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桃姐》觀後感(通用22篇)

本文已影響 3.69W人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後感了。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桃姐》觀後感(通用22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桃姐》觀後感(通用22篇)

《桃姐》觀後感 篇1

聽來的消息,說是學校一位攝影老師,二月再次踏上探險之路,目的地是深山,時至今日,未能與之取得聯繫,不知音信蹤跡。大學時期,爲數不多我能夠記憶深刻的選修課老師,亦是極爲欣賞的前輩。是以想到另一個故事,一位登山愛好者在珠峯遇難,其妻認領屍體的時候向搜救隊詢問,他是上山途中還是下山時罹難,得到答桉是下山,方覺安慰。

如果每一日均爲理想同信念而生活,那麼不管何時面向末日,都無足掛齒,險要化夷。如此,反而覺得無有激浪起伏由着歲月催老更是負擔,可怖而惶惑。然,平凡是世間的衆數。

老齡化的社會問題早已不再新鮮,正如黃秋生那個角色所言,投資老人院很賺的,因爲需求量大嘛。生老病死,無有親人者、子女工作繁忙者成爲老人院的主要服務對象,甚至年已古稀的母親要送五旬的病女無奈入住。老人院碩大的空間被簡陋地隔斷成一件件擁擠狹小的屋室,或是兩三人同住,條件好的倒也可睡個單間,偶有轉葉氾黃的排氣扇吱呀轉動。屋內一牀一櫃一鉤,生活用品被貼上姓名籤以便辨識。餐時,能自理的自食,不能者受食,而可自理者也未必全然意志清晰,年邁的表徵更似未識世事的幼兒。有些老人眼神早已失卻年富力強時年的精厲,更多的是空洞和乾癟。終日不是坐在椅子上等待時光流逝,就是斜倚牆壁不知所措。年輕時,也許是體面多識的校長,也許是平庸無奇的僕人,還是有老去的一天,同桉而餐未有差別。年邁者或許最害怕的便是被當做無功社會。老人院衆生像早已讓人唏噓不已。或許,這樣的趨勢也只會蔓延,時代的步伐太快,迅勐的生活節奏鞭笞人們前行而不能停下腳步稍事休息,那麼年邁的親人除卻送入此類全日制療養機構,還能作何他法?也許我們希冀醫療制度的完善,養老機構的人性化,然而天倫之樂又豈是集衆在這樣的機構中?也許我們以爲老人可與同齡人爲伴,但是他們的幸福怎會不是同親人相伴?再退一步,也許和同齡人相伴亦能如意,也許機構服務體貼入微,然而年事漸高所帶來的肌體痛苦、與社會的孤絕之感,真真正正愛莫能助矣。片中一位老太,總是趁半夜收拾行囊唸叨着要回家回鄉下,而命運之門就如同老人院的玻璃門,即使依稀看得見外面,也再也回不去了,徒留惘然一片。

關愛老人是社會熱點議題,亦是美德,媒體、學校借題發揮宣傳教育者不乏其多,片中就有一處這樣的描寫。媒體走進桃姐住的養老院,爲老人表演節目,贈送月餅,共度中秋,而前臺表演節目時滿面堆笑的歌者在後臺卻拿出一副不屑一顧的嫌棄表情,攝影機鏡頭前剛剛派送給每位老人的月餅,在攝影機關閉後又被一一收回,月餅只是道具,如此,這些老年人弱勢羣體活生生被等同於了月餅,成了作秀者的道具。作秀者離去,老人們本以爲可以恢復平靜,卻被告知還要等待下一場“慰問”,接着一羣小學生歡樂地涌入,老人的疲態同小學生的激情形成鮮明的對比,而二者又何嘗不是都被無形地設置成了秀場的裝飾?

桃姐辛勞一生,在樑家服務六十載。或許她已將樑家上下視爲至親,家政操心成爲信念和習慣。看到樑家人處處都好,自己便心安愉悅。所生活的現實,或許不會遇到一位奶媽或者傭人,可是身邊有父母有祖父母。桃姐待樑家,像極我之至親待我。不久前,見母親更改通訊工具的簽名狀態,提及過去不堪回首的一年,不覺心中一沉。我的外祖父母同片中的桃姐年紀相彷,一位耄耋一位古稀,在過去的一年,由於肌體的不堪而雙雙仙逝,時隔不到半年。外祖父正如桃姐,處處與人爲善,怕麻煩他人,痛疼自己忍住,心愛小輩,事事都說好,寡言,默默付出。外祖母也如桃姐,細緻,講究,熱情,處處節省。羅傑(劉德華飾)帶桃姐參加自己監製的電影的首映禮,歸途中,他牽着矮過一個頭的她,問她好不好看,她由衷地快樂地自豪地說好。尚記得外祖父同我講的每一個讚譽,比如,兒時新買的涼鞋,他說好;參加畫展拿了獎,他說好;學做一道菜,他說好。印象裏,他從來都對我的事說好,哪怕其實沒那麼好。外祖母退休前是醫生,講求衛生細緻的生活,偶爾使點小性子,就像桃姐執拗地糾正說不放姜的燕窩是腥的,那個時候我不懂,外婆怎麼不愛體諒家人的辛苦和心意,而如今,隱隱體會,這或許只是老者歸於了童真,要像理解孩童一般去理解一位老人,即使他/她世事經身,最後亦要返回人生的初始。猶記得,外祖母意識不再清晰的時候還下意識地要求不用呼吸罩吸氧以節省金錢。如今,昔人不再徒剩空悲。我是看着外祖父母離開的,從有生命走向晦暗和枯藁。而祖父走的時候我在異鄉,那一年他八十九。近二十年前祖母離世後的多年歲月裡,祖父是獨處的,他不願搬去任何一個子女的家中,或許認定了一個地方就會習慣它,再難以遷移。年幼的記憶中,祖父總是坐在他的椅子上,很少言語,高深莫測,我不知他在思索什麼,有時候閉目養神。在電影中,老人院裏有的老人也是這樣靜靜坐着,我彷佛看到了我的祖父。那或許是一種我尚不能體察的孤獨與落寞。如果可以,我渴望拋卻對長者的畏懼感而小心地擁抱一下他們早已瘦弱的身體。

老,實在可怕。開頭所述登山愛好者,爲了夢想而犧牲,也許年輕可惜可歎,也未必絕對是件憾事,實現了夢想而不用經歷衰老的痛苦。畢竟殊途同歸。恰如片中所言人生幸福的果實都來自憂傷的花朵,生有時,死有時。

整部電影沒有情節上的大起大落,真實可感,有的情節就像發生在觸手可及的身邊,比如江美儀飾演的金女士對於母親的愛與氣,金老太對兒子的偏愛。老人院中每個角色的表情和動作都絕不是演出來的,葉德嫺的妝容更是真切至極。太多的細節值得體味,而有所經歷者更容易被切中要害。也許每一個人對每一部電影的感受都是主觀而異同於他人的,有所共鳴,就是好的。

《桃姐》觀後感 篇2

看罷影片《桃姐》的第一感受是:真情守護是悲涼現實人生的最美好出口。繼而深感這部包含着愛、尊重以及尊嚴的影片來的是時候,曾有部老片裏有過這樣一句臺詞:“愛是清晨和黃昏的星辰”,似乎可以解釋爲對情感缺失現象蔓延的含蓄提醒。

富了口袋,癟了真情,當真心實意已稀缺爲奢侈品,人們內心深處大多趨於乾涸冰冷、倦怠疲憊。在現實中即便是血緣親情也可能淡薄成陌路,更何況非親主僕?然而,如果徹底捨棄了這種真情實意,生命又有什麼意義?《桃姐》的出現恰如一場及時的綿綿春雨,在無聲無息間流淌進現代人乾癟而空虛的內心世界,讓許多重口味和小清新都顯得無趣又乏味。

就整體而言,影片的敘事手法平實而自然,如似水流年般地再現了現實生活的一面,人類真情的一面,某個沉痛話題也能表述的舉重若輕,頗有四兩撥千斤之效。可以說,影片拍得剋制收斂,不煽情不刻意不矯情不做作,很多問題點到爲止,卻處處能打到人類情感的七寸,這體現了主創人員對生活的觀察、積累、梳理和白描的功力。影片的運鏡在流暢之餘也頗有深意,很多場景於不經意間存有留白,意味綿長。

該片的英文片名叫做《A Simple Life》,簡單生活,即便再複雜的經歷似乎都能簡化爲一句概括,特別是事關生死的,但凡生物最終都殊途同歸,只是其中的細節與滋味各不相同罷了。要將簡單的生活拍得好看有趣、餘味繞樑,需要導演擁有極其紮實的功底,陳淑賢的劇本經過許鞍華的消化與外化後,呈現出了許氏慣有的質樸溫暖,讓那些與生命對話、與生死對話、與生活對話、與傳統情感對話的沉重都具有春風化雨般的魅力。

的確,這一回許導再次發揮了她的強項,聚焦了小人物的生活現狀,她讓沒有血緣關係卻情同母子的情感呈現得真實自如,頗有深遠的存在感,令觀衆不斷意識到,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情,而非着力營造、刻意堆砌。從片中也可以看出許導想探討傳統人際關係的意思,經由該片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也令老外瞭解到了什麼是中國傳統式的親情。

影片的細節部分果真屬生活中的細枝末節,很多都是在慣常的匆忙中易於遺忘的,許導重拾了這些“人間俗事”,並令其如涓涓細流般潤入觀衆心田,並各取所需地留駐了動人的瞬間。如果看得夠仔細,會發現每一處鏡頭都彷彿浸着人物的心緒,每一個眼角眉梢側目凝神都是生活的本真。這種細膩貼近總會牽動有生活經歷的觀衆的心,從而產生極大的共鳴,較爲年輕的觀衆或許會在桃姐身上看到餵養過自己的故人的影子,在Roger身上看到自己或朋友的影子。

就表演層面而言,葉德嫺的演技已經到了忘我無我的境地,她於舉手投足談笑回眸間,塑造出了一個知分寸、守本分、真善良、很寬厚的桃姐,也再現了一個爲家庭服務近60年的堪比家人的忠僕形象。有兩處,葉德嫺僅僅用表情就說明了人物內心的萬水千山,如第一次聽到少爺Roger在衆人面前認她是乾媽時,再如從養老院回家收拾舊物,最後離開家門時回頭看的那一眼,這其中的感受幾乎難以用言語來表達。劉德華的表演也較他以往內斂,這個內斂恰好地表現出了富家少爺Roger的內心變化,他和葉德嫺所產生的互動效果,令片中母子間的情感交流顯得尤爲真切,且相映成趣。如兩人關於眼光高的話題,再如Roger帶桃姐看電影首映,散場後於街頭攜手散步,一路聊着有趣的話題,Roger將桃姐護在人行道內側,鏡頭追隨着他們的背影,不遠不近,這一幕彷彿人生中溫馨而短暫的驛站。

不可否認,影片具有很深刻的現實意義,也涉及了一些社會問題甚至是業內現狀,參與這部分表演的諸多名人配角們在將笑聲帶給觀衆的同時,也將思索帶給了觀衆。

《桃姐》觀後感 篇3

今天利用放假時間看完了電影《桃姐》。影片主要講述了一個在樑家服務了幾十年的傭人桃姐年老衰弱的時候與她親自帶大的少爺羅傑之間的溫情故事。桃姐的飾演者葉德嫺將年老衰弱但仍然充滿愛心的桃姐這一角色演繹得淋漓盡致。角色中的她是充滿矛盾的,她既希望得到他的少爺羅傑的關心和關注,但又怕耽誤他的工作,所以她選擇去養老院住;而劉德華飾演的羅傑雖然話語不多,但他粗狂的面部線條和深沉的眼神都傾注了他對桃姐的愛。影片雖然沒有宏大的題材,也沒有火爆的場面,但溫情卻像蜿蜒的小溪一樣流淌過每一個觀衆的心中,這比內地的所謂大片有價值多了。

其實這部片的大背景還是中國面臨着老齡化的問題。隨着老年人口的增多,老年人的生存狀況也越來月受到社會的關注。這部片打的是溫情牌,桃姐也算得上是非常幸運的人了。她雖然是一個孤寡老人,本來無依無靠的,但她服務了幾十年的樑家對她可謂不錯了。羅傑給她找最好的養老院,在很繁忙的工作中去探望她,邀請她一同出席他自己電影的首映禮,和她一起回顧發黃的歲月,陪她聊天,陪她吃飯。而太太(羅傑的母親)對她的傭人桃姐也是充滿着感激和愛心:煲燕窩給桃姐吃,把自己的舊樓裝修過送給桃姐住。還有羅傑的其他家裏人都視桃姐爲家裏人。所以桃姐雖然沒有親人,但她卻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能夠比較穩定而過快樂地過完她最後的人生。或者用羅傑的話說:他與桃姐的相遇是上天對兩個人的恩賜。

但從影片中我們依稀可以看到老人們的孤寂、無助。如在桃姐剛入住老人院的時候,有個老婆婆就鬧着說想回家,想回到鄉下,想必她呆在這裏是孤獨的寂寞的;還有全院中最老的婆婆,養老院院長都換了幾個了,她一直都呆在這裏,但是從來沒有一個人探望過她;還有一個老婆婆直到她最終死去,她兒子都沒來看過他,只有她女兒來,但她女兒因爲家產問題對她也是充滿着怨恨的。桃姐的溫馨和幸運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更顯得彌足珍貴了,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中國人口的老齡化問題十分嚴峻。

中國的傳統文化十分重視孝道,甚至到了極端。但隨着近二十年來中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一對夫妻要養幾個老人和一個小孩,加之生活成本的加重,生存壓力空前加大,孝道對於有些人來說心有餘而力不足啊。在農村年輕人爲了掙錢養家餬口,都到外邊打工了,只剩下老人小孩在家,空巢老人的數量不斷增多,老人的生存狀況不容樂觀。當然這些都是現實,但希望無論是個人,社會和政府都應該對養老事業多加投入,多關注關心老人的生存狀況,老人也能迎來他們的夕陽紅。

《桃姐》觀後感 篇4

“A Simple Life”,這是電影《桃姐》的英文名。和名字一樣,電影中的畫面、情節都和現實生活一樣樸實。但這質樸的片子卻閃爍着母性的光輝。

看完電影,眼淚流了幾次。很多時候,我們把一切都當做理所當然,對親人的付出都視若無睹,我不禁要問問自己,到底是怎麼了?桃姐,很像我的媽媽。讚許的眼神、悉心的照料、堅強的倔強……桃姐身上有太多母親的影子。而如今熒幕外的我在看電影的時候才真切感受到了媽媽的心。

直到現在,我依舊對離家那麼久愧疚不已,不管我取得什麼成就,也不管我能組建什麼樣的家庭,媽媽只有一個,而我卻沒有好好珍惜。我在想,那段日子,她有多想我和哥哥。

然而,時間不會倒回,它只會自顧自地往前走,追不上的人們陷入深深的回憶陷阱。我的舊傷口又在隱隱作痛。很長時間沒有安靜地在電腦前面碼字兒了,大腦一陣陣地空白,但心裏的感受、內心的悸動還在,只是不知道化爲文字該如何表達。

媽媽已經走了一年多,然而我的回憶卻從來都沒能有一絲絲減輕痛苦,就算癒合,也隨時都有可能復發。雖然媽對我說她很知足,最後的日子能和兩個兒子在一起,但我們心裏清楚,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在家人和事業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自以爲是地選擇了事業,而這也許會成爲我們後半生都在悔恨。

寫下這些,是告訴那些遠去的遊子,時刻惦記遠方等待你們回家的親人。他們,纔是一生中最最寶貴的財富。

《桃姐》觀後感 篇5

週末,小記者團組織我們去看了一場電影--《桃姐》。

影片講述在樑家侍候了六十年的老傭人桃姐在中風住入老人院後,自幼被桃姐照顧的樑家少爺羅傑盡心盡力地照顧她 ,陪她百年歸老的故事。

其實我看得出,桃姐很愛羅傑。

她雖然嘴上唸叨着不能吃牛舌,但當羅傑說想吃時,她還是隔天就做好了牛舌放到廚房;她爲羅傑找女傭,挑了又挑,選了又選,還提出了一堆千奇百怪的問題……

桃姐不求回報的愛 ,得到了羅傑的回報。

桃姐中風住進老人院後,他常常來看望她,爲她收拾出一套房子,讓她安逸地度過晚年生活,還把小貓卡卡送到她身邊陪她過年……

感動之餘 我也不禁反思: 桃姐的晚年尚有羅傑的照顧和陪伴,老人院裏的其它老人們呢

過年時,他們是不是也渴望親人子女的陪伴呢,是否在老人院裏一天一天等待着子女來看望她們呢?……

桃姐也是一樣,一樣的倔強。總唸叨着“我很好啊,什麼都不缺,忙就不用來看我了”,卻也總在羅傑來之前坐在門口的椅子上等着,直到所有的椅子空無一人。

這讓我想起了我的外婆。

國慶放假,我和媽媽回了老家。正在田間勞作的外公外婆看到我們的到來,感到又驚詫又驚喜。外公忙從籃子裏拿出一大把生菜:“快拿着。”

媽媽連忙說 :“不用了不用了,家裏的還沒吃完呢。” 拗不過他們,我們還是拿了一小把。

摘完豆角,外公留在田裏摘菜;媽媽帶着弟弟坐車回家,我和外婆走在鄉間小道上。 “外婆,媽媽給你買了新衣服,回去給你試試。” 我悄悄告訴外婆。外婆不言語,我側過頭去看她,卻發現她的嘴角,悄悄地扯開了一個弧度 。

路過的兩個熟識的婆婆,驚訝地說道:“這是燕子的娃嗎?長高好多!”

“是呀,不知不覺就長高了。” 外婆滿是皺紋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我看着外婆的笑,卻忽然有點心酸。

想想外婆外公從來沒有說過“要多來看看我們”什麼的,但我們一來,他們卻也很開心,儘管嘴上不說,不想讓我們擔心,可心裏還是期盼着我們來的吧。

這時我才發現 ,我以前忽略了外公外婆的感情和內心,以後,我會多陪陪他們,因爲,愛是陪伴啊。

《桃姐》觀後感 篇6

1月21日,我在神舟影城觀看了《桃姐》這一部電影。

這是一部發生在一位名叫桃姐的老傭人和一位名叫羅傑少爺之間的故事。桃姐十年如一日地照顧與陪伴羅傑少爺成長,而她已日漸衰老。俗話說“病來如山倒”,有一天,桃姐中風了,右手居然不受控制了!醫生說,她的身體已不容樂觀,以後都得要人照料她。工作繁忙的羅傑只能送她到養老院。他時常去看她,陪她聊天,彷彿一對母子一般。桃姐的心漸漸地放開了。

觀看了電影以後,我的心情一直很低落。回來後,我一直對媽媽說,他們太可憐了。

“老人們難道沒有吃的嗎?他們對慰問的食物那麼感興趣。”

媽媽說:“老人們行動上不便,不能到市場買,只能等着親人探望的時候帶來,可是有的親人總有各種理由沒來。所以……”

“哦。”我陷入了沉思。

此刻,我懂得了最關鍵的一點,那就是對待父母不可以嫌棄他們。比如走路慢呀,這些都不能怪老人。其實我們小時候還不是這樣嗎?從不會走路到學會走路跑步,爸爸媽媽有嫌棄過我們嗎?我們吃飯的時候把桌子撒了一地,爸爸媽媽耐心地收拾殘局,教我們怎麼做得好一些。他們老了,走不快了,聽得不利索了,現在輪到我們等他們,等他們慢慢走路,慢慢吃飯,難道不應該嗎?

有句話叫:心不容父母,怎能容天下?就像我今天早上,想起來臉上發燒啊。那時候,因爲覺得煎餅實在太好吃了,根本沒有多想,一口氣全吃光了,一點也不留給爸爸媽媽!

我決心改掉不爲父母着想的壞習慣,做天下、全世界最好最棒最孝順的“諾貝爾獎孝順兒女”。陪伴老人,不是用錢就可以做到的事,要持之以恆,要用真心去陪伴。

《桃姐》觀後感 篇7

今天去看一部宣傳已久的電影《桃姐》,本片是一部原汁原味的港片,面對不同的文化和社會環境,觀影的感受自然不同,這也無可厚非。在看到葉德嫺時,面對她不斷的變化,我想起了自己的姥姥,這固然是生活和表演的真實,但也解釋了她爲什麼可以連摘影后桂冠。看她的表演,自然而又熟悉,這些只有面對自己的姥姥時纔有的真實感,在她的呵護下才感覺到桃姐對羅傑的那種愛。而華仔的表演也是完全看不到演的痕跡了。在觀衆看來,羅傑就是羅傑,他不是劉德華,你在看時也會完全投入到他們的生活中,就像是我自己在其中一樣,原汁原味的港片在大陸上映,唯一不足的就是他在裏面自己配音,雖然有點讓內地觀衆有點不太舒服,有待改進,但是普通話說到這種程度已經很不錯了。

華仔的演技決對是金馬獎評委說的那樣洗盡鉛華、脫胎換骨。華仔用最貼近生活的方式、最真實的感情去演繹羅傑。的確放下許多包袱和光環。看了之後給人一種很舒服的感覺,沒有了以前的影子。作爲一個劉德華的影迷,我自認不是那種身上裝有文藝細胞的潮人。也許會爲了一部文藝類型的電影居然會有別人想像不到激情,但對於劉德華的表演我終究還是舒心的爲之讚歎。還記得從暗戰開始,他的減法式演出已經大爲讓我讚歎和驚訝。不在像以前的“華弟”和“混混”瀟灑式演出,而在桃姐中的極致生活化,或者說與之融爲一體式的表演模式終於也能有菱有角的淡然呈現於我的眼前。

何謂減法式?許鞍華導演說:“那是要你拋棄自己演員的身份,因爲你演的是一個普通人!”劉德華說:“我一直可以,因爲我原本就是個普通人!”

看完電影,他們問我,能不能感受到什麼,我說不多,但是我相信有些人能感受的更多,就是那些真正有過相同經歷的人能夠真正明白那份情,而我說實話沒有過這種經歷,而從小到大家裏的老人都還在,所以我可能不能真正感受到面對自己親人離去的悲傷和無奈。但是,不可否認,雖然我沒有經歷過,但因爲《桃姐》這部真的是用心做的電影,所以我完全能夠融入到裏面的角色,所以我能夠感受到那份情,以及讓我自己思考了我身邊的桃姐是誰。或者說有一天我自己成爲那個“桃姐”我又會怎麼樣呢?

看罷影片《桃姐》的第一感受是:真情守護是悲涼現實人生的最美好出口。繼而深感這部包含着愛、尊重以及尊嚴的影片來的正是時候。富了口袋,癟了真情,當真心已稀缺爲奢侈品,人們內心深處大多趨於乾涸冰冷、怠慢疲憊。在現實中即便是血緣親情也可能淡薄成陌路,更何況非親主僕?然而,如果徹底捨棄了這種真情實意,生命又有什麼意義?《桃姐》的出現恰如一場及時的綿綿春雨,在無聲無息間流淌進現代人乾癟而空虛的內心世界,深深滋潤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

一段兩年的平靜生活,濃縮成120分鐘的精華,表現的是人一生的一個過程,笑有時,哭有時,生有時,死有時。一切都得經歷,不管是否傷痛,誰都逃不掉的就是人生。

《桃姐》觀後感 篇8

真正的感動是感而不傷,高明的感動是無需煽情。與傳說中的淚流滿面不同,《桃姐》沒有使出催淚彈,但其中默默流淌的溫情,不悲不喜的生死觀令人感動之餘浮生幾分思索。

《桃姐》講述了僕人桃姐(葉德嫺飾演)與少爺羅傑(劉德華飾演)之間的故事,桃姐一生未嫁,在羅傑家中服務60年,見證家中五代人的成長。突然中風後,桃姐主動要求住進老人院,從照顧人變成了被人照顧,而她與羅傑之間的主僕情也漸漸產生了變化。

在《桃姐》中,許鞍華放棄了所有可以煽情、可以催淚的手段,只是真實地紀錄了整個故事。中秋節時,電視臺帶明星來老人院慰問,臨走時卻收回了贈送的月餅,對於這樣的社會現象,影片沒有批判,只是淡淡帶過。除夕夜,老人院主任回到院中陪老人們過年,當桃姐問主任家人在哪兒時,主任輕嘆一聲卻一言不發,其中定然有故事,但影片也只是點到爲止。

不僅沒有哭天搶地,許鞍華還在片中安排了不少笑點,消解了桃姐漸入老態的悲情之感。電影一開始,博納影業老總於冬出鏡扮演電影公司老闆,劉德華扮演的製片人則和洪金寶、徐克扮演的兩位電影導演聯合起來,耍詐來騙於冬追加一部電影的投資。看看《桃姐》的籌拍背景就會知道,許鞍華在拍片前四處尋找投資,卻始終湊不齊錢,最終只好請劉德華出手追加投資,影片才得以開拍。在片中,類似對香港電影人的自嘲等笑料不在少數。

影片在敘事上不悲不喜,《桃姐》所傳達出的生死觀亦是不悲不喜。老人院中一位老者去世後,她的女兒站在畫面中間嚎啕大哭,但在畫面的左側,幾位老人照常下着象棋、嗑着瓜子。這樣的景象可以解讀成人心冷漠,但正如片中神父所言:“生有時,死有時。”人們最恐懼的莫過於生死無常、老無所依,《桃姐》所要講述的也是這樣一個生死之間的故事,但它呈現出一種坦然和篤定,觀衆在看到桃姐的死去後並不會心生恐懼,反而感到豁然開朗。

《桃姐》中反映的主僕之情,對很多觀衆來說並不熟悉,但影片對老年人生活真實的記錄勾起了觀衆對親人的感情。一位觀衆看片後安慰地說:“我的親人還在,我還可以去行動,我要去深深地感謝撫養我們的親人。當我自己老去時,我一定不會等死,會像桃姐一樣樂觀地去面對生活。”

都說許鞍華是影后製造機,《桃姐》爲女主角葉德嫺帶來了威尼斯、金馬獎的影后桂冠,還入圍了金像獎的最佳女主角。而在看完《桃姐》後,葉德嫺如入無我之境的表演征服了所有人,在她面前,放棄耍帥、戴上老花鏡、穿上藍色工裝的劉德華也失色了幾分。

與影片所呈現出的樸實風格一樣,葉德嫺的表演也是不動聲色。第一天進入老人院時,她順手在櫃子上摸了一把,嘴角微微一癟,觀衆立刻領會:這個在殷實人家服務了60年的僕人,對老人院的污穢是不習慣的。而當她打開家中的老式木櫃,拿出一樣樣老物件兒時,觀衆眼中的她已不是桃姐,而是每個家庭裏都有的那個慈愛老奶奶。

僕人桃姐與少爺羅傑的關係在片中有幾層變化,開篇時,少爺在廳中享用美食,桃姐卻站在廚房裏吃剩飯,葉德嫺呈現出的是一個勤勤懇懇、謹守本分的僕人形象。而當羅傑第一次說“這是我乾媽”時,葉德嫺臉上閃過一瞬間的拘謹,繼而變成幸福,小人物的卑微與不安全感浮出畫面。

《桃姐》觀後感 篇9

電影桃姐內地未上影之前,葉德嫺已經在多個影展奪得影后,上星期有機會去睇完之後,唯一感覺就是,Deanie姐獲獎真是實至名歸,成部戲幾乎靠她一個人撐了起來。在電影裏,Deanie姐演的是一個傭人桃姐,一生照顧華仔所在的家庭60年,任勞任怨,格守自己做爲一個傭人的本份,連吃飯都是等主人吃完後才一個人呆在廚房裏吃,並沒有因爲自己年紀大資格老而跟主人同桌吃飯。桃姐一生都低調做人,不願輕易接受別人對她的幫助和賞賜。電影裏面沒有太多刻意煽情的情節,更多的是一種近乎平鋪直述的一個個生活故事,桃姐中風,在病牀上連吃飯都成問題,但她卻不願開口求人幫助,出院後,第一次去到老人院,對於陌生的環境,不一樣的生活方式、生活規律,桃姐無要求換一間更好的養老院。而是默默重新學習適應。過年了,其他院友都走了,桃姐寧願獨自一人留在養老院也不願麻煩別人,她期待和華仔一齊外出回家散心的日子但又願意開口,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在門口響遠處張望。電影好現實,而且現實得來還令人心痛,過節了,一大羣"善長人仕"聯羣結隊來養老院慰問,又唱歌又發禮物,但攝像機一離開,歌手臉上不屑的表情,禮物又被收回,一句冰冷的話語:"禮物中要羅去其他地方繼續做道具",實在另人心寒。片中一位年僅40的婦女,因爲無力夠買昂貴的機器,而不得不住入養老院。爲的只是方便治療,而這些不也正是現實社會的真實反映嗎?

睇完桃姐另外一個感觸就是,桃姐的身份雖然是一個傭人,但類似的角色卻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邊,例如我們的父母,中國的社會觀念和外國不一樣,我們的父母退休後幾乎都都從事着和桃姐一樣的工作,幫年輕的一代照顧BB,買菜煮飯。而我地卻覺得這一切都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我們忽視父母的需要,往往自以爲事,直頭理開纔像片中的華仔一樣,連最簡單的洗衣機都不會用。

如果講對電影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個人認爲只有兩點,第一、導演可能擔心題材的問題,於是就請來佐一大堆明星就配角、跑龍套,徐克、洪金寶、甯浩、黃秋生。衆星捧月固然好,但一定程度上也稍弱的電影的可觀性,第二,就是華哥身上了,華哥當了幾十年的偶像,在電影裏依然無法放下偶像的身份,同葉德嫺的表演對比之下,真是高下立見。

《桃姐》觀後感 篇10

每一個人的生命從誕生那一刻起,便開始了一個嚴肅的話題---那就是人生…,從出生到死亡,其實無論長短,都是一次生命的過程。

深圳的天氣就像有些人那樣變幻無常,說不定你剛跟朋友說過夏天了,第二天又可能要跟朋友修正,是過冬天!咳嗽從“兩會”開幕那天就開始了,現在兩會都閉幕了,我的感冒卻還沒好。突然覺得這所謂的“兩會”竟然跟我與及身邊的這些人一毛錢的關係都沒有!

網上看到《桃姐》的評價很高,雖然只是個文藝片,說是很值得一看。於是昨天下午奮然的決定不上班去看電影,買好票一個人頭也不回的進了電影院!電影院的人數不多,或許在正常上班時間裏能像我這樣自由或者說閒的人太少了!這個世界就是這樣,有些人忙要命,有些又閒得要死!這樣的人生我都不喜歡,覺得人生就要張閒有度!我很佩服一些白領,說一進了寫字樓就不知道這一天的天氣了,似乎除了工作一切都與她無關了!

看《桃姐》真不是衝着劉德華去的,影片用簡約略帶幽默而又不缺溫情的手法講述了一個給香港的富人照顧了人家祖孫幾代的保姆老無所依時,主人反過來照顧保姆的故事!沒有嬌情也沒有做作有的只是真誠。特別是劇中劉德華黃秋生幾個兒時的夥伴在劉的家裏吃牛舌給桃姐電話,大家對着電話念那順口溜時,無一不讓電影前的每一個人動容和感動!敬老院裏各式老人生活和所需,沒有煽情,也沒有哭泣,影片用最簡單的的拍法讓我們深深體會到了孤寡老人的無奈和悲涼。甚至到來的死亡都顯得那麼的平常和寧靜,而在那平常和寧靜後面又是多麼的無奈!如果有一天,我們的父母老無所依,我們又到底能爲老人做些什麼呢?請善待我們身邊的老人,更別忘我們身邊的桃姐!終有一天我們也會老去!好電影總是會讓人想到自己。

陳弋弋 說:《桃姐》就是這樣的電影。城市裏太多我們這樣的孩子,少小離家老大不回。故鄉曾經是義無反顧要離開的地方,如今卻成了再也回不去的鄉愁。父母曾經是必須叛逆的對象,如今卻變做兩個讓人失語的蒼老背影。

佛曾說:只有心中裝着別人才能真正擁有自己。

《桃姐》觀後感 篇11

桃姐,一個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一個先後照顧了樑家四代人的傭人,平平淡淡的一生,卻反映了生活中的溫暖。

影片用細膩的電影語言講訴了一對主僕之間不是親情卻勝似親情的感人故事。不刻意、不矯情、不做作,用最自然的生活來完成對人物的體現。桃姐撫養羅傑長大,一直在身邊照顧着,那份關心早已超越了主僕之間的關係,更像是親情。直到桃姐中風,爲了不連累羅傑,選擇了去老人院生活。在那裏,她目睹着子女爲負擔養老費而爭吵,目睹了年邁的老婆婆獨自生活在養老院十多年卻沒人來看望。桃姐善良,可以和養老院的老人們一起分享燕窩粥。可以說,桃姐是不幸的,因爲她無兒無女,終身未嫁,可她又是幸運的,在她患病到死去時都有人陪伴。

正如這部片子的英文名《A simple life》,簡單的生活,這就是我們的日子。平常的日子,人人面對,柴米油鹽醬醋茶,看起來瑣碎的情節恰好最真實的反映了生活的原貌與狀態。影片沒有大喜大悲的劇情,總是拿捏的很好,讓觀衆自己去體會其中的深意。直到影片的最後,桃姐病入膏肓,即使這時影片也沒有過多的渲染悲傷的氣氛,一直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行着。

當兩個人在看完首映後,相攜漫步在街頭,一路上聊着有趣的話題,聽到桃姐的笑聲,鏡頭追隨着他們的身影,不遠不近,這一幕彷彿人間所有的溫暖都定格在這裏。看完《桃姐》,總是被影片中的生活細節畫面感動,那麼真實,又那麼溫暖。

主僕二人的感情就像是烏鴉反哺一般,桃姐照顧年幼的羅傑,羅傑照顧年邁的桃姐,兩個人勝似親情的情感始終溫暖着心靈。看到桃姐,就像是看到了身邊的老人,那樣爲子女付出的,不求回報,病倒了還怕連累家人。看看老人院裏那些孤單的老人,爲子女忙碌了一生,到最後連探望的人都沒有。老人院裏的生老病死,老人們的孤獨,在影片裏顯得那樣稀疏平常,就像是一件自然的事情。面對生死,順其自然。

平淡的生活,真實的情感,簡單的生活,真正的溫暖,這不僅僅是一部電影,它就是生活。

《桃姐》觀後感 篇12

看完《桃姐》,印象最深的一個鏡頭,是一位常養老院跟媽媽吵嘴的女兒,在媽媽過世之後,拎着媽媽的遺物,站在大廳哭。這是一個不新鮮的情節,但是許鞍華沒有用近景,沒有用特寫,甚至沒有用正面,只是一箇中遠的背影。而且只佔了畫面的近二分之一。左邊的二分之一畫面,是兩個老頭在悠閒地下象棋,一箇中年女護工悠閒地嗑瓜子。

這樣對比感強烈的畫面,導演想表達什麼?親情的逝不可留?社會對老人的淡漠?還是生命的殘酷?但正如許鞍華自己所說,拍這部電影並不是指向什麼社會現狀,而單純是因爲她自己也已經六十五歲,是一個老人家。所以就像有位導演所說,電影的本質是記錄。許鞍華正是用一種淡淡不着痕跡的手法,在記錄自己的老年。跟《讓子彈飛》這樣的電影不同的是,《子彈》記錄的是老驥伏櫪,是姜文在記錄三位主演四五十歲依然很牛的這麼一種狀態,而《桃姐》則是記錄一種洗盡鉛華,淡泊如水的狀態。

正是這樣的一部電影,如同最簡單的白開水,非但從頭到尾的口感和味道是一樣的,就連吞嚥的節奏都一樣。最開始看了海報和宣傳,我以爲這會是一部催淚彈,但它不是;後來看到桃姐住進養老院之後的種種,我又覺得它會批判涼薄,但它沒有。《桃姐》所拿出來給觀衆看的,都是最日常的生活畫面,碎片式的畫面,甚至很難說有什麼明顯的敘事線索。電影本身沒有起伏,有起伏的都是觀衆的心緒。全片甚至連配樂都很少用,只在羅傑接桃姐回家,兩人一起收拾舊物那一場,起了淡淡的配樂,依然是像電影的口感那樣,摒棄煽情,但求溫情。我想這跟許鞍華的人生態度也有關,六十五歲的她至今未婚,無兒無女,跟媽媽一起租房子住,即便是在業界,也是爲數不多的堅守自己創作陣地的導演,可是這不代表無依無靠的老人家就要擺出自己無助的一面來博取他人的淚水。文章開頭那位過世的母親,面對兒子的不孝,女兒的責難,儘管眼神令人心碎,但是臉上依然堅強倔強。所以在閱讀本片的時候,不但老人深有感觸,便是年輕人也會忍不住想像自己的晚年。

《桃姐》觀後感 篇13

《桃姐》整部劇表演最爲細膩的當屬葉德嫺,也是整部戲的精華所在,可以說沒有葉德嫺就沒有現在的《桃姐》。

《桃姐》在劇情上並沒有多大突出表現,它所要表達的主旨也過於氾濫。尤其是華仔的表演,就一跑龍套,表演做作,缺乏必要的感情起伏轉折。

許鞍華導演的作品一直以一種獨有的細膩、感性認知深入人心,相比於她以前的作品,個人感覺《桃姐》更像是一個人的電影,專屬爲葉德嫺量身的電影,這也導致了敘事在羣體中缺乏認知的張力。劇中,葉德嫺的臺詞是簡短甚至是重複的,這所體現出的正是當代人生活的“失語”,不能說……不會說……不用說……總之只是不說!!!很多人是喜歡這種狀態的,因爲他們認爲這裏面有千言萬語的深情,然而實際上卻是人心底的互不瞭解。太宰治在他的《人間失格》裏提到,彼此以爲相互瞭解,其實誰都不知道對方真正的需要,到最後還不是在葬禮上痛哭又一個知己的去世。

看完《桃姐》,藉着那股感情衝動,寫下了久久的那些沉思:

死亡與衰老是哲學中永恆的話題之一,正是由於時間的界限,生的意義才得以彰顯。荒謬與執着,正是所有人的命運。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一切就是所謂的“性格即命運”吧。看完《桃姐》,很想對你說,還是結婚吧,雖然男人靠不住,但總歸有人可以依靠。

維特根斯坦曾以一種無與倫比的決絕說出"死亡不是生的一部分",那衰老呢?!《桃姐》中說"生有時,死有時",但衰老卻無時不在。我還能說什麼呢,或許我連說的時間都已沒有了。其實,人甚至是沒時間去後悔……

人生這個命題的證明,像極了反證法。先預設一個前提,然後用一生去證明,最後當生命結束時卻得出一個與前提矛盾的結論,於是人知道了"哦,原來這是錯的"然而可悲的是,人至死卻也不知道到底什麼是對的。廣義上講,人生或許是沒有對錯的;但具體到活生生的生活,沒有了對錯,還會剩下什麼呢?桃姐常說的一直都是“哦,不要,不要……”不要什麼呢?不要問我。

《桃姐》觀後感 篇14

低沉優美的旋律拉開電影的序幕,講述兩個人——實則一個人的故事。

桃姐愛面子,中風後要護老院養老,傑說給她出全部費用,她頑固地說自己有錢。看自己“乾兒子”傑的眼神撲朔迷離,怕麻煩人,心存感激卻又不想要任何回報。我想到自己的奶奶,平時都把自己兒女給的錢存着,每次要自己買東西的時候,就問爺爺“還有多少還有多少”,其實,爺爺早就用來補家用,可是奶奶心裏還存着自己“心底”的那份私房錢。

跟桃姐一樣,奶奶也中風,只不過桃姐只是中風了又好了,而奶奶她是癱了將近十年,這是需要多大的勇氣和耐心。天天也就那麼坐着,坐着聽着街上來往的老頭老太太的一些閒言碎語,“誰家的老爺死了”“誰家的閨女嫁出了”諸如此類的話語。不過她不聽這些,不說這些,天天又能幹嘛呢?

傑養老院看桃姐,問她缺什麼。桃姐慌忙地說“什麼都有了,不缺”,我的眼淚在眼眶中打轉,想到我那已世的奶奶。每次從外地讀書放假回來,見到奶奶時總希望她開心些,總會帶些糖啊之類的好吃的,奶奶坐在睡椅上也總會擺擺手拒絕,“孫兒你自個留着點錢用啊,自己買點吃的唄”。其實吧,老人也不需要些什麼,多些安慰多些陪伴多些傾聽,他們就很滿足了。

傑的媽媽從美國回來看望桃姐,帶了燕窩,桃姐撅着嘴“怪”傑媽沒放姜;可是她接到傑媽從飛機上拿來的襪子時,臉上露出喜悅,接着把傑媽送的圍巾一併捧在胸中,如獲至寶。傑媽最後給桃姐錢的時候,她推掉了。還記得我當初把自己的圍巾帽子給中風中的奶奶戴上的時候,她的眼裏閃過驚喜,臉上透露着喜悅。後來還會像熟人炫耀自個孫兒送的東西時,別提多開心。

第一次在電影院裏哭過那麼多回,是因爲電影的真實感人,也是因爲桃姐的淳樸善良,更是因爲產生了太多的共鳴。

在手機裏給桃姐唱打油詩,傑的小學同學們在家裏懷念着桃姐。“你是摔了碗還沒陪的……”桃姐記性太好,還能一個個數出傑的小學同學,他們等着她回家做最好的飯菜,她等着他們養老院看她。桃姐在養老院這邊樂呵呵地講電話的時候,自己哭得像個淚人,她在笑,我在哭。奶奶經常會在見我的時候,掰着指頭數着我多久沒來看她了,會摸摸我的頭告訴我自己的孫兒的髮型很好看,而現在,我想再在她身邊聽着她嘮叨的時候,她卻不在了。

“這是你百日時揹你的布巾”,一塊藍色的布佔據整個屏幕,鮮豔得有點刺眼,刺得我的心也一起疼了。我的眼淚像止不住的洪水開閘般,再也忍不住了,順着臉頰流下來。或許,奶奶沒幫我保存着我百日時的那塊藍布,可是我仍舊記得兒時蛋炒飯的味道,也不曾忘記奶奶給我補的棉衣。現在,東西也不在了,那些味道還存在我心裏的某一處,今晚,帶着芳香全部開起花來。

桃姐回家收拾東西,猶豫了幾次還是決定把縫紉機留下,翻着過的一些照片,還有她第一筆工資——“五元”。想起奶奶在我年少時,總會踩着縫紉機“啪嗒啪嗒”地響,也會把重要的東西放在生了鏽的鐵盒裏,甚至會爲了讓孫兒吃上冰棒而把領的綠豆冰棒、白糖冰棒放開水瓶裏隔着。現在,穿上了牌子的衣服,有了足夠多的生活費,吃上了進口冰淇淋,可是,兒時的那些回憶都只能在夢裏追尋了,那些深深淺淺的情愫也只能在某個安靜的夜晚慢慢被翻開被重讀被溫暖。

我在想啊,終有一天,我也將老。那時,身邊沒人陪的時候,或許能翻開兒時奶奶留給我的那些回憶,在冷冷的深夜獨自品味,偶爾流幾滴懷念過的眼淚,紀念那些回不的人,還有那些回不的時光。

《桃姐》觀後感 篇15

“能有桃姐在我家服侍那麼多年,是我的福氣。”

這是電影《桃姐》中男主角少爺說的一句話,也是令我最感動的一句話,它表面上是對桃姐60多年工作的認可,實際上表達了少爺對桃姐的一顆感恩之心。

桃姐小時候家境貧寒,被送到了一個有錢人家做下人。她任勞任怨,勤勤懇懇,服侍了幾代人,直到得了中風。她爲了不連累主人,自願進了養老院。而那位少爺卻放心不下,陪伴她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我被少爺的行爲深深感動了,他能放下自己的架子,用真心去照顧一個下人,這不是感恩又是什麼呢?

其實,父母把我們拉扯這麼大,也不容易,我們也應該感恩他們,用行動幫他們做一些事,就是最大的感恩。

有一次,家裏來了很多客人。客人走後,留下了很髒的地板,父母那時又忙得不可開交。他們早出晚歸,上了一天的班,也很累了。我看到他們又困又累的樣子,決定自己分擔一下家務反正也不是很難做。

我找來拖把,打了一桶水,開始了工作。這是我第一次心甘情願拖地板。我將拖把摔進水桶裏,水桶馬上開了花,水花四濺,開到了牆壁上,白牆變成了黑牆。後來,我吸取了教訓,不那麼用力摔了,而是輕輕地往上提,水就不開花了。

才拖了兩個房間,我的手就起泡了。媽媽心痛地說:“不要拖了,等一下我來拖。”我沒有聽她的話:“這麼累,你休息吧,我拖就行了。”媽媽被我的話感動了。我提着髒水到衛生間換水,不小心滑倒了。“算了,不拖了。”我生氣極,一屁股坐在沙發上。過了一會,我又想到了辛勞的父母。我不能總是享受,也要勞動,幫助父母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

一個懂事的孩子,懂得感恩的孩子,也是父母的福氣。

《桃姐》觀後感 篇16

看前跟朋友說起這部電影,她說自從《玻璃樽》之後就放棄港片了,我說我是《花樣年華》之後放棄的,前兩年《月滿軒尼詩》沒能把我拉回頭。

看過《桃姐》,給朋友發短信:《桃姐》是近年最好港片,沒有之一,可以放心看。

這片子幾乎讓我回想起《甜蜜蜜》那種鋪天蓋地的悲喜交集。

許鞍華的淡定簡直讓人抓狂,連最後那四平八穩的演員表都散發着自信。

起承轉合了無痕跡。你是從哪裏開始想哭的?

“相見時難別亦難”一出口,哪個不爆笑?但到“青鳥殷勤爲探看”唸完,誰不悲傷?短短八行吟詠之間,觀衆的情緒如繞指柔,被她玩弄於股掌之間。

劉德華洗盡鉛華,卻生平第一次看他順眼了。的確是個好看的男人。

葉德嫺不論得多少獎,都當之無愧。

細節啊細節。牛舌從一開篇就出場,一直到中段才真正發揮作用。劉德華在葉德嫺中風後那晚出差回來,眉眼間些微的詫異,直到自信的演員表出來時纔給出解釋。果然是什麼事情都自有時機。

更多的是不解釋。就是不解釋。我很滿意。因爲很多時候很多事,沒有也不需要解釋。除夕夜秦海璐回老人院工作,葉德嫺問起她的家人,她不說。那時,我很怕她會開口說一段苦情,非常怕。萬幸她沒有。很感激這沉穩的處理。

這個片舒服到什麼程度?連配的普通話都不覺得那麼彆扭了。

衆多大人物來客串,似乎不必要。不過,也許他們是來告別的。看到王馥荔的名字,遙遠的記憶。

忘了自己是什麼時候開始哭的,只知道後來看到的都是無數次想象中外公的最後時日。不,我還沒準備好談這個。

這個片,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東西:親情、世情、食物、香港、電影圈、、、除了這些,我還看到一個緩緩籠罩過來的無人可以避開的老齡化社會。

《桃姐》觀後感 篇17

今晚看了電影《桃姐》,突然感觸。一部電影,100個人看,有100個個人觀點,因爲經歷的不同、家境的不同看完後所領悟的也不同。

別人看到的是描述港人最懷念的那種像一家人似的"主僕"關係。而我領悟的是這世界的道德和孝道。電影中女主角桃姐是一個沒有兒女的傭人,養大了少爺羅傑(劉德華),等到了桃姐年邁了,劉德華反過頭來照顧桃姐。這難道不是所謂的道德和孝道嗎,知恩圖報。然而電影中我看到了香港老年人的悲哀,一個養老院,住滿了年邁的老人。其中一部分老人沒有兒子來看他們,只是每個月給錢養老院然後就不管他們。還有全家移民了,剩下老人在養老院,幾年沒人來看。

當今社會確實存在很多這樣的例子,這也就是道德和教育問題了。年輕人不贍養年邁的父母,讓老人流浪外面,ZF的養老政策和醫療政策又不好。每天在微博看到了這社會的很多不公平,ZF卻無心去拯救這個社會,這一切都得歸於教育問題。我們小的時候,父母可以用10年的時間來培養我,爲什麼我們不能在他們年邁的時候抽幾年的時間來照顧他們呢?結婚生子最終的目的還不就是等自己老了的時候有人來照顧自己嗎?要不然生個蛋還能吃,養條狗還能搖尾巴。父母是孩子的模仿對象,如果每一個爸爸都能在爺爺老了的時候做到孝順,我相信等孩子長大後也會這樣對你的。在醫院工作了4年了,也見到很多“久病牀前無孝子”的例子,確實讓人心酸。

缺乏親情的我特別孝順,記得讀初中那時,我爺爺78歲中風了,左腳走不了路。開始就是我晚上幫我爺爺洗澡、擦背、穿衣服。後來病重了需要兩個人幫忙了,就是我伯父是我叔叔兩個,有時候我還要去幫忙。那時候爺爺已經有老年癡呆了,脾氣也不好,老是講粗話。就這樣服侍了2年多,直到了我上來廣州讀書。就這樣過了6年,那年暑假回去14天后,爺爺就走了,享年84歲。也許就是這樣我伯父和叔叔他們的孝順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現在的80後和90後很多也都成家立業了,也爲了父母了。我們此時此刻要做的就是孝順,好好對待自己年邁的父母,他們已經辛苦一輩子了,也開始老了,慢慢的也開始糊塗了,也開始像我們剛出生的時候了。所以我們要細心照顧好他們的晚年生活,這也是回報的時候了,要像小時候他們照顧我們那樣。也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做個好榜樣,將來我們老了,孩子也會像你現在這樣孝順的。還有在外工作的年輕人要常回家看看,父母無非就是想多看看自己的孩子一眼。有些人在外工作,或是嫁人了,一年只回去一次,假如自己的父母還能活20年,也就是20次,一次回去10天,也就是200天跟自己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多麼心酸的數字。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爲探看。

PS:感覺自己書讀的太少了,表達能力有限,詞窮。

《桃姐》觀後感 篇18

劉德華的電影,一直都是賣座好看的標誌。最近一部他跟葉德嫺的合作《桃姐》,講述了一個傭人跟一個少爺之間的故事,得了很多獎,這是爲什麼?帶着這個疑問,我跟mother、爹地,一起看了這部電影。

人對於未知的東西,總是有好奇心的,我也是。好奇爲什麼這部電影能拿獎,在電影一開始的時候,就很用心地去分析電影的一些細節。很可惜,在電影開始的時候我就感覺不對頭,電影的英文名字是:《A Simple Life》一段普通的人生。這意味着,電影講述的,並沒有許多驚天動地的事情,就是一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東西,這完全出乎我的預料。一如所料,電影剛開始的時候,桃姐很有經驗地、出色地、平凡地照顧着Roger(劉德華)。很平淡,一些普通的叮囑,一些日常的生活,平淡如水。我很納悶:這就是拿獎的電影?

Roger繼續着他人生事業的拼搏,跟徐克(他導演的電影必看)、洪金寶(很佩服的一位武打演員),一齊合演了一出大龍鳳,成功獲得更多的資源,對事業的.進展又加深一層。桃姐呢?也一如既往地處理着家頭細務。但,不平常的事情到來了,使這些原本很有規律的生活,全部打亂了,桃姐中風了。電影並沒有直接說桃姐中風,而是先由葉德嫺演繹中風老人通常都會有的身體的反應,讓觀衆有了視覺的感受和內心的猜測,之後才告知觀衆事實。這裏使用了一招:欲擒故衆。我是完全地中招,畢竟不想接受桃姐中風的事實,因爲這意味着,那頭近了。

桃姐出院之後,住進了老人院,而Roger也要繼續原本的生活,Roger並沒有表現出大家預期的小孩子耍脾氣搬的不知所措,反而是無懼困難,學習使用洗衣機,學習自己照顧自己。行動不便的桃姐,也努力適應着新的環境,頑強地跟病痛周旋,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這種平淡地爲生活而奮鬥的日子,讓我產生了一種感覺,桃姐很愛Roger,很想再爲他多做點事情。Roger很愛桃姐,很想她安度晚年。很感人,這麼普通的事情,怎麼就這麼感人,因爲有情!

經過了一段恢復的日子,桃姐身體好了許多,而Roger的事業也有了一定的成就。他們一起回到住處,懷緬過去快樂的時光,一起去看了Roger的電影。好溫馨,是得償所願的安慰感。只是這種感覺讓我突然間有了一絲不祥的預感。真的,預感對了,是編劇有意,還是不經不意,養老院裏有一位住客離開了。很正常的,親人在哭。桃姐、Roger、我、mother(爹地有事要出門),一齊經歷着這位院友的離開。無法控制着這種感情,是惋惜?是可憐?還是無奈?都有。這個時候我問了一下老媽,桃姐最後也是這樣?她“嗯”了一下。

有時候人不願意去接受現實,因爲現實很殘酷,很痛苦,很悲傷。但我們又能夠怎樣呢?桃姐面對着最後的結局,跟那位院友一樣的結局。現實就是無法改變地老去,對誰,都一樣。

接下來,桃姐身體越來越不好了,要靠支撐架行走了,要坐輪椅了,要靠藥物維持生命了。Roger的事業還得繼續,他無法一直陪着桃姐,但是隻要他一有時間,他就陪着,能多陪陪就多陪一下。這裏電影有個非常好的表現手法,桃姐跟Roger在一起的鏡頭,都是笑。笑,代表着樂觀,代表着希望,代表着真誠。Roger跟桃姐在一起,也是笑着的。這似乎給人一個感覺,或許結局不會是那個。

電影最終,以桃姐的離開,作爲整個故事的結束。桃姐照顧了Roger一家5代人,經歷了這個家的所有的一切,她的離開,是很正常的,很自然的,很沒有懸念的,卻留給人那麼多的不捨。

現實生活總會有這樣、那樣的事情,不得圓滿,卻又無可奈何。就像桃姐的離開,電影完全可以在早一點的時候,以另外一種方式結束。只是這部電影精彩點就在於:你越不想發生的事情,越是無法阻止它發生。發生了,怎樣呢?電影沒有給出答案,只是以Roger的一篇講詞,給予我們一個提示。對我來說,這個提示就是:能怎麼樣,就怎麼樣,除了這樣,還能怎樣?

要告訴我的朋友,這部電影是要跟家人一起看的電影。現實往往很難接受,但不接受,又能怎樣呢?接受意味着痛苦,這是一種磨難,但,這是每個人的必經階段。經過了這段痛苦,纔有“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般的甘甜。桃姐有,Roger有,我有,你有,大家有。《桃姐》是一部好電影,真的好。

《桃姐》觀後感 篇19

昨晚看完電影,回家後反省一下自己,以前有很多做的不好的地方,這真是一部挺不錯的電影,年輕人都應該看看。以前老公經常說,等我們老了,就不操任何心,我帶着你全世界旅遊去,相伴到老的走不動的時候,我們一起去養老院,一直覺得這樣的安排了挺不錯的。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無論長短,無論經歷多少風風雨雨,都是父母給我們最寶貴的生命,所以我們應該愛惜生命,珍惜好每一天,和我們最親最愛的老人過最幸福的生活。老人心理最想要的幸福,不是漂亮衣服,不是山珍海味,更不是銀行帳戶裏的那個數字,老人想要的幸福很簡單,天天有孩子們的陪伴,一起吃飯,聊天,看電視,散步,我想這樣的生活,應該是我倆努力的方向。

在這部電影裏桃姐和羅傑之間的情感挺感人,有可能現在很多當孩子的都沒有做到這些,同時這部電影也揭露了當今社會的一種現狀,這個社會醜陋的一面,中國現實生活中有很多老人缺少孩子的關愛,甚至好多老人過年的時候也是孤零零的一個人,我想這個時候老人的心情一定非常的難過。

養老院——我以前的定義:挺好的,大家都是老人,有共同語言,有好的心態,養老院也可以是樂享天年的地方,但是,在這部影片中,我沒有看到這些,看到的只是傻傻的,癡癡呆呆的老人,沒有笑聲,沒有好的環境,只有簡單又破舊的一些基本設施,老人們看着身邊的老人朋友一個個的離開,心裏應該有難過,同時有害怕,可能還有更多複雜的心理,我不知道自己的明天會怎樣,對於我來說,死亡真的需要勇氣去面對。我在想,我們的父母也會有老的那一天,我們自己也有老的那一天,一定要努力,讓我們雙方的父母能真正的安享晚年,應該從現在做起,能自己做的事情,一定不要讓父母來做,因爲他們爲我們做的已經夠多了,爸爸媽媽的愛,我們沒有做到同等的迴應,最起碼要盡心盡力做到更好。在這個世界上,你可以要任何人對你失望,但千萬不能讓你的父母對你失望,因爲在爸爸媽媽的眼裏,自己的寶貝永遠是最棒的。

《桃姐》觀後感 篇20

1.這個片子讓我越看越激動!!!多麼平淡的劇情!多麼樸實的情感!多麼長的時間跨度!!!可是看下來一點都不累,一點都沒有齣戲!一直在被電影本身帶着走!特別好的敘事節奏!!!這纔是偉大的電影語言!!!

2.關於劉德華和桃姐的關係,尤其是最後劉德華對醫生說要去內地工作一週,如果桃姐死了就直接推到太平間。有人說這是冷血,有人說這是劉德華不忍看桃姐最後一面。

其實我想說,整部片子其實都是劉德華糾結的心路歷程。影片開始,劉德華對桃姐一副愛搭不理的樣子,而且是一種很明顯的主僕關係。劉德華坐下就吃,吃晚飯坐在沙發上看着桃姐在廚房站着吃麪,而且還要求要吃滷牛舌,並且這一切似乎顯得理所當然。

後來桃姐中風住院,劉德華似乎還是沒有解開心結,跟桃姐還是保持距離,話也不多。桃姐去老人院也是自己去的,劉德華並沒有去送她。

轉變是從劉德華第一次去老人院看桃姐開始的,劉德華爲了圓場(不過後邊好像又有從小就是乾媽的說法,又或者是我記錯了),說桃姐是自己的乾媽,桃姐也趕緊跟着接話,並且很開心。這其實對雙方都是一種心理暗示,二人的關係從這時候起才親密起來。

再說劉德華對於“母親”或者“家庭”的態度。他媽媽第一次來香港晚上住在家裏,對於劉德華似乎挑刺多,關心少,雙方的關係其實很微妙。再加上影片中的各種暗示:全家移民去美國只有他自己留在香港;還有一處,桃姐說如果他爸爸看到他拍的電影一定會很高興,他立刻說,不會的。從以上兩點我猜測,劉德華在這個傳統家庭中似乎是個叛逆的孩子,並不受長輩的喜愛,所以也許在他心中對“母親”和“家庭”都有距離感。

但是,自從桃姐“變成”他的乾媽之後,整個人都感覺開朗了許多,尤其是與桃姐在一起的時候。我認爲這其實是他在桃姐身上找到了一種歸屬感,對母親對家庭的歸屬感。

再回到影片開頭,有沒有覺得桃姐吃飯那一段很像我們與母親相處的情景?坐到飯桌前就吃飯,母親還在廚房忙碌;吃完了什麼都不用管往沙發上一坐,心安理得地看着母親吃剩飯,而且還在說“我想吃什麼什麼”之類的,可是母親很語重心長地說那些東西吃多了不好。我媽總是說她就像個老媽子一樣伺候我,這一點都不假……

母親、老媽子,這兩個角色之間有時候是可以相互轉換的,而本片的大部分時間都將二者融合在了一起,或者說劉德華的內心有這樣一種渴望。

而在影片最後,經過了一整天的思考,劉德華意識到,桃姐終究是桃姐,他們的關係又回到了主僕關係。

但這時劉德華的內心狀態跟開始時又有所區別。影片最開始,桃姐是僕人,但劉德華內心中對桃姐“母親”身份的投影是隱性的,無意識的。影片中段,經過下意識的“圓場”和自我暗示,劉德華對這種投影開始主動追求,並且在不斷加深,看完觀影禮那一段背影是這種投影的最深化。有一個細節,劉德華讓桃姐走內側,並且拉着桃姐的手放在自己的背後,那一刻桃姐儼然已經成爲了劉德華的母親。到了影片最後,劉德華似乎意識到了這種關係的變化,明白了現實,於是做出了那樣的決定。這不是退縮,不是冷血,而是對自己內心的一種釋放。

PS. 碼完字才發現,影片雖叫《桃姐》,講的其實是一個缺失母愛的孩子的內心成長曆程……

r母親第二次去看桃姐的時候帶了兩桶燕窩,可是桃姐說這燕窩腥,這顯然是不給主人面子。

以前桃姐與Roger討論過爲何不結婚的問題,Roger說桃姐喜歡的是她爸爸;後邊Roger媽媽也提到過二人同年,並且桃姐堅持不收她的錢,要求買花祭奠“大少爺”。桃姐服侍這個家五代人六十年,這裏的“大少爺”指的大概就是Roger的父親。由此我們可以猜測,也許桃姐確實對Roger的父親心存愛慕,所以她與Roger母親之間就多了一層“情敵”的關係。而此處“燕窩事件”,在我看來,是一種情敵之間的鬥嘴。

《桃姐》觀後感 篇21

去看《桃姐》之前,早就聽說這是一部催淚大片,主僕深情,老年境遇,乃至對生死的探討,所以我也備好了紙巾,只等淚閘開放。但真正在影院裏看下來,我的紙巾基本沒派上用場。是沒有被打動麼?不是,只不過許鞍華拍得極盡剋制,一切可能煽情的橋段都弱化或避開了,甚至連音樂都沒有用。我想,《桃姐》並不是一部非得讓觀衆痛哭流涕的電影,但如果你真的看懂了,心裏一定會五味雜陳,那種無法言說的感觸可能比眼淚更珍貴。

感謝《桃姐》這部電影,它的價值,不僅在於帶給我們善待身邊人,更在於它能妥帖地關照我們心中的憂傷,看似灰暗的調子卻讓人豁然開朗。桃姐的一生,不敢說歷經艱難,亦是有苦難有心酸,她不僅安慰着電影中形形色色的人,其實也在安慰着銀幕前的我們,其中默默流淌的溫情,不悲不喜的生死觀令人感動之餘浮生幾分思索。

這部電影也向我們揭露了當今社會醜陋的,或許爲人所知的現象——養老院。雖說養老院是老人們樂享天年的地方,但是,在這部影片中,我們看不到,我們看到的只是破舊的設施,平淡的服務態度,以及從那位女工作人員口中得知的養老院背後的種種貓膩,一條條的利益食物鏈,將老人們本該擁有的幸福晚年捆在了老人身手之外,看似一觸即得,實則遙不可及,我們看到的,我們聽到的,只是表象,這部電影帶給了我們真實,讓我們不禁爲如今所謂的朝陽產業所擔憂,所顧慮,兒女們爲了養老費而不和,將孤苦的老人擱置在中間,實在令人心寒……

我們的一生中或許會路過幾千里土地,擦肩而過數百萬人,只是相交能有幾許,知己復有幾個?這個世界的轉速是在太快,多少人在拼命追趕不敢喘息,生怕被離心力甩脫。然而人性中最善良寬厚的部分卻讓他們產生了深刻的羈絆,演繹出一段段看似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的“別樣”溫情。

看罷這部電影,也許你會燃起一番衝動,想要去了解和珍惜出現在身邊的每一個人,他們或許身份低微,或許並不起眼,或許本與你瓜葛甚少,或許有着你無法忍受的缺點,但成就一段感情的永遠不是外在的標識,而是兩扇敞開的心扉。

桃姐是母親、親戚、傭人、鄰居、朋友,桃姐可以是任何人。當我們在世上拼搏奮鬥,在追逐着各種名利的同時,是否能夠停一停,靜下心來看看屬於自己的那個桃姐?羅傑做到了,所以桃姐的離去,並沒有留下遺憾。而當我們離去的時候,會否同樣的不留遺憾?當我們不停索取的同時,是否能夠問問自己,究竟給予過和奉獻過什麼?其實人生不必一定轟轟烈烈才叫精彩,生活,平淡、簡單、真實,桃姐用她的一生來印證了這句話。在最簡單平淡的生活裏,真誠的去對待每一人、一物、一事,才能感受到最真實的幸福和愛。看着影片中的各種人來人往、悲歡離合、死亡和新生,不停的輪迴,這是最根本的自然規律,如何在其中留下有價值的東西?也許不是物質金錢,也許不是名譽地位,也許不是什麼豐功偉績……而是當成敗生死之時,內心是否能夠透明純淨。就如影片結尾處,羅傑再次拖着行李走近住宅時,仰望自家,桃姐就在那裏,沒有悲傷,沒有遺憾,沒有離開。

那麼,你的桃姐是誰呢?

《桃姐》觀後感 篇22

最近突然想起一個問題,當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我們都在看什麼?看電影的原因總是千奇百怪的,淺層次的是打發時間,消遣,或者約會只用。那這麼一來一定要找些輕鬆的片子來看纔好,或者奔着大片的噱頭就了,因爲這種情況下看電影的目的一定不是在電影本身。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也。

再深一點的層次是一種嘗試,當我們通過別人,雜誌,或者其他的媒體聽說一部片子好的時候,我們總是想看看到底是不是如他們說的那麼好。尤其是那個人,那本雜誌等是你喜歡的認同的,這樣你會在某個空閒欣賞一下然後做出自己的評價。

更深一點的,我們看電影其實就是在找我們自己,找我們內心的自己或者期望中的自己,理想中的自己,現實中的自己。人生難得遇到一部與自己百分之百契合的好片子。年少的時候我們應該喜歡看愛情片,因爲憧憬美好的愛情,但是年歲增長,愛情已經不在是生命的主題曲,我們開始爲了自己的生計而奔波,這個時候你纔開始深切的體會到什麼是生活,它是有艱難困苦組成,安定平淡就是幸福甜蜜的代名詞。歲月已經經不起我們折騰了。

許鞍華作爲一個女性導演,幾乎是把生活這種東西用母性的視角娓娓道來,用一種隱忍的方式。當年她獲獎的片子《天水圍的日與夜》其實講述了一段慘淡的生活,中年獨身的母親,一個人在超市做着工,供應自己的兒子上學,早年自己供弟弟妹妹上學,他們都出息了,自己卻還在苦苦掙扎。想想很可憐。但是導演並沒有這麼拍。她鏡頭下的女主角是很樂觀的,臉上時時掛着笑容,而且還主動幫助別人。生活縱然艱難,但是卻也樂觀。

如果換做別人我不知道會用什麼角度描述這樣的人的生活,但是寫到這裏,我想起了內地電視劇導演滕華濤的《裸婚時代》和《蝸居》這兩部電視劇,主題非常鮮明,而今的生活要把咱們年輕人逼瘋了!多艱難的歲月!多困苦的人生!能給我們點活路嗎?!表現的歇斯底里,但是細細看看有這麼慘嗎?尤其是和許鞍華的人生比起來。人生的每個階段也許都會有不同的追求,我們年輕的時候我們會不安於現狀,好好奮鬥,努力前進。但是,做任何事情都是有代價的,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不滿足。海藻就是一個平平常常的外地小姑娘,不是富二代,能力也一般,就是一個普通人。但是在宋思明眼裏她是個小年輕。想想看,海藻父母健康,有姐妹,還有個愛自己的男友,這樣的生活就很好了,可是,海藻這個普通的女孩卻還是想追求比自己的實力還要高的生活。但是這樣的生活不屬於她。

都市的人,有時候想一想其實就像是生活在懸崖邊上,你千萬別往前想,總是要着要那,你的心態稍一不平衡,就容易掉下,而不是爬上來!裁員,生老病死,福禍所依....這些就夠讓人受的了,還要什麼呢?

而《桃姐》這部電影,講的又是這樣一個非常接近生活的故事。我看簡介的時候上面說是一個少爺照顧傭人的故事,我還期待是少爺怎麼一把屎一把尿的照顧桃姐呢,我以爲劉德華會把葉德嫺接回家,然後悉心照顧,無微不至...但是這樣看看,矯情氾濫。

華仔不是有錢不少爺,開着豪車穿着西服如韓劇臺劇中少爺的形象,得得瑟瑟,他就是一個簡簡單單的人,揹着個書包,做着自己喜歡的職業。僅此而已,更加接近生活,華仔的表現真的很好,只有這樣性格的人才會這樣的對待桃姐,不管華仔是不是特別有錢,但是他總是盡力爲之,不遺餘力照顧桃姐。

而桃姐的表演更是到位,她雖然扮演的是個傭人,但是在故事中她確實與華仔情同母子,更重要的是,桃姐通過她的表演,透露出她對羅傑一家的忠誠,雖爲僕人,但是卻把她服務的這個家當做自己的家,處處爲羅傑着想。養老院不是個什麼好地方,一羣快走不動的老人,處處需要人照顧,怎麼能夠好的起來?桃姐不適應,但是卻不想麻煩羅傑,桃姐總是爲別人着想。看這部電影會讓你想起你的未來,你的父母的未來,你將來會怎麼對待你的家人,當你父母老的時候你會怎麼辦?怎麼樣照顧他。

生活我認爲有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往低了看,看到生活的不易和艱辛,生命不僅僅是我們的,我們還與很多的人相關聯,我們的父母,兄弟姐妹,我們的伴侶孩子,我們的事業,我們的工作,這一系列的關聯,任何人出現任何閃失都會對我們造成很大的困擾,一想到這些,我們就感覺到只要大家平平安安的就是幸福。也就是常言道的平平淡淡纔是真。

另一個層次就是往高了看,因爲作爲社會人我們每個人都是有能力的,都是有活在這個社會的價值,我們活着,與周遭的人有關聯,而且還要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如果我們可以做的更好,更優秀,那我們就要好好努力!但是記得保持一顆淡定,感恩的心。這樣我們才更能接近生活的真諦。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