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心得體會

左傳讀書心得範文(精選5篇)

本文已影響 1.16W人 

左傳讀書心得範文(精選5篇)

左傳讀書心得範文(精選5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書心得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左傳讀書心得範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左傳讀書心得1

《左傳》看似是對歷史事件的客觀描寫,但在描寫當中又參雜着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總結與經驗教訓,爲人們提供了歷史的借鑑。

在個人方面,用理性去看待問題,用邏輯去征服他人。在《燭之武退秦師》中,秦晉聯合攻鄭,燭之武說秦伯,剛開始是把鄭國的存亡問題放在一邊,先對秦、晉、鄭三國的利害關係進行着重的具體說明,其次敘述保存鄭國對秦的好處:“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最後在述說晉國的狼子野心與對秦國的忘恩負義:“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一步步地敘述,把秦、晉、鄭三國的利害關係清晰地擺在秦穆公的面前,最後打動秦穆公,不僅使得秦國退兵,而且還留了秦將杞子三人帥軍助鄭守衛鄭國。

一個國與國之間的戰爭都可以運用嚴謹而周密,委婉而多姿的邏輯思維去熄滅戰火,更何況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呢。現在的中小學,往往過一段時間就會有相關的某某因爲打架而受傷住院或者殘廢,這都是因爲一點小小的摩擦而導致的。有時候不妨換個角度,打架不能徹底的解決問題,要學會運用理性的觀點去看待問題,用嚴密的邏輯去征服別人。

在教育方面,循循善誘,有足夠的耐心去對待每一個人。在《鄭伯克段於鄢》一文中,莊公一生下來就被其母武姜所厭惡,而他的弟弟則一直被其母偏愛,先王在位之時,其母就想要廢除莊公而改立段爲王。莊公上位時,其母又私地下各種陰謀來阻撓莊公持政。段因受其母的偏愛而驕縱無忌,大臣們害怕段會釀成禍害,紛紛請旨想除去他,莊公卻泰然處之。其實莊公不是不明白段和其母的禍心,只不過他的略是令其養癰爲患,“多行不宜必自斃”。終於,段被莊公寬容的假像所迷惑,利令智昏地率兵伐京,最終被莊公所滅。

其實莊公如果能夠對段有一定的教育,或許段也不會養成驕縱無忌的性格。老師是教書育人的偉大職業,它對學生有很大的啓蒙作用,甚至會影響學生的一生,但有的老師卻對一些性格比較惡劣、老師的勸告不聽、漠視課堂紀律的學生採取自由放養的方式,認爲老師的話你現在不聽,那就等到到了社會由法律制約吧。其實,對於學生來說,他調皮只是爲了引起別人的注意,只要老師抓住學生的心理,有足夠的耐心,循循善誘,那麼一定可以讓學生認真起來。

在國家方面,杜絕腐敗行賄之風,建立高效廉潔、勤儉節約型政府。《臧哀伯諫納郜鼎》中,宋莊公因爲殺了死馬孔文嘉以及宋殤,爲了取得魯國的支持,把郜國的大鼎送給了魯國作爲賄賂,魯莊公接受了它並將它置於太廟中。魯大臣臧哀伯就對此表示魯莊公這種行爲是明示百官可以納賄,是國家衰敗的象徵。

“國家之敗,由官邪也。”這個道理不僅對那時的魯國有用,即使拿到現在也一樣具有普遍意義。就如一個當代的管理者,如果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則的話,那麼他的下屬也同樣這麼做,那麼他的管理可以說是一個失敗。同樣在我國現在的反腐進程中有很好的借鑑意義,我國的反腐要從高層抓起,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治本,哪些地方的官員也就不會腐敗,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腐糜之風,構建一個高效廉潔的政府。

每一部史書,每一篇文章,每一個內容,只要能用心地去品嚐,細細體會其中所蘊含的道理,那麼它就是一部好的作品。正如《左傳》,它起於魯隱公元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記載了豐富多彩的歷史事件,描寫了形形色色的歷史人物,每一個篇章,都揭示了其中所蘊涵的大大小小的道理,對現在的個人、社會與國家都有很大的借鑑作用。

《左傳》標誌着我國敘事散文的成熟,爲先秦散文“敘事之最”。偶爾無聊的時候看看史書,尤其是像《左傳》這樣優秀散文典範,可以從中汲取經驗和教訓的,進而完善自己,做一個完美的人,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

  左傳讀書心得2

這個年輕人應該是鄭莊公的愛子了,而且還算是一個有爲的年輕人。婉言謝絕了齊國送來的美女,不知道是爲了什麼原因?如果是爲了政治,通過這次聯姻,可以加強齊鄭之間的聯盟,那公子忽應該毫不猶豫的答應下來,更何況文姜可是有名的美女啊,可以說是財色雙收。爲什麼?

現在他又代表鄭莊公出兵幫助齊國抵禦北戎的進攻,取得了輝煌的戰績,斬殺三百,俘虜了大良,少良兩個元帥。齊僖公一看,少年有爲,又想把自己另外的女兒許配給他,他又拒絕了。

但是,齊國在論功行賞的時候,主持人魯國這個迂腐的教條主義國家,卻沒有把鄭國放在前面,惹得我們的少年英雄很不高興。

後來,四年之後,就爆發了有郎之戰。

在前面的《左傳》裏,有三處提到了這位可愛的年輕人。

“隱公三年,鄭武公、莊公爲平王卿士。王貳於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爲質於鄭,鄭公子忽爲質於周。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鄭交惡。”

“隱公七年, 鄭公子忽在王所,故陳侯請妻之。鄭伯許之,乃成昏。”

“隱公八年,四月甲辰,鄭公子忽如陳逆婦嬀。”

現在是恆公六年,公子忽已經成婚多年了。夫妻感情十分深厚,他謝絕了齊僖公的婚事,倒是說明了這個小夥子是個性情中人,敢愛敢恨。

在後面的歷史裏,這個人物再次出現,卻是引發了一場腥風血雨的王位爭奪戰,這個年輕人又一次做出了讓我們驚訝的事情,歷史真的不屬於這樣的年輕人。

鄭莊公這位老英雄,看來還是十分喜歡這個嫡長子的,年紀輕輕地就開始栽培他。當年鄭莊公和周王室關係緊張的時候,相互交換人質,公子忽就是人質。按照觸龍說趙太后裏的說法,這是在給公子忽積累政治資本。後來公子忽在周王室那裏和陳侯的女兒成婚,和陳國接了親家。

不過可惜的是,這個親家實力太弱,終其在春秋的歷史長河裏,永遠是陪角,連一次象樣的政治作爲都沒有,隨時都寄人籬下的苟延殘喘。鄭莊公在和周王室的長葛之戰的時候,陳國迫於壓力,加入到了周聯軍的行列。可對手又是親家翁,着實讓這個陳侯爲難。所以,在兩軍一交戰的時候,陳國首先潰敗,將周聯軍的左翼讓給了鄭莊公,結果周聯軍打敗,周恆王中箭受傷,險些成爲鄭國的俘虜。這也算是爲鄭國出了一把力吧。

  左傳讀書心得3

《左傳》作爲史,在那個“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時代,所記錄的多是禮樂征伐;作爲《春秋》的注本,其行文亦不外乎“春秋大義”。

“世道衰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孟子·滕文公·下》)

撇開《春秋》是否爲孔子所作不談,這裏只是希望證明在《春秋》《左傳》文字的背後存在着一種思想理念。誠然,“以《春秋》爲褒貶者,亂《春秋》也”。但史官記錄時所秉的原則必然體現了其時代的價值觀。比如《左傳》中很少提及女性,所寫不是可錄入《烈女傳》的“好女”便是敗德的劣女。再比如《左傳》中對管仲知禮的不斷描寫。當然最著名的例子便是“鄭伯克段於鄢”。

那是個禮崩樂壞的時代。正因這樣的時代,我感受到了史官的無情,“趙盾弒其君”的描述曾讓我感到戰慄,史筆無情,一言一行都有把尺在衡量,也是在那一刻,我體會到作《春秋》其背後的用心;戰慄過後,不禁爲其熱情所感動。

這種知其不可爲而爲之的勇氣與信念,很難讓人無動於衷。在風雲變革的社會...

  左傳讀書心得4

左丘明的《左傳》作爲中國最完備的編年體史書,它代表了先秦文化和文學的最高成就,晉代學者賀循稱之“史之極也”,宋代學者呂祖謙稱之“接三代之末流,《五經》之餘派。學者苟盡心於此,則有不盡只用矣。”足以可見其對後世產生的深遠影響。

《左傳》的史料價值是非常巨大的。記載非常豐富,記載了當時社會的方方面面,包括很多諸侯的治國霸業。所以《左傳》是我們瞭解先秦時期的列國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寶貴資料。特別是詳細記載了諸侯、王室之間的明爭暗鬥,這些資料都曾作爲後世史學家們的原始參考,如司馬遷和班固等著《史記》和《漢書》的時候,都以《左傳》爲原始材料整理,《左傳》的史料價值是得到公認的,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這部史學上第一部編年體形式的`書籍,拓寬了我國史學發展的長河,開創了先河。值得一提的是,《左傳》中記載的戰爭非常之多,多達四百多次,其中不乏一些膾炙人口的典故,如城濮之戰、鄢陵之戰、殽之戰等,戰爭的時間,背景,起因,戰爭的經驗等都記述的非常詳實。更值得稱道的是左丘明對於戰爭始終抱着客觀的態度,不帶個人感情色彩,做到了不偏不倚。我想這些經典的戰爭也是後世兵家早期研究的對象吧。

我們可能太注重《左傳》的史料價值,而忽略了其文學價值。其實,《左傳》的文學性同樣不容小覷。他能將那麼多雜亂的歷史事件有條不紊的敘述出來,並且對於歷史中人物個性的描寫也非常突出,生動還原了歷史的本來面目。《左傳》也很好的傳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一直以來認爲這是對《春秋》的最完美的註解,“民本”的思想顯得尤其突出。

它是我們文明古國的文化瑰寶,歷代的學者們將其與《史記》並稱,不是不無道理的。我們要善於發現這部“歷史散文”的魅力。

  左傳讀書心得5

《左傳》爲春秋三傳之一,魯國人左丘明用魯國紀年的方式講述各國發生的事。作者是站在官方的角度記事的,所以書中處處傳達着爲君者勤政愛民,爲人臣者忠君,此外還有孝順、等級等觀念。

春秋是歷史上一個動亂的時代,周王室衰退,諸侯國勢力膨脹。因爲動亂,國家間時時會有被吞併的危險,這就促使各諸侯國在結合自身地理位置、民衆特點等基礎上勵精圖治,強壯自己,因此各種文化相互碰撞和發展,可以說,這是中華史上第一個文化繁榮的時期,是一次文化革命。

站在周禮的角度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對君主的忠誠似乎高於對家人的關愛,這在《石碏諫寵州籲》中可以看見,石碏殺了驕奢淫逸害死桓公而自立的州籲,還殺了自己的兒子石厚,因爲他與州籲同黨作亂。如果石碏自己從小傾心教導兒子要追隨明君,石厚或許不會與州籲一同作亂,既然有自己的過失,又爲何全部加在兒子身上?爲忠於衛桓公穩定國內秩序而大義滅親,這從人道主義上講真太不可思議。但在中國歷史上,這種大義滅親又好像隨處可見。曾聽人講發生在家鄉文革時期的真實故事,一個女教師的兒子被人打成右派,很多人在街上游行反對他,他母親也就是這個女教師也在遊行隊伍中,因爲她是政府的職員,如果不跟着打她的兒子,她的工作也會沒的,所以她不得不在隊伍中高喊“打到某某某(她兒子名字)”,親情在某個時候竟如此淡薄。但也有不同於石碏的“忠”“貞”的代表——荀息,他是另一個諸葛亮,爲晉獻公傾盡心力,最後自殺而死。

春秋時雖然禮崩樂壞,但各國仍強調等級,不僅要向周天子交貢賦,還要將國內發生之事上報。在《王以諸侯伐鄭》中鄭莊公與周桓王打戰,周桓王肩膀受傷,當臣子請求追逐周桓王時,鄭伯說“君子不欲多上人,何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無損,多矣”。這說明他仍有分封等級的觀念,即使自己強大了,也不敢明着推翻周天子的統治,而是首求自保。

歷朝歷代中都有女人通過獲得君主寵愛改變自己不是嫡子的兒子的命運,使之登上寶座。《左傳》中有典型的一例:《晉驪姬之亂》,從“亂”字中可以看出,講述者是站在千古之制的基礎上,認爲驪姬亂政、禍政,但我認爲這可以看成古代女權意識的萌發,即使驪姬是讓她兒子當國君而非自己,但至少她懂得要用自己的力量改變政治面貌,所以應叫“女人改政”。可惜在以後的朝代裏,女性的主體意識一直被壓制,男權社會使得這種意識不能茁壯成長。

讀《左傳》,我才真正深刻感受到一句話“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有神降於莘》裏,虢公想通過對神的祭祀得到土地,內史批評說不聽於民而聽信與神是亡國之道。“國將興,聽於民;將亡,聽於神”的思想是唯物史觀的體現,勿信神。強調以民爲本、愛民的,還有《秦輸慄於晉》等。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統治者儘管提出“民爲邦本”,但只是講要重視百姓,因爲他們是農業的主要生產力,而農業又是統治的根基。古代的民本思想並沒說百姓爲國家的主人、民爲國主。這就和現代的有本質區別。

另外,春秋的諸侯國們經常打着仁德的口號與其他國家打戰,因此《左傳》中有一些戰爭篇目,涉及戰爭場面、作戰人員的計謀,如《曹劌論戰》《晉侯及楚人戰於城濮》,還有爲維護國家主權產生的優秀外交辭令也是春秋燦爛文化的一部分。

各種宮廷政變,政權的更迭,春秋處於時代新舊交替之際,大繁榮的思想文化成爲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礎。《左傳》不僅有史學價值,更有文化價值,今天的人應多從這裏得到更多民族文化的精華。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