了我,我的父親一直養育着我,雖然他沒有母親一般的細膩,但他一直用他大山中唯一的溫情,愛我,疼我,或許沒有我的父親,我並不會生活的如此積極,因爲也看過很多,因爲家庭的改變而使孩子的性格,品質發生很大改變的事例,不能說對我自己一點影響都沒有,但我真的很慶幸我的父親如此愛我,疼我,我很愛我的父親,正如姚宓可以爲了她的母親而與她的未婚夫分手。

讀書心得體會 篇18

《簡·愛》不單單是一部愛情小說,它更是一部女性平權的書,它是一種女性自由平等獨立的追求。

在我讀《簡愛》時,前期我認爲羅切斯特對簡的愛,根本不是真正的愛情,他明白簡是一個自尊自愛的女性,爲什麼要隱瞞自己有妻子的祕密呢?即使是自己不愛妻子,也不應該試圖讓自己愛的人背上“小三”的稱號。到了後期,羅切斯特才懂得了尊重平等,在妻子死後,也沒有故意去找簡,一方面是對自己失明的不自信,一方面又是對簡的愧疚。人在失去之後纔會長大,其實在簡離開羅切斯特時,他完全有能力可以讓簡不離開他,但他還是讓簡走了。

但我不理解爲什麼簡最後還是會回去找羅切斯特,甚至是重逢後的談話也讓我莫名其妙,“你成了獨立的女人了?有錢的女人了?”“很有錢了,先生。”“我同你說過我獨立了,先生,而且很有錢、我自己可以作主。”爲什麼一定變得很有錢後纔是獨立自主的?愛情確實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之上,但這與獨立自主又有什麼莫大的關係呢?難道簡愛之前不依附、不隸屬於任何人,遇見事情也有自己的主見。不能代表她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女性嗎?作者試圖通過簡繼承遺產與羅切斯特失去眼睛、妻子來進行階級與現實的“平權”而後成全了所謂的愛情。他們兩人在愛情上人格的互相吸引是平等的。但卻還是要爲了所謂的階級、經濟彎腰。

雖然結局過於完美,但也符合當時時代女性的需要。其實我更喜歡《小婦人》裏喬的一段話:“我只是覺得,女人她們不僅有熾熱的心,也有思想和靈魂,她們不僅有美貌,也有抱負,才華,我厭倦人們說,女人的世界裏只有愛情,我受夠了,可是我,我太孤獨了。”喬是一名獨立自主的女性,她敢於去衝破當時社會的枷鎖,她有自己當作家的理想,即便稿件一次次被退回,她從沒有輕言放棄。她認真且堅定地走着自己的人生。她,理性、堅強、思想前衛。但是稿件被退回來的理由是那麼的蒼白可笑:如果主角是女孩最後一定要讓她在結尾結婚,即便那不是最好的結局,他們只認爲當下人們所愛看的、符合潮流的、可以大賣的結局就是好結局。可能因爲這一點,在原著裏喬還是結婚了。但在現實中作爲喬“藍本”的作者卻終生不嫁。

可能是時代背景以及個人觀點的不同,兩本小說裏的女性最終都結婚了。我同意愛和自立自強是不相沖突的,女性的自立不是孤獨終老地活着就向世人證明。但終究都是自己選擇的人生,人生沒有標準答案,結局更是沒有,只有適合自己的。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謂結局、人生都可以豐富多彩。

讀書心得體會 篇19

用諷刺的語言,憤怒的吶喊,喚醒已沉睡百年的巨龍,重振華夏雄威!

——題記

當東方啓明,沉睡已久的巨龍騰空而起,在空中咆哮,此時中華兒女已經甦醒;當烈日高照,東方雄獅已站在最高點怒吼,此時中華兒女已經覺悟;當日月生輝,千千萬萬中華兒女莊嚴宣誓:“我愛祖國!”此時中華已經富強!在民國時期,有這樣一位革命者,說過這樣一句話:“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他——是愛國主義作家魯迅。

魯迅一生創作了很多小說,其中我最歡的是《吶喊》,它反映了五四運動前後中國底層民衆的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魯迅在《吶喊》中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怎樣棄醫從文,拿起手中的筆,鍼砭時弊,追求真理,探索救國救民的革命道路,呈現了魯迅先生愛國主義思想的心路歷程。文章文筆辛辣,語言簡練,發人深思,讀之使人慾罷不能。

其中令我最爲深思震撼的是《藥》一文,這篇文章寫了華老栓爲了挽救愛子小栓的病,愚昧無知迷信人血饅頭是神藥,花光自己畢生經營茶館獲得的慘淡收入,最後落得人財兩空的悲慘遭遇。魯迅先生這樣用筆生動的寫出來,雖哀其不幸,但更多是怒其不爭,而在當時的中國社會有大量的人愚昧無知,迂腐麻木,想喚醒整個社會也太不容易。在文中我感觸最深的是華大媽與夏四奶奶在墳場的對話,在對話中我感覺夏瑜並沒有死,革命的火種沒有滅,會燃遍整個中華大地,但當時夏奶奶不理解革命者夏瑜矢志不渝奮鬥的事業,同時吃了沾滿革命者鮮血饅頭的小栓,最後也愚昧無知的死了。但不管怎麼說,沾滿革命者鮮血的劊子手一定會送上斷頭臺和壓迫人民的黑暗反動政府一定會推翻。每當讀到這裏,我想起一句話:“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我也大概懂得魯迅先生爲什麼棄醫從文的真正原因了。

讀完《吶喊》使我想到了一位女英雄秋瑾,1907年5月,徐錫麟準備在安慶起義,秋瑾在浙江等地響應支持,但起義計劃很快被泄露,徐錫麟只好7月6日被迫發動起義,結果可想而知失敗,這樣秋瑾主持的浙江地區革命者信息也被泄露,同志們強勸秋瑾暫避一時,但她並沒有退縮,義無反顧地繼續堅持革命,爲拯救民族危機不怕犧牲,最後於1907年7月5日英勇就義,慷慨激昂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成了中國婦女界爲革命事業犧牲的第一人。正是有這麼多革命者前赴後繼,沉睡已久的東方巨龍必將騰空而起。

舊中國時期,雖暴發了多場起義,但都以失敗告終。黑暗政府愚昧百姓,腐敗叢生,但終就被瓦解。一代一代的革命者用血來澆灌他們那個年代,雖方式和結果不一樣,但都是偉大的。沒有他們血的付出,也沒有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把我們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強大。

讀書心得體會 篇20

李碧華老師的《餃子》,分有潮州巷、鑰匙、尋找蛋撻、貓柳春眠水子地藏、餃子五個小篇幅,對應着吃滷水鵝的女人、吃燕窩糕的女人、吃蛋撻的女人、吃眼睛的女人、吃嬰胎的女人五個主題,乍看標題都與吃有關,有些驚悚,但是在這驚悚的標題下卻埋藏世間癡男怨女的愛恨歡悲。

吃滷水鵝的女人,一個女人殺害丈夫並一刀一片將丈夫割下放入滷桶中,慢慢熬煮十多年,愛至深纔會想將他時刻安放在身旁,女人太過遷就男人,事事承讓,用心呵護反倒不一定能得到男人同樣的饋贈,但也正是女人這種愛到極致的愛才會用極端的手法留住他的男人、他的愛,這何嘗不是種悲哀。女人要懂得放手,懂得放過別人更要放過自己。女兒爲什麼知道不說破,或許是因爲他知道愛一個男人是什麼滋味,願爲他放下身段、一直等候,也許是見證母親煎熬的日子,明白她的苦她的痛和她的愛吧,相比母親,反倒是覺得女兒是聰明的,她懂得怎麼去抓住自己愛的男人,知道怎麼去掌控兩人間的關係,在愛情面前,還是不要完全無保留呈現的好,男女間的博弈向來不是一邊倒的。

吃燕窩糕的女人,這篇不知是否是李碧華老師寫的懸疑篇,縱使看過就過了,也沒特別大感觸,想必是李碧華老師爲斷背之人找出個理由,斷背或許是前世愛得太深,不願再找另一個異性,只因世上再也找不到與他或她一樣的人嗎,哈哈哈。

吃蛋撻的女人,尋找蛋撻怕也是這女人尋找男人的標準吧,只可惜尋尋覓覓不入法眼,等千迴百轉終於尋到心儀之人時,那人卻早已是名草有主,時不待我呀,終是造化弄人。尋尋覓覓,若是一直尋不到,那我又是否願意一直尋下去呢?

吃眼睛的女人,我始終覺得這就是相愛卻不合適的情侶的結果,他們像大多年輕情侶一樣,一個用着叛逆和傷害來試探自己在對方心裏的分量,一方以爲對方早已厭倦想離開就不挽留,一個不說一個不問,最終錯過,能說不愛嗎,只是太缺安全感,想用刺激來填補這份空洞,想用承諾來抵擋這份不安,終是太年輕,還不懂得如何愛。

吃嬰胎的女人,女人其實想要的很簡單卻也很難得到,不就是男人始終如一的愛麼,爲了這份愛可以承受道德衝擊,如若得不到,那纔會全部捨棄,逃入世俗權利金錢中尋找安全和藉慰,無論是黃月媚還是艾菁菁都是如此,當在男人那裏得不到、失望透頂時,纔會關注自己,讓自己好的讓男人後悔,女人追逐青春或許追逐的只是青春歲月裏被呵護被疼愛的癡夢,男人追逐青春只是想追得肉體歡愉,菁菁最終成爲月媚的繼承者,她學會真正的靠自己。女人永遠不能癡妄男人會一輩子無條件守候自己,終是要學會獨立。月媚漸漸老去甚至死亡,但千千萬萬個菁菁卻會繼續她的路。

讀書心得體會 篇21

尊敬的老舍先生:

您好!

近日,我讀完了先生的《駱駝祥子》,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先生的文筆樸實而精煉,人物的描寫生動而細緻,字裏行間都流露出真摯的情感。先生,閱讀您的作品《駱駝祥子》,讓我想到現今的社會,在許多城市裏都會有這樣一批懷揣着夢想,渴望在城市中“紮根”的人。他們都有着對城市美好生活的嚮往,也有着堅定的信念、拼搏向上的精神。您筆下的祥子就是這樣的一個年輕人。

他是個不吸菸、不喝酒、爲人樸實、渴望做上高等車伕的懷夢青年,即使知道這並非易事,他依然每天從早到晚,由東到西,由南到北,像被人家抽着轉的陀螺似的,在這種旋轉之中,他的眼並沒有花,心並沒有亂。他老想着遠遠的那麼一輛車,可以使他自由、獨立、像自己手腳的那麼一輛車。也許十他的堅定信念,也許是他的不知疲倦,又或許是他爲人和善樸實而車又穩又快,在初到北平的第三年他就買了一輛屬於自己的洋車。雖然他的目標已經達到,但他並沒有鬆懈,計劃着在未來兩年或三年擁有第二輛車,甚至開個工廠。

然而幸運之神並沒有始終眷顧祥子。在北伐革命時期,北平陷入了混亂,憨厚的祥子在被十來個兵捉走後,顯現了他機智勇敢的一面,逃回了城裏,也因此認識了財主劉四爺和虎妞。在虎妞的“算計”中與其結了婚,用虎妞的錢買了一輛車後不久又不得不爲料理虎妞的喪事而將車賣掉。我想被賣掉的不僅是車,還有祥子的夢想。他的買車夢就好像璀璨的煙火轉瞬即逝。在經歷過多次挫折後,終於完全破滅了,而隨着小福子的自殺,徹底吹熄了他心中最後一支希望的蠟燭。先生,祥子的命運讓我想到許多。生活在這個安穩和平的時代,沒有像祥子那樣的坎坷磨難,沒有黑暗的舊社會。在那種環境中祥子雖然最終成爲社會主義的“末路鬼”,但他也曾是一位積極向上、樂觀主義有堅定人生目標的良好青年。而現在的我們每天坐在寬闊明亮的教室裏,有着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經驗豐富的老師……我們爲什麼不能爲自己的夢想更好的利用現在的學習機會,把握住時間,爲自己的未來所努力奮鬥,開闢新的人生。我想只因爲有了今日的奮鬥,不管你成功與否,明日的你至少不會後悔,畢竟你努力過了。所以請珍惜當下的大好時光吧!常言道:知識改變命運。也許有了知識的祥子,他的人生將會改寫。所以讓我們共同努力來改變命運吧!先生,我想《駱駝祥子》的存在並不只是爲了通過祥子的一生來揭露戰爭年代現實社會的黑暗、不堪,更是爲了通過祥子的改變讓我們明白要努力要堅持,而有夢更要堅持!

祝:在天之靈得到永息!

讀書心得體會 篇22

《論語》是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行。此書也蘊含了許多關於學習的態度與方法。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是孔子對學習的看法,他認爲只要自己感興趣,把所學得當作一種愛好,一種快樂,就一定能學好它。當然,在今天,我們依然認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爲我們發自內心地喜歡,就能夠集中全身的精力,激發潛能,從而促使自己走向成功。

有了學習的興趣還不能夠走向成功,還需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與態度。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這是孔子對待學習的態度,他認爲對待知識時,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可事實上,我們很難知道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或者說人們很多時候不願承認自己不知道,認爲這樣很丟臉,這是一種不正確的心理。我們應該保持謙卑的學習態度,切不可不懂裝懂。在有了良好學習態度的基礎上,我們再來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認爲學習和思考應該結合起來,不能只顧一邊。現在社會,中國學習就是屬於理論方面十分優秀,但是動手實踐能力與自主探究能力就比較弱了。在這點上,我們應逐步提高學習中探究的能力。這點是非常重要的,但光有這點還不夠,有些人學了後面的,忘了前面的,這樣的學習也是不好的。所以,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這是孔子提出的另一種學習方法。溫故以前學過的知識可以讓我們對此掌握得更加牢固,並且還可能發現一些新的知識。

有了這些,還需要一個“領導者”——夢想。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見周公。”這是孔子在步入遲暮之年還未實現夢想時發出的感嘆,但他並沒就此放棄,而是心懷夢想,對生活充滿希望。夢想就像太陽,沒有夢想的人,生活中就如同失去了陽光,整日在黑暗中度過,怎麼會對生活充滿希望呢?

夢想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動力,但也有人心懷夢想,卻止步不前。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許許多多的人同這位遊子一樣,雖然心懷夢想,但是覺得夢想太遙遠而放棄,但你有爲此努力過嗎?還有一種人,他們爲夢想努力過、奮鬥過,但在面對衆多困難時,他們被壓倒了,而他們對自己說:“我努力過了。”但你們爲什麼不問問自己:“我拼盡全力了嗎?”如果你做到了這些,那麼你離成功就不遠了。

這本著作中所蘊含的博大而深厚的思想至今仍被世人視爲至理名言,給世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讀書心得體會 篇23

和孩子們一起生活的成人,不僅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而且也被允許在孩子的世界裏生活,這是一件多麼愉快的事情呀!——津守真

這本書是津守真老師在一所特殊學校12年工作歷程的記錄,是一段他與兒童一起生活的回顧與總結。他用愛心、耐心、恆心以及深厚的專業功底構築的讓教育常態迴歸原點的境界。書中無處不凸顯着津守真老師的教育觀點,其中的觀點引人深思,讓人感觸頗多。

一、孩子的行爲是有其意義的

生活中,我們常常因爲不理解孩子,強迫孩子們聽從大人的勸導。可是,我們是否真的做到關注到了孩子的內心,從關愛每一個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還是忽視了他們的感受,僅僅把我們的主觀意願強加給他們。因爲我們不能夠很好的知道孩子的每一個做法背後有着他自身的什麼意義,而作爲成人就應當去發掘孩子行爲的意義,從而更深刻的和孩子進行更深入的互動。

二、和每一個孩子活在"現在"

“如果只出於完成任務的動機,在和孩子接觸時是不可能從心裏感到快樂的。只有輕鬆地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即使時間很短,也能和孩子用心溝通。”生活裏,成人看到孩子,不是逗他們,就是打斷他們。很少會有停留在孩子“現在”的狀態。當成人開口與孩子說話,成人並沒有與孩子連接,孩子心裏是不喜歡的。這就是爲什麼很多成人發現,自己並不會與孩子交流的真正原因。

所以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個“現在”都是成人和幼兒溝通的時刻,也是雙方看到彼此內心世界的最好方式。

三、孩子是通過身體來探究世界的哲學家

孩子T和F老師一起把塑料膠帶拉長成一個斜面,並用手指上下移動做着下滑的動作。前幾天F老師在旁邊看到過T玩滑滑梯,所以當T拿塑料膠帶玩的時候,F老師就想到T的心裏是在想着滑滑梯時的感覺,並馬上把T的遊戲提升到象徵性遊戲的層次。

教育工作與觀察思考是密不可分的。保育者在和孩子接觸,以身體動作進行互動的同時,也在解讀孩子的行動,並對孩子做出迴應。

作爲教育工作者,每天都是要重複着懷疑、嘗試、感受和思考,當疑問解開的時候也是孩子們向前邁進一大步的時候。而這些疑問的解開就是要教師知道孩子是通過身體來探究世界的哲學家,這樣,你便會很欣慰的看待每個孩子製造出來的各種狀況了......

從津守真老師的書裏,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啓示,我們應該先學會從孩子的角度去觀察孩子,理解孩子。作爲一名“保育員”,津守真老師記載了12年時間裏的許多生活場景和對它的思考。該書的最大價值也在於:“放棄”自己的立場,從孩子的本真中去理解他們,也許這正是教育工作者真正的使命。

讀書心得體會 篇24

心晴時候,雨也是晴;心雨時候,晴也是雨。

巴爾扎克曾說過:“不幸是天才晉升的階梯,是信徒的洗禮之水,弱者無底的深淵。”

當我們爲一片綠蔭沉溺於悲傷的情緒,失去的不僅僅是一片綠蔭,而是一座森林。

山之仁,在於既含納了蒼天古木,也收容了遍野小草,既孕育了豺狼的怒吼,也滋護了弱小的悲嘯。或者環抱雙手讓流水變爲湖泊,或者裂開身軀,讓瀑布倒掛前川。山謙卑地靜立着忍受時間給的苦痛與折磨,依舊不動聲色,山之所以仁,在於它寧靜淡然的態度,有時候山也可以成爲人的榜樣。

我們不是莊周的魚,不知魚在水裏遭受什麼,是否真的快樂,但我們可以當自己心情的舵手。創造一些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快樂。

像莊子一樣,做一泓天上的泉,做一隻夜夜鳴叫的鳥兒,做一棵月光下那棵發寧靜,與超然的精神古樹。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在靜下心來讀莊子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我們是否能夠坦然面對別人的各種評論;“無彼無我,非我無所取在讀莊子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在物慾橫流的世界,我們是否已經丟掉自己;“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在與莊子對話時,問問自己是否將一切囊括於胸,默默體認;“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是否敢於活得那麼真實,那麼誠實地去面對學習呢。莊子活出了智者的風範。活着的意義,活着的價值,活着的態度,精神的源泉莫不在於他身上得到體現。

活着,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麼?能分清物與我的界限,知榮辱,辨是非。活着,我們想要的是什麼?有追求,卻不過分要求,只評議卻不去爭議。活着,我們追求的是什麼?看得到黑暗,卻依舊執着追求光明。淡淡地活着,逍遙的活出自我,活出人生的色彩。此生便無憾了。

走自己想走的路,唱自己喜歡的歌,一路高歌,冷暖自知,就想走在開滿格桑花,走在朝聖路上的信徒一樣,保持一份信仰。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周做到了,所以他快樂。若是我們也想活得快樂,我們就應該時常思考自己的人生,也時常向自己發問,是否能夠在恬淡的月光中站成一顆精神的古樹。儘管滿身佈滿斑駁的歲月痕跡,但卻能夠根深百米,不卑不亢,任樹枝在風中,站出一種寧靜的姿態。

我們快樂的原因有很多,不一定要與世隔絕,忘卻世間冷暖,不看紅塵煙雲,不嘗人間苦痛。而應是在於看遍人間百態,嚐盡世態炎涼,歷經人間滄桑後,依舊能閒雲野鶴,拈花一笑,保持一份寧靜與超脫。

一朵花的凋零,荒蕪不了整個春天,一顆星的隕落,暗淡不了星空的燦爛,像莊子一樣生活,拂盡世俗塵埃,清淨紅塵紛擾,在雙手合十的微笑詩意中快樂的生活,找尋星輝斑斕裏的美好。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