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虎媽貓爸》觀後感3篇

本文已影響 1.19W人 

當看完一部作品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虎媽貓爸》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虎媽貓爸》觀後感3篇

《虎媽貓爸》觀後感1

什麼是婚姻?婚姻就是組建了一個家庭。什麼是家庭?家庭中有家長也有小孩。什麼是小孩?

小孩就是那個能讓爸媽學着餵奶,學着換尿布,學着給柔軟的她換衣服。嚐到了總是不能整晚整晚好好睡的滋味,總是筋疲力盡,卻能看着她熟睡的臉蕩起溫暖的笑容。看着她一天天長大,看着她一天天懂事,還沒來得及鬆口氣,迎面而來的教育問題已然像大山一樣沉重。

畢大千式碎碎唸的傳統教育方式幾乎是所有國人從幼年到少年甚至成年後所經歷的。除了學習還是學習,學習都是爲了考試,分數是衡量一個孩子是否聽話,是否聰明,是否前途無量等等等等一切一切唯一的標準。這一切都概括在畢家的傳家寶“畢勝訣”裏。

畢大千將“畢勝訣”裱成了聖旨,奉爲金石之言。背誦“畢勝訣”那一段像喜劇,但是笑過之後,又不得不沉思,這不就是我們從小到大所接觸的教育理念嗎。隔壁好事的大媽偷聽之後回去告訴兒子兒媳,沒想到兒子兒媳如獲至寶,遣她來要走“畢勝訣”。這就是國人的思維,這個傳統的國度人人所遵從的理論。

畢大千式教育下成長的畢勝男,她自信,她能幹,她好強,但是她說她並不快樂。她在職涯發展的中上期遇見了高學歷卻爲博上位不折手段的生,又在新工作中碰到只求業績無暇他顧的領導班子。一味追求向上,一味追求爭第一,只會讓高壓下的人羣變形。

畢勝男是一位優秀的母親,一位可以爲孩子無限制犧牲自己的母親。古有孟母三遷,今有父母換房,換的都是學區房,面對女兒羅茜茜的入學問題,她想方設法,拼盡所有,終於將女兒送進最好的小學,卻又在該採用何種教育方式面前犯了難。是沿用父親的棍棒底下出才子,還是遵照唐琳的放養式教育。似乎這兩種教育方式都有着它自身不可忽視的問題。

“畢勝訣”逼迫孩子不停歇的學習,沒有玩樂,只有苦讀。之前一直抗拒姥爺的茜茜突然像着了魔一樣的聽話,究其原因,其實並不在於茜茜真的接受了姥爺的“畢勝訣”,而是姥爺說按照姥爺的方式去做,媽媽就不會再無休止的吵架。

沾沾自喜的畢大千並未察覺,在“畢勝訣”的教導下,茜茜最終患上了兒童抑鬱症。應試教育下成長的我們,誰沒有強迫症,誰沒有焦慮感,誰沒在心事重重的晚上做過噩夢,誰沒在考試前晚睡不好覺,誰沒在工作堆積如山的夜晚夜不能寐,誰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我們的童年快樂嗎?什麼樣的童年纔是快樂的?如果不逼迫孩子學習,任由她玩遊戲,看電視,吃零食,孩子會主動學習嗎?孩子沒有自制力,顯然全無約束放任式的教育也不可取。我們到底該如何去教育孩子?

畢勝男嘗試過父親畢大千古板嚴厲的手法,也採用過唐琳輕鬆愉悅的方式,結果是將自己陷入了迷霧之中。《虎媽貓爸》之所以會受到廣泛關注,除了演員班底外,是因爲它所展示的題材正是當下廣大父母所最爲關心的教育問題。教育問題之所以讓人所關心,爲人所費神,是因爲根本就找不到答案,也根本沒有答案。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就此下去將從激烈演變爲慘烈,人人自危。這樣的大環境下,放任自己無疑是自掘墳墓,不逼自己一把,永遠只能隨波逐流。成功沒有捷徑,只有一步一步,踏踏實實,纔有可能走過去。

中國不可能放棄應試教育,也不可能摒棄過往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因爲放眼未來,無可替代,不是因爲它如何綻放光彩,用老套的話來說,我們不得不承認,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

只是我們深受應試教育之苦,希望真的有寓教於樂的好方法出世。

《虎媽貓爸》畢竟是一部電視劇,除了沉悶壓抑的教育問題外,也抓住了另一個看點,現代婚姻家庭中妖嬈的”小三“問題。

剛出場的唐琳,就像不食人間煙火的文藝女青年,面若桃花,乾淨優雅。隨着劇情的深入,一層層的剖析出了這個優雅的女人內心的孤單。她曾經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自私的拋下善良的前男友,婚姻失敗,又一心只想追回前男友,挑撥離間羅素勝男的感情。奈何時隔多年,根本無法介入對方的感情和家庭。

羅素並不算是一個優秀的男人,但絕對是一個好男人。當今世界,評判一個男人”優秀“的標準是事業有成,但若要定義爲”好男人“,自然是已有家室而美色當前巍然不動。

”好男人“纔有資格成爲”好爸爸“。茜茜抑鬱症的來源是父母不和,而父母不和的誘因是唐琳的攪合。所以,是羅素堅定的維繫家庭解救了女兒的心理病。

所有的教育都無法與完整的家庭媲美。

茜茜實在也是一個不容易的小孩,5歲之前被爺爺奶奶捧在手心上當成公主寵溺,媽媽此前很少過問,可是有一天媽媽突然意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原本生活在仙境的茜茜一夜之間被覺醒的媽媽勝男帶到了悲慘的教育世界裏。又遇到了自持擁有40多年教學經驗的姥爺畢大千,從此生活截然不同。

如果說”小三“問題非常玄妙,那麼用微妙來形容婆媳關係就再好不過了。很多婆媳關係都起源於孩子的起居飲食和教育問題,在孩子出生前通常維繫着安靜平衡,在孩子到來後,因爲大家都太愛孩子了,反而引來諸多問題。

潘虹實在是個老戲骨,對茜茜奶奶這個角色拿捏到位。茜茜奶奶善於察言觀色,該隱忍時隱忍,該大發雷霆時又會一展當年女強人的風采。她對兒媳又愛又恨,愛她太強勢,也恨她太強勢,愛她太像自己,也恨她太像自己。

這婆媳倆戰戈不斷,作爲看客的我們卻說不出誰對誰錯來。婆媳間的微妙之處,就在於總是硝煙四起,又總能化干戈爲玉帛,接着硝煙捲土重來,又接着煙消雲散,重歸於好。

婆媳關係的微妙之處,就在於它是現實生活中最現實的那一部分,從古至今。

對於電視劇中的婆媳倆不同時間段帶茜茜的橋段,我也有些疑問,甚至我認爲這是這部電視劇的一個Bug。一個被溺愛了5年紀之久的小女孩,一直生活在奶奶給她描述的公主城堡裏,遠離塵囂。她無憂無慮,任性嬌氣,什麼也不懂。卻被媽媽調教了一年多後,有了很大的改觀,變得乖巧懂事。一個5歲的孩子,被如此寵溺後,能通過這麼短時間調整回來嗎?我希望答案是肯定的,但又禁不住疑惑。

不管怎麼說,《虎媽貓爸》算得上是一部優秀的電視劇,推薦家長觀看。

我不知道有沒有媽媽像我一樣,很想去未來的時空看一看,看看我的孩子變成了什麼樣,再回到現在,讓我去思考我現在該怎麼做。

《虎媽貓爸》觀後感2

記得前兩年的家庭倫理劇都被婆婆、媽媽、媳婦“霸佔”着,爲了房子、車子、票子、孩子,這些劇中的各色人等大顯身手,吵得不可開交,勾心鬥角程度毫不亞於一度走紅的《甄鬟傳》,一些劇在奪人眼球的同時也因重口味、惡趣味,脫離真實而讓觀衆倒足胃口。

不過新近發覺,家庭倫理劇貌似清新不少,感人不少,即便是家庭成員間的窩裏鬥,如之前的《妯娌的三國時代》、《青春期撞上更年期2》等,也都以輕喜劇的方式呈現,令人在笑中思考。

說到這,近期由趙薇、佟大爲、董潔等主演的都市家庭喜劇《虎媽貓爸》,是以一種犀利的視角聚焦社會熱點,直擊現今教育中的觀念衝突與矛盾,以此引發家長對自身教育方式的反思。“虎媽”和“貓爸”原本是一對幸福的小夫妻,但在面臨孩子擇校問題上,兩人因教育觀不同而陷入一輪又一輪的爭吵中。“虎媽”提倡“精英式教育”,“貓爸”則秉持“快樂教育”理念,兩人不斷出現的分歧亦因此成了家庭戰爭的導火索。

該劇的確也是加入了十分新穎的動畫處理手法,每個主要角色都有一個擬人化的動物形象,彰顯性格特徵,從而加強了喜劇效果。這部戲其實從另一層面上反映了中國人對教育問題的困惑,是想要把孩子培養成爲所謂的社會精英,還是讓孩子自由且幸福快樂地成長呢?

多年前,曾憑藉一部《還珠格格》一炮而紅的趙薇,此劇是其睽違熒屏7年後的迴歸之作,或者可稱之爲重出江湖,由她飾演的“虎媽”在職場上是個氣場強大的企業高管,在家庭中卻是“唱黑臉”的彪悍母親。“望女成鳳”心切的母親爲了能讓女兒上重點中學,幾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而她又像是家裏的頂樑柱,擁有着絕對的話語權;而“貓爸”則更像個孩子,熱衷於玩遊戲,純屬無憂無慮的樂天派。抑或可以理解爲:這兩個角色代表了當今兩種教育模式,一個是嚴厲到毫無節制,另一個卻寬容到毫無底線……

之前有看過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對該劇的一段評語,《虎媽貓爸》之所以能在全球發行,是因爲國外觀衆對中國教育有興趣。“他們對中國當下真實的社會生活感興趣,中國發展太快,外國人單單來旅遊幾天不會有多大瞭解,只能通過影視劇。考慮到國情不同,我們的影視劇要在一大堆素材中提煉,太過本土化、和體制關係緊密的',一些政策類的恐怕老外難以理解,而反映社會變化的,普通百姓生活的就比較好”……

這就如同心理學家馬斯洛所說,每個人都有希冀自己最終能實現個人價值的願望,但在現實生活中因受制於各種客觀條件,成功之路往往非常艱難,此刻電視劇的“白日夢”功能就能給人一種“替代成功”的機會--屏前人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劇中各類角色,隨着人物的發展變化,自己也間接享受到通過艱難奮鬥後獲得成功的喜悅或感受。

若是看太多的完美會讓人覺得累,覺得假,覺得離自己的生活很遠。當那種外形平凡或頗靚麗,內心又有着自我追逐的人,就容易和屏前人產生共情,更容易讓觀衆產生聯想和感情投射。

如果按照傳統都市言情劇的套路,一出來就全是俊美而高大上的男女主角,然後又有身價不菲,坐擁豪宅名車,這跟大部分人現實生活的差距又有點太大,使人很難把自我的感受投射到角色身上去。而像《虎媽貓爸》劇集的共同點,就是主角無論是相貌還是財富都與我們中的很多人類似,因此觀衆就很容易“入戲”,對於角色的喜怒哀樂感同身受,在享受角色種種情感的同時,還不用冒風險和緊張,自然就會每集都追着去看。

該劇更注重通過人物對愛情、生活的不同選擇,去體現不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劇中人物情感相對比較細膩而充滿詩意,沒有太多急功近利、物慾橫流,偶有激烈衝突,但非狗血橋段。劇中呈現出的對理想主義的堅守以及對真善美的追求,值得觀衆重新審視內心、關照靈魂。

有位好友在觀劇的過程中,曾跟我有所探討,非常激動地說出了她的觀點。她說這部電視劇告訴我們,就算再相愛的兩個人,結婚後有了愛情的結晶,有漂亮的太太和可愛的孩子,但哪天若是遇到比自己太太更漂亮更優秀更善解人意的女人,男人也許還是會動搖。就算年紀老了有孫子孫女了,老伴也會給初戀情人寄私房錢;當男人什麼都沒有的時候你陪着他打拼,給他關愛,等他出國回來後或許就等來一句離婚。所以,女人一定要懂得狠狠愛自己……

聽完她的觀點,也不是說完全沒有道理,但還是太過偏激了。站在我的角度,我覺得不能這麼片面地認爲和理解。像老伴給初戀情人寄私房錢;“貓爸”在與前女友再度重逢時,差點激情碰撞,因此而表現出那一瞬間的心理矛盾與掙扎;“虎媽”女兒的同學爸爸,在領導和同事全都誤會,準備嚴肅處理“虎媽”的關鍵時刻,這位爸爸挺身而出,並以自己的職務及人格爲她作擔保……在我看來,劇中這些細節都非常生活化,亦相對感人!

不管你承認不承認,這個世界畢竟還有不少男人存在“用上半身思考同性,用下半身思考異性”的思維定勢,所謂“男才女貌”就是這種尺度的最顯著標籤;而在當今社會,外表的美貌又太容易引發人們對“下半身”的聯想。如此,以逆向型思維,通過女人實現自我價值,使其達到該有的幸福程度,無疑也是在向觀衆告白:幸福和很多東西都沒有必然的聯繫,而惟有通過努力與拼搏,女人這一輩子纔會更加圓滿。

也正因爲在劇集中,能讓觀衆看到各種生活裏面的瑣碎跟算計,而那些矛盾衝突亦來源於多個家庭的不同背景,令觀者覺得並非胡編亂造,而是在生活中真實存在的。而透過這些矛盾一一解決的過程,從中傳遞出真誠且感人的正能量!

劇中所體現的家庭溫暖、親情包容和割捨不斷的血脈情感,所體現的正是這個時代的主旋律。當人際間的情感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中日漸淡漠,有時甚至連血脈親情都日漸疏離,那麼如何去珍惜身邊平凡的幸福,應該正是該劇想要傳達的主題。

也惟有那些溫情質樸、貼近心靈的影視作品,方能淨化熒屏,返璞歸真!猶如一曲人生的華爾茲,隨着曼妙的韻律,把身體喚醒,於肢體和節奏共鳴的同時,感受一種真實的快樂,一種由內而外的韌性與美麗…………

《虎媽貓爸》觀後感3

向來很少追電視劇,照顧小朋友加工作已經夠忙了,不想再浪費時間在任何電視劇上。不過最近熱播的《虎媽貓爸》確實吸引了我不少注意力。本來就挺喜歡兩位實力派演員趙薇和佟大爲,一起主演的電視劇忍不住想看看,結果更加忍不住一路看下去。因爲劇情需要,趙薇的角色在面對小孩教育的問題上簡直是走極端,砸鍋賣鐵買學區房也就算了,居然爲了女兒能上重點小學讓她晚一年上學,還理直氣壯的認爲自己的做法是正確的。看到這一集我真有點想湊趙薇的衝動。晚一年讀書意味着什麼,我太清楚了。多過了一年的兒童節,卻少了一年的青春。畢業出來工作發現自己在應該拼搏的年紀少了一年可以奮鬥的時間。一年365天或許一眨眼就過,然而二十幾歲風華正茂,精力充沛,一年時間用來提升專業技能,潛心發展事業,絕對是至關重要的。

我也是讀過重點學校的人,更加了解上重點的好處,且不說硬件設施,光是整體學生素質重點學校的學生就比普通學校的高出一大截。還記得讀初中的時候,某天中午跟幾個同學去眼鏡店配眼鏡,店家搞活動學生可以免費配。事後店員說,重點中學的學生素質都比較好啊,有禮貌。我們都一臉疑惑不明店家爲何如此誇獎我們。原來在我們之前還來了一羣某某中學的學生,店家對他們印象不太好。當然不是說普通學校就培養不出優秀之人,高中就見識了來自普通中學的優秀生。

大多數家長還是希望小朋友能上重點。不過這年頭,像我們這些戶口不在工作地的家庭,小孩上個公立學校都不知要交多少萬的贊助費借讀費,還有一堆的證明。有時候會悲觀的覺得能上到公立學校就已經萬幸了,重點不是我們這些窮人能企及的,學區房想都不用想。也是這幾年才明白爲什麼我的中學同學裏有本地首富的兒子,有XX局、菸草公司的親戚,家裏有錢的小孩大多住在學校附近。十幾二十年過去了,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越演越烈。好在還有幾年才上小學,只能在小朋友還沒上學前期待政策趨於人性化,自己也努力,看看有沒有機會讓她讀個好點的私立學校。一想到入學問題,覺得這國家和地方政策的變態。

虎媽的老爸,有着四十年教學經驗的獅子姥爺,??對學生對女兒都極其嚴格,還打算把他那一套教學方式、理念用在小孫女身上。也許他真的是個非常優秀的高中物理老師,帶領了一批又一批學生成功的通過了物理高考,考上了理工科重點大學。So what!連他自己也承認學生恨他,那套陳舊的教學觀念或許二三十年前還管用,時至今日,高考還是唯一的出路嗎?考不上人生就此徹底失敗了嗎?對大多數窮人來說高考確實還算是比較公平的出路,但是虎媽一家的生活水平明顯達到中產了,不高考也可以參加國外的高中考試去外國讀大學。看那老頭估計沒怎麼接觸過國外的教學方式,小孫女若讓他帶,必定教出一個刻板、膽小怕事的書呆子。獅子姥爺的那套教學方式是我曾經經歷過的,幸運的是高中還沒遇到哪個老師做到獅子姥爺那麼絕。?即便如此,高中那三年爲一考試背水而戰的超大壓力的生活幾乎壓得我精神崩潰。

前幾天借了7歲小鄰居的語文書看,課本的要求是文章熟讀,最好能背誦,詩詞要背誦。??老師要求所有課文都要背,甚至課後的一些簡短的文章也要背,背不出來放學留下來背。語文考試的一些題目是課本的段落挖空一段、或者幾個字讓學生填。整整一代人的時間過去了,素質教育我至少聽了二十年。爲什麼語文教學還是一成不變的死記硬背。作爲傳承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科目,這種簡單粗暴的教學方式讓多少學生對其失去興趣。書中都在教識字,教知識,爲什麼沒有教禮儀、道德,沒有延伸閱讀,沒有開放性的討論題目?爲什麼考試方式還那麼落後?據說教育部有規定小學生課後作業時間不許超過多少分鐘,好像是半個小時吧。那些關在空調房裏用屁股想問題的教育部蛀蟲們,有沒有想過小學生用要花多長時間去背誦兩三頁紙的文章?

初一開始系統地學習英語,一直到大學畢業。某天在記憶中對比了語文和英語課本,發現這麼個現象。英語課文開篇一般都是"hello, how are you?""Good morning", "Sorry", "Thank you", "Could you ……""please" 老師還跟我們解釋用"Could you"比用"Can you"顯得禮貌。介紹人要說"This is Li Lei",剛互相認識的人要說"nice to meet you". 日語的話還要加一句"請多多指教". 基本的社交禮儀從這些對話中都能體現出來。再看看語文書,小學6年沒有一篇課文一節課教我們如何說"對不起""謝謝".什麼中小學生守則行爲規範說要"講禮貌",卻從未具體教過我們如何講禮貌。多少學生接受完12年中小學教育出來都不懂基本社交禮儀。有人可能會問,這些禮儀應該是父母教的啊。大多數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沒有意識教,況且很多小孩都是爺爺奶奶帶大,上一輩受教育程度更低。他們大多隻注重成績,其他的諸如禮儀,動手能力,審美觀,統統都是扯談。

幾年前剛工作的時候,每天早上跟同事們說聲"早上好"都要經過一番小小的心理戰。說完都要鬆口氣。對着幾個老外主管說good morning卻很自然,完全沒心理壓力。因此我有理由懷疑外語學習不小心潛移默化的改變了很多孩子的說話方式。

電視劇播了三分之一,劇情設置了每個人都在走極端,看得有點虐心。希望這部劇能引起一些社會討論,引領一些改變。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