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湘行散記》讀後感(通用15篇)

本文已影響 3.55W人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湘行散記》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湘行散記》讀後感(通用15篇)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1

沈從文一生坎坷,我對他印象最深的是他對自身的髮妻的追求。那份校園愛情的淳樸,如果他追求的湘西乾淨純粹相融相合。然而,這樣無慾無求的人一生歷經坎坷確是上天的不公。

沈先生在談及自身說,我從不遵循君子道德之道,只有藝術家的探幽燭微的勇氣。施蟄存先生說沈身上有着“苗漢混血青年的某種潛在意識的偶然奔放”。這一瞬間,讓我想到了某位來自中亞碎葉的胡風男子,那位仰天大笑出門去的不羈男子,那位舉杯邀明月的孤寂男子,沈先生似乎也是這樣一種融合,詮釋着絕對的自我和如水的細膩。

這樣一位對政治因素極爲不敏感的文人,在我的理解看來,他應當是被邊緣化的人物。沈先生《湘行散記》文中所描繪的山水人和諧的景象,他所追求的“邊城”,筆下的人性美、生活美,這些故事原型大多發生在山水重重的湘西深處,這無疑給故事本身披上了朦朧美的面紗,從故事本身再到作者創作意圖上來看,除去了對於家鄉深沉的愛意之外,嚮往超然世外的生活,無疑會給人以避世的猜想。寄情山水間,不知名利,不曉政事,歷朝歷代文人都在重複這樣的選擇。但這不是現代的主流價值觀所能容忍的,這種享樂主義與現當代追求經濟高速發展提倡奉獻自我顯然是格格不入的。換句當代人的話來說,避世約等於不思進取。在人們日益嚴重的追求幸福卻不追求快樂的今天,我以爲,沈先生應當是寄情鄉土但是窮困潦倒的清高文人形象。實則卻不然,他不僅僅做到了肆意笑談的人生,更得到了讀者的尊敬寵愛。似乎是在這中間找到了良好的契合點。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2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許多年前讀沈從文,是《邊城》裏的翠翠和儺送,是夜晚伴着虎耳草的清香入夢的愛情。如今再讀沈從文,卻是字裏行間滿溢的愛和塵世煙火氣息裏的寧謐與愜意。

《湘行散記》作爲沈從文最富代表性的散文集,收錄了沈從文最經典的散文和沈從文寫給張兆和的信件。與沈從文走在湘西小城的字裏行間,水手們的野話,吊腳樓的風韻,落水的候選水手荷荷的哭聲,行舟水上吃的魚,南方薄薄的積雪,每一個物事,都是日常生活裏的平凡,卻在平凡裏透露出安詳的幸福和暖意。

在寫這些信件的時候,沈從文剛與張兆和新婚四個月,母親重病,沈從文回湘西看母親,在分離的行船上,沈從文動筆寫下了這些字。人間自是有情癡,更何況張兆和對於沈從文,是多年的執念和戀戀不忘。當年在沈從文的課堂上旁聽的學生,縈繞在沈從文的夢境裏多年,如今終於成爲了沈從文的妻子。但新婚燕爾,卻要遭受近一月的分離。“你只瞧,如今還只是四分之一的別離,已經當不住了,還有廿天,這廿天怎麼辦?!”

那些浸着搖櫓人的歌聲跋山涉水到達張兆和身邊的信紙,一封接一封,透着沈從文濃情的蜜意。“你不要爲我難過,我在路上除了想你以外,別的事皆不難過的。”在南方清明如玉的水裏行船,是歸途亦是離途,沈從文向着暮年病重的母親歸去,心中卻念着遠在北地的愛人。是愛人溫暖的手掌,泛着淺淺笑意的脣邊,帶着沈從文綣綣的愛的溫婉女子。可是如今,沈從文在行船上,沈從文盼望歸途,也渴望離途,只是那船,度日如年。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3

在圖書館閒逛着,目光無意間瞄到了一本《湘行散記》,久仰沈老先生的大名,卻從未讀過他的作品。好吧,就從這本開始吧。翻開書本,一股古香古色的氣息立即涌了過來,細膩的筆觸,精簡的圖畫,吸引着我繼續前進。

書中描寫的背景是湘西。在這裏有流淌着的清澈的河水,有聽過之後一生也忘不了的櫓歌,有愛說野話卻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愛純樸的婦女;在這裏你還能見到古老的西蘭卡普織錦;品嚐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燒酒和糯米粑;聽到粗獷純樸的情歌和號子聲;能趕上哭嫁的媳婦背親的隊伍;見到熱鬧非凡的賽龍船。到底是古鎮,一些古老的土家習俗還沒有被現代文明迅速地淹沒到無處尋覓蹤跡的地步。鎮上人家有在沿河居住的,也有像星星一樣散居在沿河山上的,河岸兩邊的吊腳樓高高低低,錯落有致。沈老先生真是擅長用極爲精簡的筆墨勾勒出湘西的山水人物。在他的筆下,人是鮮活的,景是生動的,物是立體的。

哇哇,如此美景,如此純樸的風俗,怎不令我向往呢?想找個機會去湘西,親自去體驗這樣如天堂般的地方。讀沈老先生的文章,使我瞭解湘西,摯愛湘西。

字裏行間,我能夠感覺到沈老先生那份熱愛生活的情感。沈先生年少即投身行伍,隨後輾轉川黔湘邊境,吃過苦,也閱盡了社會的黑暗。然而他對生活還是如此熱愛。

而我們呢,天天在工作學習中忙忙碌碌,只知道叫苦叫累,我們或許忘記了去發現身邊一切美好的東西,所以,我們失去了太多。因此我們得端正生活態度,用心去感受這個世界。敞開自己的心靈,雖然我們對於漫長的歷史只是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們卻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們可以選擇熱愛生活,在自己習慣的生活裏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追逐理想。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4

一顆誠心、一支筆。最乾淨的'文字,最純美的湘西。——題記

閱讀《湘行散記》,沈從文那質樸的文字,猶如涓涓細水,潺潺流入我的心田。微波盪漾也泛起層層漣漪。

在這遊記中,我領悟到了湘西之美:這種蘭科植物生根在懸崖縫隙之間,或蔓延到松樹枝丫上,長葉飄拂,花朵垂成一長串,風致楚楚。“人人都知道那地方是武陵漁人發現的,有桃花夾岸,芳草鮮美。遠客來到,鄉下人就殺雞溫酒,表示歡迎。”這更體現出了湘西景之優美,人之淳樸。這樣的湘西,叫我怎能不沉醉其中呢?

當然,在遊記中,我更多的,是領悟到湘西人的純樸心靈。書中,描寫了許多水手,每一個水手,都讓我感到由衷的敬佩。他們,做着最辛苦的工作,卻只能拿到最微薄的工資。水手這樣的工作,是危險係數最高的工作,他們用的是最多的力氣,而且,他們不僅是靠着力氣,他們甚至是拿着性命去拼啊!在船上,死了人,對於船上的人來說早已習以爲常了。

水手們從當上這個職位起,就做好了隨時犧牲的準備,就算是這樣,他們也任勞任怨,因爲他們,擔當的是全家的生活。他們,有着最純樸的心靈。

文中,還有一個特殊的職業——妓女,說到妓女,可能許多人都會鄙夷萬分。可是我們卻不知道妓女背後的故事。因爲她們的丈夫早已死去,全家重任就壓在她們的身上。出於走投無路,才當上了妓女。在她們飽受白眼時,又有誰知道她們背後的苦衷呢?

飄渺的櫓歌聲中,揚起的是最真實而美麗的生命。湘西人最純粹的人性,深深留在我的心裏。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5

他追求湘西乾淨純粹相融相合。上天,你爲何要這樣無情,對待這樣一個無慾無求的文人?這是我讀《湘行散記》時一直在心中的謎團。

沈從文先生14歲時投身行伍,浪訪湘川黔邊境地區,他一生還撰寫《邊城》《長河》,筆下勾勒人性美,生活美,這些故事原本基本上都發生在山重水複的湘西,樸實,平凡好似一層紗般的薄霧,蓋去作者的苦,也給故事本身披上朦朧美的面紗,從這個故事自身的唯一與獨特,加之作者創造的非凡,構造它。他對它情有獨鍾,除去自己對家鄉的深沉思念。沈從文先生談到自己說,自己從不遵循君子道德之路,唯有藝術家的探幽燭微的勇氣。他也就是憑這些對山、水、家鄉,更是對湘的感情,好似無情地,被分割到另一個世界,他沒有其他想法,他只是嚮往世外的生活,看似“玩世不恭”。

沈先生啊,你爲何這麼“大費周章”呢?你把情寄放于山水之間,你不知名利,更不圖,你不曉政事,從古至今的文人們都面臨,甚至是面對這樣艱難的選擇。現在誕生核心價值觀,可你看看有多少人是真正領悟並做到。施蟄存先生說你身上還有着“茵漢”混血青年的某種潛在意識的偶然奔放。這一個,我茅塞頓開,現在成天享樂追求幸福的人是越來越多,還是讓國家富強,民族振興,這不是事與願違嗎?沈從文先生至少有着清正,樂觀的品質,即使他看似貧困潦倒,他同樣高尚,他已經與這個世界融合,這篇散文詮釋情感,沈從文先生從苦到幸福,是他與湘西、山水,更是家鄉,坎坷人生的默契。

這樣的文人是唯一的,他能渡過他的坎坷人生。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6

讀過沈從文的《湘行散記》後,我對湘西有了更多的瞭解。雖然我從未去過湘西,但卻在書中體驗到了不一樣的湘西。

生在南方的我,對湘西的瞭解甚微。在我眼中,湘西是一個充斥着原始神祕的地方,那裏有神奇的巫術、蠱毒、趕屍術等,神祕莫測,奇幻怪誕。在地理書上接觸到的湘西是;地理位置偏遠,土地貧瘠,礦產豐富。有人說千百年前的陶淵明寫下的《桃花源記》,描述的“桃花源”便在此地,那時候的桃花源是一個與世隔絕之地,而如今,湘西的交通條件大爲改善,但在現代的經濟技術高速發展的條件下,湘西的生產,建設,教育,文化還是遠遠落後的。

在《湘行散記》中,沈從文記錄着他在船上的所見所聞,他由武陵過桃源時,遇見了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這位朋友是一個漁夫,但是卻戴着一頂價值昂貴的帽子,這是能引起了婦女們的注一件稀罕物。我對這個人物的印象較爲深刻,他是一個粗俗中又帶着些優雅的漁夫,很有特色。這個戴着水獺皮帽子的男人對一切滿不在乎,是個愛玩字畫也愛說野話的人,但他卻是真性情,懂得的道理也多。雖然這個“水獺皮帽子”僅三十五,但是卻有着自己的追求和思想,這是讓我覺得值得關注的。

在《湘西散記》中,引起我的關注的還有那些水手和妓`女。水手們不畏懼生死的精神對我有很大的觸動,常年漂泊在外的經歷讓人不禁黯然,離開家人,在江河上與水共生。他們常年在外頭漂泊,缺乏情感寄託,便對吊腳樓上的妓`女產生了深深的情意。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7

《湘行散記》中的《雲南看雲》讓我着迷。沈文從先生在文中大量運用了比喻、擬人、對比等修辭手法,把雲南的雲寫得變化多端,把雲的美麗迷人,出神入化地描寫了出來。

沈先生通過對雲南美麗的雲的欣賞,發出了對當時社會風氣深深憂慮的感嘆。“大部分優秀的腦子全都被法幣弄得昏昏的,失去了應有的靈敏與彈性。”國難當頭卻“熙熙攘攘,皆爲利往,擠擠挨挨,皆爲利來”。他們計較着毫釐之間的金錢利益,而不曾擡頭看一眼多彩的雲朵。

而今,人們早已脫離了戰火和貧窮,社會安定,生活富足。然而,每日挑燈夜戰的學子;傍晚走出地鐵站的疲憊的人羣;午夜還在打工的年輕人以及花天酒地應酬中的人們,和沈先生文中描寫的形形色色只追求“法幣”的人事狀態多少有些相似。

雲南的雲“完全是水墨畫,筆調超脫而大膽”,“天上一角有時黑得如一片漆,它的顏色雖然異樣黑,給人感覺竟十分輕”。這些語言生動、真實地寫出了雲南的雲的特點,給我們展示了一幅奇異的風景畫。

沈先生通過雲南的雲啓示我們要有“崇高的情感,去追求美麗而偉大的目標,不要甘心墮落,在國家危難時,更要挺直腰板,抗戰到底。”

我們不止要爲了生活而奔忙,還要心懷“詩和遠方”。停下腳步,去聽一場講座,去書店轉上一天尋一本好書,安安靜靜坐下來看一場演出……“去追求一個美麗而偉大的道德原則”,去想想我們肩負的責任,能爲社會做點什麼。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8

沉浸在如鏡般的湘江上,心中泛起點點漣漪……

只有以心讀過《湘行散記》,才能徹底走進作者的內心。作者沈從文原本是一位軍人,隨着軍隊輾轉各地後,嚐盡了人世間的苦,也閱盡了人世間的黑暗。在他心生厭惡後,便踏上了文學創作一途。

作者沈從文雖然後來幾乎都待在北京,但在他筆下最純美、澄明的,卻僅有自己的故鄉。或許,在他的記憶中,也只有自己的故鄉之地——湘西,是最美好的吧。也或許如其人所說:“當過兵的人,活着回來,就回到了故鄉。這也許也是當時人們的悲哀吧。

《湘行散記》這一本書,如一面明鏡,揭露了當時社會水手,妓女等底層人民的低賤,甚至連自己的性命也一文不值,這一切似乎都在訴說那些人的悲哀,但當你看到最後,你一定可以明白沈從文的——他是在讚揚這些人的美好品質。那些水手每天的工資僅有1毛5,在世人眼中他們或許是卑微的,低賤的,但通過《湘行散記》,我卻看到了他們的另一面。有些人,是重情重義的,例如水手牛保,他對着一個妓女,卻生出了真實的情感,甚至離別時,也是依依不捨。

而這些水手,也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勇敢無畏。這些水手,雖然地位卑微,但他們卻作爲水手的尊嚴看得比性命更爲重要,就算是三九寒天,只要船卡住了,他們就會光膀子跳入河中拖船;就算是驚濤駭浪,只要船長一聲令下,他們也會二話不說跳入冷徹人心的江中。而這兒,可正不是一種崇高的大無畏的精神嗎?

再看看那些妓女們,在看《湘行散記》之前,我認爲她們是不知羞恥,甚至認爲她們的命是不值一提的,但現在,我的觀點不同了,因爲在沈從文筆中,她們的生命是非常頑強的,你認爲她是爲了錢財嗎?不,並不是,她們是爲了讓自己的親骨肉可以衣食無憂的長大,纔會放棄她們寶貴的貞操的,因爲,她們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啊!

《湘行散記》這一本書訴訟了人道的黑暗,卻也映射了人道的偉大與堅強,這是本可歌可訟的史詩!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9

初讀《湘行散記》,感受到的是濃濃的湘西風情。似乎真是一本“散記”。然而細細地回想,忽然感受到一股蒼涼。

有多少人知道湘西?你可知道湘西?對世界來說,湘西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角落罷了。世界可以拋棄湘西,歷史可以拋棄湘西……湘西太不起眼了,然而世界似乎已經開始了拋棄。歷史依然前行,說不清何時會有休止符。

其實《湘行散記》真實地反映了湘西的狀況。從“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到“歷史是一條長河”,也許這本書本身就是以小見大。湘西的人有湘西的生活,當那個湘西的婦人打聽湘西的“牛保”時,她的內心是悲苦的,但聽到“牛保”落水時,她會怎麼樣?回不去的人,書寫回不去的過往,只留下湘西的人們黯然神傷。

於是,湘西的人懂了,懂得他們生活的地方是美麗的地方,但美麗又能奈何現實怎樣。看那些水手,拿着低日薪賣命,氣力。看那幫女人,流落風塵淪爲妓……殘酷的現實陶冶純粹的人性,湘西人看似粗野,但卻保留了骨子裏最真最真的東西。《湘行散記》裏有許多是低層人民,但獨獨在他們身上,純粹最爲明顯。他們的性子最直,最爽朗;但在心底,又是寸骨柔情。

只有他們最懂,最懂得什麼叫做痛苦;但也只有他們最懂,最懂得什麼叫做溫情。當牛保手裏提着核桃,笑着對“我”說,“我會回來過年的”之時,他能感受到的還不過是溫馨嗎?但當那婦人聽聞牛保落水生死不明時,她能感受到的還不過是悲涼嗎?當多元的情感融入字裏行間,我們只能輕嘆:這纔是有血有肉的湘西!

當這麼多人平凡地生,又平凡地離開,現實用冷暖摻半告訴我們,其實《湘行散記》裏的人物,都是我們自己。我們掙扎於世間,世間因我們而組成,沒有任何關係比這更巧妙自然。輕合上書,一陣聲音傳自心底:現實就是淒涼與溫馨,要堅強。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10

那條清澈純粹毫無渣滓的河水,那聽過之後一生都忘不了的船歌,那個多情的水手和多情的婦人……這些全都是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世界裏,一道靚麗明媚的風景,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沒有人能比沈從文更加了解湘西世界了,他用他樸實無華的文風,描繪出一個獨一無二的湘西世界。他不僅寫出了湘西迷人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風土人情,還寫出了勞動人民的艱苦生活與自發的抗爭。讓我們立體地瞭解到那時候湘西人的生活情景。

湘西人的生活節奏,和城市人完全不同。不着急,不煩躁,只做好眼前的事就好。船工們一邊隨意地罵幾句野話一邊熟練地駕船;看見龍舟比賽就興奮地大叫起來的小孩子們;還有黃昏時分,從山坡上散開的米飯香味。這些好像只是平凡的人,在做着平凡的小事,然後平凡地度過一生。但在沈從文筆下里,卻帶着一種獨特的韻味。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個多情的水手和那個多情的婦人。從上帝的角度看來,只是兩個微不足道的人擁有一段微不足道的感情,可在他兩看來,這段感情也許用盡他們一生去愛的勇氣。無論是那個水手,在與婦人離別之時還依依不捨地頻頻回頭,即使一旁的船手已經怒氣衝衝地再叫罵了,而當沈從文送了幾個大蘋果時,他也依然忘不了那位婦人,轉身跑上岸只爲給她送兩個蘋果。而那位婦人,在與心上人分別之際也是十分不捨,即使這樣也依然要面對殘酷的事實,只好給予許多東西來代表自己的思念。這樣淳樸的感情,這樣美好的感情,深深震撼了我的心靈。

字裏行間,我都能感受到沈從文先生那種對生活的熱愛與嚮往的情感,這也是他能描繪出如此美麗的湘西世界的一大原因。我們每天都在快節奏的過完每一天,回味下來似乎並沒有什麼有趣的事,這都是因爲我們沒有用心去感受身邊的美好。有可能我們只是歷史長河裏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但我們卻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去打開心靈的眼睛吧,去發現身邊的“湘西世界”吧。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11

我其實並不喜歡看沈從文的書,因爲我覺得他寫的作品都是關於以前舊社會的,我不認爲以前的舊社會有什麼好寫的,如果不是老師要求,我是絕不會看的。

我不情願地發誓閱讀,卻心情複雜地合上了書,心中百感交集。雖然我以前不喜歡沈從文寫的作品,但我不得不承認,他寫的《湘行散記》太妙了!

《湘行散記》主要寫了沈從文在湘西的所見所聞,由於沈從文走的是水路,書中的大多數見聞都與水邊人物有關。在這些地位卑微的人物身上,擁有着沈從文對人性的思考。書中的人物雖出生卑微,但他們身上都有着質樸本真的人性之美。

讓我記憶深刻的是戴着水獺皮帽子的曾芹軒,此人雖用語粗俗野蠻,但他的行爲卻是粗中有細,十分有禮,連沈從文都覺得曾芹軒算得是個妙人。此人重情義,可以爲沈從文送行而大清早從熱被中脫出,冒着大雪沿河追着小船,大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之感。此人愛好古玩字畫,收買了數量可觀的字畫銅器和瓷器,可是並不如何稀罕。他本有幅文徵明的山水畫,卻被他賣了300塊錢,只爲給一個小娼婦點蠟燭,真是個奇人。

書中這樣的人物還有很多,他們都是小人物,但身上都有人性的閃光點。他們身上的故事滿足了我們的好奇心,也讓我們在讀的過程中反思人性。

《湘行散記》向我們展示了底層人物那真實的人情之美和湘西美麗的風景,是一本讓人愛不釋手的書,我強烈推薦大家去讀。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12

《湘行散記》是沈從文的散文集,前半部分“湘行書簡”,是沈從文在回湖南鳳凰探親期間寫給新婚妻子張兆和的信件,也附了三封張兆和寫給沈從文的信;後半部分“湘行散記”,是沈從文描寫的路途中遇到的人和事,這些大半是引起他年少時回憶的。

作家就是比普通人更敏感些,感情更充沛些,再加上有一種本領,能把一切記錄下來,就像沈從文說的:“我以爲人類是個萬能的東西,看到的一切,並各種感官能感到的一切,總有什麼辦法用點什麼東西保留下來,我且有這種自信,我的筆是可以做到這件事情的。”無論過了多少年,讀者讀到這部作品,就好像自己也坐上了小船,看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民國時期或緩或急的河流上及岸邊人們生活的景象。

作家就是比普通人更有使命感、責任感,要記錄歷史,思考人生的本質。沈從文提到,他這次回家,“原是翻閱一本用人事組成的歷史”。看到船上及吊腳樓裏在生死邊緣討生活的男男女女,他先前還向妻子提到“這些人可憐的生、無所爲的生”,生的沒有價值,隨即又被他們感動愛上他們。“山頭夕陽極感動我,水底各色圓石也極感動我,我心中似乎毫無什麼渣滓,透明燭照,對河水,對夕陽,對拉船人同船,皆那麼愛着,十分溫暖的愛着。”“我錯了,這些人不需要我們來可憐,我們應當來尊敬來愛。他們那麼莊嚴忠實的生,卻在自然上各擔負起自己那分命運,爲自己、爲兒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樣活,卻不逃避爲了活而應有的一切努力。”故鄉的山山水水,給了沈從文許多智慧,看透人生的智慧。

沈從文和張兆和的愛是不對等的,沈從文愛張兆和多一點。張兆和找胡適校長告狀沈老師總是給她寫情書,胡適卻說“他非常頑固的愛着你”,張兆和回答“我也非常頑固的不愛他”。但從本書張兆和寫給沈從文的信中卻看出張兆和很愛沈從文,最起碼那個時期他們非常非常甜蜜,沈從文稱張兆和“三三”,無時無刻不在跟她分享着一路的見聞。張兆和則稱沈從文“親愛的二哥”,她計算着沈從文的行程,擔心路上有事情,就連“大風也刮起來了,像是欺負人,發了狂似的到處粗暴地吼”,發愁這風“把我二哥的身子吹成一塊冰”。真美!如今,通訊這麼發達,這種相思怕也是孩子們難以理解的了。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13

我的媽媽來自美麗的湘西,我每年春節都會去湘西外婆家過年,也特意去鳳凰古城遊覽了沈從文爺爺的故居。今年假期我帶回了沈爺爺寫的《湘行散記》,從書裏面我對湘西的風土人情有了更多的瞭解。

《湘行散記》裏面的文章講述了沈爺爺兩次回湘西的經歷:第一次回去,感受到家鄉的美麗、可愛;第二次回去,因爲舊社會戰爭的原因,家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但他們並沒有放棄,積極樂觀、努力地改變生活狀況,讓當時的沈爺爺倍感溫暖。

從沈爺爺的字裏行間,我感受到了生活的力量。沈爺爺讀書不多,但是憑着自己對文學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勤於寫作,日積月累,成爲作家。他身上就有一股湘西精神——勤於勞動,通過努力去贏得美好的生活和精彩的人生。

我的外婆也是地地道道的湘西人,年輕時下地耕種,勤儉持家,雖然生活不是很富裕,但是一家人過得幸福美滿。現在,外婆年紀大了,可她卻依舊閒不下來。她常說:“閒下來什麼都不做,會生病的。”外婆在小區旁邊那塊荒廢的小山坡上,開墾出了好大一塊田地,因爲是在山坡上,澆水施肥,清理雜草,花了不少的力氣。外婆在上面栽種了辣椒、番茄、茄子、冬瓜、南瓜,還種了一小片西瓜。在外婆的菜地,能看到滿地各式各樣的蔬菜,我爲外婆的勤勞和對生活的熱愛,感動不已,這是我們城裏長大的孩子體驗不到的勞動的快樂。

我從小養成了一些懶惰的習氣,家務活做得很少,週末也習慣待在家裏,不願出門。後來,每年回到湘西外婆家,看到外婆那麼大年紀還堅持勞作,我也開始學習幫家裏做一些家務,並做一些身體的鍛鍊。我在學校參加了射箭班的訓練,剛開始覺得辛苦、勞累,後來慢慢適應了,還在市裏舉辦的比賽中拿到了好名次,既獲得了榮譽,又鍛鍊了身體。我漸漸愛上了運動,儘管現在課業繁重了許多,我還是堅持在中午或下午休息時去運動一會兒。

讀沈爺爺的《湘行散記》,給了我很多啓示,懷有對生活的熱愛,通過努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樂觀地面對生活,這樣的處世態度讓我受益良多。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14

隨手翻開《湘行散記》,便被沈從文先生構建的亦真亦幻、淳樸美好的湘西世界吸引。這部散文集是作者兩次重返湘西所得,是1934年作者回故鄉時所作的遊記。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黑暗的時光中,《湘行散記》依然能繁花盡開、向陽而生,令人驚歎。

文章的字裏行間都是“花”,是盛開的向日葵,是永遠保持的一種向上的姿態。文字中氤氳着煙火氣、草木香和書卷氣,令人初讀時便心生愉悅。清新易懂的筆觸中,透出沈從文先生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一顆赤子之心;幾筆傳神的描寫,便將湘西迷人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風土人情展現在每一位讀者眼前。且看《桃源與沅州》中的這一段:“那種黛色無際的崖石,那種一叢叢幽香炫目的奇葩,那種小小回旋的溪流,合成一個如何不可言說迷人心目的聖境!”寥寥幾筆,這桃源仙境的美麗便溢了出來。

文章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開滿了“花”,是傲骨不屈的梅花,是品格堅韌的象徵。纖手老頭兒對生活的努力執着、拉船人對生命的忠實莊嚴、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的豪邁豁達等人物身上的頑強品質是令人讚歎崇敬的。有人說魯迅先生的文章特點是“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人”,而沈從文先生又未嘗不是呢?在沈從文先生所塑造的人物身上能看到他的優秀品格與志向、期望,蘊含着對黑暗社會的思考和不滿,以及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歌德曾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談話。”在與沈從文先生的交談中,我彷彿可以看到這樣一個人:性情率真、喜歡字畫、對湘西有着無限眷戀和熱愛、身上不乏勞動人民勤勞的影子。看着沈從文先生,我很好奇:“在那如此黑暗的年代,湘西人民爲何還能保持如此樂觀的心態生活?”沈從文先生深邃的眼睛似乎眨了眨,透出智者的光芒,他說:“因爲他們身上有着勞動人民頑強的品格,有着屬於中華兒女的那份堅韌不拔!”是啊,這些美好的品格多麼難得,多麼需要新時代人們學習傳承!

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種種困難,我是否需要湘西人民的那份執着堅定和勇氣?考入海南中學,進入新的的學習旅程,起初我並不適應,遇到了許多困難:人際關係重新洗牌,新的老師,新的同學,新的環境,周圍的同學都是百裏挑一的佼佼者,這一切無形中給了我很大的壓力。但是,我沒有放棄,而是更加努力地學習。我相信,努力不會白費,花開的日子不會遙遙無期。終於,在期末考試時,我的成績有了質的飛躍。

再一次拿起《湘行散記》,回首那些閃光的日子,一股澎湃的力量醍醐灌頂,貫注我的全身:面對困境,我沒有任何的理由退縮和放棄,必須堅定目標,付出努力,唯有如此才能守望花開。在黑暗中,我們最需要的,便是那份執着堅定,以及信心和勇氣。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15

講述了沈從文接到來信回湘西老家探望生病的老母途中的見聞。讀完這本書,我發現,湖南原是一個質樸、神祕而又不失人性之美的地方。

書本前半部分是沈從文給妻子張兆和的信。信中表達了一路上對張兆和的深深思念。信中的文字細膩、溫暖而純樸。或許是受到美麗湘西的感染吧,信背後的沈從文顯得那麼細膩而充滿溫情。這吸引這我繼續讀下去。

後半部分則是全書最主要的部分。其中,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便是沈從文船行途中遇到的那些縴夫。這些縴夫,終日勞碌於急流險灘之間,工資雖不多,可他們出力卻不少。一旦遇到過灘,就必須不辭勞苦地下船淌水,相互合作,冒着生命危險,把沉重的船隻推過險灘。文中,提到一個長得像托爾斯泰的老人,已有八十歲高齡,可仍堅守崗位,爲旅客提供方便。讀到這裏,我不由得同情於底層社會的人們生活之艱辛。

但是這些底層的人們並沒有對生活失去希望,而是依舊愛生活,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一切。他們有着一種屬於鄉野的淳樸,他們對一切都有自己的態度,即使罵野話也是不粗俗的,而是有一種別樣的淳樸可愛。這又讓我感到了他們一種淳樸的可愛。

記得文中作者的一個朋友小豹子,作者本想把他教成一個文人,可他卻偷偷溜出去,當了兵。偶遇作者,他跟着上了船,遇到險灘,雖沒有人要求,可他仍然和水手一起跳進了河裏。當時正值臘月,天寒地凍,他卻在冰冷的河水裏赤裸着身子似乎一點都不覺得寒冷。從文先生擔心他,問她冷不冷,他很直率地說:“冷啊,我們在辰州前些日子還邀人泅過大河!”但依舊在水裏賣力的工作着。後來他跟一個士兵因爲沉船的問題,而發生爭吵,偷偷溜出去跟他打了一架,一覺醒來,還咕咕的笑。看到這,我也不由笑出了聲。這裏的人們都這樣的,淳樸、憨厚、可愛,可他們卻不缺少堅毅與勤勞。這樣的人性之美,哪裏去找啊?湘西的平凡百姓,在他筆下都顯得那樣質樸而堅毅,充滿原始的人性美。他們過着艱苦的生活,可處處都散發着溫暖。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