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心得體會

自卑與超越讀書心得範文大綱

本文已影響 3.19W人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心得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書心得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自卑與超越讀書心得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自卑與超越讀書心得範文

  自卑與超越讀書心得1

阿德勒一生著作豐富,而此書著成於阿德勒思想最成熟的1932年,書中包括了阿德勒最主要的思想。

我們一直是以自己賦予現實的意義來感受現實,我們所感受的不是現實本身,而是現實被我們所賦予的意義,或者說是我們的感受是我們自己對現實的解釋。因此,我們可以順理成章地說:每個人感受到的意義多多少少總是不完全的,甚至是不正確的,因爲“意義”是一個充滿了謬誤的領域。屬於私人的意義是完全沒有意義的,意義只有在和他人交往時纔有存在的可能。只對某個人意味着某些事情的東西實在是毫無意義的。

對於個體的人來說,生活中的每一個問題幾乎都可以歸納於職業、社會和性這三個主要問題之下。每個人對這三個問題所作出的反應,都清楚地表現出他對生活意義的最深層的感受。

生活的意義在於爲團體貢獻力量,在於對別人發生興趣以及互助合作。

每件記憶都是值得紀念之物。

預見運動的方向是心靈最重要的功用。所有心理上的錯誤,都是選擇動作方向時的錯誤。

心理學的領域是:探討個人各種表情中的意義,找尋瞭解其目標的方法,並以之和別人的目標互相比較。心理學研究的是個人對他身體印象的態度,我們現在可以開始討論人類心靈之間的巨大差異是如何造成的。個體心理學一個更進一步的定義:它是對合作之缺陷的瞭解。在個體心理學中,我們考慮的是靈魂本身,是統一的心靈。我們研究的是個人賦予世界和他們自身的意義,他們的目標,他們努力的方向,以及他們對生活問題的處理方式。迄至目前,我們所擁有的瞭解心理差異的最好方法,就是觀察其合作能力的高低。

我們說過,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間,個人正忙着構造他心靈的整體性,並在他的心靈和肉體間建立起關係。他利用由遺傳得來的材料和從環境中獲得的印象,並將它們修正,以配合他對優越感的追求。在第五年結束時,他的人格已經成形。他賦予生活的意義、他追求的目標、他趨近目標的方式、他的情緒傾向等等,也都已經固定。以後它們雖然也可能改變,但在改變它們之前,他必須先從兒童期固定成形時所犯的錯誤中解脫出來。正如他以前所有的表現都和他對生活的解釋互相配合一樣,現在他的新表現也會和他的新解釋密合無間。生活的意義是在生命開始時的四五年間確定的。

在舉止間處處故意要凌駕於他人之上的人,我們不得不懷疑:在他背後是否有需要他做出特殊努力才能消除的自卑感存在。自卑感表現的方式有千萬種,也許我能夠用三個孩子初次被帶到動物園的故事來說明這一點。當他們站在獅子籠前面時,一個孩子躲在他母親的背後,全身發抖地說道:“我要回家。”第二個孩子站在原地,臉色蒼白地用抖動的聲音說道:“我一點都不怕。”第三個目不轉睛地盯着獅子,並問他的媽媽:“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事實上,這三個孩子都已經感到自己所處的劣勢,但是每個人卻都按照他自己的生活樣式,用自己的方法表現出他的感覺。

沒有人能長期地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會使他採取某種行動來解除自己的緊張狀態。即便一個人已經氣餒了,即便他不再認爲腳踏實地的努力能夠改進他的處境,他仍然無法忍受他的自卑感,他仍然會努力設法要擺脫它們,只是他所採用的方法卻不能對他有所助益。他的目標仍然是“凌駕於困難之上”,可是他卻不再設法克服障礙,反倒用一種優越感來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同時,他的自卑感會愈積愈多,因爲造成自卑的情境仍然一成未變,問題也依舊存在。他所採取的每一步都會逐漸將他導入自欺之中,而他的各種問題也會以日漸增大的壓力逼迫着他。如果我們只看他的動作,而不設法予以瞭解,我們會以爲他是漫無目標的。他給我們的印象裏,並沒有要改進其環境的計劃。我們所看到的是:他雖然像其他人一樣地全心全力要使自己覺得順當,可是卻放棄了改變客觀環境的希望,他所有的舉動都帶有此種色彩。如果他覺得軟弱,他會跑到能使他覺得強壯的環境裏去。他不是把自己鍛鍊得更強壯、更有適應能力,而是訓練自己,讓自己在自己的眼中顯得更強壯。他欺騙自己的努力只能獲得部分的成功。如果他覺得無法應付這類盤旋不去的問題,他可能會變成獨裁的暴君,以此來重新肯定自己的重要性。他可以用這種方式來麻醉自己,但是他的自卑感仍然原封未動。它們依舊是舊有情境所引起的舊有的自卑感,它們會變成他精神生活中長久潛伏的暗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便能稱之爲“自卑情結”。

當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應付的問題時,他表示他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此時出現的情緒便是自卑情緒。由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看出:憤怒、眼淚和道歉一樣,都可能是自卑情緒的表現。由於自卑感總是會造成緊張,所以爭取優越感的補償動作必然會同時出現,但是其目的卻不在於解決問題。爭取優越感的動作總是朝向生活中無用的一面,真正的問題卻被遮掩起來或避開不談。個人限制了他的活動範圍,苦心孤詣地要避免失敗,而不是追求成功。他在困難面前會表現出猶疑、彷徨,甚至是退卻的舉動。這種態度可以在對公共場所懷有恐懼症的個案中很清楚地看出來。這種病徵表現出一種信念:“我不能走得太遠。我必須留在熟悉的環境裏。生活中充滿了危險,我必須避免面對它們。”

發現眼淚是駕馭別人最佳武器的孩子,會變成愛哭的娃娃,而愛哭的娃娃又很容易變成患有憂鬱症的成人。眼淚和抱怨——這些方法我稱之爲“水性的力量”(water power)——是破壞合作並將他人貶爲奴僕的有效武器。

自卑感本身並不是變態的,它們是人類地位之所以增進的原因。

個人的整個目標也是如此:它的內涵不會在一種表現中表露淨盡,但是我們能從它的各種表現中認出它的廬山真面目。有個在家裏非常聽話,可是卻顯得相當愚笨的男孩子,他在學校總是落於人後,在家中也顯得平庸無奇。他有一個大他兩歲的哥哥,但是他哥哥的生活樣式卻和他迥然不同。他哥哥又聰明又活躍,可是生性魯莽,不斷惹麻煩。有一天,人家聽到這個弟弟對他的哥哥說道:“我寧可笨一點,也不願意像你那麼粗魯!”假如我們能夠了解他的目標是在避免麻煩,那麼他的愚蠢實在是非常明智之舉。由於他的愚蠢,別人對他的要求也比較少,如果他犯了錯誤,他也不會因此受到責備。從他的目標看來,他不是愚笨,他是在裝傻。

沒有學會如何瞭解兒童的人,是不可能瞭解成人的。

除非實情被認爲富有危險性,否則謊言便毫無意義。

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類的通性。

他們所犯的唯一錯誤是他們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無用處的一面。

在所有的心靈現象中,最能顯露其中祕密的,是個人的記憶。記憶絕不會和生活的樣式背道而馳。只要他的生活樣式發生了改變,他的記憶也會隨之改變。他會記住不同的事情,否則他便會對他記得的事件給予不同的解釋。記憶的正確與否是沒有多大關係的,它們最大的價值在於它們代表了個人的判斷:“早在兒童時代,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了。”或:“在兒童時代,我便已經發現世界是這個樣子了。各種記憶中最富有啓發性的,是他開始述說故事的方式,以及他能夠記起的最早事件。

我們大多數人應付生活的方式。我們得到一種印象後,總是喜歡用它來解釋其他事情。我們經常發現:當一個人討厭某件事物,而要找出這種厭惡的理由時,他通常會從他的經驗中挑選出某些東西來作爲解釋。

當我們聽到懶散的孩子時,我們總可以找到有某個人習慣於幫他收拾東西。當我們聽到怕黑暗和怕孤單的孩子時,我們總可以找到某一個經常在注意他、撫慰他的人。

每個自殺案件都是一種譴責。

假如下雨了,你該怎麼辦?你只能打把雨傘或坐出租車,想要和雨反抗或壓過它都是沒有用的。

據我所知,解釋夢的理論只有兩種是容易爲人瞭解而且也合乎科學的。這兩種聲稱要了解夢並解釋夢的學派,是心理分析的弗洛伊德學派和個體心理學派。在這兩者之中,可能只有個體心理學者纔敢說他們的解釋是完全合乎常識的。

夢的目標是它所留下來的感覺。夢的工作就是應付我們面臨的難題,並提供解決之道。每一個夢都是自我陶醉和自我催眠,它的全部目的就是引起一種讓我們準備應付某種問題的心境。在其中,我們會看到和個人日常生活完全相同的人格。此外,我們還會看到他在心靈的工作中,彷彿正準備着他將在白天運用的各種感覺。

很少有人沒有做過由高處摔下的夢。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它表示這個人的心靈保守並擔心遭受失敗,而不是全心全力要克服困難。

當然,有些危險是真實的,但是把一個人弄得膽小如鼠,是不能幫助他應付危險的。

決定孩子行爲的,並不是他的經驗,而是他從經驗中獲得的結論。

在個體心理學中,我們不再關心着要找出害怕的原因,而是要分辨出它的目的。

在不美滿的婚姻下長大的兒童,除非他們最初的印象被糾正過來,否則他們對婚姻會持有悲觀的看法。即使是在成年之後,他們也會覺得婚姻註定是不幸的。

沒有人喜歡受批評,但是假如一個人把逃避批評作爲生活的中心點,那他跟社會的各種關係都會受到干擾。

在金錢方面,我們應該特別強調,即使父親是家庭主要的經濟來源,它仍然是家庭共有的。父親絕不應表現得好像他在施捨,其他人則在收受。在理想的婚姻中,由男主人提供家庭的經濟來源只不過是家庭成員間分工合作的結果而已。有許多父親利用他們的經濟地位作爲統治家政的方法。在家庭中不應有統治者,應設法避免每一個能造成不平等感覺的機會。每一位父親都應該瞭解,我們的文化過分強調了男性的優越地位,結果他的妻子在和他結婚之後,便深怕自己會受到貶抑而被置於低下的地位。他不能只因爲他的妻子是女性,不會像他一樣賺錢養家,便以爲妻子不如自己。無論妻子對支持家庭的經濟來源是否出過一臂之力,如果家庭生活是真正和諧的,那麼由誰賺錢養家或誰來承擔做家務,都不應成爲問題。

不能以友善的方式進行的教育便是錯誤的教育。

有許多婦女仍然利用“告訴爸爸”作爲強迫孩子們服從的手段,這些孩子對男性在生活中的地位會作何感想?

在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之中,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讓他們知道家庭是社會的一個單位,在家庭之外還有許多值得信賴的人類和朋友。

爭執是無法使人心悅誠服的。

大部分的兒童在班上不同的各學期間,大致會保持相同的名次。他們總是名列第一,或排在中間,或居於人後。這顯示出他們爲自己訂下的限制,他們的樂觀程度,以及他們的活動範圍。

孩子會了解自己器官功能作用的程度,他會依照他對自己能力的判斷來限制自己的發展。

現在,有許多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也認爲性格中有遺傳成分的信念只能稱爲迷信而已。在每種不平凡的能力後面,我們所看到的,並不是異乎尋常的遺傳,而是長期的興趣和訓練。

還有些孩子一向不願意登上領袖的位置,他們總是希望找一個領袖來跟隨,這個領袖就是肯收留他作爲下屬的兒童或成人。這並不是一種良好的傾向,假如我們能降低這種卑順傾向的話,我一定會覺得非常高興。如果我們不能消除它,這種兒童在以後的生活中將不能居於領袖的地位,依照他們的意願,他們會選擇小職員的職位,從事一些每一件事情都已經被人預先安排好的例行工作。

憂鬱症患者還有以自殺作爲報復手段的傾向,因此醫生第一件要注意的事,就是避免給他們自殺的藉口。我自己解除這種緊張的方法是向他們建議治療中最重要的規則:“不要做你不喜歡做的任何事情。”這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我相信它牽涉到整個問題的基礎。

我們對於一個“人”的所有要求,以及我們能夠給他的最高榮譽,就是他必須身爲良好的工作者,所有其他人的朋友,和愛情與婚姻中的真正伴侶。一言以蔽之,他必須證明他是人類的一個良好的同伴。

“愛情,以及其結果的婚姻,都是對異性的伴侶最親密的奉獻,它表現在心心相印、身體的吸引,以及生兒育女的共同願望中。我們很容易看出,愛情和婚姻都是合作的一面,這種合作不僅是爲了兩個人的幸福,而且也是爲了人類的利益。”應把愛情和婚姻當做是一種社會工作,當做和天堂一樣是錯誤的,把結婚當做是戀愛史詩的終結也是錯誤的。

沒有人能夠心平氣和地忍受卑下的地位。伴侶們必須是平等的,人們只有在平等的時候才能找出克服共同困難的方法。

我們在考慮一個人是否適合於結婚時,經常都是看他是不是曾經在正常的家庭中受過訓練,以及看他對待父母、兄弟姐妹的態度。最重要的因素是他在何處得到他對愛情和婚姻的準備的。當然,我們知道,決定一個人的並不是他的環境,而是他對環境的估計。他的估計是很有用的。很可能他在父母的家中經歷過非常不愉快的家庭生活,但這也會刺激他設法使自己的家庭生活更爲美滿。他可能努力讓自己爲結婚做好準備。我們不能只因爲一個人有過不幸的家庭生活,便判斷他可能會失敗而拒絕他。

  自卑與超越讀書心得2

《自卑與超越》是奧地利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AlfredAlder(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晚年時期寫的,出版至今估計快100年了,英文書名叫《Whatlifeshouldmeantoyou》。個人感覺英文書名更合適點,書中Alder就像一個長者一樣,他用通俗易懂,簡明生動的語言從生活的意義,心理與身體,自卑感與優越感,早期記憶,夢,家庭影響,學校影響,青春期,犯罪及其預防,職業,人類與同伴,愛情與婚姻這十二個主題來闡述了生活的意義。

書中第一章就指出人類生活的意義在於奉獻,在於對他人產生興趣和學會合作。這也是我一直都有跟孩子提到的一點,從她聽得懂道理後就不斷地跟她說,你不是單獨一個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的,不是你想要怎麼樣就怎麼樣,一個人不可能有完全的自由,我們要學會互相合作,你尊重別人,別人也會尊重你。比如在課堂上,學會合作尊重老師的教學成果,這樣我們既學了知識又不用在課外花更多時間去補習;在家庭裏,學會按自己的每天的工作量按部就班完成。好處就是我們不僅高效地完成了自己的各項學習任務,也爲自己贏得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另一面也因爲自己的合作而跟父母和學校老師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Alder指出人的一生都是追求從自卑到優越的過程,即使是那些罪犯,他們和其他人也沒什麼兩樣,只不過他們在追求優越的過程中方向上發生了錯誤。書中主要列舉了三類孩子,一類是身體有缺陷的兒童,一類是受寵的兒童,還有一類是受忽視的兒童。這三類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沒能在正確的方向上得到訓練,他們在以後的生活中就容易形成錯誤的生活風格,以致走上錯誤的道路。比如身體有缺陷的孩子,如果他們自身的缺陷沒有得到理解和關愛,他們就很難體會到生活的意義就是奉獻。他們更容易關注自己的感覺,害怕被嘲弄。他們就更不會對別人感興趣了,自然也就學不會合作。

受寵的兒童,因爲他一直得到別人的寵愛,通常會認爲自己無須努力就會出出類拔萃。一旦當他進入不是以自己爲注意中心的環境時,他就會非常失落,會覺得世界拋棄了他,他受過的訓練是期待而不是給予。他習慣了別人奉承,後果就是他失去了獨立性,也失去了學習面對問題的其他處理方法。他的興趣只在於全身心關注自己,從不學習合作的運用和必要性。當他不再容易找到往昔的溫暖和順從及被奉承時,他們就會覺得被出賣了,就會認爲社會對他們充滿了敵意,認爲“別人和他對着幹”,一旦他賦予生活這樣的意義,那麼他們往後努力的方向都將是錯誤的。

受忽視的兒童,這個很好理解。這類兒童從不知愛與合作爲何物,他編造了一通不包含這些友好力量的生活解釋。當他面對困難時,他會高估困難,低估自己可以得到別人幫助的能力。他認爲社會對他很冷酷,他懷疑別人,無法相信自己可以通過對別人的有益行爲來獲得感情和尊重。他也就無法對別人產生興趣和學會合作了,從而也就賦予了錯誤的生活意義,在錯誤的方向上越努力越遠。

因此Alder指出人的早期記憶是相當重要的,它會持續影響人的一生。我們的家庭,學校都要訓練兒童對他人產生興趣並學會合作。我們要允許兒童在共同任務和共同遊戲中,在他們自己這個年齡層的孩子中,找到自己的方式。母親的第一要務就是讓孩子感受到愛並讓孩子信任,這樣她就獲得了孩子的興趣,感情和合作,之後她必須擴大並提高這種信任感到孩子所處的各個環境中,孩子就會對他人逐漸產生興趣並學會合作。學校也是一樣,當孩子第一次上學,他會面對社會生活的新考驗。老師就要吸引孩子並讓孩子對她產生信任,孩子受到鼓勵,就會更有信心和興趣從而學會合作。

總的說來,這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我先是看了一遍,又在喜馬拉雅上完整地聽了一遍,然後又看了一遍。書中的內容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更幫助我們避免養育孩子過程中可能會犯的種種錯誤。他所提倡的生活意義現今仍有非常積極的影響。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意義都是爲人類的進步奉獻,合作是必須的。

  自卑與超越讀書心得3

對於《自卑與超越》這本書,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見解。而在我讀的過程中,重點思考了本書的第三章——自卑感與優越感。以下是我的一些理解。

理解自卑感追求正確的優越感:

阿德勒認爲,自卑感在個人心理髮展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每個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欠,這就決定了人們的潛意識中都存在自卑感。每個人解決其自卑感的方式影響他的行爲模式。許多精神病理現象的發生與對自卑感處理不當有關。

同時,爲了理解自卑感的表達形式,阿德勒講過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三個小朋友,都是第一次到動物園去,他們站在獅虎山前,被獅子的威嚴嚇壞了。一個小朋友躲在媽媽的背後說”我要回家。“另外一個小朋友臉色蒼白全身發抖,但他站在原地仰着頭說:”我一點都不害怕。“第三位小朋友惡狠狠地蹬着獅子,問媽媽說:”我能向它吐口唾沫嗎?”這三個小朋友的行爲其實都是自卑感的表現,只是形式不同。

自卑感的表達形式千萬種,如果我們一直保持着勇氣,便可能以直接、實際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進環境——來使我們脫離這種感覺。沒有人能長期感受自卑之感,他一定會使自己採取某種行動來解除自己的緊張狀態。假使一個人已經氣餒了,假使他不再認爲腳踏實地的努力能改進他的情景,他仍無法忍受他的`自卑感,他仍然會努力設法要擺脫他們,只是他所採用的方法卻是不能使他有所進益。他的目標仍然是“凌駕於困難之上”,可是他卻不在設法克服障礙,反倒是一種優越感來自我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同時,自卑感愈多,而自卑的情境一成未變,問題也依舊存在。他所採取的每一部都會逐漸將他導入自欺之中。

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幫助這些用錯誤方法追求優越感的人呢?如果我們認爲認清: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類的通行,那麼這件事情便不難。知道了這一點,我們便能設身處境,同情他們的掙扎。他們所犯得唯一錯誤時他們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無用處的一面。在每件人類的創作之後,都隱藏有對優越感的追求,它是所有對我們文化貢獻的源泉。人類的整個活動都沿着這條偉大的行動線。然而,真正能夠應付並主宰其生活問題的人,只有那些在奮鬥過程中,也能表現出利人傾向的人,他們超越前進的方式,使別人也能受益。如果我們依這種正確的方向來對待人,我們便會發現:要他們悔悟並不困難。人類所有對價值和成功的判斷,最後總是以合作爲基礎的,這是人類種族偉大的共同點。我們對行爲、理想、目標、行動和性格特徵的各種要求,都是他們應該有助於人類的合作。天才是人類中最合作的人,在他的行爲和態度的某些方面,我們或許看不出其合作的能力,但我們卻能從其生命的整個歷程中看出來他的合作和奉獻精神

一個人如果能夠有效地補償自卑,便可以使自己的心理及人格健全發展。如果補償失敗,便會使人喪失信心和勇氣,意志消沉、沮喪、壓抑,甚至自暴自棄,形成“自卑情結”。阿德勒認爲,每個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欠,這就決定了人們的潛意識中都有自卑感存在。

我很認同阿德勒對自卑感形成的看法,孩童時期是一個關鍵的階段,兒童發現自己的不足並通過一切實際行動來補足自己的自卑感,不論是模仿大人,還是獨立創造,在兒童時期就有了自己應對自卑的一套機制克服自卑,這種處世態度和方式決定和影響着每個人日後的成長方向。怎樣面對自卑,怎樣形成好的處理自卑的方式,是一個人成長階段重要的經歷。

我認爲,在一個人自出生就與社會建立起了一種聯繫,在自己的心裏就有對社會的認識和感知,另一方面,他會對自己有了認識,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就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自卑感或“自卑情結”,重要的是,在這個成長經歷的過程中,父母,家人,老師,同學等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父母正確的引導會讓一個人對自我有更積極的認識,幫助教導孩子有更好的與外界聯繫的方式,在父母的正確教育下會形成正確的應對自卑的方式。另外,老師,同學等周圍的人與父母一樣,在不同程度上會影響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方式,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就會產生消極的自卑情緒,甚至更不利於發展的影響。

自卑感在兒童身上是普遍存在的,這是一個事實,怎樣面對這個現實,怎樣處理好這個問題,除了自身因素外,家長老師等角色的引導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另外,我認爲自卑感是有兩面性的,有其利也有其弊,有利的一方面是,這種自卑情緒會起到激勵的作用,在成長的過程中會發現自身的不足,這時由身體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能促使人奮發圖強,力求振作,尋求合作,從而超越自卑,補償弱點。然而,若是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好的引導,這種自卑情緒就會成爲摧毀一個人的原因,沒有找到正確的應對方式致使自己沒有勇氣面對自己的不足,是自卑沒有正確的出路。

自卑究竟是好是壞,最關鍵的原因就是:是不是有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去消解它,利用它,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身的因素,生活環境的影響。每個人不同的自卑感,不同“追求優越”的天性,不同的補償方式,造就我們每個人獨特的人格特性,也決定了每個人的不同生活風格,這些個性化奠定了有可能超越現實的獨特性與創造性的基石,也即是接受人類傳遞的社會文化的同時,並能推動社會的發展。這就是人與人間差異的原因。人們的自卑感(有意或無意)不斷的補償,而又不斷的發現新的自卑於是又向新的優越努力,自卑不息,超越不斷,終其一生,這也就是人類生存的意義,人生價值的所在,消除自卑追求卓越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人們上進和追求卓越的根本內在的需求和原因。

其實我說的這些只是阿德勒的個人心理學中所講的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大家要是有興趣的話,可以到網上搜一下,也可以去圖書館借,我覺得,真的對自己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都能有好大的幫助,讓我們重新審視一下自己,到底爲什麼會這麼做,爲什麼會這樣,怎麼樣抓住根本,去改正自己,避免做傻事。

我現在感覺,對每一個人來說,沒有所謂的錯事,因爲對每一個人的意義來說,他所做的事都是對的,只不過那件傻事,是從一個錯誤的意義中產生,而改正那個意義,纔是正途。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