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林清玄散文集》讀後感(通用34篇)

本文已影響 1.57W人 

書是人類獲取知識的源泉,提高人們素質的有效途徑,也是涵養靜氣的搖籃。讀書的妙處可謂無窮,書香更是浸人心脾,引人入境不能自拔。下面是小編爲你整理了“《林清玄散文集》讀後感”,希望能幫助到您。

《林清玄散文集》讀後感(通用34篇)

《林清玄散文集》讀後感 篇1

每個作家有每個作家的寫作風格,每個作家的寫作風格都不同。在老師的帶領下,我看過了很多的散文集了。身爲作家的林清玄用他的筆寫下了許多好文章。

我買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我讀了幾篇文章,感覺寫得都非常好其中一篇:《快樂的思想》足以讓我反覆回味。

這篇文章,先開頭是講了個故事,我們快樂的思想是決定我們一生的最重要的關鍵。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快樂的思想乃是建立幸福人生的第一步,一個人沒有快樂的思想,那麼儘管用盡一切努力,可能還是會落空。

一旦快樂的思想被建立起來,即使生活悠閒單純,幸福乃至人間的美善都會自然的來到。我有時也擁有快樂的思想,的確很好。一生想要快樂,就要先有快樂的思想。就像文中的故事一樣。同樣是在砌磚,有了快樂的思想會比別人多一份喜悅。

一本散文書一直放在我的書桌上,每當我寫完作業都會把這本愛不釋手的書讀一讀。以前買第一本散文集時,我都不是很喜歡讀,可現在我已經真的喜歡讀散文了。林清玄的散文不像其他的散文,道理都含在文章裏,讓人很容易看懂很清麗悠遠,我喜歡這種風格。

讀林清玄的散文集,我感覺到他善於捕捉生活中的小細節《軟枝楊桃》。

林清玄他的文字如水樣輕柔,語言親切,大多數寫得都是散文。他的散文很有哲理,當將它們運用在生活中時,更易懂。

書的封面上寫了:期許少年們有天真的心,純善的心,美好的心,莊嚴的心期許他們能在這混濁的世界,保持清明,能在這悲傷的人間,擁有快樂。的確,我挺喜歡這句話。

每年的散文介紹沒有輪到我,很遺憾,不過下次是席慕容的散文集,我也會認真讀的。我愛散文,我會一直繼續看下去的。

《林清玄散文集》讀後感 篇2

讀過很多散文,我最心儀的,是林清玄先生的。

最早讀過林先生的“菩提系列”,那時就被林先生的清新淡雅的文風,深厚的底蘊,以及對人生、對世界的參悟深深地吸引了。最近,我又特地購買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本書是從林清玄這位作家數百萬字的作品中,遴選出的二十餘萬字的散文精華,是沙海中淘出的金子,令人百看不厭。過後,許多片段泊在記憶中,不時地熠熠閃光。對這本書,我更是愛不釋手,常置於桌邊案頭,不時拿來欣賞。

林先生的散文,最適合在平靜的夜晚,衝上一杯淡淡的香茗,獨坐在發出溫和的光的檯燈下,靜靜地欣賞,享受散文帶給人的平和與智慧。曾經多少次,在自己心情煩亂的時候,《林清玄散文集》陪在我身邊,安撫我的心靈,讓我一次次平靜下來。這些文章,猶如一道道山泉,帶着它的淙淙流水聲緩緩地走到我們心中,讓我們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林清玄的散文總有一種哲學的意味和一點“禪”的味道。讀他的散文猶如一次心靈的洗禮,總能給人深深的啓迪。

林先生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於污穢,更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是清麗悠遠,沁人心脾。這些文字裏,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溫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長在人心中的一株樹,雖然孤獨,但忠實地爲我們守住了天上皎潔的月,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淨。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來,慢慢地述說,絕少雕飾,猶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他寫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這些是文章,初讀自是清新異常,再品更是心開意解。他的文字每每讀後都會讓我們的內心充滿寧靜與關愛。文如其人,沒有高雅的品味和水晶般純淨的心,怎能寫出美得沁入人心的文章?

《林清玄散文集》讀後感 篇3

題記:早晨的天空有着豐富的顏色,早晨的空氣有着清爽的感覺,將那些潮溼的生活片段晾在最燦爛的陽光下,讓那些不愉快的心情片片展開……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菩提是佛教當中的聖樹,菩提的本意是一種領悟,一種生命的真諦。一顆柔軟的心就是菩提,一片潤土的落花就是菩提,一種真善美的感悟就是菩提。菩提樹比我想像中的要堅強,縱然有着冬天蕭條與空寂,但也未嘗不是努力站立,長出乾淨的新綠,有着一種對新生無比追尋地力量,萌發的不只是綠芽的蓬勃生機,更有着芽兒那片片舒展的心情。從“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中覺曉到有一種奉獻叫無私;從“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來秋,誤入藕花深處”覺曉到有一種快樂叫灑脫;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中覺曉到有一種寂寞叫離愁;從“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中覺曉到有一種仕途叫豔羨;從“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中覺曉到有一種愛戀叫淒厲。

一片葉子中的領悟就是一棵菩提,一首詩中的意境,就是一棵菩提。玟瑰固然嬌媚,文竹固然高雅,但都躲不過時光的摧殘;木槿固然精緻,紫薇固然溫美,但都經不起命運的玩弄。只有菩提,因突破了紅塵中的一切慾念,方成爲一塊永恆的淨土。除去雜草,種滿菩提,每個人的心都應如此——種下一片菩提林。

三生石圓三生夢·輪迴。

三生石——記錄了前世,今生與來生的種種恩怨情愁。不管是否有着三生石,我們都可以把它當成自己對輪迴的一種信念,一種對於生命永恆的詮釋。

三生石,一個浪漫而又令人動容的傳說,不管是否真實,許多朋友以三生石做爲肝膽相照的依據,更多的情侶則在三生石上寫下他們的誓言。佛教裏認爲有情慾就有輪迴。而林清玄也認同這一觀點,他說:“唯有放下一切才能超出輪迴的束縛。”或許這纔是真正的輪迴。而我想輪迴並不是一種墮落,而是一種新生的彼岸,輪迴是一種新陳代謝,是一種念念相續循環往復,或許不只是人在輪迴,世界也在輪迴。我們看不見月亮,並不代表月亮沒有了,而是它運行到背面去了;一片雲從頭頂掠過,不久逃出了我們的視線,這也不代表雲兒消失了,而是它要向更遠的目標航行,這都是輪迴。

輪迴並不可怕,只是人們習慣把它加上鬼怪的陰影,而矇蔽了我們的心。

當我們站在自己的三生石上,是否忘了自己的舊精魂,是否只是無知地追尋慾望?

有時候,一首詩,一位古人,感覺上竟像相識很久的知已;甚至有時候偏愛一種顏色,一種花香,一種聲音,卻完全說不出理由……或許這就是輪迴的最好解釋。

讀着林清玄的散文,心境似乎也同時受到洗禮,說這是《林清玄散文精選》還不如叫它“清醒記”,邊讀,邊整理自己零亂的心情。整本書揚溢着佛學的色彩,似乎也走入了佛教這塊不可逾越的聖地。

陽光下,歷史的長河泛着金光,生命的綠樹萌發新芽……

《林清玄散文集》讀後感 篇4

米黃色的封面,封面上面沒有太多的花花綠綠的裝飾,僅有的是一盆素描的花及歪歪扭扭的“林清玄”三個字,還有四個小白點,仔細看才發現是月牙漸漸成爲月圓盤的四個過程。簡潔,清新又不乏意味,或許這就是林清玄的散文風格。

很久以前就喜歡林清玄的文章,它總能以詩樣的哲理給人帶來智慧和覺悟。他是一位胸懷寬廣的智者,恬淡安適,細小的生活中發現真理。作家都有一雙細膩聰慧的眼眸,他洞察世間一切,娓娓道來,讓人豁然開朗,心裏充滿寧靜祥和。

每每體味作者誠摯的情感和親切質樸的語言時,總讓人感動,覺得自己隨着娓娓的敘述深入他的內心,順着他看似散淡的思路,感受着他淡泊平和的生活,聆聽着他對人生的頓悟,那麼寧靜平和,那麼超脫。

於是,我對《林清玄散文集》孜孜不倦,愛不釋手。

於是,看到了他的一篇意味深長的哲理故事——《空心看世界》。

“林清玄寫道:“看到水田一片純白的花,形似百合,卻開得比百合花還要繁盛,姿態非常優美,我當場被那雄渾的美震懾了。‘這是什麼花?’我拉着田邊的農夫問道。‘這是空心菜花呀!’老農夫說。原來空心菜可以開出這麼美麗明豔的花,真是做夢也想不到。我問農夫:‘可是我也種過空心菜,怎麼沒有開花呢?’他說:‘一般人種空心菜,都是還沒有開花就摘來吃。怎麼會看到花呢?我這些是爲了做種,才留到開花呀!’我仔細看水田中的空心菜花,花形很像百合,美麗也不輸給百合,而且有一種非常好聞的香氣,如果拿來插到花瓶裏,也不會輸給其他的名花呀!可惜,空心菜是菜,總是等不到開花就被摘折,一般人難以知道它開花是那麼美。只是有一些做種的空心菜能熬到開花,人們難以改變觀點來看待它。”

作者不由得感慨:只有完全破除對空心菜的概念,才能真正看見空心菜花的美,這正是以空心菜來看世界。但是,人要“空心”來面對世界,真的比空心菜開花還要難呀!

空心菜的故事讓人不禁感嘆。等待會有意外的快樂,等待會有美麗的回報,等待會有生命之花的燦爛開放。成長,不也是空心菜開花的歷程嗎?這是一個漫長的積蓄和提升過程。你哪怕難過的快死掉了,但你第二天還是照常去上課上班,沒有人知道你發生了什麼,也沒有人在意你發生了什麼,關於你的未來,只有你自己才知道。難過就哭完了就當沒事兒一樣自己瀟瀟灑灑的走下去,我們能做的就是要蹲下身子,仔細地觀察,輕輕地呵護,慢慢地欣賞,耐心地等待,尊重差異,寬容別人。我們不能違背四季的規則,提前收割。否則,我們收穫的就只能是“空心菜”。不知不覺地生長,心靈的蓓蕾也在悄悄地萌芽。只是我們浮躁的心在應試的海洋中浸泡得太久,失去了知覺;我們功利的目光,在充滿誘惑的社會中搜尋得太累,迷失了方向。

這時的我們都需要一顆空心,拿一顆空心去看世界。

《林清玄散文集》讀後感 篇5

讀林清玄,每一次都好像從城市瞬間落到了田園,滿眼的自在,愜意。

可是這樣的書就是要讓你去翻開,在閒暇的時刻,一杯咖啡或者清茶,一張搖椅,一點陽光和幾朵白雲,捧着它,便是一生一世的永恆。它們不似櫃檯上的暢銷書,聲名大燥間,街頭巷尾便都是議論。它們默默,默默地如白雲,似流水,不會有成爲焦點的時刻,卻是長久不衰。

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是一副素描,簡單的幾筆,卻勾勒出一個人心底繁雜的世界。

親情與鄉情是必不可少的主題。他寫到浴着光輝的母親,都是一句寶貝不怕,卻流露出天下母親對孩子濃濃的愛意和關心。就是那麼一句話,而生活中所見到的也許比一句話更簡短粗略,但卻實實在在。我們的眼睛就是要像這樣善於抓住生活中的點滴,被人遺忘的點點滴滴。而這些被我們忽略的,都在他的筆下重現,帶給人們心靈最真實的悸動。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永遠說不盡道不完的,作者有一句話,我覺得說的很好——對於父母親的愛,我們也是“提得起來,就是我們的”,趁還提得動,行李箱還有空間,就多塞一點愛進去吧!在這些尚在的時間裏,也許我們應該對父母說出自己的心意,不帶半點羞澀地毫無保留地道明,正像他們給予我們毫無保留的愛。

對於故鄉,我其實是沒有太多的留戀和感慨的,畢竟沒有出過遠門,沒有機會體會到思鄉的離愁別緒。但作者在文中將家鄉與親人聯繫起來,我忽然就覺得,也許它比我想的遠有意義的多。作者說,他出門旅行時總帶着一杯故鄉的水土,那會給他力量,因爲那裏面承載的不只是故鄉之愛,還有母親的祝福。這是很實在的話,鄉情中,更多夾雜的是親情吧,對親人對故友的思念。

世事離戲只有一步之遠。

人生離夢也只有一步之遙。

不知道聽誰說過:生命最有趣的部分,勝過演戲與做夢的部分,正是它沒有劇本、沒有彩排、不能重來。生命最有分量的部分,正是我們要做自己,承擔所有的責任。林清玄的散文裏總有一股清新的氣息,也許是有流水的聲音,也許是灑進了陽光的溫暖,又許是有風吹過的清涼。

總之,這一切都使你不得不安靜,在冬日人煙稀少的書店,當你坐下翻開這本書的時候,就已有彈奏琴絃飄出的琴音安撫了你浮躁的心。它讓你不知不覺地靜下心,不知不覺地專注於這字裏行間的溫柔。這便是一本書的魅力所在。像是一個禪師在向你說教,聲音低低的,柔柔地,卻絲毫不差地進入你的耳中,落入你的心裏。

所以,花季的時候,不要忘了在自己的心裏種花。

《林清玄散文集》讀後感 篇6

“我們被外境的遷動就有如對着空中撒網,必然是空手而出,空手而歸,只是感到人間徒然,空嘆人心不古,世態炎涼罷了”,“這社會最缺從容與有情,由於缺少“從容”因此很難見到步履雍容、見識高遠的人;因爲缺少“有情”則很難看到乾坤朗朗、情趣盎然之人”,這皆是出自作者林清玄之口,他感嘆人生,心憂世界,在他的眼中終究是“人間有味是清歡”。

林清玄在自序中寫到作者的終極追求是向外不斷追求生命更高的境界,向內不斷觸及心靈更深的感動,作家因爲留下了作品,保留了時光,鐫刻了情感,才使這一切逸去的,留下了餘音遺響,活色生香,而他固是亦然。

月光下的喇叭手,冬夜寒涼的街心,月亮很明,月茫冷溯,街道空曠,此時一位喇叭手用那生滿斑鏽的伸縮喇叭奏起了那故鄉的歌。可越是思念就越是恐懼,時間在這似乎只是個數字,三十年戎馬,故鄉在槍眼裏成爲一個名詞。平淡的話語,簡單的勾勒,一個因思鄉而夜吹喇叭的喇叭手躍然紙上,試問那深沉的鄉愁無法說出口時該爲之奈何?只有用一斟濃酒咽其下肚,最終還是歸於平淡,作者視平淡爲清歡,在清歡中又雜入些許深情,使其“有味”。作者擅長從平淡的生活體悟深沉的情感,從這深沉的情感中又折射出不平凡的人間。一篇篇散文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或大或小或深奧或淺顯,無不體現了人生的哲理,從而給我們以啓迪,讓人不由輕嘆一句——人間有味是清歡。

此書中最令我感觸深的便是他的《家家有明月清風》,在文中他提到幸福的深刻含義——人生的幸福來自於自我心扉的突然敞開,有如在陰雲中突然陽光一線,彩虹當空,這種看起來平淡無奇的東西,猶在一株草中看見了瓊樓玉宇,是由於心中有一座有情的寶殿。或許幸福很難,因爲它需要一顆在這繁雜的社會中仍堅守從容與有情的心,或許其實幸福也很簡單,它存在於每一個看似平淡無奇的事物中,只待你去感悟,畢竟生活的本色不就是清歡嗎?只看你如何將它烹得“有滋有味”。

難道這世間只有高潔之人才具有情與從容嗎?不!這道理正如孟子在《魚我所欲也》中所說——非獨賢者是有心也,賢者能勿喪耳。試問,在這繁雜世間有多少人因錢財的誘惑而迷失自我,失去爲人之本?又有多少人在權利的追逐中,失了那份應有的從容!每一次將那有情與從容的“暫且放下”都似給心靈蒙上一層灰紗,一層灰紗或許薄但一次次的放下足以讓你的心暗無天日,讓你無法去感悟那喇叭手心中的鄉愁,更無法體會那平淡生活中的幸福。

手捧一本《林清玄散文集》,倚於陽臺的欄杆,輕撫書面,一個個的字、一句句的話洗去了心靈的污垢,心中煩憂也漸漸消融。是的,這是一本能撫慰人心的書,恬淡自然,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在不經意間讓人靜心沉思,使原本浮躁不安的心旋即安定下來,解開心中的鎖,卸下心上的負擔。

似水流年,總喜穿心而過,清淺歲月,在平淡歲月中日漸溼潤。請相信,人間有味是清歡,願你在繁雜社會中仍能從容而有情,淡然走過這有味的人間。

《林清玄散文集》讀後感 篇7

最近看林清玄的散文集,感覺他是把生活過成了詩一樣的人。每天碰到的一草一木、遇見的人、發生的事,讓我們看起來了無生趣的事、人、物,都像是被他賦予了靈氣,有了生命般,在那裏看着我們微笑。我也是個很自戀的人,看了這樣的文字,感覺作者像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子,必是風流倜儻、舉止優雅、旁若無人之人。看了他的照片,覺得他的人很普通,普通的就是我們每天在生活中碰到的甲乙丙丁,竟怎麼也不能把他的人和作品聯繫起來了。看來我也只是個很俗很俗的人,因覺得自己普通,便也想如何裝扮自己外在形像個仙女,以爲這樣才能配得上心中的詩和遠方。可問題是自己既不能做外形上的仙子,也沒有有趣的靈魂。

當我沒錢的時候,我以爲有了錢就可以讓我幸福;但當我有錢了,我才明白,心靈的充盈纔會帶來真正的幸福。

我一直感恩於我生命中遇到的人和事。父母讓我明白,考試可以改變命運,於是我愛上了考試,它可以讓我活得更有尊嚴,我也因此走出農門,成了大家羨慕的公務員;老公讓我領略了愛情的甜蜜和偉大,與他的通信,使我從剛開始只能寫隻言片語到四年後十幾頁的一氣呵成,他陪我走過了孤寂的青春期,他是我最知心的朋友,最敬愛的兄長,最甜蜜的戀人,是他讓我明白,原來我也是這樣值得被人愛的人,原來我也是可以憤怒、可以隨心所欲的人,發脾氣、使小性子,他都在那靜靜地看着我,做我情緒的容器,讓我的心靈得以滋養和成長。我弟是指引我心靈成長的人,讓我活得愈來愈有智慧,知道了自己爲什麼會是這個樣子,而怎麼纔不會是這個樣子。感謝生命中遇到的人,讓我的生命不再盲目而機械前行。

《林清玄散文集》讀後感 篇8

寧靜的夜晚,幕色漸深沉,泡一杯清茶,獨坐在一盞散發溫和光線的檯燈下,和着淡淡墨香,靜靜地閱讀着《林清玄散文集》。此時微風習習,四周一片安詳與靜謐,不知不覺我已經靜下心來,走進了林清玄那淡雅清新的“禪語”天地。

翻開第一頁,我就被書的目錄所吸引:《暖暖的歌》《發芽的心情》《黃昏菩提》……迫不及待地欣賞完第一篇文章,我已深深地陶醉在林清玄散文中獨有的清新氣息中,品哲學之理,聽禪經之音,感覺是那麼美妙。他的文章猶如一道山泉緩緩流淌我的心中,他的文字猶如一股真淳的涼風慢慢安撫我浮躁的心靈。一切是那樣的自然安靜與空靈轉動,專注於字裏行間的溫柔,我彷彿聽到一位禪師低低柔柔地說教着禪意,清淡而溫婉,我的心裏灑進了陽光的溫暖。

我喜歡讀林清玄的散文,喜歡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淡香,如一縷蓮花般的沁香又如現代繁雜人世的淨土,走進他的文字,豁然開朗,放下雜念,起伏跳躍的心兒也就此慢慢靜下。正如《黃昏菩提》中寫到:“凡是樹,就會努力生長;凡是人,就不會無端墮落。凡是人就會有人的溫暖;凡是樹,就會有樹的風姿。”“感恩這人世的缺憾,讓我們警醒不至於墮落;感恩這溫暖,讓我們走出匆忙或無知,找到生命之泉。”林清玄用清雅真摯的文字普寧衆生的心靈。

他的文章似春風吹散人們心裏的陰霾,樂觀面對挫折,他讓每天忙於生計的人們能放慢匆匆的步伐,細觀花開靜聽雨聲,體會人生的豐富多彩與不虛此行。他的筆風細膩與淡雅讓我震驚,一個陽剛堅毅的男作家竟絲毫不遜色於當代女性作家的婉轉與柔情。剛柔相濟被他用文字詮釋得恰到好處,宛如一片花瓣落在水面泛起微微漣漪,留下無盡的遐思。

我喜歡林清玄的散文,平易近人中又有靈光在閃動。林先生是一個徜徉於文學海洋裏的修行者,他的心境純潔,他的文章就像一幅素描,簡單幾筆就能勾勒出一個紛繁複雜的人的心底世界。我驚羨於他有如此深厚的文學功底,幾句平淡而雋永的話語,卻是精靈在靈活的飛舞;幾個簡單樸實的生活小故事,卻足以讓人一遍遍反覆拜讀,去傾聽林先生的心聲,去尋找自己一路走來和他相似的身影。

看《心裏的百合花開》:“大其願,堅其志,細其心,柔其氣。”林先生的人生準則在野百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這篇散文所展現的也正是林先生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一株小小的野百合,一個小小的心願,爲了心中美好的心願無比執着與堅韌,一朵小花演繹了一段美麗的感人故事,淨化了無數顆澎拜的心。

夜色更深,輕輕將書合上擁在懷裏,閉目凝神,空氣中似乎也瀰漫了禪的氣息。“世事離戲一步遠,人生離夢一步遙。”我們細細欣賞着林清玄散文的文字魅力,讓這些素靜充滿禪意境的文字把我們的心燈點燃,將心底照亮。接受陽光的溫暖穿透與微風的涼爽輕拂,讓我們和《林清玄的散文集》一起靜心聽禪語,素心勇向上吧。

《林清玄散文集》讀後感 篇9

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談話。暑假裏,我有幸和許多高尚的靈魂有了對話,其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林清玄。

《林清玄散文集》是一本裝幀很簡約舒適的書本,封面上畫了許多飄飄灑灑的蒲公英,看着這些蒲公英我想起了我們,我們這個年紀的孩子,都想要離開父母的懷抱去飛翔,有些孩子在尋找理想的路上迷失方向,有些孩子在空中兜兜轉轉沒有出發的勇氣,可是有些勇敢者已經着陸成功並且是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樂土。

林清玄說:“期許少年們有天真的心、純善的心、美好的心、莊嚴的心,期許他們能在這渾濁的世界,保持清明;能在這悲傷的人間,擁有快樂。”這和封面上畫的意境多麼吻合啊!

林清玄在書中書寫的四心之中,我最喜歡的是美好的心。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杭州孩子,“美好”兩個字,是我們杭州最令人驕傲的文化,也深植於每一個杭州人的心中。

杭州不僅有最美的風景,還有最美的人。如,杭州的孔勝東,許多人都很熟悉他,他的車上有自助茶水,免費報紙,急救醫用箱,雨具等物品。而這些都是他自掏腰包買的,他是多麼仔細體貼呀!如,杭州的最美媽媽吳菊萍,杭州濱江區的一處住宅小區內,兩歲女孩突然從10樓高空墜落,眼看一出悲劇即將上演,剛好路過的吳菊萍毫不猶豫衝過去,徒手接了女孩,同時自己的左臂瞬間被巨大的衝擊力撞成粉碎性骨折。……

像這樣美好的事例,在杭州數不勝數,也正因爲如此,我們杭州獲得了G20峯會的舉辦權,杭州在G20峯會中展示出來的美好,讓全國感動,讓世界驚歎。

《林清玄散文集》之中有一篇文章,題目是《活的鑽石》,一個孩子問林清玄:“叔叔,這個世界上有沒有比鑽石更有價值的東西?”林清玄說:“有呀!這個世界上所有活着的鑽石都比鑽石珍貴而有價值。”

什麼是活的鑽石呢?林清玄告訴孩子,凡是有價值的、生長着的事物,我們都可以叫它是活的鑽石。可以說花是活的鑽石、愛是活的鑽石、智慧是活的鑽石、一個孩子是活的鑽石……

當初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嚇了一跳。我也是一個鑽石嗎?後來細細品味他的文章,我感覺到了自己的價值,孩子就是無限的可能,那是比鑽石更寶貴的東西。我們只要認真地成長,接下來也是建設杭州的美好靈魂之一。

《林清玄散文集》讓我擁有了一雙能發現美的眼睛,發現世界的美,發現城市的美,也發現自己的美。那麼,它難道不是一本更美的書嗎?

《林清玄散文集》讀後感 篇10

林清玄是中國一代文學大師,他爲後人留下了無數文學著作。書中飽含着書墨的韻味,從生活、見聞、佛教等方面爲我們展示了世界上的點點滴滴。

光是人每天都能見到的東西,陽光、燈光、目光、霞光、月光。這些光也折射出了世間種種的現象。有多少人因爲光彩而失去了本性,在陽光下展示出一副虛假的外殼;從古至今,所有的詩卻從未有過寫過正陽的,也許是因爲人在正陽下會感到害怕吧。現在的人對別人充滿了懷疑,把真實埋藏在了內心的最深處。

現在,人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差,一塊塊珍貴的土地被人們變成了賺錢的工具——蓋樓房、蓋商鋪、做景點,失去了土地原來的價值——生長植物。城市裏再也難覓土地的蹤影,纔會引發林清玄如此的感想。

人總喜歡用金錢來衡量一個事物的價值,殊不知有些東西是不能用金錢買到的,例如你不能買一點感恩,只能買一些禮物作爲感恩。俗話說的“有錢能使鬼推磨”,林清玄認爲是不對的',我也這麼認爲。金錢不是萬能的,也不是什麼都能買、能送的。但是,如果一個人能真情流露,懷着真心去送祝福,那不用說感恩,明月都可以送,對方也一定收得到。

人喜歡喝茶,也喜歡品茶,但沒有人去嘗試新的品種,滿足於現狀,林清玄的朋友就是一位敢於創新的人。他曾在房子裏實驗把烏龍和鐵觀音合成一味,想做出“烏鐵茶”;在寒冷的早晨採集含着露水的茶芽,想做出“雀舌鷹爪茶”;在深更半夜提着探照燈採茶,想做出“月光茶”……正是由於他的創新,才能做出這麼多新品種——我們不也要有這種精神嗎?

也許我們還可以從書中領悟到其他的道理,這也許就需要我們去慢慢品味了。

《林清玄散文集》讀後感 篇11

小的故事折射大的哲理,沒有華麗的詞語,簡單平實的生活故事,蘊含着細膩的情感,幾句平淡的話語,足以讓人一次次的反覆回味,這就是林清玄的散文集。

第一次讀林清玄的散文時我就被他的清新淡雅的文筆,深厚的道理,以及對人生、世界的感悟深深的吸引了。我喜歡在牀頭放着一本林清玄的書,睡覺前閱讀幾篇,來一次心靈之旅纔可以安靜地睡去,一切道理都在夢中顯現。他說:“山谷的最低點正是山的起點,許多走進山谷的人之所以走不出來,正是他們停住雙腳,蹲在山谷煩惱哭泣的緣故。”無數的低谷,使我們在挫敗中流淚,不是說不允許哭泣,你可以蹲下來好好想想自己,但是,請不要放棄,山的明媚就在山的頂點,你需要做的是整理一下心情重新攀登,堅持不懈、努力追求,人生又是一片春光燦爛。

他說:“安靜無言並不是陷入空白,而是有一個更深廣、更澄明的所在;最好的表達是沉默,而不是語言。”面對誤解,請選擇沉默;面對挫折,請選擇沉默;面對辱罵,請選擇沉默。有時候,解釋是多餘的,那時候沉默,能是最有力量的語言。他說:“生命是在水上寫字,第二筆還未落下,第一筆已流到遠方。”時光如潺潺流水,抓不住的它一點點地在流逝,生命一點點地在逝去,再長也不過數十年,人生有多少個十年能讓我們揮霍呢?珍惜吧……這本書裏有一個個故事,每個故事都能悟出一個道理。這本書裏的每一個故事讀一遍都會在人的心中烙一個印。漸漸,一本書的道理都鑽入了人的心中。林清玄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而是沁人心脾。這些文字裏,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溫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淨。他的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他寫的就是我、你、他。

這些文章,初讀時如獲良友,再品時如逢故知。他的文字每次讀後都會讓我的心中充滿寧靜。文如其人,假如他沒有高雅的品味和如此純淨的心,怎麼能寫出美得沁入人心的文章?“挫折,是爲了讓你學習智慧;離散,是爲了讓你學習成長;忍苦耐艱,人生才能顯現真正的價值。”這樣的金玉良言不是每天都能見到的,也許只有他——林清玄,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他的書裏能學到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課外所找不到的歡樂。感謝林清玄,他的文字給了我太多啓示。

《林清玄散文集》讀後感 篇12

讀林清玄,每一次都好像從城市,瞬間落到了田園滿眼的自在,愜意。

可是這樣的書就是要讓你舉翻開在閒暇的時刻,一杯咖啡或者清茶,一張搖椅,一點陽光和幾朵白雲捧着,他便是一生一世的永恆。它們不似櫃檯上的暢銷書,聲名大噪間,街頭巷囗便都是議論。他們默默地如白雲死流水,不會有成爲焦點的時刻卻是長久不衰。

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是一張素描,簡單的幾筆,卻勾勒出一個人心底繁雜的世界。

親情與鄉情是必不可少的主題。他寫道木着光輝的母親都是一句寶貝不怕,卻流露出天下母親對孩子濃濃的愛意和關心。就是這麼一句話,而生活中所見到的也許比一句話更簡短,粗略,但卻實實在在。我們的眼睛就是要像這樣善於抓住生活中的點滴被人遺忘的點點滴滴啊,這些被我們忽略的卻都在他的筆下重現,帶給人們心靈最真實的悸動。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永遠說不盡道不完的。作者有一句話我覺得說的很好。對於父母親的愛,我們也是提得起來,就是我們的。趁還提的動,行李箱還有空間,就多塞一點愛進去吧!在這些尚在的時間裏,也許我們應該對父母說出自己的心意,不帶半點羞澀地,毫無保留地到明,正像他們給予我們毫無保留的愛。

對於故鄉,我其實沒有太多的留戀和感慨的,即便沒有出過遠門,沒有體會。都斯鄉的離愁別緒。但作者在文中將家鄉與親人聯繫起來,我突然感覺的到,也許他們比我想象的圓有意義得多。作者說他出遠門旅行時總帶着一杯故鄉的水土,那會給他力量,因爲那裏面承載。都不只是故鄉之愛,還有母親的祝福,這是很實在的話,鄉情中更多夾雜着的是親情吧,對親人,對故友的思念。

不知聽誰說過,生命最有趣的部分,勝過於演戲與做夢的部分,正是它沒有劇本,沒有彩排,不能重來。生命最有分量的部分,正是我們做自己,承擔所有的責任。林清玄的散文裏總有一股清新的氣息,也許是流水的聲音,也許是灑進了陽光的溫暖,也許是有風吹過的清涼,總之這一切都是你不得安靜。在冬日人煙稀少的書店,當你坐下翻開這本書的時候,就已有彈奏其弦飄出。秦安服了你浮躁的心,他讓你不知不覺得靜下心,不知不覺地專注於這字裏行間的溫暖。這病是一本書所在的魅力,像一個戰士在向你說教,聲音低低的時候,揉的卻絲毫不差的進入你的心裏,落在你的心裏。

《林清玄散文集》讀後感 篇13

讀了這麼多篇林清玄先生的散文,感覺他是以寫父母的愛和人生哲理爲主的。

像《打開內心的窗》中,散發着母愛光輝的母親呵護着因第一次坐車而害怕的弱智兒子;父親葬禮上在分財產的兄弟們,把他們唯一的母親分給了自己,而他們自己卻失去了最寶貴的東西;在下棋的老人帶着的隨身聽,只爲了隨時瞭解海上的狀況,擔心着兒子;爲了不讓孩子怨恨自己,而避居大陸的父親;林清玄先生的母親往他的行李箱中塞得滿滿的愛,和那句“提得起來,就是我們的”;還有林清玄先生離開故鄉是的一瓶鄉土……

由病母引出的快樂源自內心的道理;讓恨黯然失色的則是無限的寬容;換個角度去思考問題:我們看到的假乞丐,覺得他們可憐,是因爲他們演的好。那我們給他的錢就當做給他的演出費,那又有騙錢這一說了呢;有時候要慶幸我們不在最高點或中間,因爲我們在最低部時,就只能進步不能退步了;學會感謝:在交通如此擁擠、發達的此刻,我們應感謝我們還活着,感謝事故沒有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所謂的誓言只是智者耳中的戲言,魚缸打破了,爲什麼不去趕緊換一個魚缸而是在原地抱怨呢;如果我們能不恐懼、不抗拒,活在眼前,身心柔軟,常懷感恩之心,跌倒就不會受傷了;我們重視一些事物的時候,真的是因爲他們自身嗎?我們真的不是在意他們附加在身上的名利權位而重視的嗎?有一天我們把這個問題搞明白了,我們便算得上是智者了吧;包容他人、包容困難,我們纔會孕育出屬於我們的珍珠,一顆圓而亮的白珍珠;我們追求很多東西,都是要適可而止的,就像買鞋一樣:同樣的價錢不必須要買最大的,而是買適宜的;人生就像圍棋,不能着急,要慢慢地去品味人生的經歷;“人生如戲”,忘了是誰說過的了,但他是否明白戲是有劇本的,NG了能夠再來一遍,但人生卻不能夠;失敗,使成功顯得更珍貴;當我們用美的眼睛與心靈去看這個世界時,這個世界便是美麗的;我們身邊許多事物像水晶一樣,清澈、無不如實、明白;有些事情我們只要在意他們的內在就好,至於名字外表我們能夠不用太在意的;夢,讓生活不再乏味;如果我們用收藏我們喜歡的東西去收藏我們的情感,那這是個世界會怎樣呢;感謝困難,因爲困難我們才能提高、進步;鮭魚,一心想要回到出生地的歸魚;無知與野蠻,阻擋我們平等的去對待衆生;有時候我們該問一下自己:我們爲什麼要把自己的心強加在無干的其他事物上去;有些人在異地尋找家鄉的記憶,找不到卻更加思念;如果每個人都認識到佛是什麼或佛存在在哪,那我們又何必到寺廟裏去拜佛呢;我們要到達的每一個超遠目標,都是要從此刻的每一個小目標開始的;真理,其實就是萬物存在的價值吧;前世與今生,其實就是昨日與明天,把這兩者聯繫起來的只有林清玄先生吧;時間就像鳥一樣,飛走了不會再回來,也不會屬於誰;佛堂,使我們對佛虔誠的內心的體現;天堂,每個人想的都不一樣;能放下手下的東西,也是幸福;“生命的好處就是使自己每一天都有一些心靈與智慧的增長,每一天都對世界有一些奉獻與利益”;父母教育孩子,更多的是教育他們的仁慈之心;用最樂觀的心靈的去對待每件事物,因爲百年之後這些都沒有了;在順境之時,要使生活有風采,在逆境之時,要不散亂,持續靜心;生命像酒,時間越久味道更加香醇……

我們去讀林清玄先生的文章時,就應是和自己的生活聯繫在一齊的吧!不然又怎樣會明白林清玄先生是如何從生活中領悟人生、領悟哲學的呢!也許正因爲林清玄先生能對生活抱以平常心,才能從萬物中去領略人生吧!

林清玄先生先生說:“我的寫作,不只是在告訴人關於這人間的美麗,而是在喚起一些沉睡着的美麗的心。”正如他本人所說,他的文章以最樸實的語言告訴世人最深刻的哲理。

《林清玄散文集》讀後感 篇14

“清歡”?凊歡是什麼?腦子裏快速搜尋可憐的記憶。在文中,我找到了答案。噢,原來清歡指的是“清淡的歡愉”。它來源於蘇軾被貶黃州所作的一首詞: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早上,細雨斜風,乍暖還寒,山中淡煙疏柳霧朦朧,河邊突然陽光明媚、豁然開朗;從洛澗流出的清淺河水,進入淮河後逐漸變得混黃迷漫迤儷向前。一幅美好畫卷呈現眼前,被貶謫的蘇軾心情竟還能愉悅。中午時分,在山莊農家,泡上一杯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嚐山間嫩綠的蓼芽蒿筍的春盤素菜,心情多舒坦,人間最有味的是這清淡的歡愉啊!

作者在書中這樣提及:可現在,想在世間找到“清歡”,可就萬分難了一一散個步,汽車聲不斷呼吼而過;吃個清淡的小菜,杳不可得,油、鹽、醬、味精已成爲菜的特色;喝一杯茶,但那些地方總是嘈雜無比;去賞賞湖,正漂浮的遊樂船已成爲所有人看的“展覽物”……是呀,國慶黃金週放個假跟在父母的身後看海、看山、看水、最後還不是堵在路上看車、看人、看中國之“堵”……這個年代的“凊歡”太難尋了!眼要清歡,找不到青山綠水;耳要清歡,找不到和諧寧靜;鼻要清歡,找不到乾淨空氣;舌要清歡,找不到蓼茸蒿筍;身要清歡,找不到清涼淨土;意要清歡,找不到智慧明心……你要享受清歡,唯一的方法是守在自己小小的天地例,因爲在我們擁有越多的物質世界,我們的清淡的歡愉就越日漸失去了。這樣讀來,蘇軾還是幸運的!

眶縮的眉頭慢慢舒展,我微微點頭。

《林清玄散文集》讀後感 篇15

讀了這麼多篇林清玄先生的散文,感覺他是以寫父母的愛和人生哲理爲主的。

像《打開內心的窗》中,散發着母愛光輝的母親呵護着因第一次坐車而害怕的弱智兒子;父親葬禮上在分財產的兄弟們,把他們唯一的母親分給了自己,而他們自己卻失去了最寶貴的東西;在下棋的老人帶着的隨身聽,只爲了隨時瞭解海上的情況,擔心着兒子;爲了不讓孩子怨恨自己,而避居大陸的父親;林清玄先生的母親往他的行李箱中塞得滿滿的愛,和那句“提得起來,就是我們的”;還有林清玄先生離開故鄉是的一瓶鄉土……

由病母引出的快樂源自內心的道理;讓恨黯然失色的則是無限的寬容;換個角度去考慮問題:我們看到的假乞丐,覺得他們可憐,是因爲他們演的好。那我們給他的錢就當做給他的演出費,那又有騙錢這一說了呢;有時候要慶幸我們不在最高點或中間,因爲我們在最低部時,就只能進步不能退步了;學會感謝:在交通如此擁擠、發達的現在,我們應感謝我們還活着,感謝事故沒有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所謂的誓言只是智者耳中的戲言,魚缸打破了,爲什麼不去趕緊換一個魚缸而是在原地抱怨呢;如果我們能不恐懼、不抗拒,活在眼前,身心柔軟,常懷感恩之心,跌倒就不會受傷了;我們重視一些事物的時候,真的是因爲他們自身嗎?我們真的不是在意他們附加在身上的名利權位而重視的嗎?有一天我們把這個問題搞明白了,我們便算得上是智者了吧;包容他人、包容困難,我們纔會孕育出屬於我們的珍珠,一顆圓而亮的白珍珠;我們追求很多東西,都是要適可而止的,就像買鞋一樣:同樣的價錢不一定要買最大的,而是買合適的;人生就像圍棋,不能着急,要慢慢地去品味人生的經歷;“人生如戲”,忘了是誰說過的了,但他是否知道戲是有劇本的,NG了可以再來一遍,但人生卻不可以;失敗,使成功顯得更珍貴;當我們用美的眼睛與心靈去看這個世界時,這個世界便是美麗的;我們身邊許多事物像水晶一樣,清澈、無不如實、明白;有些事情我們只要在意他們的內在就好,至於名字外表我們可以不用太在意的;夢,讓生活不再乏味;如果我們用收藏我們喜歡的東西去收藏我們的情感,那這是個世界會怎樣呢;感謝困難,因爲困難我們才能提高、進步;鮭魚,一心想要回到出生地的歸魚;無知與野蠻,阻擋我們平等的去對待衆生;有時候我們該問一下自己:我們爲什麼要把自己的心強加在無干的其他事物上去;有些人在異地尋找家鄉的記憶,找不到卻更加思念;如果每個人都認識到佛是什麼或佛存在在哪,那我們又何必到寺廟裏去拜佛呢;我們要達到的每一個超遠目標,都是要從現在的每一個小目標開始的;真理,其實就是萬物存在的價值吧;前世與今生,其實就是昨天與明天,把這兩者聯繫起來的只有林清玄先生吧;時間就像鳥一樣,飛走了不會再回來,也不會屬於誰;佛堂,使我們對佛虔誠的內心的體現;天堂,每個人想的都不一樣;能放下手下的東西,也是幸福;“生命的意義就是使自己每一天都有一些心靈與智慧的增長,每一天都對世界有一些奉獻與利益”;父母教育孩子,更多的是教育他們的仁慈之心;用最樂觀的心靈的去對待每件事物,因爲百年之後這些都沒有了;在順境之時,要使生活有風采,在逆境之時,要不散亂,保持靜心;生命像酒,時間越久味道更加香醇……

我們去讀林清玄先生的文章時,應該是和自己的生活聯繫在一起的吧!不然又怎麼會明白林清玄先生是如何從生活中領悟人生、領悟哲學的呢!也許正因爲林清玄先生能對生活抱以平常心,才能從萬物中去領略人生吧!

林清玄先生先生說:“我的寫作,不只是在告訴人關於這人間的美麗,而是在喚起一些沉睡着的美麗的心。”正如他本人所說,他的文章以最樸實的語言告訴世人最深刻的哲理。

《林清玄散文集》讀後感 篇16

《林清玄散文集》中的文章,有的似清茶,有的像咖啡,有的是一杯回味的美酒。在這些散文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鞋匠與總統》。

這是一篇簡短但意義深刻的散文。它講了林肯競選上總統演講時,因爲是鞋匠的兒子,所以有一位議員想要羞辱他,由於衆議員們出身高貴,自以爲是上流社會優越的人,卻從未想過自己要面對的總統是一個鞋匠的兒子,覺得林肯很卑微,很看不起他,因此,被衆多參議員嘲笑。但是,林肯並不認爲這是一件令自己自卑的事,反而以此爲榮,他憑着自己的智慧感動了所有的參議員們,他用自己的真誠,贏得了所有人的掌聲。讀完這篇文章後我才發現,林肯雖然是一個出身卑微的人,沒有任何貴族社會的條件,但他唯一可以倚仗的是自己出類拔萃的才華。林肯的智慧與寬容、坦蕩與善良、仁愛與正義,使他贏得了別人包括那位傲慢的參議員的認同!我終於豁然開朗,自卑?輕視自己?小家子氣?從此我要對它們“SayNo”這些都是人生道路上的絆腳石,都是失敗的根源!不要因爲一些事情自己做不好或不如別人優秀,嫉妒別人,就感到自卑或連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自信和尊嚴都是自己給的,所以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我也要像林肯一樣,對自己自信,對他人寬容!

《林清玄散文集》讀後感 篇17

擁有天真的心、純善的心、莊嚴的心,能在這混沌的世界,保持清明;能在這悲傷的人間,擁有快樂。——題記

初讀《林清玄散文集》,我感受到林清玄清澈靈動的話語,猶如一道清泉,在這浮華人世裏滌盪心靈,開啓心智。應對世事紛亂,人心迷惘,林清玄以自身體驗和思考,將佛理修化作完美的情緒,在無言中冥合真諦。

翻開書頁,閱讀着細膩的文字,包含着作者純善的心,用寥寥幾筆勾勒出人們內心的柔軟。每篇文章不長,但其中蘊含着深刻的道理滋潤着我乾涸的心田,那幾行文字令我平和安寧,心如止水。

在這一行行質樸的文字裏,我悟出了豐富的人生哲理:讀了《飛蛾與蝙蝠》,我感到我們有時有撞樹的盲點與撲火的執着,總是要經過很多次的碰撞與燃燒,才能睜開眼睛,小心謹慎,但也不應嘲笑它的舉動,不輕視它嚮往光明的精神;讀了《活珍珠》,我感到人要像珍珠一樣養成重塑傷口的本領,轉化生命的創傷,使自己變成美麗的珍珠,包容人生的傷痛,煥發生命的光彩;讀了《不南飛的大雁》,我感到在成長的道路上應當撒些荊棘,不要把一切優越條件都給我們,這樣才能敢於面對困難和挫折,成爲生活的強者;讀了《吉祥鳥》,我感到這個世界上事物的價值是因人而異的,如果改變了我們的偏見,事物的價值就改變了,那象徵凶事的,不吉祥的不是烏鴉,而是我們的心。

讀完林清玄的散文,豁然開朗,生命的價值別有洞天。純善的心,描繪的不是普通的清澈的心,而是在塵世紮根,出淤泥而不染的心。

《林清玄散文集》讀後感 篇18

人活於塵世,心又怎會不沾染污穢?願每一個人能靜下心來,除去污穢,擁有一顆純善的心。

正如林清玄所說,珍珠貝在同一時刻被種在海中,有的很大,有的很小,它們所經歷的的挫折也罷,傷害也好,雖然很苦,很累,但風雨過後是彩虹,磨難越多,珍珠貝越漂亮。

飛蛾與蝙蝠是這樣令人嘆息,飛蛾有着明亮的眼睛,卻將生命置於火光。蝙蝠天生有弱視的盲點,只得將生命置於一場災難。有的人不也如此嗎?得到了,卻不珍惜,直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麻雀安知鴻鵠之志”,天鵝,本應飛翔於高空之中,卻因爲人們的一己之利,將那優美的身軀留在了地面之上,屬於天空的鳥兒失去了自己的家園,然而人類還以爲這是權貴的表現,多麼的愚蠢啊!

心純則真,心善則美,純真善良纔是人世間最美的的心,願所有人,能在凡塵中保留一顆純善的心!

《林清玄散文集》讀後感 篇19

記得王維曾有一首《文杏館》,令我深受觸動:

文杏裁爲樑,香茅結爲宇。

不知棟裏雲,去做人間雨。

隱居之高士,迷醉山水之間,杏樹成房,香草爲屋,本應縱情隨心,卻要去問世,訪那滾滾紅塵,終究是於心不忍啊!古人皈依佛門,或閉關求道,爲的都是那瞬間的開悟,仿若昇仙,飄然化爲那浮於長空中皎然的白雲,自由無往,無心出岫,長空無礙,俯視人間的現實。可若人人如此,那麼人成爲了一種無情傲漠的生物。瀟灑何用?超脫何用?傲然立於長空薄雲之上,卻連最珍貴的情感也拋卻了。“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我向來不喜這句詩。或許它意境高遠,或許它已然超越了世間凡俗,卻總帶給我冰冷無常之感。人若是沒有情感,即使是那已“看破紅塵”之人,好像已成爲了高高在上的雲,卻早已茫然地飄向不可知的遠方。

反觀這“去做人間雨”一詩,我忽然便明白了其中含義。邁向詩心與道情的人,是以高潔的文杏做成樑柱,以芳香的茅草蓋成屋宇,雖居於自然與美之中,卻有問世的意念。因而內心真正開明的聖人,從不因紅塵而漠視人間。他們自持內心的明淨,毅然決然奔於塵世之中,正如“去做人間雨”中的那棟樑間的白雲,心中純淨清明而又大慈大悲,願化作滋潤與清涼的雨,造福那燥熱的人間。智者,只是清明;覺者,只是超越;而大悲者,不僅超然物外,更高的心境也使他不能坐視悲苦的人間,不離於有情,從而做人的圓滿、作心的清明、作環境裏的燈火。

我,比起做那超脫孤傲的雲,更願做那造福萬物的雨,從而使人間多一份滋潤、多一份甘甜。

《林清玄散文集》讀後感 篇20

在這個豐富多彩的寒假裏,我看了許多書,每一本都很不錯,每一本都值得我去細細地品味,而我最喜歡的,就是這本“林清玄散文集”了。

我媽媽不小心給我買了兩本不同的散文集。這兩本書雖然是同一個人寫的,但有許多不同的故事。在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應該就是“一千支銀針”了。 在這篇文章裏講了一個童話,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從前有一位國王,他有七個女兒,七位公主各有一千支用來整理頭髮的扣針。一天,大公主發現她的針只有九百九十九支了,所以,她自私的打開了二公主的針盒,悄悄地偷走一支針。二公主也因爲少了一支針而從三公主那裏偷了一支,三公主偷了四公主的,以此類推。最後被連累的,是七公主。正好國王有貴客,七公主整天都在焦急地跟着侍女找銀針,可都找不到。公主甚至想用樹枝、冰、銀線代替,可是都不行。七公主只好躲在房間裏。那貴客竟是一位王子,王子的手裏有一支銀針,他說:“淘氣的小鳥在我的帽子裏築了巢,我發現裏面有一支雕有貴城花紋的髮針,是不是其中一位公主的?”六位公主都知道,那是自己掉的針,可她們的頭髮都好好的梳在腦後。七公主聽到後,連忙跑出來,王子和公主一見鍾情,最後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一起。 這個故事雖然簡單,但蘊含着許多的道理。林清玄在結尾的一段話我非常喜歡。他說:“這樣想時,對生命的事,對情愛的觀點,也就能雲淡風輕處之泰然。每個人設若有一千支銀針,不巧失落了一支,不必傷悲,因爲我們還有九百九十九支銀針,它們仍然能散放光芒,正如天上繁星萬盞,有時雨天少了一顆,其他的還是爲我們放光。” 他說得這種樂觀的心態,是我們人人都應該擁有的。

這一本書裏的每一個故事,背後總有它的韻味,要我們去好好的品讀。

《林清玄散文集》讀後感 篇21

林清玄寫的散文與我平常遇到的散文不同,他寫的散文語言通俗易懂,不像我看的大多數散文那樣難以理解,讓我有種讀不下去的衝動。

從我剛接觸這本書時,我就深深地愛上了這本書。林清玄寫的所有的散文中,都會有一些情感在裏面,讓我有所感受,有所啓發。因爲每一篇散文講的都是不同的事,所以給我的感受也不一樣。我從《家家明月有清風》這篇散文中的一個句子:“人的貧窮不是來自生活的困頓,而是來自在貧窮生活中失去的人的尊嚴:人的富有也不是來自財富的累積,而是來自在富裕生活裏不失去的有情。”使我頗有感觸。是呀,一個人的貧窮是來自心底裏的,而不是現實生活中的。你認爲你窮就是窮,你認爲你富就是富。

我們爲什麼要讀書?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你能回答出來,那麼你的讀書是有意義的。就像《林清玄散文》,每讀完一篇散文,自己就應該捫心自問:“這篇散文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這樣你讀書纔是有效的。

《林清玄散文》是一本好書,讓我們一起感受它的芬芳吧!

《林清玄散文集》讀後感 篇22

讀了《林清玄散文自選集》讓我明白了,人生的挫折和感受的離散乃是人生的必然,這本書讓我再挫折中學習智慧;在離散中學習成長。在書中,還有很多的事情和道理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裏,印在我的腦海之中。

其中在卷一:天真的心這裏面的“挑水肥的人”,讓我記憶最深。這是說他們鄉間有一種專門挑水肥的人,每隔一個星期就會來一次。小孩子貪甜惡鹹,喜香怨臭,所以每個人一見到挑水肥的人就捏着鼻子往反方向跑,有一次他和爸爸同行,見到了挑水肥的人,又不能跑,所以把鼻子捏住,過去之後,他爸爸說了他,他以後,見到挑水肥的人就深呼吸,在憋住氣。

從這個故事中,讓我體會了,那個挑水肥的人是多麼偉大呀!他爲了“我們”,忍耐着臭氣,再幫我們用這些水肥給農作物灑上。而我們還見到就跑了,那是多麼的打擊別人的自尊心呀!再加上他們也是人呀,“我們”應該對這世間的每一個人,都要好,他在家中是人的兒子,也是他兒子的爸爸,我們大家應該尊重人、疼惜人。這樣可以讓別人心裏舒服,也讓我們有一種莊嚴之感。

有一次,我們大家一起吃飯桌邊,圍滿了,見到旁邊奶奶沒有上桌吃飯,我就在想:我是一個小孩,可以到邊上吃。於是我就說:“奶奶你還沒吃飯呀,上桌去吃吧!”奶奶就說我是個好孩子,就坐上去了。我下來後果真有一種莊嚴之感。感覺很自豪似得。還有一個故事也讓我深有體會——吹冷氣的狗。

這是講在夏天,銀行門前蹲着五隻狗。我立刻感到迷惑。每隻狗臉上都入出了幸福的表情,原來是因爲銀行門很大,進出人很多,只要有人,門就會開,裏面冷氣出來了,吹在野狗身上。

野狗的內心裏,也有着對幸福的嚮往。+這些狗雖然知道追求幸福,但是它沒辦法在自己家裏裝空調。而我們可以在家裏裝空調,所以我們真幸運呀!我們要珍惜自己的生活。

這本書真是對我大有啓發。

《林清玄散文集》讀後感 篇23

剛買到這本散文集,我就深深地被吸引住了,他的散文很美很美,但重要的是其中蘊含的哲理纔是他文章的亮點,特別是《生命的化妝》這篇散文, 化妝的最高境界可以用兩個字形容,就是“自然”,說得多好啊!

在書中,書中一位化妝師說:“化妝只是最末的一個枝節,它能改變的事實很少。深一層的化妝是改變體質,讓一個人改變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運動與營養,這樣她的皮膚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妝有效得多。再深一層的化妝是改變氣質,多讀書上、多欣賞藝術、多思考、對生活樂觀、對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關懷別人、自愛而有尊嚴,這樣的人就是不化妝也醜不到哪裏去,臉上的化妝只是化妝最後的一件小事。我記住了三句話,三流的化妝是臉上的化妝,二流的化妝是精神的化妝,一流的化妝是生命的化妝。我也很欣賞”精神的化妝與生命的化妝“!容顏易失,再昂貴的化妝品也留不住青春,而人的內在氣質卻與表相無關。也說得很好,談得很有條理,說得讓人只有點頭的份。

林先生的文章從自己的認識談起,經過自己的詢問,化妝師巧妙作答,讓全文主題一步一步凸現,讓讀者清楚的明白了化妝的內涵。全文很好的運用了類比的寫法,讓我們更好的接受了作者的看法,全文雖沒有華麗的詞藻,讀來卻給人一種流水樣清涼的感受,讓我們的心靈爲之震撼,並真切想讓我們的生命也變得像化妝手下的人一樣靚麗起來!

那怎麼纔是對生命的化妝呢?學習!終身學習可以使你成爲一流的人,終身學習就是生命的化妝。

《林清玄散文集》讀後感 篇24

望着書架上那花花綠綠的封面,我開始猶豫了。”選哪本好呢?“忽地,我眼前一亮:大片大片的荷葉,碧綠碧綠的,再配上兩朵含苞欲放的荷花,顯得清新淡雅。”荷花?我喜歡!就這本了!“

《林清玄散文集》。”林清玄?好名字!想必文章也不錯吧!“《心田上的百合花》”夷?真奇怪百合花怎麼不是長在土裏的,而是長在心田上的?這怎麼種得了花呢?“我小聲的嘀咕着,於是帶着好奇心,開始了閱讀之旅。

”不管別人怎麼欣賞,滿山的百合都謹記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導:‘我們要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當我讀完了文章的最後一句話,輕輕地合上了書。文章說的是一株百合花和一片的野草在一起生長,飽受野草和蜂蝶的鄙夷,而百合卻說:”我要開花,是因爲我知道自己有美麗的花;我要開花,是爲了完成作爲一株花的莊嚴使命;我要開花,是由於自己喜歡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麼看我,我都要開花!“最終百合花綻開了美麗的的花朵,並把種子撒向大地,多年後漫山遍野都是野百合,引來了人們的觀賞。

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繹出一段美麗又令人感動故事。文章通篇運用擬人的手法,通過具體的記敘、細膩的描寫,層層襯托,塑造了充滿靈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作者認爲人的富有即是人心靈中某些高貴物質的展現。

在林清玄看來,人生的美分爲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慾望,物質帶來的美;第二個層次是文化、藝術、文明帶來的美的滿足。第三個層次是靈性、精神的美,這是最高境界的美。林清玄相信”盡心就是完美“,而野百合就是這樣一個因”盡心“而近乎”完美“的形象,真正的體現了靈性、精神的美。

讀着林清玄優美的語句,和他一起追求做人最高境界: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障礙。

《林清玄散文集》讀後感 篇25

林清玄說:“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時,整個人被天風海雨似的音樂震攝了,竹林像一片樂海,波濤洶涌,聲威遠大,那不是人間的音樂,竹林中也沒有人家。竹子的本身就是樂器,風是指揮家,竹子和竹葉便是演奏者。”

讀了林清玄的隨風吹笛,彷彿也身臨其境,看到了滿眼翠綠的狂風不止的竹林波濤,陰雲密佈的風雨交加,再加上竹子生機勃勃的摩擦生籟,這一切,真是竹林大自然的宏大交響樂。風雨中的笛聲遙遠、高揚、廣闊、悠長。

真正聆聽了一堂林清玄老師上的音樂大課。

自己不懂音樂,更不會任何一種樂曲,十足的音樂門外漢。正因爲這樣的無知才無畏,不自量力的一直想選擇一種樂器來學習。想學會了一種樂器,就可以寄託心靈的希望。

因爲竹笛攜帶的便宜。無論是在高高的山崗上,無論是隨風盪漾的湖泊上,竹笛都可以迎風而立,盡興優雅的演奏。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因爲竹子的品格,而毫不猶疑的選擇了竹笛的學習。

竹子是高潔、剛直、謙遜,不亢不卑,瀟灑處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徵。竹子清幽,默默無聞,不畏困難,不懼壓力的強大生命力,更是我的喜愛。

雖然一直立志學習吹竹笛,但由於太忙,也由於不善安排日常計劃,吹笛學習計劃,多少年來一直被耽擱着。遺憾中的遺憾。人生不如意事常有七八九,逃避現實時就這樣安慰着自己。有時,真是痛恨自己的妥協主義。

還是說點陽光的話題吧。

大自然是美麗的,大自然是時刻變化的,大自然中的竹林宏大交響樂,更是震撼人心的。通過讀隨風竹笛,更要拋棄上面阿Q想法。用積極的人生態度好好去感悟自然,融入自然,過好生活的每一天,這樣我們的人生纔會具有竹子高潔、剛直、謙遜,不亢不卑,瀟灑處世的高雅品格。

《林清玄散文集》讀後感 篇26

在讀了林清玄的散文過之後給人一種回味無窮的感覺,作者那易懂的語言,卻又含着很深的寓意,哲理。讀完後撼動了我的心,這本書的封皮呈黃色,醒目卻不刺眼,與它的圖案十分相配:一陣風吹來,純白的蒲公英種子隨風飄散,飄渺、空靈,十分簡潔唯美,我想也代表着我們這一代代的孩子的夢想吧。中央用孩子的字體寫着“林清玄”三個大字,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展開封皮,一行小而精練的小字映入眼簾:“期許少年們有天真的心,純善的心,完美的心,莊嚴的心。能在這悲傷的人間,擁有快樂。”正是這一行字,給了我很大的興趣讓我讀下去。

正式打開書時,我便被那充天真,無邪的自序吸引。和標題一樣,拉近了我們與作者的距離,向我們訴說了作者不老的心。這本書分四卷,分別是天真的心、純善的心、完美的心、莊嚴的心。每一卷的開頭都有一首精練的小詩,讀來十分搞笑,我彷彿能從一首首小詩中看到作者兒時天真可愛的臉。

第一卷“天真的心”:講述了一件件小事,都是些我們生活中很平凡的事情,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一隻烏龜、一棵樹、一些流浪狗、一個傳說。而令我感到吃驚的是,作者用孩童般的最單純天真的視角,把最單純天真的事情,竟能寫出如此多的細節和道理。在作者的筆下,能夠從一隻烏龜寫到身外之物的不重要,寫到人只看到名利金錢的悲哀。作者循序漸進,由淺到深,直擊我們的內心――那如白紙般內心的最深處的那片淨土。

而第二章“純善的心”描繪的不是一向再清澈的人或心。而是在塵世紮根,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或心。作者用這“灰色”社會中的真善美、假醜惡的比較,引起了我們對良知的新看法。

第三、第四卷則是繼續沿着之前的風格,用孩子般的筆法,給我一種親近的感覺,讓我借作者的文筆來看那充滿未知的世界。

看完這本書,突然發現書的最後也有一行小字。它告訴我們:“挫折,學習智慧;離散,學習成長。我們是不是除了課業,更重視這些優良品質的養成那?”或許,這就是作者寫這本書的原因吧。

《林清玄散文集》讀後感 篇27

暑假裏,我讀了《林清玄散文集》。這本書主要寫了林清玄在小時候經歷的一些事和林清玄對某些事的看法從而引出的道理。一翻開這本書,逐字逐句地讀,字裏行間蘊含着一種細膩、柔軟的感覺。據我所知,林清玄是一位男作家,男作家的作文應該是充滿陽剛之氣的,但林清玄不同,他的文章格外婉轉,絲毫不遜於女作家。這種陽剛與陰柔結合爲一體的寫作方法,令我難以忘懷。

這本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他的文筆多麼優美,語言多麼華麗,而是這本書的前言,也就是寫作目的。前言一共分爲五個小故事:“還好,掉下來的不是西瓜”、“酸甜苦辣,各安其位”、“小小的心,大大的世界”和“在挫折中,學習智慧”。這五個小故事都在寫各種各樣的兒童,遇見了各種各樣的事,其中“小小的心,大大的世界”最令我影響深刻。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外國的孩子一出生就有許多的願望,無論願望多麼渺小或者可笑,他們的父母都會選擇尊重。而中國的孩子卻不同,他們的願望會在一片指責聲中慢慢消亡,非常地保守遵循父母設定好的人生軌跡規規矩矩地前行。

林清玄是這樣評價這件事的:認識幸福,比認識世界更重要;關照自己,比關心國際緊迫得多。

林清玄的這番話讓我想到了幾天前的報紙上寫的一則新聞:據一份調查顯示,從小就確立志向的孩子長大了有75%機率圓了自己的願望,甚至有10%的機率被提拔,職位更高,受到了重用,但是從小沒有確立志向的人,只有5%的機率獲得成功。這則新聞無疑是林清玄這個觀點最好的佐證,它告訴了我們,“每個人只有在小的時候確定志向,朝這個方向去努力,長大了,纔會有所收穫,有所回報”。

報紙上也曾經報道過,每年面臨選科的學生都會很困惑,應該選理科班還是應該選文科班或者去上美術班等等。往往到了最後決定方向的是以後的錢途,而非自己是否喜歡那個科目或者是自己的理想。

爲什麼有些人學鋼琴學得很快樂,有些人很用心學卻很痛苦,之間的差異在於你喜歡與否。當你很喜歡一件事情的時候,就算過程是很艱辛的,你也會覺得很快樂,覺得很幸福,因爲你在做着你自己喜歡的事情;當你在做着一件你不喜歡的事情時,就算只是一件芝麻綠豆的小事,你也會覺得很麻煩。

著名教育家蘇格拉底曾經說過,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爲理想而奮鬥。我從小喜歡畫畫,所以我的理想是將來能做一個小小的服裝設計師,這個理想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它是我心裏的一個寶貝,一旦碰觸到就會覺得暖洋洋的。我想我會堅守自己的理想,做一個幸福的人。

《林清玄散文集》讀後感 篇28

《林清玄散文集》講述了作者在世間的所見,所聞和所感。他期許着孩子們能夠擁有天真的心、純善的心、美好的心與莊嚴的心。

這本散文集是由一個個充滿教育性的故事串起來的。俗話說“做賊心虛”,這本書中的《烏黑與清白》不就體現出了這個道理?

這講述的是一個在宋朝的故事,爲了抓住小偷,找來了一個鐘,讓十個嫌疑人去摸,因爲說偷了東西的人摸一下就會響,所以真正做了壞事的人是絕對不敢摸的。鐘上面被塗滿了墨水,壞人因爲“心虛”,沒有摸鐘,所以兩手“清白”,而沒有做壞事的人,無愧於良心,當然敢摸鐘,所以手上沾上了墨水。

時代在變化,從前的小偷還知道羞愧,現如今的小偷偷了東西似乎都變得理直氣壯起來了。他們做了壞事爲了不被發現,甚至還會滅口,做一些泯滅人性的事情。他們被捕,竟然還會對着攝像機,面帶笑容,侃侃而談自己的卑鄙行徑。

讀完了這一篇文章,小偷真是令人憎恨,他們明明可以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換取美好的生活,可是他們卻選擇了偷盜。小偷就像《守株待兔》裏面的人,都只是一心想着坐享其成,都不會付諸自己的努力,只是小偷的行爲更加卑鄙和惡劣。

發自於內心的醜陋和虛僞萬萬不可,即使使自己兩手黑黑,也會比虛假的清白好的多。

摸摸自己的良心,寧願烏黑,也不要那虛僞的清白。

《林清玄散文集》讀後感 篇29

兒時的回憶總是最美好的,它沒有一絲雜念,彷彿一瓢清水,帶着清涼與純淨,它總帶着自己獨特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這就是童真。當它沾染上了塵世間的黑暗,就不在是童真,而募然回首,卻只能用回憶去看待那些再也不可能擁有的天真爛漫。

最近在閒暇之餘閱讀了林清玄的青少卷散文家精選,林清玄的文章大多都帶有着哲理性,而這本散文精選更多收錄的是林清玄一些通俗易懂的散文,文章沒有太多華麗的詞藻,卻處處流露出屬於我們這個學生年代的純真。這讓我不僅在帶有童趣的故事中穿梭着,還讓我明白了許多人生哲理。興許,這就是我們這個年代的獨特,純真帶着一絲懵懂。

一個個美麗的詞眼,一段段幽默而又優美的文字。它們帶給我的是童真的回憶;帶給我的是舍與不捨之間的一念之差;帶給我的是故鄉與愛的懷念;帶給我的還是外表之下那一顆顆柔軟而又默默奉獻的心。

我最喜歡的一篇散文是《花燃臥柳》,荷花是那樣的出淤泥而不染,但在作者的心中如果沒有柳樹的陪襯,它一樣黯淡無光。當繁華落盡,只剩下柳樹的翠綠,人們才忽然醒悟,原來那最持久、最耀眼的不是百花爭豔,而是那曾經被認爲最不起眼的柳樹。我覺得其中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有時目中的景物沒有特別的意義,只是透過人的眼,人的慧心,實物才能展現它的不凡。”是呀,童真便如同這柳樹一般。經歷它的時候,你總會認爲它是平常的,便不斷盼望着快快長大,去看看外面那精彩的世界,而當你募然回首時纔會覺得後悔莫及,再也回不去曾經那認爲在平常不過的童真時光。而曾經所期待的花花世界,卻被你所厭棄。

人生亦是如此,在不斷的徘徊於回憶中,你總會認爲曾經經歷而又決然放棄的纔是最好的,與其這樣,倒不如看看人生的不凡,看看前面的道路,看看童真是對於未來的期待,卻在經歷過後悔莫及。人生便是這樣,但是當你在回憶與後悔後,應該捨去那荷花的美麗,而像柳樹一樣,不求別人的讚歎,而是在長期的磨練中活出像柳樹般的翠綠人生。

這就是這篇散文告訴我的內容,也許,林清玄的這本書中還有許多我未發現並且要去發現的哲理,但我相信,但細細品讀這字字句句後,我會有更大的發現,回憶在時光中正慢慢流逝的童真時光,思考人生哲理,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林清玄散文集》讀後感 篇30

清淡、樸實,這是我打開《林清玄散文集》所閱讀到的氣息和獨屬於它的那一份味道。

其實,在手拿這本《林清玄散文集》,翻開它的第一頁,閱讀第一篇文章時,我就被它那淡雅、細膩的文字所震驚。因爲據我所知,林清玄是一位當代男性作家,而在我的印象中,男性作家的筆風應都是充滿陽剛、堅毅的。但林清玄不同,他的筆風婉轉、細膩,絲毫不遜色於當代女性作者,可是又在多愁善感之中保留啦些許傲然,這種柔與剛的結合,被他的文字詮釋得恰到好處,即不會太做作,也不會過於剛強。猶如一片花瓣落在水面而引起的漣漪,在我們的心上留下一道淡淡的水痕,想去憶及其源頭時,卻發現那痕跡早已消失不見,我想,這便是林清玄的文字所給我們帶來的感覺,若隱若現,隨風而逝。

在《林清玄散文集》中我最深有感觸的是一篇名爲《空白筆記簿》的文章。這篇文章沒有過多的優美景物描寫,也不似長篇大論的感悟,只是作者對生活的一點兒個人小感慨而已,但是我們卻從未發現。

這篇文章講述啦作者去一家精緻、講究品位的書店買書,卻發現每本筆記本的價錢都要比一本書要貴上許多,對此而感到疑惑不解,便詢問店員小姐,店員小姐卻給啦作者這樣意想不到的一席話:書都是別人寫的,寫得再好也是別人的思想,筆記是給自己買的,自己的想法當然比別人的想法賣得貴啦。看到這裏,我有和作者同樣的感受,在這家書店裏的筆記本之所以賣得比書貴,就在於它所要記錄的是單獨自己的想法,不與別人相同。爲自己的內心而寫,然而,自己的想法自是他人無法隨意剽竊與買賣的,因爲它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是不可估量,可以用金錢所去衡量的。

我喜歡文中的這一幾句話:“可是有誰願意給自己的今天寫些什麼呢?願意給生活的靈光一閃寫些什麼呢?唯有我們抓住生活的真實,才能填補筆記的空白,若任令生活流逝,筆記就永遠空白啦。

讀完啦這篇文章,就使我想到啦所看過的一次評論當今都市人們快節奏生活方式的電視欄目。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在如今這個現代化的大都市,定然是需要的,只不過,在生活中,我們必定要學會在適當的時候慢下來,這或許,便會找到在以前的生活中,所不被發現的樂趣,才能抓住生活的真實。這樣的一絲一縷,便會勾勒出你心中的那本筆記本。

在急速流過的生活中,我們能留下的便是那一本充滿啦生活氣息的筆記。只不過,在從前,我們缺少啦一顆甘於安定的心與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罷啦。

《林清玄散文集》讀後感 篇31

初讀《林清玄散文集》,我感受到林清玄清淡雋永的文章精華,猶如一道清泉,在這浮華人世裏滌盪心塵、開啓心智。面對世事紛亂、人心迷惘,林清玄以自身體驗和思考,將佛理修養化作美好心情。會心便是契會於心,是將執着的分別之情超越,融會入以乘的心地,在無言中冥合真諦。

翻開書頁,將目錄掃視啦幾遍,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發芽的心情》,初看這個題目,心中充滿疑惑:植物發芽怎麼還會有心情呢?帶着這個疑問,我走進啦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主要講啦有一年,我在武陵農場打工,爲果農摘收水蜜桃和水梨,那時候也已是冬天啦。過啦一個月後,果實摘完啦,我卻愛上啦那裏的風土,經過果園主人的許可,我可以在倉庫裏一直住到春天。摘完的果實還要剪枝,等到春天,我要離開啦,可在走時卻看見兩棵果樹沒有發出新芽,枝丫枯乾,它們已經死啦。我覺得很疑惑,便問果園主人,他也不知道爲什麼。細細品讀這篇文章,這一篇探索人生真諦的隨筆。看看問題,再看看文章,我似乎找到啦答案。

從年輕人的角度而言,由於社會經驗缺乏,往往在成績面前沾沾自喜、驕傲自大,而在挫折面前卻經不起考驗,灰心喪氣、失去信心。作者對這個問題提出啦自己的見解,認爲一個人取得成績固然重要,或者說是一種財富,但在受到挫折時,就很少有人認爲也是一種財富啦。他認爲:“一個人假如一生都沒有成功過固然痛苦,假如不幸沒有失敗過也不開心。沒有失敗過和沒有成功過,其實都一樣,未能真正領會真實的人生。”於是作者把體驗人生的成功與失敗作爲人生的重要經驗。對於沒有體驗過失敗的青年人,在某種程度上“求敗”,迎接各種磨難,甚至比取得成功更重要。

只有失敗之後纔會有求得“發芽的心情”,求得將來的更好發展,這對人的成長來說至關重要。

我最喜歡的一段是:我想到,人世間的波折其實也和果樹一樣,有時候我們面臨啦冬天的肅殺,卻還要剪去枝,甚至流下啦心裏的汁液。有那些懦弱的,他就不能等到春天,只有那些永遠保持春天的心情等待發芽的人才能勇敢地過冬,才能在流血之後還能繁葉滿樹,然後結出比剪枝前更好的果實。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人生的天空不可能永遠的陽光燦爛。面對人生、面對未來,我們必須慎重,必須認真對待,充分考慮一切問題,認真做好工作的每一環節,周密細緻地制定我們的計劃,慎重確定我們的一切應對措施,預防任何坎坷的到來、任何挫折的降臨。這樣,事到臨頭,我們纔不至於手忙腳亂、茫然失措。

一旦真正的坎坷來啦,挫折到啦,我們大可不必以爲天塌下來啦,世界的末日到啦。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笑迎一切挑戰,面對一切挫折,將風浪與挫折拋在身後,闖過去,前面必定是陽光燦爛,前面必定是坦蕩如砥。

我們若一直盯着坎坷、盯着挫折,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前途,走不出心裏的陰影,那麼,坎坷與挫折就會被放大,就會像山一樣地壓倒我們。

舉輕若重,我們慎重地對待一切。

舉重若輕,我們輕鬆地面對世界。

一個人,時時將腳印背在身上,自己會被壓垮倒下;將腳印丟在身後,昂首走過去,這纔是應有的人生態度!

《林清玄散文集》讀後感 篇32

一顆美好的心,包含着世間萬物,簡單的幸福,常常是隱藏在平常事物中,只要用一點心,平常事物就會變得非凡、美好、莊嚴;只要用一點心,凡俗的日子就會變得可愛、可親、可想念了!

美好的心,就如同一株黃玫瑰,在一朵花裏,就能看到宇宙的莊嚴,以及不屈服的意志。白天人心浮躁,掩蓋了夜來香的香氣,如果一個人白天的心也沉靜,就會體會到夜來香的芬芳,所以,只要我們靜下心來,細細感受這個世界,那顆蘊藏在萬物中的美好之心,就會感化身邊的每一個人。

而人也如花一樣,越樸素單純的人,越有內在的芳香。

相比於花朵的芳香豔麗,鑽石則又顯得昂貴奢華,如果賜予好的附加值,每一朵花、每一個觀點、每一段歷程都變成“活的鑽石”;每一份愛、每一次思維、每一次成長都以“克拉”來計算,每一個剎那都純真可愛、都充滿熱誠與美,都有創造力,那麼生命就會有鑽石的美好,鑽石的光芒了,這也正是一顆美好的心。

前生,我們在溪水畔道別,而在今生早春,我們也應該珍惜正在流轉的光陰。看你微笑時,手撐花傘,三月道旁的杜鵑與傘一樣豔紅美麗,四月溫暖的陽光猶在,使我全身都洋溢着年少的歡喜,感受美好之心的存在。

《林清玄散文集》讀後感 篇33

翻開一本書,和着淡淡墨香,如品茗般幽雅清韻。三言兩語,智慧的光芒閃爍其中。洗淨鉛華,拋開那些看起來很虛無的深邃,所有的真相都會展示在面前。稱其爲散文精神的至高,也不足爲過。

沒有剩餘的文字,一切彷彿是那麼自然,卻又充滿了奇妙的聯想,空靈流動。轉換了時空,彷彿置身於那書中的情景,心靈卻澄澈洞明。我佛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包羅萬象,應作如是觀”。即便是遵從了“如是觀”的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在講述真理的同時,又顯得如此接近生活,如此接近生命的真相。一些原本很普通的事情,在林清玄的筆下,就能夠發射出熠熠的真理的光芒。在林氏的散文中,我們能夠看到平凡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苦與樂,從最平凡的生活中,感悟佛法,感悟禪、感悟宇宙人生的真諦。

林清玄在博大精深、煙波浩渺的佛教藝術和佛教哲學的海洋裏潛游泅渡,將之化爲氣息,化爲血脈。寧靜中透露着激越,冷峻中持續着溫煦,流動中體現着凝注。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裝凌雲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爲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於是,我們得以看到東方美學理念和佛教哲學情懷融爲一體、禪的機鋒和日常生命體悟爲一體的傑作。正如《黃昏菩提》中寫到:“凡是樹,就會努力生長;凡是人,就不會無端墮落。凡是人,就有人的溫暖,凡是樹,就會有樹的風姿。”

“感恩這人世的缺憾,使我們警醒不至於墮落。感恩這都市的污染,使我們有追求明淨的智慧。感恩那些看似無知的花樹,使我們深刻地認清自我。最大的感恩是,我們生而爲有情的人,不是無情的東西,使我們能憑藉情的溫暖,走出或冷漠或混亂或骯髒或匆忙或無知的津渡,找到源源不絕的生命之泉。”

還記得那住在林中的年輕人,當人們問他爲何不到山外打工時,他的口吻不容置疑:“這是我的家。”在年輕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靈,都在冥冥中傳遞着廣博與自然,帶給他家的熟識氣息。不會忘記那位賣餛飩的老人,他總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魚,向老主顧傳達着生意的信號,卻不致中斷熟睡者的美夢,更在不經意間溫暖了遲睡者的心靈。正是這平凡樂器奏出的平凡音響,委婉地傳達着這位老者的淡泊心態,使串串雲淡風清的聲音久久在心靈的上空迴繞。

讀畢林清玄的散文,豁然開朗,生命的價值別有洞天。“且讓我們在卑溼污泥的人間,開出柔軟清靜的智慧之蓮吧。”

《林清玄散文集》讀後感 篇34

“一個人要得到一個快樂的生命,就先要有快樂的思想;要有一個旺盛的生命,就先要有旺盛的思想;要有一個充滿慈愛的生命,就先要有充滿慈愛的思想。”

這句話是散文作家林清玄講的,也是這本書中的一個片段。《林清玄散文集》裏,作者似乎並沒有用多少華麗的語句來裝飾着文章,而是採用質樸和淡雅的言語來譜寫每一個充滿哲理的小故事。

在《林清玄散文集中》有一些文章都採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但令我最難忘的是枯萎的桃花心木那篇故事。在作者的鄉下老家前,有一塊種着桃花心木的樹苗的地,而種樹的人卻總隔幾天纔來澆水,來的天數也沒規則,並且澆水量也有時多,有時少。令作者感到很奇怪,結果一問才知道,原來是若總是爲桃花心木澆水,就會產生依賴性,很難成爲百年大樹,只有模仿老天,沒有規則地下雨、澆水,才能讓樹苗在不確定中尋找水源,拼命紮根成大樹。這雖然是一位種樹者的經驗之談,但是,對作者而言,桃花心木與人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成長,才能經得起生命的考驗,養成獨立自主的心,不會再依賴別人,就像那句話,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這句古語讓我想到了心裏的天鵝這篇讓我記憶深刻的故事。在歐洲中古世紀的貴族,因爲喜歡天鵝的姿態,而用三種方法,來使得天鵝無法飛翔,將他們關在莊園裏,來炫耀自己的財富與品位。久而久之,天鵝們忘記了自己也會飛翔,那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也成爲了一種諷刺,天鵝由於人們的私心,變成了不能飛翔的鳥兒。

作者林清玄筆下一篇篇的感人故事,都觸動人心,令我回味無窮。其實我認爲作者只是在描述着四種“心”,天真的心,純善的心,美好的心和莊嚴的心。每當我讀到林清玄的散文都會有一股神奇之處,它能讓我的心平靜下來,就如天真的心,看到天真這二字,就會聯想到兒童像白紙般的單純無邪,在書中,作者用天真的想法來描寫一個個平凡的故事:軟枝楊桃、神來之筆……而純善的心描繪的是那些無知,可憐的生物,因爲人類的私心而被失去往日的風貌的一些故事。其餘美好的心和莊嚴的心都是以一位單純的孩子的思想來描寫每一個感人的文章。認真地細細品讀着書中有關於動、植物、社會,人們的一些形形色色的故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