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頭腦特工隊電影的觀後感

本文已影響 3.77W人 

《頭腦特工隊》是一部經典的動畫電影,下面就是小編爲您收集整理的頭腦特工隊電影的觀後感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頭腦特工隊電影的觀後感

  頭腦特工隊電影的觀後感一

儘管這是一部帶有明顯主流風格的動畫影片,以兒童爲主要的消費對象,具有相對固定模式和文化內涵。但是依然可以看出皮克斯在有意與東家迪斯尼的影片保持距離。

與迪斯尼的大部分影片不同,沒有改編經典故事,《頭腦特工隊》作爲一個網友原創投遞的故事,相對來說要承擔更大的風險。經典爲人所熟知,更易爲人接受,票房相對更加穩定。而網友原創投遞劇情則沒有這樣的保證。但是,《頭腦特工隊》的劇情真是讚的沒話說,腦洞大開,簡直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令人眼前一亮。天哪,他們腦子裏都在想些什麼?

儘管美國主流動畫片在造型上總的來說走的還是“甜美”路線,然而《頭腦特工隊》卻並沒有走這條路線,主角並不是美女帥哥的造型,而是五個造型各異卻性格鮮明的人物,在主流動畫片中,皮克斯顯然刻意地同迪斯尼的“美麗”風格保持距離。

在結構上,迪斯尼的動畫通常的結構方式是一種歌舞劇的方式,在最大限度上保證了影片的娛樂性。人物的動作節奏化,使敘事的場面能夠同音樂匹配。例如《冰雪奇緣》中艾爾莎出走時那首着名的《Let it go》,膾炙人口。諸如此類,在迪斯尼動畫中比比皆是。然而在《頭腦特工隊》中,卻並沒有出現這種載歌載舞的形式,非要說的話,電影院造夢那一段算是有一點舞臺表演形式吧。我覺得,正是皮克斯夢工廠等諸如此類的動畫人的努力,使得美國主流動畫在形式上更加趨於多元化。

《頭腦特工隊》畢竟是一部美國主流動畫,高額的投入必然需要票房的穩定回報。在很多方面還是遵循着美國主流動畫電影的準則。大團圓的結局必然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劇中小女孩萊娜頭腦中的樂樂最終克服重重困難,回到大腦控制中心,憂憂也找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萊娜最終也並沒有離家出走,回到家中,在搬家所帶來的一系列的變化中,完成了一次蛻變,從而步入青春期,告別了孩童時代。影片向我們傳達了我們的成長的過程中會經歷種種,快樂,憂傷,憤怒,恐懼,厭惡,這些情感共同鋪就了我們成長的道路 ,苦辣酸甜,缺一不可,這就是成長。正如影片當中,萊娜的記憶球最後變爲各種情緒共同組成一般。和傳統迪斯尼動畫不同,《頭腦特工隊》中沒有正派與反派的對立,沒有王子救公主,沒有正義與善良戰勝邪惡和貪婪。主角們所面對的挑戰,是他們自身,是成長本身。沒有正派與反派的對立,不代表沒有戲劇性。當怕怕、厭厭等人在沒有樂樂的情況下而手足無措,友誼島、冰球島等逐漸崩塌,萊娜的離家出走,樂樂的 迴歸之路越來越緊迫,影片的緊張感也逐漸被調動起來,足以掀起一場調動觀衆情感的高潮。

在搞笑貫穿與影片各處的同時,皮克斯也不忘調動其他感情。當萊娜童年時幻象出來的玩伴犧牲自己來幫助樂樂逃出記憶垃圾場,令人眼角不禁滑過一絲淚。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收穫了各種各樣情感的同時,我們也在不知不覺中失了很多,在得到與失之間,不知不覺,我們就長大了。這種情感的暗示顯然是觀影過程中的孩子們所不能體會到的,只有經歷了成長種種的成年人,在冰棒自我犧牲之時,纔會切身體會,動容,感慨。一般認爲,主流動畫的對象是兒童。這顯然不錯,兒童們都喜歡動畫片。但是,主流動畫在更嚴格的意義上來說,對象是那些在社會上扮演着家長角色的成年人。沒有家長的許可和陪同,沒有他們經濟上的付出,絕大部分兒童是沒有可能接觸到動畫電影,更不用說自己選擇電影作品了。所以說,兒童作爲動畫電影的對象僅僅是一種社會表象,主流動畫電影的對象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兒童羣體,而是以成人爲背景的兒童羣體。所以迪斯尼也好,皮克斯也罷,他們的作品總會如此老少咸宜,孩子們在開的開心的同時,成人們也同樣可以被動畫所吸引。我想,這一點,是值得國人們深思的,這樣纔會在將來的一天,我們的動畫市場纔不會被低幼動畫所充斥。

《頭腦特工隊》是一部非常出色的講述成長的美國主流動畫。閒暇之餘,不妨影院坐坐,看看我們大腦中的世界!哈哈,不知道此時此刻在寫這些文字的同時,我腦袋裏那五個小人在做些什麼呢?你腦袋裏那五個小人在做什麼呢?

  頭腦特工隊電影的觀後感二

這似乎是一部成長題材的電影。

十二歲的小女孩終於學會了表達除了與生俱來的快樂以外的第二種情緒-憂傷,sadness,末尾她似乎更是學會了怎麼表達憤怒、恐懼、厭惡,用這些正常的情緒合理地表達她內心的真實世界。

我會很喜歡這部電影,一個富有創意與想象力的故事,蘊含着一些經典的成長道理,還那麼有趣生動。

小女孩出生便學會了快樂,33秒之後她又學會了悲傷,在她童年的十二年裏她又相繼學會了恐懼、害怕、厭惡這些人生的主情緒,卻不妨礙她以快樂爲主旋律的童年,快樂得只剩下快樂,快樂得每天都充滿歡笑,每天都充滿溫暖。那是我們每個人的童年,都充滿了這樣金色般的笑容,可是,終有一天不如意來臨,我們終於迎來滿是暴風雨的一天。小女孩突然搬家,遠離熟悉的家園夥伴,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新生活新夥伴新老師新球隊,她有點無所適從,似乎有麼一點點的信心。真的嗎,藏在我們幼小心靈裏的可曾有那樣的自信與堅強。

新房子看起來是那麼糟糕,新的社區似乎那麼髒那麼亂,沒有喜歡的披薩店沒有可口的,新的老師看起來還不錯可是新的同學自己能夠快速跟他們認識嗎,他們似乎都有了自己的朋友,自己要怎麼辦,要怎麼做自己才能依舊快樂才能仍然無憂無慮。小孩子內心沒有那麼複雜,卻充滿了無法瞭解的焦慮。當這麼一天也真正來臨,我們興許就發現,是這樣一個故事裏,我們身爲主角突然變成了配角,無力、難受,可我們依然想要堅強想要快樂,我們討厭悲傷討厭流淚討厭那些充滿負能量的情緒,身邊的每個人都期冀着自己的笑容自己的陽光,而且自己也不想在父母面前表現出自己的脆弱,我們一直是那樣一個可以讓父母放心的好孩子,我們可以學會接受學會自己掙扎着成長,是嗎,是這樣的嗎,對於弱小的我們,對於孤獨的我們。

等到有一天我們突然學會了一件事,原來流淚可以緩解悲傷,原來靜靜地消化悲傷可以不那麼難受,原來時間可以解決一切,是嗎是嗎,還是我們只是把這一切藏在心底從來不曾分享。似乎,我們不知什麼時候被告訴悲傷是一種脆弱是一種無能爲力,那種不好的無能爲力,所以我們選擇逞強,我們選擇承受,我們定義其爲成長,那種充滿孤獨的青春裏的成長。朋友、家人,都是充滿陽光的地方,我們甚至不願意讓一丁點的負面情緒-悲傷或者憤怒沾染他們,事實上我們終究不小心表達到頭來後悔莫及,傷害到了我們所珍視的那些。

這樣的日子,對於誰而言不是那樣的多那樣的頻繁,尤其在這樣充滿迷惘前方一片迷霧的日子裏。我們無人指引,也無人傾訴。

能有那麼一個朋友或者那麼一個人值得傾訴所有嗎,哪怕一丁點的故作堅強都沒有嗎。

小女孩最後能踏出那麼一步,是多麼美好多麼值得令人欽佩,她終於學會了表達那一點點的悲傷不是藏在心裏不是寫在日記本里不是對着天空囈語。她會學會,我們每個人都不是一個單獨的人,都不是那麼堅強,都不曾那麼可以一個人承受住所有的煩惱,學會傾訴學會合理表達把一點點的情緒慢慢的傾訴,沒有那麼突然不是那麼瞬間的爆發,多麼羨慕她,作爲女生的她。也許聽起來那麼奇怪,可是主角換成一個小男孩我可能都會稍微吐槽,我都會不知道怎麼寫這麼一篇文。

悲傷代表着脆弱代表着無能嗎,我在想這個詞,也許是也許不是。

喜歡看《紙牌屋》,尤其第三季更是讓我那麼喜歡,——把那些看起來那麼強大那麼充滿力量一直前行的人的內心的那麼一點點脆弱刻畫得那麼細膩那麼真實,克萊爾、夏普、道格、雷米,即使是永遠要故作堅強的木下,也終有那麼一刻無力脆弱悲傷,第一季裏夕陽、白鴿、噴水廣場和那麼一個落寞的背影,以及後來的種種,每個都有脆弱都有悲傷都有那麼一點軟肋,可似乎每個人也都有那麼一點固執,那麼一點好強,明明已經那麼無力卻要強行僞裝,累並快樂着還是被一些不知是什麼的東西禁錮着,是因爲自尊心還是因爲害怕暴露,我不得而知,我想要知道卻也無從下手。我只是想說,真正會表達的人其實很少很少,怎麼表達憂傷怎麼表達憤怒怎麼表達不滿,對於我來說這裏面都滿滿是疑問是需求,是性格里本來還是那些我們所曾經歷的。

大概吧大概吧,快樂終於明白了悲傷的意義,我們也許有一天終於看到我們這一輩子要經歷各種各樣的悲傷與不幸,卻都不及有着許多人陪伴帶給我們的陪伴,以及來自那些陪伴給我們的快樂、幸福、力量以及其他所有一切。

是嗎,我給出這樣一個答案的時候也拷問自己的內心,恐怕我自己也不知道。只能慢慢了解慢慢接受慢慢嘗試。

電影針對成長心理給了很多奇思妙想的解釋與表達,例如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天生有怎麼的性格或者個性,那些藏在我們內心不可磨滅的經歷與記憶組成了我們心理成長過程中方方面面,我們是那個被塑造的人,至少我們小的時候是那樣,等到我們開啓思維的列車,被列車帶着滿世界亂跑,那些從書本上得來知識,我們從各種網絡或媒體那兒接受來的信息,包括我們行走得來的體驗,一點一點地塑造着我們自己這麼一個人,我們就像是一個處理器,面臨着一大堆的信息,不斷升級不斷篩選信息,最後得到一個或好或壞的結果。電影給的情緒內核是喜怒哀懼厭,不是很贊同,不過好像是諮詢了相關專家的,影片暗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核心情緒,例如父親是憤怒女孩是快樂母親是悲傷,這樣簡單化大概是爲了更方便表達故事,但在我看來並不是那麼合理,畢竟人吶,是真複雜。

當然,不要錯過了最後的彩蛋,貓咪纔是這個世界上最複雜的生物。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