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書籍的讀後感(通用20篇)

本文已影響 1.76W人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書籍的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書籍的讀後感(通用20篇)

書籍的讀後感 篇1

利用假期的時間,我讀完了一本好書——《愛麗絲漫遊奇境》。講小女孩愛麗絲在夢中與鏡中奇遇。

讀完以後,我頓時有種新鮮的感覺,在奇遇中,充滿看各種奇特的幻想,能變大、小的身子,組成王國的撲克,能穿入鏡中,讓人忘記名字的樹林……,像是五彩繽紛的美夢,讓我們盡情的飛翔在夢裏。開始,愛麗絲和小兔子進了樹洞,發現自己到了一個空間裏,桌上有一個盒子,她悄悄的走過去,打開了這個盒子,發現裏面有兩瓶水與一把鑰匙。愛麗絲覺得很渴,便拿起一瓶水喝了下去,過了一會兒,她的身體變得好大,頭已經到房頂了,她哭了起來。無奈之下,她又喝了另一瓶水,一會兒身體便變小了。經過這些事後,他的膽子大了起來。之後來到王后的棒球場,看見球是刺蝟。還遇到神祕莫測的切舍貓,童話中格瑞芬和假海龜,總喊着要砍別人頭的撲克女王和一些撲克士兵……最後,她終於回到了現實中。

通過這個故事,我發現了愛麗絲是一個活潑天真可愛、明辨是非、充滿着同情心和好奇心的小女孩兒,我們要學習她的純真,做個善良、明辨是非的人。

書籍的讀後感 篇2

我讀了《徐霞客遊記》這本書後,很受啓發。知道了徐霞客一生共出遊了二十四次,經歷了種種磨難,遊離了祖國的大好河山。讓我知道了只要有堅忍不拔,敢於奮鬥,知難而上的精神就沒有過不去的路。

公元1586年的有感寒冷的冬天,徐霞客出生在江陰馬鎮的一個小村子裏,他出生的那一天他的父親已經41歲了。他的母親王子孺在懷徐霞客的時候曾做過不同尋常的夢,夢境奇異,等待徐霞客出生之後,他的父母就給他取名弘祖,後又取字振之,是希望徐霞客長大後能光宗耀祖,振興已經中落的徐氏家族。徐霞客是徐有勉(徐霞客的父親)的第二個兒子,他小時候突出的表現更加讓他的父母對他充滿了更大的希望。徐家在科舉的道路上經歷了悲慘遭遇,而在徐有勉那裏得到了徹底性的改變,而徐霞客自己也不喜歡讀四書五經而是古今歷史,山海圖經,對各地山水勝景尤其感興趣。19歲時,徐霞客的父親因病去世,他的母親擔起了家庭的重擔。徐霞客22歲時第一次出遊一直到了他逝世前一年,三十多年中,他共有2千次出遊,其中兩次遇盜三次絕糧,好友去世從人逃遁種種的磨難,並沒有難倒徐霞客出遊的意志。

偉大的時代出偉大的人,就是因爲徐霞客堅忍不拔,敢於奮鬥,知難而上的意志力在他的有生之年內完成了一本着作——《徐霞客遊記》。

同學們,也許是在人生路上,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我們生下來第一件事就是學會走路,現在我們去某一個地方都有車騎,又方便又快,而徐霞客當時去遊歷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他用的是什麼走遍了大江南北,他用的是一雙腳!同學們,讓我們去學習徐霞客的意志力去學習他的精神,讓我們英橋向目標奮鬥吧!

書籍的讀後感 篇3

這幾天我在上《我的叔叔于勒》這篇課文,這是我第二次研讀此文,感觸也更加不同。此文是法國著名的短篇小說巨匠莫泊桑最著名的小說名篇之一。這篇文章主要寫“我”一家人在去哲爾賽島途中,巧遇于勒經過,刻畫了菲利普夫婦在發現富於勒變成窮於勒的時候的不同表現和心理,通過菲利普夫婦對待于勒的不同態度,揭示並諷刺了在階級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疏遠情形。故事不長,卻耐人尋味。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文中的菲利普夫婦就是這樣的人。他們身上體現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小人物的悲哀,無奈,掙扎和企盼。他們從沒試着去改變命運,而是把一切的希望寄託在一個不切實際的于勒身上,或許,他們只能如此,這也是他們最大的悲哀-------平靜的接受命運的安排。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裏,像菲利普夫婦那樣的人卻也不少見。

在食品裏添加各種色素,添加劑,甚至許許多多形形色色的工業原料,爲了謀取私利,不惜一切手段,“金錢至上”的觀念支配着他們的一切行爲。這是一種精神的缺失,一種關注內心的缺失,急功近利的物質主義者。

我想,無論我們身處何時何地,我們更該關注我們的內心世界,以清麗的雙眼凝眸世界,用愛與責任鑄造生命的意義,譜寫新世紀的輝煌。因爲,金錢並不是萬能的,正如著名作家龍應臺所說:“錢可以買到房屋,但買不到家;錢可以買到珠寶,但買不到美;錢可以買到藥物,但買不到健康;錢可以買到紙筆,但買不到文思;錢可以買到書籍,但買不到智慧……”由此可見,擁有親情、友情……纔是最重要的,也纔是最幸福的。

書籍的讀後感 篇4

今天,我懷着喜悅的心情讀了一本名叫《昆蟲記》的書,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個法國著名的科學家——法布爾。

法布爾是自然界中的一個認真研究昆蟲的科學家。他用畢生的精力來深入昆蟲的世界,他在自然環境中對昆蟲進行認真的觀察與實驗,真實的記錄下了昆蟲的本性與習性,寫成了《昆蟲記》這本昆蟲界鉅著,他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敬愛,從而他就更刻苦的研究了起來。他犧牲了自己的私有時間去研究了昆蟲。《昆蟲記》詳細的描寫了昆蟲的生活,如:蜘蛛、蜜蜂、螳螂、蟋蟀,等等。

法布爾取得了這麼大的成就,並不是很容易的,他出生在農民家庭,從小就很貧窮他是靠自學纔得到了多個學位。他前半生一貧如洗,後半生勉強溫飽,但是法布爾並沒有向各種困難低頭,而是堅持不懈的研究昆蟲,不斷的獲得新的成果。

讀了《昆蟲記》這本鉅著以後,我發現生活中沒有什麼我們所不知道的,只要我們能夠用自己的心認真細心的觀察,就可以不斷的發現新的奧祕和生活中的祕密。你們讀了肯定也會發現的,趕快來讀讀吧!書是你的伴侶!!

書籍的讀後感 篇5

這月我真在品讀《誰的青春不迷茫》,2013年和青春有關的日子特別的多,趙薇的《致我們終究失去的青春》也突破7億的票房。有鄧超、黃曉明和佟大爲主演的《中國合夥人》似乎也在闡釋那些青春的時光,他的主題曲《光陰故事》似乎也在訴說着青春。我的疑問一直是到底青春的年齡界限是什麼?是身體的還是心靈的?

劉同寫的《誰的青春不迷茫》其實就是在記錄自己生活中每天經歷的有意義的事情,現在我們每天忙於工作中,無暇去光顧那些和青春有關的日子了。就像我自己現在每天就是上班、下班、晚上回去看個電視就睡覺,明天再繼續重複這樣的事情,唯一不同的就是工作的東西會有所不同。我想去觀看中國的大好河山,走遍世界各地,可是錢是一個基礎,有了錢就不一定有時間了。矛盾的人生、矛盾的自己。

現在我在工作中和我一個同事孟娜每天訴說着我們自己的男朋友怎麼怎麼樣?租房子的夥伴如何如何?這樣的我們像“事媽”麼?是什麼剝奪了我們生活的權利?剝奪了我們活躍生活的思維?

生活依然在每天的鬧鈴聲中繼續着……

書籍的讀後感 篇6

我不是一個很喜歡看電影的人, 不喜歡看電視連續劇,不喜歡綜藝節目,我覺得除了看書,我什麼愛好都沒有。自從和我的男友交往之後,他很喜歡看電影、電視連續劇、綜藝節目、歌曲選拔節目之後,我們分手了,爲了能夠和他享受兩個人的愉快時光,我總是央求着他去看電影,慢慢的自己竟然喜歡上看電影了。真是好神奇呀?

無意間,一個瞬間,我看到了《誰的青春不迷茫》這部電影,我感覺拍的真好。看完之後,我久久還沉浸在電影的那種浪漫的氛圍中,我看到了整個爛漫。男豬腳是全班全校倒數第一,女豬腳是全班全校第一名,這兩個人物八竿子打不着一撇的人竟然出現了愛情的火花,神奇吧?想法獨特。

愛情甜蜜的鏡頭太多了,在這裏我就不一一解釋了,我就說幾個重點,第一個就是:男豬腳邀請女豬腳去看天文展覽會,男豬腳明明去了, 還待到很晚很晚。 結果男豬腳遇到女豬腳的時候, 女豬腳說自己家裏有事情沒有去,是的,女豬腳媽媽強制不讓女豬腳去看的。男豬腳竟然安慰女豬腳說:其實那天我也沒有去。 真的在現實生活中, 我肯定是做不到的,我會一頓的埋怨,然後說自己怎麼委屈的在那裏傻等了好半天,然後一直喋喋不休的挖苦對方。但是這裏佩服男豬腳替女豬腳去捨身處地的去考慮她的感受。 然後女豬腳很晚都沒有去看天文展覽會,男豬腳竟然偷偷爬進去,爲心愛的女孩子拍照,想拍下來給女豬腳看,可惜天公不作美,被門衛警衛抓住了,照相機摔壞了,相片也沒有了。男豬腳最後還因爲這件事情進了警察局,最後被學校開除了。女豬腳都是不知道的。 男豬腳辛苦的靠着自己的記憶,在紙上畫出來,依靠着朋友兄弟們的幫助,完成了女豬腳教室的鉅作,美中不足的是男豬腳把星座畫反了。

再講一講,女豬腳的父母,父母爲了孩子,離婚了也不敢說,裝着還在一起,可憐天下父母心。 至於爲什麼會這樣?劇中也把男豬腳和女豬腳的愛情 和女豬腳父母的愛情進行了鮮明的對比。 女豬腳的媽媽只要是她想要做的事情,她就強迫別人要做,女豬腳的媽媽她不想做的事情,她就控制着也不讓別人去做,剝奪了他人的思想,認知,行爲等。女豬腳的爸爸就覺得,女豬腳的媽媽不尊重人,最後女豬腳的媽媽進行了改變,首先看到的鏡頭是:詢問女豬腳,明天上臺領獎可以穿這件白色的連衣裙嗎?雖然穿什麼衣服都是由媽媽決定的, 但是是徵求女兒的語氣,在態度上明顯和之前很強制的要求女兒必須要按照她的指示去做來說, 女豬腳選擇了原諒了媽媽,在背後擁抱了媽媽。

女豬腳的媽媽是愛女豬腳的,只是愛的方式不對。愛一個人是需要尊重對方的意願,理解對方做出的選擇,而不是一味兒的去強制要求對方去做什麼。 最後欣慰的是:女豬腳的媽媽意識到這個嚴重的錯誤,允許女豬腳爸爸吃她認爲很髒的豬大腸,還是女豬腳的媽媽推薦的店。

《誰的青春不迷茫》沒有人天生就會愛別人。也有的人自己覺得是愛對方,其實愛的方法和方式是錯誤的,自己還沒有意識到。愛是偉大的,愛一個人最高的境界恐怕就是如同男豬腳那樣,爲了心愛的女豬腳,自己的委屈又算得了什麼呢?男豬腳處處替女豬腳着想,這纔是真愛呀。

致: 誰的青春不迷茫, 致,我們的青春。

書籍的讀後感 篇7

時光荏苒,大學生活已經過去四分之一,感慨萬千。沒有了高考的壓力,換來了大學生活的輕鬆,輕鬆的背景下,是前途的未知,青春的迷茫。《誰的青春不迷茫》的出版讓我眼前一亮,一個奮鬥十年的成功人士的迷茫青春,必將有他的尋常與不尋常之處。

文中主要講述了奮鬥小青年劉同十年逆襲人生的坎坷經歷以及一路中的情感歷程,從最初大學畢業後的各種求職經歷,再到最後慢慢地爬到了光線傳媒電視通訊事業部副總裁的位置,經歷了許許多多的辛酸,也收穫了許許多多的快樂,認識了很好的朋友。作爲一個熱愛寫作的人,年輕時那顆狂熱的寫作的夢,一直縈繞在他的心裏,揹着父親報考師範大學的中文系,上了大學後更加發奮地寫作,不停的投遞文稿,即使經常收到退稿的信件,他卻也自娛自樂把它看成一種與雜誌社編輯往來的證據,樂觀的心態使他不斷地在寫作的道路上前行,儘管最後不得不離開他心愛的寫作事業,但他的奮鬥已經註定他的青春沒有遺憾。隨着年齡的增長,他收穫的不僅僅是工作,更多的,是根深蒂固的友情。十年之後的他,儼然也不再是一個青澀的大學畢業生,越發成熟的他意識到了投入很重要,生活總有那麼多奔頭,這是他樂觀的本性,也是他經歷瞭如此多風雨後的感嘆,積極的人生總是美好的,這十年的生活讓他留戀,同時也讓他對下一個十年的生活有了期待。

作爲當代90 後的大學生,物質條件改善了太多太多,透過劉同的自述,我們可以感受到他所處的那種時代的艱難與辛苦,這不得不由我們進行反思,身處優越環境的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去奮鬥,不去追逐心中的理想?類似地,在剛上大學時,心中的夢想像劉同所寫的那樣無比地膨脹,自信滿滿地去做每一件有關與夢想的事情,這便是一種堅持,一種青春的豪氣。就像書中說的那樣“因爲年輕,所以沒有選擇,只能試試”,大膽地每一次嘗試,說不定就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既然有了理想,就勇敢地去追求,讓夢想成真的方法就是醒過來。大學生活不應該是高考之後的狂歡,而是一個新的開始,對比一下作者的大學生活與自己的現狀,總是羞愧難當,理想的熱情在一兩個月的堅持中就湮滅了,將來的職場生活似乎是那麼遙遠,卻又離的很近,迷茫的孩子,應該回到奮鬥的軌道中了。

書中多次提到作者與好朋友之間的深厚友誼,無論是在湖南,還是在北京,都有一羣可以交心的朋友。書中開頭即寫道“謝謝你們讓我有安全感”,一一列舉了作者的知心好友,即使作者十年之後的回憶,字裏行間卻也透露着作者的幸福。友情對於一個人的成長,作用是無法用言語描述的。 大學的時候,遇到困難,遭受挫折,有Ann姐,工作了,遇到問題,有秋微姐,還有很多人,在旁邊默默地支持他,看着他成長。他擁有的友情,讓人些許有些羨慕嫉妒,卻也不禁爲之嘆服。友情是需要用心去擁有的,需要時間慢慢沉澱的,在大學生活以及將來的生活中,友情是如此的珍貴,更進一步的提醒了我們,好好珍惜你身邊的人,珍惜關心你的人。

作者獨特的愛情觀也令人印象深刻,比如說,“一定要記住,如果你和一個人在一起已經成爲習慣,繼續走下去,並不是一個壞的選擇”,愛情始終是大學生難以逃避的話題,但是卻也是很困擾大學生的一個問題。一個正確的愛情,或許就像前面所說,既然習慣了和某人在一起,堅持下去便是正確的選擇。作者的某一個女朋友曾因爲作者沒錢而分手,對於一個男人來說,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情,然而作者並沒有自暴自棄,相反卻是拼命賺錢,繼續去尋找他的另一半,正確的愛情觀同樣值得我們學習。

一本《誰的青春不迷茫》,訴說了作者的心,牽動着讀者的心,我相信也會讓更多的人的青春發生了改變,去重新煥發自己的光彩。其實,我們就是這樣成長的,青春不是一個年紀,而是一種狀態,你覺得孤獨就對了,你覺得迷茫就對了,誰的青春不迷茫?

書籍的讀後感 篇9

寒假裏有幸拜讀了張文質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藝術》,感觸頗深。張文質,福建閩侯人,教育學者,詩人。1983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系“生命化教育”的倡導人、負責人。多年來致力於“生命化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長期植根於中小學課堂,推動中國基礎教育的變革和發展。

在研究和實踐過程中,創辦了1+1讀書俱樂部,推廣1+1式的讀書理念。通過學習,讓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於激勵與喚醒”,首先我們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時,我們要更細緻、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與剋制。其次要廣泛閱讀,努力付諸實踐,積累經驗,構建自己的認識平臺。

張文質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藝術》一書中,詳盡而又靈動地提煉、詮釋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當他提出“教育是慢的藝術”這個觀點後,很多人都提出了質疑,因爲今天這個時代確實是泥沙俱下、萬馬奔騰的年代,有人認爲教育不可能有慢的耐性,更不可能有慢的境界。但是張老師認爲: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俗話說慢工出細活。

這樣的教育在我們任何人看來,或許都會覺得都是一種理想中的教育,教育是慢的藝術,張老師很顯然給出了他自己的宣告。

一個字一個詞,字是慢,詞爲藝術。張老師認爲我們的教育太快啦,快在那迅速展現而又擦去的ppt上;快在了教師面對這一大羣叫不出名字卻能把課演繹的完美而流暢上;快在了教師與校長們每天似乎都在忙於應付各種各樣事務性的事務上,快在了教師冷漠地看到教室裏那些不解而又迷惑的目光上……正如那作者苦惱的快一樣,我們今天的學校裏。教室座位整齊,臺下人頭攢動,一派工業化大生產的氣勢。老實說確實難以看到具有生命個性的人。

這也難怪作者所推崇的葉瀾教授不斷的發出呼喚,呼喚教育創新要有“具體個人”意識,呼喚要在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中“人”的轉向要從“抽象的人”到“具體個人。說到底快到了我們的課堂上都看不到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了。

慢又是一種什麼樣子的課堂,什麼樣的教育呢?作者眼裏慢是像W老師那樣的”教師身體動作是慢的,說話的語速是慢的,等待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是慢的“。又如作者所說的,日本的佐藤學認爲”教育往往要在緩慢的過程中才能沉澱一些有用的東西“。在平時教學活動中,速度要放慢,慢下來教師才能注意到每位學生的困難並及時給予幫助,多給他們提供創造、交流經驗、合作學習的機會,逐漸增強自信心和自我能力。教育,作爲一種慢的藝術,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間和時間,需要有舒緩的節奏。高頻率、快節奏、大梯度,不利於學生的有序成長和發展。

張文質老師倡導”生命化教育“。在當今教育界爲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生命化教育“,簡單地講,就是把對學生的的理解、關愛、信任、成全,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體現出來;它不是僅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達和理解,它必須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體現出來。

“生命化教育”的實現包括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起主觀作用的,就是教師。教師要關注每個獨立的學生個體,不僅要尊重、善待學生,還要研究學生特點;在注重全體學生知識獲得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根據學生不同的認知風格,提供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方法;關注學生異常的情緒變化,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師生互動交流,引發思考……客觀條件,就是課堂環境,教學空間。張文質在《教育是慢的藝術》一文裏的一段話:美國教育家博耶說,學校還是小的好。

那麼“小“到什麼程度爲好呢?”小到學校所有師生都能彼此叫出對方的名字,亦即人數控制在二三百人內爲最佳”。博耶又說:“當班生數超過30個人時,教師的注意中心就從對個體的關注轉爲對班級的控制。”這些見解都令人感佩。

但博耶一定想不到,在中國有那麼多“名師”可以在叫不出一個學生名字的情況下也能把“課做得神采飛揚”,他更不可能想到一些更厲害的“名師”竟可以在體育館數千名觀衆面前在叫不出一個學生名字的情況下把“課做得神采飛揚”,也許,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正是中國教育勝過美國教育“難能可貴之處”。

如果教學課堂環境沒有保障,首先就給教師組織課堂帶來了困難,信息的傳輸呈單向化而不是多樣化,“生命化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話;而一味地強調教學質量,並以此作爲衡量教師業績的標準之一,也是對教師的不公,因爲能把”課做得神采飛揚“的老師畢竟是少數。以”生命化教育“爲理念,就要做到主觀與客觀的結合;既要強調教師的主觀作用,又要營造良好的關注學生獨立個體的空間,把“生命化教育”具體落實到教育過程中的每一細節和實處。

教育是慢的藝術。在教學上,教師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爲人父母,育人的經驗也是慢慢感悟出來的。一個好教師,應是偶有所得,有些獨特的理解、獨特的發現,然後順着這種正道,終成大器。

教育是些潛移默化、潛滋暗長的東西。功利的教學都是短暫的,不關注長遠的,不關注正確的教育價值取向的。我們的教學研究,也是慢的藝術,有所發現,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這個慢,就是讓學生感受、體驗過程,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個慢,就是不急於求成,要有足夠的期待,足夠的耐心,減少教育浮燥與功利,這纔是真正的教育。

書籍的讀後感 篇10

於漪老師主編的《教育魅力》一書是她一生的經驗總結,也是對年輕教師的引領。“做孩子生命中的貴人。”雖然教育僅僅是一個職業,但確實是一份憑良心的工作。

閱讀這本書時,你能感受到於漪老師對教育的滿腔熱忱,幾十年如一日。而且耐心、細心、毅力一樣都少不了,教育急不來!我們要反思,是否在教育的過程中太過急躁,要慢慢來,學會等待。現在,我與孩子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老師對你有信心,老師對你有期待,老師有耐心等待你慢慢改變!”

《教育魅力》是一本給教師的通識教育書籍,系統的闡述了時代呼喚教育魅力;教育魅力的內涵;關於教師教育魅力的調研、以及教師教育魅力的傳承、功能、彰顯和修養鍛鍊。讀完這本書,我第一次這麼具體詳細的瞭解了教師教育魅力的意義,它包含了教師的人格魅力、師愛魅力、學識魅力和形象魅力。

衝擊力最強的是該書對教師教育魅力的現狀調查,在上海中學生心目中,人格魅力是教師教育魅力的首要條件,遠遠超過師愛、學識魅力和形象魅力。何謂人格魅力,用葉瀾教授的話來說,就是真誠。“真誠是人格魅力的基礎”。即使面對天真爛漫的小學生,也應該真誠對待。對待學生,不敷衍,坦坦蕩蕩,想盡一切辦法去發展他們,這就是真誠。我也常常反思自己我對學生是否真誠。是否使學生們看到了,老師的真誠。

在中國教師一直被敬重,被仰視的同時,也強調了一點,那就是“爲人師表”。現在很多人都認爲教師是知識的傳遞者,但教師也是創造者,在爲着學生的未來生活做創造。教師在學生面前呈現的不僅僅是他的專業知識,還有他的全部人格。當然,沒有專業是不行的,但僅僅有專業,肯定也是不夠的,重要的是教師作爲整體的人的發展。

教師從事的是育人的事業,作爲教師,首先是要自己像個人一樣地活着,他才能對別人產生影響,一種使其成人的影響。自己活得像人,並不是說像聖人,而是說你很真實、很努力、有信仰,你在爲這個信仰踐行。

和許多青年教師一樣,我十分景仰於漪老師對教育的滿腔熱忱。1977年,《海燕》向全上海直播,於漪老師的愛人看完直播後說道,“你哪裏是上課?你是用生命在歌唱。”於老師對教育的長久不衰的熱烈的情感,正是她的人格魅力所在。曾有位作家將教師職業設定爲打磨螺絲釘的計件工,在我身邊,不乏計件工式的教師。

的確,教師這個職業做久了,常常會有職業倦怠,常常會生出很多無奈:很多事情,明知違背了教育規律,但依然要去做;很多事情,明知即使做了,也無甚效果,但依然要去做;很多事情,初衷常常是好的,但做着做着,就事與願違,但依然要去做……既要讓學生和家長滿意,也要讓上級領導滿意,教師常常在“讓他人滿意”和“讓自己滿意”之間戴着鐐銬跳舞。然而,教師是塑造心靈的職業,不是計件工。

做教師的人,內心深處必須得堅守住那份教育理想,必須永葆對教育的那份熱情,因爲,對於中小學生來講,教師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燦爛的陽光。通過學習我更堅定了自己的信念,一切爲學生的發展而努力。

書籍的讀後感 篇11

寒假裏,我閱讀了《今天我是升旗手》這本書,看完此書,我深有感觸。這本書的主人公肖曉見義勇爲、積極向上,樂於助人,熱情果斷,品學兼優。他一直爲一個理想努力——當一回學校的升旗手,但理想總是得不到實現。他沒有放棄努力,團結“學習尖子”林茜茜,幫助祝小娜,和包郝、馬馭等同學智抓“偷猴賊”,積極參加“手拉手”活動……終於,他在臨近小學畢業的時候親手升起了一面鮮豔的五星紅旗。

小說中,令我最難忘的是故事的主人公肖曉。從三年級起,他就盼星星、盼月亮似的期盼着能夠當一次升旗手,能夠有機會親手升起一面國旗,爲此他一直在不懈地努力着。可是,命運似乎總是在和他開玩笑,很多次機會就在不遠處,甚至幸運的大門已經打開在他面前了,然而,又都陰差陽錯地與他擦肩而過。於是,他更加努力地做着一切可能當上升旗手的事情,甚至瞞着家長偷偷地從南京千里迢迢地來到北京,只爲親眼看一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

一個成績並不突出的小男孩,能做出那麼多驚人之舉,並擁有一顆愛國的熱血之心,真的非常難得,我們難道不該向他學學嗎?,雖然我們在生活中並沒有幹出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但我們都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慢慢地感染身邊的人,讓越來越多的人學習這種精神。

小說中的另一個孩子林茜茜也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是一個學習成績特別優秀的孩子,她的數學、英語、語文都在省市區的比賽中都得過獎,被老師、同學稱爲“尖子生”。可是,她的心裏裝着的除了習題還是習題,她對班級裏的事情漠不關心,對同學旁若無人,甚至對榮譽也不感興趣。當她成爲升旗手時,卻因爲緊張只能呆呆地站在旗杆前,任憑一陣風把國旗吹走而不知所措……我認爲我們不需要這樣的“高分低能”的孩子!

多好的一本書,告訴我們一個個道理,吸引着我們,讓我們變得越來越愛讀書!

書籍的讀後感 篇12

作,他們從沒有真正考慮過他們自己身體內到底有多少潛能。有人說過,如果我們享受工作帶來的樂趣,那麼我們的人生就是天堂,反之,我們的人生就是地獄,天堂和地獄的區別,就在於我們對待工作的態度和心態。

我們常常抱怨我們的酬勞太低,常常抱怨沒有發揮自己潛能的舞臺,讓青春白白流逝,抱怨自己付出得多,得到的少;抱怨工作強度大,工作乏味,問題多,機遇少,整天怨天尤人,悶悶不樂,鬱鬱寡歡。偶爾想想,這些只是一種自己藉口而已,當別人獲得成功的時候,我們怎能說是上帝的偏愛呢?我和他是一樣的,不一樣的是他擁有一顆感恩的心而已。是這份感恩的心帶給他樂觀,帶給他成功,帶給他快樂,僅此而已,我也可以做到啊。

我們不妨看看新聞,看看我們周圍,看看那些到處求職的大學生,看看那些因工廠倒閉,紛紛下崗的工人,看到那些因效益不好,企業紛紛裁員的人們,看看那些爲生計而奔波,輾轉於謀生的人們,我便從從心底萌生出一種慶幸。畢竟我們有一份屬於自己的工作,和他們相比,我們不管怎樣,還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有一份足以維持生計的薪水,我們還有什麼不滿足不快樂,不珍惜這份工作呢?

當我們手拿薪水和愛人享受溫情與浪漫的時候,我們應該感恩工作,當我們拿着薪水換來的禮物孝敬父母的時候,我們想到感恩工作。週末,當我們悠閒地帶着孩子游玩散心的時候,我們應該想到對企業的感激,對工作的感激,節假日,當我們開懷暢飲,我們應該感激工作帶給我們的樂趣和興奮,當我們在企業實現了自身價值的時候,我們更應該想到對企業的感激,對工作的感恩。

有了現在工作,本身就是幸福快樂的,我們應該享受這份快樂,珍惜這份幸福。讓我們用感恩的心工作,去開拓自己美好的明天吧!

書籍的讀後感 篇13

寒假裏,我讀了一本愛國主義的書,我看到了一個個激動人心,鼓舞人上進的故事,這些故事中的人物,向我們展現出他們不屈不撓、大無畏的愛國精神。

我讀了描寫江姐的這篇文章,體會到了江姐在敵人刑訊逼供下,她始終沒有屈服,江姐正義凜然,讓特務們都自漸形穢。在江姐面前,什麼老虎凳、辣椒水等酷刑都沒用,都敗下陣來,卑鄙在正義的面前顯得那樣微不足道。

我又讀了八女投江這篇文章,我深深的感動了,我們要牢牢記住這八個女人的名字,她們叫:冷雲、楊貴珍、胡秀芝、安順福、郭貴琴、黃貴清、王惠民、李鳳善,她們是《八女投江》中的主人公,這八個平凡的名字,平凡的都引不起大家的注意,但是在敵人的空襲中,她們勇敢地引開敵人,幫助戰友突圍。在彈盡糧絕的時候,她們不當俘虜,依然決定跳江,這些英雄們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

合上讀完這本書,我暗暗的發誓,我要踏着這些英雄和烈士的足跡,繼續前進,學好知識和本領,建設好偉大的祖國。

書籍的讀後感 篇14

《法律之門》這本書,雖然只是看了書裏的第一章以及前面的部分,但是感想和啓發還是有很多的,我覺得這本書是需要慢慢琢磨的,需要對法哲學有自己的一些感悟纔不至於讀起來那麼迷惑。

首先,說一下我對《法律之門》這本書的總體感覺。《法律之門》給我的第一個啓發是裏面提倡的法律研究方法,書的作者主張,我們不能單純學法律而學法律,而是要把法律與其他學科聯繫起來,從法的總體精神去理解法。我認爲這一點對於我們真正學好法律是很重要的,我們看待一些法律問題時,得出的結論很多時候只停留在專業知識的層面,這樣的觀點往往是狹隘的,不利於我們長遠的學習,所以書中提倡的研究方法值得我們借鑑。另外,《法律之門》是一本很有味道的書,它除了讓我們從中瞭解到一些英美法系的法律知識,更多的是指導我們去思考問題,不僅是在引導我們思考書中的問題,更多地是在傳達給我們一種理念方法,讓我們掌握如何來分析問題,如何從被動看書轉變爲主動探究。

書的開篇序言中就講到,初讀本書的人可以從前言、導言和引言中獲益,確實,在這些部分,也會有引起我們思考的問題。引言中,作者給我們陳述了卡夫卡的一則寓言——法的門前,第一次讀了這個寓言的時候,感覺這個寓言所要表現得是法律的威嚴及其具有神祕性,但是,對守門人最後說門是爲鄉下人而設的但是鄉下人最終還是沒能見到法感到費解。接着,看了卡夫卡擬續的一位教士和K關於這個寓言的討論,對這則寓言的寓意又有一個新的認識,但同時對這則寓言還是留有同樣的疑問。教士與K的爭論點我認爲是鄉下人到底有沒有被守門人矇騙,K在開始的時候認爲鄉下人是被矇騙了,而在教士與K在爭論的過程中教士提出了真正受矇騙的是守門人的說法,守門人不瞭解門內情況,不知道自己其實從屬於鄉下人,處於受矇騙的狀態,我覺得這兩者都有理,但是重新審視那責寓言,我又覺得他傳達給我們的是法或許是虛無縹緲的,但因爲有鄉下人的期待和守門人的存在,使得法的存在是必要的。講到這裏,我想講一下對後邊提到的“壞的秩序比根本沒有秩序要好”這個問題我的一些粗淺的看法,壞的秩序或許沒有讓所有人的權利都得到保障,但壞的秩序還是一種秩序,秩序的存在,起碼生活在其中的人不會終日惶恐不安,生活相對是安穩的,人們能慢慢適應秩序來調整自己的行爲,但是如果沒有秩序,人們的生活是處於動盪與不安穩的,我認爲,人們對於安穩生活的共同期待可能是使得壞秩序也具有強制力的原因之一。

書籍的讀後感 篇15

最近,我在圖書館看了一本書——《地道戰》。這本書籍以抗日戰爭爲背景,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對抗日根據地發動大掃蕩。日本鬼子常常襲擊老百姓,燒殺搶奪,無惡不做。高家莊的老百姓與敵人做頭爭,在黨支部書記的領導下,把土洞、地窖改造成戶戶相通,村村相連的多個洞口的地道,而且一直挖到敵人的炮樓底下。一天夜裏,敵人偷襲高家莊,被老鍾叔發現了。爲了保護全村老百姓,老鍾叔拉響了村口的大鐘,村民聽到鐘聲立刻躲進地道里,而勇敢的老鍾叔卻倒在了敵人的槍口下。日本鬼子進村找不到老百姓,就想破壞地道,他們往地道里放煙、放火、放毒氣。但是聰明的抗日人民想出了很多辦法應對。敵人一進村,老百姓就下地道,在民兵隊長的帶領下,大家做好準備,一聲令下,四面開火,打得敵人措手不及,到處亂竄,最後,活捉了日本鬼子小隊長。

看了這本書籍,使我瞭解了當年的抗日戰爭,瞭解了過去人們的智慧和抗日的艱苦。我知道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千千萬萬個抗日英雄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那些人民英雄的聰明才智和高尚品格,將永遠印在我的心裏。從現在起,我要好好學習,學好本領,將來爲我們的祖國出一份力,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美好。

書籍的讀後感 篇16

通過對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學習,在質能方程中,我們看到了物質內部蘊含的巨大能量,是遠遠大於諸如其完全燃燒等釋放的能量的。且宇宙的邊際無法尋覓,人類目前的航空技術更是隻有觸及火星的水平,在別的星球上生活遠今爲止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因此,如何在我們現有的環境中再作發掘,以追本溯源的思想往更小更微觀的方向研究,創新技術,成了當今科學發展的重要方向。

從人類對構成物質基本粒子認識的不斷深入,進而創造量子學說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研究目標越小,就越有發展的空間。舉一個例子,科學家們正設想不遠的將來會誕生一種新型計算機——量子計算機。它存儲和讀取數據是通過單個原子的量子態(比如說自旋方向)來進行的。由於即便是隻有針尖大小的一小塊物質,其原子數目也是大的驚人。困此說,量子計算機的潛力簡直無法估量。困此,倘若科學家們能隨心所欲地攔截、捕捉和釋放原子,那麼人類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蘊藏在原子內部的巨大能量與各種信息,抓住了物質的根本,也讓許多人類不敢想象的事情可能成爲現實。

這本書上所介紹的內容中,最讓我感到神奇的是把光“凍結”。令人稱道的是,近來科學家已經成功的讓光乖乖地聽從調遺,已將光速降到最低17米/秒,在我們生活中的感受正如此時速60千米行進的汽車那般。

這項技術的原理是什麼呢?其實非常簡單,就是我們學過的提高介質折射率降低光速的原理。所以我們至今仍然慚愧於只將教科書上的知識全盤吸收,而未思考過如何將其昇華爲技術,去爲人類合理地認識及改造大自然提供幫助,爲生活造福。確實,學習的最大意義真的不在於會做幾道題,進而考得比別人優秀,找到更好的工作……而以上所述似乎成了普通中國人的價值觀,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成爲人們實現其人生價值的根本出路和方法。這樣的方法可能促人進取,但更多的是帶來內耗。而一些西方的發達國家,人們的人生價值取向,人生價值實現領域主要劃定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之間,它注重人與自然的差異,強調人對自然的征服、改造,所以,他們能夠發現更多自然規律。這樣,生產力發展當然也很快,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則強調自由與平等。當然,這樣是經歷了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的,我們要讓改造自然的思想植根於心中,再從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小事開始注意,才更可能的逐步改造我們心中根深蒂固的世界觀、人生觀,使社會更好的發展。在優秀傳統文化的指導下,不妨吸納別人先進的東西,這纔是科學的發展之道。

這本書上所介紹的內容中,最讓我感到神奇的是把光“凍結”。令人稱道的是,近來科學家已經成功的讓光乖乖地聽從調遺,已將光速降到最低17米/秒,在我們生活中的感受正如此時速60千米行進的汽車那般。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物理學家傑文·朗戴爾及其同事利用新型光陷阱,首次成功地將一個光脈衝“凍妝了足足1秒鐘的時間,這是以前最好成績的1000倍。將“凍妝光束的時間大大延長,意味着可能據此找到實用方法,來製造光計算機或量子計算機用的存儲設備。

要使光停住腳步,需要一種特殊的陷阱,其中的原子溫度極低,幾乎靜止,以至於每個原子都有着同樣的量子態。通常情況下,這樣一團凍結的原子是不透明的,但仔細校準後的激光能夠在其中“切割”出一條通道,使得一個光脈衝從另一方向傳播過來時,陷阱相對於它來說是透明的。一旦切斷激光,陷阱立刻又變得不透明,光脈衝就被困在陷阱裏了。恢復激光照射,光脈衝將繼續傳播。

一本科普書,讓我的思緒如天馬行空,竟讓我聯想到如些多社會科學的內容,也算是受益匪淺了。同時也瞭解了不少前沿科技的發展方向。看來真是驗證了高爾基的那句名言:“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埃。

書籍的讀後感 篇17

讀《從容一生》有感 時至今日才把俞老師的《從容一生》看完,每當看到精彩之處,想一口氣花一天一夜的時間把全書看完時,整本書都傳達出的一種從容淡定的心態,又讓我放慢了速度。全書包含了俞老師對企業運作、人生感悟的深刻思考,以及從自身的經歷中總結出來的人生道理和觀點。

全書文字風格樸實、思想深邃、發人自省、催人奮進。我從書中也瞭解到了對於像我們這樣的年輕人來說,應該具有的,爭取的,和夢想的到底是什麼,還有就是我們應該通過怎樣的方法來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的燦爛。那答案就是“從容一生”。整本書以一種淡然平和的口吻敘述自己的人生和工作感悟,意在告訴我們人生是一個很美好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慢慢地積累,在積累中確定自己的目標,鍛鍊自己的心智,能力,在開心工作的同時愉快地享受生活,以一種大隱隱於市的心態來超然地對待周圍的一切。俞老師開篇就概括了從容一生的真正含義。一個人一輩子如何活得更有意義,並不在於爭得每一分鐘,而在於生命作爲一個整體內涵有多豐富,內涵的豐富來自於對生命的完整意義的追求,而不是每一分鐘能做多少事情的匆忙。急功近利只會使我們遠離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意義在於從容,在於從容之中成就人生。一個人能夠閒庭信步般走完一生,進退自如,纔是真正值得大家追求的境界。

看了這本書後,感覺自己的心態很平靜,以前老是很浮躁的工作,很迷茫地面對未來,不太確定自己以後要做什麼樣的生活,過什麼樣的人生,看了這本書後,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了,也進一步地明確了未來幾年在新東方的發展目標,來到新東方對我來說是最明智的選擇,身邊有這麼多一起奮鬥的年輕人,想想都令人興奮。有了正確的選擇後,我還必須一直堅持下去。古今很多的偉人都是在一個行業裏堅持了很久的人,愛迪生髮明電燈泡,比爾蓋茨發明windows系統,馬雲創辦阿里巴巴,俞老師創辦新東方,李彥宏百度上市,包括我們蘇州新東方學校的張戈校長在新東方也堅持奮鬥了十多年,我有什麼理由懷疑自己的夢想?我剛剛走進新東方,可能短時間內還是掙不到太多的錢,可是至少,我在成長,在積累專業知識,在豐富自己的閱歷。

人生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我相信,有了更多的積澱,我的人生將會更加富足和輝煌。很久沒有讀過這樣乾淨的一本書了。開始思考自己的讀書品位了,是不是非要跟工作有關的書纔可以讀,是不是所有的活動都必須圍繞工作展開,想了很久,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一個人所有的工作中心都是工作的話,那他必然是個工作狂,而沒有任何的人生樂趣,他本身也是一個沒有情趣的人。從今以後,我要擴大自己的閱讀面了。其實,讀書的過程不僅是閱讀作者觀點的過程,更是吸收,轉化,反思併爲自己所用的一個過程。我們可以通過閱讀發現別人的世界,挖掘別人的長處和觀點爲己所用,使自己的思想和品位都更上一層樓。可能,愛讀書的人短時間內看不出什麼進步,但是再過個幾十年,在浩瀚的人羣中,當很多人談話時,你會發現,波瀾羣書的人絕對比不愛閱讀的人睿智的多。讀完《從容一生》,瞭解了俞老師對待人生的看法。作爲一個人,我們去堅韌不拔的去做好每一件事,學會愛人從而得到別人的愛。作爲蘇州新東方的新的一員,我們更應該從前輩身上學習,如何的改善自身的缺點和不足,向着自己的夢想前進。

書籍的讀後感 篇18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近來很流行的一句話,很有詩意,引人深思。忙碌的工作、人情世故的往來似乎捆綁了你所有的時間,不經意間讓你忘卻了生活。生命本該是屬於你自己的,那麼就去問問自己,何至如此?

也許你會脫口而出“我忙啊”“我累啊”拿出這兩個字忙、累,心亡則忙,田壓身則累,這兩者似乎都與你不靠攏。但不要告訴我二十出頭的你心已亡,說到底莫不是你想要得到的越來越多了,可卻從來沒問過自己,是不是你真正想要的。就像周老所說,“人年輕時不容易從容,因爲什麼都想要,卻又不知道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於是內心焦躁,行動忙亂”。其實不知吃遍海味山珍、美酒佳餚之後才知道原來自己真正喜歡的就是那清香可口的素食酣水,所以多花點時間去問問那個熟悉的陌生人你自己!

“如果你能因爲一塊糖果而歡呼雀躍,生活便處處充滿驚喜”記得三毛這樣說過。拿出我個人來說,工作中會碰到各形各色的人,遇到各種麻煩,可單單拿出每一個麻煩,就好像是一場小型的話劇,並且一輩子只會上演一次,沒有矛盾衝突,沒有劇情,又怎會精彩。放寬心態,其實生活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願生命從容》整書貫穿從容二字,這讓我想起了曾點的故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與孔子暢談理想,子路率爾而對答,讓孔子哂之,到了曾點,筆者則施以筆墨“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這一段曾點不慌不忙闡述自己簡單快樂的理想,得到了孔老夫子極大的讚許。真是又與周老主張活得簡單才能快樂不謀而合。從古至今,從容、簡單大抵是很好很高的追求了。

純真的笑容一般只會出現在孩子們可愛的臉龐上,他們因簡單而快樂,而我希望純真的笑容能夠出現在我們的臉頰,願我們的生命變得從容!

書籍的讀後感 篇19

讀一本好書,雖不花多少錢,也不花多少時間,但書讀過之後,我們對於人生、事業、家庭會有更多獨到見解,因而生活也更豐富多彩。

本書用風趣的語言和富於哲理的敘述完美闡述了放下的真諦和從容的意境,仔細閱讀它,相信你會微笑釋然,並對自己的生活有新的感悟,對生活的態度有一個新的轉變。人生難免經歷挫折和悲傷,但雨過天晴天空終究會晴朗,悲傷常有,可是不要總是把它放在心上,時間長了,這種低落的情緒會影響到你的生活,更會在心裏留下陰影,造成心裏疾病。放下悲傷,才能活的輕鬆,走出悲傷才能重見美好的時光,生命如此短暫如果我們將精力都花在小事上,那豈非是浪費寶貴的生命。

人生沒有誰是一帆風順的,總會有種種不平事來考驗我們。女人一生的幸福都只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除了自己,任何人也不能爲你打開幸福快樂的大門,女人年輕時爲老公活,有了孩子爲孩子活,真正有自我的時候到了更年期。女人應該爲自己活,這樣反而更從容,家庭關係也更好。懂得善待自己在人最快樂,自己都快樂了帶給家人在生活會更精彩。 生活中,我們會聽到很多抱怨,諸如別人穿的比自己漂亮,吃的比自己講究,住的比自己舒適之類。錢少的羨慕錢多的,位低的羨慕位高的,權輕的羨慕權重的。仔細想想當你在羨慕或嫉妒別人時,你身邊又多少人在羨慕你有一份酬勞可觀的工作或者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其實人生的點點滴滴都是始於平淡,平淡纔是人生的真正滋味。

學會放下,放下是一種智慧。學會放下,一切順其自然。學會放下,懂得從容。從容,是一種理性,一種堅忍,一種氣度,一種風範。從容不僅能給我們帶來平靜和安定,也是通向健康的坦途,而且對贏得友誼、保持家庭和睦以及事業成功都是必不可少的。看完這本書,心情頓時感覺明亮了很多,書上講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處事的方法,成功的心態等等,給我很多很多的啓示。《學會放下、懂得從容》教會了我怎樣面對生活,面對工作,面對人生。

書籍的讀後感 篇20

素質教育很早就開始有了,至少在卡爾威特的教育方式上就是這樣應用的。以素質教育的非智力因素打下基礎,在上面建築一個神童般的宮殿,這就是卡爾威特的成功祕訣。

作爲媽媽和老師,我對兒童教育方面的書籍一直是更爲關注一些。一次在新華書店裏,發現的這本書。《卡爾。威特的教育》真的是一本好書,這是一本關於幼兒教育方面的書籍,是一部有有着很長的歷史的經典教育書籍。因爲是教師,所以我帶着疑問的眼光讀完老卡爾寫的育兒經驗,卡爾威特在三個世紀前的教育經驗在現世仍然具有很大的參考 意義。對現代的小學教育,仍有很多地方可以借鑑。

教育孩子要有正確的方法,要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良好的行爲習慣,要開發孩子的智力,引導孩子對周圍事物的興趣,養成勤于思考、善於思考的習慣。培養孩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鼓勵孩子敢於向成人提問,作爲老師和父母,我們可能什麼都知道,只要把問題的思考和解決的方法和步驟展現在孩子面前。明確告訴孩子你不懂或不清楚,但可以一起查書,上網或者請專家。在引導孩子查書找資料、向別人請教的過程中,孩子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同時培養了孩子對讀書的好奇心、發現問題的恆心、解決問題的自信心。

要養成孩子的好習慣。專心致志的習慣——學習必須專心致志纔能有好的結果。學語文時就只考慮語文,學數學時就專心於數學,如果在學習時想着玩,玩時又擔心學習跟不上,不能用心一處,即使學生整天坐在書桌旁,那也只不過是裝裝樣子而已,只是一種對自己和別人的一種欺騙。學習任何學科也是一樣,只有專心致志才能學好。

敏捷靈巧的習慣——一部分學不拖到最後就不想做,久而久之,這些學生作業一直遲交,甚至不交,其實這些學生不明白,迅速完成作業之後,多餘的時間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發展自己的愛好。如果不養成敏捷,靈巧的習慣,能做的事就更少了!堅持不懈的習慣—— 在學習上會有很多難以預料的困難,但是隻要有恆心,只要能夠堅持,那麼一切困難都會迎刃而解。好習慣是從小養成的,小學階段是養成好習慣的關鍵時期,所以我覺得無論是老師還是父母,都應該重視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

從玩中學是孩子更易接受的,父母要常深入研究。輔導孩子的過程和孩子學習的過程都應是快樂的,並且成效顯着的話,我想智慧的大門就打開了。

早期教育是非常的重要,不都是說“三歲決定人的一生”嗎?但又是什麼在三歲之前決定了孩子的一生呢?是早期的識字教育?早期的數學教育?還是早期的才藝教育?這些並非不重要,但卻不是最重要的。這本書的副標題爲:爲孩子的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這讓我想起了聖經裏的一句話:“凡聽見我的話就去行的,好比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雨淋,水衝,風吹,撞着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爲根基立在磐石上。凡聽見我的話不去行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雨淋,水衝,風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並卻倒塌得很大。”

你願意你的孩子是那磐石上的房子,還是沙土上的呢?我想沒有人選擇後者,那麼這本書會教給你,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讀懂孩子的行爲,並將孩子的行爲引導到一個有效的目標上去。就像聖經裏說的:“教養孩童,走他當行的路,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