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說課稿

精選說課稿範文集合七篇

本文已影響 1.1W人 

作爲一名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說課稿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選說課稿範文集合七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

《春》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閱讀課文。本單元要點是引導學生學會寫景的方法,學會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春》是一篇詩意盎然的寫景抒情散文,作者以清新優美的語言引導人們去欣賞大地回春的動人景象,並感受春天所帶來的蓬勃生機與無限希望。課文扣住了春天的特徵,用詩的筆調,描繪了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生機勃發,草木花卉競相爭榮的景象。學習這篇課文是提高聽、說、讀、寫能力的重要途徑,是一次美的巡禮;從中既可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受到美的薰陶。

2、學教目標

知識目標

①掌握生字詞。

②學習用鮮明、準確、生動的語言,具體地、繪聲繪色地描繪春天的各種景色。

③學習作者對事物的細緻觀察和抓住“春天”的特點。

能力目標:

①體會本文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②培養朗誦能力,背誦這篇文章。

③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畫面美,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熱愛自然的情感。

3、學教重難點

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通過語言感悟春天的美麗。

4、學情分析

春天是學生熟悉而喜愛的季節,他們都有切身的體驗和感受。這篇文章語言口語化,平易好懂,節奏明快,形象生動,極富表現力,容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說學教理念

重視互動合作。《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因此,在學教中要重視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平等、融洽交流討論的互動合作,引導學生在互動合作中自主構建探究問題、發現解決問題途徑的閱讀方式,並逐步學得合作技能。

  三、說學教方法

採取學案導學的學習方式。在分小組合作探究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獲得研讀、精讀、品讀的學習方法,品味文中傳神的語句。

1、情景法。利用多媒體營造出自然、美麗、溫馨的春天,給學生創設一個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

2、朗讀法。“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一篇好文章是讀出來的,因此,將各種方式的讀貫穿於整個課堂,讓學生在讀中學,學中悟。

3、探究討論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討論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寫作成功之法。

  四、說學教流程

  (一)課文導入

“讓學生說說自己心中春天的樣子,以及對春天所寄寓的感情。”以此調動學生的生活儲備。同時展示課件,配以春天的影像及音樂,給學生創設一個輕鬆、愉悅的氛圍。讓學生由景入情,進入到春的回味和想像之中。

  (二)整體感知課文

第一,認真閱讀學案,利用教師提供的材料完成學案上所設計的導學問題。

第二,小組內合作,歸納出重難點和關鍵,確定個體學習目標認同整體目標,並找出疑難問題加以記錄,並在課上交流。分小組討論六幅春天的畫面,並且給出“研討提示”,但學生的研討並不限於提示,允許學生各抒已見,尊重體驗的個體差異,不求結論統一和唯一,重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體驗閱讀的過程和方法。在討論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抓住表現景物特徵的詞語感悟春的美麗。其次,引導學生進行變句分析,使學生感悟作者是如何融情於景,做到情景交融,以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走進學習小組,發現學生存在問題,糾正解釋。

第三,將交流中新的啓示和同組內其它同學的問題,記錄在學案上,並展示在各組黑板上,教師引導學生找出典型問題,組織學生自主學習。

第四,根據學習時產生的新的問題,本組在全面討論的基礎上,重點研究所分工的問題,爲展示交流課做準備。

第五,帶着對文章的深入理解進行朗讀,並勾畫出所喜歡的句子,說說喜歡的原因,並仿寫一個。讓學生和文章產生共鳴,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作業設計

感悟朱自清先生的《春》,寫一篇短文,描繪自己家鄉的春天。這是對文章的體驗和反思,學習、欣賞、借鑑課文,做到學以致用。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小學音樂二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的表演曲目《金孔雀輕輕跳》。主要教學內容是學唱《金孔雀輕輕跳》這首歌曲,並利用多種途徑和手段,讓學生初步感受傣族的風土人情,在音樂活動中感受美,體現美。

《金孔雀輕輕跳》是由翁向新作詞,任明作曲的一首具有濃郁傣族風格的歌曲。2/4拍,一段體結構,五聲調式,多用la音而帶有羽調色彩。曲調清新優美,旋律自然流暢,多以三、五度音程進行,配以 XX XX | X — |爲主的節奏,好像傣家小朋友與小孔雀一起跳起輕巧的舞步,姿態翩翩的情景。整首歌曲熱情地謳歌了傣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如同一幅秀麗的圖畫,給人留下美好的遐想與回味。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音樂新大綱的要求,重在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表現欣賞音樂的審美能力的培養,結合音樂課程標準和二年級學生的認識水平,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爲:

1、知識技能目標:①啓發學生用甜美的、圓潤的聲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②學習傣族舞蹈的基本動作,嘗試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現本曲。

2、思想教育目標:通過表演歌曲《金孔雀輕輕跳》,從音樂中感受所描繪的動物形象,使學生能夠理解本課的主題——美麗的動物,培養他們愛護動物的意識,並從優美的舞姿中領悟到團結友愛助人爲樂的道理。

3、情感態度目標:通過學唱《金孔雀輕輕跳》,讓學生感受傣族風格的歌曲,進一步感受和了解傣鄉的風情,從而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感和愛國主義思想,加深對民族音樂的熱愛。

  三、說教學重難點:

一節課能否成功,我覺得重點的突破和難點的把握非常重要。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設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重點:①啓發學生初步運用甜美的、自然的聲音演唱歌曲《金孔雀輕輕跳》;

②學習傣族舞蹈的基本動作,激發學生用優美的傣族舞蹈與老師同學合作表演; ③感受傣族風格的歌曲,瞭解傣族的風土人情。

難點:①歌曲中同節奏、同歌詞,但不同旋律的最後兩樂句的學習;

②從音樂中感受孔雀優美的形象和從容的步態,從而培養學生愛護動物、保護環境的思想。

  四、說教法: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老師在教學中只是協助學習活動的助手作用,讓學生在創作的活動中學習。”因此,在本課教學中,爲了能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強烈興趣,能更好地完成本課的教學內容,我按照新課標的要求,採用多媒體課件的輔助,我運用了以下的幾種教學方法:

1、猜謎導入法:老師通過讓學生猜謎語的方式引入新課,先讓學生猜出謎底“孔雀”,

用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通過談話“你們瞭解孔雀嗎,讓小孔雀帶領我們參觀美麗的傣鄉”引出雲南及傣族,再通過課件展示傣族的優美風景及風土人情創設了傣族的優美情境,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利用學生對未知事物的巨大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感到學習新課的趣味感、新奇感。

2、教師示範法:學唱歌曲《金孔雀輕輕跳》前,老師先有感情地範唱一遍,讓學生感受歌曲的節拍,加深對樂曲情緒的體驗進而更熟悉旋律;到後面編創活動部分,老師根據歌曲自編一組傣族舞蹈動作給學生作示範,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傣族舞蹈的動律,從中感受孔雀優美的形象和從容的步態,進而讓他們對美產生直觀的、初步的印象,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悅。

3、旋律模唱法:老師分樂句彈奏出歌曲旋律,要求學生用“lu”音模唱出與音高、節奏完全相同的旋律,如第一樂句,教師彈31 35 | 5 - | 36 12 | 2-|,學生模唱“lu??”這樣有利於訓練學生的音準節奏又能培養學生音樂記憶力。

4、創設多種體驗、感受,表現的形式和通道,如通過師生聊天、欣賞傣族風情、欣賞舞蹈、欣賞音樂、表演、創編舞蹈等等途徑,使學生能夠在更寬廣的領域中發展自己的藝術潛能,獲得音樂美的體驗。

  五、說學法:

因爲二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爲主,活潑好動善模仿。在教學設計中我力求使課堂內容突出趣味性和遊戲性,並注重其想象力和創造性的培養。爲了適合二年級學生的學情以及音樂要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方式,因此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時,我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堅持以學生自主學習、自信表演、模仿探究等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地參與到音樂實踐中,讓每一個孩子都享受到音樂所帶給他們的樂趣,步步深入地引導學生學習歌曲《金孔雀輕輕跳》。學生主要有以下幾個學法:

1、訓練法。大膽放手,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在指導學生學習歌曲的過程中,重在讓學生通過聆聽音樂,從中感受音樂的旋律、節奏,再跟琴模唱找出歌曲較難唱的樂句,分析樂句,化難爲易,最後親自嘗試,完整並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討論法。通過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討論,在老師的引導下獲得真知,在討論中增強他們的交往能力,達到共同提高。

2、羣體合作法。在學習舞蹈的過程中,爲了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發揮其獨特的才華,我會鼓勵他們互相幫肋、互相啓迪、互相促進,三個五個一組,發揮其羣體力量,從而領悟到團結友愛助人爲樂的道理。

  六、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具準備主要是多媒體課件和鋼琴。對於這堂課整個教學過程的展開我主要圍繞以下幾個環節:

(一)謎語導入,激發興趣

一堂好課必須有一個良好的導入作爲前奏,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在課前導入這一環節中,首先我通過讓學生猜謎語的方式引入新課,引導學生猜出謎底“孔雀”後,我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再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美麗的孔雀,使學生身臨其境般的感受着孔雀的美,並告訴學生,今天讓小孔雀帶領我們去參觀美麗的傣鄉。這樣的導入方法增強了學生學習新知的趣味性和積極性,營造了輕鬆愉悅的課堂氣氛,也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很適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

(二)逐層聆聽,體驗情感

這個環節我通過初聽歌曲——教師範唱——用Lu模唱——朗讀歌詞——演唱歌曲等多種教學方式努力遵循新課改的精神,體現“聽覺領先”的原則。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讓學生多次聆聽、熟悉歌曲旋律,感受歌曲歡快活潑的情緒和歌詞內容。

1、初步感受傣族的音樂風格

在這個環節中,我以《有一個美麗的地方》爲背景音樂,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傣族的風土人情,包括建築、服飾、節日,用美麗的畫面來吸引學生的眼球,讓孩子們邊賞邊看。這樣的設計不僅讓學生感受到傣族風格的歌曲,使學生身臨其境般的感受着美麗的西雙版納風光,而且便於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從而引起他們學唱歌曲的興趣。

2、聆聽歌曲《金孔雀輕輕跳》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我先用多媒體播放歌曲,讓學生初步感受歌曲基本情緒。然後請學生靜靜地聆聽,並用手輕輕點拍,感受歌曲的節奏、旋律。之後我向同學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誰能說一說聽了這首歌曲你有什麼感受?你眼前彷彿看到了什麼畫面,和同學們說一說吧!這樣學生在討論和交流中,既能增強他們的交往能力,又可以初步掌握歌曲的情緒和旋律。接着我給學生有感情地範唱一遍,讓學生感受歌曲的節拍,加深對樂曲情緒的體驗進而更熟悉旋律。然後我引導學生伸出手跟着節拍朗讀歌詞,並引導學生認識到二拍子的節奏特徵是強弱的區分。

3、演唱歌曲《金孔雀輕輕跳》

在學唱前,爲了保護兒童的嗓音,首先我會提示學生挺胸、收腹,讓學生充分打開歌喉,這樣就達到了保護兒童嗓音的目的。因爲在前面的幾個環節中通過帶問題的聆聽歌曲,學生已經初步感受了音樂的情緒。接下來我用琴聲帶領學生用“LU”音模唱旋律,並找出歌曲中容易唱錯的兩樂句:“6 33 | 12 2 | 16 12 | 2 -|”和“ 6 33 | 12 2 | 31 61 | 1 -|”,我先讓學生們觀察這兩個樂句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然後請同學們跟琴哼唱旋律,熟悉以後再填詞分組反覆練習。我指導學生大膽嘗試用自然、優美的聲音自信地演唱歌曲,可以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多唱幾遍。

(三)編創活動,深入體驗

美的旋律、美的歌詞更需要美的舞姿。爲了激發學生學習舞蹈的興趣,我先隨音樂表演一遍,重點把傣族的幾個典型動作給學生反覆示範,並鼓勵學生和我一起學。然後我請幾個同學上來跟着老師一起表演,讓餘下的同學唱起《金孔雀輕輕跳》這首歌爲他們伴奏,並鼓勵餘下的學生三五個一組,互相啓迪、創作,儘量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各盡其能、各得其樂、各有所獲。這樣一節課下來,就能讓學生體驗到參與學習的樂趣。通過師生互跳孔雀舞,領略傣族舞蹈的美,讓學生從視覺、聽覺、肢體等方面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這樣整節課都讓學生處於愉悅之中。

(四)課堂總結,拓展延伸

爲了達到教學目標中的思想教育目標,我最後做了一個拓展性的小總結,通過和學生討論“你們覺得小孔雀漂亮嗎”這一問題,從而引導學生要保護環境,讓動物們有良好的生活環境,愛護動物,不濫殺濫捕動物,更不能吃國家保護的珍惜野生動物。這樣才能對學生的思想起到昇華的作用。

孩子們興致正濃時,也到了一節課的結束時間了。我請學生們全體站起來做最後一個活動,“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再次扮演傣家的小男孩、小女孩,再一次盡情地歌唱,盡情地舞蹈吧!”師生一起載歌載舞,歡歌笑語,整節課在愉悅地氣氛中結束。

  七、說教學設計理念:

“書山有路趣爲徑,學海無涯樂作舟”是我設計這節課的出發點,這一“趣”一“樂”突出了趣味教學,快樂教學,把學習變得輕鬆愉快,突出體現了新課標“以興趣愛好爲動力”的理念。“同主題,多角度”是這節課的中心,運用多種媒體的多種手法和不同的角度去展示音樂作品的內涵,集中體現了新課標“提倡學科綜合”“理解多元文化”的新理念。這種方法大大豐富了課堂教學,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從而更好的啓發聯想想象,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說課稿 篇3

一、 說教材:

《真分數和假分數》是蘇教版課程標準教材小學數學第十冊第四單元第二段的教學內容。教材是這樣安排的:在三年級初步熟悉分數的基礎上,先是教學分數的意義、熟悉分數單位;然後以對分數單位的熟悉爲基礎,熟悉真分數和假分數,拓展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二、說學情:

學生在前一階段所熟悉的分數都是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數,而且這些分數表示的都是一個數量中的一部分和這個數量的關係。本節課上,學生需要熟悉分子與分母相等及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數,以及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概念。

三、說教學目標:

[我根據教材的內容、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學情以及基礎教育課程提出的三維目標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和把握“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能正確判定真分數和假分數,加深對分數熟悉的理解。

2。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實踐、創新、語言表達等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歷探索的過程,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交流合作中,把握觀察、分析、比較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使學生了解分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增強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意識,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四、說教學重點:

理解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能正確判定真分數和假分數。教學難點:概括出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

五、說設計理念:

(一)自主探索,以學生髮展爲本。

考慮到學生已有的分數的初步熟悉,本節課在教學思路上突出學生學的過程,力求讓學生自己探索發現、概括理解真分數、假分數的意義,突出學生的主體意識,聯繫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數感,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操作實踐,以學生活動爲主線。

實踐操作是兒童智力活動的源泉,本節課以實踐操作爲切入點,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對學生思維能力發展起着極大的推動作用,學生通過做分數、觀察、分類、合作交流等實際活動中,熟悉、理解了新知,使學生能具體的感受真分數、假分數。

六、說教法、學法:

本課教學採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爲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索與交流的時間,讓學生在觀察、操作、分類、比較、交流等活動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升思維水平,提高抽象、概括等能力,而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七、說教學程序:

(一)複習導入:什麼叫分數?什麼是分數單位?

[我以複習上節課的知識導入,爲本節課的教學作鋪墊。]

(二)探究新知:

1、故事導入。

教師講述《豬八戒吃西瓜》的故事,要求同學們認真聽,把藏在故事中的分數找出來。

[學生都愛聽故事,這樣能引發他們學習的熱情。]

2、教學例2。

(二)教學例2:

1、怎麼在圓中塗色來表示它們?

2、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3、這些分數的分數單位都是什麼?

4、每個分數裏各有幾個1/4。

5、分母是4的分數還有嗎?

6、我們應該怎樣塗色表示5/4?

(1)只用一個圓(單位“1”)表示,夠不夠?

(2)一個單位“1”不夠,那怎麼辦?

(3)5/4怎麼理解?5/4裏有幾個1/4?

[你們能把5/4表示出來嗎?這樣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3、教學例3:

(1)電腦依次出示例3的圖形和分數。

(2)讓學生說說怎麼塗色,看誰說得最好。

(3)這些分數的分數單位都是什麼?

(4)每個分數裏各有幾個1/5?

(5)表示10個1/5用了幾個圓?表示13個1/5用了幾個圓?

[用比賽的形式,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指導分類,揭示概念:

(1)觀察、比較大屏幕上的分數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你們能給它們分類嗎?

①同桌討論分類方法。

②把分類結果記錄下來。

(2)彙報分類結果,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後學生互評。

(3)揭示概念:

①把它們分爲哪兩類?真分數和假分數有什麼特點。

②什麼是真分數?什麼是假分數?指名概括、全班齊讀。

③如何判定一個分數是真分數還是假分數?

(4)練習:師生操練。

[安排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類,讓學生概括出真分數與假分數的概念,內容安排合理,體現了知識間的內在邏輯。]

5、真分數、假分數與1的大小關係:

(1)通過觀察大屏幕上的真分數和圖,看看真分數與1的大小關係。

(2)你發現了什麼?你是如何理解的?

(3)通過觀察大屏幕上的假分數和圖,看看假分數與1的大小關係。

(4)你發現了什麼?你是如何理解的?

[通過數形結合可以讓學生很明瞭的發現真分數、假分數與1的關係。]

(三)課堂練習:

1、完成“練一練”第1題。

師問:應把什麼看作單位“1“。

2、寫出分母是5的所有真分數,再寫出分子是5的所有假分數,在小組裏交流。

3、在( )裏填上“>”“<”或“=”

3/8( )11/8 12/12( )1

5/7( )4/7 12/13( )10/13

①學生填寫。

②師問:你是怎麼比較的?

[在練習的過程中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也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四)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結合生活實際,用真分數或假分數說一句話?

[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五)佈置作業:小組合作,以本節課所學知識爲主,爲下節課設計一組複習題。

[課外作業的設計,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充分動手、動口、動腦的平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八、說板書設計:

[我設計的這個板書簡潔明瞭,突出本課的重難點。]

真分數和假分數

真分數:分子<分母、真分數<1

假分數:分子≥分母、假分數≥1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鼕鼕寫字》是長春版語文教材一年級下冊書中,第三單元的第二課。這是一篇記敘兒童生活的現代文,文章篇幅短小,卻充滿童真童趣。文章的語言親切自然,貼近學生生活。鼕鼕寫字寫得不好看,找了種種理由,從“紙不好”到“筆不好”,再到“位子不好”,結果用了姐姐的紙、筆和位子,可是還沒有寫出好看的字來。最後姐姐用自己的行動告訴鼕鼕:要想把字寫好,必須認認真真,一筆一筆地寫。課文通過一件生活中的平常小事,以小見大,教育學生要養成認認真真寫字、認認真真做事的好習慣。這篇短文共有兩個自然段,第1個自然段主要寫鼕鼕寫字寫不好,在爲自己寫不好字找理由。第2自然段寫的是姐姐爲鼕鼕做示範,鼕鼕明白了:認認真真、一筆一筆地才能寫出好看的字來。

二、說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12個生字,讀準字音,瞭解字義;認識1個新的部首;會寫8個字,

要認認真真地寫,把字寫正確,做到結構勻稱。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鼕鼕後來說的話的含義,學會認認真真寫字並養成認真做事的好習慣。

三、說教學重難點

運用多種識字方法生動有效地識記生字是教學重點,正確的書寫本課生字是教學難點。

一、說教學過程

主要分爲(一)激趣導入(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三)巧設問題,學習生字(四)多種方法,鞏固識字

(一)激趣導入

一堂新課的導語設計是至關重要的所謂“萬事開頭難”。富有情趣的導語,就像在師生之間駕起一座溝通心靈的橋。通過橋樑,師生的心拉近了。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通過老師的範讀,以及學生的自由讀讓學生能將課文初讀,讀通順,遇到不認識的字互相請教或藉助漢語拼音來學習。

(三)巧設問題,學習生字

在教學過程中我從課文中提出四個問題:

1、通過讀課文誰知道鼕鼕開始寫的字寫得怎麼樣?他找了幾個理由?分別是什麼理由?

2、姐姐是如何寫字的?

3、鼕鼕看到了姐姐認認真真寫字的樣子,終於知道了什麼?

4、鼕鼕是怎麼學習姐姐寫字的?

通過四個問題的提出,相機提出生字進行學習分析。

(四)多種方法,鞏固識字

在這個環節中,我根據學生的認字規律,由易到難,先將字帶音通過多種方式,如師領讀,生領讀,開火車讀,男生讀,女生讀等方法進行識記,再去掉拼音讀,最後再出示詞語讓學生熟記,通過鞏固使學生能更加深刻地記憶生字。

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課文背景:

本文是根據我國著名的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改寫的故事,講的是曹操在收復荊襄之後,二十萬大軍乘勝沿江而下,當時的形勢迫使孫權和劉備爲了各自的存亡聯合抗曹,史稱“赤壁之戰”。但在整個戰役中孫劉兩家既有聯合,又有鬥爭,總體上是聯合的,而在局部的、枝節的問題上又存在着種種矛盾。在這樣錯綜複雜的關係中,如何巧妙地利用各種關係和矛盾取得鬥爭的勝利,同時又要注意把握鬥爭的分寸和策略以維護整體的聯合,決定着整個戰爭的最終結果和三方的命運。特別是劉備一方,力量最弱,對於這一問題的敏感度較之吳魏更爲強烈,因此,作爲劉備重要謀臣的諸葛亮,對於這一問題的重要性的認識尤爲深刻,在整個戰役中,他以過人的機智和傑出的才幹巧妙周旋,恰當地運用政治、軍事、外交各種手段,本着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在同東吳的鬥爭聯合中取得了勝利,既維護了己方的利益,又顧全了孫劉聯盟的大局,使戰役取得了預期的勝利,使天下的形勢發生的歷史性的逆轉,奠定了“三分天下”格局,其本人也成爲整部《三國演義》中最爲光彩照人的形象。本文故事就是其中最具表現力的篇章之一,也是《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段落之一。

2、選編意圖:

《三國演義》做爲古典小說的代表作,它跨越了時間的界限一代代流傳至今,而且在不同的時代都能煥發出生命活力:它也跨越了人羣的阻礙,不同年齡、身份、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共鳴之處,得到自己獨特的審美愉悅;它還跨越了文學的範疇,既登得大雅之堂,列爲典籍名著,也能深入市井,以供街談巷議,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隨着傳統文學的進一步發揚光大,它還將跨越民族、國家的界限,成爲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燦爛瑰寶。 《三國演義》之所以能煥發出如此雋永的魁力,其最吸引人也是最富生命力的地方在於塑造出了一系列血肉豐富、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形象在我國人民心中有着深深的積澱,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所以,雖然小學語文教材經過了多次修定和改革,但這篇文章一直都入選,並作爲精讀課文出現,這充分說明了教材編排的根本意圖不但要讓學生在閱讀和語文實踐活動中掌握我國語言文字和表達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對古典文學的熱愛,傳承民族文化,並且使傳統文化與時俱進,賦予其新的含義,站在時代的角度開掘其所富含的精神礦藏。這也就是對新《課標》中提出的“語文教學要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最好詮釋。

綜上所述,由於本文的特殊背景,加上教材意圖及新《課標》的理念,教師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時只有充分注意並努力體現其工具性、人文性、整體性、時代性的多方位的統一、整合,才能挖掘出本文的精髓,承載新課程的理念,揮發出語文課堂應有的底韻。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課文內容,感知故事情節。

能力目標:抓住課文的敘述和描寫感悟人物的特點。

情感態度目標:深化學生對《三國演義》的瞭解,感受古典文學和傳統文化的的扭力。

三、教學設計及意圖說明:

(一)立足人文,激情引趣

在學習課文之前,大家先來看幾條歇後語

出示歇後語: 東吳招親—— 張飛吃豆芽—— 劉備借荊州—— 關公面前耍大刀——

讓學生試着猜猜後半部分。並說說幾條歇後語有什麼共同特徵。(都是和《三國演義》有關的)導語:《三國演義》是我國古典小說的代表作,和《紅樓夢》《西遊記》《水遊傳》並稱四大名著,長期以來,不僅其人物和故事深深地紮根在人們的生活中,還產生了許多三國歇後語、三國成語對聯等。大家喜歡三國故事嗎?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草船借箭》就是其中的精彩片段之一。

【從生活出發,從原著出發,使課文的教學根植於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自然引入,又能創造良好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解題質疑,以疑導讀。

提問:在這四個字中,哪個字是中心?(借)

圍繞這個字,你對文章的內容能夠提出哪些問題?

學生自由提問, 誰“借”?爲什麼“惜”?怎樣“借”?“借”到沒有?

【以課題爲輻射點,幫助學生把握課文的概要,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爲下邊的閱讀明確了目的。】

(三)略讀課文,瞭解梗概。

學生帶着問題快速閱讀課文,弄清課文故事梗概,說出文章主要內容。

【培養學生針對不同的閱讀目標運用不同的閱讀方法,提高學生閱讀的能力,掌握讀書的方法技巧。】

(四)讀悟結合,品評人物

l、解讀文本,體會人物特點。

【以“體會人物特點”的'形式分析課文,從學生最感興趣、也是文本最具扭力的地方入手,可以把教學的多維目標歸於一統,更明確、更寬泛、更人文化,給學生的創造性閱讀和個性思想留有較廣闊的空間。同時也有利於發掘教材的內涵,使之更富彈性,有利於培養學生體驗、感悟、獨立思考並發表自己獨特見解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突破傳統教學的死板格局,激活整個教學的過程。】

2、集體交流,評價人物特點。

學生集體交流通過閱讀感悟到的人物特點。引導學生從文章的敘述描寫出發,對人物的性格、才能等方面進行評價,做到“言出有據”。特別是對諸葛亮的評價,要着眼於借箭前後的一些細節描寫,進行深入分析,感悟人物多方面的特點。也可以聯繫自己課外瞭解、積累的《三國演義》故事來評價人物特點。

【學生獨立閱讀並形成自己見解的過程就是學生獨自與文本對話、並對文本進行檢索、分析、總結的過程,是學生自主的、完整的、創造性的思維過程;學生髮表自己意見的過程又是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對話的過程,這一過程又包括了學生自己組織語言把自己的思維過程通過語言進行外化的過程,學生聽取他人的意見並對之進行辨析、判斷、吸納的過程,既充分體現自主性,又實現相互間的互助與共享,還變單向性交流爲多向性交流,優化了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的關係。】

3、感情朗讀,品味人物特點。

選擇你感受深刻的章節、段落或對人物的描寫,採取不同的形式讀出感情,讀出理解,讀出質量。通過朗讀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突出人物的個性特點。

【經過學生深入探討,對人物形象及性格特點已有了較準確的把握,實現了情感的 “內化”“吸收”的過程,朗讀則是對己理解的思想內容的“外化”“昇華”的過程,這兩個過程是相輔相成、又相互促進的,也就是“在讀中悟”和“以悟促讀”的有機結合。]

(五)拓展延伸,迴歸人文。

1、有借必有還,“借”的箭到底有沒有還,怎樣還的?欲知後事如何,請利用課外時間讀《三國》故事或原著。

2.收集有關《三國》的人物卡片、成語、歇後語、對聯等。利用班隊會時間開展 “尋找生活中的《三國》”主題活動,體驗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三國”文化 。

【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已經對課文中的人物和故事情節產生了高度的興趣,這一興趣導致了他們進一步探索的慾望,這就是語文教學進一步拓展的有效契機,也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大語文教學”的必由之路,更是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獨特的人文魁力、喚起學生學習語文產興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良方”。】

說課稿 篇6

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初一年級籃球雙手胸前傳接球。

  一、教材概述:

籃球運動是《全日制高級中學體育教學大綱》規定的選修教材,是廣大青少年喜愛的球類項目,主要發展學生跑、跳、投等基本活動能力;靈敏、速度、耐力等素質以及動作的準確性、協調性;增強呼吸、循環、消化等系統的機能;以及培養學生勇敢頑強、機制果斷、勝不驕、敗不餒的優良品質和團結一致、密切配合的集體主義精神。

籃球傳接球是進攻隊員在場上相互聯繫和組織進攻的紐帶,是實現戰術配合的具體手段,是比賽中運用最多的基本技術。傳、接球技術的好、壞直接影響進攻戰術配合質量,也反映一個隊的進攻戰術水平。因此必須重視傳、接球技術的學習。本節課是高一學生學習籃球傳接球技術的複習和新授課。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夠初步掌握雙手胸前傳、接球的技術動作。

2、希望通過本次課的教學,使學生能夠在平時的籃球比賽中合理的運用雙手胸前傳、接球技術。

  三、教學重點:

1、傳、接球時手型動作是否正確

2、傳、接球時全身是否協調用力

3、傳球高度是否在胸、腹之間

  四、學情分析:

我們知道,學生喜愛上體育課,尤其喜愛上球類項目的課,但由於高一年級學生在初中的體育課教學中對原地雙手胸前傳接球有一定學習,但是技術動作不規範,有些同學持球手型也不正確,因此在進行行進間雙手胸前傳接球教學前,首先要對原地練習進行復習,糾正動作,鞏固技術,再進行行進間的教學。

  五、教學過程:(請看教學流程圖幻燈片)

在本次課的開始部分,也就是激發學生活動動機,①集合整隊,宣佈本課內容,②準備活動,調動身心, 通過熟悉球性練習和籃球操的方式進行準備活動,目的是爲了讓學生對籃球有長時間的身體接觸,熟悉球性,培養球感,提高對球的控制力,但準備活動的強度不宜過大,以免影響以後的學習技術。時間大約控制在10分鐘以內。

第二部分是發展學生活動能力部分。是由兩個教學內容組成,一個是複習鞏固原地雙手胸前傳球、接球技術,另一個是學習行進間雙手胸前傳接球技術。這兩部分又有四個環節組成。(幻燈片)時間大約在30分鐘內。

1、教學方法和手段

高中學生對學習籃球運動的興趣較高,運動能力也相對較強,但雙手胸前傳、接球技術較複雜,學生很難直接掌握,所以在進行復習教學中,我採用以下教學方法與手段:

(1)講解法:通過講解手型、傳接球技術及用力順序,使學生進一步瞭解技術動作,對動作過程更清晰。

(2)示範法:通過親身示範使學生建立正確的動作概念,有助於學生在練習時更易於掌握動作。

(3)巡迴示範法:在學生進行練習時,巡迴指導、及時指出技術動作的錯誤不使錯誤動作形成動力定型。

2、練習方法:

(1)原地雙手胸前傳接球練習方法包括:

A、兩人對傳(幻燈片)

A、兩人對傳

△ △ △ △

○ ○ ○ ○

通過練習,複習原地技術動作,糾正錯誤。

B、扇形傳球(幻燈片)

△ △

○ △ ○ △

△ △

通過練習,提高練習強度,使學生在高強度的練習過程中動作不變形。

(2)行進間傳接球

A、兩人移動平攻 (幻燈片)

○ ○

△ △

通過該練習,使學生初步體會行進間傳接球技術動作,並且注意手型和傳球高度。

B、8字傳球 (幻燈片)

通過練習,加強對技術動作的掌握,提高學生的配合及跑位意識。

C、四角傳球(幻燈片)

通過練習,提高學生對技術動作的進一步掌握以及提高學生在移動中對球的判斷和對周圍環境的觀察。

在學生練習時,對學生掌握的傳、接球技術動作應及時做出評定,肯定正確動作,對錯誤動作採用預防和糾正錯誤法。還應注意因材施教,普遍的錯誤集體糾正,個別的錯誤單獨糾正。

常見錯誤的糾正方法:

(1)手型不對:方法是反覆練習持球動作,並且自己隨時注意糾正

(2)兩肘外張:方法是兩肘加緊垂臂

(3)光兩臂用力:方法是練習全身協調用力

第三部分課的結束部分,也就是身心調整階段,包括:集合整隊,放鬆練習。主要是調整學生的身心,使心律趨於平緩,採取遊戲形式的教學方法,這個遊戲就是“反口令”練習,課堂氣氛輕鬆活潑,身心也得到了調整。另一方面是師生評議,講解本次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以及學生在練習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六、場地器材:

1、籃球:40個

2、籃球場1塊

  七、組織隊形和位置圖幻燈片:

上課隊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原地練習:

兩人對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扇形傳球

○ ○

△ ○ △ ○

○ ○

3、行進間練習

兩人移動平攻

* * * *

* *

* *

8字傳球

* *

* *

* *

* *

* *

* *

四角傳球

* *

* *

說課稿 篇7

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蘇教版初中語文第二冊第四單元小說單元中的第三篇精讀課文《童年的朋友》說課分以下五部分: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鑑於本單元已有前兩篇小說(《社戲》和《分馬》)作範例,但本文又在某些方面較前兩篇有所延伸:(1)是自傳體小說節選;(2)展現的是俄羅斯大地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因此,學習本文對學生進一步掌握藉助外貌描寫和景物描寫塑造人物的方法,感知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起着重要作用

2、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本課的重點是外貌描寫和景物描寫對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難點是在朗讀分析的基礎上體會兩個朋友疼愛“我”的不同方式

3、教學目標

(1)學會運用外貌描寫和景物烘托刻畫人物的方法

(2)感受童年時兩個朋友給予“我”的不同形式的愛心

  二、教法設計

“教學有法,而無定法”,選擇有效的教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保證本節課,(一)採用競賽形式,組織學生討論、比較,分析兩個朋友對“我”施予愛心的不同方式,達成目標(2);(二)指導學生用所學知識,進行課堂寫作訓練,達成目標(1)

  三、學法指導

課堂教學中始終以學生爲主體,開展競賽,調動積極思維,運用討論、誦讀、比較,使學生主動全面地參與整個教學活動,深入理解所學知識,並在分析討論中學會運用,使讀寫聽說能力協調發展

  四、教學過程:

  (一)對比激趣,導入新課

(多媒體)出示兩組畫面:(1)歌曲《童年》的音樂聲中,兒童歡快、嬉戲的活動情景;(2)兩幅圖片:A、好奇遭打,冷眼看人生,B、家境慘淡,拾廢舊度日;配以話外音,介紹高爾基苦難而又不失美好的童年生活對比中激發學生興趣,切入正題

  (二)略讀課文,整體感知

1、初讀全文,同時屏幕顯示易錯字詞(音、形)

2、討論交流:

(1)“我”童年時的兩位朋友分別是誰?

(2)主要用什麼手法刻畫人物?找出相應語段

  (三)精讀課文,引導達標

1、總體設疑,高屋建瓴

(1)這兩個朋友對“我”的態度有何相似之處?

(2)各人的表現形式又有何不同?

2、討論質疑,攻破難點

(1)分A、B兩大組細讀課文,開展競賽,邊讀邊議

A組讀第一部分後討論:

①課文怎樣描寫外祖母的外貌?

②課文怎樣細緻刻畫外祖母的神態?

a、微笑時給人什麼感受?

b、牙齒、面孔、鼻孔各是怎樣的?

c、衣服什麼顏色?眼光透出什麼心情?

d、整個身體舉動又怎樣?

③怎樣反映外祖母對我疼愛有加?

(第③點要求學生舉文中語句,理由簡練而又充足)

B組讀第二部分後討論:

①傍晚時分的景物描寫給人什麼印象?

②爲什麼“好事情”要和“我”一起欣賞自然風光?

③他從哪些方面關心“我”的成長?

(第③點仍讓學生舉例說明,闡述理由)

(2)A、B兩組推舉代表分析課文,闡發理由

(3)教者適時指導點評,激發興趣,增強學生競爭意識和協作精神

  (四)賞析佳句,突破重點

1、(屏幕)顯示兩組畫面,欣賞並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繪

(1)外祖母微笑時的神態

(2)(俄羅斯大地)秋季傍晚時分的景象

2、細讀課文第一部分第7節和第二部分1—3節,比較分析課文是怎

樣描寫人物神態和景色的

3、討論賞析,體會外貌描寫和景物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1)這些描寫是“我”對外祖母什麼品質的讚美的體現?

(2)大自然的美景和“好事情”之間產生什麼聯繫?

4、指導朗讀,感受效果

  (五)讀寫結合,深化目標

1、(多媒體)播放兩組畫面,明確觀察要求

(1)兒童歡快、嬉戲的活動情景,重點觀察景物

(2)兩個學生爲一條證明題爭論不休的鏡頭,重點觀察人物神態

2、仿寫一段外貌描寫或景物描寫(150—200字)

3、現場交流點評,賞析佳句

  (六)回放目標,課堂小結

  五、板書設計

童年的朋友

外外景好

祖貌物事

母描描情

寫寫

“我”

和關人長

藹愛做成

可有我我

親加教助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