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心得體會

《圍城》讀後感14篇

本文已影響 1.78W人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圍城》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圍城》讀後感14篇

《圍城》讀後感 篇1

第一次讀《圍城》,覺得懵懵懂懂的,潛意識中覺得此書不簡單,有深一層的含義,但一遍讀完,卻在雲裏霧裏遊蕩,全然不知在講些什麼。精讀後,稍有感觸,仔細回味,才豁然開朗。錢鍾書展現了生活本身:捧書時,你進入了一個實實在在的生活;放學後,你亦生活在一個活生生的社會中。嬉笑怒罵,使你分不清是書中還是現實中的情景。

小說的魅力就在於有一種既睿智超拔又親切入世的人性洞察,在於對生活個性的智慧傳達。小說中的嘲弄與幽默,寫人的心態與外貌,語言簡潔明快,在調侃的自然延伸上,使智慧與學識一任展開。

“圍城”中人在各種背景,糾葛,情勢之下的可憐,痛苦,感傷,窘迫,可笑,自私,怯懦,卑劣,狂妄,尷尬,當然也還有快樂——尷尬餘縫中的快樂,快樂時的尷尬,這一切的一切彷彿都在向我揭示某種哲理:圍城中的人想突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大抵如此。

書中有這麼一段:斜川把四五張紙,分發同席,傲然靠在椅背上,但他覺得這些人都不懂詩,決不能領略他句法的妙處,就是讚美也不會親切中肯。這時候,他卻在等待他們的恭維——-大家照例稱好,斜川客氣地淡漠,彷彿領袖受民衆歡迎時的'表情。簡簡單單幾句,但人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董斜川,他虛僞的內心。他覺得他們不懂詩,卻傲然而又漠然地等待大家的稱讚,多矛盾的心理。

生活中有多少人有這樣的心理,又有多少像董斜川這樣的人呢?回答是:數不勝數。每個人都有虛榮的心理,每個人都有好與不好的一面。人無完人,物無全物,我想在矛盾心理作祟時,就是圍城裏外的人流通時。

一直讀不懂小說的最後一句話:這個時間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現在明白了,小說的結尾,祖傳的老鍾從容自在地打起五個鐘頭之前的六點鐘,然而對於主人翁方鴻漸來說:已經過去的一切都無法挽回了。或許整部小說,除了嘲諷調侃外。作家錢鍾書也有着某種無限的感傷!

《圍城》已讀,生活仍在繼續,圍城如社會,故事如生活,但我希望:我的社會不是圍城,我的生活也不是故事。

《圍城》讀後感 篇2

生活是一座大圍城,人一出生就困頓其中,小時候也許我們不知道,因爲圍城夠大,城牆都離你太遠了。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你會遇到三座城,它們叫做家庭、事業和婚姻,然後一生便過完了。

有的人在圍城中終日無趣,一輩子都只想着怎樣才能逃出來,最後蹉跎了一生,因爲,其實根本沒有人能逃出最大的那座城,如果你出來了,要麼成仙了,要麼輪迴了。但有的人在城裏活得風生水起,生命之花燦爛無比。

說說《圍城》裏的方鴻漸吧,很顯然的一點,他是典型蹉跎了一生,瘋狂從幾座城逃來逃去的人,懦弱無比,遇到困難只知道換個環境重新開始,可是這樣只能一直走下坡路,只能讓心越來越暗淡。遇到困難又怎麼樣,爲什麼總要逃避,爲什麼不試一試呢,就算碰釘子又怎麼樣,沒有碰釘子的人生還叫什麼人生!

先說說在家庭這座城裏吧,方鴻漸實在太聽從家裏人安排了,老家淪陷後,失了身份和地位,連錢財也沒了,他聽從了父親的安排去成不了婚的.岳丈家裏做事,雖然在戰爭年代有事做是還不錯的,不用計較什麼人給的,但是住在人家家裏就顯得憋屈了,更何況還有一個丈母孃擠兌,他卻懦弱的很,什麼都沒做,只知道逃。後來方鴻漸娶了孫柔嘉,一心只想着自己家裏人,只知道回去小房子時哄哄孫柔嘉,不知道幫她在家裏人面前說上一輛句話。若不是孫柔嘉這樣做事情計後果打算盤的女人,估計妯娌之爭、婆媳之爭早鬧得不可開交,連婚也結不成。在家庭這座城裏他活得並不痛快,於是他逃走了,逃去了三閭大學。

戰爭時期的大學裏,各老師都不計較學生的好壞,只計較有得教沒得教,成日裏勾心鬥角的事情少不了。方鴻漸呢,鬥得累,以至於頓生一股清高,覺得來三閭大學就是一個錯誤,連最後的垂死掙扎都不願做,犯了一個錯誤被校長擠兌了就帶着所謂的志氣和孫柔嘉走了。你看,他又走了,他又從事業這座城裏逃走了,沒有一絲成就。

《圍城》讀後感 篇3

現代人觀念開放了,對婚姻更加想的開,圍城進去的快,出來也快,熟悉了不久結婚,婚後不久又離婚,視婚姻如兒戲,這樣的人怎麼能夠理解愛的含義和生活的真諦?人海茫茫,兩個人有緣在一個圍城裏並不輕易,既然結婚了,就要相互理解,互相體諒,經營好這份愛,經營好一個家庭。大家都要相互謙讓,纔不致讓對方有逃出去的念頭,試問哪些逃出婚姻圍城的人,你們都更好的找到幸福了嗎?你們回想往日的恩愛的時候就沒有後悔過嗎?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婚姻是這樣,工作何嘗不是如此?有的人幹一行愛一行,富有兢業精神,有的人頻頻跳槽,也難覓如意的工作,他們厭煩本職工作,老是覺得別人的工作如何如何好,吃着碗裏的看着鍋裏的,換了新的工作後發覺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如意,想起原來工作的種種好處。只恨世上沒有後悔藥賣,時光不能倒流。

就拿我們的幼教工作來說吧,在網上我時常看見這樣的一些文章,有的老師當初考幼師時覺得這工作挺神聖,走上工作崗位後,有的會認爲來的'錢不快,看着一些同學、好友進了黨政機關,權利帶來了實惠;一些人下海經商成功,經濟富裕。看着這些人別墅汽車、燈紅酒綠,心裏癢癢得十分難過,恨不得立馬辭職跳槽去撈一把。等到真的逃出去了才知道黨政機關並不是那麼好混,人際關係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下海經商也沒那麼輕易,風險大,競爭激烈,壓得心裏崩潰時纔想起幼教工作的種種好處,有雙休日,又有寒暑假,整天面對着一羣活潑無邪,天真爛漫的小朋友,心理也變的輕鬆快樂多了,也讓自己變的年輕了許多了。回頭再想想有這樣讓你愉快的工作,還爲什麼要去羨慕人家呢?還有什麼理由不安心幼教工作呢?看着諸如此類的文章我不由的想說:同仁們,讓我們好好愛孩子,愛我們的幼兒園,愛我們的幼教事業吧。

最後,我要用錢鍾書愛人楊的話來結尾:“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抵如此。”

願我們能好好的把握好、珍惜好今天的生活,這樣我們的生活會更快樂更美好的。

《圍城》讀後感 篇4

高中的時候,喜歡讀韓寒的作品,主要吸引我的是他的作品語言詼諧幽默、比喻生動形象。當時有很多的評論說,韓寒的這種寫作風格是模仿了知名作家錢鍾書。也因此,我找到了錢鍾書的代表作《圍城》來讀。

《圍城》的故事背景是抗戰時期,講述了主人公方鴻漸從出國留學到歸國回來後四處碰壁的人生經歷。他性格既善良又迂執,既正直又軟弱,既不諳世事又玩世不恭。

方鴻漸是一個典型的光說不練嘴把式的人,靠父母、靠朋友、靠運氣的平庸的人。他志大才疏,又滿腹牢騷,又愛自吹自擂。在歸國之後,因爲環境和自身能力的原因,在生活中遇到了種種困境。不論是愛情還是工作生活,他彷彿總是從一個困住自己的圍城跳出,又跳入了另一個圍城。他是一個有野心和夢想的人,對自己也有很高的期望值,很害怕失敗,卻又不願意去努力。典型的間隙性躊躇滿志,常規性混吃等死的一個生活狀態。這樣性格的人,往往是煎熬的。

方鴻漸是一個很立體的人物,在他的身上,我們很多人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我相信,我們大多數人,從小的夢想都是很偉大的。但慢慢的在生活中,我們發現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我們會發現,通往夢想的道路是曲折的,甚至是一種折磨。所以,我們習慣了選擇一種更舒服的'生活方式。

方鴻漸在留學期間,愛好甚廣,但卻沒正經聽過課,最後,連文憑都是買的。書中有這樣的描寫:“這一張文憑,彷彿有亞當夏娃身下那片樹葉的功能,可以遮羞包恥。小小一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蓋起來”。他通過了這樣一種方式,算是對自己滿懷期待的親人們一個交代。同時也給自己的一種自我安慰,久而久之,自己也會感覺文憑就是真的。但是到了考驗能力的實踐生活中,他就因爲能力不足而開始四處碰壁。所幸,他還是比較幸運的,有各種親戚朋友的幫襯,能夠苟活於世。

我常常也在想,如果從現在的生活跳出,到社會去重新找工作,我能做什麼,我有什麼才能?本領或許才永遠是我們最大的資本,不論什麼時候,有本領纔不會使生活陷入困境。我不想像方鴻漸一樣,在這個更好的時代,重新的去評估自己,認識缺點和不足,不斷的提高自己。

《圍城》讀後感 篇5

用了兩個星期讀完了《圍城》,不得不說,錢鍾書先生的文學水平太高了,我難以理解到大家所說的層面,不得不從網絡上借鑑一些經驗才能較好的理解這篇小說。

其實小說通過了方鴻漸的故事,寫出了中國社會的市井百態,具有強烈的諷刺意味。

小說的名字雖是“圍城”,然而我卻絲毫沒有感覺到有關圍城的絲毫信息,直到後來,讀了其他人的評價,才體會出,這圍城是值得方鴻漸的愛情,在進去之前,拼命的想進去,但一旦邁入了圍城中,他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出來。克爾愷郭爾在《非此即彼》中說過:“如果你結婚,你就會後悔;如果你不結婚,你也會後悔;無論你結婚還是不結婚,你都會後悔。嘲笑世人愚蠢,你會後悔;爲之哭泣,你也會後悔;無論嘲笑還是痛哭,你都會後悔。信任一個女人,你會後悔;不信任她,你也會後悔。吊死自己,你會後悔;不弔死自己,你也會後悔。先生們,這就是一切哲學的總和和實質。“

方鴻漸的愛情在我看來是個悲劇,一個本來玩世不恭的人在蘇文紈和唐曉芙中選錯了人,更改變了自己的一生,最終無奈的和孫柔嘉結爲夫妻,而求生路上也異常艱難。

美好的愛情是人人嚮往的,然而當你得到了愛情後卻發現與自己想象的大不相同,但你卻已經步入了圍城之中,儘管你再怎麼努力的掙脫束縛,卻還是困在圍城中。當你慢慢的在圍城中居住下來後,愛情也漸漸的散去,取而代之的是溫暖的親情,但你卻依舊沒有離開圍城,你依舊羨慕着牆外面的人,外面的人也想進入城牆裏。

也許題目的選取不僅僅是把婚姻比作了圍城,它更是指着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事物,我們一直在一個空間裏繞圈,突然發現了更令人嚮往的空間,就費盡心思的進入了新的空間中,卻依舊是不停的繞圈,又想去其他的空間,從一個籠子跳到另一個籠子,不停的重複,卻樂此不疲。

生活中的圍城太多了,婚姻、事業、家庭……它們都想一座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來,城裏的人想出去。

《圍城》不得不說是一篇極好的小說,我感覺一遍是不足以理解的,必須再讀,多讀,才能更好的理解小說的意義。

《圍城》讀後感 篇6

《圍城》這部作品是錢鍾書的一部長篇小說,我高中的時候將這本小說看完了,只是當時對那種感情沒有辦法深刻理解。“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貫穿着《圍城》這部小說。圍城也是錢先生的'代表作。

主人公方鴻漸海外留學回到家鄉,受到很多人的恭維,但他在留學期間遊手好閒,無心學習,並未學到真本事,只混到一個假的文憑,所以回鄉後並未得到高就,只在一個規模較小的銀行工作。

在工作期間與蘇文紈、唐曉芙發生愛情糾葛,無果。後跟着趙辛楣同孫柔嘉等人來到內地的三閭大學任教。後因種種原因回到上海,在途中與孫柔嘉訂婚。本以爲結婚後生活會很幸福美滿,但終究因雙方家庭的關係與壓力和兩人性格的差異太多經常吵架,最後不歡而散。方鴻漸神經麻木,在睡夢中感到人生的諷刺與傷感......

同時方家的一些封建禮節折射出當時社會還存在很多封建落後的現象。當方鴻漸回到家中不久,方父母便提出反對結婚自由,要早早的爲兒子找一個媳婦。可見那種包辦婚姻的思想依然存在,真是令人恐懼,而且方鴻漸的兩兄弟的兩個兒子,一個叫阿醜,一個叫阿兇,說是爲了避邪而取這種難聽的名字,真是笑死人!

方鴻漸命運裏的幾個女人。首先要提的是蘇文紈,一個出洋留過學,可謂是才貌雙全的人,可是她只是一廂情願而已,鴻漸沒有爲了一個上流人者而失去理智。其次是蘇文紈表妹唐曉芙,或許方與唐結合後方的命運結局不會那樣慘,但因種種原因兩人各奔東西了。最後是他的妻子孫柔嘉。她是一個很平凡的女人,但兩人情投意合,相處得很好。只是雙方家庭的流言蜚語太多,兩人終被這種精神壓力攪得不得安寧。

《圍城》創作背景是民國時期,也是中國人抗戰時期,當時很多人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而有一羣人,他們沒有上戰場,而是跟着部隊一起去西南聯大,錢鍾書的作品非常讓人感到一種緊張。我們今天沒有經過戰爭,但是我們依然要時刻保持警惕,做正確的事情,走出圍城。

《圍城》讀後感 篇7

其實一說到錢鍾書想到更多的應該是楊絳,但其實他倆應該也一直是成對出現的,錢鍾書“最賢的妻,最才的女”讓我知道了楊絳,而楊絳的《我們仨》又讓我認識了呆呆的錢鍾書。

《圍城》應該是我一直想拜讀的一本書,這次用了將近八個小時讀完,說實話是囫圇吞棗的',只能說是把文章內容大概讀懂了。

錢老筆下的文字帶着我們嚐遍了方鴻漸的人生百態,更準確的是帶着我們看透了每一個人。

鮑小姐是方在回國船上遇到的“誘惑”,鮑因爲寂寞勾引他,而他也恰好耐不住寂寞“上了當”,卻不過是逢場作戲,下了船便分道揚鑣。蘇文紈剛開始一直喜歡着方,所以嫉妒着鮑,等下了船之後沒有了“情敵”,就開始有意無意的對方鴻漸表示着愛慕之意,而方因爲不知如何拒絕她一直拖着這件事,直到後來認識了唐曉芙才真正燃起了愛情的火苗。而蘇文紈對待唐曉芙的勾心鬥角也被描繪的繪聲繪色。印象最深的是方鴻漸請唐曉芙和蘇文紈吃飯,而蘇文紈卻假稱病不去,而且一直監督着唐曉芙的一舉一動,阻礙着她去赴約。除了溫柔大度,女人的另一面被赤裸裸的揭示了出來。現實何嘗不是如此,利益面前,每個人都是心機girl or boy。

而最終方鴻漸和孫小姐走到了一起,其實是一種對愛情對命運的妥協。唐曉芙就是一朵玫瑰,香豔卻帶刺,摘不回家,孫小姐就是一朵月季,樸素而適合,對,是合適,因爲合適,所以走在了一起,這樣的結合,無關愛情。唐曉芙把他們的通信寄給方的時候,正是方愛情之火徹底磨滅的時候,而以後也不會再重燃了。

方和孫結婚後經常吵嘴,這不就是所以家庭婚姻的縮寫嗎?吵吵鬧鬧,牀頭打架牀尾和。還有兩個家庭之間的嫌隙,新式思維與傳統舊派的矛盾,妯娌之間的“同仇敵愾”等等,都既諷刺又可笑。以及方在職場中遇到的一些勾心鬥角與黑暗,一副副人生百態圖。

《圍城》讀後感 篇8

《圍城》是上個世紀40年代出版的一部長篇小說,其作者是學者型作家錢鍾書(1910-1998),江蘇無錫人,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外文系,後留學英、法,是位學貫中西而富才情的學者。《圍城》動筆於1944年,完稿於1946年,其時,作者正蟄居上海,耳聞身受日本侵略者的蠻橫。“兩年裏憂世傷生”(《圍城·序》),同時又“錙銖積累地”把自己對人生、對學術的感悟與思考付諸筆端,完成了小說《圍城》。

“圍城”,蘊涵了什麼呢?

圍城講的不僅僅是婚姻之城,它適用於人生中的每一種境遇。站在城外的人想進來,而呆在城裏的人卻想出來,沒有一個地方是絕對好的,人們想得到什麼,同樣的也會失去什麼。作者就是這樣以其高超的諷刺幽默手法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在《圍城》中描述着主人公方鴻漸的遭遇。

《圍城》,講述了什麼呢?

作者以調侃、幽默和極富諷刺意味的筆觸,營造了時刻流露悲情色彩但充滿喜劇氣氛的故事情節,描繪了一羣留學生與大學教授在生活、工作和婚姻戀愛等方面,遭遇到的`重重糾葛和受西方文化影響知識分子猥瑣和灰色的人生,表現了作者對舊中國西式知識分子的無情嘲弄。圍城中人在各種背景糾葛下的可憐、痛苦、窘迫、可笑、自私、怯懦、卑劣、狂妄,當然也有快樂——尷尬餘縫中的快樂,無一不滲透着作者的悲劇意識,使每個稍有點人生酸甜苦辣體驗者亦有同感。

圍城,是感情的墳墓?得到的同時就意味着失去?

古往今來,君不見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的纏綿悱惻: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有在感情圍城中的兩處相思、有在恩愛挽手圍城中的一起慢慢變老、但也有《梁祝》中有情人終成眷屬的蝴蝶雙飛。

圍城內外的生存哲學,永遠是那麼精闢!

《圍城》讀後感 篇9

一本好書是經得起時間的磨礪的,《圍城》就是那本經得起時間磨礪的好書,它於一九四七年在上海初印,一九八零年重印,然後到現在,一直受到讀者們的喜愛。《圍城》這本書我也是剛剛讀完不久,但我對這本書的感受特別深。本書以方鴻漸爲線索,來表現世間百態。人物的描寫十分的精緻,不同的羣體表現出不一樣的爲人處世的方法,很具有諷刺意義。我們都是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我們都活在圍城裏,同時又活在圍城外。永遠達不到的是目標,永遠滿足不了的是慾望。我相信我們每一次讀它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五年後看它是新的,十年後看它還是新的,一百年後看依然是新的。《圍城》就是如此。

楊絳先生其實早已概括出了《圍城》的精髓: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是啊,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當我們上小學,上中學的時候,我們都盼望着上大學,因爲上了大學就沒有人逼着我們去做作業了;就沒有人阻止我們幹着幹那了;我們會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可以做我們想做的事情;我們可以光明正大的跟自己喜歡的異性交往;我們還可以去我們想去的地方太多太多的誘惑誘使着我們快點長大。可是當我們真正上了大學,我們才領悟到事實不是這樣的,入學的新鮮感過後,我們開始變得越來越頹廢了,我們開始上課玩手機,逃課,整天把自己關在宿舍裏打遊戲,宿舍門都不想邁出一步,漸漸地我們迷失了自己。當一個人安靜地時候,我們腦海裏呈現的都是上大學以前那純真的,無邪的,美好的回憶。我們開始感嘆時間爲什麼如此的殘酷,爲什麼消逝的如此的快。我們致青春、憶童年,現在才恍悟兒時的我們是多麼的童真,少年的我們多麼的歡快,18歲的我們是多麼的快樂。但那都已經成爲過去。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一個圍城裏面,我們總是在抱怨總是在怨天尤人,可當我們真的走出來的時候又開始悔恨,開始追憶。

同學們,其實生活在再苦的日子裏也會有滿足的人,生活在再富足的日子裏也會有不滿足的人。所以無論活在什麼環境中,什麼條件下,我們都要有一顆平常的心,享受當下,享受現在美好的時光,不要等我們老了再去蹉跎歲月

《圍城》讀後感 篇10

“所有淡泊的人生都夢想平靜、童年、杜鵑花,正如所有平靜的人都幻想伏特加、樂隊和醉生夢死。”——題記

人總是會嚮往手心以外的東西。

小時候,擺弄着自己的玩具,渴望着早日上學;等到上了學,面對着作業,盼望着趕緊工作;畢業後進入社會,摸爬滾打,只爲養家餬口,又期望着立刻退休;好不容易退休了,又懷念着從前的青蔥歲月。人們總是在時光裏挑揀着、掙扎着,表達着對現實的不滿與控訴。

方鴻漸看不上愛耍小聰明的蘇文紈,又錯過了天真爛漫的唐曉芙,生活開始磨平他的棱角。在三閭大學任教,清高孤傲卻又無所作爲的他,在幾十個知識分子的'勾心鬥角和相互傾軋中被排擠出來,解除了教師職務。回到家鄉,與孫柔嘉開啓了一段充滿妥協的婚姻,生活裏處處都是瑣碎的吵鬧。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因爲得不到,所以才顯得格外珍貴。方鴻漸對現狀的不滿足,使他一步步放棄穩定的生活,他的軟弱與無能又引着他走向悲劇。

不安於現狀,不甘於平庸,渴望去改變,努力去追尋自然是沒錯的。但只有在能力與願望相稱的情況下,願望才能夠得以實現。顯然,方鴻漸在追尋他所謂的夢想的道路上顯得有些不自量力了。

在小說的最後,方鴻漸與孫柔嘉再一次鬧翻,離家出走。接下來的故事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左右不過兩種選擇。像前幾次吵架一樣,與孫柔嘉和好,回到家庭中去,然後再吵架,再和好,在“圍城”中越陷越深。或是毅然與孫柔嘉離婚,衝破桎梏,走出圍城,再次做出改變,勇敢追逐夢想。

如果我們是方鴻漸,我們會選擇前者還是後者呢?

前者不可厚非,後者需要勇氣。無疑,方鴻漸是極其看重面子的。若要放棄這段婚姻,首先方鴻漸要放棄他所仍存的老舊思想。其次對於夢想的追求是必要的,但對自我的清楚認識也是必要的。他既要有追逐夢想的勇氣,也要有追逐夢想的實力。只有當他擁有了實力以後,才能從容地面對眼前的困境,過往的冷眼,能夠不被忙碌遮住雙眼,不讓煩惱籠罩生活。他軟弱無能,他沒有天賦,那就全力以赴。努力是夢想的保障,不輕視努力,理想纔會照進現實。

《圍城》讀後感 篇11

在《圍城》中才女蘇文紈在談起婚姻時曾說過一句十分經典的話“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起初,方鴻漸在感情的圍城之外,嚮往着城內的生活,嚮往着愛情和婚姻。後來不知不覺中,在孫柔嘉的“引誘”下,走進了城內。但身處圍城中的他開始發現城內的生活並不如他所願那般美好,於是“城裏的他又想要逃出去”。

其實,這句話不僅適用於婚姻,與此類似,三間大學的生活又如同一個事業的圍城。大學中,上至校長高鬆年,下到普通學生教員,每個人都勾心鬥角、明爭暗鬥,整個學校一片烏煙瘴氣。等到好不容易從事業的圍城中逃出來時,方鴻漸又跳進到了家庭的圍城之中。兄弟、父子、主僕、妯娌、朋友……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讓他頭疼。

我們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也像這圍城一樣。“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可是等到“城外的”到了“城裏”,才發現城裏的生活並不是他們所想的那樣,於是又開始懷念城外的生活。

如果你是個“城裏人”,那麼就過好你“城裏”的每一天,如果你是個“城外人”,那麼就過好“城外”的`每一天。城裏和城外的生活一定都有它各自的精彩和樂趣,相信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與其怨天由人地抱怨,不如享受當下的生活。別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現在很多家長爲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拼了命地要把孩子送進重點幼兒園、重點小學、重點中學。若是沒考上,拿錢買分的、送禮的、託關係的……家長們用盡各種手段,也要把孩子塞到名校裏去。其實我覺得部分家長沒必要這樣做,在重點學校和名校裏,學生們可能要面對更大的學習壓力,反而會影響到他們的身心健康。而在普通的學校,較爲輕鬆的學業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和掌握課本之外的知識和技能。既然進不了“城裏”,那麼就在這“城外”開開心心地過好每一天,不也很好嗎?有時候隨遇而安也不失爲一種更好的選擇。

《圍城》讀後感 篇12

起初讀起錢老先生的《圍城》這部著作的時候,對我來說還是懵懵懂懂的,但是細細的去品嚼的時候纔會慢慢的去理解其中的一些人生道理。對於其中的一些人物情節和故事,給我的整體感覺就是像電視劇一樣演述着一幕幕婚姻生活,在婚姻現實與理想虛幻兩者之間飄忽不定的穿梭着。

“方鴻漸”這個人物錢老對他的形象刻畫以及性格表現可謂是淋漓精緻。他是一個無能的、意志不堅定的、經不住誘惑的人。對於整篇文章來說更是一個失敗的人,他的失敗是因爲他缺乏對現代社會殘酷的生存競爭以及精神上破缺的抵抗精神。他就是錢老筆中“圍城”當中的一類人,平庸且徒勞的只會找尋解脫,思想上有了些許解放,但是行動上卻跟不上,最終只會是徒勞無功,在可悲的“圍城”之中永遠地絕望下去,得不到解脫。

“圍城”用的是一個比喻,喻的是“婚姻”,所以常說“婚姻就像是圍城”。方鴻漸等人就是困在這"圍城”當中的人,對於錢老的《圍城》有許許多多的經典語句,譬如:“一個人,到歲還不狂,這個人是沒出息的;到了歲還狂,也是沒出息的。”“我們對採摘不到的葡萄,不但可以想象它酸,有很可能想象它是分外的甜。”“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這些等等語句,有的是對於人性的批判,有的就像魯迅先生所寫的阿Q一樣,用所謂的“精神勝利法”以此來滿足自己所達不到的慾望,也表達了作者對於那種實現不了願望,卻在精神上使自己滿足的一種諷刺。對於婚姻來講,沒有用好的.態度去看待它,只是好奇的拼命想要進入這“圍城”之中,最後千瘡百孔也逃脫不了。

最後《圍城》寫的是不斷追求與追求後所帶來的不滿足和厭煩,用“圍城”來比喻人類的“圍城”困境,兩者之間在我們的生活中相互交融,相互排斥。其中有歡樂,也有痛苦,

有希望,也有失望,這所有的一切就像是在比喻於我們的人生所事一樣。對於人生上的困境來說,不管是學習上的還是生活上的困難和挫折,我們都要以樂觀的、積極的態度去看待,去面對,我想這就是錢老給我們的啓示吧。

《圍城》讀後感 篇13

讀中學的時候,就受當時思潮的影響,不太樂意課本中印象式的文章批評,以爲空洞無根。如果說這種批評是旨於免於施萊爾馬赫所言的“誤解”,那麼這倒是地地道道的“赫爾默斯之學”。至今我也是這樣看的。

但問題是,十年之後我也未能免於作一個普普通通的讀者,沒有能力超脫出這種批評。而且,對一篇小說作敘事學分析或原型分析或諸如此類的分析,於我又有多大意義呢?恐怕很少有普通讀者願意在小說這種消遣上花幾年精力,更難接受已經“作爲創作”的文學批評。那麼印象式的東西也就有它的長處,有它的需求基礎。畢竟,小說的目的和價值不在,首先不在理論的探求者那裏,而在人們下班後沒有麻將和OK廳的晚上。

這就很使我困惑。在當代,寫作完全可以視作作者純個人的事——把文學視爲歷史資料的時代已經逝去得太久了。但作者的個人經驗與讀者的個人經驗未必是直接相通的,這種溝通需要對作者進行了解甚至專業一些的`分析,所以,如果讀者對作品僅作印象式的,也就是純個人經驗的理解則被認爲是不夠的。但如果讀者被迫花些精力去學習現代的專業分析,以與作家擁有共同的“話語”,那麼讀者對作品的解讀不僅成爲一種負擔,也是一種以他人觀人的詮釋——因爲我們的所能獲得的作者資料必是第二手的——所以對作者和作品的體認也並無多大進展。如果世上的人分爲作者、批評家和讀者,我們倒還沒有一個原則,一種共同的信心來面對此情此境。

而歸根結底,在小說的理解或說批評上存在的這個分歧與其說是方法上的,還不如說此時此刻世界是破碎和斷裂的。藝術或說情緒體驗的交流中,我們越是直接坦白——更個人化,就越難以在感性上得到普遍認同。那些分析也許有助於我們在“知”上去了解,但對於“識見”、內在體驗的認同有多大作用呢?失去古典時期人類賴以認同族類的東西,難道批評真能解決我們的彼此誤讀嗎?

是不是我們只能呆在自己所據有的這一小塊碎片上?在這上面,分析、論證都有些象水中萍、風中絮。於小說是這樣,人生也大至如此——其實一部《圍城》,最深的感觸也就是這個意思吧。

《圍城》讀後感 篇14

沒看圍城前,以爲圍城就是一種堡壘,看了圍城後,深感是所有的堡壘,但同時也是桎梏的枷鎖。但是一看究竟,卻也是如此,就如書中之言,婚姻也罷,事業也罷,圍城外的人想進去,圍城裏的人想出來,得不到的越想得到,得到後卻又想擺脫,我們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愛而不得,得而不知何,這就是圍城,作者用幽默詼諧的語言,對世人衆相的剖析,可謂深刻,透徹,就像一把手術刀解剖屍體,血管,肌理,筋骨清晰可見。

看完《圍城》,心中不免有些許思緒在腦海中盤旋,仔細一想,我們生活中的種種,不就是圍城裏所描述的'嗎,雖然圍城主要情節是講他們幾人去三閭大學任職,路上的經過,已經到學校後任職情況,到達目的地後各奔東西,情節條理清晰,但是卻是把人性的假惡醜,真善美,表露無遺,在行程中,他們之間,感情是衝突的,心理更是矛盾的,但是爲了共同的目的地,不得不得一起前行,最後也詮釋了一句話,“道不同,不相爲謀!”

最後作者描寫他們家遺留下來的鐘,正是對方鴻漸的隱喻,年代古老,節拍慢但也精確,方鴻漸雖然留學國外,但是卻學無成,沒有拿到真正的文憑,回國後在岳父那兒上班,也未長久,經朋友介紹去三閭大學任職,也是被人解聘,如此種種,可以看出,雖然方鴻漸留學,但是終究是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至深,而西方文化對他的衝擊卻又不夠徹底,就像文中所描述的,對於文,說懂不全懂,不懂也多少懂點,但是認真後又不夠精通,方鴻漸或許就是當時中西文化碰撞的產物,而古老的鐘,左右搖擺,可以理解爲他的性格思想,人生命運搖擺不定,也可以說他的感情搖擺不定,模棱兩個,含糊不清,對於唐小姐也好,對孫柔佳也罷,結局就像這古老的擺鐘,終究會在時間的所謂的精確上,慢慢發現他的可悲之處……

《圍城》這本書,讀來很有他獨特的味道,最有意思的就是語言描寫,其中人物的心理活動描寫可謂鞭辟入裏,語言有時詼諧幽默,有時生動形象,把人物性格,精神狀態,一一展現出來,讀來如身陷其中,物我兩忘,這不就是現實中的人嗎,都說魯迅的筆是匕首,見血封喉,而錢鍾書的筆,大概就是手術刀,一刀一刀地剖析,直到他流乾血,直到死,還不讓人失去知覺,詼諧幽默間且趣味無窮。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