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大國重器觀後感:彰顯大國的科技力量

本文已影響 1.15W人 

導語:《大國重器》以獨特的視角記錄了中國裝備製造業創新發展的歷史。小編蒐集整理了這部紀錄片的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國重器觀後感:彰顯大國的科技力量

  大國重器觀後感1:

當看到《大國重器》播出V58項目產品在連雲港碼頭裝船的鏡頭時,作爲拍攝的親歷者,我的眼眶不禁溼潤了;“擺個攤位,放幾張圖片,與世界工程機械巨頭相比,簡直就是不能看的產品”當聽到徐工集團王民董事長評價徐工第一次參加德國寶馬展時,不禁有些心酸;當聽到王民董事長說“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已經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殺出了一條血路,在世界工程機械的最高頂峯上,我們必須要有位置”時,作爲新一代徐工人,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責任之重。

從美、歐、日主導,中國的位置完全可以忽略不計到成爲工程機械的重要出口國,穩穩佔據“一席之地”,中國工程機械的“走出去”之路可謂越走越穩、越走越寬。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在“走出去”、“走進去”後努力“走上去”,以產業報國爲己任,以技術創新爲驅動,鑄就了敢與國際抗衡的國之砝碼、創造出了屬於中國的大國重器。

在《大國重器》在徐工的六次拍攝期間,徐工國際化就不斷傳來好消息:2012年7月,徐工集團謀劃佈局全球市場在歐洲設立了研發中心;今年10月11日,徐工歐洲研究中心、徐工歐洲採購中心新址在德國北威州克雷菲爾德市正式啓用;與此同步,美國、巴西等海外研究中心也正在籌劃建設中,一個全球協同的徐工創新體系正在逐漸形成……

“徐工是一個有着70年光榮歷史積澱和深厚底蘊內涵的企業,中國工程機械的原創主要在徐工。徐工也是靠着不斷變革創新,纔有了今天……沒有任何天上掉餡餅的好事給徐工,我們要成爲最優秀的世界級企業,還有差距,這個差距,要通過自主創新來填補”。正如王民董事長所言,正是憑藉着一代代中國裝備製造人,用汗水與智慧,才成就了今日中國的裝備製造規模全球第一的位置。在2012年,中國的工程機械製造行業遭遇到了史無前例的寒冬。面對全球性的市場低谷,以徐工爲代表的中國工程機械產業硬是打破了行業頹勢、走出了行業低谷。今年徐工已完成13.2億美元的出口額,連續十年位居行業出口第一。

“起重機的吊裝重量取決於背後的砝碼,對於一個國家,砝碼的輕重取決於自身的重量。”而中國裝備製造人正是中國機械身後的“砝碼”,要繼續用“創新”吊起中國製造在世界的一席之地。

  大國重器觀後感2:

《大國重器》最近剛在中央2臺播完,我是通過網絡電視臺看完這6集的。觀後感可歸納爲4個字:“振奮,自豪。”

新中國成立時,中國工業基礎很差,經過幾十年的追趕,我們國家在許多方面已經趕上發達國家,(當然,沒趕上的也不少)。在這方面,50,60,70,80,90年代的中國人都付出了許多。中國許多老牌企業:上海汽輪機廠,北京第一機牀廠,濟南第二機牀廠等等,歷經風雨,掌握了世界一流技術,終於成爲行業巨人。後來的振華重工,徐工,山推,正泰電器,雙良等企業集團也後來居上,成爲世界着名的企業集團。

今天,中國已成爲世界製造業第一的工業國家,中國有許多工業產品已經是世界第一,中國已經由弱變大,下一步是由大變強。看看那些企業負責各個項目的中國人年輕,自信的面孔。我相信這一天應當在我有生之年可以看到。

作爲上個世紀50年代出生的中國人,我們這一代經歷了太多的風雨,對舊中國歷史的瞭解,讓我們心底有着歷史的陰影,憂患意識是每個50年代人都揮之不去的歷史烙印。希望祖國早一天強大,人民富足的願望是我們這代人一生奮鬥的動力。今天我們這代人都已進入老年,但是看到了我們爲之奮鬥的國家,終於成爲世界名副其實的大國。我們在前輩的基礎上爲祖國添磚加瓦,後來者在我們的.基礎上,建造起工業強國的大廈。

很希望每個中國人都能擠時間看看《大國重器》,尤其那些熱衷於“追星”的年輕人。在今天的社會裏,那些“娛樂至死”的年輕人,保不定也是兢兢業業的從業者。個性自由和國家責任應當是今天中國人的人生信條。以強大的國家實力維護世界和平,造福人類是中國必然的大國責任。從中國的發展歷史來看,“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對世界各國還是很有研究價值的。那些盲目信奉歐美治國理論的人,應當從中悟出點東西。

  大國重器觀後感3:

歷史的車輪碾壓出歲月的痕跡,見證着中國製造業艱辛的發展歷程。30年前國務院頒佈《關於抓緊研製重大技術裝備的決定》,那時的中國,貧窮而落後,不過他們知道一個國家要想不受制於人,有些東西必須自己製造,無論是過去還是將來,那時的中國有一句口號“自力更生”,他們寧可餓着肚子也要打下中國的基礎。

在《國之砝碼》中,令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那個普通的焊接工人楊建華,他用智慧的雙手,豐富的經驗,堅持不懈的摸索,製造出百萬噸乙烯壓縮機的外殼,他用一名普通工人的創新與汗水打破了外國產品多年的壟斷,製造的大型壓縮機超過800臺,爲國家節省6億多美元的進口投入,這是一個多麼不容易的創新啊。

當看到中國徐州徐工集團時,我的內心充滿着自豪,因爲我是一名徐工人。還記得徐工集團第一次參加寶馬展時,當時的國外製造業已非常發達,而中國還是以進口國外產品爲主,當中國工程師看到德國先進產品時,問他們:“我們可不可以拍張照片?”而他們的回答是你們可以全程錄下來,但又悄悄的說反正你們永遠也做不到。這是多麼的嘲笑與諷刺,而正是這句話激勵着中國工程師10年。往前走海闊天空,他們用辛勤與汗水鑄就了10年後工程機械翻天覆地的變化,在2012年寶馬展中奪下最大訂單,展現了徐工產品卓越的品質,令德國專家對中國產品的態度有了戲劇性的變化。

我們在中國的領土使用着我們自己生產的產品,建築我們的家園。王民總書記說:“中國工程機械已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殺出一條血路。”全速成長的中國企業已經不介意別人的態度與眼光。她叫孫麗,是徐工集團的一名設計師,在她身上肩負着世界上最大起重機4000噸起重機的設計,柔弱的肩膀,歷經兩年多的努力,迎來了那個最緊張的時刻,她的研發成果終於成功了,所有人欣喜若狂,這是工程機械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在丙烯塔安裝過程中僅僅花費了5個小時,而在過去需要三個月時間來完成,這臺機器之所以能夠吊起巨大重物,離不開它身後更重的砝碼,機器如此,國家更是如此。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