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觀狼圖騰有感大綱

本文已影響 1.06W人 

觀狼圖騰有感1

這是一本以狼爲敘事主體的史詩般小說,通過北京知青陣陣與楊克一行人到草原上去插隊,從對狼的無知到對狼的保護及至對狼投入情感的過程。

觀狼圖騰有感

此書讓我看了有悲有喜,喜的是知青們在與狼的接觸中,不斷地認識狼,懂狼;悲的是結局草原狼從此銷聲匿跡,草原也因爲狼打絕了而開始一點兒一點兒沙化.....生態失去了平衡。

千百年來,漢文化中存在太多對狼的誤解和偏見,畏狼如虎,憎狼爲災,就連那做了壞事的人,也離不開狼字,什麼“狼子野心、狼狽爲奸、狼心狗肺”等等數不勝數,其實他們都不瞭解狼。

狼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地方,比如說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成吉思汗,他那一身的文韜武略是模擬狼戰術而揣摩出來的,而在兩軍對壘中,更是把狼的特性發揮得淋漓盡致,成吉思汗的功圍、埋伏、打持久,基本上都無往不勝,從而早就了一代“天驕”,這與狡黠的狼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由此可以看出狼功不可沒。

蒙古人“拜狼”、“敬狼”,甚至作爲民族的圖騰,表面上看似乎在遵循騰格里的指示,實際上他們比我們現代人更懂得什麼叫生態平衡。

狼貪婪成性,但從不趕盡殺絕,狼的狡黠和智慧,以及它的軍事才能和頑強不屈的性格,狼對蒙古鐵騎的訓導和對草原生態的保護,這些種種,無不使我們聯想到人類,進步思考人類歷史中那些迄今爲止懸置未解的一個個疑問:當年區區十幾萬鐵騎爲什們能橫掃歐洲大陸?中華民族今日遼闊疆土由來的深層原因?歷史上究竟是華夏文明徵服了遊牧民族,還是遊牧民族一次次爲漢民族輸血才使中華文明得以延續?爲什麼中國馬背上的民族,從古至今不崇拜馬圖騰而信奉狼圖騰?中華文明從未中斷的原因,是否在於中國還存在着一個從未中斷的狼圖騰文化?

我喜歡《狼圖騰》,剛開始是被它的故事所吸引,再細細讀了幾遍,才領悟到書中的真正涵義,也豁然明白了老師贈書的用意。草原狼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學習它的智慧和頑強不屈的性格,學習狼圖騰的精神,尤其它對生態平衡的保護,狼尚能做到如此,何況我們人呢。我們在享受地球母親的贈予時,更需要保護她,尊敬她,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和自然和諧相處。

觀狼圖騰有感2

故事發生在廣闊無垠的額侖大草原上。

一天,兩名知青來到了這個宛如仙境般的“天堂”。一個叫陳陣,另一個叫楊克。陳陣因爲抵擋不住對狼的誘惑,因此陳陣冒險去狼洞掏狼崽。時間飛快地流逝,轉眼間小狼長大了,陳陣在蒙古額侖草原長時期與狼共舞,與自己深愛的小狼結下了深厚的感情,但是最終小狼厭倦了這樣被鐵鏈拘束的生活,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在父親的再三呼喚中,小狼感到自己被一種神祕的力量號召着,小狼爲了得到屬於自己的自由和尊嚴,爲了讓自己的生命重新綻放出新的光彩,於是小狼拼命掙脫鐵鏈,導致喉嚨受傷,含恨而終。

狼的那一雙冰冷的雙眸中暗藏着鮮爲人知的嚮往——自由,它們那種崇尚自由、追求自由的精神實在讓人敬佩。我想,狼也好,人也好,只要擁有屬於自己的自由和尊嚴,你的生命就會值得別人尊敬,這樣的一生就會得到新的昇華。它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 在人生的旅途之中要多一些自由、多一些尊嚴,只有這樣,你的生活才更加精彩,更加充實,更加快樂,更加美滿,就像影片中的小狼一樣,爲了自由和尊嚴,不惜用生命做代價,真是可歌可泣、驚天動地。一旦失去自由,你的生命將黯淡無光,毫無意義。自由對於人類和動物而言

是非常重要的,動物失去自由,生命將不受自已掌握;人類失去自由,將一事無成。

在我們身邊也有擁有自由,尊嚴的人。比如街頭賣唱的殘疾人,身體的缺陷,沒有擋住對生活的嚮往和自由,他們一樣擁有尊嚴,身殘志堅,令人尊敬,他們纔是生活中的強者。

黃昏,一匹孤狼站在遠方,遠遠地俯視着遼闊無邊的額侖大草原,夕陽把它孤獨的影子

拉得很長很長,許久,它轉過身,向草原盡頭走去,消失在茫茫暮色之中,從此,額侖大草原上就再也沒有狼種了,自此,就是另一個傳奇的故事的開始……

觀狼圖騰有感3

不得不說,這是一部讓我感到十分震撼與感動的電影。

半蒙古語半漢語的不時交錯使用,讓我感覺是真的來到了內蒙古的大草原。一望無際的草原,清澈透明的天鵝湖,淳樸善良的蒙古人,還有,那勇敢、團結、殘酷且具有野性的草原之王——狼。

漸漸地,我就被情節所震撼到了:從掏狼窩摔狼崽到東邊來的蒙古人爲了生活,挖陷阱讓狼上當,再到一槍一槍地把狼全部打死,領頭狼不停地跑了幾十公里,最後被活活累死……看到了這兒,我不禁潸然淚下,被深深地震撼到了。人與自然就應該是這樣的嗎?但其中令我印象最爲深刻,也是最精彩的還屬其中的一場狼與馬羣的追逐戲。狼與馬激烈拼搏,生死一線,血脈賁張,馬羣被屠戮之後,屍體像一個個冰雕一樣困在寒冷的湖面上,幾乎就是整部電影最具震撼感的場面。讓我看到了狼的合作,團結與拼搏,還有那隻屬於草原之王的野性。這不禁讓我想到了陳陣私自養的小狼,還記得在搬遷時,小狼寧願被勒死也不屈從,。我想這就是狼與生俱來的血性和傲氣,才得以幫助它們在惡劣的草原環境中生存下來。草原上之所以只有狼獨存,我想原因就在於此吧!

這不禁讓我想到了人與自然。狼,是草原生態平衡的守護者。我們不應該因爲自己的貪婪與慾望,而殘忍地殺害他們,只是因爲那狼心,狼爪,狼皮,能換錢!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現在,珍稀動物的數量正在與日俱減。我想,我們要做的就是尊重生態平衡。學習狼的精神,樹立自己內心真正的圖騰。

這一切的一切都在我腦海、心中留下了的痕跡,狼,狼圖騰,一個傳奇的神話。

觀狼圖騰有感4

不羈的靈魂

——觀《狼圖騰》有感

在遙遠的從前,遙遠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北京青年陳陣“逃離”城市,作爲知青,下鄉來到了內蒙古。那的確是個好去處,有一望無際的草原,也會有果腹的食物與人民夢寐以求的肉。可是,那片地域也擁有着別處沒有的特別——狼。而陳陣,又會怎樣度過,不知不覺當中,我帶着疑惑,漸漸進入了電影,我迫不及待的想知道,陳陣的命運,會如何……

來到內蒙的陳陣與夥伴楊克被安排在了蒙古牧民畢利格家中,過着平淡的生活。但是不久之後,陳陣才發現,這片草原並不是他認爲的自由與浪漫,因爲他遇到了草原上高貴卻又令人害怕的生物——狼。他曾經從狼口當衆脫生,他也曾親眼見過狼羣共同捕食。我不曾想,他竟然對這種血腥的生物產生了好奇,他竟然想要養一隻小狼!起初,我的心都懸了起來,沒想到,他竟然做到了,但是因爲一夥貪婪的人偷走了狼羣捕食的黃羊,這破壞了狼羣與牧民之間的生態平衡,憤怒的狼羣開始攻擊牧民。

畢利格阿爸的兒子巴圖不幸在“戰爭”中死去,草原管理者包順貴,不管傷亡的人,怒斥牧民們沒有保護好馬羣,引起了牧民的心中的不滿。然而又發生了一場狼羣攻擊村民的戰爭,那是一個恐怖的深夜,陳陣救了死去的巴圖的妻子噶斯邁,可是有一種莫名的情愫在陳陣心中蔓延。

隨着狼羣的飢餓感愈加厲害,它們又一次偷襲了牧民養的羊。這使草原管理者忍無可忍,開啓了“滅狼行動”,直到一匹狼都不剩。唯一存活下來的,就是陳陣飼養的那匹小狼,噶斯邁卻偷偷放走了它。之後陳陣才意識到,這纔是小狼最好的歸宿,同時,陳陣也收穫了與噶斯邁的愛情。

後來的陳陣,曾在草原上遇到了小狼,一股強烈的思念感涌上心頭,可是隻有自由,才能給小狼帶來快樂。因爲終究,狼擁有着世界上最不羈的靈魂……

隨着電影落下帷幕,我的內心有很大的波動,狼,不再是我心中的邪惡的形象,在電影中,狼是堅毅,勇敢,智慧,頑強的。這部電影也讓我重新認識了自然,在電影中,狼並不是粗暴,殘忍的。而人類,卻扮演了狼的角色,開啓了無限的,血腥的殺戮。

電影中的狼羣教會了我應該強悍智慧,勇於進取,不畏困難。同時我也被狼的與衆不同所震撼,它喜愛自由,它不會被馴服,永遠都不會。它們所喜愛的是自由,不被束縛。或許我們都該讚歎,那抹不羈的靈魂……

觀狼圖騰有感5

十年前,我初讀《狼圖騰》這部小說,喜歡和反感並存,我喜歡書中那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故事,把蒙古草原的生活、草原狼講得栩栩如生;我反感書中大量的議論,而且所佔篇幅將近三分之一,充斥着狹隘民族主義思想和歪曲歷史的說法,以及武斷專橫的“文化考證”,乃至蒙古族歷史學家都站出來糾正和批判。在這部小說暢銷的十年間,吹捧它的人大多在“成功學”領域,在那些想賺錢且想一夜暴富的人羣中,這讓我有一種感覺:他們的信仰層面從科學時代急劇倒退,穿越宗教時代和巫術時期,退到圖騰崇拜的原始社會了。

20xx年春節檔的大片中,電影《狼圖騰》脫穎而出,這部由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導演讓·雅克·阿諾執導,蒙古狼、馮紹峯等領銜主演的電影,於大年初一上映,贏得廣大影迷一片讚譽,我也慕名前往欣賞。

電影一開場就在極力證明自己忠於原著,男主角陳陣邂逅狼的場景,與小說一模一樣,他在返回的山谷中遇到一羣狼,急中生智成功脫險,從此開始敬畏狼,研究狼。

電影畫面和小說情節交織在我的腦海,我希望文字和劇情能對上號時,卻發現導演開始把電影的主旨引入了另一個方向。

原著中有大量關於歷史和文化問題的討論,並通過具體事例支撐作者的觀點,電影中,導演完全擯棄這一部分,就事論事,把重點聚焦在草原、草原狼和草原上的人們。

漸漸的,我明白了,導演不是把原著搬上熒幕,而是在原著基礎上進行藝術的二度創作,他用一種高明的手法,把電影展示的舞臺鎖定在草原,把影片的主題也鎖定在人、草原和草原狼,跳出了民族主義和歷史文化的桎梏,把主題昇華到更廣闊的空間,探討人與自然的更大命題。

電影的景色絕對是一大亮點,“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畫面十分唯美。劇情舒緩悠揚地漸次鋪開,節奏循序漸進,陳述出原著一個個主要情節,勾勒出以狼爲主線的故事,講述了蒙古人從原始遊牧生活方式逐步向現代機械化農牧業轉變的過程。

狼馬大戰是電影的一個高潮,也是電影特技做得最出色的地方,劇組幾乎是一個鏡頭一個鏡頭地精心安排。我想,狼演員和馬演員不知排練了多少次才拍出小說描繪的效果,整體看上去完全不亞於現實世界的紀錄片。

浪漫的法國導演插入一小段感情戲,這是原著中沒有的,男主角和蒙古族姑娘之間含蓄而真摯的愛戀,這美妙的二度創作,爲草原放牧生活描畫出溫柔浪漫的一筆,相比起原著動輒上升到民族性格高度的論述,這段愛戀很接地氣,很逗人氣。

和小說一樣,貫徹電影始終的是狼逐步被現代化農業打壓直至滅絕的背景,但導演把人類殺狼的動機鎖定在單一而有說服力的地方——人性的貪婪,把小說中的時代背景、政策環境抹去了,讓包主任這個角色扛起反面的大旗,並設計幾個小角色站在包主任一邊。

電影的第二個高潮是吉普車追殺狼羣的片段,它包含了小說中最悲壯的故事,吉普車作爲人類工業文明的象徵,無情地碾壓了農牧文明的草原,不論狼羣何等的機智、勇敢、桀驁不馴,也無法阻止歷史滾滾向前的'車輪。特別是狼被火燒的場景、狼跳崖自殺的場景,讓我爲之震撼,電影也以此表達了對狼的敬畏。

最令我感動的是,電影結束後,字幕中出現的演員表中,赫然出現了一羣狼的名字,是的,參演的每一匹狼都有名字。劇組花了三年左右時間訓養了40多隻狼,請來了世界頂級馴獸師安德魯,製片人王爲民花巨資在北京建立養狼基地,並親自撫養帶大了十幾只狼崽。導演說這是動物電影,一點不假,草原狼在影片中的影響力超過了人物演員。

再說二度創作,回家後我又翻開了書架上的《狼圖騰》,查到最後一個情節的三個版本,即小狼的最終歸宿。

電影中,男主角一手撫養大的小狼被放歸大自然,成爲一隻真正的草原狼,主角返鄉途中與小狼隔山相望,小狼仰天長嘯,天空的彩雲化爲一個生龍活虎的草原狼,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完美畫卷呈現給觀衆,主角把對小狼的憂思寄予天空的彩雲,寓意深長,電影結束,回味無窮。

小說原著中,主角陳陣和其他知青準備返鄉了,小狼長期飽受疾病困擾,不自由的生活已經使它患上憂鬱症。草原狼已是處處被追殺的對象,小狼無法回到草原。陳陣最後終於有了“不自由、毋寧死”的覺悟,幫小狼像個武士一般光榮歸天,用石頭猛砸一下小狼的後腦,小狼保持着仰天長嘯的姿勢猝死,定格於生命的終點。

故事還有一個搞笑版,在網上流傳。《狼圖騰》的作者姜戎,本名呂嘉民,從不接受媒體採訪,某記者找到了當初和作者同時到內蒙草原插隊的知青,得到了這樣的回答:“我們以前有一個知青(呂嘉民)餵過狼,後來把小狼給打死了。我問他爲什麼啊, 他說這小子居然敢對我呲牙,我一棍子就把它打死了……”

在此,我不評判故事的真假、也不糾結故事的內涵,我只探討故事的藝術薰陶作用:如果要弘揚人與自然、人與動物主題,用版本一;如果要弘揚“狼性”,映射民族性格和歷史文化,請取版本二;如果想創造媒體熱點,製造輿論“爆料”,請炒作版本三。

三個版本告訴我們,現實生活只是待發掘的礦,唯有在生活基礎上的二度創作,才能讓我們步入藝術的殿堂!我反對市面上對《狼圖騰》的粗淺解讀,更反對把所謂的“狼性”引入教育、企業管理領域,但我崇尚二度創作,我提倡用愛與智慧去挖掘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並把它們展現出來。在草原狼的故事中,作者身份的姜戎描寫狼、歌頌狼,把自己侷限在“狼性”中;導演身份的讓·雅克·阿諾以狼爲切入點,描寫大自然,歌頌對生命的熱愛。

在我看來,從企業的視角,導演比作者更具備企業家精神,作者的眼中只有策略、爭鬥和精神,充其量只是職業經理人的境界;導演的境界更勝一籌,他懂得愛與發現,懂得重構和創新,這是導演的偉大之處,也是電影的感人之處,更是企業家創新精神、變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有機融合!

國家的轉型升級需要創新,民族的進步復興需要創新。在當今“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熱潮中,我們應該更加珍視二度創作的精神,把好的素材重新整理、加工,並不斷昇華,這不僅僅是在電影或者藝術領域,而應當是在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

二度創作錦上添花的例子很多,譬如,電影《阿甘正傳》,導演把原著中主角玩世不恭的態度全部改編,最終創作出一部勵志而充滿溫情的電影,塑造了一個樂觀、向前的阿甘,成爲我們心中的一代經典。

生活本來就很殘酷,社會本來就那麼複雜,電影是給人帶來美和藝術享受的。

導演們,請給廣大影迷帶來更多二度創作過的作品吧。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