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心得體會

2022年教育名著讀書心得(精選1篇)

本文已影響 3.19W人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書心得了。千萬不能認爲讀書心得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22年教育名著讀書心得(精選11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2022年教育名著讀書心得(精選1篇)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1

我喜歡這本書,由於它像一面鏡子,真誠的表述着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忠誠與執着。由於它充滿了精氣神,這種東西依附在服飾上,會使服飾帶有生氣;這種東西瀰漫在課堂中,會把所有的人的心緊緊抓住;這種東西貫穿於《新建議》中,使它充滿了善意,充滿了真誠,充滿了生命的靈氣。

“教師要學會敬畏”,敬畏真理,敬畏權威,敬畏生命。 “敬畏真理”這是毫無疑問的,課堂上,當教師在知識傳授時出現錯誤,要勇於承認、及時改正;碰到自己也不確定的問題,可以和學生一起探討,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敬畏權威”就是對那些有德之人,有廣博知識的人,有才華的人,把他們當成是我們隊伍中較爲優秀的普通一員,既學習他們的長處,也寬容他們的不足。“敬畏生命”這使我聯想到“尊重”兩個字,每一個學生都值得我們尊重,尊重他們的思想,尊重他們的人格,並不能把他們當成“小孩”來糊弄。

“教師應設法讓知識本身吸引學生”,這應該成爲每一個教師努力的方向,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凸現知識的樂趣。在課堂上能深入淺出地講解給學生聽,不照本宣讀,讓學生自己去尋求知識,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明白知識的意義、學習的樂趣,讓孩子們真正愛上“語文”,愛上“數學”。

記得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給怎樣的教師來培育,你自己就做這樣的教師吧!是的,教師,請把美好的笑容帶到學校,把對人與對世界的良好期盼帶到同事們和孩子們面前,像孩子一樣瞪着好奇的眼睛清點知識;把遊戲這一人類最古老的快樂的方式引入課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訓詞換成讚美,換成幽默;把那些塵封在角落裏的各種各樣的表情豐富在臉上,用你的腳尖輕盈地點地,聽腳步聲在走廊裏擊起快樂的迴響。

幸福的第一層樓是物質生活有保障。人活在世上,首先需要物質條件,這一點衆人皆知也無需多說。幸福的第二層樓是藝術生活。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用唱歌、聽音樂、看電影的方式使自己開心、滿足,作者認爲這就是藝術在發揮其作用,由於藝術能淨化心靈,釋放心中鬱悶,排遣生活中的不如意,達到精神自由境地,使人獲得幸福感。其實生活本身就是藝術,作爲教師,如有藝術的眼光與心靈,那你會發現,面對學生就是在進行藝術創作。因此,作者希望教師能造起幸福的二層樓,豐富生活,享受生活,永葆年輕之心。幸福的第三層樓是獨立思想。一個人能擁有獨立的思想,應該是一種較高的境界。作者說“完全幸福的人在前兩層樓裏幾乎沒有,惟有思想,獨立而自由的思想才能讓人完全自由”。對教師來說,思想是相當重要的。我們可以思考關於自己的工作,怎樣努力,怎樣幹得更好,怎樣從工作中發現和獲得樂趣。教師要邁上人生幸福的三層樓,就要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經常思考教育問題,爲什麼而教,怎樣教。

“傾聽”與“聽”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聽是入耳,一種生理遊戲,但不一定入心,別人說話你聽到了,僅僅是一種聲波和信號,是人的一種本能而已。而傾聽呢,是一種身心兩方面的活動,既入耳又入心,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學會傾聽是非常重要的,傾聽不僅是一種交往藝術,更是一種美德。教師當然需要傾聽,烏申斯基說:“如果教育者希望從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麼就必須從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真正的教育必然是從心與心的對話開始的,而心與心的對話又是從真誠的傾聽開始的。教師善於傾聽才能理解學生,才能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從而提高自己的水平。工作之餘,善於傾聽又會讓你交到知心朋友,擁有和諧融洽的家庭關係。因此,學會傾聽真的很重要,通過它會讓你學到更多的東西,也會讓你得到許多東西。

古人說得好:“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生存在着許多美好,也有許多的缺憾,就看我們有沒有能力去直面它,欣賞它。作者認爲 “欣賞缺憾的人生是追求幸福的人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來自於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由於理解了生活而升騰起的對生活的摯愛”。雖說我們所從事的教育事業是一份崇高的職業,可經歷中仍難免有一些不令人愉悅的回憶,甚至是心底涌起的陣陣苦痛,但這些不是生活的全部,只要我們足夠熱愛生活,投入生活越多,就能去體驗生命中的每一點感動,哪怕這感動並不是美好的。可以這麼說:有着缺憾的人生,纔是完整的人生,懂得欣賞缺憾的人生,纔是美麗的人生。

“另類校長”鄭傑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心中充滿了感慨與興奮。感慨的是當大家都在提教師專業化,大搞教育科研時,還有這麼一位校長從教師的心靈中走來,爲教師創設教育理想、教育靈魂。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2

根據學校的讀書計劃,這學期我有幸地拜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讀罷這本書,我受益匪淺。

陶行知先生作爲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國的文化和社會現實的基礎上,所提出的教育學說,既強調了教育的顯示功能,又關住了教育的終極目的,是適合中國國情的。他的理論和實踐,應該成爲中國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他的“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敬業精神讓人感動,我也爲之折服。

在讀到《教學合一》這節時,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學要合一的觀點,有三個理由:

第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

第二,新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

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並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繫起來。簡而言之,就是一,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三,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我仔細閱讀,細細品味,聯繫我的教學,我感覺陶公所提出的“教學合一”的觀點很有道理。

我畢業雖有兩三年的時間,但回顧一下,覺得自己有時只是一味地追求學生成績的提高而教學,這樣工作下來,我雖然很累,但學生每次的成績卻不如人意。教學生學,予以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找出規律,學會舉一反三,學以致用,學生也會在這種學習中找到一種知識的滿足感。教育的對象是學生,教師的課堂設計應適合本班學情,根據學情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實施教學,那麼這樣學生就會樂學了。教師除了正常的教學工作外,確實還需要不斷的學習,用豐厚的知識去充實自己,不是有句話“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須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活水嗎?”

《學生的精神》中提到三點:

(一)學生求學必須具有科學的精神;

(二)要改造社會必具有委婉的精神;

(三)應付環境必具有堅強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我想說說我自己的感受。現在的學生正如陶公所說容易“自滿”,自己剛剛對這個知識點有一定的領悟,就沾沾自喜,但真正實踐做題時,卻無從下手。學生對學習缺少一定的目標,很多學生不知道自己到學校來接受教育是爲了什麼。每當找學生談話時,我便會問“你準備讀完幹什麼?”學生的回答:“不知道。”他們從來很少會想過我以後的路該怎麼走?會是什麼樣?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上不想下功夫,更不願意吃苦,對於周圍的環境學生很少從自身找原因,而是把更多的原因歸納在外界的環境上。例如,一學生作業未完成,當問其原因時,學生回答無非這幾種“我不知道什麼時候交作業?”“我不會做。”“我不知道做哪道題?”“我忘記交作業啦!”“課代表交作業時沒告訴我!”諸如此類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讓人無可奈何,更多的時候我在問自己:“我們的學生到底是怎麼了?是什麼原因讓他們變成這樣?”

回首這三年的教學,我在不斷的告訴自己:你一定要學會去轉變角色了,你現在已經是一名教師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著》中師範生的第一變——孫悟空,也是這樣告訴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樣做一個好學生,才能培養出來許多好學生。可是爲什麼是變成孫悟空呢?陶行知先生說孫悟空有目的,有遠慮,有理想。他是抱着一種目的去拜師的,這無形中就告訴了我們如何做一個好學生。

《師範生的第二變——變個小孩子》中說道;“小孩子懂得什麼?”在這個態度下,牛頓被認爲是笨,伯瓦特是被認爲凡庸,愛迪生是被認爲壞蛋。這章的內容在告訴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在參與班級管理的過程中,把教師威嚴的架子給放下來,學會融入到學生中,師生成爲朋友,這樣你會發現他能做許多我們不能做的事,也能做許多我們認爲他不能做的事。我們再重新的審視他們,發現他們其實也有可愛之處,真正地與學生溝通,這樣會更有利於班級管理。

這本《教育名著》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陶公提出的“學做一個人。”他的“學做一個人”有三個條件:

(一)要有健康的身體——身體好,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啊,要做一個八十歲的青年,可以擔負很重的責任。

(二)要有獨立的思想——要能虛心,要思想透徹,有判斷是非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教學和學習中,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在討論問題時,與對方爭辯不過就放棄自己的見解。

(三)要有獨立的職業——要有獨立的職業,爲的是要生利,生利的人,自然可以得到社會的報酬。擇業時要根據個人的才幹和興趣。做事要有快樂,所以我們要根據個人的興趣來擇業。但是我們若要做事成功,我們必要有那樣的才幹。讀完此文,我深思,在當今社會中我們還需要怎樣努力做陶公文中所倡導的“人”呢?陶行知所研究和實驗的教育問題,直到今天,讓感到很中肯,很新鮮,仍有進行試驗的價值。他的“第一流的教育家”,“教學合一”,“我們的信條”“生活及教育”等這些諸多觀點讓我歎服,不斷地從他的教育名篇汲取豐厚的營養,來充實自己的教育理論知識,他的著作又如一盞明燈,在教育的海洋中引領我們去找尋屬於我們自己的目標。讀完此本名篇,我除了感動之餘,更多的是佩服,佩服他的爲人,更佩服他在那個時期所提出的一些鮮明的觀點,也正如魯迅所說:“讀完此書,我和一個高尚的靈魂接觸了!”我將努力去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業務素質。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3

教育終究是基於生命和貫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終能夠以更完美的生命的方式,緩慢而堅定地證明人性的勝利,證明我們內心對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誰專心致志於自己的事業,誰就能夠把這樣的信念堅持更久。“這是張文質老師在《教育是慢的藝術》中所寫的自序中的一段文字。

我挺喜歡這樣的文字。肖川老師的文字裏也會常常讀到這樣的一種感受。真正理解教育、熱愛教育、尊重教育的人,他的文字裏就總能流露出對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教育是需要等待,需要耐心的,確實是”緩慢“然而又是”堅定“的。每一次考試之前的班會課,學校都安排主題爲誠信教育,考風考紀講了又講,誠信簽名也是簽了又籤。然而,作弊的行爲依然屢禁不止。每次年級通報作弊的學生名單時,我的心就揪得緊緊的,生怕聽到自己班級孩子的名字。不明白是對學生不信任還是對自己不信任,總之會有一種緊張的情緒。雖然每次考前動員,我都費盡心思,總要講一些他們之前沒聽過的故事。因爲,我擔心老生常談最後會變成空談。比如這次期末考前,我講了一個留學生到德國去的時候所經歷的一件事。來自其他國家的留學生都能夠順利透過檢查,唯獨來自中國的學生要被留下來詳細檢查,他們不大相信文憑上的鋼印,不大相信身份證是真實的,因爲中國假的東西太多了,以至於他們覺得這個民族他們不敢隨意相信。你在國內,覺得處處防假,經常打假,都習以爲常了。然而,走出國門,你纔會發現,原先,民族的誠信危機已經影響到整個國家的尊嚴了。國有國格,人有人格。應對這樣的誠信危機,我們能做些什麼?每一次考試,期望我們都能想到我們的職責。類似這樣的教育很多,我們得不厭其煩地去尋找新鮮的教育故事,因爲我們一向期望孩子們的生命會很美麗,能儘量少沾染一些市儈的污濁氣。

孩子們今後走上社會,會看到很多陰暗面,會遇到很多挫折,會遇到很多與學校所教育的價值觀相沖突的東西。然後,我想,只要每個生命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已經得到了生命的教育,那麼,他會明白該怎樣去應對陰暗面,該怎樣去陽光地、用心地對待挫折。

要”專心致志於自己的事業“,才能把教育的信念堅持更久。也只有專心致志於自己的事業,才能得到更多的幸福和自由。

教育就是這麼一個工作。每帶一批學生,我便投入極大的心力。收穫的就是艱辛與幸福。每次十分疲憊之後,我想,下次,即使再大的幸福,我也不全心投入了。然而,當接手一個班級之後,又不自覺地投入進去了。我發現自己沒法不投入。於是就難免很累。此刻慢慢的也理解這麼一個事實了,我就是這麼一個控制不住會牽掛人的人。也許,這正證明着我”內心對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呢。

用生命潤澤生命,教育是基於生命且貫穿生命的。所以,我們的生命得時時在場。不能含糊,不能應付。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4

新教育行動在全國如火如荼的開展,我們也積極的`參與其中,又一次的讀了這本教育典著,又一次的豁然開朗,又一次的被深深的震撼。

再一次的重讀新教育,這一次對對它的理念:“過一種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燃起我對教育的新的期望。教育也可以是幸福的、完整的。這句話,不只說我們教師要過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學生也應該是幸福的。

這本書中我最欣賞的一句話是:行動就有收穫。朱永新教授說的是,只要你去做,你就能行;只要你去做你就會成功。是的呀。在人生的漫漫長河中,我們總是想要的、希望的很多,而實現的卻很少。原因有很多種,自身的惰性,是最重要的是,沒有去行動,沒有去堅持。我們不需要華而不實的話語,我們不需要誇誇其談的口號,我們只需要踏踏實實的去做、去行動,就一定會有所收穫。

而整本書裏,我感受最深的是沒有教師的幸福,就不會有快樂的學生。教師是教育活動的支撐點,一切爲了教師,爲了教師的一切。讓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共同成長,共同發展進步,讓教師和學生一樣,也能享受教育的幸福感和愉悅感。我們校長也常說,一個學校發展的最最核心的的東西就是教師用自己的專業發展帶動學校的發展,進而去影響學生的成長。那就很清楚了,如果沒有教師的成長,也就不會有學生的成長;沒有教師的快樂就不會有學生的快樂。教師不快樂,他就沒有激情去擁抱他的教育生活,那麼幸福的教育生活從何而來?

一個人精神發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閱讀讓我們精神起來!因此我們教師應該把閱讀當成一個自己的習慣,就像每天起牀、吃飯一樣,每天讀每天都有收穫。在收穫中成長,在收穫中快樂,自己快樂,孩子們也就快樂了。

朱永新教授還說過:“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養積極的態度,真正的讓教師、學生和學校一起成長。每個老師都應該有自己的夢,都應該給自己一種挑戰自我的勇氣,一種超越的精神。這樣每一個老師、每一位學生都要成功、都會成功。

爲師者,不斷提高自己,用心閱讀,用心成長,用心總結。讓我們在新教育這條路上,越走越堅定,越走越平坦。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5

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重視學會學習,終生學習,以人爲本,注重人的全面素質的提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特別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語文教學的過程性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和思維方式等。注重在學習體驗的過程中,學習者對所學的內容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現。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應是全體學生積累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生的年齡、知識積累和個性特點,只要是積極參與了學習研究的過程,都要給以肯定和鼓勵。體現語文教學的過程性,就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邊讀邊思,領悟語言表達之精妙,獲得情感體驗之愉悅。給學生討論交流的時間,討論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或同桌研究,或分組討論,或自由組合交流,以期達到人人蔘與、各抒己見的目的;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時間,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並尋求解決的途徑。教學過程中體現新的學生觀和質量觀,是對以往注重學習結果而忽視過程的評價觀念的挑戰。對於提高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學生素質,迎接新世紀的挑戰,乃至學生終生的學習,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語文教學的合作性是指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以小組爲主體而進行的一種旨在促進學生主體發展的教學活動。它以小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來實現解決問題的目的。生生互動的形式,凝聚了集體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有利於優勢互補,縮小個體差異;教學的合作性主要表現在:以討論的形式研討教師或學生提出的問題,學生在討論中一般要傾聽: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交流: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別人的意見進行評價和補充;協作:用自己擅長的形式(如讀、畫、唱、演等)展示問題的解決過程;分享:讓每個人獲得成功的體驗,並從中反思自己的學習行爲。其他語文實踐中的合作會更加充分和自由,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合作伙伴,就共同關注的問題進行研究。這個夥伴可以是老師、同學、家長以及其他任何人,合作對象的廣泛性,有利於學生開闊視野,學會與人相處。

教學的探究性。語文教學的探究性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探索式的學習研究活動,在攝取已有知識或經驗的基礎上,經過類化、組合和探究,獲得新的知識、能力和態度的教學活動。語文教學中探究的領域十分廣泛,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內容,也可以是詞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可以是學生感悟學習方法的過程,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凡是學生產生疑問的,都可以作爲探究的對象。兒童的思維和認知具有獨特的視角,不同生活經歷、個性特點的孩子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師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承認差異,不搞統一標準。

我是語文教師,我在語文的田野裏,耕耘每一寸土地。我深深地體會到一名教師的素養的高低決定了他是否是一名合格的教師,他的文化底蘊、他的教育追求、他的教育智慧的高低決定了他是否能擔負我們這個時代的教師使命。一名教師要想真正地成爲學生成長的引領者,成爲學生潛能的喚醒者,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具有世界意義的《學會生存》一書中,提出了終身學習的觀念,它幾乎無可爭議地被全世界的人們接受了。教育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浸透着對人文精神的永無止境的探究完善過程。爲此,我堅持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永不停息地學習。

新的時代賦予教師職業道德新的內涵,師德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政治說教,而是深刻的知識內涵和文化品格的具體體現。只有堅持不懈的學習,才能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展示自己的教育智慧和內在的精神氣質,才能完成好育人的神聖使命。一個教師書教得好,學問做得好,自然具有人格的魅力,自然受學生羣體的愛戴和尊敬,教師在人格上贏得學生的心,學生便會產生仰慕之情並心悅誠服、心甘情願地接受老師的教育。在美國,有一本家喻戶曉的雜誌《幸福》,有一期雜誌的封面上,醒目地寫着一行大字:要麼學習,要麼死亡!這句話引發了人們廣泛而深刻地思考,被全世界的各種媒體競相引用。因爲它揭示出這樣一個道理:在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就是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條件,學習就是我們每一個人乃至整個社會開啓繁榮富裕、文明幸福之門的金鑰匙。我無悔地追求着我的職業。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6

最近讀了《中外教育名著導讀》。在這短暫的幾周裏,我們讀到了很多平時沒看過的書。讀書成了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這幾周裏,我感覺成長很快。眼睛裏開始閃爍着智慧的光芒。以下就是我的心得。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需花。”我們渴望讀書,渴望獲得知識,但是我們卻常常會有這樣的疑惑:我們應該如何讀書?自古以來,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而讀書作爲其中一種既普通又直接但卻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由於理想雖不是高不可攀,但也不是唾手可得,沒有不懈的追求,理想只能是朵美麗的鏡中花。而作爲二十一世紀的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人們常把學習形容爲在書山上攀登,在學海中遨遊。事實上,知識的積累是成材的一個重要條件。我們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時期,我們需要得到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從而給自己的人生定向;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因此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同時我們也應拋棄古時舊的求知理念,什麼書中自有黃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爲了使讀書達到更好的效果,我們除了要善於動腦,找到所讀文章的“眼睛”,心領神會之外,還要勤於動筆,寫讀書筆記和讀後感。當然讀書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話所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把思考的結果整理出來,寫成筆記和感想,既有助於思考,也可以幫助我們記憶思考的結果,便於日後比較、綜合、分析。這對於我們提高寫作水平,也是很有幫助的。如果所讀的書是自己的書,還可以在書的空白處寫下自己看法、疑問、評論等,也可以做一些記號。這就是評註筆記。它會加強我們對文章的理解、記憶作文時如果要參考、模仿渡過的文章,有沒有做過評註的,效果大不一樣。喜歡閱讀一目瞭然的書的人是懶惰的人,只有閱讀那些需要自己反覆思考才能明白的書的人,纔是真正讀書的人。我喜歡閱讀艱深的著作。在閱讀中我強調想象和聯想。再抽象的理論表述,在進行思辨理解的同時,我把它還原成日常生活的圖景。有些只需要現成的聯想,有些需要想象的構造。我一直認爲,無法進入抽象概念的人是缺乏想象的人;缺乏想象的人如果自認爲理解抽象概念,這個概念在他那裏也已經是一個死的東西了,既沒有聯結能力,也沒有生成能力。

閱讀是抽象的,關於命運的感受是具體的。在抽象閱讀和現實感受中,我明白自身觀念的命運。我們生長在這麼好的年代,但在接受現成的非個人化的觀念里長大。許多教育和觀念已經深入到生理反應中去。我不得不四面突圍。人不能揪住自己的頭髮離開地球。在自圓其說的內部突圍中,惟一的途徑是自覺引入差異。遇到能夠證明自己感受和觀點的事物固然高興,遇到不同的甚至否定的事物,我更加高興。我很少單純地閱讀一本書,或者一種觀點。我總會同時將觀點不同的許多書放在一起讀。我越信服某種觀點或某本書,我越要尋找不同的書來辯論。 讀書,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更使我懂得了教育的高尚,教育的純潔。可以說:“是讀書是我開始喜歡上了教師這個職業。開始讓我明白了一個教師的偉大,明白了教育人的樂趣。相信在以後幾年的教學中,我還會不斷的讀書,用讀書來充實我的生活,我的人生。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7

陶行知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對於我們基礎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們就應努力學習他的教育思想,服務於我們的教育事業。我有幸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著》這本書,受益匪淺。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麼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好處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內含教育的好處。”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先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纔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爲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爲中心,認爲不以生活爲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生活教育”能夠找到現實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學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對學生的教師教學狀況的調查中發現,學生喜歡同現實生活、學生生活有密切聯繫的知識;學生喜歡能用生活的事件來解釋學科知識的老師。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此刻提倡的素質教育嗎?教師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就是我們此刻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說“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先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着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次,“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脫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說教。

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教育,善於開啓學生感受生活、學習探索的興致,教師是一個活的教科書,孩子從“活”的書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僅要教給孩子知識,更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計算,學會學習。教師就應像一個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後者性一個有生命的蠟燭,以便燃燒,一邊又在生長。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的豐富自我,使自我有更高的燃燒值,更高的照亮度,這樣纔有可能在有限的從教生涯中,爲祖國,爲民族的教育事業,爲千百萬人的成長做出一份自我的貢獻,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盞明燈,指引我繼續前進、感悟和探索……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8

暑假裏,我認真閱讀了《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本書。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進行了15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絕大部分也是世人帶着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

書中說到一個叫比利的孩子,總是喜歡發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例如讓水沿着水槽流下,帶着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小豬旋轉起來,最後進入玩具鱷魚嘴裏。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啓動了,你可以在裏面削鉛筆。他發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還是被勒令退學了,他似乎不會按學校規定的方式辦事,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

還有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當她第一天入校時是何等地激動。她已習慣於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堆磚和唱……在入校第一天這麼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裏,她充滿了期待,期待能在四周走動走動,期待能瞭解一些事物,期待學校能隨處歌唱、玩耍,她還期待着能與其他夥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她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裏,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老師複雜的說辭,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異的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當她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時,老師就建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於是,她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檢查後,又被人認爲是徹頭徹尾的“癡呆生”。

托馬斯先生髮現,孩子學習有困難,本質上是他的學習方法壓根和你不一樣,他具體分析了很多孩子學習不好的原因,最後歸結到是現今的學校教育很難適應孩子們多種天賦類型和學習方式的多樣性,老師們僅僅重視孩子在有限的幾個能力方面的培養,使得很多孩子天生的才能和潛能被打壓了,從而產生了很多不適應學校教育的差生、學業上的殘疾人,但這些標籤被無情地貼到孩子身上時,孩子們就真正地成了學業上的殘疾人了。

其實像《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中描述的這些外國孩子,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又何嘗少呢?在報告文學《每個父母都能成功——李聖珍老師的教育勝經》一書中介紹的北京一位叫李聖珍的老師,好幾年來,她已經將來自全國的50多個家長和老師認爲在學業上無可救藥的差生轉變成了人見人愛的好孩子。來李老師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學校考試幾乎門門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學四年級,數數還超不過20,有的孩子一見到書本就想撕……在李老師的教育下,這些孩子在學業上全部脫胎換骨,全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有的一躍成爲班上的前五名,有的當上了三好學生,還有的已經考上國內重點大學,有的還赴世界一流大學留學深造。

同托馬斯先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李聖珍,這位被中國教育界譽爲“拯救差生的聖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她語出驚人:世界上不願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業差只是教育不當的結果。

“學業殘疾”這一概念應該換成“學習差異”,成千上萬的被認爲有“學業殘疾”的小孩,並不是真正的殘疾,而是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而老師和家長並沒有認識清楚。而且,數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患有學校恐懼症或厭倦教室,是因爲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他們應該在學校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說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李聖珍常說,教育是一門神祕科學,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細心地分析。

古今中外不乏許多大器晚成的偉人,中國就有齊白石,年少時只能以木匠爲生,五十歲時開始學習繪畫,終成一代國畫大師;而外國也有愛因斯坦,年幼時數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沒阻礙他成年以後智力的蓬勃發展,“最偉大的發明家”桂冠無可非議地屬於他。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9

培根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中的文字使我們脫離了未開化的狀態。《走近教育大師》爲我搭設了一個平臺,使我能夠有機會以文字的形式,聆聽大師的聲音,提升自己的心靈。通過讀這本書,便能概覽從孔子到蔡元培,從蘇格拉底到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主張,通讀全篇,受益匪淺。書中共收錄了47位國內外著名教育家的言論,這個數字應該說不小了,但對於人類2000多年的教育史而言,似乎又微乎其微。其實,任何一部辭書都難以容納所有的教育家。所以,就會深深地發覺:原來教育可以這樣美的。

競爭的時代,家長挑選學校,孩子選擇老師,家長xx上書,道老師的好、說老師的壞,這些現象已屢見不鮮。可以說一個學校創辦是否成功,管理固然很重要,但是好老師的數量與質量卻是學校真正的生命線。

作爲一名新教師,孔子的一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啓發。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這句話常常被人們所引用。那道指什麼呢?我理解,應是指社會、政治的準則和做人的準則。而這些準則要理解他,不是容易的事,多少人就是在追求中,從少年到白頭。

準則其實是物與俱來的,有的隱藏較深或道理較深,有的則容易讓人察覺和接受。不管怎樣,求道是辛苦的,而且因人們的悟性所經歷的辛苦程度也不一樣,但求道的過程又是幸福的,真可謂“早晨知道了道,就是晚上死去也值得了。”

就說現在學校開展的歷史讀書活動,讀書之道,倒並不是真的爲了顏如玉、黃金屋。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所擁有的知識也是有限的,如果不學習就會落後時代,落後於生活。特別是我們做教師的,如果知識不夠用了,那就意味着職業生命的結束。——拿什麼去教學生!既然要讀書,那又要花費許多休息時間,又會出現各種工作上的衝突,也就是求道之苦吧。

處於今天的社會中,立於自己的世界裏,我以爲“朝聞道,夕死不可矣”。求道之路辛苦如此,然得悟即死,得與不得,有何區別?求爲何求?我們應體現道的價值,體現求的價值,然後死亦無憾。

當然,理解爲道是自覺,不是自主。朝聞道,夕死可矣,死的是“是非”的我,不是主我。即聞道者可以離開是非之人,進入立行真人世界。這又是另一種境界。

走進書本與大師爲友,走進書本與經典對話,走近這些教育的癡心漢可以讓人少一點浮躁和功利,多一點理解和寬容,更多一點熱情和關愛,可以讓我做一個讓人民滿意的好老師,讓學校的生命線真正得以延長。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10

最近,讀了加拿大教育家馬克斯.範梅南先生《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一書,對其中教育條件的論述感受深刻。

是的,教育學是應該具備根本條件, 缺少了它們,教育生活就不可能了,至少是不可能成功了。

一、愛和關心孩子是教育學的條件

這是因爲學生不是老師選擇的,老師與學生的聯繫也不是血緣的那種關係,

而是非常簡單地,當孩子出現在教室裏時老師與他相見。所以說老師作爲一名教育者必須具備愛心,且這種愛心真是教育者的偉大之處。老師對學生的愛成了教育關係發展的先決條件,大凡一個愛學生的老師總是一個好老師,一個成功的老師。反之,一個不太愛學生的老師其教育生涯總是不成功的。

愛是教育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用心去愛每位學生是教師的職責,師愛是師德的靈魂。教育是愛的事業,只有投入 “情”和“愛”,纔會盡心盡力去幫助學生,才能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學生“親其師”,方能“信其道”,也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遵循“師愛爲本”的思想,用愛心去滋潤每一位學生的心靈,像春雨潤物似的浸潤、感染,關注他們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幫助他們解決他們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他們感悟生活,做有心人,從周圍的人和事中汲取有用的養分,不斷地完善自己。愛護每位學生,展現教師人格魅力是我們教師的工作原則。今天的孩子不缺少物質上的愛,缺少的是精神上的。而精神上的愛是那些愛呢?

概括起來就是幾種愛:

1、平等的愛;

2、理解的愛;

3、尊重的愛;

4、信任的愛;

5、民主的愛。

如果我們做老師的做父母的都能經常不斷的與孩子進行民主平等尊重信任這樣的交往的話,那麼我們的教育一定是服務型的而不是管理型的。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如果一個老師愛他的學生,師生感情好,那麼老師表揚,學生認爲是鼓勵,老師批評,學生認爲是愛護。如果一個教師不愛他的學生,師生關係緊張,那麼表揚,學生認爲是在哄人,批評,學生認爲是在故意找岔、整人。

二、對學生的希望,信任是教育的條件

“我不會放棄對你的希望的,我知道你可以造就你自己的生活”。希望指的是那些給了我們對學生的發展的各種可能性的耐心和忍耐,信念和信任。信任的希望激發了孩子,使他們能夠對自己的發展和前途充滿了自信。在我的教育實踐中,因爲信任而改變的學生數不勝數,一個學生偶而犯小錯,老師對他說;”相信你會該好的,老師對你是信任的”,又是比嚴厲的訓斥效果要好的多。

多年來的我深有體會:信任對師生是雙向調節的,老師對學生信任,學生也會對老師信任。有據話說得好,信則靈,不信則無,所以說,給學生的希望,信任也就是給你自己的希望和信任。總之愛的教育是一門深而活的學問,愛的教育是一本大書。讓我們用愛的實踐來譜寫教育職業生涯的亮麗樂章。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11

作爲一名教師,我一直在爲做一個稱職的、優秀的教師而不懈地努力着,自認爲只要成績提高上去了,班級管理好了就是稱職的教師、優秀的教師。而拜讀了《教學勇氣》一書後,我的心震撼了,好象黑暗中摸索的行人看到了指路的明燈;我的心豁然開朗,一些沉睡的教育瑣事突然之間甦醒,以前和現在的一些困惑也能在這裏找到共鳴,因爲《教學勇氣》給了我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審視到了最最真實的“教師心靈”。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是一本充滿智慧和理性的書,作者通過描述個人的心理經歷,以及在工作期間對其他教師的瞭解,直面那些爲教學所恐懼、所糾纏的痛苦心靈的經歷。帕爾默告訴我們,“認識自我”是核心問題,他說:“當我還不瞭解自我時,我就不瞭解我的學生們是誰。……當我還不瞭解自我時,我也不能夠懂得我的學科。”帕爾默引導我們進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幫助我們建立了對教學的共同認識。教師的內心包含着知識、情感、精神和意志,教育是帶領學生進行一次心靈之旅的過程。這就是帕爾默獨特的眼光,嶄新的視角,他帶領着我去審視自己的心靈,去尋找屬於自己的教學勇氣的支點。

整合心靈源自愛心

當我們的激情逐漸被繁瑣的工作、平淡的生活、工作的壓力所吞噬;當我們重新看自己的時候不禁覺得有些陌生時,我們怎樣在教學中把我們的心靈找回?怎樣把真心獻給我們的學生?我們能不能也像一些優秀的老師那樣,把愛獻給孩子們,用心來教,爲我們的教學注入鮮活的情感?在《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這本書中,帕爾默帶領我進行一次心靈之旅。他認爲,良好的教學不在於教學技巧的純熟,真正好的教學源於教師正直、誠實的優秀品質,這就需要教師擁有一顆博大的愛心。一個沒有愛心的教師,不管他的技術怎樣純熟,我想,他也不會把學生教好。

冰心說:“世上沒有一朵鮮花不美麗,也沒有一個孩子不可愛。”教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既要有“嚴父”般的嚴格要求,又要有“慈母心腸”的細心呵護。老師的愛能使自卑者自尊,使落後者上進,使悲觀者看到希望,使冷漠者燃起激情。在教學中,如果我們的教師多給學生一點愛心,多一些鼓勵,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那麼他們一定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學習效率就不言而喻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