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與妻書》讀後感範文(精選14篇)

本文已影響 2.55W人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與妻書》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與妻書》讀後感範文(精選14篇)

《與妻書》讀後感 篇1

這個人的名字,永遠的鐫刻於冰冷的石頭上,有人記得,有人忘記,有人懷念,有人漠然。一篇兒女情長的訣別書,讓人記得的,遠遠,多過於他的生平和犧牲。然而,還是有人被遺忘,還是有人被歲月的輕塵一層層模糊掉曾經的名字,一如曾經車水馬龍的大唐,一如曾經千瘡百孔的晚清,被歷史的浪潮托起,又壓下,這一起一落間,便空空流轉了幾個輪迴。

不會不記得那一篇寫在白手帕上作別的遺書,好男兒爲國拋頭顱、灑熱血,奔赴刑場的前夜,用最濃的情意,寫下對妻子全部的愛戀。“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爲陰間一鬼……”每每讀至此處,喉頭便被噎住,忍不住眼眶就紅起來,通篇都是“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的繾綣情長,在血色腥風中,開出一朵絕美的情花。

誰給你選擇的權利,讓你就這樣的離去?

不是不愛,是太愛,愛到不能同生共死。從字裏行間可以看出,陳意映之前是盡知丈夫的危險,不捨得獨活的,她那一句“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吾而死。”早已表明了她的態度。然而,然而,她終究還是孤獨的活下來,爲了林覺民留下來的那個遺腹子,一個人,在剩下的歲月裏,將短暫的歡愛,咀嚼成蒼白的回憶。她的餘生,永遠被定格在1911年3月11日,一篇《與妻書》,是林覺民人世的絕筆,是陳意映苦難的開始,她的一輩子,從此就延伸於數不完的夜和載沉載浮的凌遲中,永生永世,爲那個名字輾轉不眠。

想來,陳意映不是沒有怨的。若能與林覺民同赴黃泉,對她而言該是件幸事,至少也是種解脫。而她不能,她只能將青春一點點放於寂寞中褪色、老去,把繾綣的一時,當作被愛的一世。覺,覺,覺……寂寞越深的時候,回憶就越清晰,殘酷就是這樣冰冷的一把刀、一根刺、一張網、一道牆,生生將靈魂抽離,看青絲變白髮,紅顏成黃花。只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十四個字,又怎能道得盡一個女子少年喪夫的苦痛和淒涼?

想來,林覺民不是沒有痛的。儘管他們的愛情開始於婚姻之後,他對陳意映的愛,卻是寫不盡的情深意長。我不知道這個二十四歲的年青男子在那一晚是怎樣複雜的心情,但是一篇《與妻書》,讓我們看到一個熱血革命者真實多情的一面。他不是神,他是人,一個用情極重極深的男人。他愛他的妻子,也愛他的國家,他可以從容的面對死亡,卻無法割捨摯愛的妻。聲聲血,字字淚,男兒柔情,到此時慟人心腸,寸斷難述。被這樣的男人深愛,是幸福的,也是痛苦的,放不下兒女情長,就只有夜守空閨、獨坐暗泣了。

歷史一頁頁的翻過,那麼多的名字,輕輕蒙上了薄塵。然而,終究會有一個名字不會被我們忘記,有那麼一段血色的愛情,冷凝成黛色的淚滴,掛在長滿青苔的石頭墓碑,見證血雨腥風中,兩個人的生死契闊。只看那百年黃昏,褪色成黯淡的一頁薄箋,空庭夜冷,十丈紅塵轉瞬就落成了青苔的記憶。

面前有不同的片斷閃過,交疊,似是那夜流淚作別的林覺民,又似手捧與妻書痛哭失聲的陳意映,又見空庭日晚,又見長門青苔,又見墨淚斑斑,又見鮮血淋漓……意映卿卿,意映卿卿,夜半驚醒的時候,是誰在哭溼的枕邊輕聲低喚?怕只怕縱使相見應不識,那蒼蒼白髮,那一臉風霜,那蒼白憔悴,那斷腸傷心。縱使不負天下,可是,終究還是負了雲卿。

齊豫的歌唱得低婉哀怨,再看《與妻書》,彷彿又回到1911年,看兩個紅色戀人,生死惜別淚眼婆娑。耳邊,有個渾厚深情的男生在吟哦: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爲陰間一鬼……”

不由大慟、淚流。

《與妻書》讀後感 篇2

時隔幾年,再次一覽《與妻書》,突然生出了一絲惆悵和悲傷。猶記得幾年前,第一次看到此文時,只覺林覺民的偉岸、高大,覺其願爲天下人之幸福而捨己之幸福乃是大義也,心中崇敬之情頓生。讀此文是,胸中熱血沸騰、澎湃激盪。爲其大義自傲,爲與之同爲中國人而自豪。如今在讀是,卻頓生出些許悲傷,如同當年老師所訴“當你們時隔幾年再觀之,體會、心得將大相徑庭。”初聞,不以爲意,只覺林覺民乃國之英雄,人之標榜。然,隨着年齡增長,開始接觸愛情,體會愛情,才終於明瞭,當年心中忽略掉的那時我們所無法感同身受的難以承受的失夫之痛。

讀此文,聞的“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心中悲情忽起。如此相愛着的人兒,要用怎樣的心情寫下一封絕筆信?要抱着怎樣的心纔不會讓愛着的人受傷?要怎樣才能讓她明白“吾不想吾先汝而走”是真心的?然“第以今日時勢觀之,天災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可以死,吾輩處今日之中國,無時無地不可以死”又何以眼睜睜看着對方死,雖不想吾想汝而死,但天下之人“不當離而離者,不當死而死者,不可計數”又怎可爲自己之幸福而斷送他人之幸福。初讀是,覺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此乃當世之豪傑英雄也。然,現在觀之,卻多了許多的無奈,爲自己不得不與妻子分離而無奈,爲國家之現狀二奶,爲天下人之不幸無奈。

從前,只是不停的謳歌林覺民的深明大義,卻忘記了在背後默默承受失去丈夫痛苦的女子。隨着年齡的增長,逐漸的明白了家庭的責任,知道了女子的不易,丈夫先自己而去,留下一雙兒女和年邁的雙老,獨得自己一人承擔,故以此文了表敬意。

《與妻書》讀後感 篇3

《與妻書》顧名思義就是給妻子的一封信,這封信是林覺民在1911年黃花崗起義的三天前即4月24日晚寫給其妻子的訣別信。

這封信最讓我感動的是開頭的第一句話“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爲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時,淚珠和筆墨齊下。”對我的感受是林覺民在開頭時就告訴其妻子,直抒胸臆,表達了他對其妻子不捨卻不得不離開的心情。

《與妻書》語言很真,富有感情,很快就在我的腦海中浮現出場景——林覺民是含淚寫着《與妻書》的;而妻子看《與妻書》時,哭紅着的眼睛,時不時哭着,一手拿着書信,而另一隻手卻用袖口擦着時不時從眼睛裏流出的滴滴淚珠,抽泣着,而在她身旁的孩子也在哭泣着,哭紅的眼睛很讓人心疼,林覺民的妻子還懷着孩子,還未出生,但我卻似乎已經感受到了她肚子裏的孩子也在一邊聽母親訴說,一邊也在哭泣,而林覺民的父母也在一旁哭得已經不省人事了。這便是我讀《與妻書》感受最深,最真的感情了!

當然,在我的腦海裏浮現的也不止這幾幅,也有林覺民和妻子相愛的場景,在畫面中一家人生活得其樂融融,十分幸福。真讓人羨慕嫉妒恨啊!但我同時又爲這個結局感到可惜和惋惜,對上天的不滿,爲什麼結局是這樣的?真讓人爲之一顫。

在林覺民的筆下,有句話讓我很深刻:‘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我而死。’其意思爲:與其讓我先死,不如讓你先死。當我剛看到這句時,有些驚訝。但後來才理解涵義,發現她其實是爲他的妻子着想的。好感人啊!

最後林覺民是爲了國家而犧牲的,我也理解他的做法,在那抗日時期,在國家和家庭之間,他毅然的選擇了國家,因爲他知道沒有國家,就沒有家庭,這也是爲了千千萬萬的家庭着想啊!看出他偉大無私奉獻的精神!同時也有他身爲中國人的那種偉大的愛國精神,深值我們去學習!

《與妻書》讀後感 篇4

今天我們上了《與妻書》這篇課文,我閱讀課文以後很有感觸。很多人也高度評價《與妻書》這篇課文,認爲這篇文章寄託着作者崇高的深情厚誼。

也有人說不讀《出師表》不懂什麼叫忠真,不讀《陳情表》不知道什麼叫孝順,而不讀這篇《與妻書》就不知道什麼叫真愛。《與妻書》寫於廣州黃花崗起義之前,是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寫給妻子的絕筆信。

《與妻書》這封信的字裏行間無不透露出這位烈士對於妻子的深深厚意,而面對國家危難,不得不捨下兒女情長毅然投身革命等各種情感在文章真情地流露而出。讀完這篇課文以後,我深深地受到了感動。我清楚地意識到過去的國家正是處於危難關頭,當時的起義烈士用他們的血肉之軀抵抗了清朝血腥鎮壓。面對着國難臨頭,任何一名有血有肉有志的人都應該挺身而出,那是一份怎麼樣的豪情。

總的來說,《與妻書》讓我們讀懂了真愛,也讓我們深深意識到一個光明時代的意義,人人當要努力奮鬥共同爲營造光明時代做出努力。

《與妻書》讀後感 篇5

“吾至愛汝,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赴死也……”這是林覺民在起義前一晚忍痛寫下的《與妻書》被譽爲“天下第一情書”。這是林覺民與陳意映深情而悽美的愛情見證。

瞭解他們的故事後,所有人都會爲他們彼此的愛而動容。他們之間本可一起白頭偕老,只可惜“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腐敗、混亂的國家燃起了林覺民的一腔愛國熱血,決心參與起義。林覺民到日本留學,兩人只得隔海相望。怎奈鬆崗明月三千里,天不許歸期!

可惜世人心結難解,哭了無數有情人。兩人相隔兩岸,越是不見,越是相見;越是相見,越是不敢……陳意映於林覺民來說是何等重要。千頭萬緒,不必言明,她已是他紅塵中牢不可破的牽絆。所以出於他對她的愛,讓他敢於英勇就義赴死。

於是,那個人就這麼走了,除了思念和回憶,什麼也沒留下。死前的一個晚上,他最牽掛的,還是他的意映,正照應了那一句話:你還會在我心裏,但我不會在你身邊。她朝思暮想的那張臉,那個人,終究是見不到了。流年就是那樣無理殘忍,稍有踟躕,它就偷樑換柱,叫人撕心裂肺,再難回頭……

人情縱似長情月,算一年年,能得機會圓?或許民國時期的愛情大都是這般……既稱塵緣,便似喧囂,來爾復往,不可追矣。

老舍先生說:“從前車馬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從前沒有胭脂,女子的臉也只爲心愛的人而紅。”林覺民也是如這般,愛一個人,用了一生;用了一生,愛一個人。也許在林覺民死後,陳意映也曾幻想他還在身邊,兩人對着月亮一起細想……只可惜早已天各一方。

緣長可,短可。盈盈淺笑,翩舞驚鴻,難抵心中離別愁。君憂妻悲情難訴,借酒澆愁心尤苦,卿深夜樓閣人影孤。不知世間何人影成雙……墨硯成空,殘燭搖曳把相思盡數焚去,隨風飛過萬丈塵寰,古鬆刻下的往昔,終成了斷不盡的飄搖跌宕。

白首深情是歲月的善舉。於是時間奔流,得以見證人間在漫長歲月裏所有的永恆與不朽。

《與妻書》讀後感 篇6

今天,我們學了林覺民的《與妻書》。首先,林覺民在信中敘說了與妻子無法訴說的痛苦與不能相見的原因。文中寫日常生活,確實可以體現出他與妻子的情深,其中的“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確實如詩如畫。他所寫的文章,語言有特色,也頗具文采。對住室簡單地的描述,足以見其高超的寫作水平。“回憶后街之屋,入門穿廊,過前後廳,又三四折,有小廳,廳旁一室,爲吾與汝雙棲之所。”寥寥幾字的簡單描寫,體現了與妻子的深情。當他從日本回來,參加起義,爲了讓妻子明白他的家國情懷與大仁大義,在信中寫回憶,寫兩人的感情,而不是講空洞的大道理。寫與夫妻之間誰先死的玩笑與調侃,寫他哄妻子的溫柔場景。這讓我更能體會他對妻子的愛。

讀完全文,我體會最深的便是林覺民崇高的思想境界。開頭寫“意映卿卿如晤”,標準的情書開頭,之後寫“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便讓人一下子感到爲國家而犧牲,舍小家保大家的精神是多麼的可貴。兒女私情與國家民族大義如此天衣無縫地交織在一起,更讓我感覺到了林覺民的鐵血俠義與柔情。假如沒有他們在國家安危之時,爲中國拋頭顱灑熱血,又怎麼會有今天現在不受疫情干擾,安定強盛的國家呢。面對革命先烈,我們更應努力學習,將來爲國出力。

讀史書,懂人情,明使命。

我們不會忘記林覺民等革命先烈爲我們作出的犧牲。

《與妻書》讀後感 篇7

“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這是情人間最高的境界了吧。

許多人一輩子都在探尋:到底何爲愛情?卻鮮有人得出最終結果。但是,在民國時期,卻有對戀人演繹了一場超越肉體,超越生死,超越靈魂的,讓天地都爲之動容的完美愛情神話。

1911年4月24日,在起義的前三天,林覺民寫下了爲後人所動容的《與妻書》字字血淚,讓人含淚。“吾作此書,淚珠與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這是一種怎樣的不捨之情啊!但是,國難當前,國賊尚存,這讓這位愛國的熱血青年不能爲兒女私情而棄國家於不顧。

身懷一腔報國熱情,“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爲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爲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多麼遠大的抱負,多麼理性的思考。林覺明能捨身爲國的精神讓世人所感嘆。

雖然與妻子是封建的包辦婚姻,但是,二人在新婚之夜一見鍾情,並定下了死生契闊。共同生活的三年時間,留給妻子陳意映的,多爲甜蜜,多爲歡欣。這些回憶支撐了這個女子爲期一年的生命,但最終,卻因憶夫成疾,終在,丈夫就義後的一年,也駕鶴西去。死時的她,面色雖蒼白,但是嘴角依然含着一種解脫般的笑容。也許,這對她來說是最好的結局了吧。二人雖未成連理枝,但亦可同爲比翼鳥,從此海角天涯,不離不棄。

面對國家與愛人,林覺民雖有不捨,但依然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天下。面對生者與死者,其妻意映也含淚支持丈夫的選擇。

一個是滿腔抱負,學富五車的海外學成歸來的才子。一個是端莊賢慧的大家閨秀。二人看起來像是兩條不會相交的平行線,但是,越演繹出一場壯美的愛情故事。這不能說不是一場曠世之戀啊。

《與妻書》讀後感 篇8

十多年前,在高中課堂上學習林覺民《與妻書》時,雖然自己尚是不諳世事風情、懵懂初開的少年,不能完全讀懂其中的繾綣與決絕、矛盾與苦痛,但那種感動卻是源自心底,有着撕心裂肺般的痛楚、悲愴。十多年來,這篇文章一直深深銘記在我的心頭,和韓愈的《祭十二郎文》、袁枚的《祭妹文》一起被我視爲最至情至性、令人柔腸百折的“悲”文,每有觸及,便不勝感慨,悲從心起,爲作者悲,爲他心愛的妻子悲,爲他們忠貞愛情所遭遇的不幸與無奈悲。今年4月27日是廣州起義九十年紀念日,在這個日子,我不禁又想起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想起林覺民和他的《與妻書》。

儘管林覺民和妻子陳意映是奉父命結婚,先結婚後戀愛,但兩人感情非常深厚,《與妻書》便是最好的證明。林覺民在廣州英勇就義後,消息傳到家中,陳意映悲痛欲絕,曾萌生自殺念頭,欲跟隨林覺民而去。後經林覺民雙親跪下求她念在孩子尚年幼,需要母親照料,她才放棄自殺念頭。但過了一年多,終因思念林覺民過度,終日鬱鬱寡歡而病死,在他們令人斷腸的故事中又添了一份辛酸。

《與妻書》是林覺民在1911年廣州起義的前三天4 月24日晚寫給陳意映的。當時,他從廣州來到香港,迎接從日本歸來參加起義的同志,住在臨江邊的一幢小樓上。夜闌人靜時,想到即將到來的殘酷而轟轟烈烈、生死難卜的起義以及自己的龍鍾老父、弱妻稚子,他思緒翻涌,不能自已,徹夜疾書,分別寫下了給父親和妻子的訣別書,天亮後交給一位朋友,說:“我死,幸爲轉達。”寫《與妻書》時,林覺民滿懷悲壯,已下定慷慨赴死的決心,義無反顧,在信的第一句,他就毅然決然地告訴妻子“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爲陰間一鬼。”寫信時,他“淚珠與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心中滋味無以言表。爲“助天下人愛其所愛”、“爲天下人謀永福”,他置生死於度外,拋卻與愛妻的兒女情長而“勇於就死”,大義凜然、無所畏懼地積極投身到推翻清政府黑暗腐朽統治的武裝起義中。

在那樣一個即將面對生死訣別的時刻,林覺民在寫給愛妻的訣別書中,不可能再說什麼甜言蜜語,也不可能抒發什麼豪言壯語,整封書信從頭至尾娓娓傾訴的就是他“以天下人爲念”、不惜拋卻兒女情長、置生死於度外、捨身參加革命的堅決與執着,以及他對愛妻的留戀與不捨。眼看就要踏上兇險之路,和自己的親人永別,再堅強的人也難免心碎腸折。林覺民也同樣是肉身凡胎,有着七情六慾、兒女情長,面對即將到來的生離死別、與愛妻嬌子的永別,任他鐵石心腸,也不可能不傷悲,不淚涌雙眼?但他畢竟是胸懷大志、“以天下人爲念”的革命者,面對生離死別雖然傷悲,卻悲而不戚、悲而不哀,沒有“小男小女”們那般悲悲切切、哭哭啼啼,而是滿懷悲壯、大義凜然,表現了一個革命者以天下爲己任,追求正義與真理,捨身取義的高尚情操和寬廣胸懷,令人肅然起敬。

《與妻書》惟其感人,就在於它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到處都是濃得化不開的真情,纏綿悱惻而又充滿激情,充滿凜然正氣,爲國捐軀的激情與對愛妻的深情兩相交融、相互輝映,叫人斷腸落淚,而又撼人魂魄、令人感奮。雖然已時隔九十年,但文章的魅力依然,作者對愛妻的那份真情、那種“以天下人爲念”、捨生取義的革命者的氣度風範,依然令人動容,而且將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與妻書》讀後感 篇9

《與妻書》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寫給愛妻的絕筆信。我具體不記得第一次看到這篇文章是什麼時候了,那時候由於閱歷和情感的積澱膚淺,似乎也讀不出什麼味道。以後反覆讀過好幾次,今天再讀時,忽然意識到該寫點什麼了。

回想80多年前的那份真愛,我想只要是一個人,一個有血肉有情義的人,無不爲這篇文章的真摯而動容,爲這種至誠的大義之愛而感喟。

《與妻書》起筆非凡,書信的開頭就表現出了作者高超的駕馭語言的能力。“意映卿卿如晤”,是這份絕筆信的開頭。“意映”是作者愛妻的名字,即陳意映,而“卿卿”是作者對愛妻的尊稱。“卿卿”二字一般是用於妻子對丈夫的尊稱,作者用在此,可見對妻子的敬佩與尊重。林覺民是知識分子,曾東渡日本留學,歸國後,在家人的介紹下,他和陳意映結爲連理,二人恩愛情長,後因林覺民加入愛國同盟組織,常年奔波在外,不曾照料妻子,因而心中一直存在着內疚與虧欠。在今壯志未酬事業未竟之際,他不能忘懷的還是自己的愛妻,而愛妻的形象已超過了單純的夫妻之愛,爲了稱呼他,他用了“卿卿”二字。此二字比“親愛的”多了敬重,比“尊敬的”多了親切。“如晤”即好像會面的意思。由於革命的原因,作者與妻子聚少離多,有時候好幾個月不曾見面,今天在獄中恍若夢中一般,想起了愛妻的音容笑貌,好像看到了她的倩影,彷彿回到了愛妻的面前。當然這一見面就有好多話要說,要對自己摯愛的妻子說,而這些話是拖欠愛妻的,是以前從未說過的,在以前也是不可能說出口的,因爲愛的表露永遠都是在生離死別時。

這是一封家書,這是一封百年情書,但這又不是一封普通的情書、家書,字裏行間閃爍着革命志士犧牲一已之利,“爲天下人謀永福“的光輝思想和高尚情操。爲了安慰妻子,爲了使妻子能夠理解他“以天下人爲念”的博愛情懷,在信中,他反反覆覆地傾訴自己對妻子的真愛,說明正是將此至愛之情推及到天下人,所以忍心捨生取義的道理。作爲妻子,她明白了個人“親情”要服從革命需要的道理;作爲妻子,她明白了爲天下人幸福可以犧牲個人一切的道理。多麼深明大義的妻子啊!

《與妻書》讀後感 篇10

今天,在爸爸的推薦下,我讀了《與妻書》這篇文章,是林覺民在跟隨孫中山抗清起義前三天爲妻子所作。當時,林覺民知道自己在戰場上必死無疑,但是他爲了給祖國帶來和平的生活,視死如歸,不畏犧牲,這就是他與妻子最後的訣別。

從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林覺民強烈的愛國精神。他爲了國家,爲了人民,不惜一切代價要推翻腐朽的清王朝。他明知道自己會死於戰場,但他爲了中國,不惜犧牲,慷慨赴死。他明明特別愛他的妻子,但是他對清王朝的恨遠遠勝過他對妻子的愛!而正是因爲他愛妻子,他纔會像文中說的那樣“淚珠與筆墨齊下!”他死於戰場上,他不痛苦嗎?當然痛苦!但是他對將來天下太平的喜悅與期盼,遠遠勝過痛苦!林覺民是用個人的生命,換來全天下中國人的幸福!

新中國的成立,是無數像林覺民這樣的革命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付出生命的代價換來的,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太平日子,我們不能忘!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許許多多像孔繁森、葉欣等等這些默默無聞的英雄們,他們心繫百姓,堅守崗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同樣的,我們不能忘!而我們,作爲新時代的少年兒童,在新的時期,肩負着新的歷史使命,我們應該以他們爲榜樣,爲了祖國的繁榮富強,爲了人民的富裕安康,發奮圖強,好好學習,提高本領,爲祖國的未來添磚加瓦,努力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我們更是要牢牢謹記,時刻不能忘!

《與妻書》讀後感 篇11

林覺民的《與妻書》是非常非常有名的。很早之前,我也曾通讀一遍——大致是初中吧,那時太小,讀完一遍只感慨有情人難以完滿,隱隱也有怪責林覺民拋下妻子,讓她後世孤苦之意。甚至由此認爲他那句“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牽強附會,是爲自己開脫之語。

但後來漸漸長大,脫離了豆蔻年華的那顆自以爲是的少女心,也更瞭解當時的背景和愛國的熱血,便愈加爲書信內所表達流露的浩浩正氣,以及大丈夫的責任於己所折服。誠如他書信中所說:“然遍地腥雲,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夠?”那是一個動盪不堪,支離破碎的年代。所有的和樂,安康,幸福,美好,都被“戰爭”二字攪得粉碎。那是最暗無天日的歲月,一次次侵略,一次次踐踏,真真是國將不國

我未曾親自經歷過或親眼見證過那段染血的歷史,那灰暗屈辱的百年,但僅僅從蒼白的文字裏所感受到的萬一,便足夠讓我心痛悲涼了。我心疼當時的人民,哀婉祖國的河山,也痛惜我中華民族。

我是極愛極愛中華的。所以我更尊重,敬佩他們。可能沒有人相信,但我自己知道,那是真的。我曾看到過譚嗣同先生的一段話,那時候的感覺微妙極了,就好像有一小道激流,不住地從心頭沖刷而過,癢癢的,又特別的舒服。這不是藝術的渲染又或誇張整改之語,而是我真正的感受。到讀完時,甚至有了些微嗚咽的衝動。我無法描述這種“被折服”,終了了,也只能嘆一句大丈夫。他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於是我又想到了在那之前的甲午戰爭和在那之後的八年抗戰;想到了那一場浩浩蕩蕩席捲全國的愛國運動;想到了新中國終於成立時人們臉上的神情。

我們的生活蒸蒸日上,然後很多人便選擇了拋棄和遺忘。許許多多的人,嘰嘰喳喳地抱怨生活的不美好不幸福,數落社會的殘酷和制度的缺陷,覺得自己被生活蹂躪,被幸福拋棄,被世界遺忘。可是,我們夠幸福了。我們可以堂堂正正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我們可以擁有這塊美麗富饒雄渾大氣的.土地,我們可以安安穩穩地居住在我們的根系上並一直居住下去,我們有一個雖然不夠強大但一天天發展進步的後盾。當初爲了這些,多少人拋頭顱灑熱血?就因爲一句“中華人民站起來了”,又多少人熱淚盈眶,覺得就此死去也再無遺憾?!林則徐說:“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林覺民說:“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爲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 汝身之福利,爲天下人謀永福也。”

這就是一個民族的骨氣,這纔是一個民族的骨氣!所謂浩然正氣,所謂大丈夫!

《與妻書》讀後感 篇12

哽咽已久的天空終於忍不住低低抽泣。樹葉沙沙應和着,爲淒涼的黑夜畫上傷疤。此刻,萬物死寂,怒風陣陣……

一個微弱的光,在黑暗中閃閃爍爍。只見他雙眼含沙。黑色的墨菊開在筆尖。眼神隨着筆尖的滑動而變化着,筆一頓,沉如深淵;筆一提,淚墨齊下;放下筆,已是淚眼模糊。與妻子的朝朝暮暮在心田中慢慢陳釀,頓時五味雜陳。

初雪剛落,一輪圓月掛在天上,皎潔的月光,筆直灑下,穿過稀疏的梅花落在雪地上斑斑駁駁。也和她並肩而立,時而低低竊語,時而掩面而笑。她的笑聲如銀鈴般清脆,笑容比那初放的紅梅還要耀眼。她那麼美好,他怎麼能讓她的臉出現一絲一毫的哀傷呢?於是,他決心,今生寧願她舍他先去,也不願自己先死徒留她一人日日悲慼。

然而天不遂人願,爲何要生於今日之中國?生於奸官污吏霸道橫行的中國!生於遍地狼犬殘害同胞的中國!生於列強勢必瓜分的中國!生於天下有情人離散兩地,眼成穿而骨化石的中國!“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他愛她勝過一切,可唯獨,唯獨黎明百姓!他知道只有流血犧牲纔會喚醒華夏兒女奮勇反抗。他負她一人,卻不負天下人!

可他沒有選擇,視死如歸的想法伴隨着每一次令國人羞憤的事件的發生而更加強烈。國破家亡,沒了國何來家?縱然肝腦塗地也要鬥爭到底!

讀完,我的臉火辣辣的。林覺民既然捨棄生命,捨棄摯愛也要讓祖國復興!那麼我又有什麼推脫責任的理由呢?“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華夏兒女們,讓我們勇敢地扛起肩上的責任吧!

《與妻書》讀後感 篇13

萬籟俱寂的夜,唯有嫋嫋燈光瀰漫一方小小的書房,不覺中,一粒淚珠滾落,在書頁上,化開了,淡淡的一抹,卻化不開眼眶裏那一層濃濃的霧。書頁上那一字一句透着墨香,鏗鏘有力,似又蘊涵了萬般柔情,那是烈士林覺民寫給妻子陳意映的最後一封信,經過了歲月的沉澱,更滲出了他們崢嶸時光裏最深沉的愛情。

沒有華彩的標題,令人眩目的辭藻,“與妻書”三個字便代表了一切,原件寫在一塊手帕上,那是一塊方方的小手帕,寄寓了林覺民偉大的人格以及他與妻子至死不渝的愛。燈光下,我細細地咀嚼回味着書中的每一句話。開篇的“卿卿”二字溫柔細膩,似一股暖流涌入胸腔,這般感人。

“吾至愛汝”,一個丈夫的心聲,想必早已哭斷了他妻的肝腸,連我都潸然滾落了淚珠。“吾誠願與汝相守以死。”“吾居九泉之下,遙聞汝哭聲,當哭相和也。”“今人又言心電感應有道”。一句句,一行行,那麼的情真意切,扣人心絃,書桌前的我默默無語,唯有淚千行。深摯的愛埋藏在心底昇華成了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無奈間,大局爲重,覺民犧牲流血在所不惜,而與妻子,他只盼來生再見!讀《與妻書》,讓我領略到了一個真正的男人應該具有的品質——剛毅不屈,大義凜然。他將小愛熔鑄成了大愛,成全了千千萬萬他人的愛。

合上書頁,我的眼前浮現出林覺民寫此信時的悲傷無奈,亦是那麼昏暗的燈光下,他用顫抖的手寫下對妻子最後的懷念,心房裏莫名被割了一刀般,無助地滴落鮮紅的血液。而千里之外,意映她每日盼君還,望眼欲穿,卻依舊是失落孤獨。但她支持丈夫的事業,只因她胸懷天下。慢慢地回想,信中還隱含着覺民他高尚的情操,他英勇無畏,捨己爲人,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精神隨着他們的愛一起凝華,結成比血液更濃厚的情感。

當世間的一切都煙消雲散的剎那,愛永存,點點滴滴,細節之處發人深思。“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記得女作家三毛曾在丈夫荷西因潛水意外去世之後說過這樣一段話:“感謝上天今日活着的是我,痛着的也是我。如果叫荷西來忍受這一分鐘又一分鐘的長夜,那我是萬萬不肯的。幸好這些都沒有輪到他,要是他像我這樣的活下去,那麼我拼了命也要跟上帝爭了回來換他。”一樣的愛情,一樣的傷痛離別,亦在詮釋夫妻之間那一種無私的品質。

覺民,我也懂你的愛,你的抉擇,肩負時代的使命,那是一種責任,但你也有家的責任。我瞭解你的痛苦,你的兩難。正因爲這樣,更提升了你的人格,讓你更加偉岸不屈,相信你的妻子你的孩子也一定會以你爲榮,哪怕相聚已無期!

讀《與妻書》使我瞭解,愛可以使一朵鮮花變成一座花園,也可以使一滴水變成一條小溪。愛是那樣的偉大,將兩顆心緊緊相連,天荒地老;將兩個人的一輩子纏繞在一起,不離不棄。亦讓我明白,一個真正的偉丈夫更需要一個能擔負起重任的肩膀,一顆真正善良的心!

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爲連裏枝!你們的愛情雖未能天長地久,撼天動地,卻默默地感動了每一個相信真愛的人!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而你們的尊嚴更讓人肅然起敬!面對現實,似乎所有的人都要在失去之後才瞭解那種情的珍貴,但留下的只有傷感。何不在未失去時就好好珍惜,不留遺憾?

意映卿卿,再一次呼喚你的名,今夜我的筆沾滿你的情,然而,我的肩卻負擔四萬萬個情,鍾情如我。

《與妻書》讀後感 篇14

此刻,在我句讀完最後一個標點,手中的筆滑落的瞬間,我突然難以抑制地趴在桌前放生大哭。我盡乎絕望地相信,也許有生之年,我不會再讀到像這樣一封催人淚下的情書了,再也不會了。這封在血與火、愛與恨、生與死之間洗煉成的《與妻書》,像一首卓絕的詩,烙着愛的訣別,註定了只能在那樣一個風雲涌動的動盪年代高傲地絕版!

一方錦帕,四四方方地承載着棱角分明的情與愛的告別,在那個星月無光的不眠之夜,林覺民赴死般的情懷那樣決絕,明知不可爲而偏欲爲,爲了以身相殉的革命,爲了理想盡頭的共和,他只能選擇拋棄小家與妻子陳意映。滴不盡的血淚,化不開的濃墨,手中墨汁欲滴的筆不知如何在錦帕上運筆,告訴意映他選擇拋棄她了嗎?告訴意映他要死了嗎?不知道啊,他們經歷了那麼多場分別,卻都不是爲這最後一次生與死的分離做的彩排啊!

他於如漆的暗夜裏回味內心最明媚的記憶:“初婚三四月,適冬之望日前後,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汝並肩攜手……”忘了離別,忘了生死,只記得他與她的低語淺笑,溫暖如春。啊,愛這麼短,遺忘卻這麼長,“汝不能捨吾,其時時於夢中得我乎!”此後,他會成爲意映夜夜的驚夢,日日的折磨,林覺民不知道未來載沉載浮凌遲一般的歲月,他的意映該如何獨自熬過那些似乎永不止休的日日夜夜……

管不了這麼多了,垂死的中國需要鮮血來祭拜供養,壓制的民心需要用炮火來引發,,“天下人不當死而死與不願離而離者,不可數計,鍾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爲了天下更多的妻子不再像意映一樣流淚,爲了更多的丈夫不再如自己一般掙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用血與火、靈與肉、肝與膽來奠基他輩之人爲之共同追求的名爲共和的夢想!佛曰: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意映,只能成爲林覺民心中永生那以彌補的虧欠……

一燈如豆,太暗了,太暗了,世界留給林覺民的只是這樣一點微弱的稀光啊,照不亮前方,照不亮愛情,他有多愛她呢?如果情愛可以丈量,我相信一定會是萬丈無限。林覺民書“吾至愛汝,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小愛點亮大愛,他愛着意映,也愛着中國,正是他對意映愛的信念,支持着他爲了天下人的幸福而視死如歸啊!

感天動地的愛必將以翻天覆地的時代作爲背景來陪襯,轟轟的炮火在歷史中迴盪,如雨的子彈與人得血肉沉悶地撞擊,在昏天黑地中開出一朵朵明豔的血花。黃花崗,歷史不會忘記的地方,林覺民的墳墓,陳意映的噩夢。“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爲陰間一鬼……”別了,意映,別了,至愛的人,爲了我的愛,爲了你腹中的小覺民,好好活下去,“吾居九泉之下遙聞汝哭聲,當哭相和也!”

嗚呼哀哉!我相信生命不可以天長地久,然而愛情,卻可以!

我懷着景仰之心無限嚮往革命年代的愛情,愛情是革命的酵母,催生了波瀾壯闊的國仇家恨,而仇恨又滋長了愛情,革命使愛情在折磨與掙扎中走向無比聖潔的殿堂,如璀璨的神話,熠熠生輝!激盪的年代,熔鑄了凜冽的愛與凜冽的恨,凜冽到無情的戰火也只能退卻爲背景。小愛交織着大恨,用血與火來縫紉,到底是革命成全了愛情,還是愛情成就了革命……

有風吹過,吹走了我含淚謄抄的《與妻書》,我伸出去的手終是沒能碰到它,我看見潔白的信紙在風中飄零,像一首遺失在風裏的訣別詩,伴愛遠走高飛……

我突然有些相信了,剎那也能永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