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心得體會

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通用23篇)

本文已影響 3.66W人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通用23篇)

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 篇1

近日一直在讀好朋友送的《曾國藩家書》,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給紀澤、紀鴻的信中,曾國藩這樣寫道:“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古之精相法者,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欲求變之之法,總須先立堅卓之志”。大意爲:人的氣質,與生俱來,本來難以改變,只有讀書纔可以改變它,重新塑造氣質。古代精於相面的人,都說讀書可以改變骨相。要求得變骨相的方法,必須先立下堅定不移的志向。

讀完此文有以下兩點感悟:

一、讀書改變氣質。曾國藩是一介書生,靠科舉發家,最後權傾朝野。在《曾國藩家書》中多次提到讀書的重要性,他諄諄教誨家人子弟要讀書,“讀書貴精專”,“須用困知勉行功夫”,“讀書有一耐字訣”。讀書可以改變氣質,這一點毋庸置疑,且與“滿腹詩書氣自華”表達的意思完全相同,現今提倡的“知識改變命運”則把讀書的重要性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

二、立堅卓之志。古往今來,凡是有所成就之人必先立堅卓之志,才能鍥而不捨,持之以恆,終成大器。道理淺顯易懂,做起來卻是千難萬難。當今世界,燈紅酒綠、物慾橫流,多少人在宦海商場中顛撲沉浮、迷失自我,理想和志向早已拋到九霄雲外,最後落得一個可悲可嘆的下場。

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 篇2

“漢奸、劊子手、賣國賊”是歷史對曾國藩的評價。

然而,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思想文化界對曾國藩的研究和評論出現了熱潮。爲什麼同一個人會產生如此相反的評論?

曾國藩生活在中國社會鉅變的時代。我想,是激烈、尖銳、複雜的民族鬥爭把他推向了風口浪尖,塑造了他複雜的思想和性格。

他一生的活動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從軍、創業、治學。曾國藩的功過留給更深刻的讀者去評判。我想說的是,在我閱讀了他的家書來信之後,關於他家書中貫穿始終的“做老實人”的言語內容。

曾國藩是五兄弟中的老大。作爲哥哥,他承擔着弟弟學習生活、修養等方面的重擔。

他的家書多次提到祖父曾玉屏的家訓。從世故、政治事務、保持家風、保養身心等方面的諄諄教誨,充分體現了他作爲兄長的作風。

其中一本是專門爲負責家務澄弟和曾國荃寫的。

曾國藩堅持訓練弟弟們讀書,做一個好人,讓我印象深刻。

咸豐帝八年元月,曾國藩寫信給弟弟曾國荃,說做人要誠實。曾國藩自信自己本性是誠實的,只是因爲滄桑看得多,閱歷多,有時或多或少帶着一點機巧權變,所以自己學壞了。

事實上,他補充道,當變革的藝術並不總是那麼唾手可得的時候,讓人們徒勞地笑又有什麼用呢?他反思自己,認爲“把自己誠實的本性還原到真實的面目,恢復內在的本性”更好,因爲智者首先要做一個誠實的人,爭取平等。

他勸弟弟儘快恢復到老老實實的本性,不要走權變的那條路,它會越來越卑微。他認爲即使別人對你很狡詐,你仍然對對他很真誠和誠實。隨着時間的推移,別人的意見會被消除。

千百年來的功過不說,但是,以上文字的內涵我想任何人都會被它打動。這個家庭格言,這個教學。它什麼時候會過時?

縱觀人類歷史,任何偉人都有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曾國藩並不是一個偉人,但這些諄諄教誨揭示他的內在修養。

當我深入閱讀,不禁被感動了,所以想要讀很多遍。直到深入到一個人的靈魂深處,有衡量自己的尺度。

做老實人,真的是亙古不變的金科玉律。我現在才越發想的深入了,因爲曾國藩的家書,我想我會受此家訓,思考得更長久。

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 篇3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爲晚清“第一名臣”,更有甚者推崇其爲“千古完人”。他整頓吏治、倡導科學,使腐敗的滿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作爲中國近代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國藩家書》行文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着真知良言。儘管曾國藩著作留傳下來的很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此刻他寫給孩子以及親友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爲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交友類等10大類。曾國藩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薰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並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恆、修身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曾國藩是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述人生夢想和道德修養。他每日記日記,將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記於當天的日記裏,對自我的錯失,毫不留情,並且還和好友互相傳看,以到達監督的作用。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裏,確實有警醒世人的作用,值得每個人一讀。古語云:盛可是三代。而曾國藩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和科學家。

曾國藩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培育出來的最爲優秀的成功者。儒家文化要求人們進取地應對人生,投入社會,在有限的生命期間裏,使自我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得到的發揮。在全球經濟越來越趨向於一體化的時候,民族的文化認同以及民族自尊心的建立就顯得尤其迫切和重要。僅有對自我嚴格訓練,才能培養出較高的本事和素養,應對世界。

一、曾國藩的成功之道

人生在世,幾乎都渴望成功,誰都不願意做一個失敗者。對於曾國藩的歷史評價,至今或許還有分歧,但他是一個成功者,應當是不爭的事實。他修身立志,儲才養望,奠定了成就事業的基礎。

曾國藩的修身表此刻:爲人表裏一致,內心的一切都能夠公之於衆。有恆心,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在嚴格修身的同時,爲自我樹立一個的遠大志向。曾國藩充分利用時間,發奮苦讀,博覽羣書,如諸子、兵書、水利等方面實學書籍,以此完善充實自我的知識結構,爲做事而儲備真才實學。

二、曾國藩對今人的啓迪

中國人喜歡歷史。這種喜歡,除因歷的人物和事件能帶來一種欣賞樂趣外,還因爲歷史能給人以啓示和教益。曾國藩認爲,讀書,一要有志氣,二要有膽識,三要有恆心。“恆”最爲重要,學無止境,若不持之以恆,必定半途而廢。讀書如此,做人做事也應當如此。

(一)普通人照樣能夠成就事業,改變命運的關鍵在自我奮鬥。曾國藩成爲後世榜樣的根本原因就在那裏,他的成功激勵了千千萬萬沒有依靠、沒有財富的普通人家的子弟的上進心。毛澤東可作爲這方面的典型的例子,毛澤東在一師讀書的時候,與教師楊昌濟談到自我的務農之家時,楊昌濟“以農家多出異材,引曾國藩、梁任公之例爲勉之。”此話對毛澤東的鼓勵是相當大的。現今保存的由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早期文稿》中有一處提到了曾國藩,對曾國藩表示出很大的敬意,最有名的一句話便是“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青年時期正是人的夢想和抱負的構成期,曾國藩的言行對青年時代的毛澤東確實產生了很大的激勵作用。

(二)教育之本是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中國的教育,從古至今都是應試教育,過去人讀書的目的是爲了求功名,有了功名之後便能夠做官,此刻人讀書的目的是爲了考大學、考博士,有了學位後便好去求職,應試教育的負面是:培育出來的人缺乏應對複雜多變社會的本事,缺乏成就事業所必須具備的其他的相關知識。曾國藩在進京後的不少家書中,都要那幾個迷戀科舉考試的弟弟從科舉中走出來,去讀一些於身心學問有益的書。而他卻更加身體力行,拜師訪友,求學問道。因爲有了這個過程,曾國藩纔有了一個學問和人格的昇華,爲他日後的事業打下了厚實的基礎。

人的綜合素質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把人的一生在社會上的生存比作一門學問的話,技能則如同專業知識,綜合素質則好比基礎理論,基礎理論紮實雄厚,相關的專業則較爲容易掌握。此刻的社會變化得快,專業門類越來越多,人在學校裏的專業學習決不可能都學到,到了社會後要適應社會的變化,其立身之本則在人的綜合素質上,這是其一,還有更重要的是,人類的事業只能是人格完美的人才能擔當得起。人的綜合素質的高下,在事業成就的大小中起着更爲重要的作用。

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毛主席曾評論他:是一個“辦事(幹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他被認爲是中國近代最終一個集傳統文化於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成功給我的啓示是:處在變革時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國人,依然需要來自本民族文化的滋潤。這種啓示,因爲同源同種同血脈的緣故,而顯得更親切,更實用,也更有效。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纔有真提高。

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 篇4

當今時代,隨着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論多遠,都好像在咫尺之間,都可以通過電話、短信、微信、網絡進行隨時隨地的交流。

但是,無論如何方便快捷,總覺得少了一點感覺。不知道現在的年輕人有多少人寫過信,回想起學生時代,自己也成寫過信收過信,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紙香味的信,讀起來,感覺特親切特溫馨,信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活靈活現,都栩栩如生,彷彿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

《曾國藩家書》中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艱難的家書,字裏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的濃濃的掛念、敬重、關懷、關心之情,每一封家書都洋溢着濃郁親情。一代名人重臣通過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養。看他的家書,感受到的是他骨子裏那份對家人的濃濃親情。作爲一個在京城做官的人,他在給祖父的一封家書中寫到,“在京爲官之人都是東拆西借的過日子……”他在家書多次提到生活的艱難,但是總是盡力的幫助家人和親朋。

看到這些,我感動了。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雖然物質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許我們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們心裏少了像他一樣的親情和友情。更深一層的思考中,我頓悟到,維繫親情和友情的金鑰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養和道德薰陶。

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 篇5

“漢奸,劊子手,賣國賊”是曾國藩載入史冊的評價。但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思想文化界出現了一個研究,評論曾國藩的熱潮。同一個人物,爲什麼會引起截然相反的論斷?曾國藩生活在中國社會翻天覆地變化的時代。我想,是激烈、尖銳、複雜的民族鬥爭把他推到風口浪尖的,造就了他複雜的思想和性格。他一生的活動對中國社會歷史產生重大 影響的有三個方面:戎馬生涯、開創實業和治學修身。溢美、苛求都不是我想說的。曾的功過還是留給思想更深刻的讀者去給予論斷。我想說的,是我再讀他的家書之後的,關於他家書中貫穿始終的“做老實人”的言語內容。

曾國藩兄弟五人,他爲老大。作爲兄長,他全面負擔着弟弟們讀書做人,修身立世等方面的重任。他的家書中多次提到他祖父曾玉屏的治家遺訓。從處世爲人、從政治事、謹守家風、保養身心等方面諄諄教誨,充分體現了他作爲兄長的風範。“誨弟”篇中一種是專門寫給在家主持家務的澄弟,和曾國荃的。曾國藩堅持訓導弟弟們讀書做好人,拋開很多方面,這一點,讓感動了很久,於是不由自主的想寫下來與我的同行朋友們共勉。我個人認爲誰也不會有異議的。

咸豐八年正月,曾國藩給其弟曾國荃的信中說,做人還是要做個老實人。曾國藩自信自己本性是老實人,只因爲世事滄桑看得多了,飽經世故,有時也多少用一點機巧權變,使自己學壞了。(呵呵,讀到這裏,我還是覺得這傢伙多少有給自己開脫的嫌疑)看看下句,又能接受了。他又說,實際上用這些技巧權變之術總不如人家得心應手,徒然讓人笑話,有什麼好處呢?他反思自己,以爲不如“將自家篤實的本質還我真面,復我固有”因爲聰明人首先應是個老實人,一心向平實處努力。他奉勸弟弟儘早回覆忠厚老實的本性,千萬不要走入技巧權變那條路,那會越走越卑下。 他認爲即使別人以巧詐待你,你仍舊以淳樸厚實待他,以真誠耿實待他,久而久之,人家有意見也會消除,如果一味勾心鬥角,互不相讓,那麼冤冤相報何時了。

千秋功過任憑說,但是,上面文字的內涵我想任何人都會爲之感動的。這樣的家訓,這樣的教導。何時能過時?何人有異議?縱觀人類歷史,任何一個偉人都有他獨特的人格魅力,曾國藩不算偉人,但是,他的這些諄諄教誨理所當然地彰顯了這個人內心深處的做人修養。一讀深思,再讀就不由自主的被感動,以至於還想讀好多遍。直至深入此人的靈魂深處,有一個自己的量度。

做老實人,真的是亙古不變的金科玉律。我現在才越發想的深入了,因爲曾國藩的家書,我想我會受此家訓,思考得更長久。

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 篇6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後世對他的評價極高,“晚清中興四大家之一”,“古今第一完人”等等,其作品流傳後世的不多,可是極有分量,讀之,讓人受益無窮,從《曾國藩家書》能夠略知一二。

名爲“家書”,實則不然。作品用書信體的格式,文字淺顯易懂,資料意味深長,仔細品讀,覺得它像糧食,能夠維持精神生命的延續;又像醫院,能夠療救心靈的傷痕;也像超市,豐富的東西任由你的取捨......

第一,關於讀書與修身養性。

曾國藩認爲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有志之人才不甘爲下流之輩;第二要有識。有識,則知學問不盡,不敢以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第三要有恆,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

對於看書的過程,要一本一本的看,一本書沒有看完,必須不要看其他的書,東翻西閱,都是爲外界所左右的緣故。此外,讀書人還講究養氣,即心平氣和,無不可對人言之事,氣藏丹田,坦坦蕩蕩。講究保身,即節慾,節勞,節飲食。太多的慾望,只會給人帶來煩惱,而過分的勞累,會讓人身心疲憊、萬念俱灰。第三謹言。讀書人說話要時時刻刻細心留意,所謂“禍從口出”。

第二,關於功名。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關於讀書人的功名,是一個經久的話題,幾千年的仕途歷史,能夠說是對讀書人“成者爲王,敗則爲寇”終極評價,可是曾國藩對於這一評價標準,也有他自我的見解。從家書中他得知四弟、六弟未能考中,心裏悵然,他認爲科名無早遲,是前生註定的,絲毫不能勉強。讀書人的兩個目的:一是加強品德修養,講求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之道,以期不辱沒先人;二是讀書取功名之道來成就一番事業,以延續自我的生命。而延續生命最大的事情,莫過於養活自我。農民,手藝人,商人,勞力養活自我,讀書人勞心養活自我,都是一樣的。讀書人的勞心,如果考中,則在朝中食俸祿,如果不中,或教授於鄉,或爲食客門吏,或入幕爲賓,這一切都需要計算自我的本事才能食之無愧。退一步說,即使榜上有名,朝中爲官,也須計算自我的才德,不至於將來尸位素餐。然而這一切,究竟是得與不得,全看天意,而業精不精,則由自我做主,可是世間沒有業精而衣食無着的人,就像農民的耕種,即使有荒年,也必須會有豐年,就像商人的商品被積壓滯銷,也必須會有暢銷的時候。那麼讀書人,如果業精,終究會得功名,即使不得,也必須會有其他辦法養活自我。在曾國藩看來,功名不是主要的,謀生纔是關鍵。

在他的這種教育理念下,兒子曾紀澤不但在中國的詩文書畫方面皆有造詣,對西方的數學,物理,化學以及語言學也產生了強烈的興趣,有過許多學術專著,他還自學了多國文字,通曉英文,之後成爲清朝著名的外交家。比曾紀澤小九歲的曾紀鴻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政治腐敗,科場舞弊成風,曾國藩恰好封了侯爵,他怕兒子誤入歧途,在開考前特地囑咐兒子不可“場前不可與州縣往來,進身之始,務知自重”,發榜前,再次叮囑兒子自重。曾紀鴻多次應試不中,之後自學成才,成爲中國近代著名的數學家,有數學專著傳世。兩個兒子的身上,體現了曾國藩的功名思想“功名得與不得,全看天意,而業精不精,則由自我做主”此等見識,纔是大遠見。

第三,君子之憂。

古人曾說“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初記能夠休”,是說一個人一旦讀書識字,他一生的憂患坎坷就開始了,曾國藩認爲人的憂患有君子之憂和匹夫之憂,君子的心胸有包容萬物與萬民之量,有內自省與外輔王之能,然後讓父母不以生養自我爲辱,這樣才能不愧爲天地之人,所以君子以自我不如舜,不如周公爲憂,以自我品德修爲,學業不長進爲憂,以百姓冥頑不化、邊民狡詐,以小人在位、君子遠遁爲憂,當然,這是上等人的憂慮,是悲天憫人的情懷。匹夫會因日常瑣碎的一己之溫飽,世俗的榮辱,虛名的貴賤而憂,在曾國藩看來,匹夫之憂不足爲慮。仔細想來,確實如此。人之一生,一日可是三餐,一生可是七尺,“縱有千年鐵門檻,終歸一堆土饅頭”,何必爲了區區蝸角虛名,蠅頭微利而慼慼焉?

第四,識盈虛之有數。

萬物盛衰,自有定數。在曾國藩與家人的書信來往中,曾有一事:曾國藩給家裏寄了一千兩銀子,交代了用六百兩家用和還債,四百量用於饋贈親友,曾家並不富裕,作爲家裏的長子,要支付家裏的各種費用以及弟弟們讀書的學費,曾國藩自我也是經常借錢度日,可是在這樣的境況下,曾國藩爲什麼還要擠出錢來賙濟親戚呢?其中原因,用他自我的話來說,認爲是自我家運太盛,不可不格外細心,以爲持盈保泰之道。曾國藩是清朝歷史上升官最快的人,創下了“十年七遷”的記錄,這樣的奇蹟,固然跟他的政治纔能有關,可是另一方面,也跟他高度的'政治洞察力分不開。曾國藩出生平民,沒有任何背景和靠山,然而他熟諳官場的險象環生,如履薄冰的官場經歷讓他步步細心,爲了自我的仕途經濟,不僅僅嚴格要求自我,甚至嚴格要求家人,生怕由於自我的官職在改變家人經濟狀況的同時,滋長了家人的不良習氣,所以要在自我也困難的情景下資助親戚,並且在還債一事上也格外細心,“舊債盡清,則好處太全,恐盈極生虧;留債不清,則好中不足,亦處樂之法也”。窮形盡相不好,得意忘形也不妙。

除了以上四點,《曾國藩家書》的看點還有很多,比如關於家和,關於交友,關於治軍等等,讀一部家書,閱曾國藩的千古風流,讀一部家書,看一個家族的興衰榮辱,讀一部家書,乃知心若從容,身何勞苦!

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 篇7

讀《曾國藩家書》,從第一封家書開始,筆者就被書裏濃濃的親情味所感染。隨着閱讀的深入,這位被譽爲“清朝第一中興名將”的形象在筆者心裏徹底被改變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艱難的家書,字裏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的濃濃的掛念、敬重、關懷、關心之情,每一封家書都洋溢着濃郁親情。看的筆者都想讓時光倒退幾十年,重新回到僅靠書信聯繫的時代。

如今人們,應當說是趕上了好時光。隨着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論多遠,都好像在咫尺之間,都能夠經過電話、信息、微信、網絡進行隨時隨地的交流。電子通訊技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現代人能夠說已經告別了原始的信紙、信封。可是,無論如何方便快捷,總覺得少了一點感覺。讀着《曾國藩家書》,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幾年前自我寫信讀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紙香味的信,讀起來,感覺特親切特溫馨,信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活靈活現,都栩栩如生,彷彿寄信者就坐在自我身旁。讀着親朋好友的來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濃濃的親情友情。如今,無論是接電話還是看信息,總覺得少了一點韻味和感覺。

讀《曾國藩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作爲史上名臣曾國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麗最溫馨的善良之光的閃現。那一封封家書,無論長短,字裏行間充滿的是對親朋好友的掛念、關心和關懷,字裏行間充滿的是中華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經過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養。看曾公的家書,感受到的是他骨子裏那份對家人的濃濃親情。作爲一個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給祖父的一封家書中寫到,“在京爲官之人都是東拆西借的過日子……”曾公在家書多次提到生活的艱難,可是總是盡力的幫忙家人和親朋。看到這些,我感動了,並且感動的想流淚。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雖然物質生活十分富足,可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許我們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們心裏少了像曾公一樣的親情和友情。

也許是因爲此刻的這個世界誘惑太多,也許是因爲人人都忙於追名逐利,如今,人與人之間以往擁有的濃濃親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漸變得淡薄,維繫人與人之間感情聯絡的紐帶越來越脆弱,感情的深淺和好壞全維繫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嚴重失衡,以往濃厚的親情和友情就會變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的人間百態,在當今物質極度禮貌的社會上更加凸顯。我們將一切都歸咎於窮和富這兩個字,似乎有點偏薄。《曾國藩家書》一書中,從很多家書裏我們都能夠看出作爲爲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艱難,有些時候冬天要靠外官進獻的炭資錢過活。這樣的生活境況也許此刻人覺得不可思議,更不敢相信,可是,當時曾公的生活境況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還時刻不忘盡最大努力接濟家人和親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書,我有點頓悟了,維繫親情和友情的金鑰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養和道德薰陶。

曾公在家書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們學習狀況,從中能夠看出曾氏家族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曾公家書中字裏行間流露出的那份濃濃的親情和友情,來源於曾公深厚的文化修養和積澱。所以說,改變人的素質,真正的根源還在於教育和文化。今日,現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質的超前發展和教育的相對滯後,物質和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導致瞭如今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

當下的中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迫切的問題是發展文化和教育。經濟能夠改變人的生活狀況,而文化和教育能夠改變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素質。民強方可國富,民強首先強的應當是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沒有文化和道德修養的人,即使披金戴銀,擁有萬貫家財,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動物而已。因爲人畢竟是靠感情維繫的動物,沒有感情與禽獸無異。

《曾國藩家書》處處洋溢的濃濃親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現代人正在丟失的和渴望得到的東西。當每個人的內心都充滿的濃濃的親情和友情時,也許這個社會纔不會那麼浮躁和狂熱,也許每個人的心兒纔會多幾分寧靜和安逸。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來自於民衆深厚的文化積累和道德修養,除此也許別無他法。

曾公作爲歷史上一位譭譽參半的人物或者領袖,我們不去評說其史上的功與過,只就其人性中最閃光最完美的一點就足矣,人無完人,孰能無過。最終,以曾公的一首詩結束此文,“左列鍾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雲過太虛。”

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 篇8

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不缺食物,不缺科技,不缺上帝,每一個智人就是自我的“智神”,對神的崇拜早已轉爲對人的崇拜。可還是覺得我們這個時代缺了點什麼。

讀完《曾國藩家書》,我找到了答案:我們不乏時代弄潮的勇氣,卻缺少對優秀文化傳統的堅守。

曾國藩在寫給父母及後輩的家書中無不流露出對家族的深情,秉承先人遺訓,溫柔敦厚的家風和實用有效家訓,讓他在雲譎波詭的近代社會屹立不倒,對家族的堅守和職責敦促他思考使家族得以興旺延續的方法,並在這樣的思考中不斷省察自身,使得自我既保留了中國傳統文人的倔強風骨,也能很好地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趨勢,從而成爲洋務派的主要領導者。

曾國藩教育兒孫“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這是對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當時他身處的時代的重新解讀。他告誡兒孫要有志,存圖強報國之志;要有識,要放眼世界,廣學博覽;要有恆,做人做事不得心浮氣躁,勿被西方崇尚效率的思潮磨滅了韌性。這既是曾國藩對傳統士人精神的堅守,又對其賦予時代精神的體現,能夠說,這是一種順應時代潮流變化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種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尊自大的中庸平和的智慧。

回望曾國藩身處的時代,那是一個如分娩般劇痛與期望並存的時代;凝視當下我們自我的時代,不也同樣是超越與危機並存的時代嗎?我們應當如何看待歷史,而又如何不被時代裹挾,“從自我身上超越這個時代”?這是值得每一個當代人深思的問題。

我想,那就是要堅守優秀的文化傳統,要以一種創新的不迂腐的態度去堅守和傳承,不忘過去,與時俱進,方得始終。

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說:“研究歷史最好的理由:不是爲了預測未來,而是爲了擺脫過去,想象另一種命運。”此言道出了人類渴望超越過去的態度,但或許我們在回望歷史時,也需要在其中沉澱一些如金子般珍貴的東西,以一種宏大的歷史觀活着,人才不至於在新時代洪流中被淹沒或埋汰。

讀《曾國藩家書》,回望歷史,立足自身,堅守優秀的文化傳統,我們更能在無限延伸的時代裏找準自我的價值和定位,才能不負時代不負國。

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 篇9

相信我們都聽說過曾國藩這個人,因爲他在政治、治學、處事方面都堪稱爲一代大家,因此受到了人們的敬仰,而他並沒有留下什麼著作,唯一能夠讓我們學習的便是《曾國藩家書》,收錄了他435封書信,從書信中,我們看到了他學識和道德修養,讓讓我們收穫到很多知識,幫助我們更好的成長。

曾國藩家書大致講述了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在爲人處世方面

曾國藩秉承着“拙誠”和“堅韌”兩個詞,俗話說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我們爲人要做到誠信踏實,而不是投機取巧,而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更是要擁有強大的意志力,挑戰自我,磨練自己的意志。

二、在持家教子方面

曾國藩用“勤儉謙”三字來教導子女,這三個字看起來簡短,但要落實和真正做好卻非常困難。勤奮是一種優秀的品質,不論你的天賦如何,都可以幫助你提升自己的學識和能力;簡樸是一種美德,很多人辛苦創業之後,子女們卻不懂得其中的艱辛,往往成爲了敗家子;謙虛是一種可以提升自己修養的品德,我們不管什麼時候都要保持謙虛的作風,這樣也會得到他人真正的尊重。

三、在治軍用人方面

曾國藩認爲“在人不在器”,治軍的根本在於人,行軍打仗需要的是嚴格的紀律性,作戰需要的是英勇的精神,這些都以人爲本,讓士兵在軍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培養出強大的意志力,不會在戰鬥的過程中輕易被擊垮,從而成爲一支鐵軍。

四、在戰略戰術上

曾國藩用的是“先求穩當,次求變化”八個字,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因此曾國藩認爲打仗不是兒戲,首先要求文檔,先立於不敗之地,然後再尋求變化,從戰術上獲得更好的方略,這樣可以用更小的傷亡獲取更大的勝果。

以上四個方面,是曾國藩成功的思想,而我們從他的這些思想中解讀出了很多對我們有用的知識,以後我們在學習上要做到勤奮刻苦,讓自己更上一層樓。在生活和爲人處世方面,要做到誠信待人,在保護好自己的同時,也讓別人看待自己的可靠的一面,這樣才能獲得他人真正的尊敬,而也能獲得人脈。

讀了曾國藩家書,我受益良多,以後會更加努力!

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 篇10

一、多讀書

曾國藩出身於農民世家,天資並不聰穎,如何能夠成爲一代鴻儒呢?讀書是一個重要因素。

曾國藩總結出的讀書方法主要有三條,要讀經典;一書不盡,不讀新書;要培養個人的讀書興趣與方向。這三條非常值得我們現代人借鑑。

在講到怎樣讀書時,他寫到“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爲下流,有識則學問無盡,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看天,皆無識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二、常自省

曾國藩一生不僅“無一日不讀書”,他修身養性的功夫更是值得後人稱道。32歲的曾國藩,寫下了有名的《日課十二條》:主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日知其所亡;月無忘所能;謹言;養氣;保身;作字;夜不出門。

最難能可貴的是,自寫下的那夜起一直到生命的最後歷程,他幾乎是非常完美的做到了。

曾國藩在致九弟的信中引經據典,歷數從古至今一些強勢人物的悲慘結局,告誡諸弟加強自身修養而不是與人爭強鬥狠。

三、誠交友

俗話說:“千金難買是朋友,朋友多了好走路”,曾國藩十分注重交友待人的原則,尤其是他的“八交九不交”值得我們學習。

八交是指與以下八種人交朋友:勝己者;盛德者;去圍着;肯吃虧者;直言者;志趣廣大者;惠在當厄者;體人者。

九不交是指避免與以下九種人交友:志不同者;諛人者;恩怨顛倒者,全無性情者;愚人;落井下石者;德薄者;好佔便宜者。

我們學習曾國藩,最重要的就是要學習他身上那種持之以恆讀書、勤勉、謙恭、恆心、堅韌反省、以誠交友的可貴精神。

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 篇11

縱觀中華5000年的浩瀚文化,一個個英雄式的人物不計其數,他們有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有的衝鋒陷陣,嚇破敵膽,有的官拜一品,開創盛世等等。而我讀完《曾國藩家書》後,越來越欣賞這位清朝後期的第一名臣。

在讀書方面,作爲程朱理學的唯一傳人,他的文章寫得洋洋灑灑,讀起來朗朗上口。在他晚年回憶學習的時候,曾說自己是一個讀書天賦不高的人,但是他特別強調一個“靜”字,每次看書不允許任何人去打擾,說到讀書唯有靜才能真正的領悟書中的真諦,讀透書中的文意。而在現在喧囂的環境和社會氛圍中,我們更應該靜下心來,正如諸葛亮所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不被外面的繁華所感染,也不要被生活中的誘惑所吸引。

“人若有恆,事無不成”是他一身的寫照,我們看一個人時總是看到他的汗水,卻沒有看見他含着淚水依然在奔跑。曾國藩的堅持是很少人能做到的,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無一日不讀書”,只有他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不斷努力,才造就了他輝煌傳奇的一生。而現實的世界,堅持已經成了少數成功者的專利,能堅持的人已然不多,當自己回首失敗的時候,不妨多從自己身上找突破口,是不是真的付出了這麼多呢?是不是半途而廢導致的失敗呢?

在他給九弟曾國荃的一封書信裏,他寫到“無愧於兄弟”,其實推而廣之,就是他對待家人的態度,無論是兄弟還是子女都是平等而待,在子女面前,他絕對是一個稱職的父親,教育出一位外交家,一位數學家,一位文學家。特別是二子曾紀鴻,爲了鼓勵他,他花掉大量的時間和兒子一起學習數學。而現在有很多人以工作忙無暇照顧家庭,或許真的是那樣,但是時間是絕對可以調節的,只要我們用心花時間去做,去思考、去感悟。何愁不成功呢?

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 篇12

一年前我在百度中搜索曾國藩關鍵字時出現一個推送:曾國藩到底有多可怕。其中談到了曾國藩的自律程度,令人感嘆。自此,我開始閱讀曾國藩的相關書籍,《曾國藩家書》是寫給父母兄弟,更是寫給我輩讀書濟世之人,字裏行間盡是一位滄桑老人的人生感悟,一位古聖先賢的諄諄教誨。

如今社會的發展迫使我們告別了書信,同時告別的還有紙張獨具的溫情。讀《曾國藩家書》感覺特別親切,它讓我們看到曾國藩的另外一面,一封封家書,無論長短,字裏行間充滿了對親朋好友的掛念、關心和關懷,每一句話都感受得到作爲父親,兄長濃濃的親情。曾國藩在困苦之境也不忘關心弟妹,是最好的哥哥;繁忙之境也不忘教誨子女,是仁慈的父親;窘迫之境也不忘接濟族人,是最好的親友。

曾國藩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恆等方面,都繼承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曾公在家書中上千次的提到兄弟的學習狀況,從中可以看出曾公對學習的重視。改變人的素質真正的根源還在於教育和文化,物質極度發展的今天,文化的匱乏帶來很多社會問題,這也是我們急需解決的,中國強則少年強,少年強則中國更強。文化和教育的發展纔是改變一個民族和國家素質的關鍵。

曾公在一封信中有寫到“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爲下流,有識則學問無盡,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觀海,如井蛙之看天,皆無識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爲兄弟們設立課程表,從早到晚,從詩到經,從讀書到修身,詳細至極。在曾國藩的家書中真正體會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曾國藩作爲國之棟樑,在330多封家屬中,他講求人生道理,道德修養,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爲大官,餘不願爲大官,但願爲讀書明理的君子”。我們的教育似乎太重視“才”,忽視了“德”的教育,若想成才,必要加強道德修養。我們定當思考一味的追求技能,而不懂何爲“孝”,何是“任”,如此何以“修身”,怎能“齊家”,何談“平天下”。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他發揚起來,中國纔有真進步。

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 篇13

希望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可以和曾國藩一樣,把讀後感一一寫出來。唯有堅持,方能追逐。

最近可能是愛上了酈波老師,在聽完他的王陽明和張居正後,又開始聽《曾國藩家書》。其實,按順序我應該接着聽戚繼光、于謙等明朝風雲人物,但總感覺沒有王陽明和張居正聽得有味道。於是,開始搜尋酈波老師其他音頻,發現了他解讀《曾國藩家書》,突然之間,那種似曾相識的味道又回來了,一發不可收拾。同時,和以前一樣,把這本書也買了回來,邊聽邊看,總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今天想談的就是曾國藩長期以來的一個理念便是:家和萬事興。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家庭的支持向來都是人們成就事業的不可缺少的力量,家庭的和睦也從來都是人們追求的目標之一。尤其是在中國,人們所做的一切都在很大程度上與家庭有關。這條準則過去不變,現在不變,將來也不會變。

之所以會談到“家和萬事興”,是因爲在《曾國藩家書》中提到,曾國藩在給家中寫信時,常說:“兄弟和,雖窮氓小戶必興;兄弟不和,雖世家宦族必敗。”他無論在京做官,還是戎馬倥傯,總是在百忙中寫信教導諸弟做人,督促他們的學業,尤其注重孝友耕讀,綿延世澤。他說學問:“即在家庭日用之間,於‘孝悌’二字上,盡一分便是一分學,盡十分便是十分學……務使祖父母叔父母無一時不安樂,無一時不順適,下而兄弟妻子,皆藹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學問也。”

孝,指回報父母的恩情;悌,指兄弟姐妹及朋友之間和睦友愛。孝悌之學是做人的根本,更是爲人處世的基礎。以仁心待人,以大局爲重,纔是賢者安身立命、成就大業的基石。

曾國藩有一次獲得去外地當鄉試主考官的機會,利用這次時機,曾國藩一下子就賺了很多錢,這比他當官以來的俸祿總和還要多,但曾國藩立刻就把這一千兩白銀寄回給了家中,還寫道:六百兩給家中還債補貼之用,其餘四百兩給親朋好友改善生活。從這就足以看到曾國藩即便富裕,也仍未忘記親戚。雖然其兄弟寫信給他說這是自家錢,爲何要補貼給其他人?更何況家中負債都有一千兩。按照以往的脾氣,曾國藩可能早就暴怒了,但這個時候,曾國藩不僅沒有生氣,反而寫了一篇長長的書信,告訴他的弟弟們:其不知家中負債這麼多,那不如八百兩貼補家用,二百兩給親戚改善生活,如果不行,一切由父親決定。這還不夠,曾國藩在寫完這些信後,還不忘叮囑自己的弟弟要好好寫文章,練好書法,多給他回信,多增進兄弟之誼。

“大凡做官的人,往往厚於妻子而薄於兄弟”,而曾國藩“自問此心,覺無愧於兄弟”。他這麼說,也如此做,儘管曾遭溫弟、澄弟、沅弟的誤解,然一顆爲兄者的熱切殷重之心,無時不溢於紙間。弟有成則賀,弟有隙則謀;容弟誤解己之爲,但不容己縱容弟之錯。曾國藩在諸兄弟之間始終是一位如嚴父一般的“好大哥”。

而如何才能做到“和”,曾國藩這樣講:“孝友爲家庭之祥瑞,凡所稱因果報應,他事或不盡驗,獨孝友則立獲苷慶,反之則立獲殃禍,無不驗者。吾早歲久宦京師,於存養之道多疏,後來輾轉兵間,多獲諸弟之助,而吾毫無裨益於諸弟。餘兄弟姊妹各家,均有田宅之安,大抵皆九弟扶助之力。我身殘之後,爾等事兩叔如父,事叔母如母,視堂兄弟如手足。凡事皆從省嗇,獨待諸叔之家,則處處從厚。待堂兄弟以德業相勸,過失相規,期於彼此有成,爲第一要義。其次則親之慾其貴,愛之慾其富。常常以吉祥善事代諸昆季默爲禱祝,自當神人共欽。”

從以上可看出曾國藩對齊家的重視程度,其重要性在於齊家是修齊治平中不可缺少之一環,是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戰略大後方。他這樣對家人講:“凡天下官宦之家,多隻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終而溝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而曾家卻成爲特例。曾國藩封侯拜相,兩個兒子中,曾紀澤成爲清末頗有影響的外交家,曾紀鴻有極高的算學天賦,是清末著名數學家,其第三四代也人才輩出,成爲一常盛的百年家族。

放眼當下,“家”可能成了一種代名詞,很多人認爲只要家庭沒有矛盾就好,忽略了家真正的意義。能看到這裏的人,我知道少之又少,但我看到這裏的時候,卻默默地流下了眼淚。一個家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真的很重要,很多所謂的育子專家都說過: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而我的老師,一直以來都只有一個。缺少父愛的人,是永遠不可能健康地成長,內心的缺失往往成爲了日後精神或心理上地障礙。現在的我,可能真不如曾國藩那樣,有着對“齊家”高尚的感情,孤獨、寂寞、感性,都成爲了我的一種代名詞。但我還是希望能夠儘可能地去改變,去善待每一天,去好好以“孝”待母親,以“誠”待家人。我希望如今這個家,能夠成爲我在未來拼搏上最溫馨的港灣。所以,我很感謝《曾國藩家書》,讓我能夠真正讀懂家的含義,也讓我能夠認認真真靜下心來,做好眼前的工作,努力成爲“家”的支柱。

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 篇14

這是第二次翻家書,曾經買回來翻過一次,無感悟,僅是感嘆。今日再讀,感觸良多。或因時間不同,或因心境變化,都源於外力,並非內省。

專一爲感觸第一要義。爲學問,精讀一家之言,爲友貴專,任何事都離不開專一。少即是多,慢即是快。求多必然混亂心智,求速必然不求甚解。一生只做一件事,一個時間只看一本書,一個階段只關注一個公司,只愛一個人等等。一是核心,沒有一就沒有二三四五等等。

恆心爲做事之最高法門。半途而廢是平庸的唯一原因。爲何半途而廢,庸人因爲惰,才人因爲傲。所以,立志爲要,此志爲信仰,爲價值觀,並非具體目標。價值觀與生俱來,個人自求多福。

敬恕之處事原則。敬則無妄言,不議人長短,無驕傲之氣。恕則不損人利己,不佔人便宜,心存於厚。

曾公之言,只有處於類似境遇,纔可體察公之志向。爲何只見人感嘆公之聖偉,不見真正學於曾公。修身之路漫長,須時刻謹記,確實非常難,不易爲。

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 篇15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爲晚清“第一名臣”,後來者推崇其爲“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啓"同治中興",使大廈將傾的清王朝又苟延殘喘了60年,其功業無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澤被後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是近代中國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從清朝官吏到現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

作爲中國近代史上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國藩家書》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真知良言,極具說服力和感召力,從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處世、理財、治學、治軍、爲政等各個方面,真實而又細密,平常而又深入,可謂字字良言,句句妙語。儘管曾氏著作留傳下來的太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並使其成爲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尊精神偶像。

中國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業)、立德(成爲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爲後人留下學說)的“三不朽”之說。曾國藩雖出身低微,卻從小發憤圖強,立志“澄清天下”。立志之後持之以恆,對人對己坦坦蕩蕩,每日自修、自省、自律,實現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稱爲“晚清第一名臣”、“理學名儒”,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孔子曾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這名經歷了幾千年歲月打磨依然閃爍着金子般光芒的警世名言,不知激勵了多少有志之士。人貴有志。但“志”對於人來,不能僅僅作爲一個符號和標記,一旦樹立了遠大理想,就要對它負責。一部《曾國藩家書》讓我仰望到曾國藩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心靈世界,感悟到一個家庭崛起自有其自身的密碼,更觸摸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層積澱。

曾國藩認爲讀書要“求業之精,別無他法,日專而己矣。”講究“志、識、恆”;鼓勵其弟“不能不趁30以前立志猛進也。”、“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講求立志需嚴,求強當在自修處着力,內心修養、素質的提高,經過日積月累,形成高山景行的道德品格,做到真強;教育家人“做人之道,聖賢千言萬語,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以“不貪財、不失信、不自是”爲處世爲人之本,悉心體會“勤、儉、剛、明、忠、恕、謙、渾”。勤勞、謙遜、戒驕、寬容、節儉、堅忍、自強,在其家書中屢屢可見,言之切切。

人們常說,子孫有用,留錢沒有用;子孫無用,留錢也沒有用。令人感慨的是,曾國藩身爲朝廷重臣,手中實權在握,竟然入不敷出,“亦將欠債”,“決不肯以做官發財,決不肯留銀錢與後人。”再三叮囑家人要力行節儉以不致虧空,這在一般人看來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事。然而,這卻是實實在在的一個“廉”字,作爲封建士大夫的曾國藩是做到了,與今天那些利用職權大撈錢財、中飽私囊的的“蛀蟲“們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儘管書中不可避免地留下了那個時代和階級的烙印,但我們評價歷史人物又怎能以點代面、求全責備。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今天,經濟跳躍式地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人們的雄心壯志,也引發了浮躁之氣。各個領域追求短期效應、表面效應之風盛行,許多人不是在基礎工作上下功夫,而是沉浸於“一飛沖天,一鳴驚人”,竭澤而漁、殺雞取卵,比比皆是。這部家書值得每位有志之士一讀,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塑造自己,特別是當今人民的公僕們更應好好讀讀曾國藩的“八本堂”,謹記“居官以不要錢爲本、行軍以不擾民爲本”,每日審視自己的心靈,是否做到了“不問收穫,只問耕耘。”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爲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

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薰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並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恆、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 篇16

以前,對於曾國藩的認識,知道他是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清朝重要戰略家、政治家,記得毛澤東曾經說:“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表達出對這位中興名臣的推崇之情。

暑期在家,有幸讀《曾國藩家書》只是匆匆翻看了幾篇,但讓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許多。感覺對他有了另外一種印象,不僅是重臣,而且是一位知識廣博,道德修養極高,處事嚴謹,循循善誘的長者形象。

曾國藩與弟書之第一書時,寫到“予思朱子之言,爲學譬如熬肉,先須猛火煮,然後漫火溫”時,這又在說誰呢?就現實而言,我們大多數人,在爲學之初都曾對自己猛火煮過,但一離開那個環境,火隨之就熄滅了。求學的路上一路學來,畢業以後就少了學習的激情。很值得我們反思。談爲學之道,曾國藩說:“用功譬若掘井,與其多掘數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其中的苦中婆心的味道不言而喻,表面上理解,這句話有在一棵樹上吊死的味道,但從本質上講,卻說明了執着的重要。力掘一井總比淺掘數井更有希望見泉吧!一個在在社會上,必須要有自己的追求,這樣主能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找準位置,持之以恆力掘一井,泉總會見的。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要選準方向,執着追求,就一定能夠達到目標。

一旦目標確立,就要向着這個目標不懈努力,猛火煮之,漫火溫之,“何必擇地?何必擇時?”。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曾國藩真是一位偉大的良師,他自己就是老守一井而力求及泉的實證。他的才華和認識着實讓人佩服,也很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借鑑。

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 篇17

曾國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晚清重臣,著名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湘軍創立者和統帥者,晚清散文“湘鄉派”創始人。由於其實現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完成了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的偉大事業,被譽爲“中興第一名臣”、“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縱使曾國藩取得了如此驕人成績,並不是因爲多麼天賦異稟,而是在於一個勤字。《曾國藩家書》修身篇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能勤能敬,愚人有先知”,愛因斯坦也說過成功等於百分之99%的汗水加1%的天賦。聯繫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來,我們會發現生活中或者工作中,我們經常巴不得想以最快的速度解決問題,有時候就是一種“完成任務”的心態,以至於不顧實際完成的效果,以次充好,重複勞動,工作效率低下,而且工作技能也得不到提高。因此,我們必須克服惰性,努力做到曾國藩所說的手勤、腳勤、口琴、腦勤、事勤,相信勤能補拙,堅持到底一定會有不一樣的結果會出現。

《家書》敬、恕有云“聞有逆耳之言,當平心考究一番”,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隨着我們的知識、閱歷、經驗的不斷豐富,做事情也會更加有信心和決斷,但是事物總是“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答案,我們必須保持謹慎、客觀、包容的態度去看待和處理問題,不僅豐富自己的思路,還能是事情更加圓滿的得以解決。

《家書》挺忍有云“受不得窮、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世事紛擾,前路不知道有多少坎坷崎嶇,委屈在所難免,但是越是委屈,越是歷練胸襟、成就自我的最佳機會。委屈的時候,你所做和所爲也是展示的個人修養和風度,爲自己的人生積累不一樣的財富。着眼於複雜的實際工作和生活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委屈,伴隨着會有各種埋怨和指責,但是靜下心來,其實此時一個忍字就可消了無窮災禍,一個足字 即可省了無限營求。“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災星”。不論如何,爲人處世,盡一份心,做一日事,不要過分計較成敗得失,路還很長,放眼遠方,踏實腳下,如是即可!

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 篇18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爲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場楷模。我讀《曾國藩家書》的目的,是想從他平日的書信中瞭解到最真實的一面,褪去後人加在頭上的無數名號,瞭解真實的曾國藩究竟是什麼樣的,又有哪些方面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曾國藩家書》從近一千五百封家書中選取了兩百封,包含了修身養德、持家交友、治學爲政等許多方面,平淡的語句中蘊含着深刻的道理,給了我很多啓示。

一是讀書貴在有恆。他在勉勵弟弟的家書中說,“蓋世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爲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知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人們常說“活到老學到老”,而我們現在學習的目的性、功利性越來越重,很多時候學習是爲了通過某個考試、評上某個職稱,等考試通過、職稱評上了之後就會放下書本,各個書店賣的最好的書基本上是應試教育、職稱考試方面的。曾國藩認爲讀書貴在有恆,學習應當出於自發性,出於對知識的渴求,而不是把學習當做一種獲取利益的手段。誠然,現代人由於工作和生活的雙重壓力,沒有大把的時間用來學習,閒暇的時候更多是選擇看看電視上上網。我覺得不管其他人如何,作爲新時代的年輕人,應該把學習作爲自己的終身追求,融入到生活習慣中,做到勤學多思、善學好問,努力通過學習錘鍊自身修養、強化能力素質。

二是做事貴在堅持。曾國藩在家書中寫到,“堅其志,苦其心,勞其力,事無大小,必有所成”“用功譬若掘井,與其多掘數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我們的事業、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不輕言放棄,選擇咬牙堅持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如果不堅持,到哪裏都是放棄。如果這一刻不堅持,不管再到哪裏,身後總有一步可退,可退一步不會海闊天空,只會爲自己下一次的逃避埋下伏筆。當然,就算選擇堅持,也不可能每件事都能成功,但是堅持的過程中,收穫到的東西比成功更爲可貴,因爲我們收穫的是一種堅持的勇氣、必勝的信心,當一個人具備這些品格的時候,做其他事就能更輕易地獲得成功。就拿馬雲來說,阿里巴巴的創業之路並非一帆風順,網上購物當時在中國可以說一片空白,他們團隊面臨的困難是我們一般人難以想象的,但是馬雲選擇了堅持,他始終堅信阿里巴巴在中國的前景是非常光明的,結果也如他所願,他創造了阿里巴巴、淘寶這樣巨大的商業帝國。

三是做人貴在謙謹。曾國藩在寫給子侄的書信中說,“天地間唯謙謹是載富之道”“富家子弟多驕,貴家子弟多傲”溫廉謙恭讓,說起來容易,踐行起來卻很不簡單,古時的君子尚不能全爲,但曾國藩做到了極致,讀《曾國藩家書》的時候,一個居高位而不自傲、成大事而不自矜的謙謙君子躍然紙上。做一個謙虛謹慎的人是我們需要奉行或遵循的準則,也是一種義不容辭的風格與品德。作爲新時代的年輕人,謙虛謹慎是必備的素質,在對待同事時要溫和有禮、尊重他人,能虛心求教,取長補短。對待自己時要有自知之明,在成績面前不居功自傲;在缺點和錯誤面前不文過飾非,能主動採取措施進行改正。我們應該把謙虛謹慎作爲一種高尚的人格修養來自覺追求,作爲一種良好的工作作風來自覺發揚,作爲一種重要的爲人之道來自覺踐行。

#曾國藩讀書#讀完《曾國藩家書》,不僅學習到不少知識,更懂得了如何做人。

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 篇19

有幸一讀《曾國藩家書》,書中至理,受益無窮,深悔未早讀此書。有幾感言,遂記之。

曾國藩,聲名震天下,垂名於青史。其人品貴,其才華高,其官聲大,其地位顯,然吾最敬重其人品。孝長輩,悌手足,教子侄,睦親族,惜朋友,寬待人,嚴律己。與人交往,忠厚摯誠,全無害人之心,全無驕人之態,所言所行皆爲世範,爲後學之標杆。

曾國藩自道光二十年入京任官至同治十年,三十一年間,堅持與家人通信。家書逾40萬字,字裏行間飽含其對家族發展之殷切期望與擔當。吾嘗驚歎於曾氏家族長盛不衰,讀完此書方知緣由。曾氏家族早已把曾國藩所囑託“勤敬”二字奉爲人生信則,能有不成者?許多官居高位者,其家族曇花一現,必有驕奢貪佚之故。

曾國藩一生勤勉不輟,且嚴命家族中年輕輩須學勤敬二字,守和睦二字,戒懶戒奢,戒貪戒躁,此興家之象。他有言“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幾分,未有不興;若全無一分,無有不敗。和字能守得幾分,未有不興,不和未有不敗者。”細細思之,皆爲良言,貴比黃金。

曾國藩在外爲官數年而不得歸家,不能於長輩膝下孝順,時常愧疚,難以心安。不論經濟窘迫如何,都會給長輩寄物添衣,時刻惦記長輩深恩。吾讀至此,檢討自己言行,實感愧疚。平日對父母無好態度,一言九“頂”。與敬重相差遠矣,何談孝順?吾心愧之,吾心痛之,吾必改之!今後對父母定尊之敬之,孝之順之,以洗此前罪過。

曾國藩學問純粹,識見廣博,爲學有恆。每日習字、讀史、記日課,無一日不堅持。道光二十二年與諸弟書中有言“餘自立志自新以來,每日小楷寫日記,每日讀史十葉,每日記茶餘偶談一則,此三事未嘗一日間斷。”觀其家書可知其爲學之勤,治學之恆。曾公有至理名言曰:“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爲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讀至此,如醍醐灌頂,疑竇全消。爲學在於有志有識有恆,有此三者,難不成功,無此三者,萬難有成。

吾學習數年,常爲學業迷茫,究其原因,皆由惰致。日上三竿還不起,學有困惑仍不勤。行爲懶,思想懶,漸致疑惑叢生,如置身迷途。察曾公勤學而反思自己,愧疚不已,懊悔不已。急思補救之策,決心從今日起,戒懶惰,守勤奮。往日不可追,來日猶可爲,勿復虛擲光陰,立志做有志有爲青年人。

讀此書亦明家庭和睦之道。家中兄弟姊妹相處,萬不可有爭寵父母之心,萬不可有鑽營兄妹之計。當以忠厚爲寶,以誠摯爲條。若家中有一人騰達,不可忘其兄妹處境,理應多多幫扶。若家中有一人窘迫,兄弟姐妹皆要多多援手,萬不可看其笑話,任其困窮。當知不忘本源,守望相助,家族興旺。後輩子女教育,當以身作則,樹立榜樣。萬不可出於言語,止於行動,須知身教重於言傳。

書中道理,貴爲至寶,非吾區區幾言能記之。爲人處世,忠厚爲本,爲亙古不變之理。以後生活,謙卑向學,坦蕩做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 篇20

中國有句俗語說"一代就能闖出個富人,三代才能培養出貴族",足以看出家風的"潤物細無聲"的作用。要說家風這方面的典範榜樣,我認爲曾國藩當數第一。他曾被譽爲"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爲師爲將爲相一完人"。曾國藩的家風是什麼?讀完《曾國藩家書》,我對他的家風深感欽佩。本書收錄了曾國藩500餘封寫給父母、兄弟和子侄的家書中的200封,資料涉及到修身、治學、治家、理財、交友、待人、爲官和養生八個方面,毛主席曾說曾國藩是"辦事兼傳教之人"。

曾國藩在家書中反覆提到勤勉、謙恭、恆心、堅韌與自我反省。注重進德修業,戒除夜郎自大、恃才傲物與牢騷滿腹,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青年時代的毛澤東正是讀了這一段金玉良言才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專心致志的治學原則。曾國藩多次在信中告誡諸弟要"平驕矜之氣""戒傲惰二字","不宜非議譏笑他人"。

做人當自強,而不是與人爭強。曾國藩在致九弟的信中引經據典,歷數從古至今一些強勢人物的悲慘結局,告誡諸弟加強自身修養而不是與人爭強鬥狠。"古來如李斯、董卓、楊素者,其智力皆橫絕一世,而其禍敗亦炯異尋常……故吾輩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不與人爭,不是不求上進,而是一種豁達,一種隱忍,一種自我保護。"勿各逞己見"不是沒有主見,而是一種"謙謹"與寬容。

曾國藩一向強調讀書的重要性,認爲讀書能夠改變一個人的氣質,他在一封信中寫到: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都說:學而優則仕,很多人讓孩子讀書的目的是爲了讓孩子走上仕途,但曾國藩卻不願孩子做官。他在寫給兒子紀鴻的信中曰:"餘不願爲大官,但願爲讀書明理之君子。勤儉自持,習勞習苦,能夠處樂,能夠處約,此君子也。"很多人家長讓孩子讀書是爲了讓孩子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爲自己和家人長臉面,謀福利。殊不知,我們的讀書理念培養出了很多有文化沒有教養的自私自利的人,只注重學習分數忽略做人的教育使很多孩子喪失了自我規劃和沒有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的潛力。

古人云:"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深諳"家和萬事興"的道理,他在給父母的信中一再囑託要教弟"以和藹爲第一"。從《曾國藩家書》中能夠看出曾國藩對各位弟弟的生活極具關懷,小到他們的生活起居、爲人處事,大到從他們婚姻與、職業前程與家族祠堂修繕和墳塋改葬,無不一一掛在心上。幫忙鄰里族人是曾氏家族的傳統門風。儘管曾國藩在京生活曾一度很窘迫,靠借錢度日過年,但仍舊寄錢給族人以自助。在談到爲什麼接濟親戚族人時,曾國藩寫到"家中之債,今雖不還,後尚可還,贈人之舉,今若不爲,後必悔之!"

曾國藩十分注重交友待人的原則。他在京爲官,從不肯輕受人惠,情願別人佔他的便宜,斷不肯佔別人的便宜,在《家書中》,他多次告誡子侄親近良友、對待朋友必信必誠、患難與共勿留遺憾、勿與權貴相交、不可輕取人財等。從某種程度上講,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會與什麼樣的人交朋友,交什麼樣的朋友,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在青少年價值觀念構成的關鍵時期,把握交友原則至關重要,交友不慎就會貽誤自己的前程。

留物質財富於子女不如留精神家產,《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寫給父母兄弟子女的,也是寫給後世之人的,閱讀《曾國藩家書》我們可見賢思齊,慎獨內省,立德、立行、立言,修身養性,培育子女,樹可世代薪火相傳的家風。

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 篇21

被稱爲晚清"第一名臣",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後來者推崇其爲"千古完人"、"官場楷模"。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啓"同治中興",使大廈將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業無人可以效仿,而他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澤被後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是近代中國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從清朝官吏到現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

其所著的《曾國藩家書》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作爲中國近代史上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平淡家常事中蘊含真知良言。儘管曾氏著作留傳下來的太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他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並使其成爲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尊精神偶像。

主要體現在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共有330多封,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爲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

向來治家極嚴,曾氏家族。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薰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並諄諄加以教誨。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恆、修身、做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經商要學胡雪巖。"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爲"官場楷模"。熟讀中國歷史,"從政要學曾國藩。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澱了一整套官場絕學,用之於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兒女的好榜樣。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裏,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幹部。

一個"辦事(幹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毛澤東)一生勤奮讀書,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爲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又一個"儒學大師";革新桐城派的文學理論,其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鹹(豐)同(治)三朝的文壇,可謂"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 篇22

多讀書、讀好書可以讓身處浮躁社會的我們多幾分寧靜,濃濃的親情和友情正是現代人丟失並渴望得到的東西。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經歷這三個階段:幼年、中年、老年,充當三種角色:子女、手足、父母。有這樣一本書,可以讓我們以不同的身份去體味爲人處事的道理,以便我們在經歷同樣的階段之時少走彎路。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以兒女的身份去體會如何成爲一個孝子,以兄弟的身份體味如何盡到一個做兄長的職責,以父母的身份感受如何才能做一個稱職的家長。用心去讀,這本書所能帶給你的是一個人成長所需的寶貴精神財富,它就是《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是孝順的長子。在寫給父母的信中,他曾多次提到“以繁瑣爲貴”。這幾個字充分體現了一個遠方遊子對父母的關心思念之情。當椿萱並茂之時,曾國藩雖身爲朝廷命官,但凡家中嫁娶婚喪之事,無不是徵求過父母之意見,方作出決斷;當父母離開人世之時,雖手中大權在握仍不忘記講求孝道,即使在太平天國運動爆發被朝廷委以重任之時,仍然不忘記寄書至家中表達對父母的思念之情。

曾國藩是負責的兄長。他的家書中,許多是寫給弟弟們的,這足以看出家風“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內容涉及多個方面。在修身上,他提出:“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細讀家書,可知曾氏與子弟們談得最多的莫過於“勤”“謙”二字,勤能補拙,謙可受益。在治學上,他提出:“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恆爲主。”他告誡弟弟們不要去抱怨自己的天賦不高,也不要去抱怨外界的條不夠,關鍵在於自身的努力,努力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有恆。在治家上,小到弟弟們的生活起居、爲人處事,大到他們的職業前程,無不掛在心上。曾國藩認爲家運恆通須有三項條,一是兄弟和睦,二是體孝道,三是實行勤儉。在爲官上,他從兩方面表明自己的公心,“決不肯以做官發財,決不肯留銀錢與後人”。在待人上,曾氏提出:“求仁則人悅”,就是對人要有愛心,你關愛別人,別人也就歡迎你。

曾國藩是仁慈的父親。在他寫給九歲兒子紀鴻的一封家書中,提到了道德修養的重要性。他說:“凡人多望子孫爲大官,餘不願爲大官,但願爲讀書明理之君子”。這句話,百餘年廣爲傳頌。曾國藩強調功名不能完全由自己做主,而德行是可以由自己修煉的,他希望兒子要將重點放在德行修養上,這反襯出我們如今的教育太過重視“才”,而忽視了“德”。曾氏的這種家教啓迪了千千萬萬望子成龍的家長:“龍”不是“大官”,而是君子。天下父母皆有疼愛子女之心,這無可厚非,但“自古奮鬥出英雄,從紈絝少偉男。”家長們這樣的做法讓子女難以體會奮鬥的艱辛,更不懂得珍惜。今天,重溫曾氏不蓄銀錢給兒孫的話時,我從中感受到的是一個長者對後輩的真愛大愛。

且不評論曾國藩的歷史功過,他能夠在清代這個封建社會的末期成就一番事業,成爲近代洋務運動的先驅就實屬不易。通過閱讀他的家書,足以見到他成功的原因。《曾國藩家書》並不是長篇大論,也沒有精工巧思,但是處處充滿了樸素的人生哲理,是一本可以坐下細細品讀的好書。

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 篇23

兒時,粗略翻過幾頁曾國藩家書,因不解其中味又扔回書櫃。再讀的緣由很偶然,去了一次曾國藩故居,聽導遊講解曾公的平生,心生好奇嚮往:曾公出生於一個普通耕讀家庭,短短十年時間,就躍升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官居二品,其必有過人之處,於是又拿起細讀。

《曾國藩家書》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0年至同治10年前後達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所涉及的內容極爲廣泛,包括修身養性﹑爲人處世﹑交友識人﹑持家教子﹑治軍從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輩,中對諸弟,下及兒輩。在爲人處世上,曾國藩終生以“拙誠”、“堅忍”行事,他崇尚堅忍實幹,不僅在得意時埋頭苦幹,尤其是在失意時絕不灰心;在持家教子方面,他主張勤儉持家,努力治學,睦鄰友好,讀書明理。他常對子女說,只要有學問,就不怕沒飯吃。他還說,門第太盛則會出事端,主張不把財產留給子孫,子孫不肖留亦無用,子孫圖強,也不愁沒飯吃,這就是他所謂的盈虛消長的道理;在治軍用人方面,他主張以禮治軍,爲使官兵嚴守紀律,愛護百姓,他更是親做《愛民歌》以勸導官兵;在戰略戰術上,他認爲戰爭乃死生大事,應“先求穩當,次求變化”。在用人上,講求“仁孝、血誠”原則,選拔經世致用的人才,選人標準是“崇實黜浮,力杜工巧之風”,曾國藩的幕府就是一所人才培訓基地,李鴻、左宗棠等都在其左右共事。

深讀《曾國藩家書》,必定會被書中濃厚的親情所感染,曾國藩不負“道德冠冕一代”的盛譽,一封封或長或短的家書,字裏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濃濃的掛念、敬重、關懷、關心之情,在追名逐利的現代社會,這樣濃厚的親情尤顯可貴。

有多久沒靜下寫一封書信了?有多久沒陪父母好好說說話了?有多久沒和兄弟姐妹聚在一起了?繁華浮世,熙熙攘攘皆爲利,可通過讀《曾國藩家書》,我從曾公身上學到不少可貴的品質,最可貴的即是孝悌。給父母打個電話,爲父母買衣服,陪父母出去旅旅遊……在物質與情感方面儘可能滿足父母,父母事無小事,其實無需太多,若是能做到像他們愛我們一樣愛他們,已是足矣。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