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中國精神中國人》讀後感(通用14篇)

本文已影響 9.98K人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國精神中國人》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國精神中國人》讀後感(通用14篇)

《中國精神中國人》讀後感 篇1

近日讀了一本季羨林先生的演講和文章的集子《中國精神·中國人》,第一次讀這樣的書,但是可以整體體現出季老的想法,我認爲還是很有感觸的,應該寫一寫,多年之後再讀,然後進行比較,看看有沒有新的發現,畢竟閱歷很能影響一個人對於事物的看法。

季老是09年去世的,他經歷了時代的變遷,跨入21世紀之前,他有着很多憧憬和嚮往,當然也有很多對20世紀的批評和他看到的可能順延到21世紀的不好的風氣。在我看來季老就是一個預言家,或者不如說是季老對社會有很透徹的分析更準確,因爲他老人家說的問題在現在看來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先談一談大的方面吧,季老認爲“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之前都是西方的文明引領者社會進步,如今該輪到東方文明瞭,這同中國的崛起,東亞地區逐漸繁榮的現實是溫和的。季老還講西方的文化主張分析,任何事物都要不斷地分解,一部分一部分地分析,直到不能再分爲止。不說這樣的方式好還不是不好,它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使地球變得越來越糟糕。而反觀東方的文化是綜合的,講究全局統籌的,應該是醫治社會問題的良藥。不論東方文化是不是要重放異彩,我們首要的問題是傳統文化已經被丟失的差不多了。

季老在上個世紀就已經看到社會的浮躁,年輕人所謂新潮的思想帶來的是多麼無趣的行爲。現在看來季老的分析是極爲透闢的,全社會的人都聚焦在“權”、“錢”上,唯利是圖,過去樸素的民風淡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遠了,過去我們日子雖然過得窮,但是人是健康的,每個人都勤勤懇懇的工作,積極向上,如今那樣的日子好像不存在了。

很難想象中國作爲東方文化的重要代表,她的未來是什麼樣的,當然會變好這是毋庸置疑的,我希望未來中國的強大是有精神力支持的,中國人信仰了五千年的傳統不能丟失,這不是封建,這是真正意義上的民族性,失掉了民族性,中國就要病了。

季老已離去多年,這世上早就沒有了大師,只剩下了一代代地追隨者,你是我是大家都是,我們有責任把大師的精神傳承下去,讓這中華民族再現盛世雄風!

《中國精神中國人》讀後感 篇2

坦白地說,在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的閱讀興趣並不大。我是1990出生的,雖然不願意被別人這麼稱呼,但不論如何我確實是個實實在在的“90後”;

而季羨林先生是20世紀初生人,雖然此前經常聽到、看到媒體和大學時的老師對他做出這樣那樣的評價,但讀季老先生的書,這還是第一次。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和我預想的完全不一樣,它的內容絕不刻板、枯燥,相反的,讀了幾頁之後,我就被季老先生的語言魅力吸引了。

《中國精神·中國人》這本書共分爲五輯: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中華文化必將復興;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我的夢,我的希望;和年輕人聊聊天。收錄的是季老先生在不同時期針對自己一些觀點所做的雜文,涉及的內容廣泛、時間跨度比較大。通讀全書後,我受益匪淺,一些觀點雖是在十幾、二十年前闡述的,但時至今日仍不覺得落伍過時。結合自己的教師工作,我想就兩點談談自己讀完這本書之後的一些感想:重視德育教育、愛國主義的傳承。

在本書中收錄的《我對未來教育的幾點希望》一文中,季老先生提到他的兩點希望是切切實實地增加教育經費以及重視大、中、小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和倫理道德教育。這是他於1999年所寫的一篇文章,時至今日,隨着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對偏遠地區教育的支持越來越多,第一點希望已經可以說是實現了。而第二點希望,在今天的學校教育中,也是不盡如人意的。作者在文中提到,“抓學生思想教育,應該從小學抓起”,但當今從小學到大學的人文素質教育及倫理道德教育一一或者直接成爲德育教育,在內容設置、教材編排上仍然存在問題。大學時期我們曾在一門課上探討過“教材幼稚化”的問題,小學教材我不瞭解,但我還記得大四實習的時候,在初二給一班站起來甚至比我還高、思想上也比較成熟的學生講同學朋友、我愛我家等內容時的小尷尬,當時我就在想,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而言,品德課安排的這些內容不會很幼稚嗎?這只是我個人在德育課教學過程中發現的一個問題。對於德育教育而言,面臨最大的問題仍然是不重視。小升初考數語外、中考考數語外物化、高考只有文科生考政治,但此時的政治課知識性明顯要強很多,德育作用已經弱化,而到大學的思修與法基、毛概、馬哲等與德育“沾邊兒”的課更是許多學生的“必翹課”。

季羨林先生經歷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文革、改革開放等等我國曆史上的“標誌性事件”,這本書的內容是季老先生作爲一代中國人、一代中國知識分子所闡述的“中國精神”,書中所提到的一些國人身上存在的問題,在今天不但沒有解決,反而有變本加厲的趨勢。我們作爲教育工作者,應該反思一下,自身的工作有哪些是應該、可以繼續完善的,這不僅僅侷限於德育教育、愛國教育兩方面。值得我們敬仰的前輩遺留下來的“精神”該如何傳承下去?

這些“精神”,一定要傳承下去。

《中國精神中國人》讀後感 篇3

“平靜而受到庇佑的心態能夠讓我們認清事物的生命:那就是充滿想象力的理智,那就是中國人的精神。”這句話是辜鴻銘這本《中國人的精神》裏最想闡明的一個觀點,也便是這本書裏論述的主題。

選擇一本書就猶如選擇去了解一種思想,選擇這本書首要的原因也就是想了解到底什麼是中國人的精神,想知道要從什麼方面來談這個何其廣泛的“精神”二字。其次的原因也便是這位偉大的學者—辜鴻銘給我的影響,他精通九個國家的語言,獲得了13個博士學位,還翻譯很多的古文經典到國外,在這麼優秀的一個人筆下會說出哪些不一樣的話語呢?

或許是看的書太少,思想很淺薄,不得不說看的不是很懂,很多語言理解都有點問題的感覺,所以看的有點吃力。看這本書應該要把自己置身於寫作品的那個年代裏,否則會很有意見分歧,至少在我看來如此。這本書的寫作背景是在晚清以來,中國的形象被嚴重扭曲,於是1915年被稱爲“老怪物”的辜鴻銘先生就用英文寫成了《中國人的精神》,旨在用自己的筆維護中國文化的尊嚴,改變了部分西方人對中國的偏見。

知道這個寫作背景也就不難理解他把中國人描繪的過於美好了,他在書中寫道:“中國人最奇妙的特性,我想在此說明,是當他過着精神的、孩童般的生活時,他仍然具有精神和理性的力量,這是中世紀的基督教徒或任何其他原始的民族所沒有的”,這些過於美好在今天看來就有點自欺欺人的感覺,因爲我不知道我們真的這樣美好嗎,我有點懷疑。辜老先生還認爲孔子爲中國人民做的最偉大的事情是他賦予了他們一個真正的國家觀念—這是一個國家真正的、理性的、永恆的、絕對的基礎,而且藉此,他使這一觀念形成了一種信仰—國家宗教。其實我不是很懂這句話,類似這樣的有很多,所以看這本書有點艱澀。

或許是新時代下思想的轉變,身爲女子我也就很不同意書中講述的在中國,是由於妻子的無私和責任感,允許中國的男人們擁有侍女或妾,我認爲一夫多妻是一種時代的烙印,也是一種制度的畸形,三從四德束縛了女子,許多的緣由致使現在的男女依舊不平等。思想產生碰撞纔會真正懂得一些東西,講述了諸多碰撞,但整本書還是很富有哲學色彩,值得一讀的。這本書在討論“精神”二字時着重講述的是中國人生存的精神支柱,精神是一種微妙而靈敏的平衡,也好似一種信仰。瞭解自己的不足也不妄自菲薄這便是整本書透露的一種思想,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這本書無疑是轟動西方的大作,極大的維護了中國人的尊嚴。

《中國精神中國人》讀後感 篇4

我算是明白了。

有這麼幾類人:我們大部分人,就是一直在學習的過程,面對一堆知識和觀點的時候,並沒有抱有敵意,經常恍然大悟(當然說不定是經常左右搖擺);另有一部分人,或者第一種人到了後期,開始學會有自己的想法,對於很多東西都開始有選擇接受了,有時候不自覺的也開始了成見和頑固;再有一部分人,是引領觀點創造觀點,它一定有它的支持者,甚至成爲改變歷史的名字,任何一個信仰(宗教及革命),無不是煽動起家;最後一部分人,從一開始,無論是強大的內心還是強大的智商,一開始就完全是自己的一套體系,不幸的是,這一套與整個社會都不太和+諧,更不幸的是,他有才華有名氣又好鬥於是成了個怪物。比如辜鴻銘。於是,他的智商加上固執只能引領着他一步步構建好自己的越來越“理直氣壯”的歪理大廈。

他自負到不會改變。那些被他時不時提起來的反對西方物質文明的學者,僅僅是因爲他們的觀點對他有用;以他的學識,假想敵的觀點他不提起罷了。而真正狂傲的人,也會對真理謙遜。跟他觀點對立的陳獨秀,一樣自負有才且還有個共同愛好,一生卻一直在不停的否定自己。金庸也不停的顛覆之前的風格,幾乎所有有追求點的文藝工作者,都喜歡百變,無論是閒來無聊還是努力超越,這其實是很可愛的。

美洲散文集裏面有幾篇政客的尖酸文,相當那個啥。我沒有參加過什麼辯論隊,中學時倒是參加過辯論活動,也不太記得了。就是覺得,兩種觀點存在時,自說自話,引經據典,偷換概念,甚至攻擊,這算是觀點碰撞嗎?這樣的話,直接打架不是更好?

比如中國人的精神,論中國婦人,論納妾,他用他的那點子中國底兒,說着英文向老外傾倒。幾句古文幾句詩詞,順帶來個其他地區的地域歧視,就代表了中國人溫文爾雅,中國婦人熱愛自虐,納妾制度完美至極。

而面對對手,他接着用他的利口,尖銳地指出對方的技術性錯誤。於是否定其觀點。我暈,寫一個錯別字不等於不知道1+1=2。再一個招數就是書中反覆重申同一觀點,現實中外文狂飆,睥睨衆人,沒社交禮儀了,這些個出風頭的招數,哪個跟觀點的碰撞有關?這也就是那時候大家喜歡熱鬧,思想自由些。要不然,猴戲早一邊歇着去了。要學白展堂:“跳舞,我不行;打架,你不行!打架講究穩準狠,整那些沒用的幹啥啊?”

ps:他的所謂英國羣氓主義,看了半天,應該說的是英國民主。德國是正義的,憎恨混亂的;而英國羣氓是造成混亂,於是激發了正義的德國的軍國主義,於是戰了爭。該怎麼做呢?把人民馴化成中國人,啥事兒也沒有了。

人類的知識存在上萬年,不是爲了一個固執的老頭的特立於世而去爲其所用。看了他的書,他被那麼多人關注,是因爲他用他的花裏胡哨的才華與行爲藝術,讓時代終於記住了轉型期還有這麼個聲音。就像是人類進化中,倔強的闌尾。發了炎了,誰記不住啊!割了拉倒。

ps:我覺得哈,那個經常寫出讓人警醒的好文的蘇維埃師兄,在其他方面無疑是犀利的進取的。在涉及到憤青體系時,完全就是上面提到的第四種人。ok,完全同意西方不是好東西理論,而且從統治者角度講,用法家的思想治國是利於統治的,問題是,我們沒有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不行嗎?利於統治就一定利於進步嗎?不說尋找一個在維護國家強大與保證人民權利的平衡點,不說少點七十碼李剛門,反而怪人民發帖子看韓寒。puei!就中國的歷史來講,國家掛了,絕不是人民的原因,也不一定是人民的力量,但一定是人民的痛苦。

我暈,怎麼寫這麼遠,能通過不?

《中國精神中國人》讀後感 篇5

作爲當代中國青年,我們應該以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和態度去面對生活、面對社會呢。青年是社會的希望和未來,對國家和民族應該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最近,我閱讀了有近代中國文化怪傑之稱的辜鴻銘先生所著的《中國人的精神》。這本書從真正的中國人,中國禮儀,中國語言 —— 以此來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並揭示其價值。寫於上個世紀初的一戰期間,正當歐洲文明陷於危機,辜鴻銘的目的很明顯,爲陷於危機的歐洲,甚至整個世界文明指出一條出路。目的,是去嘗試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並揭示其價值。即儒教傳統下的中國文明。

《中國人的精神》原載 1914 年的《中國評論》, 1915 年更名《春秋大義》在京出版,並很快被譯成德文,一時轟動西方。全書闡述了中國傳統文化對西方文明的價值,在當時中國文化面臨歧視、中華民族遭受欺凌的情況下,其影響尤爲特殊。

理解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你必須具備的三個特徵:博大、精深、淳樸在這部著作中辜鴻銘把中國人的精神概括爲以下幾個方面。

中國人的精神第一個就是紳士性。是沒有強硬、苛刻、粗魯和暴力。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醜陋、庸俗、愚昧、狡黠的,但卻並不可怕沒有侵略性,沒有荒唐,沒有邪惡。中國人確實有很多缺點,但這些缺點中卻又透露出幾分可愛。第二種精神就是強烈的同情心。真正的中國人過着一種感情的受人類影響的生活,可能有時會被人說成忽視了應該做的事情但是確是自由的過着一種真實的、感覺的生活。書中還談到了中國的語言和無法繞開的中國的文明。

作者認爲漢語是一種心靈的語言,所以真正的中國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靈和成人的頭腦的人”。 而書中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就必要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

不可否認,辜鴻銘所強調的那種 “ 中國人的精神 ” ,確實是令人嚮往和懷念的。 老先生對中國人和西方人及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比較中,推崇中華文化、儒家文化,認爲中國人是深沉的、博大的、純樸的和靈敏的。在文中,辜先生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鼓吹儒家文明,救助西方文明等論調裏在當時的西方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在他看來,西方人懼怕上帝和法律,所以需要外在的強制力去進行約束。耗費了大量的財物去供養 “ 閒人階層 ” ,更是對人本身造成了強大的約束,這種約束進而促使人走向極端,這也是對 20 世紀初的列強覬覦中國的一大主因。 如今的中國,儘管有一批傳統文化的捍衛者,卻在日益西化的大衆面前顯得那麼蒼白無力。所以會有人總是 覺得“西方月亮比中國圓”,從而忘掉根本。 以我們當代人的眼光來看,我們對自己民族的優秀文化須繼承和發揚,也要學習和借鑑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科技,絕不能有那種民族自大的心態,從而能讓我們民族的文化在與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融會貫通中繼續發揚光大,造福於我們的中華民族。

辜鴻銘是一個天才。學貫中西、精通九種語言、獲得 13 個博士學位。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文化,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語翻譯到西方。曾爲六國使節當翻譯。憑三寸不爛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文學大師列夫 · 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被印度聖雄甘地稱爲“最尊貴的中國人” …… 辜鴻銘,是應該被歷史記下的。 探索中國人的精神,沒有也永遠不會結束。

《中國精神中國人》讀後感 篇6

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我會不邀遊伴,不與父母,必會攜我的知心好友——書,來陪我遊歷明川大河。因爲我確確實實被我的這一位良師益友所折服。

何謂“良師益友”?我想閱讀書籍將會是最完美的答案。品茗書香,進入我神馳已久的書海,在其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遨遊,我把生活的喧囂拋諸腦後,在天堂飛翔。因爲閱讀我聽懂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明白了“書如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領悟到了“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中華文明如此多嬌,引得無數文人競折腰。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口到,眼到”。讀書之時,我對古人之雲心領神會。我喜歡把指尖輕劃在書頁上,享受那集富韻味的書質;喜歡口中不斷朗誦文中之精髓,讓那婀娜多姿的文字在我面前翩翩起舞;更愛讓自己的思緒插上翅膀,不斷揣摩,思考文學,飛到文學的彼岸……

仍記得往日裏,茶餘飯後之時,總願意一個人坐在家門口,看着落日的餘暉,帶着崇高的敬意欣賞辜鴻銘老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穿過晚霞,我彷佛看到一個世紀前中國文明被“進步”的西方文化衝擊的時刻,幾乎所有所謂的進步分子都要將西方文化全盤代替中國文明,有一個堅強不屈的聲音宛如開天闢地般咆哮,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般捍衛中國傳統文化!

他的淳淳細語迴響在我的耳畔“中國人的性格和中國文明又三大特徵,正是深沉,博大,淳樸,此外還有靈敏”。我頷首沉思:百年前與百年後,都有人崇洋媚外,誰來傳承中華文明和優秀得道德傳統?他告訴了我,在許多生活的瑣事之中,透其細節我們都能摸索到中國人的精神。平日裏,父母教育我們要尊老愛幼,我們注重的禮節孝悌,這難道不是我的中國文化優秀得傳承嗎?

是否還記得1861年北京的戰火,那是從“萬園之園”圓明園升起的硝煙。正如雨果反語所言,西方的“文明人”劫掠東方“野蠻人”的圓明園。在醜陋貪婪中,西方人摒棄了他們所謂的道德約束,喪失了他們的信仰,宗教,法律。而我們中國人即使身處在戰爭年代,“粗繒大布裹生涯”,依然自強不息,“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就是我們中國人骨子裏流淌的無可言語的文雅和傲骨。最終戰勝艱難險阻,建設美好新中國。

我迷戀着“‘一個永不衰老的民族’,一個‘擁有了永葆青春的祕密’的民族,這個‘像孩童一樣過着心靈生活’的民族”。這句話,因爲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不朽的精神!

白馬過隙,我們的祖國來到了21世紀,她在充滿着鳥語花香的陽光大道上前行,歷史的重任擔在了我們每一箇中國人寬大的臂膀上,中國不斷前行,不斷在充滿未知的富強之路摸索,而我們應該要拿起我們的“武器”——中國人的精神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我們的日月新天。

《中國精神中國人》讀後感 篇7

在真正的中國人身上,有一種閒適的、平靜的、穩重成熟的氣息,就像你在一塊冶煉適度的鋼鐵中看到的特質一樣。——辜鴻銘

初讀這句印在封面上的話,好似發現了靈泉寶玉一樣,驚喜之餘會心一笑,便開始靜心拜讀辜鴻銘先生的大作。民國時期大師雲集,名作也頗豐,可謂是中華史上最後一個文化燦爛的時代了。高中時對這個時代有一些瞭解,對這個時代的人特別敬佩,過於敬佩便不敢輕易走進,不敢輕易翻開他們的著作,每次都要先正身靜心安神,雖然很多時候求甚解而不得,讀完亦酣暢淋漓

這本《中國人的精神》有點抽象,我的智商還不足以悟得其中大道,僅有一些感想想寫下來,也不妄我讀它一場。

“在中國戰爭是偶然的,然而在歐洲戰爭卻成爲了一種必然。我們中國也可能會發生戰爭,但是我們不會生活在持續不斷的戰爭陰影之下。”對比中歐歷史就會發現這句話的妙處,中國二十多個正統王朝,每一次大一統都是一次長期的和平,少有百年大戰。和平的連續性在當時的世界可謂非常之罕見。再看歐洲,經歷了一千多年中世紀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因而中世紀或者中世紀的早期在歐美普遍稱作“黑暗時代”。這樣比較起來,古代中國人民要幸福得多了。如今歐洲也不太平,中東地區戰亂不斷吶。

本書最關注的是中國的人性類型,以反駁阿瑟.史密斯的《中國人的特徵》。當時的外國人寫中國人的特徵難免狹隘,不能深入。但通讀本書,覺得作者筆下的中國人也不可代表千年來的中國人,甚至以我一孔之見,不能代表清末民國時代的中國人。

書篇上的有句話是對真正中國人特徵的概括,閒適,平靜,穩重成熟,總覺得這是一種君子特質,是君子之道,可當時的中國雖信奉儒家思想,然而教育並未普及,我想小商小販,鄉野村夫不會有這種精神。至少魯迅先生筆下那爲數衆多的麻木看客們不會有此種特質。而且本書作者筆下的中國人是良民,順民,道德之民,良順二字的近義詞近乎麻木。尤其到中國婦女這塊,中國婦女皆是典型的良家婦女,三從四德,勇於奉獻我覺得這些婦女,看似“幽閒”,實則悲哀,穿越到現代恐難有立足之地。他對中國婦女的描寫,毫不吝嗇讚賞之詞,像爲過去的時代作碑文一樣。總之時代不同我是不敢苟同。

全書中最欣賞的是學漢語需要保持一顆孩童之心,這樣你就不僅可以進入天國,而且也能學會漢語。這句話是作者給想學漢語的外國人說的,有點幽默有趣,也頗有道理,現在我們常說要有一顆赤子之心,看來學語言學文化都需要持赤子之心,初心不變方有所成呀,上可入天國,下可知古今。

書讀的一知半解,也許我還沒到這本書的適用年齡,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斗膽胡評大師之作,也是爲了進一步理解此書,過些日子,腦子好使了定當再拜讀一番。

Lina說,其實對於辜鴻銘老先生最初的認識來源於蓋爺,就記得某節歷史課上,蓋爺提到的北京大學的一個依舊留着小辮子的老教授,精通好多國家的語言,是一個相當厲害,又相當有意思的一個人。本來是預備和33一起讀這本書來着,無奈內容太過枯燥繁雜,就放棄了,所以,只有33讀完並寫下這篇讀後感悟。

《中國精神中國人》讀後感 篇8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一個國家何嘗不是如此。而《中國人的精神》講述的就是那民族命運墮落的時代裏中國的傲骨!

我們中國人平常所說的所寫的都是要用到中國的語言的。在說的過程中,我們說話的語氣我們說話的神情說話的動作,都會影響到所說的話要表達的情感。在寫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掌握修辭手法文段格式表現形式,都會影響到所寫的文章要表達的情感。中文是一種心靈的語言,一種詩的語言。中文並不難,與其說它難,那是因爲中文最重要的是它的深奧,它不像其他語言一樣簡單,它還要我們賦予給它一種新的活力用來表達我們的深刻感情。中國人可能對自己本國的語言並不太瞭解,他們會說會寫,可是他們可能不會表達。中文是中國的精髓,他可以將深沉的思想和真摯的感情融匯在極其簡單的語言中。我看到書裏有那些將古詩翻譯爲英文的例子,我覺得翻譯的很厲害,可是看完翻譯後,我覺得有些東西還是原來好,翻譯完才發現譯文失去了原來語言所蘊含的精華與深奧。一首古詩那麼得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這樣的中文可以讓人耐人尋味細心琢磨。可是英文出來了,那麼明白直接,卻與原來的文章衝突了,不是嗎。中國的語言可以表達很多想要的表達,你可以讓它深奧,可以讓它古典,可以讓它高雅,可以讓它清新脫俗……當你學習完中國的語言,你可以凌駕於中文來學會表達。

中國的歷史或許在你的眼裏很恥辱,很愚鈍,但是請你原諒過去,每個人都有最愚笨的時候,更何況是領導者呢,感謝他們在歷史所犯過的錯誤,可以用來警醒我們。歷史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捱打,中國人就此開始拼命地努力。中國人的精神是那些研究過中國的外國學者所不能體會的,他們沒有試過中國那些慘敗的歷史與過去,過去的硝煙,過去的槍炮,過去的灰色,深深地紮根在每一箇中國人的心中。爲了拼搏,爲了目標,爲了自己,好好地活着。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恥辱中國的榮耀,都是中國人所能領悟的。就算國外有再多優秀的外國學者,就算是偉大的漢學家,能夠與中國人談論漢語,那也許是一種諷刺。沒有其他國家的人能夠體會那種驚心動魄的場面那種在生命最後時刻的逼迫從不低頭的毅力,中國人是應該爲自己是中國人而驕傲。不要總是羨慕別人,別忘了自己的光芒。

作者有段話讓我記憶猶新:“真正的中國人也許粗糙,但粗糙中沒有粗劣。真正的中國人也許醜陋,但醜陋中沒有醜惡。真正的中國人也許粗俗,但粗俗中並無好鬥和囂張。真正的中國人也許狡猾,但狡猾中並無陰險。”就算中國人外貌性格心靈等方面有缺陷,也許你會討厭會嫌棄他們,甚至嘲笑諷刺他們。請你們知道,中國人有一顆比任何國家都要善良都要美好的心靈。中國人的精神是所有的嘲笑所有的厭惡所有的冷漠後涅槃重生的,它們帶着它們新的希望,用一種高尚的品質闡述給那些想要了解他們的人聽。

《中國精神中國人》讀後感 篇9

坦白說,看完大名鼎鼎的晚清大學者辜鴻銘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之後,我很有些失望,我失望於這位享譽世界的文人學者,並沒有多麼高深和高明的見解,不可否認辜鴻銘先生的學識是淵博的,遣詞造句的能力也算是出色的,但對於一位學者而言,最最重要的是思想,看了他1915年所寫的《中國人的精神》,我深感失望,因爲辜鴻銘先生的思想依然是兩千年前儒家文化的那套思想,我覺得有些悲涼。

《中國人的精神》是一本雜文合集,或者準確一點說算是論文合集,包括了《中國人的精神》、《中國的女人》、《中國的語言》、《約翰·史密斯在中國》、《大漢學家》、《論漢學一》、《論漢學二》、《暴民崇拜及戰爭的出路》共八篇文章,在辜鴻銘先生的眼中,中國人的精神可以用溫文爾雅來形容、也可以用利他精神來形容、還可以用良民宗教來概括。但其核心就是兩條,忠君和孝親。仁、義、禮都是圍繞着“忠”和“孝”來展開的。也許在百年前之世界,對於西方人而言,他們看到了辜鴻銘先生的文章,從另一個角度理解了集體主義或者說家國文化,但如果用現代的陽光和進步的思想,可以說辜鴻銘先生完全被儒學給毒害了。如果論中國人的精神,我以爲不能用“忠”和“孝”來詮釋,或者換一種說法,“忠”、“孝”是不能夠完整準確的界定中國人之精神的。如果論中國人之精神,我認爲“重集體而輕個人”可以算是比較準確概況表述。歷史學已經告訴我們,中國曆代王朝更迭,絕對不是“忠”、“孝”兩字形成的。同時還有更深入的一點,雖然統治階級一直用儒學來傳播中國文化,但老莊的道家文化、墨子和管子等人的思想從來都沒有在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中消失。“兼容幷包”可謂之中國文化的精神。

在辜鴻銘的文章《中國的女人》中,三從(從父、從夫、從子)依然被這位學貫中西的大學者視爲理所當然之事,而且還用了一大堆廢話和假話來爲納妾這種落後文化辯護。客觀說,我看完這篇《中國的女人》之後,對辜鴻銘先生大大的失望了,我沒有想到一位接受了西方哲學思想的學者,居然能夠厚着臉皮昧着良心爲中國落後的納妾文化和歧視婦女文化辯護。

誠然,對於中國的文化,以及中國人之精神,我們應該要有該有的.自信和自愛,但自信和自愛的時候,我們也需要清楚,任何一種文化,任何一種精神,都是不可能完美無瑕的,而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女性的歧視、對婦女的不尊重,這是我們需要客觀承認的事實,可惜辜鴻銘先生並沒有客觀的審視自己的文化。

自信本沒有錯,但自信過了頭就變成了自負和自大,對於一位學者而言,自負和自大也就沒有了進步的動力。

當然,在100多年前,不可否認辜鴻銘先生對中國文化傳播向世界是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但這不能彌補其在《中國人的精神》這本書中所犯下的錯誤。

如果有讀者看了《中國人的精神》,希望不要被辜鴻銘的錯誤之思想所影響。

不過如此而已罷了!

《中國精神中國人》讀後感 篇10

第一次聽說辜鴻銘是在初中三年級的時候。在那個傾向於崇拜的歲月裏,這個學貫中西,精通多國語言,卻又極端保守的鴻儒自然是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然而真正捧讀他的著作確是多年後的今天,退去了初中時的那份天真與幼稚,對辜鴻銘的認識從平面地仰視到立體地正視,關於對他的一些評價也學會了更客觀、辯證地去對待。

在黨課老師推薦的閱讀書目中,《中國人的精神》一書引起了我的極大興趣,不爲別的,就因爲它的作者是辜鴻銘。認真拜讀完該書,心中泛起點點漣漪,現整理如下:

首先還是簡單介紹一下該書,《中國人的精神》共有四十節,在辜氏的所有著作中,可算是最有影響、較能反映他思想風貌的作品。本書主旨在於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從對中西方的宗教、哲學、語言、婚姻、女性、道德等等許多方面進行對比中肯定了中國文化的價值所在,極力鼓吹儒家文明較之西方文明的優越性。

從文化角度來看這本書,《中國人的精神》一書放映出的作者的思想風貌,總體上來說,它是偉大的。從現在的視角來看,它又是不夠客觀全面的,有許多地方是存在不足與缺漏,甚至是錯誤的。比如說在維護君主制與納妾制等這些腐朽的東西方面。辜氏總是極力地爲自圓其說,但其說法是有許多牽強之嫌的,對於西方文明也存在着先入爲主的偏見。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本書對於傳播中國的思想文化,推動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作用,它爲西方瞭解中國的東方文化打開了一扇窗。

“我們不能苛求古人!”這是我們對待歷史的應有的態度。聯繫當時的外部大環境,我們會發現辜氏那顆火熱的中國心以及那份自尊自重的中國人情感。在中西方文明發生衝突,幾乎所有的中國先進分子都主張全盤否定中國的傳統文化,毫無保留地吸收西方文明之時,辜鴻銘卻勇敢地站出來捍衛中華傳統文化。也許該書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就只能留下一個形象的記憶,如同辜氏那條傳奇般的小辮子一樣,不過成爲他頑固守舊的生動象徵罷了,可是我卻從中看出了他那顆火熱的中國心,正如他在北京大學講課時對學生們公開說過的“我們爲什麼要學英文詩呢?那是因爲要你們學好英文後,把我們中國人做人的道理,溫柔敦厚的詩教,去曉喻那些四夷之邦”那樣。儘管他的觀點中有許多是從頑固保守的立場出發,向西方不適當地宣揚和維護了本國文明中的一些糟粕,可在那個背景下,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讀《中國人的精神》一書,我看到了一些不客觀,這讓我想起了最近暢銷一時的《中國不高興》中的許多關於民族狂熱主義的不當觀點。雖然兩者都是對中國不能很客觀地去正視,然而我認爲這兩者還是不能等同起來看待的,因爲他們的出版背景與意圖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更多的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推銷,儘管其中包含不少的腐朽思想,可是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時代,對不同的民族可能具有不同的價值,而後者則更多的是無視中國的實際,盲目地自大,毫不負責地譁衆取寵,這種狂熱缺乏冷靜、科學地思考如果被社會接受,那麼其後果將是不堪設想的!

因此,讀完本書與聯繫當下,掩卷沉思,我認爲“正視中國”在新形勢下顯得非常有必要的!我們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三十個春秋,我們的成就固然是舉世矚目的,但是我們卻無法因此而忽視了我們的社會存在的種種矛盾,只有正視這些存在的矛盾,努力地通過更加深入地改革與開放,在發展中去解決發展所帶來的問題纔是我們的出路所在,而不是盲目地爲今天的成就歌功頌德,甚至以此爲資本,鼓吹諸如《中國不高興》等狂妄之說。

正視中國,就是要保持冷靜的頭腦,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態度去科學地剖析當今天下的形勢,沉着地應對每一個挑戰,抓住每一次機遇。一步一步地去實現我們的大國夢想、建立起我們的大同世界。

《中國精神中國人》讀後感 篇11

首先不得不說辜鴻銘是一個天才。一個學貫中西、精通九種語言、獲得13個博士學位的超人。

這本書是1915年出版用全英文寫成的《中國人的精神》,辜鴻銘用自己的筆維護了中國文化的尊嚴,改變了部分西方人對中國的偏見。而且此書寫於上個世紀初的一戰期間,正當歐洲文明陷於危機,辜鴻銘的目的很明顯,爲陷於危機的歐洲,甚至整個世界文明指出一條出路。目的,是去嘗試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並揭示其價值。雖然我個人覺得部分思想也有極端之處,但是正如豆瓣ID黎旭所說,在辜鴻銘所處的那個幾乎是要全盤否定東方文化的歷史條件下,針對一種極端的思潮,或許只有用另外一種極端去予以抵制,才能達到一種真正的平衡。

此書,我看了前面三部分:真正的中國人,中國婦女,中國語言。字裏行間透露的作爲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很多精神也的確是我們國人所擁有的。但是辜先生的部分解說也有偏頗,但是在那個時代來說,辜老先生對東方文明的宣傳實在是功不可沒無可厚非的。此書中表達的和描述的中國人是他過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卻具有孩童的心靈這樣一種生活。即真正的中國人具有成人的頭腦和孩子的心靈。因此中國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祕密是什麼?難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達理的結合產物。什麼是正義的法則?正義的法則就是真實、守信、忠誠。如今在中國,不需要自然力量來保護自己,公正和爭議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義務是必須得到服從的東西。

當然關於中國人的精神,還需要我們來進行更多更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中國精神中國人》讀後感 篇12

近日用零碎的時間讀完了辜鴻銘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其中的內容讓我更深層次地領悟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真正的中國人的精神。

這本書的作者辜鴻銘先生學博中西,號稱清末怪傑,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20世紀初,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可見他當時在社會上的影響力。

書中,辜鴻銘認爲,要估價一種文明,必須看它能夠生產什麼樣子的人,什麼樣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評那些被稱作中國文明研究權威的傳教士和漢學家們實際上並不真正懂得中國人和中國語言。他獨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那個人必須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純樸的,因爲中國人的性格和中國文明的三大特徵,正是深沉、博大和純樸,此外還有靈敏。

他認爲中國人是特別講禮貌的人。真正的禮貌的本質是考慮別人的感受。中國人有禮貌,是因爲他們過着一種心靈生活,他們知道自己的感受,因而也容易考慮別人的感受。中國人的禮貌,雖然沒有日本人的禮貌那樣周全,卻讓人舒服,因爲它是,正如法國人完美表達的那樣,是心靈的禮貌。相反,日本人的禮貌雖然周全,卻不那麼讓人舒服,它可以說是一種排練過的禮貌--類似於戲劇作品中用心學習的禮貌。這與直接來自心靈的、自發的禮貌不同。事實上,日本的禮貌好像沒有芳香的花朵,而真正禮貌的中國人的禮貌有一種芳香,來自心靈的名貴油膏的香味。

他還論述了中文的問題。漢語口語的容易根源在於它是一種極其簡單的語言。它是一種沒有語格,沒有時態,沒有規則與不規則動詞的語言。事實上,也不存在語法或其他任何規則。因此,對於中國人來說,漢語口語本身並不是一種很難的語言。但是對於那些來到中國的受過教育的歐洲人,尤其是半受教育的人來說,即使是漢語口語也是一種很難的語言。他認爲漢語口語是一種完全未受教育人的語言;事實上它是小孩的語言。當那些有學問的漢學家堅持說漢語是如此之難時,歐洲小孩學習漢語口語卻是如此的容易。因此他認爲學習漢語要把自己當作一個小孩,你將不僅進入天堂之門,而且也能學好漢語了。

然而書中有一些觀點我不太贊同。例如納妾制和維護三寸金蓮。但書中的主旨精髓還是值得我們去借鑑的。

到底中國人的精神是什麼?那並不是那麼簡單就可以回答的。此書通過中國人的精神,中國女人,中國語言,約翰在中國,一個大漢學家,中國學幾個方面闡述了中國人的精神。辜老先生通過許多例子和對比深入剖析了中國人的精神。我覺得中國人的謙虛是最可貴的並需要延續下去的,中國人的精神也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也借鑑別人的好的地方,中華民族才能發揚光大,而不再出現八國聯軍侵華時期被人欺凌的狀況。作爲新時代的中國人,我認爲要借鑑書中有益的部分,努力做一個深沉、博大、純樸和靈敏的人。

《中國精神中國人》讀後感 篇13

中國人的精神,首先是存在的,儘管也曾出現過危機,至少它已經延續了數千年,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在《中國人的精神》這本書中,寫道,用一個詞可以把典型的中國人所給你們留下的印象歸納出來,那就是“溫良”。

作者認爲,中國人的本性是溫文爾雅的,中國人幾乎是完全過着一種心靈的生活。所以說中國人是典型的“溫良”,但今時今日,西方人口中的“溫良”二字或多或少都帶着一點貶義的味道。爲此,我想借麥加溫博士所言:中國人的溫良,不是精神的頹廢的、被閹了的馴良。中國人的溫良意味着沒有冷酷、過激、粗野和暴力,即沒有任何使諸位感到不快的東西。

從現實生活中的細節我們可以發現中國人的“溫良”精神無處不在,中國人的精神是一種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正是這種品行,中國人熱愛和平,尊重值得我們尊重的萬物。這裏提到的溫良,就是一種源於同情心或真正的人類的智慧的溫良──既不是源於推理,也非產自本能,而是源於同情心──來源於同情的力量。中國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種情感的生活──這種情感既不來源於感官直覺意義上的那種情感,也不是來源於你們所說的神經系統奔騰的情慾那種意義上的情感,而是一種產生於我們人性的深處──心靈的激情或人類之愛的那種意義上的情感。

所以,中國人需要“溫良”精神,發揚“溫良”的精神。

《中國精神中國人》讀後感 篇14

二十世紀初,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辜鴻銘是何許人也?他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臘文、馬來文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創造性地翻譯了中國“四書”中的三部——《論語》、《中庸》和《大學》,並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原名《清流傳》)和《中國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義》)等書。這位“清末怪傑”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文化,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譯到西方。憑三寸不爛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俄國文學大師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被印度聖雄甘地稱爲“最尊貴的中國人”。

《中國人的精神》一書的主旨,是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鼓吹儒家文明救西論。它是一戰前後也就是五四時期世界範圍內興起的東方文化思潮的代表作之一。也許如今的中國人不再像是辜鴻銘所寫的那樣,可是設想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就可以感受到一個固執癡狂的學者以洞透世情的老辣與火熱純淨的童心堅守着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情懷。這個倔強執拗又特立獨行的人,用他的尖銳老練的文章展現出他對西方文化利弊的獨特分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褒揚和推崇,對同胞們去親就疏,去傳統而就舶來的行爲之痛心與責備,通過這本書,通過其特有的“理性激情”滿滿地宣泄出來。

在這本書裏,辜鴻銘把中國人所有的行爲都歸結爲精神的附屬品。在他的另類推論裏,認爲人類自身的自私與怯懦產生了商業主義,從而造成了英國的羣氓崇拜的泛濫,導致了德國的強權崇拜教和軍國主義,並最終促成戰爭的爆發。而控制軍國主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道德力量。而中國文明中的這種使軍國主義失去必要性的道德力量,便是“良民宗教”。

那麼,中國人的精神究竟是什麼?辜鴻銘認爲,“中國人的精神第一個就是紳士性,紳士性並不是天性軟弱,也不是脆弱屈服,而是沒有強硬、苛刻、粗魯和暴力,真正的中國人可能是粗卑的,但粗卑之中並沒有粗野;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醜陋的,但它的醜陋並不可怕;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庸俗的,但庸俗之中並沒有侵略性;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愚昧的,但愚昧之中卻並沒有荒唐;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狡黠的,但在他的狡黠之中卻並沒有邪惡。”作者由此推論出中國人的第二種精神就是強烈的同情心,因爲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生活在強烈的同情心之中,這是一種心靈的生活,也是一種感覺的生活,這是由於中國人把身體作爲一個有機體而產生的自覺或不自覺。由於真正的中國人過着一種感情的或受人類影響的生活,可能有時會被人說成忽視了應該做的事情。辜鴻銘在書中還談到了中國的語言。中國的語言在他眼裏是一種心靈的語言,它是用心靈思考和使用的,而不是像受過理性教育的歐洲人那樣用大腦和智力來使用。他還認爲真正的中國人過着成年人的生活而具有孩子的心靈,也就是說,真正的中國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靈和成人的頭腦的人”。“與其說中國人的發展受到了阻礙,不如說它是一個永不衰老的民族”,一個“擁有了永葆青春的祕密”的民族。這個“像孩童一樣過着心靈生活”的民族,對於抽象的、刻板的科學技術當然是沒有興趣的。

而且在書中,多是中西比較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辜鴻銘在把中國文明和歐洲現代文明進行比較的時候得出這樣的結論:現代歐洲的宗教,使他們的心靈而不是頭腦得到了滿足,哲學使他們的頭腦而不是心靈得到了滿足。西方人認爲中國人沒有宗教,作者也認爲,作爲羣體的中國人在某種程度上沒有嚴肅的歐洲式的宗教,中國道教和佛教的廟宇、寺院和道觀更多的是邊緣化了的消遣娛樂的場合。然而,與其說沒有宗教,還不如說中國人不需要宗教。辜鴻銘認爲儒學的真正偉大之處就在於給人以正確的國家理念,並把這種理念上升爲一種宗教。儒家的哲學和倫理體系,是可以代替宗教對人類社會和文明產生影響和教化作用的,是這種人類社會與文明的綜合體儒學取代了宗教。

這本書雖然有着一些比較偏激和迂腐的主觀思想,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全書去感受辜鴻銘在時代之下的不安與期盼,去了解中國人精神和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拓展一些關於中華民族與中國國家在哲學及政治層面的理解。“如果說中華民族之精神是一種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那麼,民族精神不朽的祕密就是中國人心靈與理智的完美諧和”,但願“中國人的精神”的思考與探索之路能夠一直走下去。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