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大學》有感(通用56篇)

本文已影響 3.44W人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大學》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大學》有感(通用56篇)

讀《大學》有感 篇1

少年的高爾基在喀山的那段日子裏,做過流浪漢,搬運工,麪包工人和雜貨店夥計。而在如此生活的艱難困苦之中,他依然能夠不斷地學習,忘我地看書,怎能不令人敬佩?

面對一個個好看的電視劇,一個個好耍的遊戲,一部部好看的電影……魂都全給了這些瑣事,怎麼還有時間來博覽羣書呢?… 當時在沙俄統治的黑暗時代,如果沒有知識,沒有文化,就根本談不上救國救民。知識文化是革命勝利的保障啊……不然,就像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由一個個沒有知識,沒有文化的農民來主持,肯定會失敗的! 高爾基生活於一個大雜院的那段日子裏,就常常看到走狗警察們到這裏來找東找西,監視人們的行動。有那麼一位老警察還盤問高爾基看過哪些書,並警告他不要看禁止看的書。但對於青年的高爾基來說,那些所謂的禁止看的書卻正是他的真正所求因爲只有它們能真正讓人民清醒,讓人民明智,讓人民有打倒推翻沙俄的信心。 若真有心讀書,書是絕對可以看到的。高爾基的一位朋友就介紹他認識了一個開雜貨鋪的人,名字叫捷林柯夫。看到他那滿密室的藏書,大多都是手抄的珍本和禁止看的書,高爾基說不出的高興。也因爲經常在這裏看書,他結識了不少形形色色的人物,讓他了解了革命的重要,和自己現在應該做的事情。 在高爾基以後的艱苦歲月之中,他努力革命,有很大的成就。 “書”來直接或間接地幫助他獲得瞭如此大的成就,讓很多的人民有了好生活可以過……可見而知,書的力量是多麼的強大啊!它的確讓社會進步了,讓人類進步了!

如今是“科學”第一的時代,書對每個人來說都變得更加的重要。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征戰,也打的是“科技”戰,而不是以前的人力戰。而打仗的軍費開支也要由各國的科學技術的高低來決定的,科技高的國家,掙的前一定是要比落後的國家多…… 總而言之,現代的一切,都與“科技”密切相關,而要“科技”就得日積月累的慢慢學習,學習的內容都在一本一本的書裏面……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永遠都會是真理!

讀《大學》有感 篇2

母愛是無私的,因其無私,所以偉大。對於母愛,無需過多華麗的辭藻來修飾,因爲母愛是最真實,最樸素的,他時時圍繞在我們身邊,讓我們時刻感受着幸福。

記得有一次,母親送我去學校,我手上拎着一隻沉重的大包。可我並未覺得它有多重,也許是我在等待,等待有人替我解脫。

母親匆匆鎖好門,看見我手上的大包連忙接了過去,也許這就是我的等待。母親拎着大包顯然有些吃力,她傾斜着身子,腳步也略帶凌亂,她的兩隻手奮力的抓着大包,手上的青筋依稀可見,似乎因爲這過重的負荷而憤怒,像要繃斷了。她兩隻手不停的交換着位置,幾縷髮絲已被額頭滴下的汗水所浸溼。

“要我幫你嗎”

“不用,你先走吧。”

要我幫你嗎?是的,我的確是這樣說的,包是我的,而我卻問要我幫你嗎?真是荒唐透頂。到達學校後,我清晰地看到母親手上深深凹進去的痕跡,我好想問她疼嗎?可我始終沒有說出口。

我要進去了,她用手爲我理着頭髮,那一刻,我的視線落在了一雙手上,黯然的,粗糙的,疲勞的……這就是母親爲我日夜操勞的雙手啊,她用這雙手幹活,做飯,照顧我,而我呢?就好像文中伊的兒子,伊日夜把他照顧好,使他痊癒,甚至說出寧願自己死了代她的愛子受過這樣的話,而她的兒子病好後,他卻早已將他多難而善良的母親忘在腦後,聽起來既感到可笑,又感到心寒。

此時我沒有什麼可以用來報答母親的,因爲我的一點回報對於那無私偉大的母愛來說顯得多麼渺小無力。我現在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努力學習,考上一個好大學,我想,這是我現在唯一可以讓母親感到欣慰的事。

是母愛,喚起了我心底那顆麻木的心;是母愛,讓我常常感受到幸福;是母愛,讓我學會怎樣做人。媽媽,您辛苦了

讀《大學》有感 篇3

《大學》是四書之首,其核心內容是修身。內容不多但確值得我們用一生讀。初讀時比較生澀,雖然也有個別語句耳熟能詳,但只讀一遍是萬萬不行的,因個人感悟能力較差,所以我採取了反覆誦讀的方式,而且在教師學習型例會上還大膽的爲老師們誦讀了相關內容,在學習中享受到了誦讀經典的樂趣,沒有細數到目前爲止至少也做到了通讀十遍以上了。而且我覺得還應該繼續讀下去,用心感悟《大學》的深刻內涵。其中三綱八目是大學的重要內容,“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是綱,引領全,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細化的具體內容,這八個方面就像人生從低到高成長的八個臺階,指明瞭我們不斷向上提升自我造福家庭報效祖國的人生道路。這裏核心的內容是修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辦法,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礎。細細品讀我們不難發現,修身實際上還在於修心,是通過人的內心活動修正自己的言行,從而達到修身律已的目的。有幾點感受如下:

一、做事要知其所止。

這裏的知其所止可決不是事不關已高高掛起,而是我們要盡力的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好了自己,那麼整個社會就做好了。這裏的止即是理想目標,又是底線要求,對於我們說要樹立遠大目標,同時還要樹立底線思維。做到知其所止,止於至善。指的就是知道自己應該停在哪裏,努力做好,直到達到最完美的境界。這裏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於敬,爲人子,止於孝,爲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而我們每個人在不同的場所都會扮演不同的角色,兒子、父親、上級、下屬、同事、朋友等等,關鍵是我們要充分的認識自己,當好每個角色,才能夠做到止於至善。特別是在忙忙碌碌的當下,如何保持淡雅清靜的心態,做好自己應該做的工作值得我們思考。我想只有不斷學習提升自我修養才能讓忙碌的心靈找到可以停靠的港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斷的去打磨修煉自己,從而提高自己的修養,這纔是知其所止的力量,在這一過程中務本求實才是止於至善的追求。這樣的修身這樣的追求需要我們用一生完成。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因爲有品德的人會不斷的追求自己達到最完善的道德境界,做到了盛德至善,才能知其所止,這應該是我們的最高目標。

二、做人慎獨毋自欺。

“意”是人心裏最初發出的念頭,道德修養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要真實,否則一僞百僞,真實的念頭會讓人很快樂,心安理得。所以做人要慎獨,這裏指一個人獨處時,沒人看沒人監督時要嚴格要求自己的行爲,也指一個人在衆人面前的心理念頭,別人雖不知自己的想法但更需要謹慎。因爲“人之視已,如見其肺肝”,這就是誠於中,形於外,無論到什麼時候都不要做騙自己的事情,人都有私心,所以有時“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就是說由於溺愛,不知道自己孩子的過失,由於貪得看不到自己莊稼的茁壯,這都是私心,這都是自欺欺人的現象,這種現象生活中隨處可見,包括我們自己細思量也有自欺的時候,甚至現象也不少,改變這種現象的辦法真得要讀好經典,從正心誠意做起,從改變我們的心念做起,(fsir)用思想覺悟糾正自己不應該有的言行。所以君子要慎獨毋自欺這是做人的關鍵。

三、修心要管好情緒

大學中寫到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就是說當人有了情緒的時候,心就不正了,心不正則身不修,當一個人情緒脾氣上時,即影響身心,五臟六腹都跟着做痛,同時也可能傷及他人。我們每個人肯定都有情緒不好的時候,甚至有情緒及壞的時候,所以正心很重要,這是修身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如何正心,簡單的說就是控制情緒唄。《大學》中提到了知止而後定,定而後靜、靜而後安、安而後慮、慮而後得。這裏的定、靜、安、慮、得是我們調控情緒的很好辦法。我們平時所說的遇事冷靜,想發脾氣時數上幾個數等等都是先轉移我們的注意力,將心念定到一個與當下無關的事物上,使之冷靜思考,從而達到安的境界,安是靜的昇華,有了定、靜、安的基礎,再去思考問題就會柳暗花明,所以說“定靜安慮得”是正心的五個辦法,即可以調控情緒還能提高我們的思考力。這裏五個辦法中重要的還是靜,孔子曰:“仁者靜”,真正有修養的人一定能體會到靜的作用。最近也試着採用了這樣的辦法重新思考問題,有時真的會有豁然開朗的時候,處事時的情緒也更加平穩了,競然真的得到了同事的誇獎,談到了校長的變化,我不禁心理有些美哉,真的是讀書讓自己有了變化,讓自己在做人做事上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四、治學要格物致知。

我們常說治學要嚴謹,治學要勇於追求真理,要不斷探索在研究實踐中獲得知識,其實這就是格物致知的精神。在治學過程中努力研究、充滿好奇心不斷去追問尋求真理,從而獲得知識,所以說格物致知就是對世界的好奇心。然而我們現在的問題是孩子們就是缺少這份好奇心,缺少獨立思考的能力,孩子們的很多知識只是接受的過程而沒有了探索的過程,多數答案都是在書本中或網絡中找到而不是自己探索研究實踐出或求證出的,多數孩子不瞭解答案背後的意義,所以也就很難有持續的興趣和愛好。這樣的孩子缺少的就是格物精神,先致知再格物或不格物的現象是我們當下教育的常態。格物致知就是對世界的追問,對現象的追問,所以做爲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就很重要。只要學習就應該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做爲教師我們的思想觀念的轉變不緊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落實到行動上,如何培養我們的孩子追問真理和真相的態度,如何培養我們的孩子探索研究的慾望,多給孩子表達的機會,多給孩子創造思考的情境,這是我們要思考並努力要做的事情,所以說格物應該是我們培養孩子必須要做的事情。

格物致知是探索追問世界的過程,誠意正心是我們修養內心的階段,齊家治國平天是把觀念化爲行爲的過程。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大學》強調的就是以修身爲本,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末,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做人做事要以德爲首,這纔是抓住了根本。否則就是本末倒置,違背規律最終都將是苦果。

讀《大學》有感 篇4

爲了明確大學究竟要如何度過,於是我到圖書館翻閱了很多相關書籍。其中有一本書令我如夢初醒,深有感悟。這本書是一個25歲的董事長給大學生的18條忠告,題名是《讀大學,究竟讀什麼》,這不是一本東平西湊的大學生指南讀物,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原創書稿,這本書針對大學生面臨的各種問題做出了獨到的分析,讓我對自己的大學生活開始重新反思。

作爲一名大學生我們與非大學生最主要的區別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如何發揮自身的優勢呢?這都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我們每天的生活看似枯燥、無聊的學習理論知識,但如何看待與掌握理論知識會讓我們成就不同的人生。在大學的課堂上認真聽講對於許多大學生來講已經相當困難了。課堂上老師“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默許下,更多的學生開始明目張膽的玩手機、聽音樂、看小說,上課的黃金時間就這樣從我們身邊悄悄溜走。但很多人卻不自知,還爲這節課輕鬆度過暗中竊喜。其實上課開小差讓我們錯過了很多機會。如果你確實對那堂課不感興趣,你原本可以利用那節課做其他隊你有所提高的事情。反過來你認真聽講,老師可能在不經意間向你傳遞某個信息,這個信息在你今後的學習、工作中用得上。而且當你跟隨着老師的思維,你可以對課本知識有更深的理解。這是一個思維訓練的過程。久而久之,當你獨立面對一個陌生的問題時,你可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單純機械模仿的角度來考慮,這也是一個大學生和非大學生的主要區別。

我對原本模糊的問題有了更明確的認識。比如:我們平時應該看什麼類型和誰寫的書。讀大學,必先讀大師。因爲大師的思想依然經歷了時間的檢驗,也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相當大的作用。我對於“貧困”這個詞也有了更開闊的理解。由於我的家庭條件並不寬裕,因此在學校吃、穿、用度都比較節剩但有的大學生跟條件差不錯的,他們就不會想我一樣試試以省爲原則。對於我的做法就會出言諷刺或者用異樣的眼神看着我。但是看了這本書之後我明白了,我自食其力,不鋪張浪費,有什麼好自卑的呢?和別人攀比那完全是虛榮的表現,就算會被人瞧不起,就算看上去很土氣,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大學時學知識的地方,又不是比闊氣的地方,也不是給皇帝選後宮佳麗的地方。所以在大學我們要形成正確的金錢觀,不過分追求金錢,合理利用金錢,做事有分寸,做到“儉以養德”。比爾.蓋茨尚且自己開車而沒有僱用專門的司機,我們一個毫無收入的大學生還有什麼理由擺闊呢?節儉既是對他人勞動成果的尊重,也是個人修養的體現。

看完這本書之後,我強烈地感受到,我的內心太脆弱了,我還沒有足夠強大到面對生活的各種問題,因此我要不斷的學習和反剩既要學知識,也要學做人,做一個名符其實的大學生。

讀《大學》有感 篇5

隨着現在創業越來越火,創業也儼然成爲一個行業,但隨之產生的很多問題,或者說有些問題可能是很多幾乎每個創業者都會犯的錯。針對這些問題,有許多相關的培訓機構以及培訓課程教材等也日益火爆,這本《斯坦福大學創業成長課》就是作者李笑來根據他所聽的YC的培訓課程並結合自己的感想體會寫成的。

說實話我剛一看到書名還以爲是斯坦福直接講的創業課,結果拿到書看了之後才發現是李笑來先生自己的心得體會。雖然講的也很不錯,但是還是讓我感到比較失望。但是從另外一方面來看,作者李笑來作爲曾經的新東方老師,自己後面也是出來自己創業出書等等,在這本書中親其師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李笑來自己的想法建議。

李笑來先生在這本書中將自己學的在線課程YC的內容及自己的感想整理歸類爲九部分,每部分的文章都是圍繞着該部分的主題展開的。作爲沒有多少時間的職場人士來說,本書的很多小建議是值得借鑑的。例如當你看到馬雲,劉強東等人創業那麼成功的時候,你可能也升起一股想創業的念頭,那麼你到底適合創業不?究竟哪些人適合創業?在本書第四部分“你適合創業嗎?——創始人的創業基因”裏的文章相信能給我們很多建議。在這部分裏有些文章的觀點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例如‘創始人可以不懂技術嗎’這篇文章討論的問題估計就爭議性極強,記得馬雲曾經說過他之所以成功米就是因爲他不懂什麼技術,也就不會對手下的技術人員指手畫腳胡亂指揮,反而阿里巴巴成長的非常迅速。而李笑來在文章中卻表達了完全相反的觀點,究竟作者是如何闡述這一觀點的,讀者感興趣的話也可以閱讀本書。

當然本書的文章標題起的相當有吸引力,比如“如何正確地開除一個員工”、“公平永遠是奢侈品”等文章的題目本身就足夠吸引讀者的眼球了,但是具體內容如何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希望正在閱讀本書的你也能在書中得到一點收穫。

讀《大學》有感 篇6

“門隨即被關上了,把他所有的朋友,所有的親人,人間一切美好的東西全都關在外面了……”這是小說的最後一句話,既像在批判主人公的醜行,又像在暗示這社會的腐敗。

終於因爲殺人而被推上了電椅的克萊德,現在是否在懺悔。其實,一切的一切我們都不能怨他,只能怨美國當時的局勢,終於造就了這條卑賤的生命。也許,是因爲窮怕了,苦怕了,被欺辱夠了,所以不想再回去。也許是因爲上流社會,所以才導致了他的墮落。

時局是不允許公平存在的,以前也是,現在也是,永遠都不可能,只因爲有了三六九等這條無理取鬧的等級制度。富人花天酒地,肆意揮霍着錢財,那些有錢人後代的小傻瓜每天舉辦着宴會,醉生夢死。窮人,奔波了一輩子,都沒有可以避寒的冬衣。

克萊德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生在了一個信仰耶穌的家庭裏。可是上帝又給他們帶來了什麼,正如克萊德在結尾的時候在心中問自己:真的有上帝嗎?

小時候他撒着謊,怕母親跟自己要錢,每天只知道上街說教的父母,根本就不給他學習,甚至根本沒有想起來。他好不容易找到了養活自己的工作,並有了穩定的收入,而私奔被拋棄而回來的姐姐因爲有孩子,又不得不花錢。

他喜歡編造謊言,在撞死了一個小孩之後,在被女人耍弄之後,他逃到了叔父所在的城市,並且通過叔父,在叔父的工廠裏找到了工作,又因爲叔父的提拔,成了打印間的負責人。從這裏起,終於成了一切災禍的源頭,因爲他在這裏見到了羅伯塔。

他因爲了吉爾伯特長得一模一樣,又因爲比吉爾伯特優秀出衆,很快得到了桑德拉的垂青,並在她的幫助下,進入了有錢的青年人的社交圈,並且贏得了大家的尊重。而羅伯塔懷孕,成了他成功的最大絆腳石,因爲他已經準備和桑德拉結婚並且靠其進入上流社會過真正有錢人的生活,可是羅伯塔成了他的包袱,而就在此時,他爲了擺脫羅伯塔,在和她旅行的途中,將她推下了水,淹死了她。

可是事情敗露了。法官梅森不管證據夠不夠,爲了通過此事升官,竟不管證據充分不充分,直接將其推入了死囚牢,最終年僅23歲的他被送上了電椅。

讀《大學》有感 篇7

《我的大學》這部小說,我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它是我最喜歡的課外讀物之一,作者就是蘇聯偉大的革命作家---高爾基。

故事梗概是這樣的:高爾基抱着上大學的念頭來到喀山,但他很快明白,窮人上大學是不可能的。他住在貧民窟裏,爲了謀生,他去當碼頭工人,又在麪包作坊裏幹活。這使青年時代的高爾基更多地接近了搬運工人和其他勞動者,密切了和他們的聯繫,更深切地體會到受剝削,受壓迫的痛苦,增強了爭取解放的革命慾望。

讀着,讀着,我心潮澎湃,感概萬千。高爾基發動工人陰險毒辣的老闆進行鬥爭,還用手中的筆揭露了麪包作坊對工人的殘酷剝削。雖然革命常常遭到失敗挫折,使得他悲觀失望。但是,在和工人羣衆的共同鬥爭中,他受到寶貴的鍛鍊,革命思想日益形成。

高爾基十分愛學習,常在昏暗的燈光下,寫出在沙皇時期,人們受剝削,受壓迫 的痛苦。他的文章在貧民手中廣爲流傳。

高爾基就是在這樣的社會大學中成長,經過種種挫折與磨難,逐步形成他堅強的敢於反抗舊世界的革命氣質。

我的愛好是寫作文。現在,我們在如此好的環境中生活,我一定要把對祖國和人民的滿腔熱情傾注在筆尖上,用雙手寫出我對祖國的熱愛和讚美,寫出人們美好的心靈,寫出出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這個大家庭中是多麼幸福。

這就是我的理想,但我不會坐着等待理想實現。現在,我就要刻苦學習,多動筆寫作文,爭取將來也成爲像高爾基那樣的大作家。

讀《大學》有感 篇8

高爾基先生曾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確,每一本書裏都包含着一個故事,每一個故事裏都蘊藏着無窮的知識,它們無形似有形,總是隱藏在最隱蔽的地方,等待着我們去挖掘,去發現。然而,書裏的知識無非是一些讓人受益匪淺的道理,這些道理往往能開闊我們的視野,陶冶我們的情操,讓我們的身心和言行都受到長足的進步。

《魯濱孫漂流記》就是這樣一本讓人身心受益的好書,它是英國著名作家笛福的長篇小說,書中講述了從小愛探險的魯濱孫不願過家裏平淡的生活,他不聽父親的忠告,執意要當一名水手。後來,再一次航海的過程中,魯濱孫乘坐的船隻不幸遇難,船上的同伴都被海水淹死了,只有命大的魯濱孫倖存了下來,他被海浪拋到了一個荒無人煙、與世隔絕的荒島上,面對着一無所有的難題下,魯濱孫憑着他那一顆聰明敏捷的頭腦和一雙勤勞能幹的手,建造住所,種植糧食,馴養山羊,打造傢俱……就這樣,魯濱孫在荒島上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園,孤身一人在島上度過了27個春秋。

要是把我與魯濱孫互換靈魂,我定會講他的命運搞得一塌糊塗。因爲,我的膽量非常小,忽然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每天我肯定都是提心吊膽的度過的。還有,我的應變能力不強,萬一哪天我看見野人了,我肯定會被嚇得大哭起來,而不是事先想想,野人到底有沒有看見我。最關鍵的是,我的動手意識薄弱,荒島上沒有住所,沒有食物,還沒有日常生活用品,這些東西我又從未做過,所以,要是讓我在島上27年是絕對不可能的,若絕非如此,那後果不堪設想,因爲我只有死路一條!到時候,魯濱孫的傳奇人生可就會在我的手裏了!

其實,在那種絕境下,魯濱孫的心裏也害怕過,也逃避過,但他明白,這樣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唯一的辦法就是勇敢地面對,憑着自己頑強的毅力戰勝一切困難。

就比如他那次生病吧。被瘧疾折磨地痛不欲生的魯濱孫高燒不退,在沒有醫生、沒有藥的情況下,他隨時可能死去。更何況他一個人孤身在外,既沒有人照應,也沒有幫手;沒有人安慰,更沒有人指導。儘管如此,魯濱孫還是靠着驚人的毅力挺過了這一難關。

《魯濱孫漂流記》給予我的啓示是:面對困難毫不畏懼,受到挫折積極對待,至始至終心懷毅力,只有這樣,才能到達勝利的彼岸。

讀《大學》有感 篇9

少年的高爾基在喀山的那段日子裏,做過流浪漢,搬運工,麪包工人和雜貨店夥計。而在如此生活的艱難困苦之中,他依然能夠不斷地學習,忘我地看書,怎能不令人敬佩?

面對一個個好看的電視劇,一個個好耍的遊戲,一部部好看的電影……魂都全給了這些瑣事,怎麼還有時間來博覽羣書呢?…

當時在沙俄統治的黑暗時代,如果沒有知識,沒有文化,就根本談不上救國救民。知識文化是革命勝利的保障啊……不然,就像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由一個個沒有知識,沒有文化的農民來主持,肯定會失敗的!

高爾基生活於一個大雜院的那段日子裏,就常常看到走狗警察們到這裏來找東找西,監視人們的行動。有那麼一位老警察還盤問高爾基看過哪些書,並警告他不要看書。但對於青年的高爾基來說,那些所謂的禁(jin)書卻正是他的真正所求因爲只有它們能真正讓人民清醒,讓人民明智,讓人民有打倒推翻沙俄的信心。

若真有心讀書,書是絕對可以看到的。高爾基的一位朋友就介紹他認識了一個開雜貨鋪的人,名字叫捷林柯夫。看到他那滿密室的藏書,大多都是手抄的珍本和禁(jin)書,高爾基說不出的高興。也因爲經常在這裏看書,他結識了不少形形色色的人物,讓他了解了革命的重要,和自己現在應該做的事情。 日記

在高爾基以後的艱苦歲月之中,他努力革命,有很大的成就。“書”來直接或間接地幫助他獲得瞭如此大的成就,讓很多的人民有了好生活可以過……可見而知,書的力量是多麼的強大啊!它的確讓社會進步了,讓人類進步了!

如今是“科學”第一的時代,書對每個人來說都變得更加的重要。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征戰,也打的是“科技”戰,而不是以前的人力戰。而打仗的軍費開支也要由各國的科學技術的高低來決定的,科技高的國家,掙的前一定是要比落後的國家多……

總而言之,現代的一切,都與“科技”密切相關,而要“科技”就得日積月累的慢慢學習,學習的內容都在一本一本的書裏面……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永遠都會是真理!

讀《大學》有感 篇10

九月,一個兒童歡樂喜慶的海洋,一段少年激揚文字的歲月,同時更是一條畢業生,特別是大學畢業生人生事業的起跑線,一個起始站。在這個九月的季節裏,無數的大學畢業生,或從容,或堅定,或迷茫,或無奈地走出了曾經一度被忽略的校園,走上了他們終究要去的複雜繁華的社會。此後,又將有一批批高中優秀畢業學子懷着神聖期待的心情走進了神往的大學。上屆大一的新生邁入了大二的行列,大二學生或許卻被冠以了畢業生的頭銜。就這樣,一切按着自然規律運行着。

那麼我們這羣大學生如何才能按照自己的規劃順利運行:去學一個好專業,拿一個優異的成績,找一份體面地工作,贏得一份甜蜜完美的愛情?暫時拋下這個問題,我先和大家,特別是大學生們一起走進“專爲我們寫,專寫我們”的經典著作——《讀大學,究竟讀什麼》。

從走近到走進,這是一個需要時間的過程,而本書作者覃彪喜,卻在書的開篇只用了“其實,我是一個大學生”僅9個字,就似乎讓讀者實現了從觀衆到主角的地位的轉變。當作者進而談及“當所有的人都不把大學生放在眼裏,你不妨用這句話來維護最起碼的尊嚴。進而用一個大學生所應有的標準要求自己,頑強進取,不懈追求,最終成爲時代的主導者。”時。我們似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的震撼!對,就是這樣一句話,這就是當代大學生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真實寫照,這就是大學生的時代精神,祖國的希望所在。然而更令我們慶幸自豪的是現在還遠不及“所有人都不把大學生放在眼裏”這種惡劣環境,我們更應該有理由相信:頑強進取,奮勇拼搏的我們,理應而且必會成爲時代的主導者。

“草木可以在校園裏年復一年地生長,而我們卻註定要很快被另外一羣人替代”;“儘管每次網到得魚的不過是一個網眼,但要想捕到魚,就必須要編織一張網”就是作者這看似傷感話語,卻讓我們這些目前在校的大學生,不得不去思考:讀大學,究竟讀什麼?

關於這個“欲說還休”,說不清卻不得不說的問題,此書中作者也給了我們溫馨的解答:讀大學,必先讀大師。讀大師就是要向老師學習,上課認真聽講去,並在課前課後儘量抓住與老師交流的每一個機會,不斷學習。其次,除了讀大師,最重要的便是讀圖書館。圖書館是一方聖地,在那裏,可以接觸到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感受到書香的氣質!

讀大學,選對專業,學好本領自然就似乎成了我們重要的“賭資”。我很贊同覃彪喜作者的觀點:“不可一業不專,不可只專一業”。在當代,特別是在金融危機肆意侵虐的今天,“一業不專”肯定找不到工作,但“只專一業”也難以找到滿意的工作。這就要求我們,特別是大學生們,在“專一業”的前提下,儘可能地“多專幾業”……人生是一杯茶,不會苦一輩子,但總要苦一陣子。我想屬於我們的那杯“茶”現在該是苦的時候了。相信吧,苦盡甘來!

作者說,他給我們講的這些,只不過是他給我們上的幾道菜。而我,也只是點了幾道我自己喜歡的小菜,還有許多的美味等待我們一起去品嚐!如果我們只吃菜,肯定解決不了我們的飢餓。因此,在菜上來了的同時,我們必須結合自身實踐,從現在起,馬上去捕捉自己的“獵物”——適合自己的大學計劃,職業設想,人生憧憬。“凡事預則立”。相信自己,不斷努力,現在贏在大學,將來贏定一生。

讀《大學》有感 篇11

父愛如山。

家,是一個一直想擺脫的網,但在風雨來臨的時候,卻成了心中最先想起的避風港。而父親,是中家最重要的成員。《背影》,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吧。一段樸素無華、看似平淡的文字,卻能輕易打動數萬讀者的心。從作者筆端流露出來的不僅僅是一份自然的情感,還有一份沉甸甸的愛。

父親爲兒子買橘子的背影,書寫着一個平凡的父親對兒子的擔心、期盼和關心,清楚而又深刻,讓人無法忘卻。背影,承載着父親的愛。在生命的人海中,相信會一下子認出那個步履蹣跚的背影,那個正是當天爲“自己”買橘子的父親。

沒有華麗的語言去形容默默奉獻的父親,但他爲孩子付出的,一點一滴積起來是一片海洋,一顆一粒堆起來是一座大山,一片一朵湊起來是一幕天空。翻開現在在你手邊的相冊,看着裏面的一張張陳舊的相片,你記起了嗎?心中那份沉甸甸的愛,就是父親爲你做的平常卻有非凡的事。

父親,永遠在你身後,默默的爲你撐起一片天空。在這片天空下,你可以無憂無慮。《背影》中,沒有什麼華麗的語言,但正是因爲平凡才顯得偉大,父親,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吧,我默默地想。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個,可能是我讀《背影》最大的收穫了。

讀《大學》有感 篇12

被填滿的時間總是會有空閒下來的時候,正如奔赴南國的候鳥,在飛翔之餘,也還是有閒情逸緻欣賞沿途碧空的藍,和峯巒疊翠的綠。

繁忙的學習生活難得在短暫的五一假期得以小小的放鬆。我把疲憊的心思放空,手指於落了灰的書架上游走,然後落在了那本薄薄的《學記》上。這本一年前陪伴我每個週四清晨的國學經典因課業的繁忙而被我小小地遺忘了,愧疚之情頓時涌上心頭,於是我打算用這個下午的時間去重溫古仁人的智慧。我莊重地捧着《學記》在椅子上坐下,午後的空氣很安靜,初夏柔和的光線讓我感覺甚是愜意。蠶食桑葉般的紙頁摩擦聲裏,文人墨客的智慧是一股強大的暖流,匯入我疲憊的心房;那字裏行間蘊含的“學”與“教”之間關係的真理,觸動了身爲未來音樂教育工作者的我內心深處對教育和教學的熱忱。

那麼接下來我就從一個未來的音樂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簡單地談一談《學記》對我的觸動和我對它的理解。

一、 教育最根本的道理,在於對老師的尊敬

“凡學之道,嚴師爲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這兩句話讀來言簡意賅意,闡釋的道理也很簡單:尊敬老師。但反覆地咀嚼這短短兩行文字後,我卻參悟到了更深刻的道理。於是恍惚間,思想穿透單薄的書頁,駐足於千百年前的京城的一隅,白牆黛瓦,古舊青磚,暮色四合之時,雲朵被夕陽染成了桃花的色彩,教書先生小小的私塾裏,虔心求學的莘莘學子手捧泛黃的書卷古籍在先生的桌案前陸續提問,他們尊重敬仰面前儒雅的老師,渴望更深入地汲取先生淵博的知識學問,只有通過先生不倦的講解,書卷上晦澀難懂的道理才能得到解答。學生問,老師答;學生迷惑,老師解疑,尊師重道自古便是人們歷來所歌頌的,它恆久而古老,卻又薪火相傳,生生不息。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無一不把“教師”看做最尊貴的人,因爲唯有尊敬老師,纔會去相信和學習老師所傳之道;唯有相信老師所傳之道,一個國家才能重視教育,這個道理在如今科技與經濟都飛速發展的21世紀仍然適用,而作爲未來音樂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如今雖尚未踏上工作崗位,更應時刻謹記尊重我們的老師,這是教育最根本的道理,唯有尊師,方可推動國家社會的教育向前發展。

二、唯有對症下藥,方可助每一個學子向前發展不積極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這句話讀來實在難懂,於是我翻閱了文獻,詳細查詢了它的意思,大意是:老師必須明瞭學者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失誤。只有明白了學生的心意,方可補救學生的不足之處。想起上個月音樂教材教法課上學習的教案寫作,老師一再強調在教案的寫作過程中要時刻記得對我們所教授的對象進行學情的分析。一年級的學生想象力豐富,但少了幾分理解力;五年級的學生可以更好地吸收知識,卻染上了青春期孩童的頑皮;而中學生有了更深邃的思想去了解作曲家在音樂裏傳達的內心所想,卻缺了兒童時期最珍貴的創造力和表現力。只有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與身心發育情況進行了分析,我們才能夠在教學中對症下藥,明白各個年齡段的孩子最缺乏的是什麼。我相信我在未來會是一位瞭解學生的好老師,不會把高中的音樂鑑賞課上得了無生趣,亦不會爲調皮搗蛋的頑童而焦頭爛額,我會把每一堂音樂課上得妙趣橫生,在我所愛的音樂教育崗位上閃閃發光。

三、教育是引導,是勉勵,亦是啓發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也。”

這大概是這個初夏的午後,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也最讓我感同身受的一句話了。我回憶起了許多年前的往事,那時我還是個八歲的小姑娘,在二年級班級的角落裏認真學習每一節課,用稚嫩的筆跡寫滿厚厚的練習冊,我想要好好學習,渴望學期末鮮紅的大賀信。我靦腆又害羞,縱使心裏有了正確的答案也不敢在課堂上舉手發言,於是當時的班主任就以“上課不積極”爲由取消了我參加公開課的資格,她的行爲打壓了我的熱情和信心,讓我認爲自己的“內向”實在是莫大的缺點。

三年級時我換了一個班主任,滿頭捲髮的語文老師欣賞我的寫作能力,她將我的第一篇作文在全班面前朗讀,告訴我怎樣把句子描寫得更加優美,鼓勵內向的我用這種無聲的方式記錄下我的內心所想,於是我便因爲寫作在年段出了名,20xx年“海峽 冰心”杯徵文大賽一等獎的獎狀捧在手心裏時,我想用一個孩子能表達的最熱烈的語言告訴我的老師,我愛她。她理解我的靦腆,又致力於挖掘我的寫作潛力。我知道是她的鼓勵,引導和啓發,讓我從內心深處愛上了寫作和語文這門學科。我認爲她是個非常好的老師,至少在對我語文學習的培養上是這樣的,而即將在不久之後走上教育崗位的我,也堅信並且要求自己能夠成爲一個理解學生、善於挖掘學生音樂潛能的音樂教師。

《學記》帶給我的溫暖和感觸,短短几句話實在不足以道盡,我也自認爲我的淺薄學識不足以將它徹底頓悟和理解。《學記》所蘊含的學與教的道理是古往今來文人墨客思想的結晶,它以白紙黑字的方式爲世人所吟唱,它是一枚時代的火漆,是茫茫星空裏孤獨駐守蒼穹的星辰,它頑強地站立於時代變更的長路上,身體裏的一磚一瓦,都烙上了千百年前那個時代的痕跡。但它的精神永不過時——千帆於沉舟側畔駛過,順着前人開闢的道路繼續它的冒險;新木於病樹的殘骸上生長,染綠欣欣向榮的春,我是千萬未來音樂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員,而我也將用盡所學,遵照《學記》所告訴我的教育的真理,用最熱忱與真摯的心,去踏足音樂教育的事業。

讀《大學》有感 篇13

讀完了這本厚厚的法國名著《基督山伯爵》後,我驚訝地發現我的很多思想和認識都因此有了變化,我獲得了更多的知識,開闊了視野,甚至,我對於生活,比從前熱愛多了。這就是《基督山伯爵》給我帶來的豐厚的禮物。

這本世界名著是法國19世紀積極浪漫主義作家大仲馬寫的。 這是發生在1815年初春拿破倫復辟前夕發生的故事。是因爲拿破崙和路易十八的政治復辟,引起了這樣一個將政治罪名強加於一個無辜的人身上,他遭人蓄意陷害,被錯誤地關押,但他以精心策劃的計謀對那些曾出賣過他的人進行了報復。

我想對主人公唐太斯發表一下我個人的見解。他是一個成功的復仇者,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天才,自從他越獄回到了他原來一起生活過的人羣裏後,他已脫胎換骨的成了一個計謀超人的魔術師,又彷彿是那個動盪的時代的一個奇人,他的舊相識之所以一直沒認出他,我想是因爲他參與的“行業”很多,很有錢,而又十分會爲人,給人神祕感,又常常化險爲夷,很有內涵,就彷彿一個偶像一樣讓人想要崇拜和尊敬。他執掌着別人的命運,不費一槍一劍就完成了他的復仇計劃:騰格拉爾被盜賊萬帕抓去了,維爾福瘋了,弗爾南多因爲美塞苔斯和兒子的離去,就自殺了,而美塞苔斯則一個人痛苦地過起了隱居生活。

可我又覺得,他雖然成功,卻是一個悲劇人物。他和美塞苔斯的婚姻在一嘲天災人禍”中化爲了泡影,直到書的結尾也沒能在一起;正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他復仇了,可是也因此害死了人,而他即使很有錢,到三十多歲依然沒有結婚,一生都過着漂泊的生活,最終離開了法國這個復仇成功後依然想念他的,悲傷的大舞臺。

我在想,人是不是一定要有仇要報,大仇不報,心難平嗎?可是真的把正義的復仇進行到底,究竟是應該快刀斬亂麻,還是應該像唐太斯一樣,用精神去挫傷別人,將社會的美和醜都看透?而這樣很會復仇的人,又會不會給人一種胸中充滿仇恨的感覺呢?看那些優美的文字,微笑的交情,是不是也同樣暗含着不幸,欺瞞和殺機?原來伯爵在和仇人們禮貌地交談時,字裏行間也充斥着虛僞和欺騙。可見人們在交友時,會不會要多長一個心眼,提防基督山這樣,城府很深,溫情又神祕,“十四年”之後再來尋仇的晃動在身邊的,“化過妝”的敵人?在這部作品中,人心的險惡和智慧,可見一斑。

正如古人云:“勿以惡小而爲之”。誰知道自己造的惡,是不是會得到上天遲來的懲罰呢?就象故事裏家破人亡的三個自私的男爵一樣,誰也不會想到,生命中的哪一個階段,上帝會派使者來複仇呢。所以,故事告訴我們,人應常常感恩和多做善事幫助別人,也會獲得上帝的感恩和傾睞。還有一句俗語說的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全部報銷。”

故事的結局,基督山伯爵說了這樣一段話:“世界上既無所謂快樂或也無所謂痛苦;只有一種狀況與另一種狀況的比較,如此而已。只有體驗過不幸的人才能體會最大的快樂。

所以,親愛的同學們,享受生命的快樂吧!永遠不要忘記,直至上帝揭露人的未來圖景的那一天以前,人類的一切智慧就包含在這四個字裏面:‘等待’和‘希望’。也許,用等待和希望的心在人生這條海船上乘風揚帆,真的會看到許多的流光異彩,領略到不尋常的風景。

讀《大學》有感 篇14

今天看到了媒體上近來爭論的很熱門的長江大學大學生英勇事蹟,見義勇爲是一種風險極大的道義行爲,是社會良好道德風尚和國家文明水準的集中表現。這種行爲出自個人良知和良心的驅使,只有少數人能夠做到,所以更顯出它的高尚。見義勇爲者多半是在本能的正義感支配或衝動下采取行動的,絲毫沒有想到要表現自己或以此來撈取什麼好處。這也正是人格光輝的閃光點的集中體現。

但爭論不休的就是,捨己來救人這是不是一種價值交換,更確切的說,是不是等值或值得。這種觀點雖有一定的道理,但從出發點說來確實有點自私功力的成分在內,它反應的不是在衡量這種光輝事蹟的本身的精神價值而是在簡單的物質學層習次網上。

他們的義舉挽救的不僅僅是落水少年的生命,更是拯救了民間關於捨身爲人的猜疑。三張青澀的臉龐讓我們更加記得他們的身影。CCTV新聞頻道主播長嘯播報新聞時說到:“這兩天有這樣三張面孔揪動着大家的心,他們是湖北長江大學三名大一新生。24日下午,爲了營救兩名落水少年,這三名年輕的男孩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在這裏,我想再次重複下他們的名字和身份,想讓大家再來看一看他們那年輕而青澀的面孔。”作爲大學新生,本有如花的大學生活卻撒手人寰,其大愛無私的生命至上的價值觀足以“驚天地,泣鬼神”,足以感動中國。匡扶正義、見義勇爲本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多少年來,是激勵人們與邪惡作鬥爭的精神支柱。但在社會轉型的前提下,傳統的社會習慣正發生着前所未有的鉅變,人們的價值取向發生極大變化,社會道德水準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滑坡,抱着“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看客心理。這些都是社會失範的表現。

我們不用考量大學生救人值不值,其精神可嘉,本着生命至上的爲人精神。誰也沒意料到前一刻還活生生的生命卻會離我們而去,挽救了別人的生命,有去無回。有言:有的人不在了,卻永遠活在我們心中。他們永遠是英雄,活在我們心中。

這是當代大學生高尚精神風格的體現,更是學習的榜樣,我個人看到更多的是從這種捨己救人的英勇事蹟出發,來更高要求自己,來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質。

讀《大學》有感 篇15

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孟子

今天的語文課,老師拿起了一本新書——《大學》。什麼是“大學”呢?四書之一,儒家經典。但今天,老師給了不一樣的答案。

《大學》,什麼是大?是一個人,張開雙臂去感受大自然的壯麗,去體悟天地人的靈氣。什麼爲大?萬物皆爲大,心懷天下,志存高遠,便是大。“大”是夢想,一個目標,一個希望。夢想是一個遠大的造逼於人類的理想,可能有些虛幻,有些幼稚,但如果鷹在地上撲騰,那還是鷹嗎?夢想是大,夢想如那鴻鵠一般高飛於天,還不忘去關懷大地。真正的偉人,他們把自己的理想和他人聯繫起來。他們有真正的夢想,他們才能稱之爲“大”。

《大學》便是學大。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從十五歲開始,我們便進入了“大學”階段,從學識變成學品,直到“至善”,直到仁。我們學“善”,學仁,不都是爲了完善自己幫助人嗎?鷹飛得很高,但它不會忘記,是高山養育了它,樹長得很直,但它不會忘記,是土壤滋潤了它;人走得很遠,但他不會忘記,是家庭教導了他。我們可以登上山頂,但不要忘記,是他人在你感到累時鼓勵你,退縮時勸導你。願你也有夢想,搭乘夢想揚帆起航。

站起來,張開你的雙臂,你會感到很奇妙,這便是“大”,這便是《大學》,這便是“至善”。

讀《大學》有感 篇16

寥寥數語,便囊括了大學這篇著作之精髓。我想,這便是理想中的大學之道,大人之學、博遠之學、是走向人生大道的學問。探求大學之道非一日之功,須融入日常的行爲準則,進而形成自覺奉行的信念理念。

首先,我們要勤學,下得苦功夫,方得真學問。古希臘哲學家說,知識即美德。我國先賢雲:“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而今,身處財政崗位的我們,既要博覽,更要專攻,做到勤於學習、敏於求知。

其次,我們要修德,加強道德修養,注重道德實踐。蔡元培先生說過:“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達,適足助其爲惡。”我黨選才用人,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爲先。爲此,我們要踏踏實實修公德、私德,學會勤儉,感恩;學會謙讓、寬容,學會自省、自律。

再而,我們要明辨,善於明辨是非,善於決斷選擇。面對信息時代各種思潮的相互激盪,面對家庭、情感、職業選擇等多方面的考量,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經歷。關鍵是要學會思考、善於分析、正確抉擇,做到穩重自持、從容自信、堅定自勵。

最後,我們要篤實,紮紮實實幹事,踏踏實實做人。《禮記》有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青年要把艱苦環境作爲磨鍊自己的機遇,把小事當作大事幹,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

青年,是擁有着無限潛能與無窮力量的人生光景,青年的我們應該去做一個心性光明、行爲努力、目標遠大的成年人,在時代大潮中建功立業,成就自己的寶貴人生。

讀《大學》有感 篇17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終。”後人將其精煉爲七個字:知止定靜安慮得。縱浪大化中,我們須習得“定”字,秉持本心,方能成就一番偉業。

我認爲,習得“定”字須有安貧樂道的態度。曾經紅極一時的兵王“許三多”,或許他先天的機能並不比他人優越,而後天的勤奮則是他無可匹敵的上方寶劍。一開始的“爲了班長留下”讓他心有所止,有了自己做人的終止方向,內心安寧而能置身於“與萬化冥合”的境界。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沒有動搖他的信念,因爲“定”而能“安”,他安於技藝之貧而能不斷汲取兵中之髓,有了極其厚重的精神基礎,至使其成爲人上之人,兵中之王。故孔子曰:“仁者靜”。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無論水遇何阻力,他都能以柔克剛,因爲始終記得自己,秉持本心。

歲月的洗禮,讓先賢的智慧凝成精髓,“定”是蘇軾的“我本無價跟趕在,故鄉無此好湖山”的豁達,是陶潛的“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安守,也是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清高。面對權勢,他們能“不爲五斗米折腰”;面對誘惑,他們也能“心不妄動”;而汪精衛信仰不定,故而投敵叛國,吳三桂情感不定,故而“衝冠一怒爲紅顏”,他們被永遠刻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曾幾何時,當代舞蹈家楊麗萍的孔雀舞可謂一舞傾國,可如今她也心有不“定”,當她喊出“親愛的觀衆朋友們,你麼還好嗎?”之類的庸俗之語時,國內外的舞評家稱之爲“中國舞蹈界一根脊樑的坍塌”。定力不足,讓她未能深思熟慮此事帶來的後果,而使她在觀衆心的形象大減。是故,我們要向洪應明一樣,咬得菜根以守之。

學會“定”,要做到在高潮時享受掌聲,在低潮時享受人生。中國首位女皇武則天,命途多舛,政治道路坎坷。太宗年間,李世民的夜觀星象,而知“武代李王”,大開殺戒,她只得逃亡,高宗年間,因長孫無忌的力阻而出家,換了常人恐怕此時早已自刎謝先王了。而她卻在這樣的人生中悟得了“定,靜,得”三字的玄奧。憑藉自己卓越的政治才能,不驕不躁,以致最終傲視鬚眉,坐擁江山。她的武周政治也在歷史的蒼穹中永遠發光。

“心內求法爲正道,心外求法爲異法。”林清玄如是說。“定”要求我們要修煉,像佛陀在大雪中一樣,做到高層次,高境界的“知止”專一;如嶽武穆那樣“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永抱壯志,使後人仰望,集正能量於一生。心無妄念,不爲外慾所惑;秉持本心,獲大定力,大安靜,大智慧。惟其如此,我們才能活得漂亮,活得精彩,我心已定,集天地之正氣行走江湖。

讀《大學》有感 篇18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於至善”,此爲《大學》三綱領。

《中庸》二十五章:“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可結合《中庸》此章來領會《大學》三綱領之義理。

“明明德”向內成己,是內聖功夫,“親民”向外成物,是外王事業,“止於至善”則是“合外內之道也”。陽明先生曰:“明明德必在於親民,而親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故曰一也”。

程子曰:“親,當作新”;“‘在新民’者,使人用此道以自新”。然“使人用此道以自新”,只是“教”而不“養”。陽明曰:“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親民’。說親民便是兼教、養意,說新民便覺偏了”。“親民”是以自性之明德直接養民、化民,有“仁者與天地萬物爲一體”之義,如此才能把三綱領貫通爲一。

《荀子·子道》:

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對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子曰:“可謂士矣”。

子貢入,子曰:“賜!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貢對曰:“知者知人,仁者愛人。”子曰:“可謂士君子矣。”

顏淵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顏淵對曰:“知者自知,仁者自愛。”子曰:“可謂明君子矣。”

“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這是“教”。

如果把“親民”當作“新民”,只是停留在“士”的層次,達不到大人之“學”的境界。“知者知人,仁者愛人”,這是明明德以親民,陽明所謂“兼教、養意”。顏子說“知者自知,仁者自愛”,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故不必再說知人、愛人。

朱子曰,“明明德於天下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朱子下一個“使”字,把盡己之性與盡人之性割裂開,從而把“明明德於天下”也解得淺了。陽明說:“明明德者,立其天地萬物一體之體也;親民者,達其天地萬物一體之用也”。

紹興知府南大吉聽到陽明先生講解大人之“學”如醍醐灌頂,喟然嘆曰:“甚哉,大人之學若是其簡易也!吾乃今知天地萬物之一體矣,[]吾乃今知天下之爲一家、中國之爲一人矣。‘一夫不被其澤,若己推而內諸溝中’,伊尹其先得我心之同然乎”?又曰:“吾以親民爲職者也,吾務親吾之民以求明吾之明德也夫!”

平天下,治國,齊家,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此爲《大學》八條目。

朱子說:“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齊家以下,新(親)民之事也”。

《論語·憲問》: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可結合《論語》此章來領會《大學》八條目的內涵。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均是“修己以敬”;齊家、治國、平天下,爲“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唐代李翱根據《中庸》《易傳》作《復性書》,闡述儒家心性學說。李翱不滿意東漢鄭玄所注《中庸》:“彼以事解者也,我以心通者也”。同樣,研讀《大學》也要默識心通,不能停留在“事”上。如“平天下”是“明明德於天下”,依此類推,“治國”是“明明德於國”,“齊家”是“明明德於家”,三者均是德性由內而外的擴充,與其說是在談政事,不如說是在論心性,《繫辭》所謂“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子路問君子,孔子先說“修己以敬”。針對子路發出“如斯而已乎”的疑問,孔子又說“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顯然,三者境界不同。《中庸》曰“致廣大而盡精微”,“廣大”與“精微”是相輔相成的,能“博施於民而能濟衆”,則心性功夫也是精微至極。從齊家、治國到平天下,外王事業越廣大,內聖功夫越精微。《大學》與《論語》區分內聖與外王,並且闡述得層次分明,《中庸》與《孟子》則說得更簡潔。孟子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中庸》曰“君子篤恭而天下平”,人我內外合一,本末一以貫之。

讀《大學》有感 篇19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這句話從字面上很容易理解,但其於人生有着非凡的重要性。它指出了人生最重要的關鍵點,這個關鍵點就是一個人一定要知道自己最高的人生行爲準則——君子有所爲,有所不爲。人需要道法自然、善待他人、徹底覺悟、最終實現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這就是君子的行爲。

一個人徹底弄懂了自己的人生遠大目標後,他就能夠安定自己的心,而不會被外境所迷;一個人的心安定了,他就能夠做到心靜如平靜的海面,在人生旅途上堅定地走自己的路;一個能夠做到心靜如心淨的人自然心態就會變得安穩,這樣的人就會遠離浮躁;一個心態安穩的就能夠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更加客觀地分析與看待世界;一個善於思考和客觀分析事物的人最終就一定會達到他的遠大目標,就一定會最終實現他的個人理想。任何事物都有本質和細枝末節之分,任何事物也都有其始終,如果一個人能夠搞懂事物的本質及其內部的結構和層次;如果一個人能夠懂得事物的發端和結局;如果一個人能夠知道事物發生和發展的先後次序,這樣的人就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懂得大學之道的人了,也可以稱爲具有大智慧的人了。

思考這段文字,會使我們更深刻地瞭解人性的弱點和克服人性弱點的方法。現實中的人們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確立自己遠大的志向和目標,因此,多數人在生活中會受到外境及其變化的指引,而隨波逐流。這樣的人是無法做到安定的,他們也無法做到心靜和心淨,他們更無法做到心態安穩和深思遠慮。所以,我們看到世上多數人都是終其一生,無所作爲,他們只有在人生的終點附近發出無力的呻吟和慨嘆。早知如此,何必當初?這也是讀經典的一大意義和價值所在吧?

也許,人生就是一個人不斷克服自己的人性弱點,並通過學習和修身使自己的靈魂得到不斷提升和淨化的。過程,在這個修煉的過程中雖然要經歷各種痛苦,但實在是人生難得之大樂存在於其中。

讀《大學》有感 篇20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爲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慎獨”出自《禮記·大學》,意思是在閒居獨處無人監督之時,更需謹慎從事,自覺遵守各種道德準則,具體就是要做到“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

《大學》中曾有一句寫到:“小人閒居爲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獨也。”這段話寫了小人與君子的兩種獨自相處的情況小人是“閒居爲不善”,君子就是“慎其獨也”也點明瞭君子,必須在一個人獨處時做到慎獨。

慎獨是指在一個人獨處時,做到與在人前一樣謹慎,小心。有慎獨思想的人,能做到慎獨的人是寥寥無幾。大多數人是克服不了自己的惰性,克服不了自己所受的外界誘惑,抵擋不住了利益的驅使……始終無法做到慎獨。一開始還可以強裝矇混,但時間長了“誠於中,形於外”還是會被他人察覺。無法做到慎獨的人意志力也會大幅下降,無法自己控制自己的慾望,無法自己抵擋住誘惑,堅持下去,久而久之不會只體現於自己一人獨處之時,更會體現於其他方面,有很大的影響。

慎獨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自己控制自己的慾望,而對於我們來說,就是要在假期之時,獨自在家時,控制自己對電子產品等物的慾望,認真嚴謹對待自己的學習,與有人監督是一樣,不去“假學習”“假努力”,不自欺欺人。而能夠慎獨的人與上面的情況恰恰相反。能夠慎獨的人有着高意志力與克服力。他們表裏如一,不會自欺欺人,是值得託付與信賴的人。

慎獨,也是一種爲人處事的態度,嚴謹治學的態度,不斷豐富知識,提高素養,不斷行動,在哪個階段都要善於反省,也就是“以窮理盡性地形成完整的系統知識,慎全獨一。”正所謂,君子必慎獨也。

讀《大學》有感 篇21

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化,是民族文化的體現,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縱觀世界各地,各個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道互補爲內核,還有墨家、法家、名家、釋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一句話總結就是詩詞歌賦,吹拉彈唱,琴棋書畫都屬於傳統文化。“我們中國在傳統上是把治學和做人完全結合成一體的。”是的,在儒學體系統治中國的2000多年來,大衆接受的教育主要是關於怎樣做人的。從仁、義、禮、智、信到格物、致知、正心、誠意,儒家思想的不斷髮展,似乎爲我們塑造了一個理想的人格系統,同時,也從思想文化的高度上,爲華夏文明鋪開了爲人處世的漫漫長征。而《大學》是在這條征途中閃爍的一顆璀璨明珠。它可能沒有孔子那樣聲名赫赫的作者,但在我看來,它意義非凡。它似乎極早地系統而直白地把做人放在了思想的核心、學習的基礎——“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不僅直接地告訴了我們修身之於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必要性,更是擺出了一條如何修身的明智之途。這樣的思想高度,是前人所未達之所,亦是後來之人無法企及的。

一直以爲,作爲儒家四部經典之一的《大學》是深奧的,非一般人所能領悟,所以一直未曾染指。若不是這次在語文書中偶遇《大學》,短時間內也不會去閱讀的。不過,學了《大學》,還是有一些淺薄的感悟的。“修、齊、治、平”乃是《大學》中精華,核心思想。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治其國在齊其家,齊其家只在修其身。這四者,乃是一一遞進的關係,而修身又要先正心,正心要先誠意,誠意要格物,格物而後致知,格物致知,乃是“修、齊、治、平”的根本。對於我們中學生來說,“修、齊、治、平”的範圍未免大了些。現在的我們,不必考慮如何治國,如何齊家,如何平天下,我們要考慮的只是如何誠意,如何正心,如何修身。從這個角度來看,《大學》還是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的。所謂格物致知,字典裏的解釋是這樣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爲理性知識。簡單來講,就是通過實踐來獲得真知。陸游有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強調的也是實踐獲得真知的重要性。格物致知,放到《大學》中,也有它的一番意義。我理解爲,通過實踐活動來獲得真理,得到真理後利用真理來誠意。意誠而後心正,正心而後身修。的確如此,只有心意真誠才能夠使心態端正,心態端正才能夠修身養性,修身養性才能達到一定的境界,一種狀態。除了修身,《大學》中最具有借鑑意義的,就是誠意中“慎獨”了。所謂“慎獨”,說的就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要注意自己的品行。君子在人前人後的表現如一,而小人,卻常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後一套。《大學》中說:“小人閒居爲不善,無所不知,見君子而後厭然,人之視己,如視其肺肝然”。說的十分有道理。只有內心真誠,表現才能端正,只有誠於中,才能形於外。

《大學》中雖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奧,但實際上細細體味,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有很強的實用性的。我們也許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可以以此作爲標準,規範自己的行爲,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也許我們現在還不能治國平天下,但《大學》在於完美自己的行爲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讀《大學》有感 篇22

中科院院士韓啓德先生曾言:“我們中國在傳統上是把治學和做人完全結合成一體的。”是的,在儒學體系統治中國的2000多年來,大衆接受的教育主要是關於怎樣做人的。從仁、義、禮、智、信到格物、致知、正心、誠意,儒家思想的不斷髮展,似乎爲我們塑造了一個理想的人格系統,同時,也從思想文化的高度上,爲華夏文明鋪開了爲人處世的漫漫長征。

而《大學》是在這條征途中閃爍的一顆璀璨明珠。它可能沒有孔子那樣聲名赫赫的作者,但在我看來,它意義非凡。它似乎極早地系統而直白地把做人放在了思想的核心、學習的基礎——“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不僅直接地告訴了我們修身之於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必要性,更是擺出了一條如何修身的明智之途。這樣的思想高度,是前人所未達之所,亦是後來之人無法企及的。

朱熹曾指出:“《大學》是修身治人的規則。如人起屋相似,須先打個地盤,地盤既成,則可舉而行之矣。”然而,隨着現代工業文明的崛起,人們似乎把做人和治學逐漸分離,學習的內容更多地傾向於應用科學,即格物、致知。久而久之,社會上的一部分人失去了做人的規則,甚至還出現了應試教育這樣僵化了的育人系統,令人不勝唏噓。實際上,這樣的學習風氣從根本上就已經失去了方向——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正心、誠意,是修身,故而,缺乏思想道德修養的求學是無法樹人的,也是無法進步的,因爲這樣的人做不到真心誠意地熱愛學問,而只是虛情假意地將學問當做是成功的工具,那麼求索又怎麼可能竭盡全力、精益求精呢?

“堅持以人爲本,德育爲先,教育引導青年學生自覺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偉大事業中。”堅持治學與做人的統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現代教育不可逆轉的渦流。同時,也只有不斷追求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的修身之道,方可成就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信念。

讀《大學》有感 篇23

“《詩》雲:“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以此沒世不忘也。”

“於戲!前王不忘”源自《詩經。周頌。烈文》,是周成王祭祀時讚頌先王並誡勉助祭之句。也就是說先王建立如此顯赫之偉業,吾等後人不能忘記這樣的偉業傳承。具體又指什麼呢?

也就是“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君子仰慕古賢聖人之德行,見賢思齊,見聖渴仰;而小人也樂得借用先賢之名來以此獲得自利。

在東方另一個國家印度文明傳承也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通過瑜伽這樣結合、聯通、合一和相應來表述。與內心心性合一而明身乃心性之化身;與天上神靈合一,如阿凡達;與古賢先聖合一而智慧似我。以至於佛教盛行而演繹到無比殊盛而繁複,君子探求無限,小人用其無限。可見正信和迷信混雜一起,難以清晰。

而儒家直探龍珠,直揭精闢,僅此一句,使真意靈魂大白與世,簡單平實,仁心直露,使人深省,言下大悟。

《大學》總在不斷引用先人智慧說當下實際,沒有半點拖泥帶水,也無修飾,更是中立直接,真實華族智慧之精要,深讀其樂無窮。也由此成全了《大學》的歷史地位。

生活中,我們總在道理中糾纏不清,與其說道理無非就是自我認知的一面之詞,放在陽光下暴曬,還能有多少客觀。一切道理皆廢話,不中立,所以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中,說什麼纔是最根本的呢?那就“賢其賢而親其親”,其賢其親變成自然之道,用在社會中就是合真之道,明辨是非之道。至此,心性洞開,與天地合一。

讀《大學》有感 篇24

孟繁偉;《詩》雲:“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詩》雲:“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詩》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於敬;爲人子,止於孝;爲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詩》雲:“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雲:“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第四章讀起來太難,開始很多字都不認識更別該文說啥意思啦。文中多次引用《詩經》原文更是讓人難以理解其意,如果沒有《詩經》功底,再不看註釋或翻譯都不知道說的是什麼意思了。就算知道《詩經》中這幾話意思,如果不能把前面幾章結合起來進行閱讀也不能明白這章說的是什麼意思。

第一段關鍵在於一個“止”字,這個“止”字不是停止而是達到或者到哪裏的意思。接着第二段用類比的方式解釋“止”的意義,例如“爲人君、爲人臣、爲人子”如何如何等。該章必須結合開篇“止於至善”四字進行閱讀理解,唯有這樣才能明瞭本章的意思就是告訴明德要“止於至善”的意思。止於至善不是達到某點而是不斷地追求直至最高境界就是至善,或者說至善才是最高層次。

本章第三段指出明德的過程要不斷的琢磨,格物才能致知。也是告訴後人要想明德唯有格物窮理,不斷琢磨才能不斷地進步,於是才能逐步提高對“德”的認識。

大學乃大人之學,小學學“事”,大學明“理”,即“明德”後“明明德”。怎麼明德?格物、琢磨,再格物、再琢磨,唯有如此。朱熹曾說成人即大學的學習方法有二,一是自學二是交流。自學中不斷的研究,交流中相互借鑑才能不斷地提高對“德”的認識和理解,這樣才能止於至善。

可惜現在的學生一是自學能力差二是不相互交流,大量的時間用於如何應對考試。如從這方面看如今的教育真的是不如古時,從方法上應向古人學習,這也或許是沒有“大師”的原因吧。《詩》雲:“於戲,前王不忘!”這句話更值得做教育的人深入反思啊。

讀《大學》有感 篇25

初次接觸《大學》,不求甚解,讀完一遍以後的感受即是感動。可能有人覺得奇怪,《大學》講的並不是聲情並茂的煽情故事,爲何會感動呢?此時的感動不只源於文中所講,還源於着書者及註疏者。

總結一下,讓我感動的有三點。首先,我讀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學章句集註》,一直對宋朝的學者無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總覺得他是個迂腐古板,呆滯嚴厲的學者,毫無靈氣可言,看過這篇集註之後才發現人家並非徒有虛名。他的註疏嚴謹而詳盡,對原文的理解深刻而通透。想來能千古留名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朱熹只是古代學者的一個典型代表,從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學者極爲嚴謹的治學態度。他們畢恭畢敬,兢兢業業地學習鑽研孔聖之道,幾乎是帶了一種虔誠的。這種對待學術的虔誠也許在今天的學者身上很難再發現,這是一種不計功利的嚴肅和認真,也是最讓我感動的地方。它純粹源於治學者本身。

接下來是第二點,《大學》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個人道德修養與治理天下之間的辯證關係。前面很大一部分講的是個人道德修養,“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道理是一樣的。古人對於道德修養的重視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們對自己提出了嚴格,甚至是幾近苛刻的要求。“治骨角者,既切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復磨之。”君子自身的恐怕比治骨角,治玉石更要嚴厲。

這種對於完美人格的執着追求,令人肅然起敬。這是令我大爲感動的第二個地方。在當今這個標榜個性的時代,人們我行我素,安於自己的本來狀態,“個性”在張揚其魅力的同時也爲不少不思進取者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古人對於完美的極致追求也許並不會實現,實際上實現的人確實很少,但是他們這種對美的人格的不懈追求卻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尊敬,敬重。

第三,“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從這句話中,我看出的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即有所作爲,換句話說,就是用行動去改變現實,將目標一步步分解細化,從而逐步實現。與此同時,在實現目標的時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後循序漸進。“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因如此,古人認真而嚴肅地經營人生,嚴格要求自己,修身養性。相比之下,我們現代人面對問題要消極得多,頹廢與無奈也多得多。許多時候,我們也給自己樹立光輝高遠的理想,然而卻僅僅是止於口頭,懶於行動。只是說說而已,真到要爲理想吃苦的時候卻畏畏縮縮,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們自己,真是汗顏。

以上三點是我最有感觸的地方。此外,《大學》是世界觀人生觀與方的綜合,它的“三綱領”,“八條目”論述了一個理想的目標,以及爲實現目標該採取的行動。實際上,理想也是《大學》的一個主題。

還有,文中字字珠璣,包蘊萬千,讀來讓人受益匪淺。

讀《大學》有感 篇26

同學們,你們知道家喻戶曉的“四書五經”指的是哪四書嗎?對了,那就是《論語》《大學》《孟子》和《中庸》。在這個寒假中,我就閱讀了“四書五經”中四書之一—《大學》。

《大學》這本書爲世人所傳誦,是儒家學派的經典。那麼,何爲“大學”呢?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大學就是一片政治哲學論文,探討了各國平天下的原則道理。它以“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爲三大綱領,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爲八個條目,闡明瞭治國平天下必須從“修身”、“齊家”做起,而“修身”、“齊家”又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作爲途徑。其中還特別強調個人修身對政治的影響。

《大學》可真是儒家德治注意原則的表現。從古至今有多少文人雅士把《大學》看得很重,還將《大學》中的話用於生活當中做到。

古代漢武帝推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漢武帝在位時,可見多麼重視儒家學派呀!漢武帝也是一個勤政愛民的好皇帝,他打敗了匈奴的屢次進攻,最終統一天下。

《大學》這本儒家學派的經典,告訴了我們太多太多。勤政愛民、自立修身,讓我們永遠記住“四書五經”中《大學》這本書吧!

讀《大學》有感 篇27

悠久漫長的歷史,積澱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上下五千年,無數聖人賢士對自然、人生、社會的思索、探求與總結,一路傳承,薪火相傳,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大學語文老師讓我們讀一本關於古代的道理之書。我選擇了《大學》。

曾今看到過這樣的一段話“閒暇之餘,遊弋其間,細細品讀,感。悟人生,於物欲橫流、親情疏遠、道德偏失之今日,不失爲國人修身養性、爲人處世、立功立業的一劑良方猛藥。”借老師的安排,重拾“四書”之《大學》,於自身之修養是一次很好的錘鍊。《大學》爲“四書”之一,作者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宋朝的朱熹把《大學》的原文進行了重新編排,分爲“經”和“傳”。“經”是曾子記錄的孔子的原話,“傳”是曾子學生記錄下來的曾子對“經”的理解和闡述。開篇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個綱目”,然後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方面闡述了實現“三綱目”的途徑。通篇文辭簡約,條理清晰,內涵深刻,對我們如何修身養性、爲人處世、立功立業等問題都具有深刻而實用的指導意義。

在《大學》中闡述的八個方面中,我對於“誠意”感受頗深。升入大學,我面對的是一張張陌生的面孔,我迷茫彷徨,我不知所措。而那時我就告訴自己:“不用害怕,以誠意待人就好,做最真實的自己。”在大學裏,我做的每一件事情基本都是以誠心誠意之心。懷着誠意之心我交到一羣好朋友。誠意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濃厚;誠意是焰火,在高處綻放才愈是美麗;誠意是鮮花,送之人手有餘香。一顆孤獨的心需要愛的滋潤;一顆冰冷的心需要友誼的溫暖;一顆絕望的心需要力量的託慰;一顆蒼白的心需要真誠的幫助;一顆充滿戒備關閉的門多麼需要誠意這把鑰匙打開呀!誠意讓我擁有很多。讀完《大學》後,我更堅信“誠意”會讓我在人生道路上更加成功。

在《大學》書中看到這一句話,“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有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成就一番事業,做一個對社會有用之人,這是每一個人的夢想和追求。然而,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急功近利的浮躁和難以言狀的焦慮,成爲了我們這個轉型社會的突出表現,終日思索成功要訣而不得其門,於是乎,抱怨這抱怨那的,絲毫不審視自己。也就是說要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定位,明確一個躍之能及的志向目標,保持一顆平常心,做事思慮周詳,堅持做人做事善始善終的要求。而不是好高騖遠,心浮氣躁,半途而廢。由於每個人的社會角色、素質能力、生活際遇不同,決定了註定每個人要在不同層面、不同的意義和價值體系上去獲得平衡,這種平衡的獲得就需要“適可而止”和“知足”的心態去調整。在充滿競爭和挑戰的環境中成功的關鍵是要找準自己的定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持之以恆地付出應有的努力。在充分認清自我和權衡得失進退之後,一旦目標確定,就要“作之不止”,決不能半途而廢。越是在困難的時候,越要持之以恆地做下去,努力給事情一個完美的結局。倘若我們具備了這樣一種爲人做事的品格和精神,試問成功離我們還會遠嗎?

看到那句話想到了事業,可是我有反思了一些東西。事業對一個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但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除了事業,人生的另一頭就是婚姻家庭。隨着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存壓力之劇增,事業和婚姻家庭之間出現了越來越多不和諧的音符。多少人爲事業和家庭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而顧此失彼,多少人爲了自己所謂的“事業”而擯棄糟糠之妻,一些人則爲了家庭而放棄了自己所熱愛的事業。這一切都需要我們靜靜的思考家庭和事業之間的關係。中國有句俗話:家和萬事興。簡樸之間道出了這樣一個道理:只有家庭和睦,“後院”安寧,纔可能專心做事,纔有可能成就一番事業。由此可見,家庭和睦於事業是何等的重要,可以說是個人事業的基礎。這也是《大學》“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所表達的哲理。因此,不論你從事何等崇高的事業,也不論你工作再忙再累,請記住“必先齊家”。

齊家後想到“格物致知”。所謂格物致知,字典裏的解釋是這樣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爲理性知識。簡單來講,就是通過實踐來獲得真知。格物致知,放到《大學》中,也有它的一番意義。我理解爲,通過實踐活動來獲得真理,得到真理後利用真理來誠意。意誠而後心正,正心而後身修。的確如此,只有心意真誠才能夠使心態端正,心態端正才能夠修身養性,修身養性才能達到一定的境界,一種狀態。

讀完《大學》後,我在人生道路上有了明確的目標。《大學》中雖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奧,但實際上細細體味,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有很強的實用性的。我們也許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可以以此作爲標準,規範自己的行爲,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也許我們現在還不能治國平天下,但《大學》在於完美自己的行爲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讀《大學》有感 篇28

《大學》原屬《禮記》中的一篇,在唐宋時期開始受到重視。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註釋,稱爲《四書》,從此《大學》成爲儒家經典。

《大學》指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這句話告訴我們,從天子到平民百姓,一切都以修養身心爲根本。修身這個根本抓好了,長大以後就可以做到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果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辦不到的。

古代聖賢非常重視修身,爲我們做出了榜樣。許衡是元代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有一次,許衡在天氣非常炎熱的時候路過河南沁陽,當時非常口渴,路邊正好有一棵梨樹,路人紛紛去摘梨吃,惟獨許衡靜坐樹下不動。有人不解地問:“何不摘梨解渴?”許衡答道:“不是自己的梨,豈能亂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這麼亂,梨樹哪有主人!”許衡正色道: “梨雖無主,難道我們的心也無主了嗎?”許衡這種“我心有主”的精神是多麼難能可貴呀!這種“我心有主”的精神,就是《大學》提出的修身之道。

修身的“身”,指言行而言,“修身”就是修養自己的言行。人有身體,從具體的灑掃應對進退,到動靜、周旋,所言所行都要合乎禮儀、禮節、與禮貌。當今,社會上有一些幹部以權謀私、貪污受賄,就沒有做到“修身”,他們與《大學》的要求相比,與古代聖賢相比,是多麼可恥,多麼渺小啊!

對於我們小學生來說,也要把“修身”放在第一位,按照聖賢經典的要求,規範自己的言行。比如:當有客人到家裏來做客,我會先給客人倒水。放學時,有同學摔倒了,我會主動去把她扶起來。到別人家裏串門,或者到學堂上課,沒有經過允許,不能動他人的東西。

讀了《大學》我明白了許多道理。今後我要努力學習,做一個好學生。

讀《大學》有感 篇29

最近,我在紫陽國學堂學習了《大學》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使我懂得了許多修身的道理。

《大學》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是說,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的德行,在於使民衆日新又新,並達到最完善的境界。那麼,什麼是光明的德行呢?我想,最基本的就是孝敬父母。

讀了這段話,讓我想起古代的一個故事。趙善應是南宋的一名官員,是歷史上有名的孝子。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需要用人血和藥進行治療。趙善應二話沒說,馬上買藥,然後用刀刺破手臂,用自己的鮮血和藥,給母親服用。在趙善應的精心照料下母親的病很快就好了。病雖然好了,但母親卻落下了心悸的病根。一有打雷等大點的響動,母親就會害怕。因此,每遇到雷雨天氣,趙善應都會走進母親的房間,陪伴母親。有一個寒冬的夜晚,趙善應出遠門歸來,走到家門口時,隨從正要敲門,趙善應卻馬上制止說:“別敲了,我怕驚嚇到母親。”就這樣,他和隨從坐在門口房檐下,挨冷受凍直到天亮。趙善應這種孝敬父母的精神是多麼難能可貴呀!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大學》這本書提出的“爲人子,止於孝”的目標。自從學習了《大學》,我在家裏也能孝敬父母。媽媽工作了一天回到家,我高高興興地敬媽媽一杯茶,媽媽就很開心。到了晚上,我來到衛生間倒一盆水,然後讓媽媽洗腳,媽媽說我是個懂事的孩子。爸爸回來了,想去餐廳洗碗,我就讓爸爸休息,我來洗碗。

學習了《大學》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孝道。作爲孩子,孝很重要,只有做到了孝,長大以後才能做到忠和義,才能爲國家和社會做事。

讀《大學》有感 篇30

經典就像一道光,照亮現實,也照亮人生前行的方向。

——題記

手捧《大學》,感慨於經典的魅力,感動於傅老廣博的註解。無論正文,還是註解,都深深地吸引着我。邊讀,邊不禁用筆將孔、孟、朱、王閃着光的句子勾畫出來。讀着這些經典,接受着儒學思想的洗禮。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一直喜歡王陽明的故事,酈波教授的《五百年來王陽明》更是聽了又聽。其中王陽明曾經踐行“格物致知”的故事更深深地印在了腦海。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樣樣直達做人根本。讓人不禁反思自身,自身言行、自身職業、自身志向。

疫情期間,看太多了人情冷暖,時時熱血沸騰,爲自己的國家、爲那些捨生忘死的醫護人員、爲那樣永遠走在前面的子弟兵,還有那些普通的志願者、出租司機、建築工人……今天,卻被一個留學生氣得失去理智。

那是一個名叫許可馨的公派留學生,在祖國新冠病毒橫行期間,沒有像其他留學生一樣盡一己之力幫國家獻計獻策,卻在公衆平臺上,對自己國家出言不遜。不僅如此,她還詆譭生活在疫情中心地區人民、公開支持一些反對勢力,活脫脫一個“白眼狼”。

網友很快扒出此人,上學時就特立獨行,成績一直不錯,就是人品極差。看到這些,我又不禁反思,到底是什麼出了問題?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

當今,一個詞語流行——“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而這個詞語,用來描述當代大學生們。其實,社會中,這樣的人還少嗎?不得不說,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存在着一些問題。

作爲一名教師,再讀《大學》,感受儒學思想的浸染的同時,也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學生,德育爲先,先學做人,再做學問。而今,很多老師爲了評職評榮譽,一味地追求學習成績;很多學校,爲了提高學校聲譽,也一味地追求成績。很多人抨擊考試製度,但又無力改變。

作爲老師,重讀儒家經典,可以時時提醒自己誠意、正心,修養言行、提高思想境界;還可以將儒家思想,用於教學中,教育學生從小具有家國情懷,不能只是自私自利。其實,家國情懷和個人利益並不衝突,但不能爲了一己私利,而置國家利益於不顧,更不能在關鍵時期,對自己的國家有任何不利的言行。

修身、齊家,作爲個人,我們要修煉自己。作爲老師,我們要引導學生。

讀《大學》有感 篇31

老師說:“《大學》是我國的“四書”之一,它積澱華夏五千年的魂,是中學生必讀的經典之一。”我急忙週六就去圖書館借來看。之後,我去網上搜查資料,原來《大學》原本是名列《五經》的《禮記》中第四十二篇,宋朝的程氏兄弟把它抽出來單列,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稱爲《四書》。

《大學》卷首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所謂“明明德”,前一個“明”是動詞,意指理解掌握;後一個“明”爲形容詞或名詞,強調儒家的道統而非其他歪門邪道。明明德、親民以及至善一直被認爲是《大學》重要的三綱。明德是根本,親民爲路徑,至善則是境界,是個體行爲的理想目標。人們常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又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兩者都一樣,都被人用來表達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這種君子之道,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

《大學》一曰“大人之學”,二曰“爲政之學”。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成年之人,要在社會上立足,需要知書明理,通曉人生之道;二指但凡有成就的人,都具有光輝偉大的人格,他們修己安人,歷練內聖外王之道,終成轟轟烈烈的事業。這兩種含義具有同一思想——修身。

作爲當代中學生,我們應該牢記在心,努力學習,爲自己的目標奮鬥。在這個過程中時刻記住,只有做好一件小事,才能實現理想。

讀《大學》有感 篇32

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曆史的民族。“讀史可以明鑑”,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書中找到解決現狀的方法。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在巨大的壓力下成長與生活,逐漸變得浮躁,急於成功,把最基本的東西拋之腦後。

人要不斷的學習並確立目標,然後爲之奮鬥,一步一步的實現自己的理想。沒有理想的人是可憐之人,因爲漫無目的的生活着,是在消磨時光,沒有真正的價值。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幾乎每個人都想成功,都想實現自己的理想。但是有很多人由於各種原因將自己的理想擱置,而在忙着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

通過閱讀《大學》,我懂得“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只有擁有光明正大的品德,棄舊從新才能達到最完善的境界。在文章中,我找到了解決自己浮躁的方法,即“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只有確定目標,志向堅定,才能鎮靜浮躁的心,進而有所收穫。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我相信,每個人在努力之後,都會實現自己的理想。

讀《大學》有感 篇33

《大學》爲四書之首,短短兩千多字,引發了我諸多方面的思考:古人對德育的重視,如何做一個內心清明以德潤身的人,浮躁的社會中如何靜心,該怎樣實現自己的人生規劃等等,這是一本實用性很強的書。我感受最深或引發思考的有兩方面:格物和格局。

格物致知,第一次聽到這個詞是在解讀王陽明的講座中,著名的“陽明格竹”,當時只知道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儒家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一個理論,真實的意義已經失傳。這次讀到了它的出處——《大學》中的八目——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此段,但其內涵依然沒有釋義。王陽明“格竹”,是對格物致知的一種誤解,先格物才能致知,但格物絕對不是隻盯着一個東西看,我個人的理解,格物或許是生活經驗的積累,對世間萬物在認識、探索、瞭解的基礎上,探究到事物的原理,探索出其發展的規律,進而逐漸形成自身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自己的知識和價值體系。好比當老師,所讀書目,所掌握的知識技能越是多,才能獲得知識,才能給別人知識。現如今靜心讀書的人越來越少,多數人都喜歡讀朋友圈裏的心靈雞湯式的美文,自認爲這是屬於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碎片化學習,其實這種沒有體系的閱讀,並不能在頭腦中形成任何的體系,反而會令人失去自我。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的第一句一路向上,拉開了儒家格局,開啓了儒家立人的高遠之路。它告訴我們,大學之道的第一步是要把自己本有的德性明亮起來,恢復它的天然本性。不僅如此,人人不僅要恢復自己的德行,更是要用這種德行的光輝去照亮別人。所以《大學》所立足之點,不僅僅是如何修身,更有治國安邦平天下。儒家的思想,從來不只是獨善其身,更是兼濟天下,這與儒家一直倡導的入世雖然有關,但其意義更是爲後世標明瞭人生的處身立世之道。不僅有強烈的自律意識,更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真是高境界,大格局。便如佛教佛法有關於“小乘”與“大乘”之別,小乘佛法只度自己,不管他人,着重自己解脫,而大乘佛法着重利他,既自度,又度他人。其實教師便是一種度人的職業,做好這個職業,“明明德”是基礎,“親民”更是必要,這才能爲社會實現“至善”,在如今社會,能做到“明明德”已是少之又少,“親民”更是身外之事,更不用提“至善”了。但是,教師不能,教師必得有兼濟天下的心志,才能教育出胸懷家國的學生。退一萬步說,任何一個普通人,我們或許做不到“親民”,至少做到“明明德”,何嘗不是是對社會的一種貢獻?

一直很喜歡一句非常有情懷的詩:位卑未敢忘憂國。格局要大,做事要穩,內心要靜,立身要正,正是大學之道。

讀《大學》有感 篇34

相傳《大學》是孔子的學生曾子所作。《大學》原爲《禮記》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顥、程頤兄弟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次章句。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註釋,稱爲《四書》,從此《大學》成爲儒家經典。《大學》一書,文辭簡約,內涵深刻,主要概括總結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理論,以及關於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儒家政治哲學也有系統的論述,對今人如何做人、做事、立業等均有啓迪意義。

很早以前就接觸過這本書,最近也經常在早晨基礎教育的學校裏聽到朗朗的讀《大學》的孩子們的聲音,每次聽到我的思緒都不禁會出現短暫的停頓,仔細分辨讀的是哪一句,又是什麼意思。對於像《論語》、《大學》這種儒家經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就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也有着不同的感悟,但是有一點是不會變的,優秀的、經典的道理是永恆的,是不會發生質的變化的,這是我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態度,我覺得我的態度應該是比較端正的,但我也非常清楚我對諸如《大學》這樣的中國經典文學的理解是膚淺的,是需要不斷學習的,但總礙於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一直停滯不前。

也許是機緣巧合,今年我有幸參加了北京教科院組織的北京市農村成人教育骨幹教師培訓班,並以學員的身份參加了中華傳統文化講師團培訓,其培訓的內容就是《大學》。我懷着無比崇敬的心情,認真的聆聽了包括學習大學的重要意義、大學之道、知止而後有定等內容,從學習者的角度聽取了馬教授對大學的講解。下面就說說我的學習感悟,也是爲了完成老師的作業。

且不說國家政策要求我們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單從儒學在中華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發揮的影響與作用來看,就是值得我們繼承和學習的。再者,在物質生活高度發展的今天,金錢至上、信仰缺乏、宗教侵蝕等,影響着中國年輕的一代,甚至是更多的中華兒女。從這一點來看,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拾明明德與克己復禮,就顯得尤爲重要了。那麼作爲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提升個人國學文化底蘊,也應該做一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這一觀點在開班當天王東江處長那熱情洋溢的講話,那充滿期待的口吻,證實了我的觀點。所以,我非常感謝教科院安排的這次培訓。

馬教授那種待人謙和的性格,給我以長者和儒學弘揚者的感覺,而講解的內容給我以行政領導或者退休老幹部感覺,換句話說,我是學到了從政層面的大學。

回憶整個學習內容,給我最深刻的是格物致知、明明德以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這些都是最樸素的道理,都是修身的範疇,但是在生活中做起來還是有些困難的。

格物是儒家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一個理論,不同的人對其有不同的理解。宋代朱熹解釋爲,即物而窮其理。簡單理解爲觀察分析萬事萬物並解其根本,轉化爲人心靈之認識,而得其道,並以致其知。明代王陽明認爲格爲正,物爲意念,格物就是要人糾正意念的不正,克服內心的非道德意識,從而恢復其本體的至善或良知。也有佛學大師認爲格物致知是格除掉人心之物慾,方能顯其本有真知。這些解釋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或者生活環境中產生的,雖看着不盡相同,但歸結起來都是深層次的挖據事物本質,而獲得某些知識或者達到某種境界。在我看來格物致知其實就是探究、認識事物的規律或本質,而獲得知識或真理,更深層的含義如果從致知格物的角度來理解,就是做事情我們要遵循事物的規律。如果每個人都懂得格物致知又怎麼會有拔苗助長的故事。在當今社會家長們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應該謹遵格物致知。

對明明德的理解,分歧不多,意思是人要弘揚光明的德性。用在當下就是弘揚正能量。作爲農村教育工作者要以格物致知的態度去明明德。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千古錦句,在這裏不多說了。

四次培訓結束,留給我更多的是思考,學校裏雖然有繞樑的《大學》讀書聲,而沒有幾個孩子懂得它的含義,甚至沒有幾個老師說的上來,更不用說學而時習之了。生活中誇大其詞、拔苗助長、精神空虛的也大有人在,我希望有關專家和領導能掀起一陣重拾儒學經典之風,希望北京教科院的領導和老師出一套有關最普通的老百姓的諸如《身邊的經典》之類的教材或者微課,以爲廣大公民提供優質的傳統文化學習資源。

讀《大學》有感 篇35

一、講解“大學”概要。

《大學》是我國優秀文化寶藏之一——“四書”中的一書。 “四書”除《大學》,還有《中庸》《論語》《孟子》。“四書”傳揚的是儒家思想,我們知道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我國有着深遠的影響。“志於學”是他求學的動機,何謂“志”?朱熹說:“心之所之謂之志”,“志於此,則念念在此而爲之不厭矣。”可見,“志”乃是一種“志向”、一種“追求”、一種“意志”、一種堅定不移的“精神”。“學”就是指不斷“學習”,會成就“大學問”,“學多了”,你就擁有“大學”問。

同時,“志於學”也蘊含着將對“學問”的追求作爲自己的價值選擇。 因此,孔子這位聖人改變了中國文化史。

因爲他開創了“學術研究、道義探討”(做學問)成爲終身事業的新行業。對當時來說是一個偉大舉措。

早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出現了“諸子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個學派最爲著名。先秦法家學說思想上與儒家對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認爲孔子學說與法家農戰思想對立,致使國家“必貧而削”。

“農”指農耕和放織。“戰”指戰爭。而儒家提出的卻是“做學問”的事。

所以有人說,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產生最大影響的人,就算是孔子了。

“大學”概要,旨在瞭解孔子的“大學”思想,不僅要“志於學”,而且成爲專門的一個行業——道出了“大學”的價值所在。

二、如何纔會“大學”。

那麼,如何才能具有“大學”呢?子曰:聖人之所以成爲聖人,庸人之所以成爲庸人,無他也,好學不好學。孔子學無常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孔子也因此不論做什麼事都能體現“好學”,即追求完美,就像我們的校訓——做我,做最好的我。其實,我們的校訓滲透着聖人的思想。

他一生中牟取的第一個職業稱委吏, 古代管理糧倉的小官。他做得很好,有古文爲證“會計當”。一年後,他放牧,又做得很好。有古文爲證:牛羊茁壯。然而,孔子對自己的事業又是怎樣評價呢?

《孟子·萬章下》中這樣說:孔子嘗爲委吏矣,曰“會計當而已矣”。嘗爲乘田矣,曰“牛羊茁壯,長而已矣”。

說到這裏,讓我想起了一個成語:眼高手低。它現代的意思:心目中的標準很高,而實際的能力很低,無法實現。呈貶義狀態。

然而,這個成語的起源卻是褒義的。它的“眼高”意思是:有遠大的志向,“手低”指腳踏實地做。孔子就是典型的“眼高手低”者。“會計當”,“牛羊茁壯”就是腳踏實地做成的——“手低”內容。“而已矣”和“長而已矣”,說明他有遠大的理想,不侷限於此,即“眼高”啊。只有不斷地超越自己,纔會擁有“大學”的機會。不斷地超越就是“好學”的品質。擁有“好學品質”的人,我認爲他已經是“志於學”的全格人才了。

讀《大學》有感 篇36

《大學》總結了人一生實現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爲人生的第一大學問。“修身”就是我們所講的“做人”。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做人,然後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進而纔有能力去治理一個國家,達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如果一個人沒有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麼,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會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所以說,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怎樣做人,不管他學富五車,有億萬財富,他的人生最終都是失敗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說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過來講,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則永遠被懷念、被學習。所以,古人說:“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

大雁南飛就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是一羣志同道合的夥伴互相協作、互相鼓勵、直至實現共贏的過程。它們總是喜歡排成“人”字飛行,在這種結構中,每隻大雁翅膀的扇動都會給緊隨其後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們順利完成長途旅行。

有人這樣總結說:一個團隊的生命力,不是技術,不是人才,不是資金,而是共同的信念和團結一致的步調。要做像白求恩一平的“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愛崗敬業,樂於奉獻。我們都是爲着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這個集體中來的。這是一種緣分,更是一種機遇,一種在履行管理職責中實現個人價值的機遇。而集體是我們每個人施展才能和抱負的舞臺,是走向成功的載體,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係。不斷增強工作的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就能自覺地把個人融入集體這個大家庭裏,與之同喜同樂,無私奉獻,貢獻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身體力行去實踐。按照日常對自己的反思以及改正計劃,要毫不遲疑地付諸於行動,把自己對做人的點滴領悟,迅速運用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在運用中學習,在實踐中體會,相信一定會有明顯的收穫。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敗是自大;人生最大的無知是欺騙;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嫉妒;人生最大的錯誤是自棄;人生最大的法寶是精進;人生最大的禮物是寬恕;人生最大的罪過是自欺欺人。

希望我們都能成爲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對人民有益的人,團結攜手建設我們的美好明天!

這本書是趙欣同學推薦的,贊一個。今天終於讀完,與同學們分享一下讀書心得。這只是我的個人觀點,期待與大家交流。對於一位25歲的年青人而言,當上董事長,闖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實屬不易,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但書中所展現出來的價值觀帶有深深的商業至上的印記,10年前倡導的主流,在今天未必合適。或者說,國人需要重新審視幾千年來某些根深蒂固的觀念,現代人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信仰。我仍堅信,人生是否成功不在於是不是賺到大錢,而是找到自己的本性,發現自己的潛能,踏踏實實地學習、成長、成就目標。無關目標的大或小,無關賺錢的多與少,只要我們真正享受了生活的樂趣,領悟生活的真諦。祝好。歡迎關注,交流,共同繪製一片美麗的天空。

讀《大學》有感 篇37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上自國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爲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有沒有可能出現“身不修”、“家不齊”而“國家治”、“天下平”呢?

有的人會認爲,治理國家與個體沒什麼大的關係,而是那些當領導的人去治理的。我認爲,這種看法是偏頗的。

中國有一句話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正說明國家的事務與每個個體都是分不開的。“國將不國,家何爲,人何在?”在這個意義上,家國與個人的關係是緊密相連的。

岳飛與秦檜:岳飛揹負着“精忠報國”四個大字馳騁沙場,雖遭奸人陷害,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感動後來許多人;秦檜一副賣國嘴臉,爲了金錢與利益,不顧國家安危,出賣忠臣,出賣國家,遭受萬人的唾棄。

一滴水不能養活一棵大樹,卻能映照出太陽的光輝;一朵花不能裝扮整個春天,卻能展現出生命的華美;一個人不能構成一個國家,卻能體現出這個國家的文明。

從普遍和長遠來看,“修身”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

讀《大學》有感 篇38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道理在於兩個:

其一慎獨修身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比較膾炙人口,而不讀大學不足以知道爲什麼要修身,然後齊家,然後治國,然後平天下。

讀後才知道修其身,一個人的品行好惡偏好,都會影響到家人,所謂齊家。比如你喜歡懶散,無形之中家人孩子也會跟着學,他們把家弄得怎麼亂你也不會說,於是家中懶惰習慣形成。你喜歡家裏乾乾淨淨,經常打掃,還要求孩子們打掃,於是愛乾淨的習慣養成。

所以先慎獨,修身,有些事能不能做該怎麼做一定要明白,因爲你影響的是整個家的風氣行爲習慣。

齊家然後治國。這是對一代君王來說,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動輒就是民衆的表率,所以更應該修其身。

然後平天下。堯舜愛民,所以天下人愛之。商紂王殘暴,所以天下人對其討伐他。

所以根就在修身。

這個人是一家之主,修其身在於齊其家,讓家族興旺還是很快凋落全在於你。

這個人是一國之君,修其身影響治其高。國君愛美女,於是就有人投其所好,獻美女,於是後宮佳麗三千,惹得君王不早朝,不理國事。國王愛江山,所以晨昏定省

這個人是天下王,能不能成爲天下王,修其身所以平天下。愛民如子,所以受天下人擁戴,能人從之,賢人聚集,更能以輔佐得天下。若暴君昏君,則賢能遠之,奸佞近之,於是失天下是早晚的事。

所以慎獨修身是根本。

其二格物致知

格物就是研究物體之原理,運行規律並掌握它,形成知識學問。所謂學無止境就是認識事物也是一個無窮無盡的過程,所以獲得的學問也會源源不斷。比如從認爲地球是平的,到知道圓的,所以慢慢接近事物的本質,認知也一次次改變。

所以要想徹底認識事物,就要研究它。比如新冠肺炎,通過研究它,掌握其傳播的路徑,切斷媒介所以得以治理。研究它,掌握它的致命弱點,所以可以控制它。所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沒有確切掌握之前,依然是它橫行霸道的時候,一旦掌握就打到七寸了。

所以致知要先格物。

讀《大學》有感 篇39

幾年前已經把《大學》背誦得滾瓜爛熟,現在略微有點生疏,但也基本能背誦。雖然背誦完成,但是一直隱隱約約,不解其意。又不敢直譯,直譯明顯是錯誤的。翻看了很多解讀,不敢苟同。

直到看了因緣生老師的《學庸衍義》、雪廬老人的《大學表注》、憨山大師的《大學直指》、南懷瑾老師的《原本大學微言》,有一點感覺貌似懂了。但實則還沒有真正搞懂。

後來,聽了一些課程,明白了一切經典皆在化心。以聖人之心,方能讀懂經典。小人之心,讀出來,只能讀出小人的味道。我非聖人,也非君子,距離聖賢經典還有十萬八千里。好在,雖然自己不是君子,但能明白一點聖賢君子的標準。以聖賢君子的標準去解讀,應該離聖人本意不遠矣,不敢誤人,請君斟酌學習。、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這是大學開篇第一句,三句話提綱挈領,統領全文。朱子定此三句爲三綱。

大學,這裏指的肯定不是我們現在讀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機構。古時童蒙八歲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之行,及禮樂射御書數之業,十五歲入大學,學習修己治民、治國安邦之學。這裏是以年級來劃分。

宋儒朱子晦庵曰:大學者,大人之學也。愚以爲,這個解釋更加貼切。

什麼是大人?但從拆字來看,人得一則爲大。一爲道,爲開悟,爲性德。當一個人開悟之後,稱爲大人。古代對於做官的人,下級稱呼上級,同級互相稱呼,也是某大人。我覺得本意應該是,開了一定悟之後纔有資格做官,當年理想狀態和現實還有很多差距。具體什麼級別纔有資格稱爲大人,沒有考證,不知道。

“大人”一詞最早見於《周易·乾卦》的九二爻辭“見龍在田,利見大人”,這裏的大人,指聖賢君子,在位的賢達。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小人,小人的意思,也不是現代意義上理解的小人。普通平民百姓都屬於小人的範疇,生活在低層面的人,都是小人。而不是今天我們指的奸詐下流的人。

孔夫子在乾卦文言傳中講: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可見,這裏表述的大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位高權重者,而是修行極高的開悟者。

大學之道,道是指什麼?沒有一個明確的表述。對於“道”這個字來講,老子的《清靜經》中有表述。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大學之道,這裏這個道,無法按照老子所講的“道”去理解,姑且可以理解爲規律,道路,途徑。大學之道,就是大人之學的通道(途徑)。

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什麼是明德?什麼是明明德?

如果直譯,明白道德,可以不可以行得通?按照現代人的思想來理解,顯然行不通,因爲人們把道德瞭解片面化和狹隘化了。但是如果你在深入去研究“德”字,我覺得就可以說得下去。

講“德”講到至高點,不外乎孔夫子。四書的思想皆來源於《易經》。孔夫子真正流傳於世的經典,就是其作的《十翼》。《大學》《中庸》僅僅是他的思想,後人記錄成文字,《論語》只是夫子日常飲食起居待人接物的聊天記錄。而《十翼》是孔夫子真正的思想承載。

所以,光讀了《論語》,沒讀十翼,你可能只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是知道《論語》中某句話是真理,但不知道爲何是真理。

我背誦完了孔夫子的《十翼》,由於天資愚鈍,依然是一知半解。看了一部分解讀,我覺得依然沒有契入聖人心境,故擱置。

十翼之繫辭下傳中有關於德的表述。

履,德之基也。謙,德之炳也。復,德之本也。恆,德之固也。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辨於物。恆,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後易。益,長裕而不設。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

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恆,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辨義;巽,以行權。

這三陳九卦,把德表述到了極致。

我們一般說,某一個人是很有德行的一個人,其實都是在哄人。沒有經過九變,這九道關口,你根本無法判斷他到底是不是一個有德行的人。你說他不貪財,你給他一個億試試,你說他不好色,你放一個絕世美女試試,你說他很淡定,讓他陷入困境,你再看看。真正意義上的德,上下五千年,能到達的,不多。達到,即是開悟。

所以明德,這個表述我覺得直譯也可,只是按照現代意義的德來理解,這就是栽贓。可以直接理解爲開悟。

一個人開悟之後,依然不能算大人。讓更多人開悟,讓道統傳承,這叫明明德。就是你開悟之後,讓你的學生,你身邊的人也開悟,才能算得上大悟。所以,評價一個老師的境界水平,就看他培養的學生。

這就是中國文化的魅力所在。師道文化。自己是太陽,去照耀衆生,這是明德,讓其他人也成爲太陽,去照耀衆生,這是明明德。太陽能發光,厲害的不是太陽,而是支撐太陽發光的背後的能量。換個說法,自己開悟是明德,讓別人開悟是明明德。

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親民,即幫助衆生。在物質方面,在於讓百姓安居樂業,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在精神方面,教化百姓,讓百姓斷惡修善,懂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精神飛昇,靈魂解脫。這是大人要做的事情。

止於至善,王陽明釋“至善”爲“性”,即本性,人類的本性是純善無惡的,“至善者,性也。性元無一毫之惡,故曰至善。”至善之性是人類的固有本性,所以“止”就是一種對本性的復歸,“止之,是復其本然而已。”

我認同這個觀點。至善,到達善的終極,即是無善無惡。也是開悟。

讀《大學》有感 篇40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爲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指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這章內容是圍繞“誠意”二字展開的。大學“三綱八條”中第三條就是“意誠”,所以本章就用“所謂誠其意者”開頭,接着自然而然就有了後面的文字,行文的方法依然是舉例說明什麼是意誠。毋其欺、惡惡臭好好色、慎獨等都是爲了解釋誠意服務的。文中又一次用列舉事的方法來對小人與君子加以區別。

學習該章要琢磨“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這句話的內涵。這句話是說一個人的外在表現是由內心意念所控制的,或者說內心意念總能表現出來,因此君子都注重慎獨,慎獨是君子誠意的表現方式,簡單說就是心裏沒有“妄念”,有了“妄念”一定會通過自己言行表現出來。

人在羣居的時很容易受到約束,一些人內心所想與自己的行爲常是不一致的,因懼怕“十目所視,十指所指”,於是不得不做些“違心”之事,這是小人而非君子的表現,所以君子能夠做到慎獨。即使獨居獨處也能嚴格要求自己,因其內心本就沒有“妄念”,這纔是誠其意的內在含義。

本章的總的思路是,要想明德,先要致知,要想致知必先格物,格物之先須要誠意。或者說能靜下心來琢磨事物運行之道理的大前提是心無妄念,即意誠。意不誠者什麼事也做不成,這在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具體實例了。

讀《大學》有感 篇41

作爲一名語文老師。我非常喜歡教學生文言詩詞,每每讀到古人的詩詞歌賦,都不禁驚歎。古人如此聰慧,雖沒有手機、攝像機等電子設備。卻能把所見之景用七言詩詞寫到極致,讀罷有如身臨其境。如:“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寫盡了人間四時之美,怎能不令人神往。

同時我自己也非常喜歡讀文言文的書籍。因爲文言文中蘊含着古人的智慧。文言文的特點是言簡意賅。古人能用很少的文字傳達出很深的思想內容。這也非常符合我的性格特點。因此我非常喜歡文言文,尤其喜歡蘊含深刻哲理的這部《大學》。

所謂“大學”實質爲大學問,人世間最重要的學問。我第一次接觸到這本書,是我在大學的圖書館,當時我還不明白“大學”的含義。只看擺放在文言文類別中,就隨手翻來讀一讀。邊讀邊被古人的智慧深深折服。

《大學》作爲四書之一的古人必修科目,是古代的每名學子都必須要學的書籍。千百年後,我再讀大學,也能從中感受到當時的思想,可以說它影響着千萬古人,也形成了他們獨特的具有中國色彩的思維方式與做人原則,其中某些道理沿用至今,我們的思維方式仍深受其影響。有些句子,你仔細琢磨也蘊含着非常深厚的道理。大學中提出三綱八目。所謂三綱,是指明明德。親新民,止於至善;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誠意、正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人們常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又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兩者一樣都被人用來表達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這種君子之道,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大學中“修齊治平”的順序與此並不相同。文章說,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順序不一樣,境界也就迥異。“”修齊治平”是當代社會四有新人的踐行標準。“平治齊修”則是古代君王的基本國策。不過這些都不影響我對這本書的喜愛。

我最喜歡的是其中的這一段:“知止而後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意思是:知道要達到至善的境界,意志纔有定向。意志有了定向。才能心不妄動;心不妄動,才能隨處而安,能夠所處而安,才能處事精詳,能夠處事精詳,然後才能達到至善的境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要這樣。心不妄動,才能所處而安。這句話非常好。現代社會快節奏,就是缺少靜下心來想一想,你到底想要什麼。如果做任何事都不靜下心來,是做不成的。只要心靜,有專一的目標。這件事才能做好。這樣至善就離我們不遠了。不要以爲至善只有偉大的人才能做到。其實,我們每個人只要做到以上的事情。至善就離我們不遠了。

一羣善良的'人,同一個步調。心中有光,祖國未來纔有希望。有人這樣總結說,一個團隊的生命力不是技術,不是人才,不是資金,而是共同的信念和團結一致的步調。這讓我想到了,毛主席在《紀念白求恩》中這樣說到,要像白求恩一樣,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我不敢奢望,做一個如此高尚的人,只要做到無愧於心,足矣。

讀《大學》有感 篇42

《大學》開篇的章句,共250字,據文中所言,“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這後面的傳十章,則爲曾子對孔子前面觀點的註釋解讀,併爲曾子的學生記錄下來,整理成篇。後爲程頤修訂編序,成十章,共1546字。

原文:右傳之首章。釋明明德。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所謂“右傳”,係指豎排版上下文中的下文。下篇傳十章中的首章,解釋的是上篇正文的第一句“明明德”。

湯是商朝的開國君主。盤,朱熹注曰:“沐浴之盤也。”銘是器物上、碑石上刻的用以自省的文字。就是說,商朝的開國君主成湯在其洗澡盆上刻了用以自我提示、警醒、借鑑的文字,讓他在每日清潔沐浴身體的同時,也洗滌自己的心靈世界,去除心靈上的污垢和醜惡,做精神上的潔淨自新。看來,古代百姓怎樣不知,單就帝王來講,還是很講衛生的。是不是天天洗不知道,至少洗澡盆還是很講究的。刻的這幾句話,叫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都這麼刻了,估計不天天洗也不好意思,未免貽人以形式主義之口實。苟,也即如果、誠然之義。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能真心想着不斷自我道德完善、自我檢省自己的話語,那麼就要每天都要這樣做,並要天天這樣做,一天一天的持續堅持下去。商湯是開國之君,進取之心既強,反省自鑑的意識也比較清晰;既要勤政,又不能忘了檢省自己,只有靠樹立強大的個人權威和帝國功業,才能於夏之亂政面前,憑藉文治武功,一併取得各方民衆的真心歸順和臣服。故而,開國之君,往往勤謹,一方面是進取心使之,另一方面也是江山未穩之故也。舍此,也霸業難成。

從這段銘文來看,古人尤其是君王還是把修身養心作爲一個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事情的。人治國有賴德治,統治者個人的道德修養、能力品質的高下對於統治權威的樹立、國家的治亂興衰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事實上,權力持有者在權力本性作用下的任性弊端,在制度性約束手段有限的情況下,相應的道德義務的施加就是即便無力也要必須採取的舉措。

康誥,是《尚書·周書》的第一篇。康指的是康叔。康叔是周武王姬發的同母弟弟,成王時期,因爲參與平定三監之亂,而被功封於商朝後期的陪都朝歌,也就是如今河南北部的鶴壁市淇縣。荊軻就是這個地方的人,想來他是從衛國遊歷到了燕地,結交了江湖朋友、王族公子,參與幹了驚天動地的大事。所謂的燕趙慷慨悲歌之士卻原來是個河南人。回頭說,成王命康叔在其封地建立了衛國。誥,是命令。康誥就是周成王任命康叔治理殷商遺民時所下的命令,以及成王對康叔封臨行前所下達的執政綱領、方針紀要。由於康叔治理的是殷商故地,民衆受殷商政治風尚影響長久,觀念行爲多有於西周之新政不相容甚至牴牾之處。故而,成王希望康叔治理衛國的基本宗旨和使命應在於革故鼎新,將商墟遺民改造成擁護新政權、合於新風尚的新臣民。是故,成王在康叔上任前對他說:“已!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應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就是成王對他這個小叔叔說“唉!你這個小子啊,你肩上膽子還是很重的。你到了那個地方要保護好殷商的那幫遺民,幫助我把上天的命令傳達下去,讓他們都順應天意接受周朝已經一統天下的現實,鼓起精神來自我革新,努力做我們新朝代的新臣民。”可見,古代帝王在治國的過程中,除了注重個人道德修養、講究通過修身養德來獲得內聖外王的歷史功業外,也非常重視對普通民衆的道德教化,克服人心性中邪惡偏私的弱點,來共同促進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的完善和社會成員人性的昇華,由此在促成一個對道德修爲有着觀念共識基礎上的德治理想國。而這樣一種通過宣傳教化的手段來維繫權力、維繫權力運行所賴以依靠的信念基礎的治國理念,其中也蘊含着一種對於人和社會的積極的動態發展的觀點,是對人性之善、人的道德昇華以及人的自我革新有着充分肯定和認同基礎上的治國策略選擇。不管成效如何、是否可行,看上去總是很美的。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一句,出自《詩經·大雅·文王》一篇,是《詩經·大雅》篇的開篇第二句。朱熹據《呂氏春秋》考證說,這首詩是周公旦追述文王之德所做,並以此來告誡成王,要奉天承運,推行仁政,永葆周朝的繁榮昌盛。這裏說的舊邦,是從周的祖先後稷被舜封於邰說起的。《詩經·生民》有對后稷出生傳說的記述,併爲《史記》採納作爲正史。說的是周的祖先後稷是帝嚳的妃子姜原所生,是姜原在野外偶見一巨人的腳印,好奇心重就踩了上去,於是就身動有孕,生下孩子後覺得不吉利,於是就把孩子扔了,可扔了好幾次都獲救了,覺得這孩子有神靈庇佑,來頭不小,還是自己養吧,取名做棄。這位媽媽倒也實誠,遺棄的事也不怕孩子知道。但凡天降神人,總是不同凡響的。棄長大後,果然天賦異稟,善種莊稼,在解決民生之本吃飯的問題上有卓越的貢獻,被堯舉爲農師,後又被舜封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雖然,曾子註釋《大學》正當周朝當時,但從周先祖后稷從堯舜時獲封起算,確屬舊邦。無論是《詩經》中周公告誡成王“其命維新”,還是《大學》中,曾子以此來註解“明明德”,要表達的都是說,一個國家可以保持長久興盛的關鍵,是要不斷改革創新,要時刻響應天命的召喚,不斷做與天命意旨相適應的文物建制、道德風尚的除舊佈新,於此,才能受命於天,才能一直爲上天庇佑,才能爲上天選中擔當天下大任。這其中包含着非常明確的動態發展的歷史觀,轉換成當下的語境說,則是,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只有緊緊跟隨社會發展規律的腳步,及時針對社會發展形勢或者社會發展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轉變,做發展目標、發展方略以及具體實現路徑措施上的相應改變創新,才能與時俱進,牢牢把握在科學技術、文物建制、精神風尚等方面的主導地位和掌控力量,穩穩承擔起執政興邦的歷史大任。所以,改革是一個永不停歇的歷史過程。所以,這裏包含的“新民”,也即社會革新觀點,對於當下的改革要務來說,還是非常具有借鑑意義的。

其後的“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一句,是在語言的歷史流變中被語義歪曲的一句話。現在說起“無所不用其極”,常含貶義,是譴責一個人做事沒有節操,爲達目的,不擇手段。而在《大學》中,這句話是用來形容君子應具備的美德的,帶有期許和肯定的意思。是說,真正的君子在追求自我人格完善、自我革新的過程中,要帶有最大的誠意,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功夫下到極致,對自己做百分百的要求和努力,不斷反思自我,改過自新,除去思想和精神上的塵垢,從而達到朱熹所註解的“自新新民,皆欲止於至善也”的終極價值目標。

這裏,曾子是用歷史分析的方法來說明“明明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從商朝的始祖,講到周初的改造亡國遺民,甚至搬出周的始祖來例證改革創新對於保持生機活力和統治力的重要性。不過,曾子註釋“明明德”,通篇卻全是說的是“新民”。可見,作爲經邦濟世之學的儒家學說,個人修身養德雖然重要,但相比之下,總是要服務於社會親民這個整體目標的。是先自新然後親民,講自新是爲了親民,個人自新總是爲着“新民”考慮的。文/尋常清

讀《大學》有感 篇43

我們的青春是多麼美好!青春是人們放手翱翔,努力奮鬥的時期。如若,青春不去奮鬥,那麼你這輩子,便沒有意義。

少年時代的高爾基,爲了青春奮鬥。他的童年非常悲慘。他四歲喪父後,他的母親便改嫁了,於是他住在外祖父家。11歲時母親去世,外祖父開的染坊破產,家境逐漸走向貧窮。自私自利的外祖父十分不滿外孫給自己增加的生活重擔。可是外祖母很喜歡自己的外孫,然後他和外祖父分家產。於是他們各走各的路。他懷着希望,可是現實卻給了他一個很沉重的打擊。在喀上的那段日子裏,當過流浪漢,搬運工,麪包工人,雜技店夥計腳伕,看門人,園丁,鋸木工等。在這麼簡陋的生活裏,他卻依然不放棄讀書。白天的時候工作,晚上的時候學習。因爲他知道如果不努力,那麼他將會失敗,永遠都上不了大學。人的一生,是很短的,短暫的歲月要求我好好領會生活的進程。一個人的追求目標越高,他的才華就發展的越快,對社會越有益,我確信這是一個真理。

曾經有一個小男孩兒。他家境貧窮。可是他有一顆愛讀書的心。於是他每天去富裕的家庭裏打工並不索要工錢。只需要求主人家借一些書給他看。他這愛讀書的心,被當時的一個官員發現了。

他送那個什麼小男孩去京城讀書。那個宮員告訴他,我不需要你回報,我只需要你當官之後,心懷天下。小男孩兒答應了。但是,讀書並不是這麼容易的。他剛來時被所有人都看不起。但是後來他努力學習。被皇上看到了他的才華。他當官之後。無論做什麼事都是心繫百姓的。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爲了讀書而努力,爲了讀書而奮鬥。永遠都不會爲了困難而放棄讀書。當你一步一步的走向自己的目標,你就會發現目標是離自己這麼近。但是當你遠望目標的時候,你就會覺得目標遙不可及。當那些成功的人,你會發現,其實他們在背後下了所有人都看不到的功夫。

俗話說:"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學習固然辛苦,壓力確實也很大。但是我們要相信,只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充實自己的,就能夠創造出屬於一片自己的天地。

讀《大學》有感 篇44

人生充滿坎坷和坎坷。沒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但是因爲堅強,他們才能度過這些坎坷和挫折。今天看了《貧窮是最好的大學》這本書,深深的打動了我。

金鵬內心就是這樣一個孩子。他出生後不久,他的祖父母就去世了。他們的生活越來越艱難。他考上重點中學時,父親病重。我媽默默承擔着家庭的重任。她使三英畝小麥成熟。看到她媽媽累得無法支撐她,金鵬很難過。她對媽媽說:“我不去上學了。”。爲了母親,金鵬寧願放棄學業。這種精神多麼可貴!而我們不僅不關心父母,還經常讓他們爲我們擔心,這真的很丟人。儘管如此,金鵬的母親仍然讓金鵬去上學。於是金鵬又變得強大了。他平時在學校只吃麪包屑,但不討厭生活。他還說:打硬仗,打倒黴,是光榮的。

看到金鵬如此強烈地面對生活,想想我們自己。因爲學習累,作業多,我經常生自己的氣。既然我們條件這麼好,不好好學習怎麼對得起父母?有人曾說:失去了財富,只走一點點;失去了榮譽,就失去了很多;失去勇氣,就失去了一切。

同學們,讓我們努力學習吧。

讀《大學》有感 篇45

我看了《大學》,我覺得看過之後我整個人都變得有知識的氣質了。真是應了那句話“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些書不僅對古代的學者影響深遠,而且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也有很高的價值。

《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文章,作於春秋末年戰國時期,寫定於秦統一全國以後不久。它是我國儒家經典的組成部分,指有關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廣博的學問。《大學》依據孔子、孟子“仁政”的思想,闡明瞭新生的地主階級“治國平天下”的理論。文中提出三條基本原則(三綱)和八個方法步驟(八目)。“三綱”是“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大學》認爲,人生來就是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後,“明德”被掩,需要經過“大學之道”的教育,重新發揚明德,各心民心,達到道德完美盡善的境界。具體說來,就是要做到“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關鍵。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後四目是“修身”的目

讀《大學》有感 篇46

我們在開始講解、研究《大學》之前,先把這份原本《大學》的原文發給大家,希望平時多加熟讀,要能背誦,那就更好了。那麼,我們以後在講解、研究時,就方便多了。現在,請大家看看原本《大學》的原文是怎樣說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讀《大學》有感 篇47

聽朋友說孤獨的人要讀一些有用的好書,充實自己的生活。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對世界名著有了一種特殊的感情,我最喜歡的一本名著是《簡愛》,儘管我的那本書是盜版的,我還是津津有味地看完了全書。

《簡愛》講敘了一個名叫簡愛的女孩的故事,她沒有爹也沒不娘,過着貧苦的生活。可她堅信:雖然我不可以選擇財富,但我可以選擇 人生!她努力的學習工作,努力地生活最終擁有獨立的財產和心愛的人。一幕幕的情節都催人淚下,使人更加堅強。我開始懂得了人生的真諦。我試着勇敢堅強地生活,儘管很辛苦很忙碌,也有時很拼命,卻充實美好。

簡愛的朋友海倫因傳染病而將要死去,簡愛毫不畏懼地陪她度過了人生最後的一個晚上,她們率真的話語,生離死別的友誼深深地打動了我,是啊,簡愛從小被寄養在狠心的裏德夫人家,裏德夫人由於嫉妒便欺負她,周圍的人也冷落他,她只有海倫,她們一起走過了風風雨雨,在共同的志趣下生活,可上天卻又那麼殘忍地奪走了海倫…… 久經磨難的簡愛最終回到了羅切斯特先生身邊,可他卻又瞎又節肢。簡愛用她會說話的眼睛默默地看着羅切斯特。也就在那一刻,羅切斯特感到了簡愛——他的小仙女回來了,他們緊握着手講着身邊發生的事情,發誓永遠不分離,我被深深地感動着,我明白了越是圍難越讓真的喜歡的人更刻骨銘心!

兩年前,生活無情地選擇了我。我不能上大學了,而對着殘忍的現實我讓步了。爸媽沒能力支付我那麼昂貴的學費,我只能註定被選擇。最後,我選擇了師範,在這裏我度過了自己最孤獨最難忘的一段日子,《簡愛》彌補了我空虛無味的生活,我覺得我已擁有了簡愛,擁有了她,雖然我不可以選擇財富,但我可以選擇樂觀的生活態度。我試着振作起來,試着勇敢努力地生活在。

在學習上,我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學好,也積極地參加學校的其他活動,這一路上,有鮮花有掌聲也有淚水,我的學習很快趕上來了,在學校的徵文大賽、冬季越野賽、運動會中我都多次獲獎。我重新找回了自己。原來每個人都是在夾逢中求生存,在逆境中求發展的。人生需要挫折的挑戰,那纔是完美亮麗的人生!人生是多變的,也許它猶如瞬間吹過的風卻給了人們從未有過的爽快。也許它如掛在天空的彩虹,卻創造了世界上最美的奇蹟!

懷抱着《簡愛》它給我的不止是這些。我深深地明白:我應該堅強地活着,努力地活着。雖然天空沒有我的足跡,但是我飛過!雖然我不可以選擇財富,但我可以選擇人生!

讀《大學》有感 篇48

又到了我們看電影的時候,通過老師給我們的消息,我們知道這次的影片名字叫《怪獸大學》,一聽名字就知道這是一部科幻動漫影片,據我們班同學講,這部片子纔剛上映,要去電影院才能看到,所以,這次,我們是特別的期待。

影片放映開始了,一開始,屏幕上就出現了一隻一個身體兩個頭的怪獸,隨之就開始了故事的講述。故事的主角叫作獨眼麥基,他是一個獨眼怪,在怪獸裏看來,他可以算是一個又矮又可愛的怪獸了。在這一天,小學的他參加了學校的春遊,他們去的地方是整個怪獸世界的恐怖能源供給基地,所謂的恐怖能源,其實就是人們恐懼是產生的能量,而怪獸世界就製造一扇扇通往人類世界的門,用來獲取能量。這裏就是他們春遊的地方,叫作“嚇破膽”。

他們一進到裏面,就看到了真在獲取恐怖能量的人們,這裏是禁止小孩進入的,可是獨眼麥基卻跟了進去,而且還活着出來了,大家都很驚訝,這也讓麥基定格了人生目標,他要進最好的大學——怪獸大學,時間轉瞬即逝。轉眼間,麥基已經變成了一名大學生,他也如願以償的來到了怪獸大學,在學校裏,麥基努力學習,將嚇人的所有理論都記了下來,但是,這並不是他的最終目標,他的最終目標是參加“嚇破膽”,但是,想要進到裏面去,就要經過重重挑選。

爲此,麥基與他的朋友長毛怪和其他的人組成了一支名叫“OK”的隊伍,他們在比賽中利用自己的身體優勢,從最不可能贏的隊伍,一直衝到了決賽,最後的結果就可想而知了,麥基一隻笑到了最後,可是他發現,自己是靠朋友長毛怪作弊才獲得勝利,於是他一氣之下就擅自闖到了人類世界,結果他被人類發現,生命岌岌可危,這時長毛怪挺身而出,自己也衝進了人類世界,還將大人嚇得尖叫,創出了歷史新高,他們也因此成名,被“嚇破膽”錄用。

這部電影告訴我們,只要一直堅持自己的夢想不放棄,一直爲夢想努力,自己的夢想終有一天會實現!

讀《大學》有感 篇49

星期六,我們全班一起去電影院看電影。我們看的是怪獸大學。

怪獸大學講的是,邁克史帝文,一個小不點運用他的智慧和勇氣,經過了各種考試,打敗了學園裏最強的社團,才爭取到了自己在怪獸學院上學的機會。但是後來他爲了證明自己的勇敢,去了人類世界,可是,他沒辦法嚇到別的孩子,大家還都認爲他長的非常可愛,這給他的打擊可不小。可是正當他要放棄的時候,他的好朋友來啦,最後兩個人齊心協力共同完成了恐嚇的任務,成功渡過了難關。這個故事告訴我,朋友也重要,特別是當你遇到困難時,朋友就是你戰勝因難的勇氣和決心。

他們雖然最終沒有當成吼叫師,但是他們爲了自己的理想,它們一起去了恐嚇公司做了一名信件派送員,在那裏,他們快樂的工作着,因爲這雖然和他們理想還差很遠,但是,他們卻努力的爲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奮鬥着。他們這種不放棄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去學習。

以後,我也要像史帝文一樣,做一個自信、勇敢的孩子!

讀《大學》有感 篇50

前不久,我剛剛看完了《怪物公司》的前傳——《怪獸大學》。

這部電影還是講的大眼仔和毛怪的故事,只不過是他們在大學時候的往事:

當大眼仔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他就夢想能到怪物公司去工作,當一個能嚇人的厲害的怪獸,於是,他立下志向,長大後一定要到怪獸大學去學習。

大眼仔長大以後,真的進了怪獸大學。那時的毛怪還是個高傲自大的小混混,並不把大眼仔看在眼裏。但當期末測試的時候,他們倆闖了大禍,校長把他們倆趕出了驚嚇學院。但大眼仔並不氣餒,他報名參加了驚嚇比賽,毛怪和另外四名隊員加入了大眼仔的團隊,名叫——萬事OK!

大眼仔把一羣長得可愛又不會嚇人的怪獸們利用他們的特長,把他們變成了超級厲害的怪獸,他們在最後的比賽贏了,但其實是毛怪作了弊,大眼仔知道後很生氣,因爲毛怪認爲大眼仔不夠嚇人。大眼仔想看看自己到底嚇不嚇人,於是,他偷偷的進了一扇門,卻因爲不夠嚇人而惹出了大禍,毛怪去救他,但最後他們是因爲大眼仔想出的辦法才逃了出去的。可是因爲他們闖了許多大禍,被校長開除了。但他們真的進了怪物公司工作,當了最厲害的怪獸。

這部影片告訴我們:不要因爲我們不好就要,而是要勇往直前,向着自己的夢想奮鬥!

讀《大學》有感 篇51

昨天晚上爸爸媽媽帶我去影院觀看了美國3D動畫片《怪獸大學》,裏面講了一個天生長相很不起眼的小怪獸邁克的成長勵志故事。小邁克天生平凡,在怪獸的世界裏一點也不嚇人,其它怪獸們都嘲笑他,可小邁克從小就勵志成爲一名出色的怪獸大師。他勤奮好學,考入了夢想中的怪獸大學,在怪獸大學裏同學們都看不起他,挖苦他,可邁克非常努力,他拼命地讀書,鑽研,凡事都動惱思考。他有一個同伴叫毛怪,天生長相兇猛可怕,他很看不起邁克,欺負他,但毛怪倚仗自己天生條件好,不好好學習,什麼本領也沒學到。邁克處處幫助他,關心他,日子久了,他們就變成了很好的朋友。而且天生平庸的、被其它人瞧不起的怪獸團隊們在邁克的帶領下取得了冠軍,讓其它人都對他們都欽佩不已。而且邁克終於得到了自己最想做的工作。

通過這部電影,我悟出了一個道理,天生條件並不好的人,通過自身後天的努力和勤奮同樣能獲得成功。我要向邁克學習,做一個勤奮好學的人。

讀《大學》有感 篇52

前不久,一部《怪獸大學》在各大影院紛紛上映。它繽紛多彩的宣傳海報吸引了大家的眼球,這是一部時常讓人捧腹大笑的喜劇,但我想說這部電影的內容更引人深思。

電影以大眼仔和毛怪爲主要人物,是《怪獸電力公司》的前傳,向我們展示了大眼仔和毛怪成爲怪獸電力公司最佳組合的奮鬥史。故事講述了大眼仔在一次參觀電力公司得到前輩的鼓勵後,立志要考入最好的驚嚇大學怪獸大學。他刻苦學習,在進入了這所他夢寐以求的大學後,他又立志畢業後要成爲一名最好的驚嚇員工。他知道自己的樣子並不可怕,但他不甘示弱,專研每一本關於驚嚇的書籍,學習每一個每一種驚嚇方式,在課堂上他能回答老師所有刁鑽的問題。而毛怪,這個長得十分可怕,有着優秀驚嚇血統的怪物,卻甘於平庸,不求上進,爲所欲爲,絲毫不看好大眼仔。原本一直關係惡劣的他們,在接受校長的挑戰後走到一起,漸漸地他們開始接受對方,一起努力一起合作,最終成爲形影不離的親密朋友,並通過自己的努力真真正正地成爲電力公司的優秀員工。

電影中的大眼仔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雖然天生樣子就不可怕,一直不被人所看好,但是他從沒有放棄過,而是越挫越勇,刻苦學習,直到實現自己的夢想。他有着超強的領導能力,和毛怪一起帶領同樣不被別人看好的ok社最終獲得了驚嚇杯。在被校長開除出校後,他和毛怪也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嘗試去做電力公司的收發員,清潔工等等,最終成爲一名最優秀的驚嚇員工。現實中其實我們很多人像大眼仔一樣。也許一開始我們不夠優秀,也許我們與別人對比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是隻要肯努力,只要有夢想,我們都可以最後實現自己的目標。就像我們現在在大學一樣,只有試着去奮鬥,去努力,我們纔有可能成爲自己想要成爲的人。

電影中毛怪和大眼仔的友誼也令人十分感動,他們從一開始的針鋒相對,到最後走在一起成爲好朋友,互相幫助,團結協作,共同努力實現夢想,這一過程讓人感嘆不已。很多人一開始我們並不瞭解,往往需要走到一起去合作,去磨合後,我們才能看見對方的光芒,才能真正的接受對方。

讀《大學》有感 篇53

初次看《怪獸電力公司》的時候,我就被它的畫面所折服,我實在無法想象這是2001年的作品,一個電腦沒有普及,硬件配置極低,技術並不先進的年代。

《怪獸大學》是《怪獸電力公司》的前傳,毛怪蘇利文和大眼仔麥克是怪獸電力公司的傳奇組合,但卻沒人知道他們的奮鬥史。

故事裏,麥克是一個學習極好,被人們稱爲大眼仔的獨眼怪。而蘇利文呢,他是一個有着優良血統的怪獸。

在OK社這個小團隊裏,麥克憑藉寬廣的知識面和樂觀向上的態度,運籌帷幄,充分調動每個人的積極性,挖掘每個人身上的閃光點,將所有人擰成一股繩,斬關奪隘,最終殺到驚嚇杯總決賽。他可愛的外表決定了他從生下來就不可能是一個驚嚇專員,無論他再怎麼努力,但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領導者,他可以調動團隊,激勵團隊,拉近團隊,指引團隊向着一個方向前進,獲得勝利。蘇利文是一個實踐者,他不願意花時間在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他不會把事情搞砸,他能夠通過自身的先天優勢把工作做完整,但他不會費心力思考、不可能創造性地完成工作。老唐、泰瑞、泰銳、史乖寶、阿拱,他們也有夢想,他們踏實肯幹,但他們缺少一個領導者,給他們提供方案,指引方向。他們習慣了OK社沒頭蒼蠅般無憂無慮的懶散日子,但經過一番礪練,在奪旗比賽中,他們也開竅了,在充分理解了規則的基礎上,兵行險招,奪得勝利。

上帝是公平的,他創造了世界,就要給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安排守護者。各行各業都需要專業的人才來維持它的穩定運轉,來保持社會的平衡。每個人的角色不同,但對於眼前的工作崗位卻是不可缺少的,對於世界的意義也是同等重要的。

讀《大學》有感 篇54

週末,我和姐姐一起去電影院看了《怪物大學》。“大眼仔”在參觀怪獸電力公司之後,下定決心要考進怪獸大學學習驚嚇技能,將來成爲一名著名的驚嚇專員,讓別人對它刮目相看。長大後,他如願以償考入了怪獸大學。在這段時間裏還和毛怪互相仇恨, 麥克爲了證明自己是能成爲出色的驚嚇專員,闖下了大禍,被趕出麥克驚嚇學院,不得已選擇自己的死對頭毛怪。在大賽的報名現場,他向院長保證,如果他輸了,他就離開怪獸大學。同時院長也答應了他,如果他贏了,他和朋友能重回驚嚇學院。在比賽的過程,蘇利文和麥克漸漸地解開了心中的心結,成爲了好朋友。

也許,只有互相寬容成爲朋友,放下仇恨的自己一定與衆不同。我也曾經和好朋友們就爲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爲自己的利益不顧別人。記得有一次,我不小心打翻了同學的文具盒,筆、橡皮、直尺.....撒了一地,我趕緊把它一一拾起,並向她道歉,可她卻在班上散步謠言,從此,我和她成了仇人。看了這部電影后,我真爲我以前的做法後悔。

斤斤計較可使人互相爭吵,寬容可人使成爲朋友。

看完電影,我的腦海還不停地浮現出電影的情節:大眼仔四處遭白眼,受歧視,但它卻沒有自暴自棄,不辭辛勞,十分努力。雖然沒有華麗的轉變,但它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換做我們很多的人,面對這麼多的磨難,早就會變得不自信,選擇了放棄。還有長毛怪,它一直受到怪獸的尊重,但它爲了幫助朋友大眼仔,在比賽中,表現得十分勇敢,不畏懼任何困難,不顧一切地向前衝,儘管他做了弊,但他這種十分講義氣,爲了朋友無論是受到恥辱,身負重傷,也毫無怨言的品質,讓我十分敬佩。

讀《大學》有感 篇55

《大學》總結了人一生實現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爲人生的第一大學問。“修身”就是我們所講的“做人”。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做人,然後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進而纔有能力去治理一個國家,達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如果一個人沒有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麼,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會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所以說,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怎樣做人,不管他學富五車,有億萬財富,他的人生最終都是失敗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說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過來講,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則永遠被懷念、被學習。所以,古人說:“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

大雁南飛就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是一羣志同道合的夥伴互相協作、互相鼓勵、直至實現共贏的過程。它們總是喜歡排成“人”字飛行,在這種結構中,每隻大雁翅膀的扇動都會給緊隨其後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們順利完成長途旅行。

有人這樣總結說:一個團隊的生命力,不是技術,不是人才,不是資金,而是共同的信念和團結一致的步調。要做像白求恩一平的“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愛崗敬業,樂於奉獻。我們都是爲着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這個集體中來的。這是一種緣分,更是一種機遇,一種在履行管理職責中實現個人價值的機遇。而集體是我們每個人施展才能和抱負的舞臺,是走向成功的載體,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係。不斷增強工作的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就能自覺地把個人融入集體這個大家庭裏,與之同喜同樂,無私奉獻,貢獻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身體力行去實踐。按照日常對自己的反思以及改正計劃,要毫不遲疑地付諸於行動,把自己對做人的點滴領悟,迅速運用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在運用中學習,在實踐中體會,相信一定會有明顯的收穫。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敗是自大;人生最大的無知是欺騙;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嫉妒;人生最大的錯誤是自棄;人生最大的法寶是精進;人生最大的禮物是寬恕;人生最大的罪過是自欺欺人。

希望我們都能成爲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對人民有益的人,團結攜手建設我們的美好明天!

讀《大學》有感 篇56

自從從象牙塔進入五彩繽紛的社會之後,我才發現社會真的很大,不一樣的地方、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事情、不一樣的思想,世間萬象進入了我的世界。我看到的“世間萬象”大多是富有的家庭、別墅、豪車、美女、奢侈品,好像每個人都在追求這些,而我自己什麼都沒有,我總是不停地努力,甚至忘記了吃飯,忘記了睡覺,最後自己還是一無所有,於是我不停地工作再工作,結果努力的成果與慾望的比例趨近無窮小。我開始困惑,開始糾結,開始憤懣,開始討厭這個世界、討厭父母、討厭朋友、最後討厭自己,甚至覺得自己是一個虛無的存在。

也曾回憶起自己在少年時的快樂時光,父母從來不管我,但是鄰居家的奶奶每天都誇我能幹,說我成績好,會做家務,懂事,孝順,會照顧弟弟。有時候看到可憐的乞討者,還會把自己好不容易做小工攢下的零花錢都贈給了他。可是爲什麼長大了,這些都不再值得炫耀了呢?

最近有機會從繁忙的工作中抽身讀了一些儒學,原本我對儒學之類的書並不感興趣,覺得深奧難懂,並且是天方夜譚,現在發現,儒學是伴隨我們一生成長的明燈。其中最讓我感受之深的是《禮記·大學》,很多人說《大學》帶有理想主義色彩,但是我看了之後,覺得它向我展示的是人生進修的階梯,我從中受益匪淺。

《大學》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這是《大學》的三綱八目,是《大學》的核心。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是《大學》的三綱,意思是說“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古有八歲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十五歲入大學學習“窮理正心,修己治人”,這句話讓我明白,小時候學習的知識和技藝比較簡單和純粹,算到當今時代,也頂多算到大學畢業,學習的終究是能夠存活於世的最基本的本領。進入社會後,要學習的則是大學之道,窮理正心,修己治人,說到這裏,我才明白,工作之後,我的努力早已偏離了方向,而是在捨本求末,哪怕就是得到了別墅、豪車、奢侈品,對自己來說也不過是活在腐朽上的寄生蟲;在別人看來,也只不過稱你一聲“奢侈的有錢人”而已,對他們毫無意義。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意思是說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這是《大學》的八目,總結起來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照這八條人生進修的階梯,我發現,畢業後,我不僅沒有繼續要求自我進步,反而退到了最原始的狀態,就連小時候那最簡單,最純粹,最容易做到的事情,都做不到了。困惑、糾結、憤懣則是必然要出現的心理狀態。

《禮記·大學》,爲我打開了一扇重新瞭解自己,審視自己的心門,我經過自我反省,認爲自己選錯了追求的方向,人生的目標應該是讓自己內心充實,讓父母開心,讓身邊的同事朋友開心,讓全天下的百姓開心,而不是過分關注於自己眼前的一畝三分地,反思後,我決定做一個全新的自己,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爲自己的人生進修旅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