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心得體會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通用36篇)

本文已影響 2.33W人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通用36篇)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1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是一本國內真實精神病人訪談手記。

可能有些人一聽到“瘋子”這兩個字都會避之不及。可這本書的作者——高銘卻不這麼想。他爲了得到“這個世界,究竟是什麼樣的?”的答案,詢問過許多人,但誰也說不清這個世界到底是怎樣的。還有人十分疑惑他爲什麼要費盡心思地去想這個問題。

就在他爲此困惑不解的時候,某次聽一個身爲精神病科醫生的朋友說起了一些病例,頓時想到,我們爲什麼不能去問精神病人,或者說我們眼中的“精神病人”是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的呢?他帶着複雜的心態,開始接觸這個特殊的羣體。

“精神病人也有迥異的性格和行爲方式:有喜歡滔滔不絕的,有沒事找事的,有沉默的,有拐彎抹角的,這點跟大街上的衆生相沒什麼區別。但是他們會做些我們不能理解的事情,會有我們從未想到的觀點。他們的世界觀令人匪夷所思,他們以我們從未想到過的角度觀察着這個世界。這也許就是爲什麼很多人認爲精神病人難以溝通的原因吧。”這是書中對精神病人的`描述。

讀罷此書,我覺得:天才和瘋子的區別就在於他們的觀點是否被大多數人認可、證明。每一個天才在不被認可,不被接受的時候,不就是人們口中和心中所認爲的“瘋子”嗎?

歷史上有許多名人,就是因爲和常人觀念的不同,或是當時的科技水平無法證明他們的理念,而被誤解、被處死。像喬爾丹諾·布魯諾,他就是因爲宣傳了與當時大部分人所認爲的地心說背道而馳的日心說,所以大家都認爲他是一個瘋子,被宗教裁判燒死在鮮花廣場上。但到後來,事實證明他是對的。

或許,有些所謂精神病人的某些理論,會在將來有所證明。但在不被證實之前,他們,就是人們口中的“瘋子”。

天才之所以是天才,是因爲他們的理念被證明且被人認同。而所謂“瘋子”,也許只是因爲人們無法理解在他們看來匪夷所思的觀念罷了。天才和瘋子之間的關係,就像左和右,僅僅只有一步之遙。

用高銘在書中所寫的話“我只覺得這本書是一扇窗,能讓你看到更多、更多的世界—其他角度的世界。我也希望有一天你能夠很坦然的說:‘讓我來告訴你,在我眼中,這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2

不論你看見了什麼

請不要對號入座

摘抄

“時間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們。”

“有時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實的。”

“雖然電影裏都是皆大歡喜,現實是殘酷的。”

“我覺得感情很渺小,既不輝煌,也不壯烈。只是一個小小的片段,但是卻讓我動容。”

讀後感

瞭解到這本書的契機是在大二時期,我對於心理學達到了癡迷的程度,想要通過書籍來填滿我的心理“胃”。在衆多心理學書籍裏面選中了《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但由於我的三分鐘熱度,讀了沒幾頁扔在一旁了。在今年似乎已經沉澱下來,抱着看小說的心態再拿起來時,學到了很多從未接觸過的東西。

本書是一部訪談筆記,作者用了四年時間採訪了200多個精神病人,爲我們呈現了精神病人的世界。他們有的奇特、有的偏激、有的邏輯縝密......

你無法用正確或錯誤來評價,我們看待事物的角度是不同的,他們有着自己的一套強大的世界觀,你甚至不能用現在已知的`理論去辯駁那看似荒誕卻邏輯嚴密的推理。這些故事帶給了我巨大的震撼,我承認他們的觀點很偏離現實,但也難以否認他們創造了屬於他們自己的世界。

我欣賞他們的簡單、直接,他們不顧世俗的眼光,對好奇的事物進行探索不惜以自己生命來認證。也許他們喃喃自語的內容在這個時代的文明中沒有被開發出來,但誰又敢說在未來不會發展成現實呢?本書我認爲最精妙的地方就在於作者借精神病人的角度道出我們不敢輕易說出口的觀點。

她嚴肅地看着我:“大腦就是肉,怎麼有的思維?”

我愣住了。

她得意的笑了:”不知道了?聚在一起,就是生命!人是,螞蟻組成的鬆散的生命是,石頭也一樣,沙子和土聚在一起,就會有思維,就是生命!

這是令我大爲震驚的一段對話,石頭那漫長的生命,在我們人類看來,幾乎沒有盡頭。我們一直忽略的東西,如果它們都有生命呢,我們的一生或許它們根本就看不到,太短了。

這本書的真實性,我不予評判,但這本書中有很多值得我們深思的東西,毋庸置疑。蘋果的味道你真的知道嗎?習慣只是個藉口,不是理由,對吧?就像作者在最後所寫:如果你認爲這是真的,那麼這就是假的。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3

談到精神病,很多人腦海裏就是這樣。有的認爲是小說;有的能將人類看成動物;有的人能看到每天的顏色;有的把這一生看做章節裏的一章;有的將生活從不同的角度去思索。

會浮現出一個舉止癲狂,胡言亂語的形象。我在沒看這本書之前也是這樣認爲的。

這本書,讓我彷彿打開了一個新世界。

原來,這個世界在他們眼中原來,他們的世界這麼專一。每天都期盼着發現高級生命;用大塊頭字典查生僻單詞只爲“瞭解四維生物所告訴的”,研究學說到瘋狂。

原來,夢中的事也能將現實中的人擊垮,整個世界就只剩下自己一個人的孤寂,每次都要體會一次死亡的絕望,最後帶着不甘離開。

原來,他們也能當我們的老師,一些新的知識通過他們的嘴講述出來變得通俗易懂,真是諷刺呢,人們苦思冥想也不能理解,自己所看不起的一些精神病人卻能用簡單的方法講述出來。你將他看做瘋子,他把你當做笑話。

在“永生”中,我體會到了活在當下的.滿足,永生一直是人們嚮往的,可它的缺點人們卻不能忍受,承認自己只是一個時間過客,看着自己的妻兒子女相繼離去,忍受數輩子的碌碌無爲,人們總想去打開潘多拉之盒,卻沒有勇氣去承擔相應的後果。

我害怕死亡,因爲生命太過脆弱,有的人上一秒還在言笑晏晏,下一秒就躺在那冷冰冰的地上,上一秒還溫柔的對我微笑,下一秒卻在病牀上面如土色,。現在我已經不再恐懼,他們,可能進入了一個新世界,可能以新的形式存在,可能.......

在“僞裝的文明”中,我們是被欺騙的部分,外星人是受害者,爲了限制表象存在的人口而組織二次世界大戰和各類疾病發生,假設是真的,那是多麼可悲的事情啊。

在“永遠,永遠”中,老太太的感情讓我淚目,最讓我羨慕的愛情從來不是那些抖音裏所謂的“狗糧”,而是在過馬路時兩位銀髮老人相握的手,而是在午後在藤椅上相靠着閒聊。那些溫馨的畫面,組成了如今我對愛情的最美詮釋。

在讀完這本書,我對當精神病醫生有了不小興趣,但正如本文所說,如果你被他們繞進去,就會由精神病醫生變爲醫生精神病。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4

天才和瘋子是個怎樣的界定?什麼是天才,什麼是瘋子?小時候也和大多數人一樣想,天才就是高智商,瘋子就是精神病,彷彿一個在天,一個在地,永遠不可能有交集。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改變了很多我對這兩者的看法。

這是我看過最好看的書之一,即使是有之一,也不影響我所表達的對這本書的喜愛,好久沒遇到一本自己如此喜歡的書了。喜歡這本書,不僅因爲作者輕鬆的筆調,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展示了的一個自己幾乎沒有接觸過的世界,展示出來的獨特視角。

在大多數人的眼裏,瘋子都是精神病院裏,精神出了問題,神經錯亂,舉止怪異的人,簡而言之,即是腦子有病。然而看過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後,我發現瘋子不應該被這樣子定義的`,他們中很多有自己的思想,頁很清楚自己在想什麼,甚至很多想法是很有科學性的,就像書中的“四維蟲子”和“時間的盡頭”等節所提到的,患者的思維是很嚴密的,所講到的量子力學也是有根有據的,講述時思路清晰嚴謹,若是在大學課堂講課,相信是很有資深教授的範兒的。但是這樣的人卻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人們把他們當成瘋子,只是因爲他們的思想被絕大多數人所不能理解和接受。若是人們能寬容地對待這樣的思想,換個角度來看“瘋子們”一些天馬行空式的想法,或許他們就是坐在研究院的科學家了。

天才和瘋子有時只是時代的差別,如果在一千多年前有人整天拿電腦,航天飛機什麼的來說事,人們肯定也覺得他們是瘋子,可是在今天,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每一個人都不會對此有絲毫的質疑,它們都成爲了現實。再如,尼采,梵高,愛因斯坦等天才都有不被大家所理解的時候。尼采是西方哲學的開創者,同時也是卓越的詩人和散文家。他最早開始批判西方現代社會,然而他的學說在他的時代卻沒有引起人們重視,這位自稱是太陽的哲學家後來還被送進了精神病院。梵高也因自己的畫風和當時的主流不同而不被大家所待見,後來也進了精神病院。天才若是生不逢時,便也成了瘋子。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理解萬歲。我想在以後的日子,即使我不懂“瘋子們”的世界,我也會尊重他們的想法,有時並不是別人的想法怪異,只是那是自己沒法達到的高度。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5

這本書是陶瑾同學推薦給班上同學們的,一聽到這書名我便就對這本書有了興趣,或許是因爲它“天才”與“瘋子”的強烈,對比更引我注意力,想去一覽究竟:“天才”與“瘋子”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

當我在網上查找到這本書時知道了這本書是通過作者與一些“病人”的採訪,以訪談錄的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精神病患者的內心世界,通過這種獨特的角度,我們能夠了解這些“瘋子”如“天才”一般的思想。

整本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其實是那個能夠把街上的人當作動物看的女孩。起初,我與作者一樣,有些懷疑這個女孩,她是否僞裝成“病人”的樣子。她只需故作驚訝,然後指着無辜的路人說:“看!那一隻會用後腿走路的獅子!”即可,卻不曾想女孩所說的一切都是真的。

當初作者在、說明確實這個女孩的病是真的時候,我也吃了一驚,道:“天哪,如果我也是這樣的就好了啊,不用那樣小心翼翼的洞察人心,然後謹慎地交往,而不是隻要像女孩一樣簡單地望一眼便知一二,覺得好笑的也不用掩藏地大聲笑出來;覺得無趣得也不用怎樣作爲禮貌的回以微笑。

回過頭想想,能夠這樣的女孩也正因爲沒有幾個而被歸於“精神病“範圍。如果我也擁有了這樣令人驚歎的“技能”,之後便可肆無忌憚地笑啊哭啊也好,也不會開心的吧,畢竟被人冷落,被人拋棄,便就成了那樣膽怯、害怕的性格,沒有任意的自由可言吧!就這點相比,我也的確是比她幸福了許多——我是“正常”的呀!

然而許多時候,我們卻會迫不得已的露出許多並不想要露出的微笑。久而久之,微笑便成了一種禮貌,那是“應該”露出的纔對。甚至別人會問你:“你爲什麼不笑呢?”這時候又該露出尷尬的微笑了。

她作爲一個患者,或許的確是“瘋子”,但是如果側重於看她的各種行爲舉止亦或思想來說,她卻又的確是“天才”。所以,我們也不能只顧忌他人表面現象或者外表而不再去關心他人的內在。所以我們應把每個人都當作“患者”對待,把一切向最好的方面去想象。這樣纔不會把美好的事物扼殺在搖籃裏。

我們應該將美好的一面面向他人,這纔是一個美好的社會,一切才都能美好起來。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6

看了很多講述精神病院的電影,我也設想過假如我被送到精神病院後該怎麼逃脫?也許也只是歇斯底里裏的喊叫“我沒病,我是正常的”,在這裏,正常與精神病是同義詞或者說“同一個詞”。可不可以說,我們都有“病”,病的不是身體,而是思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在社會中我們都在尋找認同,當別人不願意按你的思維出發,你就變得“不一樣”“不可理喻”,有的人會選擇走自己的路,做自己同時也容易走上“有病的不歸路”;有的人喜歡以別人爲參照物,對於不一樣心懷恐懼,懷疑自己的不正常,在不安中放棄上天給你的獨特稟賦,戴上面具,披上虛僞的外衣,朝別人靠攏。

看了書中這麼多案例分析,認識了人以及人性的複雜,這種複雜不是貶義詞,而是真的包含了很多可能性,跟隨筆者的`分析,戀童癖,異裝癖,露陰癖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下流,精神病,狂躁症沒有我們想象的恐怖,就像我們想當然的以爲“瘸狠,瞎壞,啞巴毒”。

書中有個案例“丟失的左邊”挺有啓發,一位女性因中風右腦損壞導致左邊的眼睛看不見,每次吃東西都會抱怨護士給的食物少,因爲她只能看到右邊的食物,大腦沒辦法下指令往左看,爲了讓她吃完另外一半食物,醫生設計了一款旋轉椅,她只要有意識的一直往右旋轉就能找到左邊剩下的食物,但是每次找到依然會剩下左邊的一點,只能靠不斷轉圈中吃完左邊剩下的食物。我曾以爲雖然只有一隻眼,在旋轉中也能完全認識,不曾想雖然旋轉360度看似全部都看了一遍但仍然有很大空間的死角,只能靠不斷增加旋轉的次數來檢驗才能讓死角越來越少。人們的認知也是如此,不是360看了一遍就自以爲掌握了真理,還是有很大的誤差,只能在不斷的認知驗錯中才能減小誤差,不敢妄自菲薄瞭解了真相或真理。希望在以後的人生路上不要急於確定真相,所要做得懷着包容的心態,多聽多看多想,不要妄自論斷。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7

我不認爲《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裏面的人物都是精神病,作者也不這樣認爲。無論是從唯物還是唯心角度這些患者都提出了讓人拍手叫絕的理論。我無法反駁這些理論,就像那些理論物理學家的言論一樣,誰又能證明是對的呢,即然你說是這樣,爲什麼我不能說成那樣,我不能證明你是錯的,同樣你也不能證明我是錯的。

有一些案例真是直達內心......

許多患者都對量子理論有過很深的研究,下面的理論就是一個女患者提出來的: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的宇宙中,像是一個果凍,精神是這個宇宙的邊緣,宇宙是四維的,第四維是時間,我們在連續的時間上,之所以有空間和時間,是因爲我們生活在物質世界,我們需要用一些概念去概括和記錄說明這個宇宙。精神是在宇宙之外的,我們只有在宇宙的邊緣才能理解,但也只是能理解一點。所以我們的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存在的,沒有消失過。只是此時的你在此刻。我們處在一個四維的宇宙中,所以我們自身有侷限我們不可能搞清楚宇宙是什麼,這大概就是“只緣身在此山中”吧。

還有那個研究瑪雅文化的.患者,我幾乎可以肯定他絕不是精神病,就像作者說的那個,不算他對瑪雅文化的研究成果,就算他對研究一種文明的專研精神就足以讓我們這些“正常人”自愧不如了。當一個人認真做一件事的時候,才能真正體會靈魂。

有一個患者,當她一個人生活時,她會讓自己變成一個孩子,因爲她認爲那才一個人真正的本我,我們提倡人要努力工作,爲什麼呢?因爲社會需要這樣的人,社會又是什麼呢?是人類自己創造的羣居生活,要想人一羣人在一起和平相處就必須要定一些規則,人在履行規則的過程漸漸忘記了本我,多麼清晰而又無法反駁的觀念啊,我甚至覺得現在人一再的提倡簡單生活不就是要找到本我嘛。

對裏面所說的一些雙重人格的故事,在晚上真的讓我不敢照鏡子,也許你會認爲這些人是最像精神病人的人,但可惜我們每個身體內都藏着另外一個你,而且不只一個,當你憤怒的時候,那個暴躁的你就會出來,有時事後你都不敢相信當時你能說出那些話,做出那些事,只是這些人身體內的另外一個自己不受自己控制了,而我們可以由意願去控制哪個自己出來而已。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8

讀這本書純屬出於好奇,都說“好奇害死貓”,這本書害慘了我。

每次到書店或者大的圖書批發市場,都會看到這本書展在最明顯的位置,電子書閱讀排行榜它也是高居榜首,這無疑是一本暢銷書。

前幾天我看電子書的時候又推送它,出於好奇沒有看簡介就直接讀內容了。

說實話,內容很吸引人,它是研究我們既害怕又好奇的東西——精神病注意是精神病和精神有問題的人。

精神有問題的患者,在我們看來都是暴躁的,會傷害別人。不定期攻擊和傷害讓常人難以接受,被認爲是病人。

在農村,這樣的人經常被關在一個房間或者是一個籠子裏,靠投食生活。

在城市,大部分都被送進精神病院,也有小部分沒有攻擊性的自己呆在家裏。

作者花了四年的時間,接觸這些病人,和精神病人溝通,錄音,探索他們的精神世界。

不得不說,裏面有很多超懂科學的患者,他們的邏輯性很強,有一套自己的思想體系,有的甚至比正常人的知識儲備還多,但因爲別人聽不懂、不理解被認定爲精神病人。

但也有患者確實有妄想症、多重人格、精神分裂症,多重人格的人會殺人、會認爲這世界有鬼,精神分裂的人會認爲有很多個自己在撞牆。

其中有個患者自己照了兩天鏡子把自己照瘋了,也有殺人後覺得被殺者沒有死,而是喜歡自己反覆的殺她。

總之這些患有嚴重精神病的殺人犯讓我很恐怖,很害怕,因爲我是從來不看恐怖片的。

我也會想精神病人說的話,但是作者已經反反覆覆強調了,千萬不要想精神病人的話,不然你也會成爲精神病的`。

前兩天害怕自己一個人睡,怕有鬼;這兩天又害怕照鏡子,刻意的迴避,我要暗示我自己,我很健康,世界上根本沒有鬼,鏡子裏就是一個人的映像而已,沒什麼大不了的。

一切都很正常,不要再想這本書了,我真心的奉勸,膽小的人不要看這本書,雖然它能增加我們的認知,但這並不是一本積極向上的書。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9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瘋子、精神病對於我來說就是古怪、可怕的代名詞,然而《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讓我對他們有了一個新的認識,甚至最終發覺,他們的思想有時會強大到超乎我們的想象。

相對我們這些正常人,我們會發現精神病人的視角遠比我們寬闊得多:面對各種包裝紙上舉着“腿”進行宣傳的動物,面對一塊從不運動的石頭,面對地球是圓是方的質疑,我們總會一笑而過,而與此相反,精神病人會全身心地投入思索之中,乃至成爲正常人眼中的異類,從而被人們稱之爲精神病。其實,一位患者的話可以很好地解釋這一切:“你們看我是瘋子,實際上我看你們纔是瘋子。”

這句話對我觸動很大,是的,站在精神病人的角度上,我們纔是奇怪的,我們會拼命追求好的工作、好的家庭、好的地位……沒有盡頭。對於常人來說,這是對生活更高的追求,可是一位患者卻看到了不一樣的本質:“你們擁有了你想要的,還是會無窮無盡地要更多。”這對於人類的慾望概括得何其準確!人們也許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但卻知道擁有更多總比沒有好——不管有沒有用……

書中記錄了一位奇人,他未滿十八歲,卻在思考着物理四維問題,他的觀點,甚至讓量子物理學教授也聽得目瞪口呆,但是他卻又在量子物理學考試中錯得一塌糊塗——這樣的.人,在我們眼中只是一個怪胎,可實際上,他的知識卻貫穿維度領域!可以想象,如果他不是精神病人,物理界也許會出現一顆閃耀的科學新星。

而與此相對的,是人類物理史上一顆真正的巨星——牛頓。他的一生攻破了無數難關,解釋了無數的物理現象,可是卻在晚年由於研究的深入,發現了更多未解之謎,他從各種方面去嘗試,但依然以失敗告終。於是,他只能將這些歸於神的創造,思維最終陷入了混亂……

通過精神病人的視角,我們會發現與我們的認知所不同的世界。一位患者曾在自己的口袋裏挖了一個洞,用DV機從裏面拍下自己一整天的生活,他想站在另外一個視角來審視自己、探究自己。這讓我在一瞬間明白了一點什麼——某些精神病人也許正因爲對未知事物的探索過於執着,達到了偏執、甚至於癲狂的狀態,才被人們所不理解,事實上,他們的思想與我們,也許高出了許多。

天才與瘋子,有時僅有一步之遙。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10

有時天才和瘋子真的只有一步之遙。《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是一本以精神病人爲題材的書,講述了作者與精神病人溝通、並且試圖瞭解關於他們世界的故事。通過這本書,讓我們更加深刻的去思考天才和瘋子到底有什麼區別。

什麼是瘋子?什麼是天才?天才是瘋子的基礎,天才的極致便是瘋子。有多少瘋子,在自己的世界裏正常着,又有多少天才,在自己的世界裏瘋狂着。一道看似鮮明的界限,區分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和羣體,界限左右,瘋狂與正常。界限之上,困惑與彷徨。有人說過:不瘋魔不成活。在這本書中,很多精神病人的言論都讓我們無比認同,因爲他們思維邏輯清晰,言辭合理、無懈可擊。他們好像是天生的哲學家、科學家一般,用作者書中的話來說:哲學家與瘋子的區別在於,一個只是在想,而一個真的去做了。

精神病人是簡單的、坦率的,甚至可以說是死腦筋。世上沒有太多非黑即白的事情,因此世人選擇中庸。太多的人爲利益或者其他世俗的東西而選擇放棄追求。而精神病人那種無所畏懼、不被外物所擾的精神卻讓人感動。他們的呢喃細語不會被大多數人認同,他們的觀點想法不會被大多人採納,但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對於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是再正常不過的,那我們又憑什麼說精神病人的'想法是瘋狂的呢?

或許有很多人一直認爲那些精神病患者,或者說是“瘋子”,就是那種傻傻的、呆呆的、瘋狂的。但其實,也許有些“瘋子”,他們很痛苦,很無奈,沒有人理解他們,他們只能自己默默承受。如果我們能夠對他們多一份容納,少一份鄙夷,多一份關懷,少一份斥責,多一份信任,少一份質疑,那麼是不是能減少一個瘋子,多出一份美好的未來呢?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要試着去理解別人的世界,接受別人的觀點,多傾聽他人的想法與意見,這樣我們就能看到別人眼裏不一樣的東西,發現不一樣的世界,無論是對自己還是他人,都是有益無害的。天才和瘋子的區別就在於他們的觀點是否被大多數人所認可、證明。每一個天才在不被認可、無人理解的時候,不就是人們口中和心中所認爲的瘋子嗎?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11

倘若讓我說實話,應該很多人看完《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以後,都覺得自己是個精神病人,不覺得是的也會質疑自己。有點隱喻,有點刺激,天才與瘋子只在一念之間。那些進入精神病院的不單單是普通人,也有很多高學歷和某個領域的專家,更是還有精神科醫師。如此有質量的精神患者,說着還貌似符合各種哲學邏輯原理的觀點和想法,讓人不自禁地認同和站隊。

你在追求什麼?在滿足了物質條件後的我們,更多注重精神層面的東西。宇宙之大,你若想要徹徹底底地征服,說句比較絕對的話,那是完全不可能。要麼就是進了精神院要麼就好好地把好奇心藏在內心不要示衆。我想起舊約聖經的一個故事,人類的先祖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肥沃土地上子嗣繁榮,物質異常豐富,這時就想要建造一座巴別塔通往天上,以傳頌自己的名譽。上帝遷怒於此,於是讓這些建造的人完全互不聽懂語言,不能進行溝通,結果這通天塔也就無法建成。看着是不是有點相似之處?不管是趨於好奇心,亦或是心靈空虛想要知道自己在宇宙中是個什麼樣的位置,還是爲了進一步發現宇宙的更多奧祕,無非都是自我不滿足的驅動下,想要得到更多的答案。沒有什麼天才,沒有什麼瘋子,都是一個正常人,有的人想得多些,有的人想得少些,有的人轉牛角尖偏執於一個答案,有的人放寬心態,更願意只是活在當下。這個世界,承認的是宇宙很大,人的腦力開發還有巨大的.空間。這不就得了,不管有沒有上帝,未解之謎如此之多,人類的智慧如此有限,我們只是滄海一粟,如此渺小,有什麼理由不多謙虛和恭敬呢?一個個被認可的學術觀點和說法,難道就一定是最準確的定義和原理嗎?最早的地心說不也在後來被推翻了嗎?人類是猿猴進化來的不還是大有爭議嗎?不要爲自己所知道的一點東西沾沾自喜。瘋子未必真的就是瘋子,天才也未必真的就是天才。眼睛所見的都未必是事實的真相。

人生若只如初見,愛是永不止息。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12

一次次讓我停了下來。原因很簡單,書看的讓人頭"脹"。對,用“脹”這個字形容,最接近我的狀態了。我自認心理精神還是蠻強大的,但是越到後來沒看兩篇就得停下來,讓大腦休息一下。這時最大的感受就是特別想做個數學題或者幾個英語單詞。前者讓我重新回到理性的世界,後者讓我暫時忘掉一些東西。

這不是危言聳聽。雖然最終因爲好奇心的驅動,我還是讀完了小說。

它對人最大的幫助是裏面好多個案例涉及到了量子物理的知識以及相對論的知識。“精神病人”用巧妙地比喻讓人恍然大悟。扭曲空間是相對論的結論,但是我一直不知道怎麼理解。那個“瘋子”天才般的用蘋果在布上滾動解釋,順便解釋了黑洞和白洞之間的聯繫,讓人不得不佩服。

但最後別看這本書。

每讀到一個案例,特別是遇到邏輯能力很強的病人,他的邏輯沒有絲毫弱點,講的讓我感覺“很有道理”。我不止一次的想到這幾個字,然後提醒自己,他是個精神病人。連作者也不知一次的提到精神病醫師被自己的病人搞得成了精神病的事。作者費盡心思的寫這些東西,很好,但是幾乎每個案例,他都留下了空白。那是個令人難受的空白,他採訪了病人,病人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作者把筆錄搬出來,即就是把精神病人的語錄複述一遍。作者按照自己的理論,把自己的空間縮小,讓病人釋放出自己的空間。可是他寫成了書之後,那些病人的空間被無限的放大了。

換句話說,作者的每次採訪,特別是那些非常厲害的病人,他都會被其他醫生一再警告,最好別把病人說的當真。可是作者把這些極其危險地思想毫無保留的說了出來。這不就等於讓讀者真切的面對這些”天才“嗎?

最令人不可忍受的是,靠後有一篇的案例的病人竟是作者自己。他毫無掩飾的承認了自己的.多重人格。如果說,從前的我對於精神病人,以玩笑的態度視之,今後我不得不提醒自己,他們只是少數而已。

看書的這幾天,我發現自己想問題的方式已經有了變化。強迫症的感受也更加強烈。總之,我很後悔自己看了這本書,並且思考了其中的內容。

看書的時候,我有的添加筆記。我不願意再回顧這些天才們的高見了,那些”經典“的思想我也不願再記住。願想看書的人,收起你的好奇心,珍愛生命。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13

天才在哪,瘋子在哪?

沒有用太久的時間,就讀完了“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之前就聽說過這本書,這回趁着有實體書,通讀全書。

讀之前就大概瞭解本書是講述精神病院裏病人的故事。精神病院是神奇的充滿神祕感的地方,感覺不會像醫院那麼神聖,也不像醫院那麼陰森,共同點是人們不會想進去待着,但精神病院會有神祕感吸引人想揭開一角窺探一下。

有些瘋子並不是真正的瘋,他們是真正有高智慧的.人。讀完本書,總讓人有這樣的感覺,彷彿在病院裏的人,是掌握大智慧的人,因爲自己不同世俗的舉動,而被誤關進來,裏面很多內容講述高深莫測的世界觀、科技觀、生命觀等。我記得有被外星人抓走監控地球的間諜人;有從未來穿越回來的旅行者;有人研究古代文明否定過去;有人研究科學技術否定現在,這些人讓人感覺需有很強的邏輯及豐富的知識,怎麼能被認爲是瘋子。

有心靈感應的雙胞胎,有多重人格的他她他,有人看所有人都是各種動物,有人在平靜的屋子感受到大風的侵襲,這些人的奇怪想法似乎沒有那麼的高深,但卻也讓人無法捉摸,一些無法去想象的事情,卻真實的感受在他們身上。

看完本書,真的沒有辦法去下定論,如果你想到的事情和書中人物想法一致,那自己是不是要應該去醫院看一看呢?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14

第一次讀到這段話的時候,我就想到了《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2010年由高銘所寫的訪談錄。這本書記載了生活在社會另一個角落的人羣(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礙者等邊緣人)深刻又獨特的所思所想,帶我領略了瘋子亦或是天才的內心世界。

聰明和傻是大衆社會標定的一個標準,大多數人都按照這個標準去界定一個人的思維模式,這個社會人人都認定傻子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他們認爲傻子對於問題的思考方式不同於大衆,就是異端,就是傻,其實不然,“傻子”只是用另一個角度來觀察我們這個社會中的現象,道說:這裏是人間;上帝說:這裏是天堂和地獄之間的戰場;哲學說:這裏是無窮的辯證迷霧;物理說:這裏是基本粒子堆砌出來的聚合體;人文說:這裏是存在;歷史說:這裏是時間的累積。所有的解釋都在這裏。

看來,這個世界是有無數面的不規則體。他們總是用天馬行空的想象和思維方式來描繪他們的內心世界,可能違背了科學常識,可能不符合大衆的審美,但我們總能從他們的眼裏看到一些不一樣的東西。在書中有這樣一個事例。在一個具有全面的理論知識卻陷入心理困境的少年眼裏,“人們是一個長長的蟲子怪物,從牀上延伸到大街上,延伸到學校,延伸到公司,延伸到商場,延伸到好多地方。因爲我們的動作在每個時間段都是不同的,所以跨越時間來看,我們都是一條條蟲子,從某一時間段開始,到某一個時間段結束。而這個世界上還存在着絕對四維生物,它們先看到我們死亡,再看到我們出生,沒有前後因果。”或許這個世界根本不存在思維蟲子,但少年強大的想象力確實令人震驚。雖然不能以正常的思維去看待他的觀點,但是,兒時的我們也都曾有過一些天馬行空的想象,我們也會不理智,也會幻想,我們又何嘗不是瘋狂的呢。

只是我們習慣於這個世界是我們認爲的那個樣子,而他們只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世界。我們覺得這個世界什麼都是正常的、理所當然的`,但是他們會打破砂鍋問到底,從各個方面來看待我們習以爲常的事情,對一切都充滿好奇心。而我們都沒有錯,只是我們都有各自的認知方式。

天才與瘋子是兩極,普通人是赤道,兩極不懂赤道的炎熱,赤道不懂兩極的寒冷,寒冷與炎熱是對立的。在這個喧鬧的世界,我願意做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主張,不會因爲他人的偏見或蜚語而改變自己的想法,我尊重每一個像我一樣的獨立思考的個體,我也不會因爲別人的內心世界和我格格不入而有質疑,我就是我,他也是他,每個人都是璀璨的煙火。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愛這個世界和這個世界裏的我。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15

以前一直聽說《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的書評比較不錯,一直沒有機會閱讀,這幾天偶然得知朋友那兒恰好有這本書,於是乎攜一本自己的書籍和她交換。

儘管以前就對書名感到好奇,但看到這本書的封面的時候疑惑依然不解,天才和瘋子在我們常人看來似乎是兩個對立的極端,但是作者卻把他們二者放在幾乎平等的左右位置,而中國一向崇尚左手爲尊,大概在作者內心瘋子雖然位置很高,但相比真正的天才還是稍稍次之。

翻開書的第一篇僅僅只讀了第一段就吸引住我了。書中是這樣描述到:"有那麼一個精神病人,整天什麼也不幹,就穿一身黑雨衣舉着一把花傘蹲在院子裏潮溼黑暗的角落,就那麼蹲着,一天一天的不動。架走他他也不掙扎,不過一旦有機會還穿着那身行頭打着花傘原位蹲回去,那也是相當執着。很多精神病醫師和專家都來看過,折騰了幾天連句回答都沒有。於是大家放棄了,說那個精神病人沒救了。有一天一個心理學家跟他蹲在一起,每天都是。就這樣過了一個禮拜,終於有一天,那個病人主動開口了,他悄悄地往心理專家那裏湊了湊,低聲問:‘你也是蘑菇?’"說實話,在我看到這段描述的時候我笑了,但是也帶給了我這樣兒的思考:很多時候精神病人之所以被人們判斷爲非正常人,他們的一些行爲在我們看來非常不能理解,不是無緣無故的,而是他們有他們自己充分的理由。

每一個故事都是以作者和"精神病人"的對話展開的。可以看到很多人的思維邏輯是非常清晰嚴密的,他們對量子力學的論述、對思維蟲子的解釋、對多宇宙理論的闡述、對瑪雅文明的推斷、對宇宙空間的探索……他們的說理十分嚴密,以至於這些領域的專家都不能反駁他們的推論,他們對生命的思考、對人類文明的擔憂無不體現了他們的思想深度,所謂不知者無畏,正是他們善於思考,能夠想常人所不能想,憂常人所不能憂的事情,才使得他們的一部分人變得"另類"。

有一位朋友的故事令我十分感動,他能夠清晰的記得自己的.前世的生活,儘管他的肉身會一代一代的傳遞下去,但是他的記憶卻是長生的,有些人總是渴望長生,可是長生不老真的好嗎?看着自己的親人朋友都不在了,自己依舊存在,一代一代的獨自活着,看着身邊的人都是陌生人,沒有真正的同伴,沒有家人,沒有朋友,沒人理解,這樣很好嗎?無數人希望得到永生的眷顧,用各種方式去追求真身不腐,意志不滅,但是沒有人意識到,永生,也許只是個孤獨的存在。我們的世界有白天黑夜,有春夏秋冬,花草樹木有春榮秋枯,這一切輪迴是那麼的和諧而美麗。蝴蝶的生命甚至只有幾天,可是它依然在有限的生命裏活得那麼美麗,活得那麼自在,而我們人類很多時候卻忘了當下的生命纔是最美好的,我們有時候會抱怨命運的不公,環境的不和諧,總是逃避現實而追求天堂,也許天堂可以使上帝感到滿意,卻不能使人類感到滿足。

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相處很重要的一點是溝通和理解,很多時候因爲不理解而造成了誤解和衝突,瘋子有瘋子的思維和生活方式,看完這本書我甚至想說不是每一個正常人都有做瘋子的潛質和才華!我們應該用包容和愛的心態對待所有的人,少一分偏見多一份關懷,還有就是,當你認真讀完這本書的時候,你會發現,天才和瘋子或許真的只有一線之隔。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16

一步很近,我輕輕一跨,就是一步;一步很遠,我走了無數步,卻依然跨不過面前這道鴻溝。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是2010年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高銘。

該書以訪談錄的形式記載了生活在另一個角落的人羣(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礙者等邊緣人)深刻、視角獨特的所思所想,讓人們可以瞭解到瘋子抑或是天才真正的內心世界。

就如高銘受採訪時所說:“有人說這本書有意思,我覺得這本書不好玩,我在寫一個大悲劇。他們知道很多東西很了不起,但是他們沒有釋放出來,你不能瞭解到他們的目的。我跟他們接觸很多,並沒有看不起他們,我很尊重他們的存在,但並不代表我認同。”

當看到這句話時,我刪掉了之前對這部書籍的書評,不爲什麼,只是我感覺這本書不一樣,我要尊重作者,我更要尊重這本書,同樣我也不能寫爽文來取悅你們——親愛的看客。我重新回顧這本書,我要從他的角度重新認識這本書。

本職工作是影視策劃的高銘,2004年純粹出於好奇,開始接觸精神病人,帶着複雜的心態,他開始接觸精神病人這個特殊羣體,從一個正常人的角度窺探精神病人的非正常世界。4年裏他密集接觸了一百多號精神病人,把大多數空閒時間都搭在這上面。就像有的人喜歡去K歌、泡吧一樣,與精神病人聊天成爲他的樂趣。

我對待這部書有着不一樣的感情,已經很少有人可以用四年的時間來構造一部書籍,更很少有人用不一樣的方法來讓我們認識那些被我們遺忘的“天才”。

2010年2月出版國內第一本精神病人訪談手記――《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內容更是引起了劍橋物理研究院等機構的關注。

這也算是對高銘先生四年沉澱的一種回報吧。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是一本很神奇的書,從那些所謂“瘋癲”的話語中你或許能得到對自己世界觀的一種啓迪和思考;這是一本很神奇的書,雖然是國內第一本具有人文情懷的精神病患談訪錄,但內容卻涉及生理學、心理學、佛學、宗教、量子物理、符號學以及瑪雅文明和預言等衆多領域;這是一本很神奇的書,就像書目導讀中說的一樣:你會不會覺得這個世界不對勁?一切都好像有點問題,但是又說不清到底什麼地方不對勁,看不透什麼地方有問題。有些時候會若隱若現的浮出來什麼,等你想去抓的時候又沒了,海市蜃樓似的。你有時候會明顯的感覺到問題不是那麼簡單,每一件事情,每一個物體後面總有些什麼存在,而且您可以確定很多規律是相通的,但是細想又亂了。這個世界有你太多不理解的,就像隔着朦朧的玻璃看不清一樣,你會困惑到奔潰,最後你只好用哲學來解釋這一切,但是你比誰都清楚,那些解釋似是而非,不夠明朗。

就像高銘所說,這部書是一個大悲劇。

在這個讓我們置疑的世界裏,在我們人生的旅途中,我們總是在詢問着自己,詢問着這個世界,而我們大多數人,都循規蹈矩的接受命運給我們的一切。隨着我們的成長,我們不再詢問,而作者筆下的這些人,往往過於偏執,高銘用他們的偏執,給了我們一個血淋淋的諷刺。

當所有人不再追求真理的時候,這不是最大的悲劇嗎?當一羣人真實存在卻不被我們所接納和認同,這不是一種悲劇嗎?

天才與瘋子僅在一線之間,而我們就在這條線上逐漸“平庸”。

什麼是“天才”?什麼是“瘋子”?什麼又是“普通人”?我們嘲笑他們的同時會不會被同樣嘲笑着?

這就像三個世界,天才屬於一個世界,我們屬於一個世界,瘋子屬於一個世界,雖然互相交融卻互相不理解。

他們偏執,異類,高傲,倔強……在我們眼中,無論天才還是瘋子,他們都是怪人,追其原因,不過是他們與我們不一樣罷了。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中有許多很有意思的情節,例如對生命盡頭的理解、四維空間的理解、對真正世界的理解、對永恆的理解,對時間的理解……

紛呈的觀點,看似荒唐費解,天方奇譚,卻被這一羣非正常人用嚴密的邏輯語言和無懈可擊的原理破解。令人瞠目結舌之餘不禁感嘆,原來世界並不是我看到的那樣!是他們真瘋,還是我們根本就不瞭解這個世界!他們對於自己信念的篤定與專注使他們無限的接近真相,令我們這些所謂的正常人汗顏。

其中有一個患者與作者的交談徹底“引誘”到了我:

他陶醉的半眯着眼睛回味:“當我決定結束的時候,就拿出預先準備好的蘋果,把蘋果洗乾淨,看着果皮上的細小顆粒覺得很陌生,愣了一會兒,試探性的咬下去……我猜大多數人不知道蘋果的真正味道!我告訴你吧:用牙齒割開果皮的時候,那股原本淡淡的清新味道衝破一個臨界點開始逐步在嘴裏擴散開,味道逐漸變得濃郁。隨着慢慢的嚼碎,果汁放肆的在舌尖上濺開,絕對野蠻又狂暴的掠過乾枯的味蕾……果肉中的'每一個細小顆粒都在爭先恐後的開裂,釋放出更多更多的蘋果的味道。果皮果肉被切成很小的碎片在牙齒間遊移,把味道就跟衝擊一樣傳向嘴裏中每一個角落……蘋果的清香伴隨着果汁滑向喉嚨深處……天吶……剛剛被沖刷過的味蕾幾乎是虔誠的向大腦傳遞這種信息……所有的感官,經過那些天的被遺忘後,由精神、感覺統馭着,伴隨着一個蘋果,捲土重來!嘖嘖,現在想起來我都會忍不住流口水。”

是不是感覺這根本就不是一個“精神患者”倒像一個美食家?

我也這麼感覺,我已經被他所說的話感染,但當我拿一個蘋果放在我的面前時,還沒有等到一天,我就把它吃了……

我也很無奈,不吃不喝也就罷了,拿一個蘋果放在面前引誘自己,我是受不了這種誘惑。

整部書涉及的知識範圍很廣,如果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根本看不懂患者與作者之間的對話,但有人問我這本書值得一讀嗎?

值得。

爲什麼?

你想了解真實的世界嗎?每一個人眼中都有自己的一個世界,但每個人眼中的世界都肯定有一種世界觀是相同的,這個相同的世界,就是真實的世界。

就如高銘所說:我尊重他們的存在,但我並不代表我認同。

以一個“瘋子”的思想重新審查這個世界,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悟,或許你贊同,或許你不贊同,但無論與否,你腦海中的世界觀都將受到洪水猛獸一樣的衝擊。

到那是,你必將重新認識這個我們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17

機緣巧合讀了同事的這本書,看完的感覺有幾點:

1、記憶比較深刻的事件有學習古人閉關的那位,還有把世界比喻爲果凍的那個,原因嗎?大概我是很認同的,我也覺得當自己真的閒下來遠離手機等一些東西,意識真的會有一些改變,這個結論就像是解釋了生活中的某些時刻,但具體的時刻我也記不起來了。而且我也特別認同《教父Ⅲ》中教父中風在醫院說的話,"我覺得我的頭腦現在變得聰明瞭,當我要死時我會變得絕頂聰明"。可能是當身體比較衰弱的時候我們的意識更能集中起來。再來是那個厲害的姑娘,她的那個理論我的理解是世界萬物都是有關係的,各種各樣的關係、抽象的現實的.....而我們的意識就是果凍裏的氣泡是指我們的意識還無法認識到全面,只是整體世界的一部分(根據實踐和現有的科學技術認識到的),這個結論很好理解啊,就想象下我們的古人,他們那時沒我們的技術認識世界,所以就有了各種理論(針對各種無法說明的現象的'假設),說不定現在的一些理論跟那時也是一樣的。

2、很佩服這些人,我指的是那些在某些領域有深入研究的一些人,應該說是佩服他們的執着、專注,像是四維蟲子、瑪雅文明的研究者、去過時間盡頭的教授等等,都是那種專注並有個性的人物,很欽佩。

3、再就是我自身了,我本身對這世界就沒有框定性的定義,因爲我對這個世界還有好多不瞭解,所以了我其實跟作者一樣,希望對這個世界有個瞭解,很感謝作者能帶來這麼特別的角度去了解這個世界,很震撼也很有趣,相信作者是辛苦的(交流的對象其實挺可怕的)。受作者影響,我會繼續去探索這世界,以任何方面、任何角度、任何思路去思考,我會很感興趣能這樣去做!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18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其實在很早以前就買了,最近搬家,收拾了一番,從書庫裏看到這本書,就又拿出來看了一遍,我覺得讀書有一種隨心所欲的心情,想起來看,喜歡看那就去看,很多時候有些書就剛買的時候看了一眼,便放在了某個角落,然後有一天,因爲某種原因出現在了自己的視線,突然想起,啊,原來自己還買過這本書。

回想當初買它的理由,然後又把它重溫一遍。零零總總算起來這本書我也看了差不多三遍了。想來還是寫一篇讀後感吧。

當初買書的時候好像是想去書店觀看心理類的書籍吧,但是一進書店就看到了書架上的這本書,看了就捨不得放下了。

按照作者的話來說本書就是對不同的精神病患者採訪,然後把錄音整理成書,標榜的也是所寫故事都是真實的。但是閱讀過後我對於他說的真實性持懷疑態度,除了書中光怪陸離的精神病患者的世界,還有我遇到的精神病患者和書中的相差甚遠,後來也看了一些作者的訪談,說其中只有20多個故事是真實的,至於哪些是真實哪些是作者杜撰就不得而知了,其實拋開作者所說的真實性,僅當作一本奇幻的小說來看也是不錯的,畢竟文中確實有很多不同於社會大衆的所認知的觀點,可以豐富自己的想象力嘛。

文中每個故事的病人都很有特點,包含了各種類型的精神疾病,有的病人認爲世界是有靈魂的,並跟身邊所有人都說了,然而沒人相信,之後就被送到了精神病院,這讓我想到自己小時候也會有一些奇怪的想法,如總會覺得一張紙,一本書,甚至於一塊石頭都有生命,以至於寫字的時候都小心翼翼,看書的時候都不敢摺疊,就怕弄疼它們,我一直以爲所有人都是這樣的.想法,後來和別人說了過後,都笑話我,才發現原來就我一個人是這麼想的,隨着年齡越來越大,很多想法也學會埋在心裏,就像作者和主人公說的那樣,想不被當神經病,就把一些想法藏好,不要隨便告訴別人,和靈魂盤起尾巴擠進軀殼當人一樣,因爲這個社會還沒有準備好接納那麼多稀奇古怪的事情。

有的可以預見未來,主人公因爲狂躁而進了精神病院,而狂躁的原因就是因爲可以看到未來的信息,卻沒辦法捕捉,很多人都想當個先知,覺得那樣會很酷,偉大一點甚至覺得自己能拯救世界,比如我以前中二的時候,就有過這樣的想法,可是當真正可以預見未來的時候會不會像主人公一樣也讓人覺得折磨呢。

有的年紀只有17歲,但他對絕對四維生物,量子物理的研究、想法讓有的教授都沒法子,作者也不得不聽一些講座,拜會物理和生物學家,才能勉強交流,也是因爲這個,有段時間我對量子物理產生了興趣,查閱一些相關書籍,比如《尋找薛定諤的貓》,《上帝擲骰子嗎》,《見微知著》等,但說實話,還是無法理解,看不懂,嗯大概就是我太笨了,思維沒有達到那樣的高度,但並不妨礙我設想,如果絕對四維生物真的存在呢,嚴格來說時間是我們人類賦予的詞,而時間是否真的存在呢。細思極恐,也許主人公是天才,可惜生錯了時代,正如文末寫的:真理屬於人類,謬誤屬於時代。

有的人格分裂,自己殺死自己,有的認爲自己是細菌的奴隸,有的覺得自己看到過外星人,地球有更高的文明,而我們屬於被遺棄或被欺騙的僞裝的文明,雖然在大部分人的理解和認知中他們不正常,但通過作者所描述出來的可以看到,他們每個人的世界觀都是成熟的,和他們對話甚至一不小心就會被帶進他們的世界,邏輯清晰,思維嚴謹,就好像他們構建出了一個新的我們所不瞭解的世界。

也難怪書中會寫着:千萬千萬不要太在意精神病人說的話,別深思他們告訴你的世界觀,否則你遲早也會瘋的。

很多故事讀下來,都迫不及待的想去了解,充滿了求知慾望。

讀完本書,我會想很多以前從未認真思考過的問題,量子力學也好,超級進化也好,哲學,微觀宏觀也好,宇宙論也好,發現自己真的很無知。雖然書中有寫到:不論你看見了什麼,請不要對號入座!但在看完一個故事後總會忍不住發散性思維,想很多。其實潛意識裏也告訴自己這些都是假的,但還是忍不住想萬一是真的呢,對於正常人來說,那是另一個世界,沒有一定的定力和成熟的世界觀,不要去接觸。

大部分故事我都已經忘記了,但是當時讀這本書所帶來的感觸卻還記得很清楚,很多時候讀到一半都不敢讀了,放着,過段時間再繼續,因爲我怕自己被裏面的人帶偏,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害怕發現自己或許是個精神病患者。

看完本書,其實我明白應該粗略的看一下,就當普通的小說來看,不能深思,不能多想,否則越想越覺得他們的觀點或許是對的,他們真的是天才,然後進入思維怪圈,自我懷疑,不禁會想在他們眼中,我們是不是纔是精神病患者,像看傻子一樣看着我們,理解不了他們的思想。但還是忍不住想,包括其他延伸的,所寫到的知識,也會忍不住去了解,這樣一看也不錯,起碼增加了自己的知識面。之所以害怕,只是因爲那些東西都是未知的。但就如書的最後寫着:給自己一個嘗試着去了解,辨析的機會,纔有思考和探索的可能。不管這本書真實與否,至少它勾起了讀者探索的慾望,不管哪方面,也是好的。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19

在《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中,我讀到了這樣一句話:那是一個很美的地方,但卻只有他的存在。他承受全部寂寞等待着,他是一個孤獨的守望者。

所謂瘋,只是我們在面對我們無法理解的人和事而定義的。因爲我們的世界,還沒有準備好容納那麼多稀奇古怪的事情。看完這本書後,且不去僅以常人的角度去評判他們是否真的瘋了,但至少有那麼一點我可以肯定――有那麼一羣瘋子,是孤獨的。

事實上,瘋即是一種癡。無論是對宗教信仰的迷信,還是對某一件事的過分執拗。在“思維蟲子”、“時間的盡頭”等章節中,我看到了一羣物理和哲學天才幾近癡迷般的剖析與追問。他們執着於追求自己所堅信的東西,或許從某一個角度而言,他們並不是真的瘋了,只是太過癡迷。但站在這個角度上去想的話,我似乎又想明白了一個道理――當癡立於生活則是天才,當癡脫離生活則是瘋子。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不得不承認這是一本好書,以對話的方式爲我們呈現,讓我們用自己的主觀去看待瘋子的世界觀,而作者不做太多的評價。這也讓我突然想到了“真正的世界”那一個章節,那個年輕的女孩心裏一直自問着:你有沒有想過你看到的世界也許本身不是這個樣子的?抱着對真正世界的疑慮,她決心試着用他人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於是她開始不停地模仿別人,瞭解被模仿者的心態以求能用對方的眼睛看世界。身邊的很多人都覺得她被“附體”了,她被認爲是一個瘋子。可事實上,她也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只是多了常人無法理解的執着。

真正的.世界到底是怎樣呢?可能最終也沒能得到答案?索性,那個被人稱作瘋子的思考者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有天你看到我瘋了,其實就是你瘋了。這句話說不出哪裏好,但卻在我的心裏留下來一陣困惑,久久未能平息。

這本書裏大多數的瘋子,都是一羣孤獨的守望者。他們有着不被常人所能接受的甚至是滑稽的堅信,且不論這種堅信的是非對錯,因爲我們大多也不過是根據現有的知識水平去評定罷了。我們可以否認亂力怪神,但有誰敢否認外星人的存在?事實上,我也不知道該怎樣對待像書中一樣的那羣人,是該同情還是該嘲諷?但也總不至於去相信支持吧!

一念瘋子,一念天才!一念清醒,一念癲狂!書上說:千萬千萬別太在意精神病人說的話、別深想他們告訴你的世界觀,否則你遲早也會瘋的。面對這羣孤獨地守候着他們的那份執念的人,雖不願去細想他們所說的,但我想,我願意去聽他們把故事說完,傾聽他們的別緻的思考。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20

“有人說這本書很有意思,我覺得這本書不好玩,我在寫一個大悲劇。他們知道很多東西很了不起,但是他們沒有釋放出來,你不能瞭解到他們的目的。我跟他們接觸很多,並沒有看不起他們,我很尊重他們的存在,但並不代表我認同”——高銘(作者)

有人說這本書在打着紀實文學的幌子,愚弄着讀者,利用精神病患的噱頭胡扯:有人說這本書在瞭解精神病患的內心世界,在爲精神病患者洗去污名;有人說這是一本奇書,是在讓普通人理解天才,是在啓迪人類。

“這個世界,究竟是什麼樣的?”道說:“是人間。”佛說:“是六道之一。”上帝說:“是天堂和地獄之間的戰場。”哲學說:“是無窮的辨證迷霧。”歷史說:“是時間的積累。”很顯然,每個學說都有各自的解釋。然而如果我們去問身邊的人,大多不會得到態度認真的回答。大家都很忙,忙於應對考試,忙於生計,忙於各自的事,所以很少會有人在乎這個世界是怎樣的。正因爲如此,作者決定去問問另一個人羣——“精神病患者”們,或者說,我們眼中的精神病人,想知道他們是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的。

書中的精神病人是某些特殊的、有思想的病人,或者說他們也許是某種程度上誤入歧途的天才,但作者想讓我們去關注的實質是異於平常的思想本身。書中有自認了解了“四維世界”的少年,認爲在當今我們所認爲的三維空間上跨越時間這個可變維度來看,每個人都會如同“四維蟲子”一般,因爲我們的動作在每個時間段都是不同的,“流逝的不是時間,而是我們。”但在這位少年接受專門爲他安排的量子物理考試時,結果卻很糟糕,也許正如歌德所說的“真理屬於人類,謬誤屬於時代”吧。書中也有傳承了幾百年、世代都是中國原生薩滿教教徒的姓怪(gui)的先生,他因家族的傳統保存着父親、祖父的頭骨與用他們背上的皮所做成的書籍而被認爲是“精神病人”,他揹負着家族的重擔,忍受着自己的命運,他堅守着源於幾千年的東西,一直延續到現在。站在當今社會倫理的角度上來看,也許他確實是人們眼中的精神病人吧。可作者認爲就是這些“死心眼,有病”的人,用他們的堅持,我們才能瞭解到歷史和過去的某個角落曾發生的那些故事,並且,正因爲歷史上那些偉大人物的堅持、死心眼,纔有了目前所有領域的那些成就。

書中有能看見每個人性格對應的動物的少女、有從小信奉基督教卻甘願做撒旦襯托基督教的少年、有能看見每天發生的事情對應的顏色的女孩、有整天只研究瑪雅文化而“走火入魔”的學者等等“患者”。書中也穿插着作者自己的思想與人生觀念,他堅持着“朝生暮死”,在每天早上“出生”時便做好了接受不同世界的準備;而晚上時他便會“死”掉,結束掉該遺忘的,儲存他所需要的。

我認爲評價某一本書時,大部分情況下我們不該去糾結這本書的內容的真假性,也不應去糾結文中有多少華麗的辭藻,而應在看完這本書,合上封皮時,靜下心來去思考作者想通過這本書去表達什麼,而我們又能從這本書中獲得多少。我承認,在我初次偶遇這本書時,確實是封面上的“精神病人訪談手記”吸引了我。我在初次讀這本書時,也曾質疑過這本書中故事的真實性,可當我兩次,三次甚至更多次的讀完合上這本書時,我才覺得我真正讀懂了這本書,卻也從不敢說讀透了這本書,也許只是有了某些共鳴,只是有了一些拙見。

原來這本書從來就沒有在歌頌精神病患者,而是在寫着現今社會中的`大悲劇。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初遇這本書的新奇感早已被時間所磨滅,可一次又一次的重讀,讓我真正愛上了這本書。我對這個世界、對我們的認知有着強烈的好奇心;我渴求着、祈禱着我能去真正認識、真正瞭解這個世界;我也對這個世界的變幻感到困惑,我也想去尋找到這一切背後的原動力,所以我變得不安,變得焦慮、惴惴不安,以至於我在深夜對着搜索欄不停地查找答案,在圖書館中翻閱一本又一本書籍,在閒下來時一遍又一遍的思考着他人覺得沒有任何意義的問題。可對於我來說,未知還是太多太多了,我們都被未知所奴役着。

現今的人們大多在乎着功利,大多爲着金錢權力而活,而不願意靜下心來做一些無關利益而真正有意義的事了,金錢的多少不知從何時起已經成爲了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準。“從來如此,便對嗎?”他人所認爲無關物質生活而變得毫無意義的問題。我們也應該認爲毫無意義嗎?

生命在永不停息的流逝着,如何讓生命流逝慢一些毫無意義,重要的是我們要如何去探索生命的深度,如何讓生命過的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未長夜痛哭者,不足以語人生。或許,我們只有經歷過痛苦、掙扎和絕望,才能如雨水沖刷過後的明鏡一樣,真真切切地看清自己的人生!我也曾因被黑暗包圍而深感無力、也曾在無人的角落哭泣、也曾被路上的碎石絆倒、也曾被前行路上的荊棘劃得遍體鱗傷;可即便如此,當我在漆黑一片的世界中,只要看到一抹光亮,我就會從這前行的路上重新爬起來,哪怕這光再遠,哪怕這光再微弱,哪怕這一抹光終將散去,哪怕這路上的荊棘會使我皮開肉綻、血流滿地。我都會傾盡全力去追,去握,因爲我知道這抹光就是我的初心,是我真正想要的,是我所渴求的。

書中的精神病人不就是在某種程度上映射那些在某些不被衆人看好的領域苦苦堅持的人嗎?爲了常人眼中無意義的東西而瘋瘋癲癲一生,被人打上精神病人的烙印,囚禁於精神病院中。不是說我們要去學習精神病患者,而是說我們要有自己的思考,在面對未知沒必要害怕,而是要學會尊重未知的存在。其實,那也是對自己存在的尊重。給自己一個嘗試着去了解、辨析的機會,也就纔有思考和探索的可能。只有認真地去做一件事的時候,纔會認識到自己的靈魂。

生和死,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尊重生命;生命是否高貴不重要,重要的是尊重自己的存在,在自己還有生命時,在自己還存在的時候,帶着自己那顆人類的心,永不停息地追尋那個答案。有沒有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充滿期待。潘多拉盒子裏最後一件禮物是希望,就算被質疑,就算被攻擊,那又怎麼樣?不需要爲此痛苦或不安,因爲人類本就如此,就是有一顆充滿好奇、期待、希望、永不停息的心臟。

我喜歡的是新鮮的世界,而不是習慣的世界。

人間一世,我不願爲了完成活着而活,我願爲了夢想而活。

“whereas I was blind,now I see”(從來我是瞎的,如今我看得見)《約翰福音》第九章第二十五節。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21

這本書以訪談錄的形式記載了生活在另一個角落的人羣(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礙者等邊緣人)深刻、視角獨特的所思所想,讓人們可以瞭解到瘋子抑或天才真正的內心世界。此書是國內第一本具有人文情懷的訪談錄形式的文學作品。

內容涉及生理學、心理學、佛學、宗教、量子物理、符號學以及瑪雅文明和預言等衆多領域。

我第一次看的時候年齡有點小,腦子裏世界也沒完全形成。從小被人說成瘋瘋癲癲的,只是想在這本書裏仔細尋找着與自己相像的影子,想有科學依據地擠進天才的行列中,再對所有人不屑一顧。所以把這本書當作神書,以爲是學術論著。

可,這是一部文學作品。文學作品的三個特點是藝術的、離不開幻想的和感性的。這是我第二次讀銘記於心的。別太當真了。

這兩年這本書突然就火了,身邊的人都在問對方有沒有看過這本書,好像這本書是本人生必讀的經典。獵奇心理,充斥在這個酒足飯飽的社會。證明自己一樣又不一樣。

這本書裏有40多個故事。其實就是在圍繞着那幾個夢啊宇宙啊人性啊的問題,都是普遍已知加上一點玄乎和想象,當然,有想象也是好的。還有一些就是其實很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吧,感覺算不上神經病?對於每個人都有心理問題這句話我是肯定的。

我現在還對這本書裏很多故事有着深刻印象,可以講出大部分的故事,比如最具名氣的牆角蘑菇、殺宮殿的三隻小豬、極度女權主義男子、擁有鼻犁器的女孩、恐怖的顱骨穿孔等等……

自認爲這也算這本書的成功之處,因爲我的腦子對於單純的消耗品是有自動清除記憶的功能的。

第十一個故事,一直以來都是我最喜歡的一個。一直想要和裏面的男人一樣。關自己個幾天幾夜的,什麼事都不做,就冥想,其實不說感悟世界什麼的,覺得釋放精神也蠻好的。

因爲總是感覺有好多事在腦子裏面,可常常懶得去想,反正就一直壓着,有些就忘記了。可能回憶起並不是什麼好事,可就是想去弄明白。

還有他對於蘋果味道的描寫啊

用牙齒割開果皮的時候,那股原本淡淡的清新味道衝破一個臨界點開始逐步在嘴裏擴散開,味道逐漸變得濃郁,隨着慢慢地嚼碎,果汁放肆地在舌尖上濺開,絕對野蠻,又狂暴地掠過乾枯的味蕾。果肉中的每一個細小顆粒都在爭先恐後地開裂,釋放出更多更多蘋果的味道,果皮果肉被切成很小的碎步在牙齒間遊移,味道就跟着衝擊波一樣傳向嘴中每一個角落。蘋果的.清香伴隨着果汁滑向喉嚨深處。天吶。剛剛被沖刷過的味幾乎是虔誠地向大腦傳遞這種信息……所有的感官,經過好幾天的被遺忘後,由精神,感覺統馭着,伴隨着一個蘋果,捲土重來。

我一個不喜歡吃蘋果的人看着這些形容都想流口水!(真希望自己也有這種形容文筆功底!

這本書裏講的最多的故事,大概就是關於夢的了。我也一直很疑惑着的,特別是夢到一些奇怪的東西的時候。第二個故事就是講一個連續的夢,好像另一個平行世界。我記得我也有段時間每天晚上都做連續的夢,從小到大,那段時間,我總覺得是我要死了,因爲不都說人死的時候會瞬間回想起一輩子嘛?但好像隨着心情的好轉,夢也不見了。

還有第二十二個,夢中是一個不一樣的世界,一個不一樣的自己,想起《盜夢空間》,夢真的能影響一個人的思想?我好像並沒有這個困惱,因爲大部分起來就忘記了啊,或者就是一句“哦,是夢啊”。

最近也一直在讀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希望讀完能夠給出一個較好的解釋。

雖然我說這本書是本文學作品,失去了它吸引我的最開始的點,但並沒有什麼不好,這本書是成功的。這本書的確是給了我很多好奇的地方去思考,就像作者一直在尋找着一樣。

世界究竟是什麼樣的呢?我們活在世上又有什麼意義?大多數我們那些年過半百的父母也未必清楚。可能我們窮盡一生也不能找到答案,也可能本來就沒有答案。

怎麼說呢,願我們都能在世界裏找到那個天才自己吧。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22

我本來想看完這本書在寫讀後感的,可是我發現裏面好多感觸深刻的章節,那些讓我着急讀完的段落,真的忘得很快,不知道是所有人都這樣,還是我一個人。這本書《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它的出現也是值得一提得溫暖故事。其實第一次聽說這本書是在某個綜藝節目上推薦的。後來總是有意無意的看到它的名字。直到這學期開學,我人生第一次和爸爸逛了書店,所以這本書是爸爸買給我的。我查了一下本書作者高銘,在這之前,我一直以爲他是一個精神病醫療從事者。可是越讀越發現,雖然他的表達方式不帶有感情色彩,可是每個故事的尾巴,都會在主人公的角度,或者是站在社會的角度,寫一個引人深思的結尾。

對於書中每一位精神病患者的故事,我都有很大的感觸,有的做法令人自閉,有的對世界的認知太令人驚訝,有的自身的經歷就很不可思議。我自認爲我是一個對世界包容度很高的人,可是依然有一些故事,不知是真是假,令我疑惑。比如這篇《永生》裏的主人公,可以重生,並且留下了前世痛苦的回憶。還有《在牆的另一邊》裏的`主人公,他是不是一個偉大的天才走火入魔?他告訴我,我們所認知的世界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真實的,未知的一切都在牆的另一邊。

書中很多地方確實有藝術加工,看得出作者很努力的把精神病人的思維寫得完整而又邏輯性極強。網上有個評論說“不要盡信,權當讀個樂子”,可是年輕人嘛,我們的特點就是想太多,看進去了就順便思考一下人生和宇宙什麼的......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23

好奇——“他們”的世界,緣何而來?同樣的身體構造,同樣的社會環境,如何造就了不同的想法,而且“他們”的想法那麼堅定,不會被輕易動搖,他們的精神世界那麼單純,不受各種外力所幹擾?當然,排除了那些個人成長經歷特殊的案例,這個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作者從這個疑問出發,帶領我走入這個神奇的殿堂。

迷惑——這是一本精神病人訪談手記,然而訪談的內容許多我都覺得好像就是那麼回事啊?很認可。比如在《蘋果的味道》一篇裏面,主人公“閉關”尋找感覺、精神以及精神之後的東西,也並不涉及什麼佛教之類的修行,要是我有這樣的環境條件的話,也會試一試。

《角度問題》一篇,只是闡述了一番看問題的角度,並沒有什麼非正常認識。所謂患者,言辭幽默,邏輯嚴謹,也沒有發表什麼標新立異的言論,行爲不過就是把家裏佈置得像個孩子的房間,但這對於一名職業插畫師來說也沒有什麼特別的。爲什麼會被認爲是精神病?

在《迷失的旅行者》一篇,如果這不是在一本精神病訪談錄裏面以對話的形式所記載,我絕對會把它劃分爲一篇科幻小說,可是當我回憶起曾經着迷的那些科幻小說,讀起來都覺得滿真實,就像凡爾納在他的那個年代寫的小說,當時的人們讀起來覺得天馬行空,可現在卻有許多科學幻想已經成爲現實。閱讀過程中,和作者一樣,想要惡補一下量子物理和什麼非線性動力學的基礎知識。

《飛禽走獸》裏面這個19歲的小姑娘,可以把人形象地看成各種動物,哇塞,這種超能力多酷!當然,排除那些過於偏執的.,以及那些所謂的“有邪教教主”潛質的個例。

所以,我困惑,或許我也是有精神病的潛質?我問朋友看過書後的感覺,她說感覺她自己就是一個精神病……就像作者自嘲的:“面對一些患者的時候,會感覺面對就是自己,加上一部分患者的知識太淵博、邏輯性太完美、信念太堅定,我甚至經常想我其實是一個不具備淵博知識,沒擁有完美邏輯,信念又不堅定的精神病人。”

敬佩——一方面敬佩作者,有疑問就會付諸行動不停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收穫。一方面佩服他採訪到的一些患者,比如用分形幾何學研究生物進化的,還有那個自覺研究瑪雅文明停不下來的……

讀完之後,我覺得這根本就不是一本訪談錄,而是一本科學文化知識普及圖書,從精神病患者的口中,那些量子物理知識變得形象而易於理解,分形幾何學這樣高深的名詞也變得淺顯易懂,而由完全陌生的文字推演遺失文明的過程似乎也不那麼神祕了;從他們的角度,從花的角度看花,從雲的角度看雲,世界多彩而純淨;從他們的專注,執着於一件自己願意執着的事情,認真、專注從來不是空口號,困難、束縛、環境、世俗從來都不是事兒。

而我,或是大多數正常人,往往都是看不清就模糊着吧,想不明白就迷糊着吧,生活本就疲於應對,哪來精力專注思考?

釋然——作者用《果凍世界》這篇作爲最後一篇,看完之後忽覺輕鬆很多,看了前面過多的從各種角度解釋的世界,紛紛雜雜,腦子凌亂,最後卻一下子又有些清明。用量子物理探索也好、時空穿越多宇宙理論也好,被噩夢纏繞也好,無窮無盡的孤獨感也好,忽然都不需要再探索和解釋了,時間與空間不用分割開來看,而處於其中的我們也無法跳出來看,那些依附於物質卻又獨立於物質的精神世界,如同果凍中的氣泡。所有宇宙、文化、物質……就是一個大果凍——這樣的比喻多簡潔,這樣的角度真是足夠超脫和宏觀,物質的盡頭,所有困惑,也不需要再困惑了。先分解,後統一,從細節進入,從宏觀走出,是一種瞭解和學習的方法。

很感謝作者,讓我們瞭解了基於這同一物質世界而看到的不同世界,過於執着,便成癡;過於不思,則倦怠。作者用“人生若只如初見”來結尾,是一種曾經深入地用心感悟,努力去全面瞭解後的俯視,而我,卻是因孤陋寡聞鮮于思考慣於渾渾噩噩的無知。

此處引用文中一句話作結尾:“想要看到真正的世界,就用石頭的眼睛去看石頭,用風的眼睛去看風,用大地的眼睛去看大地,用花草樹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樹木,用人的眼睛去看人,用世界的眼睛去看世界”……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24

有句話說,瘋子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樣,他們只是世界觀與我們不同。事實的確是這樣,對於那些所謂的“瘋癲”的話語,人們也許不僅僅會得到許許多多不同角度的世界觀的啓迪與思考,甚至還可能會發現,天才與瘋子真的只是一線之隔。

關於《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爲作者耗時四年深入醫院精神科、公安部等多種神祕機構,得與數百名“非常態人類”的直接接觸產生的國內第一本精神病人訪談手記。全書以通篇的訪談筆錄作爲主體內容,形似報告文學,卻又遠遠高於報告文學。作者成功地把閃光的思想隱藏在一般般的敘述中,引發讀者餘味無窮的深思。

此書中收錄着各種形形色色的精神病人各種稀奇古怪的想法:有瘋狂地想要顱骨穿孔獲取反自然超能力偏執患者,而最終卻被心理作用嚇得死去活來;有存在被事實扭曲成爲多重人格的殺人犯,儘管犯下罪行卻也折射出社會許多引人深思的情仇糾紛;有每夜被恐懼的'夢境折磨得輾轉反側的精神患者,扭曲的夢境展現出放大的社會陰暗面;有堅定着自己家族的宗教信仰與文明的精神患者對自己的心理、宗教、預言等等匪夷所思的邏輯堅定不移……這個特殊的羣體中,他們眼裏的世界不同於道說的人間,佛說的六道之一,哲學說的無窮辯證迷霧,歷史說的時間的累計,卻同樣妙趣橫生,也引人深思。

我個人讓我其中《飛禽走獸》一篇最吸引眼球。其內容大概講的是一個年僅19歲的年輕女孩,由於傳說中的第六感過於強大而導致她被診斷爲精神病而送入精神病院。在她處於散瞳狀態時,所有人的影像都會虛化成爲不同的動物。她小心翼翼、爲人精細的媽媽是“貓”,慢條斯理的爸爸是“魚”,而活潑開朗、可愛淘氣的她自己則是鼴鼠。而面對照片、電影、電視等虛幻影像,她卻並沒有任何怪異的視覺反應。如此匪夷所思的症狀,作者最終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她眼中的動物都近乎完美地符合着每個人的性格特徵,如此神奇的天才技能,不能不令人嘖嘖稱奇。而由此卻被診斷爲神經異常的可怕異類,讓人不能不爲之嘆息。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25

經同學介紹,我讀了這本書。剛看到這個書名的時候,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這本書的作者是著名作家高銘,書中以訪談的形式,記載了生活在另一個角落的人羣的思想和行爲,也許在我們許多人看來他們是瘋子,是精神病人,而在作者與這些人的對話中,我卻發覺,這些人的思想深度遠遠超過常人。

我並不瞭解精神病,也無法想像,精神病人到底應該是什麼樣。而在這本書裏寫過的每一個精神病人似乎都沒有傳說中那麼奇怪和令人恐懼,只是他們的思維方式比較獨特:有的會預知未來;有的會探尋時間和宇宙的盡頭;有的在嘗試人體的極限。這些在常人看來可遇不可求的事情,這些瘋子卻往往可以用他們獨特的思維理解,或者能用實際行動努力實現。也許這些奇特的事物的確是有獨一無二的解答方式的,而我們正常人卻至今也沒明白。這大概是因爲我們缺少瘋子的那一份爲目標努力而寧可放棄一切的執着精神吧!

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有一個神奇的老頭。他在一個獨立的病房裏,隨時都有人跟着他,以防他和別的病人談話。因爲他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把對方聊激動了,並對病人的心理產生巨大的.影響,致使有的人病癒出院,有的人病情加重。作者在和這個老頭的談話中,提到了時間的盡頭和空間的扭曲,在他看來,時間是有盡頭的,並且在中立扭曲造成的平衡中,將一個橘子放在薄膜上,薄膜會造成凹陷.而將一個小鋼珠滾過那個凹陷,並和小鋼珠移動向外甩出去的慣性達到平衡,小鋼珠便會圍着橘子不停地轉動。這也讓我們明白了,月球就像這顆鋼珠一樣,因爲平衡,一直繞着太陽轉,而在橘子和鋼珠的重力下,()薄膜會破一個洞,這便是黑洞,也是老頭說的時間的盡頭,我們留下的,也會永遠擁有。

讀過作者和病人的談話,我不禁聯想到愛因斯坦和日心說的維護者布魯諾。愛因斯坦在成名前,一直被人看過是瘋子,而布魯諾爲了堅決維護日心說被教會用大火燒死。歷史證明,這兩位所謂的瘋子在科學界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許多人是不被他人理解的。他們認定自己有超常的能力,亦或是有與衆不同的獨特思想,這也是我們常人所認爲的精神病人或瘋子。我們應該用心與他們交流、溝通,去走近他們,理解他們,正如書裏所說的——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也許有一天,這些超常的能力和奇怪的理論會成爲讓世人驚歎的寶貴財富!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26

1.很少看書的我花了很久的時間斷斷續續差不多兩個月看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頭皮發麻。

記得有次深夜裏讀到其中一個橋段,感覺自己的靈魂都震動了一下。從感官上來講,這本書是值得推薦閱讀的。

2.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邊本講的就是一些和所謂”正常”的人對世界、對自己、對生活持有不一樣看法的人。這本書才用第一人稱視角講述了一位學者多次探訪精神病院病人的故事,寫作的手法比較寫實,很有代入感。也有人問過作者,這些故事是否是真實事件,作者的回答是:如果你覺得它是真的,那它就是假的。如果你覺得它是假的,那麼它就是真的。

3.如果以我的感覺來看,我願意相信它是真的`,因爲我本人也是對世界抱有奇思妙想的人。書中有很多時候都在探討這世界到底什麼是真實,什麼是幻覺。不同的生物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人也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對世界的理解,人們通過交流達成共識以及排除異己。大多數達成共識的的人羣

會覺得其他人眼中的世界是虛假的。這本書就是通過這些少數的被認爲不正常的人眼中多瞭解世界,因爲這些人和她們的思想也正是組成這個世界的一部分。

4.不管是爲了博人眼球還是確有其事,書中的故事有些是發人深思的,正如這本書的名字所說的,天才和瘋子可能只有一線之隔,現在人類文明飛速的發展,這在古代是無法想象的,也許現在我們看來不正常的人類也正是我們需要去認真研究的通往未來世界大門的鑰匙之一。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27

當愚昧成爲主流,清醒就是犯罪。——薛之謙

這本書是一本從精神病人的角度看世界的書,我用了短短几天的時間看完了這本書,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無論是從《四維蟲子》這一章的“時間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們”;還是在《真正的世界》這一章的“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雲的眼睛去看雲,用風的'眼睛去看風,用花草樹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樹木……用人的眼睛去看人。

有一天你認爲我瘋了,其實是你瘋了”;又或者是在《最後的撒旦》中那位病人聲嘶力竭地咆哮:“我信奉惡魔,那又怎麼樣?自甘墮落算什麼?我的存在,就是爲了證明光明的存在,我不存在,沒有對比,也就沒有光明……你們都是神好了,我甘願做惡魔,就算你們全部選擇光明,爲了證實你們的光明,我將是最後一個撒旦。這!就是我的存在!”以及類似這些的所有都讓我感到震撼。儘管從整本書的一開始,作者就告訴讀者,千萬不要對號入座,也不要深想精神病人們的說過的話,但是我仍然把自己的思維帶入到了故事當中。

我們看到的世界究竟是不是我們看上去的世界?我們究竟要用什麼樣的眼光看這個世界?我們究竟要用什麼樣的思維思考事情?天才究竟是什麼?瘋子又是什麼?如果有人發現了真理,是不是也要被關起來當做精神病人?無數發現真理的人都曾經被世人唾棄,所以這個世界的主流到底是什麼?如果我們是瘋子,那麼誰是正常人?

作者從頭到尾描述的觀點大概是“永遠不要用你的思維評判別人的對錯”。我感謝自己的學識不夠豐富,讓我沒有資格做這些高智商精神病人;我也很感謝自己的懶惰讓我不去思考的太深。

如果有天你看到我瘋了,其實就是你瘋了。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28

有句話說的極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在跟隨作者的筆觸閱人無數之後,你會發現,天才和瘋子或許真的只有一線之隔。

你們與那些“非常態人類”——精神病人接觸過嗎?你是否瞭解他們的心聲?沒錯,我給大家推薦的便是一本精神病人的訪談手記——《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這個世界究竟是什麼樣的?幾乎沒有一個能說得清。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尋找答案,於是作者決定去問另一羣——精神病患者們,去接觸他們或許能從中獲取一些答案。

我們知道精神病人的一些舉動實在是出乎我們意料之外,讓我們不能理解,他們並非正常人,有的喜歡滔滔不絕,有沒事找事的,有沉默的,有拐彎抹角的,跟大街上的衆生相比沒什麼區別,他們的世界觀令人匪夷所思,他們以我們從未想到的角度觀察着這個世界,作者用了四年的時間來接觸瞭解這些精神病人和心理障礙者。

爲了讓你們更加了解這本書,我就來介紹一下幾篇故事吧!

《三隻小豬》——前篇,不存在的哥哥,從字面上就有一絲恐怖的感覺。主人公是一個五大三粗,又高又壯,五官長得挺楞的男人。但說話卻細聲軟語,用“她”形容合適不過。“她”認爲自己有一個哥哥,實際上沒有——或者說很早就天折了,“她”堅信自己有個很會體貼照顧自己的哥哥。在“她”殺死了和自己同居的男友後,“她”堅持說是哥哥幫“她”殺的。

幾天後,“我”拿到了對“她”做的全天候觀察錄像。在第三天,“她”在熟睡中似乎被誰叫醒了。“她”努力揉着眼睛,先是楞了一下,接着興奮地起身撲向什麼,然後“她”雙臂緊緊地環抱着自己的雙肩。而同時,臉上的表情瞬間變了。“她”那不存在的哥哥,就是“她”的多重人格。

後篇:多重人格。

她說自己認識到了自己犯下的罪行,要作者把她殺了。如果他不殺了她,那麼他們共用的身體就構成了多重人格。她又給作者講了真人版《三隻小豬》的故事:三隻小豬住在一棟大宮殿裏,有一天兩隻小豬發現一隻可怕的怪物,就一起搏鬥,一隻小豬死了,爲了保護最小的小豬,隱藏着怪物的存在,過了很久。事情再也隱藏不住了,但還是儘可能的保護那隻小豬,怪物這時發現了那隻最小的小豬,並殺死了它,最後那唯一的小豬不惜一切代價,燒燬了宮殿和怪物同歸於盡……。

不久後,他自殺了。據當時在場的.人說,他沒有徵兆的突然用頭拼命地撞牆,直到鮮血淋漓地癱倒在地……

真實的界限到底是怎樣的,有沒有一個適合所有人的界定?該拿什麼衡量?

這是一本不禁令人震驚不已的書,它將可以使我們跳出慣性的思維,以一個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並思考自己關心的一切,通過閱讀釋放出來。

這本書可以真正讓你知道這個世界的真面目,不得不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你會有所震撼……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29

最近書荒,閒來無事就翻了下櫃子。發現了一本不知道是誰放在櫃子最下面的抽屜裏的書—《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最先吸引我的就是書上大大的標題“國內第一部精神病人訪談手記”。就此就讀了那本書。

本書以訪談的敘事手法記錄了一個與我們正常人完全不同的特殊人羣—精神病人的世界。從真實性上面看,我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這本書在寫作上添加了作者的主觀意願。雖然站在第三人的'角度上來看待這些病人,但作爲一本完全沒有科學依據的小說,還是不要太相信。

除了真實性外,這本書還是很值得一看的。相比專業的書籍外,它顯得不是那麼的枯燥。也以與常人完全不同的視角來看待精神病人,這個角度很新奇。讀完這本書,我在思考“天才和瘋子是個怎樣的界定?”在常人看來天才和瘋子是完全不一樣的人,彷彿一個在天,一個在地。這本書改變了我很多看法,也對心理學產生敬畏之心。

我在設想如果愛因斯坦,牛頓這些人生活在我們這羣普通人中,當他們提出完全與我們之前的認知完全不符的觀點時,是否也會像書中所說的會被我們這些“正常人”當作精神病人。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也許在精神病人的眼中我們纔是患了病的人。

書的內容就不透露啦,有興趣可以找下書看。也許看完這本書,你會有完全不一樣的認知。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30

天才和瘋子是個怎樣的界定?什麼是天才,什麼是瘋子?小時候也和大多數人一樣想,天才就是高智商,瘋子就是精神病,彷彿一個在天,一個在地,永遠不可能有交集。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改變了很多我對這兩者的看法。

這是我看過最好看的書之一,即使是有之一,也不影響我所表達的對這本書的喜愛,好久沒遇到一本自己如此喜歡的書了。喜歡這本書,不僅因爲作者輕鬆的筆調,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展示了的一個自己幾乎沒有接觸過的世界,展示出來的獨特視角。

在大多數人的眼裏,瘋子都是精神病院裏,精神出了問題,神經錯亂,舉止怪異的人,簡而言之,即是腦子有病。然而看過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後,我發現瘋子不應該被這樣子定義的`,他們中很多有自己的思想,頁很清楚自己在想什麼,甚至很多想法是很有科學性的,就像書中的“四維蟲子”和“時間的盡頭”等節所提到的,患者的思維是很嚴密的,所講到的量子力學也是有根有據的,講述時思路清晰嚴謹,若是在大學課堂講課,相信是很有資深教授的範兒的。但是這樣的人卻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人們把他們當成瘋子,只是因爲他們的思想被絕大多數人所不能理解和接受。若是人們能寬容地對待這樣的思想,換個角度來看“瘋子們”一些天馬行空式的想法,或許他們就是坐在研究院的科學家了。

天才和瘋子有時只是時代的差別,如果在一千多年前有人整天拿電腦,航天飛機什麼的來說事,人們肯定也覺得他們是瘋子,可是在今天,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每一個人都不會對此有絲毫的質疑,它們都成爲了現實。再如,尼采,梵高,愛因斯坦等天才都有不被大家所理解的時候。尼采是西方哲學的開創者,同時也是卓越的詩人和散文家。他最早開始批判西方現代社會,然而他的學說在他的時代卻沒有引起人們重視,這位自稱是太陽的哲學家後來還被送進了精神病院。梵高也因自己的畫風和當時的主流不同而不被大家所待見,後來也進了精神病院。天才若是生不逢時,便也成了瘋子。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理解萬歲。我想在以後的日子,即使我不懂“瘋子們”的世界,我也會尊重他們的想法,有時並不是別人的想法怪異,只是那是自己沒法達到的高度。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31

我在初中的時候就一直聽別人提起過,但因爲不怎麼喜歡看書,所以未曾看過。而正是因爲這個名字富有魅力,才讓我有了翻開它的興趣。

新穎的地方,首先是這本書的風格。作者高銘,通過以記錄對話的形式去側面描繪了一羣精神病人。每一章都會有不同的人和高銘對話,說的內容也不同。這種獨特的視角我還真是第一次接觸。沒想到這樣的寫作風格,竟會深深地勾住了我的心,激發了我不曾擴大的思維。

看了前言的我想當然地認爲,和作者對話的就只是單純的腦子有問題的病人,但我讀了幾張後才漸漸領悟了這本書的走向。每一個“精神病患者”的眼中,都有一個他們自己的世界,或者說世界觀。那些患者之所以被稱爲“患者”是因爲“普通人”無法接受他們的世界觀。而正是有了對不同的世界有着極大的好奇心的作者的存在,我們才能從側面,深入地瞭解到他們內心的獨白。說幾個印象比較深的吧,有一回,作者對面坐的是一個會模仿人的行爲的年輕女子(來自於“真正的世界”一章)。她的親人,朋友都和她保持距離,因爲他們認爲她被“附體”了。從作者和她的對話中,我知道了她模仿人的行爲是因爲想要最直觀去感受別人的感受,類似於換位思考,只不過跟真實罷了。那她的親戚朋友或許不知道她的想法,或許聽說了卻根本不能接受。而這正是患者是“患者”的原因所在。

不像他們,作者全程保持着接收的狀態,但也不給予任何的評論,像是一臺傳輸機器,把患者的思維完完全全的寫在了紙上。又因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或者世界觀,作者打消了評論的念頭,讓世人自己去批判去感知“患者”的世界,兩個世界觀的碰撞,往往不是一件好事,這也是爲什麼人與人之間會產生矛盾的緣由。你認爲把腦子穿個洞會獲得奇異的能力嗎?你覺得在不同的宇宙中有着和我們相同的.副本嗎?你是否同意人們可以預知未來?當我讀這本書的時候,種種諸如此類的問題會讓我思如泉涌,精神活躍,我的靈魂像是在審覈着某些東西,但卻又無法獲得任何的信息。

雖然讀的書少但有句名言我還是知道的—“一千個人的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覺得着就是我想點評的所有內容了,因爲也許別人看這本的書,他們會覺得和我看的完全不是同樣的內容。用224頁的“角度問題”來舉例是再好不過了,同樣是一個女患者,她堅信每個人看帶世界的角度不一樣,尤其的小孩,他們甚至比大人跟能認清本質。於是她舉了個例子,帶小孩去商場,小孩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她蹲下去想要安慰孩子,無意中看到四周密密麻麻的腳,交融錯雜着移來移去,這才明白孩子不開心的原因。因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纔會有不一樣的看法。我們不能說別人的看法是錯的,也不能堅信自己的看法是對的,總之接納,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美德。

說到這,我覺得也差不多了,要想體驗這本書的真正內涵,還需每個人親身的閱讀。最後作者在後記中寫的一段話讓我記憶猶新:

“結束?不,還早着呢。還有更多更多的世界,更多更多有趣的東西等着我呢。這本書的開始我就說過了,還記得嗎?一切並沒有結束,一切纔剛剛開始。

我知道我要的是什麼,我希望我的探尋永不停息。”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32

這個世界,究竟是什麼樣的呢?這是一個看似很簡單的問題。不過必須注意的是:看似。

最精彩的,其實就是世界本身。在好奇心驅使下,作者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和方式,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尋找答案。但是他發現,誰也說不清這個世界到底是怎樣的。

就在作者爲此困惑的時候,某次聽一個是精神科醫生的朋友說起了一些病例。然後好像明白了一些:明白爲什麼沒人能說清這個世界到底是怎樣的了。

道說:這裏是人間;上帝說:這裏是天堂和地獄之間的戰場;哲學說:這裏是無窮的辯證迷霧;物理說:這裏是基本粒子堆砌出來的聚合體;人文說:這裏是存在;歷史說:這裏是時間的累積。所有的解釋都在這裏。

看來,這個世界是有無數面的不規則體。

於是高銘開始饒有興趣地問身邊那些熟悉的'人:“在你看來,世界到底是怎樣的?”不過,並沒得到態度認真的回答。

爲什麼呢?大概因爲很少有人想過這個問題,也很少有人真的願意面對這個問題,因爲大家都在忙着掙錢,找老婆。升職……很少有人在乎這個世界到底是怎樣的。(更多的人對於這種不忙着掙錢,不忙着找老婆,不忙着升職的行爲表示不解,同時還半真半假地表示關注:你瘋了嗎?

當大家聽到精神病人時,就會想起那些行爲怪異,冷血殘酷,瘋瘋癲癲的人。這就是精神病人嗎?先前我以爲是,後來讀這本書時我才發現,有時天才和瘋子真的只是只差一步,精神病人之所以被判爲患有精神疾病,只不過是他們的世界觀與我們正常人(在我們看來我們是正常人,在精神病患看來我們纔是不正常)的世界觀不一樣,與主流的世界觀不一樣,而我們正常人難以接受他們的世界觀,因此爲了維護社會的和諧,把與我們正常世界觀不一樣的人界定一個圈,把他們圍起來。

在這本書裏,很多都是一些精神病人對於世界的本質的一種看法。裏面有一個精神病人使我印象非常深刻,他稱自己是另外一個宇宙的地球人。他支持多宇宙論,多宇宙論就是宇宙不是一個,而是很多個,舉一個例子,假設讓你回到五十年前殺死你的祖父,那麼就不會有你的存在,但是沒有你的存在,怎麼殺死你的祖父呢?於是會有你存在的宇宙,也會有你殺不死你祖父的宇宙,也有你不存在的宇宙。更令人難以相信的是他來到我們目前存在的這個宇宙是通過精神傳輸。精神傳輸,聽起來讓人覺得不可能,但其實如果量子力學達到一定的高度,是可行的。此時此刻我們還能認爲他真是一個瘋子嗎?可是他的真實性無法得到證明,因爲我們的技術沒有達到這樣一個程度,也不能接受他的說法,因爲多宇宙是無比複雜的。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33

在前幾天看完這本書後,沒有想着寫什麼觀後感的,但是今天實在是閒不住吧,不能什麼都不幹啊。

這本書的主角(作者)在採訪精神病患者後寫下的這本書,給我的感想是真的厲害,因爲你長時間和精神病患者接觸,可能會被影響,書中也有作者記錄下的一句話是:“千萬千萬別太在意精神病人說的話、別深想他們告訴你的世界觀,負責你遲早會瘋的。”

在這本書中發現好多精神病人的思維邏輯和世界觀超出平常人太多了,作者有次採訪一位女患者時就被這句話給深深的`震懾住了“如果有天你看到我瘋了,其實就是你瘋了。”這句話給作者的影響很大,當然這句話也成了這本書很出名的一句話。

書中採訪的患者什麼樣的的人都有下至平頭老百姓,上至海外留學生和公司老闆,真的是什麼樣的人都有,那些患者的邏輯真的讓人懷疑人生,思維邏輯之強想法之驚奇,但是你細想一下那些邏輯都說的通。

書中的精神病患者到底是不是真的瘋了,還是說像以前地心說和日心說的那樣,想想太可怕了。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34

夜,總是在世界的喧囂中變得狂躁與落魄,夜的世界充滿恐懼與孤獨,在這個看似熱情的世界裏裏,無數個黑夜,遊蕩着無數個孤獨的靈魂,無法衝破、無法感知的孤獨;沒有開始、沒有結束的孤獨;他人無法理解,自己也無法理解的孤獨。他們是一羣孤獨的守望者,他們——是我們眼中的“瘋子”。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個世界究竟是怎樣的?看形形色色的精神病患者“羞辱”一本正經的正常人。在我的世界裏:你是瘋子,在你的世界裏:我是弱智。

天馬行空的想象,任我絞盡腦汁終不能理解,亦不能明白,我不知你何故會有超乎常人的智慧,不同尋常的思維,非同一般的邏輯……爲何你瘋了,腦子裏卻裝下了全世界?

你腦容量的巨大,思維的深邃,使得衆人不能理解,讀不懂你,道不明你,遍覺你“怪異”,異於同類,於是疏遠你,鄙視你,惱怒你,厭棄你,憎恨你,終不能忍受你,一把鎖鏈,鎖了你的身,禁了你的言,送你去我們眼中的精神病院。

然而,終歸還是沒能鎖住你,你腦子裏的天馬行空在醫院裏“沸騰”,你或靜或鬧,或打或啥,或喜或恨,都是你對世界的宣判,衆人不懂你,你憎恨我們這羣“無知”的“異類”,不懂卻自以爲是,當你與花草對話;當你看衆人是昆蟲;當你用幾國語言交流;當你分裂諸多人格,誰人理解生而爲人的痛苦?

內心的孤獨很可怕。沒有人與你共鳴很可怕。聽不到屬於自己內心的聲音很可怕。

所有的人都圍成了一個圈子,唯獨你在外。你感到惶恐、無助,被世界拋棄。

你存在着,這個世界卻彷彿感覺不到你的存在。於是,消極、自卑、絕望、挫敗讓你變得極端。於是,不再有對與錯的界限。於是,只有用震撼、極致的手段,才能重新證明和感知自己的存在。於是,纔有那一幕經典的浴室殺人,於是纔有了所有的超出常理和駭人聽聞。

可憐,我們正常的人那,永遠走不進你深邃的內心,永遠有多遠,遠到生生世世不得開啓你內心世界的閘門。

你淡了、怒了、生氣了、絕望了……關就關吧,無非是從“小家別院”換到了“精神病院”,無非就是換了個住窩而已,無非就是說我是“瘋子”而已,瘋就瘋吧,做了自我,瘋又何妨?

我的世界裏有花,有蟲,有四維空間,有時間盡頭……有你們永遠不能觸及的世間角落,有你們永遠進不去的人生殿堂。

縱使我看鏡中的自己是怪物,縱使我覺得生命有輪迴,縱使我看世人是昆蟲,縱使我時而男人時而女人……無妨,瘋就瘋吧,我也不知道何爲瘋?

你不相信這個世界,你不信衆人,覺得我們都是謀害你的劊子手,你該是經歷了人類怎樣的傷害纔會瘋狂至此?

你的孤獨無人能懂,這種孤獨不僅僅是因爲我們不懂你的內心世界,聽不懂你的言語,這是天堂與地獄的距離。這是一念成魔一念成佛的'距離。因爲你的孤獨,你傷害衆人,或許你只是在保護自己,或許你只是不信任這個世界,或許你曾經經歷過自己都不曾記起的痛,你累了,痛了,哭了,鬧了,也瘋了……

誰纔是真正的清醒者?你不屑與我們交談,因爲你不信我們,因爲我們卑微,不懂你的世界,是我們根本不能理解的存在。

你無喜無怒,無悲無歡,你的世界裏或許什麼都沒有,又或許什麼都有,你曾經愛了全世界,所以裝了全世界,又曾經恨毒了全世界,所以忘記了全世界,於是你拋棄了你的人生,你的人生也拋棄了你……

又或許你只是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一個適合你的世界,一個你懂它它也懂你的世界,在你的世界裏,有你的真實存在。

當你離開屬於你的世界,你又開始痛苦,自責,內疚,生而爲人的規則,道德使你苦不堪言痛不欲生,當你清醒,一切的一切,都是無盡的痛苦,於是,你寧願混沌,當不能自已,你遍在屬於自己的世界裏不能自拔,你與我們的世界隔着的不是一層紗,而是一堵牆,一堵堅硬無比的牆,當你成人,你的痛苦深入骨髓,當你成瘋子,你遍可以爲所欲爲……

時間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們……

因執着而瘋狂,因爲執着你把自己關在房子裏冥想,因爲執着,你咀嚼蘋果仔細體味,因爲執着你打開自己的頭顱……瘋即是癡,癡就是一種深入骨髓的孤獨。

那是一個很美的地方,但卻只有你的存在。你承受全部寂寞等待着,你是一個孤獨的守望者。

一念瘋子,一念天才!一念清醒,一念癲狂!我若成魔,佛奈我何?我若成佛,天下無魔,不知道,是否這樣的執念成就了《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35

天才和瘋子的距離有多遠?也許只有一線之隔,天才不被人理解,逼久了或許就成了瘋子。

高銘的這本書正如他所說,有案例的基本還原,也有自己的整合,整本書亦真亦假,有些觀點你還確信有道理,那麼是不是自己也是精神病?你不信服活着沒聽說過的觀點,就當開眼界了,不能太較真,太較真了或許自己真的變成瘋子了。個人認爲這本書包含了唯心論和唯物論,把它當成心理學小說也可以。

合上書,在我的腦海裏久久不能忘記的是如下幾個觀點:"四維蟲子、多宇宙論、感覺的存在、精神的強大、量子物理",這些是我第一次聽說,開了眼界。

一,撒旦惡魔存在的意義

"我信奉惡魔,那又怎麼樣?自甘墮落算什麼?我的存在,就是爲了證明光明的存在,我不存在,就沒有對比,就沒有光明。人的高尚情操也就永遠不會被激發出來,就只能是卑微的、骯髒的、下流的!有人願意選擇神,有人願意選擇惡魔!如果這個世上只有天使,那就沒有惡魔了,就像這個世界只有神就沒有神一個道理。我的存在意義就在於此!”也許正是由於這種思維的存在,世上纔有那麼多的殺人犯,纔有那麼多自甘墮落的人。思想決定命運,思維限制人的發展。改變思想,才能改變命運。

二,感覺的存在

在"蘋果的味道"這則故事裏,這個人先是找到了感覺的存在,後來體味到精神的存在,再到後來嚐了蘋果的味道,回到了精神和肉體的統一。那些佛教大師的閉關修煉,不吃不喝也是爲了尋找精神的存在嗎?個人比較認同關於"感覺的存在"的觀點:"感覺這個東西,很奇妙,當你被各種感官所帶來的信息淹沒的時候,你體會不到感覺的存在,至少是不明顯。感覺其實就像浮在體表一層薄薄的霧氣。每當接觸一個新的人物或者新的事物的時候,感覺會像觸角一樣去探索,然後最直接地反饋給自己信息。"

三,角度問題

孩子的角度和成年人的角度不同,孩子看到的世界是最真實的,在他們眼裏大自然有生命,樹木會說話,鳥兒會唱歌,河流會跳舞,石頭會變形……是成人正常?還是孩子?很多時候成人的價值觀扼殺了孩子的想象力。是不是有些孩子在家長不認同他的觀點後,走了另一個心理極端,就會變成精神病人。多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你看到的藍天白雲,高山流水,在孩子眼裏,或許不存在,因爲他看不到,他能看到的只是他的視線範圍內的事情。蹲下身個孩子交流,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四,真正的世界

真正的世界到底什麼樣子?世界的本質是什麼?故事裏的女人通過模仿別人的行爲,再到模仿別人的心靈去探尋世界的本質,行爲可以模仿,心靈真的可以模仿嗎?

引用書中的觀點,要"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雲的眼睛去看雲,用風的眼睛去看風,用花草樹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樹木,用石頭的眼睛去看石頭,用大海的'眼睛去看大海,用動物的眼睛去看動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

五,迷信or信仰

"真正的信仰是不會動搖的,哪怕沒有神都不能影響自己的堅定,這纔是信仰。真正的信仰,能包容所有的方式,能容納所有的形式。只有迷信的人才打來打去呢,整天互相叫囂:你是錯的我纔是對的,你是邪道我是正途。這是迷信,不是信仰。”我一直糾結什麼是迷信,什麼是信仰,在這裏我似乎找到了答案。迷信的人整天說自己的信仰是正宗的,自己的見解是正確的,而真正有信仰的人似乎能夠包容,不爭辯,你信你的,我信我的,不去強行傳播,拉幫結派,追求的是內心的平靜。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36

在智者的領域中,天才站在左,瘋子站在右,那中間是誰呢?——題記

週末兩天,恰好時間充足,我便乘此機會讀完了《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這是一本精神病人訪談手記(我可從未聽說過這類書籍)。作者高銘用了四年時間,接觸了數百名“非常態人類”才完成這本着作。

書中講述了作者與多位精神病人接觸的經歷,每一個故事都簡單明瞭,又撲朔迷離。總而言之,它們(故事)清楚到讓人感覺身臨其境,以致於更加迷霧重重。在他(作者)所接觸到的患者中,有研究哲學、心理學、人體、生物學、宗教(主要是佛教)、量子物理學、符號學、瑪雅文明的各種各樣的人,還有一些多重人格者,“永生者”,“小說”家以及俱怕夢境、細菌甚至是月亮的人。作者的寫作水平很不一般,他將每個人物的形象、性格和已知的內心世界刻畫得栩栩如生,彷彿他們就在你眼前與你交談。由此可見,作者在收集素材與寫作上下了很大功夫,才讓我們讀者閱讀時體會到了一種特別的樂趣。

讀完書之後,多數患者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知識淵博,機智過人。他們中間相當一部分具備了天才所具備的天資,可謂天賦異稟。然而,過人的天賦與他們極端的思想所結合之後,所誕生的便是一個畸形(心理上)天才——瘋子。例如:有位少年因研究量子物理學太過癡迷,結果漸漸產生了幻覺(也許他所說的東西真實存在,但我們無法看見,目前的科學也無法解釋),最後進了精神病院治療。還有一位公務員,爲了研究瑪雅文明及其預言,不惜辭去工作,將全部精力投入研究,時間長了後精神開始出現異常,終於被判定爲精神病人。但是,不管怎樣,他們的'智慧與能力不可否認,儘管在我們眼中他們是“非常態人類”,但這或許是因爲他們瞭解了一些我們所不知的事物,讓我們誤認爲他們有“問題”。因此,瘋子即是超能智者,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天才。

儘管瘋子的智慧超於常人,但由於他們思維方式不同常人,甚至會產生危害,所以總要被關在鐵門與鐵窗的後面,與囚犯無差。然而一些天才有時也會透露出瘋子的影子。如果說瘋子是另一種天才,那麼天才就是沒被關起來的瘋子。因此,這讓我不禁聯想到了一個詞——中庸。所謂中庸,就是中正和永恆持久,這是一種爲人之道,處世哲學。中庸的智慧,不僅利於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發展(這恰好填補了精神病人不善於打交道的短處),也是在做人做事上實用的學問。學習中庸,可以讓你受益終生,也許中庸之道不能讓你成爲最聰明的人,但它可以讓你成爲人際關係最好、爲人處事精明的人才,而這樣的人才,恰好介於瘋子與天才之間。所以,我希望我自己和所有正在努力的人,一定要學會中庸,切不可走兩個極端,否則你不是名垂千古便是一事無成,這樣對人而言精神壓力不是太大了嗎?與其這樣,不如學習中庸,讓自己感受到生活中的樂趣。

爲了實現這個目標(成爲人才),我將會繼續努力,決不偏左或右,筆直地走下去。

天才與瘋子並排站着,中間有條粗線將他們一分爲二,而人才便站在這條線上。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