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心得體會

我們仨讀後感15篇

本文已影響 2.47W人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們仨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我們仨讀後感15篇

我們仨讀後感1

你看不到楊絳先生滿腹才華的拋露,你也尋不到她追憶一家三口一生作爲的身影。這部書僅僅是一位年邁的母親懷念過世的丈夫與女兒的書籍,如此這般簡單,純粹,這就是我讀完《我們仨》這本書後最大的感慨。

耳聞這本書的出版,已經不下兩年,帶着幾分好奇與探究之心去揣測這本書的內容,卻擱置了幾年,未曾去細細品味一番,至於原因,自己也說不清。昨天,在圖書館尋找餘華的《細雨中呼喊》,未尋得,卻看到了這本書靜靜地躺在書架上,淡雅的封面,樸素的標題,它就那樣靜靜地、靜靜地躺在那裏,如同楊絳先生失去至親後那顆孤單卻又安靜的心。我帶着疼惜般地捧着它,花了一個晚上的時間讀完了這本書。在讀它之前,我便猜想着,錢鍾書先生的.一生該是何其的故事紛呈,這本厚厚的書裏該是滿滿地記載了錢先生的豐功偉績吧。如果我猜對了,那楊絳先生就不是楊絳先生了;如果我猜對了,想必我也不是此刻的我了。書的最開端,每一頁上都印着楊絳先生一家人的舊照,那是我從未見過的錢鍾書和楊絳,一張張溫情的全家福上,都是他們年輕時光刻下的痕跡。我們相差的歲月使我對兩位前輩的印象就是博學的老人,淡泊的學者,更是我們後人無法超越的經典。

我們仨讀後感2

一家人,簡簡單單,平平淡淡,楊先生把生活沒有詩意化,但讀出的感覺勝比詩意,大家小家,各有各的一套生活運轉模式,不同就在於掌控方向盤的人,多年後有幾個人能把家庭生活寫入回憶錄,在那種思念情感味道痛心疾首的時候,唯文字是最好的寄託,睹物思人只會默默流淚,那種感覺也只有自己能體會,但一段文字卻會感染所有讀者…

丁酉年九月初八,學紅老師的孩子失去了爸爸,以前總會聽到老師講她們一家三口的生活小事,如今六年時光匆匆,但想起老師的'一舉一動,滿臉笑容,可以很強烈的感受到那種幸福感,可年過半百的人撒手人寰,這種晴天霹靂的變故,就像一座大樓渾然倒塌,走了,永遠也回不來了,這是人間多麼難以割捨離別啊…讀着老師寫下的那首詞,但她的那份痛卻無人與共…

“雨霖鈴·念XX,丁酉雞年九月初八凌晨於閩江之畔。冬寒料峭,薄雲初斂,歸鳥望斷。羈旅愁臥無眠,沉吟處,恍然如面,凝神癡憶音容,竟淚涌如泉。須臾間,陰陽隔斷,風塵漫漫天地遠。

從來相聚皆是緣,更不堪把生死說遍。悲聲問君何處?西北望,紅消綠殘。思念無邊,一鉤新月如水慘淡。從此後,萬縷夢牽,雨打磬石穿!”

我們仨讀後感3

16年楊絳先生走的時候就像看看這本書了,但是最近才偶然打開這本書,然後一發不可收拾地讀完。

開篇就是楊先生的夢境,有點雲裏霧裏,但是讀着讀着,那些意象我竟然都能理解了,船作墓,柳別離。心中所思,夢中所見。嘔心瀝血,不能自己。讀到楊先生描寫自己心臟從胸腔爆出來,自己又將涌着熱血的心臟按回去的時候,淚水已經在我的眼眶裏打轉。楊先生在孩子丈夫面前裝着堅強,別過臉,還是哭地一塌糊塗。

而後是楊先生對我們仨一生的濃縮,有陽春白雪,也有人間煙火。那個年代的壓抑和痛苦,在楊先生一家這裏,變得只是一段曾經滄海難爲水而又細水長流的時光,他們從這難水裏面只取一瓢,那幸福.感恩的一瓢。

世界以痛吻,而我們仨以文字,笑聲,忍耐,珍惜,感恩去回報。儘管我們也知道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但那又何妨,我們好好珍惜在一起的.時光,彼此拿出最好的一面坦誠以待,此生足矣。

感謝楊絳老師,感謝你們仨,我以後也會向您學習噠,你們雖然已經離去,但是卻永遠活在了我們讀者的心中,並被大家所羨慕呢。

我們仨讀後感4

楊絳先生以深觸的筆法描述了他們一家三口63年來走過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那種人生的體驗或許只有真正經歷過纔會明白。這是一本回憶錄,也是一部生命史。

正如先生語錄中所言:“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我們現在不知道有多少人,一生都在盼望着建功立業,想要經歷一番驚濤駭浪,走一波世事無常,但是心靈的寧靜淡泊才應該是我們真正的心靈歸宿。

或許只有像楊絳先生那樣經歷過那麼多的事情才能夠悟到這樣深刻的真理吧。讀《我們仨》得到的不光只是心靈的寧靜淡泊,還有一種對家的愛戀,我們常常對幸福有着不一樣的理解,是愛情、是友情,更多的應該就是親情了吧,《我們仨》是一部家庭生命史,一家人在一起,沒有什麼支撐不下去,我們將來也會有自己的家庭,一家人在一起,這或許才應該是最大的幸福吧。

幸福,淡泊,應該是我們在追名逐利之後纔會發現的吧,願我們所有人都能夠真正早一些體會的到,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我們仨讀後感5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晚年對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及一家三口的往事回憶錄。

本長篇散文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以一段夢境爲開端,雖然篇幅很短卻給行文一種幽悵的基調,讓讀者能夠靜下心來去品味,意味深長。第二部分用夢幻般的描寫形式,寫了丈夫、女兒的相繼離去。第三部分則是三人的生活往事,透着溫馨、樸實和快樂。

這三部分的順序安排是極好的,如一首起初透着悲涼的.歌,曲中卻變得溫瀾潮生。如果順序變了,味道也就淡了。全文通篇以往事寫生活、以夢幻寫死別,一實一虛,相得益彰。“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

楊絳先生對丈夫、女兒的想念縈繞其間、獨留一人的那種滄桑感揮散不去。看似全文沒有睹物思人,沒有觸景傷情,只是用平淡質樸的語調講述了一個平淡的夢、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通篇未寫自己的心理,卻將喪親的感受地呈現了出來。深藏其中的寧靜和悲涼,是一個老者的釋懷。

我們仨讀後感6

在楊絳先生去世的時候,我才隱約知道她是誰,之前只是聽說過,可能因爲我讀的書很少。開始還以爲是個男人,估計也有人和我一樣會好奇,明明是個女人爲何以先生自稱?

先生的含義主要是兩種:一種是對年長而有學問的人的尊稱,另一種是對別人的敬稱,首先是對老師的`敬稱,其次是對醫生道士等等。對女性稱之爲先生時,多稱呼那些教師,女學者或是德高望重具有社會影響力和感召力的女性。

之前聽書聽過,如今一口氣的把書全部讀完,內心被打動。

我記得最清楚的是,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碰到困難我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是困難。我們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情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沒有什麼是永恆的,在時間的洪流裏,記住的會被遺忘,得到的會失去,鑄造起來的可以被毀壞。然而卻確實有些東西可以留下,比如愛與信念。

願我們仨也如此。

我們仨讀後感7

世間所有感情中,唯親情的愛最爲熱烈,最爲持久,最爲真摯。

真情流露的文字,總能打動人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感動着我們每個人。

好像沒有什麼能夠比得過和家人在一起時那種喜悅的心情,更爲強烈的感覺了吧,因爲親情,總是血濃於水的。雖然平淡,但是真實。百味人生,才叫日子。

當愛情在生活的蹉跎下,依然保鮮,融入平平淡淡的日子裏,真真正正的變成親情之後,依然相親相愛,這樣的愛才是真愛。楊先生與錢老的.愛情,是讓人羨慕的,更是我們這輩人望塵莫及的,說成奢飾品也不也過。

最才的女,最賢的妻,最好的娘,唯楊老一人。最真的生活,最善的親情,最美的仨人,唯“我們仨”一家。

仨個人的親情,在楊先生的筆下,人物栩栩如生,在仨個人的生活裏,總是那麼有滋有味。你們在,我就在。在一起,就是一切。

我想,這纔是一家人最真摯最深沉的感情流露吧。只有家人才是最懂你,最愛你的人

鍾書雖然遭厄運播弄,卻覺得一家人同甘共苦,勝於別離。他發願說:“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

只有死別,不再生離。這纔是讀這本書最大的意義吧。

我們仨讀後感8

感動、豔羨又心疼。

原本應該只是家庭瑣事的流水細賬,卻在先生平實簡樸的記述中,完全不見瑣碎,只感一家三口間相互的愛意、理解和體貼。即使歷經苦難,一家人在一起依然自享其樂。對於苦難風雨,都是一筆帶過雲淡風輕,倒是別人的幫助和善意、我們仨的'小趣事記錄詳細。這份達觀淡然,實在是大修爲。

先生和錢老的感情一直是文壇佳話。一段感情也許始於一眼之緣,而歷久彌新最重要的基礎是志趣相投和互相欣賞,而後是彼此尊重和理解。和但不求同,兩老給當代年輕人樹立了教科書般的榜樣。先生對錢老去藍田任教一事的態度,無疑彰顯了大智慧。錢老生活中的憨氣與呆氣,先生也不強求改變,而是保留尊重彼此的不同。而錢老在先生分娩、自己下鄉交代阿瑗照看媽媽的種種細節之中,對妻子的愛意體貼,也看得心裏溫暖。及至後期動盪之中,兩老淡泊離羣索居,逛動物園、探險,也是自得其樂。

一邊看書一邊心疼先生。從我們仨,到阿瑗病逝,錢老離去,只留下先生孑然一身回憶記錄往昔。想到一字一字重新寫下愛女和丈夫離去的細節,淺淺數語,卻無異於重揭傷口。同時也心疼阿瑗。那麼聰慧那麼懂事那麼乖巧,病入骨髓到無法坐起,書信之中依然幽默風趣,尤其看到那句“牛兒不吃草”,潸然淚下。

真好,他們仨又團聚了。

我們仨讀後感9

家裏的書不少,可翻看的頻率卻是少之又少,不是忙這就是忙那,總是給自己諸多的藉口去掩飾自己的頹。隨手翻了翻自己的書架,發現買了很久的書卻幾乎沒怎麼翻看,想念之餘便拿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我想看看這個普通但不平凡的學者家庭的生活日常和瑣碎,也想身臨其境體會一把他們平淡真切的親情和緊緊相依卻不濃烈的愛情。一家三口相守相助,就像是誰離開誰都差了那麼幾分味道。書一拿起,便再也放不下。跟着先生的敘述,自己的神經時而就會崩的緊緊的,不是因爲先生的文字有多感傷,也不是因爲對那個時期的動盪所帶來的.悲觀離合、大起大落而義憤填膺,而是對先生一家雖然世事浮萍但是卻不改做人本色的肅然起敬。整本書的基調都是平和淡然的的,但最不乏的就是先生對丈夫及女兒的思念。

我想“老”這個字眼是任何人都不太想提及的,那意味着離死將近。書的一開始先生就做了一個夢,我亦隨着做了一個夢,亦真亦假。其樂融融的,相依相伴的一家人,直至先生孑然一身,那份孤獨落寞真讓人心疼。一個溫馨的三口之家就這麼漸漸的走散了,年頭年尾她失去了至親的丈夫與女兒。  有時候人生就是一種際遇,感謝先生,讓我讀到這樣清新脫俗的文字,感謝先生告訴我做人做事的真諦即本原,珍惜,也感謝先生讓我更加去想改變自己,從容的面對生活給予的一切。“任憑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也許是對先生一生最好的總結。

我們仨讀後感10

《我們仨》這本書是楊絳創作的一本散文集,整本書表達了一個思想: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護。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單純溫馨的家庭幾十年平淡無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歷。作者楊絳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

作品共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爲楊絳老年時的一個夢境,以一個夢拉開全文序幕。第二部分,楊絳用夢境的形式完整地記錄了這一“萬里長夢”,講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後階段相依爲命的深刻情感,回憶了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先後離去的過程。第三部分楊絳採用回憶錄的寫法,從生活裏的每一件小事下筆,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女兒與錢先生相繼逝世,這個家庭鮮爲人知的坎坷歷程。

《我們仨》自始至終彰顯着近代中國社會與文化此起彼伏之中的知識分子人文情懷:一是摯愛親情的濃墨抒發;二是愛國情操的本然流露;三是知識分子人格精神的寧和凸現。作品用樸實的語言和生活化的態度,向讀者講述了一個觀點,那就是隻有家,纔是最好的港灣。

我們仨讀後感11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爲有我們仨。”這是我聽過對家最美好的描述。我們對家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嚮往,我想要一個溫馨的家、一個能夠包容我小脾氣的家、一個沒有爭吵的家……如此種種都是我們對於家的期待,但何以爲真正的家呢,我覺得正是如楊絳先生所說的那樣“因爲有我們仨”,才讓我們擁有真正的家。

我爲書中錢鍾書先生說的':“絳,好好裏(即‘好生過’)。”所感動,而楊絳先生文中寫到的“我有沒有說‘明天見’呢?”直接讓我浸溼了雙眼。我好像終於理解了之前一個視頻裏的女孩說,“很想說但是再也不能說的話是‘明天見’”是爲什麼了,這是對明天最美的憧憬,是最浪漫的三個字。我想對你說明天見,讓我們對明天都充滿嚮往,因爲明天有你的存在,因爲明天我們還能相見。

我很羨慕書中楊絳先生一家,不提他們在後期經歷的時代變革,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與孩子之間的牽絆都是我在這本書之外看不到的。可能正是這麼一種情感讓我爲書中的情節動容,書名《我們仨》無需多言這就是他們的故事,就只有“我們仨”就足以讓讀者體會這本書所傳達的。

我們仨讀後感12

這個學期·伊始,我讀了一本書——《我們仨》。這本書是錢鍾書的夫人楊絳在丈夫、女兒相繼離世,在“我們仨”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時,寫下的生活回憶錄。

這本書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沒有着太多筆墨,寥寥兩頁,拉開了那“長達萬里的夢”的序幕。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如夢似幻,我只覺朦朧,沒怎麼看懂。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就是着墨的地方了,這一部分主要寫楊絳老人對於“我們仨”生活點點滴滴的回憶。

然而,令我最有感觸的還是封底楊絳老人的題字:“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這是一句多麼平實的話語,然而我卻從中讀到了老人空留自己一人的心酸與刻骨銘心的思念。如今社會,()而許多老人很久才能見到兒女一次。老人思念,而兒女們卻渾然不覺。科技如此發達,家人之間當然也減少了相見的機會,人與人的內心之間之間彷彿隔了一層厚厚的屏障。這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中那份平淡卻又深刻的情感,是現代人無法體會的吧……試問,在這個交通十分方便的時代,多遠的距離都不成問題。但是在身體靠近的同時,我們的.心靈也同樣靠近了嗎?我認爲沒有!我們的心中,怕是已沒有這本書中楊絳老人刻骨銘心的思念了吧!

我喜歡這本書,不僅是因爲它的情節,更是因爲其中包含的厚重的愛!

我們仨讀後感13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的一本回憶錄,講述了楊絳、錢鍾書和錢瑗一家三口平淡的生活。

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一個夢開頭,第二部分是一個亦真亦假的夢,錢先生生病,圓圓生病,楊絳奔波在老伴和愛女之間,最後圓圓先走了,錢先生也走了,“我們仨”走散了,第三部分是完全真實的故事,講述了錢鍾書和楊絳婚後工作,愛女出生直至錢鍾書和錢瑗相繼離世的.人生歷程。

錢鍾書和楊絳婚後到英國留學,後又回國,他們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他們把平淡的生活當作是“探險“,在”探險“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沒有主題,看到什麼想到什麼就交流什麼,這是多麼讓人羨慕的夫妻。

愛女圓圓的出生,給家裏帶來了許多的快樂,圓圓雖然從小體弱多病,但是生活很樂觀,喜歡“格物致知“的觀察事物,是父母的小棉襖,重病期間,都不忘叮囑媽媽注意身體和飲食,也不忘給爸爸寄卡片。我彷彿看到了這個其樂融融的家裏,處處有歡聲笑語,有趣味。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一句平實的話語,卻真真的感受到了那份沉重的愛和刻骨銘心的思念。現在的人們都太忙碌了,不斷的追求想要的,卻忽視了平淡的美麗。我們有理想,有追求,不停的奔波忙碌,抱怨生活中工作中的不滿意,卻沒有認認真真的體會身邊人帶來的快樂和樂趣。

我們仨讀後感14

楊絳先生時常夢見鍾書忽然不見了,只有她一個人,站在荒郊野外裏,鍾書不知道哪裏去了。楊絳先生還在夢境裏面看着圓圓生命逐漸的流逝。圓圓先走了一步,不在了。她繼續堅持守在鍾書的身邊,直到有一天鐘書跟她說:“絳,好好裏”,她都忘記了有沒有說“明天見”呢,也許時間太倉促來不及說再見。楊絳先生在書中以夢虛寫死,記錄了他們仨在最後一段相守的歲月,可能是虛幻的想象能給她一點安慰吧,那只是夢,他們在夢中失散了。而她一直在尋覓歸途,尋找失散的丈夫和女兒,他們一定會在一起的,只是時間的問題罷了。

楊絳先生說“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她的`客棧罷了。錢鍾書彌留之際對她說:“絳,好好裏”,她答應了他好好的生活到了現在。如今在客棧歇息夠了,她離開了這座客棧尋找他們仨的家,只是這一次她沿着的這條路是他們走過的,她肯定能夠找到他們 。他們父女兩個像個哥們,還是她的兩個小頑童的模樣在前面等着她。而她會在錢鍾書的面前抱着她的女兒,依偎在他的懷裏,“鍾書,我一直記得你的話好好裏活到了現在,我們仨晚了十九年才相聚”。

我們仨讀後感15

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92歲高齡的楊絳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楊絳”

寥寥數行,讀後淒涼感油然而生。

《我們仨》是錢鍾書和楊絳的女兒錢媛在病牀上開始的,她只草草列了個內容清單,寫了五篇,就再也無法寫下去了,去世時六十一歲。錢鍾書在女兒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九八年歲末,離開老伴駕鶴西行。在處理好一些後事之後,九十二歲的楊絳於20xx年年底接過女兒的筆,記敘了他們仨相親相愛的一生。

平心而論,錢媛雖然是出身於書香門第,博覽羣書,卻大概因爲她是英語專業的'緣故,中文文章寫得十分遜色,流水賬一般。作爲母親,楊絳對此也有遺憾,她在書中寫道:

“阿媛是我生平傑作,鍾書認爲‘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讀書種子’。她上高中背糞桶,大學下鄉下廠,畢業後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卻始終只是一粒種子,只發了一點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而同樣是平鋪直敘,楊絳文字的感染力要強得多,像一位老奶奶在歷數家珍,使讀者饒有興味,不嫌嘮叨。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