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電影觀後感:《入殮師》(精選11篇)

本文已影響 2.3W人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撰寫觀後感可以幫助我們提升自己。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電影觀後感:《入殮師》,歡迎閱讀與收藏。

電影觀後感:《入殮師》(精選11篇)

電影觀後感:《入殮師》 1

影片開頭便是日本電影慣有的沉靜,永遠是溫和的緩慢的,就像不在乎全世界都在等。迷霧中男人駕車而行,旁邊坐着似乎要睡去,似乎要死去的老人,他說,日子回想起來,每天都過得平淡無奇。看着前方被霧掩埋的路,漸又清晰,漸又沉沒在霧中——我能否勝任這份工作?嘭——心頭設下懸念。

而後便是男主角爲止夫入殮。過程安靜肅穆,他爲屍體擦拭,卻發現死者的祕密。鏡頭在屍體和他的對面戛然而止,片名出現,一如場景的沉重。

大悟本是一個大提琴家,卻在別人的一句解散樂隊下失了業,被迫回到鄉下,那個盛滿童年回憶,那個父親離他而去,那個母親撒手人寰,那個模糊而又清晰的老家。得生活啊,他看到報紙上的啓事,能夠幫助人旅行的工作。就這樣,像是命中註定又戲謔的巧合,大悟做了入殮師,可曾想過,從來沒有近距離接觸過死亡的他要有怎樣的恐懼與無奈。第一次站在屍體前,第一次帶着屍臭坐着公交,被人嫌棄。接觸過死亡後身上帶着死氣使他迫不及待得去觸摸妻子,感受生命和溫暖。大悟是膽小的,但佐佐木先生可能正是如此纔看到了他內心的溫柔,他無能,輕緩,善良,平等的對待每一個不同的死者。

很奇怪,入殮師幾乎是每個家庭都需要的角色,卻不被世俗接受的,人們願意一個“別人”去做,卻不願意自己所知的人去擔任。面對朋友的遠離,妻子的離開,大悟退卻了,他走進了社長叢林般的辦公室辭職,社長正在吃河豚魚白:“這也是遺體啊,一種生物靠吃另一種生物生存。”他說是爲了妻子才做了這行,她是他送走的第一個人。“好吃的讓人爲難”正如我們的職業啊,對待死的敬意,猶如對待生的真誠。舉重若輕。我們給予死者尊嚴,便是給予生者希望,死在生中得以完成。入殮師就是讓已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他永恆的美麗,這要有冷靜、準確、而且要懷着溫柔的感情。

大悟留下,承擔起使命。他在富士山下拉着那把從小便拉起的大提琴,生死在琴聲中掠過。有妻女在臉上留下脣印的歡笑流淚,有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無奈,撕心裂肺。毫無意外的,最後來承擔這些笑淚的是他,有時候親人甚至會將他視作那個奪去了生命的死神,仇視着,不願面對現實。殊不知,他只是一介凡人,比他們見過更多的死亡。草野中大悟拉奏大提琴的容色憂鬱,死亡並非代表一切的終止,生與死的循環,纔有諒解釋懷,充滿了憐恤與愛的情感,感動由草野上徜徉的樂聲飛揚。

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作爲看門人,我對他們說着,會再見的。澡堂老太太毫無徵兆的死去,前段時間還對大悟妻子說要將澡堂經營下去,猝不及防的,便離開了。棺材中的她被花朵簇擁,臉上是精緻的妝容,比生前還要美麗,似乎下一秒她還會對你說歡迎,來洗澡啊。老人爲她關上棺門,笑着說,馬上會再見的。眼淚再也抑制不住。兒子說要看着她的最後,爲她按“ON”火光瞬間籠罩着冰冷的棺木,是生與死的融合,卻,再也不能給予溫暖。她,再也不能笑着罵你沒出息,再也不能用粗糙的手摸着你的發,現在的她只是棺木裏的一具屍,沒了靈魂。對不起,謝謝你。這是能對你說的最後的話。

生命終將逝去,無論以哪種方式。死後的一切由生者決定,想起餘華的《第七天》中第一個故事,也是關於死亡,混沌,荒謬。即使是死後,也要分出個三六九等。有平民座,貴賓座,還有官員待遇。死了的人甚至不能整理自己,套件睡衣就是壽衣了。幸好,電影裏的.死者都是平等的,無論是變性人還是孤獨死去的老太。生前的所有錯誤和不是,被死亡帶走。大悟向來是恨父親的,卻也不忍心不負責的入殮師將父親的生命倉促收場。爲父親整理時,才發現他手裏緊緊攥着的石頭,如自己保存他的一般保存着,幾十年了,原來一直有這麼一個人在遠處默默的想着自己。他掰開父親早已僵硬的手指,取出石子。據說在石頭上能感受出人的情感,他不知道,父親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在這顆石頭中感受到了什麼,是原諒嗎?

大悟將石頭放在妻子的腹上,生與死再一次融合,日光中,笑意洋溢。

我們最後的歸宿都是墳墓,無論生前如何,死亡是需要尊重的,是對生的贖罪。有些事,不要等到死亡介入後再去後悔。死是必然,生是偶然。感謝大悟,能夠教會我們這樣去溫柔的對待生命,即使殘燭已盡,仍需要以一顆溫暖的心給予尊嚴。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生命——請溫柔地對待每分每秒。

電影觀後感:《入殮師》 2

“從東京回到山形的鄉下快兩個月了,回想起來,每一天都過得平淡無奇。”

這是今年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得主,日本影片《入斂師》開場時,主人公小林的一句內心獨白。一個失業的大提琴師,一份與演奏毫不相關的職業,一場以死亡貫穿全片的故事情節,一個有關人生的終極命題,隨影片的緩慢鋪陳,不經意間流露出來,沒有剩餘的修飾,一切但是生活的常態,卻道出生活的真諦:人生必有其儀式,但從來平淡無奇。片名看來會讓人感覺凝重,但如果你這樣以爲的話,那便錯了。《入斂師》並非如名字般讓人望而卻步,死亡、葬禮、遺體…有關死亡的命題但是是生命存在的註解,瀧田洋二郎導演透過對喜劇與杯具恰倒好處的拿捏,展現了該如何對待生命與死亡這一個永恆的話題,告訴人們,該如何活着,同樣,影片透過對入斂程序一絲不苟的呈現,來反思生存本質的好處。小林是樂團的大提琴師,卻因爲經濟蕭條被迫從事完全陌生的行業,應對家庭,應對妻子,小林沒有選取的權利,只能夠勇敢的承擔。這多像我們的人生。的確,我們生活在不確定的時代,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充斥着每一個人的思維之中,你、我、他,擁擠人潮中擦肩而過的`每一張臉龐,忙碌、奔波、壓力、家庭、職責,排山倒海似的洶涌澎湃,在每個夜深人靜的晚上,或許,我們都會如小林般問自己一句:“我真的能勝任這份工作嗎?”或許,生

存就是這般,不會給你任何喘息的機會。影片透過故事情節的過程一而再的重複着入斂程序,每一步每一個動作,都需遵守嚴格的秩序,莊嚴的儀式感就此呈現於觀影者的腦海。影片中,儀式代表着一種尊重,不僅僅是對逝者和他們家人的尊重,更是對生命的尊重,因爲,生命值得讚美,不管是活着,或者是死去。人生充滿着儀式感,這種儀式感來自於心底對於生活的尊重,人生的美麗,往往存在於平淡之間,人與人之間相互寬容便是對生活最美的禮讚,因爲,世事總是無常,我們無法抵禦時光的流沙,唯有內心持續一種對生活應有的謙虛,才能在應對親情、友情、感情的時候勇敢的擔當,就像影片中逆流而上,不會放下的魚,即使在在逆流而上的徵途中,它們有可能死去,依舊沒有放下,只因在它們的內心,這便是一種揮之不去的,有關生命的儀式。當生命終結,一切感情與糾結都會隨着眼淚而化爲灰燼,平日裏疲於奔勞的我們,不妨多一顆寬容的心,多一絲理解與勇敢的擔當,在生活中持續必要的寬容與理解,因爲,一切只在轉念,乃至於生死。對於生活,不妨順其自然,因爲生活最終必將平淡無奇,我們只需持續人生本該有的儀式感,那便以足夠。

電影觀後感:《入殮師》 3

我在茗那家排深進班二階段的學習期間觀看了日本電影《入殮師》,深沉的大提琴曲惹得我們每個人淚灑衣襟,有一種無形而又深沉情感在場內、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裏流淌。影片結束後我們默默地拿起了紙和筆,拿着筆的手在顫抖,眼淚在悄悄地流淌。

我做了件平生從未做過的事,給爸爸寫了封信,我不知道爸爸看了這封信會不會激動,擔心爸爸的身體。但是我現在不說怕是會永遠失去機會,我終於說出了積壓在我心中好多年想說卻沒有說出口的話。

我前幾年就一直想和爸爸和解,也給爸爸通過電話,但是面對着父親那稀疏的白髮,始終沒有勇氣說不出那句對不起!

信寄出後,我內心得以平復,人生得到圓滿。

我能夠成爲心靈勇士,是茗那家排的引領。感恩茗那家排能讓我學習、成長,看到自己,也看到爸爸,接納爸爸如是的樣子,也接納自己如是的樣子。並讓我與父親產生鏈接,從父親那裏找回愛、找出歸屬感、找回那份肯定、接納。

我回來後又重看了一遍,感慨頗多,希望與君共勉。

人生不是影視劇,沒有彩排,不會給你多NG的機會。

大悟在社長連誆帶騙的引領下走上了入殮師的道路,社長不僅僅是他職業上的引路人,也成爲大悟心靈上的引路人;同時社長填補了大悟童年父愛的空白和欠缺,成爲了大悟靈魂上的父親。

大悟剛剛從事入殮師的工作,就給他一個正視自己的機會,同時也是了卻他人生最大遺憾的機會。

大悟的第一次入殮師生涯對他來說就是很大的考驗,雖然畫風很搞笑,但是正是在滑稽表象後形成強烈的反差,這種對比反差更能體現出大悟對媽媽去世沒能送母親一程的愧疚感。

隨着低沉深情的琴聲大悟對母親的愛從心底流淌而出,他多想媽媽再給他盡孝的機會,但是已經是物是人非。

他回到家想在妻子身上尋找那份母愛,那份安全感。他所從事的這份職業也是對自己靈魂上的救贖。

大悟在經歷那麼多死亡洗禮後,更需要的是心理上的重建。

他看到鮭魚拼命逆流而上,生命就是這樣頑強不息;生命就是這樣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鮭魚在完成生命的傳承後,走向死亡。

雖然死亡是我們每個人的終點站,但是我們在生命的歷程中體會到了愛與被愛,並把我們愛的結晶留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的生命得已延續和傳承。

日本對生命的離去的儀式感令人很感動,我看到的是對逝者的那份愛,而不是像我們國家有的人一樣,只追求排場。對死者的尊重,就是對生命的尊重。

每一份工作都有他存在的價值。入殮師能夠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她們永恆的美麗。這是冷靜、準確,而且要懷着溫柔的情感。他們能夠讓分別的時刻靜謐,所有的舉動如此美麗。

入殮師正是這樣懷着對生命的尊重,爲往生的人送行,代替家人爲他們盡最後的心意,讓他們體面、安祥地走。

入殮師就像理髮師一樣,只能給別人服務,而不能爲自己服務。他們帶着那生命的那份尊重爲每個人送行,當他們離開的那一天,有誰爲他們服務?

社長、大悟和女同事看到了太多生命的離開,他們深知活在當下是對生命對好的尊重,他們更加珍惜生命、熱愛生活、享受生活的美好。

人生沒有腳本,不知在哪裏改變。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人生的結局註定是孤獨的,即便是最愛的那個人也不會陪伴我們一生。我們每個人都會一個人離開,沒有人陪伴,我們也不願有人陪伴。夫妻也只是陪你走一程的人,夫妻總要分別的,被留下是痛苦的。

我曾經和先生說我要先離開,他說爲什麼是我留下?我是想讓先生比我多活一段時間,我以爲這是愛。其實我是自私的,害怕孤獨,害怕一個人面對以後的人生。我可以爲先生送行,不讓他一個人留在這個世界上孤苦無依。我們要做的是活在當下,把每一天都當作最後一天,不要在糾結什麼對與錯、多與少。

我們可以選擇離別的方式,分別可以在臉上印滿口紅,用愛去告別。

親人並沒有離去,我們不會分開,他們只是換個形式和我們在一起。我們會比他們多活一段日子,然後我們會團聚的。

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且超越,走向下一程。

看淡生死,那是我們人生必經旅程。死亡是下一個開始,生命是生生不息的傳承。

父母是我們與死亡之間的那道門。有父母在,我們不用也沒有想到去直面死亡。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不在,人生只剩歸途。

我爸爸是個有着大智慧的人,他說他離開的那一天不喜歡哭哭鬧鬧的,爸爸喜歡簡單隆重的儀式。

父母離開的那一天,我會平靜地送走他們。然後說:親愛的爸爸或媽媽,我還會繼續活一段,最終我們會在另一個世界團聚的。

我預感到大悟會爲在澡堂遇到的老奶奶送行,也算是彌補母親去世沒能送母親最後一程的遺憾。

由於工作的特殊性質,也是出於對婚姻的珍惜,大悟對妻子隱瞞了工作的真相。

面對別人的不理解,我們會失落、孤獨、寂寞、無助、糾結、迷茫、忐忑。

有些時候無聲的體驗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大悟通過爲澡堂老奶奶送行,也了卻了爲母親送行的心願。

大悟的朋友通過大悟爲媽媽入殮得以化解。朋友看到了大悟身上的大愛,從而對他的工作理解和尊重了。

大悟的太太也去給澡堂老奶奶送別,她看到了大悟工作的神聖,從而理解了丈夫的工作。

大悟在得到妻子和朋友的理解後,他會面對更大的考驗。

我預感大悟會在父親離世前與父親和解,不會給自己留下遺憾。他會滿懷着愛送走父親。原諒父母的不完美的功課越早完成越好,因爲我們也不完美。後來才知道大悟還是錯過了父親的和解。

讓愛的人漂漂亮亮地離開,是社長從事這份工作的動力。

大悟像兒子一樣尊重、敬重社會,是緣於社長的大愛和人格魅力。

冬去春來,生命在孕育。作爲他無私爲人的回報,一個新生命來到他們的家庭。

大悟得到父親去世的消息,他的第一意識是不想去。他是恨爸爸的,恨爸爸拋棄了他和媽媽,恨爸爸沒有實現自己的諾言,爸爸說每年會給他寄石頭信的,但是這麼多年他的成長爸爸是缺席的。

大悟的女同事也拋棄了自己的兒子,她對自己兒子很內疚。她和大悟父親也有一樣的經歷,她也想兒子能夠原諒自己,同時她對大悟有心理投射,希望大悟原諒自己的父親,也就相當於兒子原諒自己了。所以她希望大悟能夠去給爸爸送行。

大悟壓制不住對爸爸的牽掛,最終還是帶着社長的心意,帶着妻子來給父親送行。

大悟父子三十年不見,父親的`形象在大悟心裏一直是模糊不清的,他看不見爸爸,在內心也看不見爸爸,他把爸爸排斥了。

父子兩個最終終於見面了,但是一見已是陰陽兩隔。大悟還是愛着爸爸的,只是對爸爸的恨壓住了他的愛。

他給爸爸入殮的時候,他纔看清了爸爸的臉。當他瓣開爸爸的手,看到那顆沒有寄出的石頭信的那一刻,父子之間兩次建立起了鏈接。他看着父親三十年沒有寄出的光滑的石頭,那是滿滿的父愛。

石頭信,也叫石碑,以前人們還沒有懂得文字,很久之前,據說人們會尋找符合心意的石頭送給對方。收到石頭的人根據石頭的觸感和重量,瞭解對方的心意。滑溜溜的石頭代表心情平穩,凹凸不平的石頭表示擔心對方。

在這個世界上有人愛着他,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大悟看見了父親,與父親和解了,雖然遲了些。大悟帶着對父親滿滿的愛爲父親入殮,眼淚盈而不落,深沉而內斂。

這一刻圓滿的不僅僅是爸爸,更是大悟,他與爸爸媽媽都和解了,與原生家庭和解了;這一刻,大悟是一個完整的大人了,他真正地長大了,從他這一代做起,他是一個合格的好爸爸,他會陪伴自己孩子的成長,不錯過每一刻。同時大悟把爸爸沒有寄出的石頭傳給自己的孩子,同時也把愛傳承下去。

一個生命離開,同時又有一個新的生命延續,生命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入殮師其實是我與父母和我與死亡的課題。父母是我們生命的源頭,死亡是我們每個人最終的歸宿。

原生家庭對我們每個人的影響是終生相伴的,與原生家庭和解的課題,是我們每個人都繞不開的課題。父母不會長生不老的,不會給我們無限的機會,與父母和解越早完成越好。

父母是大的,我們是小的。我們要尊重父母,尊重他們的命運,尊重他們的經歷、他們的苦難,尊重他們所有的一切,我們把父母的尊嚴還給他們。不要冒犯他們,不要企圖拯救他們,不管他們曾經給我們帶來了什麼,這一切與父母的地位和能力無關。

一個無法與父母和解的人是不完整的,包容接納父母也是包容接納我們自己,父母是我們的根。不要等父母離開之後給自己留下終生的遺憾。

原生家庭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傷痛,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我們才能來到這個世界上感受到那麼多的悲歡離和,這份恩情足以。

父母的愛沒有表達,不代表他們心中沒有愛。他們生活的那個年代,生存是第一要務,物質滿足纔會有更高的追求。而且我們的民族是含蓄的,不善於表達的。我們要讀懂父母那份沒有表達出來的愛。

父母成爲現在這個樣子也是由於他們的原生家庭和成長背景,他們可能也沒能他們的父母那裏得到愛,一個吃不飽的人怎麼能給別人食糧呢?

我們只有從自己做起,讓自己內在更加豐盈,更加清靜平和,做一個優秀的祖先,打破悲劇的代際傳承,不讓我們的孩子再吃我們吃過的苦。

我們用愛滋養自己內在的那個小孩兒,回到自己應有的位置上,把父母的位置還給他們,做回孩子。讓內在那個小孩成長,不再去尋找父母,不再讓孩子做我們的父母。

做一個在位的子女、妻子、丈夫、父母,就是對親人最好的愛!

電影觀後感:《入殮師》 4

看完這部電影之後,不抒發一下心情總感覺有點不舒服啊,因爲這部電影真的讓我感慨良多。

影片中有一句臺詞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死是一扇門,它並不是終止,而是超越,是踏上新的旅途。”這種說法有點像我們所說的輪迴吧!這部電影深刻地表現出人們對生命的尊重,對逝者的尊重。“入殮師”並不是一個讓人崇拜的職業,在日本甚至讓人看不起。片中的男主角作爲一名入殮師,他一開始並沒有獲得妻子的支持,因爲妻子認爲他的職業是讓人羞恥的。他的朋友也抱着同樣的心態。但是,當他們親眼看到他的工作過程之後,他們的思想轉變啦。對男主角由衷的尊敬。

給遺體化妝這個職業對於很多人來講應該是想都不會想的工作吧!因爲對着逝者,就會有種毛骨悚然的感覺。儘管很多人都說世界上並沒有鬼,但是這是人的本能反應。當看完這齣電影之後,我更加敬佩那些入殮師啦。他們給逝者化妝,讓他們以最美的一面離開人世,也給逝者的親屬們留下了最好的印象。

故事是以男主角爲30年未見的父親化妝,男主一直很恨父親,因爲在他小的時候,父親就和別的女人離開了他和母親。因此每次當他回憶時,他只記得母親的.樣子,而父親卻是模糊的。父親和他曾經交換過一顆石頭,在父親逝世時,手裏還緊緊的握住那顆小石頭,由此他才知道,父親其實一直都想着他。

故事除了寫出對生命的崇敬外,還描寫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親情、友情、愛情。妻子死後丈夫的傷痛,母親死後,兒子的悔恨。

這部電影還有一個出色的地方——音樂。背景音樂是由日本音樂家久石讓所作的大提琴區,旋律優美動人,讓人聽後非常感動。我建議大家去看看這部電影,一定會有所收穫。

電影觀後感:《入殮師》 5

大提琴的演奏需要演奏者有細膩的情感,能夠洞察指尖拉出的音符中深藏的含義。那些對人的懷念,那些對事的懷念。

《入殮師》的成功就在於描寫了人性中最通常最普遍的感情。對於親人離世時的情感。細膩的情感如新發現的溫泉,凸涌出來,充滿人心。而這一切,又是通過鏡頭,對於主人的刻畫,從先前的大提琴手,樂隊無奈解散,到迫於生活壓力,住回祖屋,從事入殮師這個職業。從開始對於屍體的不適應、抗拒,到親自爲屍體服務,熟練的手勢,溫柔的動作,以及那個回頭照看死者生前的照片。中間無不充滿着豐沛、細膩的情感。

“那是個溫柔的孩子啊”澡堂大媽。

入殮師是個只有擁有溫柔的內心的人才能幹的工作。拉奏大提琴則表現出了細膩。既彈得來大提琴的,又當得了入殮師,因爲只有心臟適應得了厚重聲音共鳴的人,才能直麪人類無法迴避的超體驗死亡。

從風雪迷茫,到春天萬物復甦,這是自然的輪迴,也象徵着死後又是另一番世界,靈魂如天鵝起飛般升入天堂。影片結尾,當父親的面容漸漸清晰,男主角回憶起兒時同父親的約定時,情感便是爆發出來。

看到在女兒節安葬父親,嬤嬤、媽媽、孩子用笑用吻送走親愛的人,我流下了眼淚。湯店老婆婆入殮的時候,我又流下了眼淚。爲爸爸入殮的時候,我又流下了眼淚......

不知是否受了影片的影響,我選擇了一個最簡單明瞭的題目。

誠實的'說,很久沒有看過如此乾淨而感人的電影。一開始我因着名字的恐怖固執的不敢涉足,看完以後才發現全片並沒有一個驚悚的鏡頭。

一個異常簡單的故事,除了片頭短短的入殮過程,整部影片完全採用順序式敘述方式,卻深刻的體現着生、死、愛、恨諸多主題。

影片一開頭,是小林大悟在師父的指導下實施入殮過程。男主角嫺熟的動作讓我相信這一定下了不少功夫,正如他專注自然的表演拉大提琴一般。一切都那麼平靜、莊重、自然。

故事以華麗的交響樂團演奏爲開始,一瞬間我有點恍惚,導演似乎有意將音樂家和入殮師這樣的職業安排在一起,在世人眼中,前者多麼的高貴後者多麼的粗鄙。然而恰是這樣的對比爲大悟後來的思考埋下伏筆。

失業以後大悟和妻子搬回鄉下居住,胡亂的工作尋找中大悟遇見了他的師父(我一直覺得影片裏這個角色更像中國人眼裏的師父而不僅僅是社長)。在高薪的誘惑下大悟接受了入殮師助手這一份工作。

接踵而來遇見的各種死亡促使大悟開始思考人生和死亡的意義,爲描繪這一過程中影片插入了大量大悟獨自演奏大提琴的片段。在低沉流淌的提琴聲伴奏中,跟隨社長處理入殮事務的大悟逐漸意識到入殮師的聖神所在——讓死者保有最後的尊嚴,以最美麗的形象踏上另外一段旅程。

然而在大悟真正接受併成爲一個入殮師時,大悟不可避免的感受到了周遭人士的輕視眼光,反對他的甚至還有妻子,

電影觀後感:《入殮師》 6

父母離異,年輕的你靠一把破舊的大提琴打拼,可在你咬牙借了重金換了一把提琴的第二天,樂團因收益不好而解散,你愣在原地很久最後沮喪的離去。

你又去了下一個工作地點面試,在瞭解是做入殮師之後你猶豫了,但因爲優厚的報酬理解了這份工作。第一個接手的是一具已經腐爛一些的屍體,你的臉色發白,雙手顫抖,對生命的逝去感到恐懼。那天回到家飯也沒吃得下。夜裏,你爬起牀拿出小時候用過的已經生鏽的提琴,卻發現裏面有一個包裹着的石頭,石頭很大,光滑。突然喚起了你從來都不願回想的記憶,你拉着提琴,閉着眼睛回憶,在河邊的沙地父親撿起一塊石頭給你,卻記不起父親的樣貌。母親在你還在國外時去世,與母親相依爲命這麼多年,連母親最後一面也沒有見,你無法原諒自己,也無法原諒犯了錯離開的父親。

你懷着對母親的歉疚爲一個個死者入殮,溫柔地對待每一個遺體,把他們打扮的乾淨美麗。漸漸地你愛上了這個工作,在溫柔的妻子苦心懇求你放下時,你拒絕了,妻子離開了家。你去社長那裏打算辭職,但聽到了社長自老伴死後便從事這項工作之後又想起了自己的母親,你還是沒有放下。

最後在不久的一天,妻子回來了,並告訴你她有了身孕,在給澡堂的老夫人入殮時,妻子靜靜地看着,最終,她理解了你的工作是神聖的,鼓勵並支持你。

一個寧靜的早晨,一封信件送到了家裏,信中告訴你,你的父親去世了,你被勸說後,願意去見父親的最後一面,卻得知父親在離婚後獨身一人,從未過上幸福的.生活。你顫抖着手給父親擦拭、化妝,發現父親放在胸前的右手緊握着,當你舒展開他的手時,一顆石頭滾落下來,小小的,但卻比小時候得到的石頭圓滑的多。你最終還是原諒了父親,將滾落的石子放在妻子微隆起的小腹上,這是愛在傳遞。

記得在你回到鄉下母親留下的屋子的那個冬天,你說:“在我記憶裏那裏的冬天,從來都沒有這麼寒冷。”可此刻已冰雪消融。你親手送走了你的父親,可你改變了從前對死者的悲觀。死亡,那是一種生命的延續。

就像那個同樣送走了一個個死者的老人說的那樣:“死亡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然後走向下一程。”

那顆冰冷卻溫暖的石頭,是超越生死的愛。

電影觀後感:《入殮師》 7

我在茗那家排深進班二階段的學習期間觀看了日本電影《入殮師》,深沉的大提琴曲惹得我們每個人淚灑衣襟,有一種無形而又深沉情感在場內、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裏流淌。影片結束後我們默默地拿起了紙和筆,拿着筆的手在顫抖,眼淚在悄悄地流淌。

我做了件平生從未做過的事,給爸爸寫了封信,我不知道爸爸看了這封信會不會激動,擔心爸爸的.身體。但是我現在不說怕是會永遠失去機會,我終於說出了積壓在我心中好多年想說卻沒有說出口的話。

我前幾年就一直想和爸爸和解,也給爸爸通過電話,但是面對着父親那稀疏的白髮,始終沒有勇氣說不出那句“對不起!”

信寄出後,我內心得以平復,人生得到圓滿。

我能夠成爲心靈勇士,是茗那家排的引領。感恩茗那家排能讓我學習、成長,看到自己,也看到爸爸,接納爸爸如是的樣子,也接納自己如是的樣子。並讓我與父親產生鏈接,從父親那裏找回愛、找出歸屬感、找回那份肯定、接納。

我回來後又重看了一遍,感慨頗多,希望與君共勉。

人生不是影視劇,沒有彩排,不會給你多NG的機會。

電影觀後感:《入殮師》 8

《入殮師》是一部很精彩的電影,我不得不這樣說。

之前是有點害怕的,怕什麼呢?怕死亡,怕屍體。“死亡”這個話題總是被人很少提及,所以因未知因概念模糊而恐懼。心裏那個模糊的感覺提醒我——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入殮是一件可怕的事。

但《入殮師》的第一個鏡頭,就讓我的心很神奇地平靜下來。車中的人緊鎖的眉頭中有淡淡的憂鬱,車外白色的基調的景,肅穆寂靜。當小林大悟仔細地爲死者擦拭身體時,當社長耐心地徵求家屬化男妝還是女妝的意見時,我才發現,入殮師這個職業竟如此神聖莊嚴。通過入殮師的雙手,我們看到了怎樣將尊嚴還給死者的過程,看到了生者與死者優雅告別的儀式。死亡,在這裏已不再令人恐懼,生與死,在這裏已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死亡,是生命的延續。入殮師,以他那無比尊重死者的'心態,使死者以乾淨優雅的姿態踏上另一個嶄新的旅程。

從誤打誤撞當了入殮師時的脆弱與抗拒到最後對這個職業忘我投入,小林大悟經歷了太多的生離死別。忘不了那個趴在棺木上看着妻子遺體泣不成聲的丈夫,忘不了那個爲去世的男人留下滿臉紅脣印的一家人,她們一邊大笑一邊痛哭着說:“謝謝了,爸爸”。那親屬們對死者的不捨、怨悔、留戀、誤解都隨着一場場莊重的入殮儀式歸於平靜。原來人在生命的最後一程也可以被如此溫柔對待,原來人在死後也可以這樣安詳,這樣寧靜,這樣美!——我徹底對入殮師這個職業改變了看法。

那個在大悟老家一直開澡堂的豔子,爲了給鄰居一點方便和家的溫暖把澡堂開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送她火化時平田對她說:“後會有期!”是啊,後會有期。不會永垂不朽的我們終將奔往那個地方的,對吧?那一直以來我們怕什麼呢?怕死亡,因爲覺得那是一種永恆的失去。但《入殮師》卻一直再向我們傳達一個信念,那就是死亡只不過是一扇門,讓我們通向更遠的地方。村上春樹說:“死亡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爲生的一部分永存。”說的也是這個意思。當“往生者”安息,當活着的人堅強,當釋懷後的愛在每一個人心中流淌傳遞,片刻即成永恆,萬物也許就這樣生生不息。

作爲一部以殯葬業工作者爲主角的電影,“死亡”是《入殮師》無法迴避的一個話題,然而“死亡”卻絕非影片真正的主題,“死亡”在這裏單純的只是一個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所能看到的,是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

影片的最後,大悟在經歷一番掙扎後終於原諒了父親。悠揚的大提琴聲再次響起,雖然淚水已模糊雙眼,但心中卻豁然開朗。我想,對待生死,我也許不會再惘然。

電影觀後感:《入殮師》 9

觀看了日本電影《入殮師》,儘管感到內心深處有些壓抑,有些無奈,聯想到早逝的母親更是感到無比痛心絕望,但是,內心深處也很震撼。剛看到電影名字時我有些不想看,總預想可能是悲悲切切的。可是看完後,我除了抑制不住留下眼淚外,更多的是對人生與死的態度更加清晰了。

人生就是單程車票,看完了今生的風景,通過一扇門,進入死亡,又開始另一程旅行,又有另一番風景。電影中把去世的人稱爲往生者,是曾經生活過的人的意思嗎?這部電影曾獲得2009年最佳外語片獎,電影所詮釋的對生死的理解震撼活着的人。人活着應該有尊嚴,死時也應該有尊嚴。我們每個活着的人都或早或晚進入另一扇門,所以我們對往生者也要發自內心地尊重,因爲我們也希望這樣被對待。每個人都會有“送人”與“被送”的時候,這是一個關於“人”的最普通不過的主題,可是卻能讓我們感受到友情、親情、愛情、工作尊嚴,讓我們感動。

我又聯想到3月12日發生在日本的1200年一遇的大地震中,日本國民的民族素質充分彰顯,讓我敬佩。這是否和這部電影中詮釋出的生死觀高度一致呢?他們面對大災大難的鎮定淡然,促我反思。人之生命的意義、人生該如何度過、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對待生與死?可能瞬間我們就會在地球上消失,就如此次日本大地震時發生的海嘯把幾座城市瞬間變成澤國一樣。

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註定了這個國家地震頻仍。從板塊構造來看,日本正好處在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太平洋板塊俯衝到亞歐板塊下方,這種地質劇烈變動的地區極易發生地震。

出生在這個國家的人意志應該很堅強,因爲隨時面臨死亡。消極的人們,每天都是生活在恐懼、無奈、無助中;堅強的人們,每天坦然面對,從容過好每一時刻。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歷經人生的春夏秋冬最終化爲塵埃。我們生活在許多可能的`意外中,我們需要以勇敢、智慧、超然的態度去對待。有位作家說:人的一生,總體而言是很悲觀的,因爲終歸一死,這是不可控的;所以,我們應該過好每一個細節,這是可控的,所以人生又是樂觀的。哪些細節是重要的、哪些細節是可以忽略的,靠我們自己把握。

電影觀後感:《入殮師》 10

每個人都會成爲送別之人和被送別之人。存在與死亡,同樣值得尊重。——題記

這是一部描述生與死這一永恆性主題的電影。它訴說着人性光輝下的骨肉之親,夫妻之愛,朋友之義以及對生命的尊重和對職業擁有使命般的自豪。在生與死,放棄與堅持,理解與背離中凸顯人性溫情關懷,有笑,有淚,給心靈一種震撼的感動,細膩的觸動。

講述的是男主人公小林大悟,他原本是一個樂團裏的大提琴手,卻因爲樂團的解散而淪爲失業者。面對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他沒有沉淪,沒有怨天尤人,沒有自暴自棄。當他賣掉他心愛的大提琴的那一刻,他覺得有種不可思議的輕鬆,覺得一直以來的束縛被解放了。他自己曾經堅信不移的夢想,可能就根本不是他想要的或者適合他的夢想,那一刻,他看清了他的人生,拋棄了大提琴的夢想卻陰差陽錯地進入入殮師這個讓人甚至他自己都無法理解的行業。雖然一開始他無比排斥甚至感到羞辱與噁心,但是看到了讓他無比動容的衆生相:屍體腐爛卻無人處置的孤寡老奶奶、長相美麗但實際上是男兒身的變性人、留下年幼的女兒而死的母親、臉上印滿後輩緬懷的脣印年老壽終安詳死去的爺爺、穿着生前心愛的長筒襪逝去的老奶奶…….他看到了人世中生死離別背後的人性關懷,逐漸體會到了入殮師這個行業的價值意義所在。

“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他永恆的美麗,這要有冷靜,準確,而且懷着溫柔的情感,在分別的時刻,送別故人。靜謐,所有的舉動都如此美麗。”給死者化妝納棺整理儀容,既是對生命的尊重,對死亡的敬仰,也是給予逝去的生命最後一次在人世展示美麗的機會。淡妝濃抹,將厚重難言的情感在最後的一別中徹底地釋放出來,這既是對生命的熱愛與讚頌,也是對死的尊重與緬懷。男主人公逐漸在這份崇高的工作中找到了心靈的認同感,逐漸對入殮師這份崇高的工作充滿自豪。但他的妻子卻說出“骯髒”一詞,因爲無法接受而離開了他。大悟再次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困局,這時的他剛剛說服了自己,卻失去了他的妻子。

電影中發人深省的一幕是:大悟伏在橋邊看逆流而上的鮭魚。他弄不懂爲何那些鮭魚總要拼命地往上游走,儘管途中有大量的魚屍體,它們仍然義無反顧地遊着。

“生命像一條河流,我們都是河裏的一條魚。無論如何努力回溯,終究是無功回溯。”在這句經典臺詞中,可見,大悟已真正悟得入殮對於死者的間接性價值所在,真正懂得死亡的真正含義。死亡,或許讓人猝不及防,防不勝防,或許死亡的到來讓人悲痛欲絕,哭斷愁腸。但我們不妨可以換個思考的角度想想:生命的價值在於追求自己想要的價值,儘管自己的存在、自己的追求與這個世界顯得格格不入。但生命的價值在於過程,也就無畏最後生死與否的結果了。那麼,我想我們大可不必爲那些逝去的生命感到悲痛欲絕。曾經的存在如燦爛的煙火般消縱即逝,瞬間化爲虛無化爲灰燼。曾經如此燦爛地存在過,頓滅只爲了更好地結束,然後再啓程。一切在須臾中,頓時充滿永生的大徹大悟,一切在消失中延生,一切令人恍然,悟然,慢慢釋然。

終於,在澡堂大媽的死亡之際,大悟的妻子美香理解了她丈夫的工作。她看着丈夫認真耐心的入殮後,逐漸看清入殮師爲尊重死者在最後一刻所帶來的溫情,她被深深地感染了,逐漸明白丈夫一直以來不肯放棄的執着。

死亡誰都會經歷,死的原因可以有多種多樣。入殮師是陪伴人們從人世通向死亡的過客,沒有所謂的噁心,更言不上骯髒。入殮師做的只是幫死者整理着裝,收拾行囊,爲他送行,讓死者給世人留下最美的`面容,讓活着的人永遠記住死去的人。入殮,讓死者擁有在人世的最後一次權利,讓將逝的身體換上新裝,讓蒼白的面龐塗抹上值得紀念與見證的色彩。我想,這便是對生命最崇高的尊重了。

我們總相信有天堂的存在,相信人死後會有來生,正如陪伴澡堂大媽多年的殯葬師大叔,他在火葬大媽前說過“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正如門一樣,我作爲看門人,在這裏送走了很多人,說路上小心,總會再見的。”或許,這也是對生命熱愛的另一種方式。活着的人不畏懼死亡,對死亡賦予崇高的信仰,相信暫時的死亡會換來生命的延續。無論怎樣,只要活着,便應無所畏懼,好好地活在當下。

死亡,是一門哲學,也是一種文化。一個民族對待死的態度足以反映這個民族的人文情懷和人性關懷。在死亡中領會活着的真諦,在對死亡的緬懷中獲得活着的希望。死亡並沒有那麼可怕,沒有那麼神祕,它是我們人生中必然要經歷的一個階段。你會死,我會死,我們大家都會死。但我們不應該因爲死是生命的終結,是人生的必然後果而心灰意冷,消極面世。與其害怕死亡,不如嘗試在短暫的在世時光裏盡情地綻放。生有生的意義,死有死的尊嚴。其實,無所謂死亡與活着,人本應對生命抱以敬畏的態度,去領悟生與死之間過渡地帶的大徹大悟。

爲死入殮,定格永恆。是對生命最基本最崇高的尊敬。在生命的終點,有人爲你梳妝打扮,洗去身上的污穢,讓你以最美的姿態紀念曾經的一生,以最美的樣子定格前生前世的安詳與幸福,然後再開始下一段新的旅程。

爲死入殮,定格永恆……

電影觀後感:《入殮師》 11

許多人,特別是中國人,對待死亡的態度是消極的。不知道別的國家是怎麼樣的,但我長這麼大以來,似乎從沒有一部電影向人們傳遞這樣一個訊息:死亡,是美麗的。令人動容的,也只是於人逝之後,伴着傷感的音樂,替人溫柔撫去臉上的鮮血,幫忙閉上張着的雙眸,而且還是轉眼即逝的。

知道《入殮師》的上映與引進,讓人們從心底裏思考與感悟這個故事。

從電影構思來看,《入殮師》本身便是一個突破,鶴立雞羣。很少有導演會在熱鬧的商業電影行業中,以入殮師爲對象拍攝影片。因爲在多數人眼裏,入殮師、葬儀師、火化師等職業都是“髒”的,“不潔”的,與他們所認爲的美學不符。

另一方面,他不是從“熱愛”或“喜愛”入手,開始它連一絲絲的認同感都沒有,而是從一次烏龍的誤尋工作時間展開。但隨人物感情由反感——動容——迷茫——深愛的逐步深入,觀衆的心已適時柔軟。

從影片場景看,有動人,也有驚人的一面。一開始,大霧迷濛的冷清街道上,車子緩緩而行。故事是從主人公已經擔任了一名入殮師講起,採取倒敘。在社長“你要試試看嗎?”的問句與注視下,大悟神情,動作嚴肅而神聖地入殮。讓觀衆瞭解入殮過程的同時,更引人。

令人影響深刻的,是長相是美女,但實際身爲男兒身的人、爲工作擔任可笑模特、搬運近腐爛的屍體而嘔吐不止、臉上留下後輩尊敬不捨的脣印的壽終正寢的爺爺、死去的澡堂老奶奶,與理解丈夫的妻子態度的轉變……

在一間日本房間中,透光性良好的屋子裏,視覺中有淡黃色柔和的陽光,一扇扇整齊的門窗,中間躺着已逝之人,一旁,大悟神情嚴而泰然地爲其上妝,再一旁,社長以日式跪姿安然地注視着大悟的舉動。此時,歲月不再,時間靜止,心中潺潺的暖流感人心扉。

此時,音樂是最動人的表述者,而語言顯得蒼白。久石讓的配樂旋律如歌,對電影的情節與音樂的把很有分寸。高潮與煽情時,一席大提琴爲主奏樂器的音樂演繹了令人潸然淚下的情節與訴說。

也許奧斯卡的殊榮,與音樂也脫不了關係。

真正好的,優秀的電影,理應是有意義的.。《入殮師》這部電影,不是用來看的,而是用來思考與感悟的。一開始知曉自己入錯了門,找錯了工作的大悟是無奈而反感的,但最後他也想不到自己會真心認同這份工作,這份與衆不同的工作。

不要質疑或過早否定一件事、一個人。因爲你不知道它真正的價值。有些許東西,是估不出價的。誰說賣相的優劣即是事物本質優劣的判別?以貌取人,以貌取物,定不長久。

不交心,不理解之前,妻子美香對丈夫的評價是“髒”,以及心灰意冷。但經過雙目的注視,心靈的接納,以及澡堂老奶奶去世一事後,美香終於理解了大悟,成爲他堅實而有柔軟的後盾。

理解與信任是相處之道,真正的心意與意義,皆需用心而品。

靜止的時間裏,入殮師爲死者上妝。在明媚與安詳中,入殮師跪於一旁,精心而化,重還死去之人以生的美妙。此時,在入殮師嚴重,眼前死去之人最美,而另一方面,爲逝者上妝者,亦是最美。

死亡——靜止的時間,最美。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