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面紗讀後感(精選35篇)

本文已影響 3.8W人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面紗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面紗讀後感(精選35篇)

面紗讀後感 篇1

電影就是這麼的美麗,包括黃秋生、劉燁和呂燕。大家一定要去看一看。

來說說小說,典型的毛姆刀鋒小說,總是不留情面的殘酷與現實。

這不是愛情小說,是自私無腦女主的人生蛻變。

故事大致就是爸爸也沒啥錢,媽媽也很無腦只想把她嫁出去,又不能比妹妹嫁的差的女主角,隨便的嫁給了一個孤僻怪異的細菌學家,去了香港,愛上了大齡風趣幽默駐港大使,被丈夫發現後,一行前往霍亂內地小城,丈夫死在霍亂中,她回到香港,遇到老情人,受到所有人尊敬和憐憫,後又回到英國,尋求父親庇護,最後自由成長安寧的故事。

整篇小說中印象最深的有兩段話,一段是女主丈夫的尖銳告白,“我知道你愚蠢、輕佻、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的企圖、你的理想,你勢力、庸俗,然後我愛你。我知道你是個二流貨色,然而我愛你。”

還有一段就是女主成長蛻變:有了自由,她也就有了無畏的面對未來的勇氣。如今她明白了,假如她沿着眼前這條越來越清晰的小路前行,或許所有她做過的錯事蠢事,所有她經受的磨難,並不全是毫無意義的,那將是一條通往安寧的路。

面紗不能說是一部愛情小說,因爲女主本身的愛情是失敗的,她喜歡的有婦之夫是自私的,醜陋的,而她至始至終都沒有愛上給自己帶來榮耀的丈夫。

作爲現實批判小說,毛姆冷酷,毫無留情的指出了所有人人性後的黑暗,包括丈夫,他來到霍亂小鎮是有陰謀的,他臨死前說,死的卻是狗,足以證明,愛情啊,他會變質啊

面紗讀後感 篇2

“面紗”,掩面之物,書中的每個人都有一帕自己的面紗,真實的面目被掩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面紗成爲面具,面具再成爲他自己,從此只有戴面具的他自己,本身卻被困在了一個上了鎖的棺材,自己走不出去,別人亦進不去,失了本性,丟了靈魂,棄了自由。

《面紗》的背面封面上寫着“女性精神覺醒之經典讀本”,可這本書並不僅僅侷限於此,雖然毛姆以其慣用的對人性的反諷寫了一個美麗卻愛慕虛榮的英國女子在愛情、背叛與死的漩渦中掙扎的故事,但這不僅有愛情,還將人性的慾望、悔恨、恐懼展現在書中,這些並不侷限於女性,人人如此,人性使然。

“慾望”一詞簡單來說就是對某件事物的執着,但深究又很難說得清,每個人心中都有各自的慾望,因着許多緣由,那麼擁有慾望是好是壞呢?“沒有慾望是麻木不仁”,安妮寶貝在書中寫到,因爲有追求,纔有精彩的人生,但是也是要有前提的,理智的慾望會使一個人前進,從而成功。但狂熱的慾望就會誘出危險的行動,令人幹出荒繆的事情來,是自己陷於深淵,無法自拔。書中女主人中凱蒂對自己美好生活的嚮往,瓦爾特對心愛女子的追求,查理對權利地位的追逐,瘟疫中每個人對生的渴求……都源於慾望。

擁有慾望本沒有錯,就像最初的凱蒂,她只是想過的幸福,想要自由,但是就像她自己說的她愚蠢、輕佻、虛榮,因此慾望日漸的膨脹,導致了自己對丈夫的背叛,接着是一個又一個謊言的降臨,從此她沒有了退路,自己將自己困在了籠中,當她以爲從束縛的家中逃出去,她便會獲得自由,卻不想又進了另一個束縛,她不斷在尋找,最後在瓦爾特死後,她彷彿得到了解脫,得到了自由,回到家中與父親相依爲命,並想將女兒教導成一個與她不同的人。而書中的查理,一個沒有任何能力,卻同時渴望得到權利地位和佳人相伴,他能做的只是虛與委蛇,阿諛奉承罷了,一臉僞裝的好人相,令人厭惡,書中竟沒給他一個得不所願的結局,有點遺憾。瓦爾登對凱蒂的追求源於愛,但在他得知妻子的背叛時,心中產生的惡念也是一種惡欲,間接的逼迫妻子同他一起前往瘟疫橫生之地,最初希望妻子染病而死。然而作爲一個不起眼的細菌學家,面對染病之人生的慾望,他不可能置之不理,這又是他人性中的善。人是矛盾的個體,好壞、善惡都可以在一個人身上同時出現。

一個單獨的個體不能只依靠自己而生活,周圍的人事物環境都可以產生影響,影響改變一個人,有好亦有壞。修道院長是一個近乎完美的人,她的周身彷彿散發着聖潔的光,舉手投足間盡是端莊,對任何人都一同的和藹,彷彿人間的上帝,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沒有一點活力。因爲出生在貴族家庭,家庭的教育成就了她,但也束縛了她,她鮮少有自己的情緒,總是優雅淡漠的。因爲自己和家庭的原因,將自己困在了一個隱形的牢籠中,彷彿本該如此。但是作爲一個鮮活的生命,沒有喜怒哀樂,沒有真實的自我,困於自以爲聖潔的靈魂,那這個人可以高升了。

一生做了許多決定,做決定時不知結果,經歷了才知是喜是悔。凱蒂背叛了丈夫,她並沒有覺得對不起丈夫,因爲不愛他,卻也知道這是不對的,在修道院幫忙之後,她開始悔恨,意識到自已曾經的愚蠢,告訴自己不再說謊,儘管不愛丈夫,卻渴望得到丈夫的原諒,因爲自卑不自信的丈夫也將她的錯誤歸結在了自己的身上,在丈夫死前她渴求丈夫的原諒,希望他從痛苦中解脫,這是不是也可以說這是她的悔呢?當瓦爾特感染瘟疫死之前說了五個字,“死的卻是狗”,這是他對自己當初所做的決定而後悔,還是對自己愛上這個女人而後悔呢?

《面紗》作爲經典女性讀本,教會了女性在精神上的覺醒和自由,同時書中將人性的慾望、悔恨、恐懼結合,也完美得詮釋了人性,將各色不同的人物展現給讀者,生動而深刻。

面紗讀後感 篇3

談起外國文學名著的女性,腦海裏浮現的就是《亂世佳人》裏的斯嘉麗,她和《面紗》中的凱蒂一樣,不滿當下,沒有辦法接受平凡的日子如流水般逝去,於是做了一系列掙扎,總是有意無意地去傷害那些愛我們的人,斯嘉麗是我在所有小說、影視當中最喜歡的一個女性角色,她自私、任性、庸俗,她有着我們普通人擁有的一切缺點,但是又那麼獨立、勇敢、嚮往自由。影片中有一幕鏡頭讓我非常動容,父親對斯嘉麗說:“終有一天你會感受到對這片土地的熱愛。”斯嘉麗仰着頭,眼神中充滿不解,此時電影的氛圍已經非常寂靜,四周的黯淡將影片切換到了下一個鏡頭,但是背影卻讓我久久不能遺忘。

凱蒂和斯嘉麗的共同之處,在於不管她們的人格有多惡劣,內心有多醜陋,總會有那麼個人去欣賞她們的一切。

沃特·費恩對凱蒂說:“我對你根本沒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輕佻,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的企圖、你的理想,你的勢利,庸俗,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是個二流貨色,然而我愛你。”瑞德也對斯嘉麗說:“我愛你即使你是魔鬼,我愛你願意和你一起下地獄,但我希望你也有那麼點愛我。”我想,愛在開始是喜歡,是單純地想對對方好,想把自己擁有的都給你,而到後來,愛變成了猜忌,愛不再純碎,愛摻雜了太多不甘,於是變成了計較與不值,但是越過種種矛盾之後,才明白愛是不受控制的,即便控制得了感情也控制不了思念。人和人的相處總有一個層層遞進的過程,從開始到後來也免不了內心的掙扎,以前上課的時候,文學老師樂此不疲地給我們介紹紅樓夢,他對我們分析黛玉與寶玉的情感變化,大意是這樣的:“人類情感的發展在於矛盾的一步步衝擊。”確實,我們常常抱怨對方,抱怨帶來了矛盾,但是越過矛盾之後,總會對自我更加清晰。

《面紗》和《亂世佳人》的結局如出一轍,沃特·費恩的離去讓凱蒂真真明白了生活的意義,在霍亂中,總有一些偉大而溫暖的人,他們放棄了一切在凱蒂看來難以割捨的東西,而讓他們爲之投入的是什麼?生活像一個他們情願揹負的十字架,在他們心裏始終期待最終的死亡將他們引向永恆。唯一能使他們從這個嫌惡的世界中解脫出來的就是縱使世事紛亂,人們依舊不斷創造出來美的事物,其中最爲豐饒的美,就是人們美麗的生活。所以,《面紗》表面上是沃特·費恩與凱蒂的情感線,實際上是凱蒂的自我救贖。

而《亂世佳人》的結尾,德瑞下定決心離開斯嘉麗,斯嘉麗苦苦挽留,但還是改變不了既定的事實。愛斯嘉麗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他愛斯嘉麗,可是卻在斯嘉麗身上得不到任何的迴應,所以他後來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在女兒身上,在女兒死後,德瑞的精神支柱也倒塌了。離開成了必然,斯嘉麗的覺悟來得太晚,在德瑞決定離開後斯嘉麗纔對他表達自己的愛意。影片的最後一個畫面定格在斯嘉麗身上,她失去了一切,但她還沒有放棄,她知道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小說雖然高於生活卻源於生活,不管是《面紗》還是《亂世佳人》,女性對情感的追求是亙古不變的話題,所以,保持自我,勇敢去愛值得我們愛的人。

面紗讀後感 篇4

毛姆先生串了一根線,月亮和六便士,刀鋒,一本書接着一本書,讓我們去解讀他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終於在“面紗”裏,將面紗揭開,看到了他真正想表達的東西的面目。

說起內心奔涌而出的力量,說起身體裏的聲音,總覺得模模糊糊是一個本質相似的東西,但又說不出來具體是什麼。這本書確確實實的表露出這東西是“道”,每個人追尋不同的道,每個人因自己的道而感到存在。有感於中國“道生一,一生三,三生萬物”的說法,有些中國文化的元素並不是瞭解就能寫出的,對中國現世的諷刺和美都寫得恰到好處。

“最後死掉的卻是狗”引用得真是非常諷刺了,這個關於出軌的小故事,這句話就是靈魂,看得是冷笑連連。一個愚蠢至極的女人,即使最後勉強找到內心的安寧,她也是愚蠢的。

其實我不太理解瓦格特一面把自己赤裸的內心給完全不愛自己的人,一面又是聰明洞悉一切,是爲何。毛姆先生大概是爲了體現人類對真實波動的情緒出的難以抵抗,但我覺得聰明人不會將自己陷於如此困頓和難以控制的局面。

另一個就是毛姆先生對家庭以及子女的觀察是顛覆性的,一些家庭夫妻過得並不愉快,但卻沒有選擇離開各自過,像是被一根鎖鏈栓死,這輩子都綁在一起同生共死。在伴侶死去後,一邊如釋重負一邊還要遮掩如釋重負的心情。伴侶死去後如釋重負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共同生活已成爲負擔還一輩子一起生活,婚姻稍有不慎便成爲禁錮,抑住我們的咽喉,逼迫我們放棄抵抗。至今我對愛情甚至婚姻的看法是極其負面的,別找我談論這些,不覺得有遠景可觀。

面紗讀後感 篇5

看到最後,我才理解Walter臨終前所說的話死的是狗。《輓歌》裏的一句話,一個人救回只狗,養着它,有一天狗瘋了,撕咬他,最後死的卻是狗。瓦爾特帶凱莉來這個霍亂肆虐的地方,初衷來是要她死的吧,但最後爲了Kitty能離開這裏,他又選擇自殺式研究。面對深愛的人的無視,出軌,懷孕以及想要除掉她的罪惡想法,Walter將自已做爲實驗體。這樣結束自己,既是原諒,也是解脫……所以,死的是狗。

Kitty喜歡年輕人的熱鬧宴會,不喜歡Walter沉悶死板的生活方式,但依舊在衆人面前表現與Walter的相敬如賓;

唐生似乎充滿魅力,總與別人和諧友善,情投意合,但實際上愚蠢至極、自私、貪慕虛榮且風流;多蘿西·唐生似乎對於丈夫的風流韻事並不上心,永遠一種正宮娘娘的做派(但誰會真的不在乎呢?)

賢斯汀迫於其夫人極強的掌控欲和威嚴,扮演了幾十年的忠誠丈夫,在其夫人去世後,他的解脫猶如卸掉面紗展現出來,正如Walter的死亡使Kitty解脫一般。你看,認清自己的代價,真是不小呢。

而賈斯汀夫人,爲了丈夫能夠加官進爵對上司極盡諂媚,爲了給女兒挑選傑出丈夫大張旗鼓,一輩子攻於算計,勾心鬥角,哪怕臨終前給Kitty的信也是華而不實,臨死都沒能解脫。

每個人都戴着面紗,可敬,更可悲。

只有瓦爾特比較真實了吧。我愛你,無法言說,那便用行動來詮釋;你背叛於我,那一起赴死吧;我恨你,但我更愛你,那便用我的死來換你的生……儘管,你不愛我。

Kitty從修道院開始自我救贖,回到香港和唐生再次糾纏時,我怒其不爭。好在,前路可期。

面紗讀後感 篇6

一口氣看完了《面紗》,總要寫點感想什麼的,不然感覺像是沒有度過一樣。

首先要大力稱讚一下這版的翻譯,深得我心,言辭優美,意境悠長,把毛姆的本意都傳達到了讀者的心中,比我看的上一本《月亮與六便士》強的簡直超過一個銀河系。

也不得不說作者對人性的描寫真的是入木三分,凱蒂前半生失意的根源是原生家庭,尤其是她母親對她的教育,出發點就不是正經的,妄想攀高枝,又急於求成,殊不知她的目標人羣都因爲她的行爲敬而遠之,這只是她自己的一廂情願罷了。然而凱蒂的母親卻把原因歸咎於她的女兒身上,又比中國千萬個催婚的母親還沒有道德,把年齡漸長的女兒看做是自己的負擔。

正是這樣的背景之下,瓦爾特與凱蒂相遇了。“在錯的時間遇見錯的人”。瓦爾特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情操再高尚,也與他的眼睛毫無干系。人美麗的外表確是上天賜予的禮物,爲它所吸引也無可厚非。

只是我很詫異一個品行如此高尚的人,對於自己的未來卻沒有很好的規劃,這兩個人的結合實是太大的悲劇。就如他在想那本書的某個段落是不是在哪本名著中看到過,而她卻想着明天是不是自己愛豆的紀念日。

只是有些悲傷,自己的某些特質與瓦爾特有些相似,雖然自詡能看清很多人的本質,但又怕自以爲是的看透會帶來很多莫名其妙的偏見,也許自己一個人的確是會好很多。也曾不少反思在感情上的失敗,好多是不敢揭開自己的面紗,而偏執的性格在我身上,僞裝一輩子也是可能的。

面紗讀後感 篇7

愛的時候,一葉障目,什麼都是優點。迷失了理智,像一條狗一樣活的疲憊不堪,主人給了點骨頭,就足以撫慰所有的傷痛。這種人在愛情中,迷失了自我,卑微到塵埃裏。可是,沒有人會愛塵埃裏的你。

不愛的時候,連呼吸都是錯誤。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但是卻很清楚自己討厭什麼。既然不愛,就不要因爲他對你好,而選擇在一起。否則,終將會傷害雙方。

作者真是把人性描寫的很透徹了。

現實生活中,瓦爾特這樣的男人太少了,而唐生這樣的男人比比皆是。瓦爾特對凱蒂的愛,太過純粹……愛真的不需要理由嗎?並不是,愛是需要理由的,就算是沒有理由的愛上了一個人,自己也會找到理由去支撐自己對他的愛。

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是像凱蒂一樣經過苦難的洗禮,才能慢慢的讓自己靈魂找到安寧,也就是所謂的成熟。人是要爲自己的行爲負責任,再做決定的時候,跳出固有思維的面紗,跳出感性的偏見,客觀公正的看待周圍的人和事。

揭開現實的面紗,忠誠的審視自我,終將會尋得靈魂的安寧。

面紗讀後感 篇8

男版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總覺得這樣偉大深沉的愛世間罕有。

相比女主角凱蒂的自我醒悟、成長曆程,更吸引我的則是瓦爾特那隱忍令人心碎的愛――“我從未奢望你來愛我,我從未設想你會有理由愛我,我也從未認爲我自己惹人愛慕。對我來說能被賜予機會愛你就應該心懷感激了”。

一份偉大的愛情對於不愛之人難免會是沉重的負擔,而瓦爾特除了最初的告白外沒有對凱蒂有任何以愛之名的強求,他聰明、睿智、博愛又專一。可對不愛他的凱蒂而言,看不到他的優點,只認爲他高傲、冷漠、惹人厭煩,即使後來成長的凱蒂對他有了些許的理解甚至感到自豪,兩人看似能攜手走下去,但由環境產生的愛憐根本不是真正的感情,她也從來沒有真正愛上過他。

“我有時想要殺死你,卻常常想要愛你”入霍亂之地是想懲罰所愛之人,但最終逝去的卻是自己,從頭到尾,瓦爾特都在自我折磨,不肯放過自己。不知在將自己當成實驗對象時他究竟在想些什麼,不知在說出“死的卻是狗”時他的心裏究竟何等悲涼。

面紗讀後感 篇9

《面紗》,聽書名就很毛姆。

書讀到最後,有種喜劇卻不流俗的欣慰。在這兒不想探討面紗下的人性,況且也覺得“只可意會”。有人讀小說會畢恭畢敬,斟酌人物形象,探索故事背後的人性思考;有的則只爲讀書,走進一個未知的故事,品嚐讀書的樂趣,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思索,或許看到一段歷史,或許僅僅是一覽而過心底留下一段故事……我則是後者。

這本書描寫很細膩,又沒有其他很多小說冗長的故事背景,故事情節精彩緊湊,讀來淋漓盡致。故事情節給人很真實的感覺。

似乎有不少人不喜歡女主人公凱蒂,認爲其愛慕虛榮。其實這又只能怪凱蒂呢?有個愛慕虛榮的母親,並一門心思想讓女兒嫁個有錢人家,從小被灌輸這樣的思想。而不由得嫁給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難免會心有不甘。拋開道德輿論不說,一切合乎情理。而凱蒂看清查理真實面目後即使查理夫婦笑臉相迎,仍然毅然決然離開查理,並一口否認孩子是查理的(雖然孩子很有可能是查理的),這些足以說明凱蒂逐漸發現自我,漸漸清醒。並且,當瓦爾特質問凱蒂孩子是否是他的時,凱蒂明知可以因此獲得瓦爾特的關愛,卻直言不諱告訴他自己並不確定。錯的不是凱蒂,而是凱蒂的命運。最後凱蒂,與父親的對話也足以說明凱蒂並不自私自利。

男主人公瓦爾特,一個內向不善言談的君子。個人很喜歡這個人物形象,雖然在開篇查理的僞君子形象下光輝全無,但越往後讀越發現瓦爾特是個真正的君子。

其他人物不再一一列舉。除此之外,書中有很多妙語,意味深遠,又或許,作者無意,讀者有心?

就這樣吧,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是這樣說的嗎?

面紗讀後感 篇10

最開始想看這本書是因爲之前看過同名的電影。細節已經有些遺忘了,但依稀還記得:電影裏面說的是出軌的妻子在被丈夫帶到中國的霍亂地區後,找到自我,當夫妻倆在這場災難中逐漸原諒對方的時候,丈夫卻死於瘟疫的悲情故事。本以爲電影和書的內容是差不多的,但是在看完書之後,如果說電影給人的感覺是感動的話,那麼書中的故事只能用震撼來形容了。

文學的魅力在於真實,同時,文學的可怕也在於它的真實。虛構的故事對於真實的揭露可能就體現在細節給予讀者的共鳴。在這本書中,有太多虛構的真實。電影裏面,凱蒂與瓦爾特最終原諒了彼此,重歸於好,儘管瓦爾特最後死了,可是畢竟凱蒂愛上他了不是嗎?迷途知返的happyending可謂是衆望所歸,儘管男主死去了,但是兩個人相愛也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結局啊,這也算是對於觀衆的一種安慰吧。我們希望生活處處皆喜劇,但是,別忘了,只有悲劇纔是永恆。

書裏在結尾處並明顯沒有顧及讀者的感受。凱蒂在照顧霍亂病人的過程中逐漸找到了自我,找到了精神的歸宿,她如我們所望的忘卻了渣男唐生,但是可她最終也沒能愛上瓦爾特。也許有人會爲此感到遺憾,也有人會因此痛罵女主不懂得珍惜,可是我想說的是,不管真相多麼醜陋,可是那就是真相。有的人因爲長相愛上一個人,有的人因爲學識愛上一個人,有的人因爲錢愛上一個人,一個人愛上另一個人有千萬種理由,我從未覺得哪一種理由會比另一種理由更高貴,但是,在聽過的那些理由中,始終沒有辦法接受的是因爲他愛我所以我愛他。想必凱蒂也是如此吧,瓦爾特愛她,愛她愛到了塵埃裏,凱蒂欣賞他,讚揚他,可是就是沒有辦法因爲他愛她就愛上他。

在凱蒂回到香港之後,儘管已經不愛唐生,但卻依然貪戀他的懷抱與安慰。看到這裏的時候,對於凱蒂,真的是有一點怒其不爭的感覺。可是轉念想想,如果是自己,又會怎麼樣。

印象裏,書中兩次提到"死的是狗",尤其是在瓦爾特死的時候,只是直直的說了一句"死的是狗"。想了很久,還是沒能明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有的人說,瓦爾特將凱蒂帶到湄潭府是爲了報復,而在凱蒂和他的婚姻中,凱蒂扮演的是那個收留了狗的好心人,而瓦爾特自嘲是那個在報復中咬傷了人的狗。可我並不這麼覺得,儘管書中沒有直接說明,但是我們隱約可以確定瓦爾特的死是自殺。我認爲瓦爾特在將凱蒂帶走的時候從沒有想過要報復她,反而他認爲,這是兩個人重新開始的機會,因爲如果凱蒂留在香港,她永遠沒辦法認清楚唐生的嘴臉,她會不顧一切和唐生糾纏在一起,會成爲衆矢之的。相反,只有離開那裏,凱蒂纔有可能忘記唐生。

有人將他們來到湄潭府之後,瓦爾特的冷漠作爲其報復凱蒂的論據,但是我們不能忽略的是雖然瓦爾特富有智慧,聰明過人,可是同時他可不善溝通,在如此情景下,他的冷漠只不過是因爲他不知道如何面對凱蒂,如何面對自己。同時,我覺得凱蒂懷孕纔是瓦爾特自殺的導火索。

他愛凱蒂,儘管他知道凱蒂愚蠢,虛榮,只是個二流貨色,但他絲毫不在乎,他問凱蒂孩子是誰的,以他對凱蒂的瞭解,他覺得凱蒂會撒謊說孩子是他的,但是凱蒂沒有,他不知道此時的凱蒂已經變了,變得堅強,變得不在依靠誰,也變得不愛唐生了。我認爲,此時的瓦爾特誤會凱蒂還愛着唐生,因此,爲了凱蒂和她的孩子,他選擇離開,但是不能選擇離婚的方式,只能選擇死來成全他們。

面紗讀後感 篇11

凱蒂的成長之路,正如瓦爾特所說,她是個庸俗,淺薄,虛榮的女人。從小受到的教育是充分利用自己的美貌,與瓦爾特結婚只是爲了不落在妹妹後面,婚後出軌了唐生還毫無內疚,甚至覺得與瓦爾特發現了大不了和他攤牌。可是瓦爾特太愛她了,即使知道妻子的本性及所有缺點還是深愛着她,發現凱蒂和唐生出軌後,給了凱蒂兩個選擇,要麼唐生能夠馬上娶她,要麼隨自己去霍亂之城救死扶傷。

其實這根本不算是選擇,讓凱蒂看清了唐生,瓦爾特看的很透。最佩服的是瓦爾特始終理智的頭腦,雖然他最初沒打算和凱蒂活着回來。我想沒有哪個男人能受得了帶綠帽子,尤其是被深愛的女人帶綠帽子。在霍亂中,他們經歷了無數,也讓凱蒂真正認識了她的丈夫瓦爾特,她始終覺得她不愛瓦爾特,現在也不愛唐生了,當她以爲自己得了霍亂時,她第一個想到的是瓦爾特,她對這個男人還是依賴的。

瓦爾特離世,凱蒂住到了唐生夫妻家,我很不能理解,多諷刺啊。當唐生的花言巧語向她襲來,她發現她還是愛這個男人的。而此時她卻不能安然接受,她這樣如何面對剛剛逝去的瓦爾特,如何面對待她很好的唐生之妻。是的,凱蒂變了,她不在只爲自己考慮了。

當凱蒂回到英國,她的母親已經去世了,她的父親也即將離開去開始新的生活。凱蒂不再是自私的爲自己考慮,她理解父親,也原諒了母親對她所謂的教育。

在經歷了種種,還有什麼不能釋懷的呢,關鍵是肚子裏的孩子,又是新生的一代,相信凱蒂最終會將她教育好。

這大概是最好的結局,即使我覺得對瓦爾特十分不公平。

面紗讀後感 篇12

在“很不幸”的一連讀到兩本毛姆用第一人稱寫的小說後,終於讀到這本沒有“我”一直死氣白咧攪和其中的面紗,再加上流暢的對話,語言,真讓人讀的很高興!

怎麼說,有很多小說都是以第一人稱來寫的,往往這個“我”就是主人公本身,可毛姆的“我”卻是個十足的外人,就用“小說家”的身份和書裏的人物廝混在一起。對一些着急的讀者來說,這種要靠着“我”不斷跑去和主人公發生各種巧遇才能推進故事發展的做法,簡直是要命。好在,毛姆還有犀利風趣簡潔的對話佐料其中,支撐着你讀下去,讓你不至棄書跑路。

毛姆的對話描寫,幽默簡潔,粗暴直接。對話雙方脣槍舌戰,你來我往,直搗主旨要害,絕不拖泥帶水。是他小說的很大的看點。在這部面紗中,瓦爾特向凱蒂攤牌決定帶她去疫區的時候,兩人的對話都直接了當,沒有拐彎抹角。文章最後凱蒂面對他父親的一番感悟,也是直抒胸臆,完全沒有把對方當成一個父親而去考慮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

人們都說毛姆是講故事的高手,我倒覺得他語言掌控似乎更棒。故事大都千篇一律,難免落俗套。這部面紗也是,一個女人沉淪覺醒的故事。

面紗讀後感 篇13

別掀開,被那些活着的人稱之爲生活的華麗面紗。

一開始想給這篇文章取個名字叫做“揭開面紗”,但是看完毛姆的《面紗》,很遺憾,我覺得我並沒有揭開生活面紗的能力。書中的每一個人貌似都有一層面紗,或者說人性本就是多樣化、多面性的。“橫看成嶺側成峯”,你所身處的位置導致你只能看到人性的某一面或者某幾面。

書中基蒂的情人:助理布政司湯森,渣男無疑。表面風流倜儻、高大英俊充滿魅力,實則自私又虛榮,老於世故。對基蒂不是愛是慾望,對髮妻多蘿西不是愛是合適與需要,他最愛的可能只有他自己吧。

基蒂的丈夫沃爾特初看是可憐可悲的。他對基蒂的愛可能是一種瘋狂的偏執吧,明明填不上基蒂心中的缺口,還是瘋狂地越陷越深。可能就像他自己說的:“我知道你愚蠢、輕佻、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的企圖、你的理想,你勢利、庸俗,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是個二流貨色,然而我愛你。”

他謹小慎微、煞費苦心地用自己的方式去愛基蒂,然而“你是我患得患失的夢,我是你可有可無的人”,這份卑微的愛在基蒂眼中甚至是令人厭惡和可笑的。沃爾特不善表達,也少了些虛僞做作,看文中基蒂視角下對沃爾特愛意的描述,我想應該是個能在眼裏看到愛的人,他深沉的愛也值得更好的人。

沃爾特刻板“面紗”下有卑微的愛、扭曲的心,也有人性的光輝。湄潭府的日子是新的篇章。帶基蒂前往湄潭府疫區的初衷可能是懲罰這個背叛他的女人,可能是在當時內心痛苦無法得到救贖的情況下選擇去救贖他人,也可能是在尋求一種涅槃重生吧。

據說有種愛是“心裏爲你下着雨,手裏卻爲你撐着傘”,不管沃爾特此行的出發點如何,他心裏應該還是渴求一番生死考驗後他和基蒂的關係能有所不同吧?在湄潭府他成爲了“英雄”,卻始終不能擁有基蒂心中的一席之地。最終他絕望了、幻滅了,選擇把這種心痛與懲罰加在自己身上,“死的卻是狗”,你傷害了我,我卻囚禁了自己。

面紗讀後感 篇14

凱蒂最後敢於揭開面紗,面對真實的自己,踏上精神救贖之路。瓦爾特是愛她的,尤其是書中瓦爾特說的那段話,他對凱蒂的愛,從沒期望過她會愛上他,他能愛她,已經是感激不盡了,着實令人動容。他帶她去霍亂流行之地,也承認是要報復她,凱蒂也漸漸明白了瓦爾特所想。但也是在那裏,她開始了精神上的提升。查理對凱蒂,不是愛,而且一種尋求釋放的情人模式,他自始至終都不曾想和他的妻子離婚,更別提要娶凱蒂。

他自私自利,永遠不會做傷害自己的決定,永遠追求着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凱蒂沉迷於查理的“愛”之中,其實是沉迷於自己各種慾望之中。是瓦爾特讓她看清了查理的嘴臉。她和瓦爾特進入婚姻,並不是因爲愛情,她聰明的知道瓦爾特愛她,但她從未愛過他,但瓦爾特是不是自始至終,都想要凱蒂真心愛他?在霍亂流行之地,在別人的評價中,凱蒂才漸漸開始意識到,瓦爾特是一位優秀的人,但她以前卻從未看到他身上的任何發光的地方。不得不說,瓦爾特的死亡,修道院的經歷,幫助凱蒂開始了精神上的救贖,她開始揭掉自己的面紗,勇敢的面對真實的自己。

面紗讀後感 篇15

從抖音上偶然被推薦到這本書。毛姆的寫作風格,從《月亮和六便士》裏我就一清二楚。冷酷殘忍,抽絲剝繭。面紗的可讀性非常強烈,毛姆非常擅長講故事。從最初我討厭那個愛慕虛榮的二流女人凱蒂,到最終陪着她一起看盡各種各樣的面紗,最終看清了自己的救贖。

一路上,我從唐生身上看到一個男人如何思考問題,慾望和愛情本就是天壤之別的東西,我竟然不討厭唐生,甚至有點可憐他,被慾望緊緊的束縛。多羅西也讓我看到一個僞善的女人如何讓自己看上去十分完美……

最讓人心痛的應該是瓦爾特吧,他正直,善良,他這輩子覺得唯一討厭自己的事情就是愛上一個不該愛上的女人吧。他爲此賠上了一條命。

直到凱蒂明白,他已經爲她犧牲了所有。不過他愛人的方式也讓我難受,他付出了他所有的溫柔體貼,希望他在天堂回望時,可以覺得無怨無悔。

凱蒂從慾望的深淵甦醒,看到修道院裏那羣有信仰的如何生存,其實和你讓我看到的是,人性的救贖,並不說一定要通過一種宗教,而是要去信仰讓你內心平靜安寧的事情。

最終,她回家,對母親發回憶和釋懷,對父親的理解,她可以體察任何幾不可察的情愫和心理,她最終成長了,還好,毛姆讓我再次看到人性的光輝……

一本值得好好去讀的書。

面紗讀後感 篇16

“我不會。我有希望,也有勇氣。”

過去已經完結,逝者已然安息。這樣是不是太過無情?她滿心希望自己已經學會同情和博愛,即使不知道什麼樣的未來在等待着她,也感到內心有一股力量,無論將要發生什麼,她都能帶着輕鬆愉悅的心情去接受。接着,突然之間,全然說不清是何因由,那段旅行的回憶從她無意識的腦海深處浮現出來:她跟着可憐的沃爾特,兩人一道前往那座飽受瘟疫摧殘、讓他丟了性命的城市——一天早上,天還沒亮他們便坐上轎子出發。破曉之時,與其說她看到,不如說是憑直覺預見了那樣一幅令人驚歎的美妙景緻,一時緩和了她心裏的痛苦,讓塵世間的所有磨難都顯得無關重要。

太陽升起來,驅散了一片霧靄,她看見他們循着的那條小徑蜿蜒向前,直到目力不及之處,穿插於稻田之間,橫跨過一條小河,越過高低起伏的大地——也許她的過失,她做下的蠢事,還有她所遭受的不幸,並非一概徒勞無益,只要現在她能夠遵循眼前這條讓她依稀可辨的路。那不是親切古怪的老沃丁頓所說的無所通達的道路,而是修道院那些可愛的修女謙卑地遵循的路——那是一條通往內心安寧的路。

面紗讀後感 篇17

在讀面紗之前,我先讀完了《在中國屏風上》,覺得後者像是前者的素材庫,在對中國的描寫中有很多熟悉的地方。

如果說《月亮與六便士》講的是現實與理想的話,那《面紗》應該就是在說家庭與婚姻。我覺得我們都是通過與外界的聯繫,和他人的紐帶中慢慢認清自己,所以所謂認清自己其實是相對而言。

原生家庭造就了凱蒂的性格,所以當帕爾特坦誠自己愛她並嘲諷她時,她坦誠自己就是個二流貨色那一段我可以感受到她的無奈和委屈,她也不喜歡被那樣養育,但是父母是無法選擇的。

而婚姻,理論上應當自己可以選擇的後半段人生。但是當她可以選擇的時候,她卻不具有選擇能力,也就是缺乏對婚姻和對對象的認知,非常隨性的就結了婚。之後的出軌等等,不過是咎由自取,她總覺得自己應該被原諒被關懷,也是一種自以爲是。

帕爾特死前說,不過是死了一條狗。得不到自己所愛之人的迴應,自然就什麼都不是了。於凱蒂而言,不愛就是不愛,不會因爲你品德高尚,思想深刻而改變。所以即使帕爾特死,她對他死前的懺悔與請求原諒,是那麼輕飄飄如同愛戀一隻狗。但這也不能怪凱蒂,你可以譴責她不守婦道,但是你無法命令她去愛她不愛的人,給出她給不了的反應。我覺得就算她是個二流貨色,也是個真實不作僞的二流貨色,相比虛僞的唐生而言。

凱爾特死了,她得到解脫。凱蒂母親死了,她父親得到了解脫。婚姻,我沒體驗過所以說不出什麼感覺,只覺得它意味着不自由和壓抑。但是世間夫妻千萬種,只是毛姆的小說中呈現出的只有嘲諷和不看好,大概,還是有,婚姻美滿的,例子,的吧……

面紗讀後感 篇18

一個女人——基蒂,她生性活潑,漂亮。她的母親希望她能嫁入豪門過上優裕的生活,她的目標不是爲女兒安排一樁好婚姻,而是一樁閃耀的婚姻。雖然有很多人向她求婚,但她到了25歲還沒有找到一個既有錢又有地位的男人,她的母親開始嫌棄她成了剩女,希望她趕緊嫁出去。

爲了在她年輕的妹妹結婚之前嫁出去,也爲了防止自己變成一位老姑娘,她答應了一個沉默寡言的醫生——沃爾特的求婚,然後跟着她的丈夫來到了中國香港。

在這裏,她遇到了迷人的已婚中年男查理·湯森,發生了婚外情,並且深深地愛上了查理。當沃爾特發現後,他羞恨交加,讓基蒂選擇跟他去一個瘟疫肆虐的地方——湄潭府,或者讓查理和他的妻子離婚娶她。她高興地跑去找查理,讓她和妻子離婚,這時她才認識到查理是一個虛僞、自私的人,他根本不會爲了情愛而放棄自己的前途,更不會和妻子離婚娶她。她沒法回到英國她父母的家,因爲“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她母親根本不會接受她。不能回到父母家,情夫也拋棄了她,她無處可去,只能跟着丈夫沃爾特去霍亂之地——湄潭府,至少沃爾特還管她的衣食住行。

在湄潭府,每天都有人死去,甚至來不及舉行葬禮就匆匆被埋了。面對死亡,基蒂開始思考人生和未來。人一旦對未來有了期望,她開始追尋自己的價值,追尋活着的意義。

在瓦丁頓的幫助和修道院的修女們的感染下,她開始意識到女人除了依靠男人生活,除了結婚生子,還能爲他人、爲社會、爲人類做更多、更美好的事情。她開始去修道院做義工,照顧那些孤兒,教她們縫紉,她努力將自己變成一個有用的人。

基蒂向沃爾特懺悔了自己的不忠,並懇請他的原諒。雖然沃爾特並沒有原諒她,但她們的關係開始有了好轉。基蒂懷孕了,但是她不知道這個孩子是不是沃爾特的,沒多久,沃爾特就染上了霍亂去世了。瓦丁頓告訴她,他不確定沃爾頓是不慎受了感染還是在拿自己做實驗。

基蒂回到了香港,這裏已經沒有什麼可以留戀的了,她只能回英國她的父母家。然而,她的母親沒能等到她回家就患病過世了,她的妹妹有了二胎,家裏只剩下她的父親了。她的父親即將去巴哈馬擔任首席法官,與父親深談後,她決定跟隨父親一起去國外生活。

她希望自己肚子裏的孩子是女孩,她不想讓她犯自己犯過的錯,她想讓她成爲一個自由、獨立的人。她想讓她變得勇敢、直率,成爲一個不依靠別人的人,因爲她能夠掌控自己。她想讓她像個自由的人那樣對待生活,比她活的更好。

至此,基蒂完成了自己的覺醒與成長:不依靠別人,不追求虛幻的人生,不追求虛榮,勇敢自立的生活,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她重新定義了自己的道路。舊的身體孕育出新的生命,帶來新的希望。

面紗讀後感 篇19

前段時間偶然發現在學習通可以閱讀書籍,最近看完了毛姆的《面紗》,覺得很有意思。

初看以爲這是一本講述愛情的小說,但看到後面發現並不是這樣的。毛姆塑造的人物形象並非十全十美,凱蒂雖然虛榮、不聰明,但是她善良、勇敢,瓦爾特哪怕再機智、理性、偉大,他也曾萌生過想要殺死凱蒂的念頭。

印象很深刻的是這麼一個片段:瓦爾特恰巧遇到凱蒂出軌,他沒有破門而入,後來當凱蒂問他爲什麼的時候,他是這麼回答的:或許是源於一種古老的品格,我因高傲而不屑武力。瓦爾特是如此高傲,可是他卻從來不以高傲的姿態面對凱蒂。

在瓦爾特臨死前,說了這麼一句話:“死的卻是狗。”它引自戈德?史密斯的詩《輓歌》最後一句。它的典故是:一個好心人領養了一隻狗,起初相處融洽,後來結仇,狗咬傷了人,大家以爲人會死,結果是狗死了。有人說,這類似於當下的舔狗,我並不這麼認爲。在我看來,瓦爾特對凱蒂,是一名紳士的愛,他尊重她,理解她,愛她。

書中凱蒂的轉變是讓我印象最爲深刻的,她終於明白了:假如她沿着眼前這條越來越清晰的小路前行——不是詼諧的老韋丁頓說的那條沒有歸宿的路,而是修道院裏的嬤嬤們無怨無悔地行於其上的路——或許所有她做過的錯事蠢事,所有她經受的磨難,並不全是毫無意義的——那將是一條通往安寧的路。

面紗讀後感 篇20

一個讀來讓人心痛卻又無可奈何的故事,本以爲,面紗後面是一張美麗絕倫的臉,美得驚世駭俗。然而,一層層揭開,露出的卻是一張張扭曲的臉。起初,我以爲這個故事很像《包法利夫人》,後來覺得“不”,不像!中間有一部分,凱蒂找到了活着的意義。

故事場景彷彿忽然從陰暗的密室換到了明媚的陽光下,可是我差點忘了,這是瘟疫區啊,陽光再怎麼明媚,也擋不住死神降臨,我以爲凱蒂會死,沒想到死的卻是沃爾特,這樣的結果,沃爾特想到了嗎?沃爾特很適合做一部小說的男一號,善良、高尚讓人有些難以企及,這樣的人凱蒂居然不喜歡他,也是理解不了。但是,在我心裏,這是一個故事,不是一部小說,沃爾特只是故事裏的一個人,他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在愛恨交織裏掙扎,掙扎得那麼痛苦。爲科學獻身也好,爲愛決絕也好,究竟是不小心染上了霍亂,還是他始終在用自己做實驗,在他最後閉上眼睛那一刻,已經都不重要了。他走了,走的是否安心,我不知道。凱蒂失去丈夫,要回家了,我以爲故事即將結束,結果出現了香港那一幕,那一刻,在我眼中,兩個人扯掉的不止是面紗,是連着麪皮一同撕掉了,不知道查理是否會痛,應該不會吧,他習慣了,但是凱蒂痛了,她感受到那種撕裂的痛了,所以她逃開了,她要回家了。如果故事就此結束,也夠了,然而並沒有。母親的離開,或許讓凱蒂的心與父親拉近了。經歷了那麼多,誰是誰非無所謂了,希望待在父親身邊的凱蒂,能夠勇敢地開始全新的人生吧!

面紗讀後感 篇21

前幾天剛看完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覺得這兩本書情節上有一定相似之處。二位女主都年輕美麗而又天真愚蠢、耽於幻想,不識渣男真面目,肆意揮霍着丈夫對自己無私的愛。

相比之下,毛姆對女主可比福樓拜溫柔多了。福樓拜決絕地賜給了愛瑪極其痛苦絕望的毀滅結局,而毛姆卻給了凱蒂掀開面紗、成長蛻變的機會。(當然,從某種程度上說,凱蒂也確實比愛瑪要懂事一些。)

可毛姆依舊是殘忍的,縱使他饒了女主一命。

他殘忍就殘忍在對人性血淋淋的剖析。瓦爾特曾給予凱蒂最無私最赤誠的愛,卻也只能在感情的折磨中走向生命的終點。淺薄無知的凱蒂縱然知錯悔悟,卻依舊無法愛上瓦爾特。她最後也沒能等來一句原諒。這也是再正常不過了,她本不可能等到原諒啊。

你瞧,多可惜。人們總是這樣糾結。真實的痛苦,痛苦的真實。

人性總有不可避免的複雜、善變甚至骯髒。

她的自我救贖,是要在見過病痛與死亡、見過醜陋與畸零、見過世間衆生百態的殘酷現實後,才能在絕望與希望的交織中重生。

面紗讀後感 篇22

最經不起將就的永遠是感情,與其跟不合適的人一起煎熬此生,不如讓自己一個人或跟對的人活的自由安寧,彼此陪伴。查理·湯森愛凱蒂,但不負責任;凱蒂愛查理·湯森,但沒有獨立能力;沃爾特愛凱蒂,很負責人,又有能力,但凱蒂不愛他。

“要是一個人對任何事情、任何人都不感興趣,心目中只有自己,自我剋制也就很容易了。”,我覺得這最本質的是一個人缺少對愛的感知和付出的狀態,把自己隱藏在面紗裏,自我保護。

“如果對別人撒謊有時確有必要的話,對自己撒謊則在任何時候都是卑劣的。”我們每個人欺騙不了的永遠是自己最真實的內心。即使做到了,那也會給自己帶來隱形的創傷和愧疚,無法找回寧靜的心。唯有敢於坦誠自己,接納自己的本來面目,才能讓自己活的有意義、有價值,活的自由而精彩。

“只有一種辦法贏得人心,那就是讓自己成爲人們會去愛的人。”生活中,我們都渴望愛和被愛,無論處於那種狀態,我們都需要先讓自己變成自己想要和喜歡的樣子,跟那個彼此欣賞、彼此尊重而又彼此相愛的人在一起,執子之手,白頭偕老。

最後,祝福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面紗讀後感 篇23

今天在閱讀課上,我讀完了一本來自於書架上的書,它的名字爲《面紗》,作者是英國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我首先是被它簡雅的紫色封面所吸引,看它的介紹與《月亮和六便士》是同一個作者,所以我認定是一本不錯的書籍,索性在閱讀課上拿來深入觀看,的確是我受益頗深。

小說的故事發生在英國的殖民地香港和中國內陸一個叫“湄漂府"的地方。女主人公凱蒂。費恩是生活於倫敦名利場的一位富家小姐。她容貌嬌美,但精神空虛;她嚮往愛情,但愛慕虛榮;她待字閨中,但處處受到母親的責備與“逼婚”。面對這種種“危機"她決定給自己的愛情來一次“歷險”:匆匆嫁給了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但卻深愛着她的醫生瓦爾特,並隨其來到了英國殖民地一香港。衝動的歷險爲其婚後的出軌埋下了伏筆。她的丈夫在婚後刻板嚴肅,瘋狂工作和乏味無趣,使她頓覺寂寞、孤獨和失落,不久就被花言巧語,生性有情的有婦之夫查理。唐森俘獲,墜入婚外情而迷失自我。被丈夫瓦爾特發現後脅迫她去了霍亂橫行的湄潭府,最終瓦爾特不幸染病死去,凱蒂回到香港,重投查理懷抱後羞愧不已,最終回到英國和父親和解,並和父親同往巴哈馬羣島生活。

從《面紗》一書中,讀者能看到一個表面漠然中立的寂事者背後的模糊性和矛盾性,作爲帝寂事的一分子,作者的面紗之下隱藏着東方主義的政治文化觀;作爲一個關注人性的個體作家,他的面紗之下隱藏着他對愛的懷疑和渴求,對人性的嘲諷和寬容。

這部小說雖高於生活卻源於生活,女性對情感的追求是亙古不變的話題,所以,保持本心,勇敢去追求愛的人。

面紗讀後感 篇24

揭開“面紗”,尋找我們的“道”。前些天看的,內心一直無法平靜。

別揭開那些活着的人們用來形容生活的彩色面紗,儘管這上面都是些不真實的假象,它只是用隨意塗抹的色彩,模擬着我們能夠相信的一切事物,在它後面隱藏着恐懼與希望,交織着不同的命運。——

永遠藏於面具之後的查理,就是那些不真實的假象,虛假的甜言蜜語,虛僞的社交方式,貌合神離的生活。醫生沃爾特,雖然愛着他的妻子,儘可能的去奉迎她,內心卻認爲她粗鄙不堪,僅僅把她當作花瓶而已,對她的好,得到的也只有鄙夷和背叛,反倒是在“報復”的過程中,帶她去梅潭府,醉心於救人和實驗,卻贏得了妻子的尊重。而小說中所尋找的“道”,其實就是凱蒂的成長曆程,被情人愚弄,被人指責爲“二流貨色”,最終使她看清了自己表面風光,內心的愚蠢與無德。

在不情願的去到梅潭府,被那裏的情感震撼,打開了以前虛僞的生活中永遠無法領略的愛:滿族女人對一個白種人不計生死的追尋;沃爾特對患者無私而勇敢的奉獻;尤其是修女們,虔誠的侍奉上帝,愛這世間的一切——被親生父母拋棄的孩子們,在她們無私的愛中成長,凱蒂在這裏找到了自己的意義,也發現了自己丈夫的正直無私品格高貴,可就在她決心摒棄前嫌,與丈夫和好,並像朋友一樣相處時(我理解爲從鄙視到尊重),她卻懷孕了,此刻,她已不願也無法輕鬆的講出謊言,於是誠懇的攤牌:不知孩子是誰的。

再一次給了可憐的醫生沉痛的打擊,醫生報復性的研究細菌,透支體力,最終感染,臨終前的遺言:死的是那條狗,具有強烈的隱喻,那些所謂的正直的人,衣冠楚楚,即使被瘋狗咬傷,死的也是那條狗,不能是正直的人,其實有毒的並不是狗,而是人,醫生戴着可笑而又怪異的“面紗”,利用妻子害怕成爲老女人的心理娶到她,又利用女性無法獨立的社會地位強迫她去梅潭府,甚至想用自我犧牲,帶給她一生的傷痛,直到生命最後一刻,才明白,有毒的是這虛僞的“面紗”,而不是妻子的背叛。

而凱蒂,再回到香港之後,又失去理智與查理滾了牀單,再一次靈與肉的激烈衝突將矛盾推上了高潮,最終她逃離了這個地方,回到了父親身邊。而父親,這個可憐的人,再她母親一生的控制之下,即便是在她死後,想點一支菸,又按下,這種習慣性的被壓制也讓人格外的心酸,凱蒂此時已覺醒,意識到了這一點,並對父親坦誠相告,最終兩人獲得了感人的親情。

在小說的最後,毛姆借凱蒂之口,說出了自己的期望:決心讓我的女兒遠遠避開這一切,我要讓她無所畏懼,真誠率直。我要讓她獨立於他人,把握自我,像一個自由的人那樣接受生活。

面紗讀後感 篇25

安寧,在工作中是找不到的,它也不在歡樂中,也不在這個世界上或者這所修道院中,它僅僅存在於人的靈魂裏。

本文講述了從小被工於心計的母親在各種名流場上吊金龜婿的凱蒂嫁給善良博愛的瓦爾特後,出軌於查理。深愛凱蒂的瓦爾特被凱蒂嫌棄,後來二人的出軌事蹟被瓦爾特發現後,凱蒂向查理吐露心跡後遭遇查理的白眼與拋棄。失落憤恨的凱蒂不甘心的跟隨着瓦爾特到了霍亂疫情嚴重的地區。在這裏,凱蒂看到了修道院院長,原本是英國古堡的貴族後裔,卻就在此處救助他人。看到了聖約翰姐妹照顧貧苦的小孩。凱蒂主動要求來到這裏,開始救助那些面色蠟黃的小女孩們,同時也聽說了瓦爾特做出的貢獻。

作爲瓦爾特的夫人,凱蒂因瓦爾特做出的貢獻備受尊敬。而此時的凱蒂親眼目睹了修道院發生的故事和瓦爾特做出的貢獻後,內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她開始憤恨自己之前的所作所爲,覺得母親工於心計的事情是多麼渺小。當開始正視瓦爾特時,凱蒂逐漸對瓦爾特心動,並妄圖祈求瓦爾特的原諒。而此時瓦爾特作爲細菌學家並以自身做實驗時感染了霍亂死亡。回到家中的凱蒂體會到父親之前做出的奉獻以及她之前對於父親的蔑視,她開始自省,決定跟隨父親去往新的土地生活…

追憶這段故事,讓我深思,究竟何物才能讓人心得到滿足;究竟是什麼才能讓我們感到人生的意義乃至於我們在冥想打坐時,不因腦海空空而抱憾;通過“輸出”並使得他人獲益?通過刻意練習獲得某一領域的成就?還是一段事業的成功?一件能讓你獲得結果後靈魂安寧的事情,一次讓你靈魂得到舒展的行爲,一生能讓你堅持履行的事情,在睡前冥想時,它讓你安寧,讓你昇華,如此這般的人生旅程,讓我們活的更加自在,願自在。

面紗讀後感 篇26

《面紗》,想要擁有幸福的愛情,先要避開這3個坑!

查理芒格曾在哈佛畢業典禮上的演講中說過,他不知道如何過上幸福的生活,但是卻知道如何保證自己過上痛苦的生活。

嫉妒,怨恨,反覆無常,不學習他人的經驗等等。擁有這些你就一定能過上痛苦的生活。愛情也如是,兩個人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着不同的人生經歷,別人眼中幸福的愛情並不一定對你們也適用。

按照查理芒格的方法,根據逆向思維,雖然我們不知道如何擁有幸福的愛情,卻可以通過他人不幸的愛情獲得這些方法。英國作家毛姆的《面紗》講述了女主角凱瑟琳在25歲那年迫於年齡壓力而選擇和沃爾特結婚。兩人搬到香港後凱瑟琳出軌了殖民大臣助理查理,事發後沃爾特帶着凱瑟琳一起到了中國的一個小城鎮,這裏瘟疫肆虐,“人每天像蒼蠅一樣死去”。

本來直面死亡的這次經歷是個很好的契機,兩個人可以更加走進彼此的內心,可惜沃爾特選擇了繼續逃避痛苦,最終染上瘟疫死去。通過男女主角沃爾特和凱瑟琳的愛情故事,我們可以學習到擁有不幸愛情的3個方法。

1、不認清自己真正的需求

有人說,愛情就是價值匹配,是滿足對方的需求。這句話不無道理。對於戀愛雙方來說,對方的樣貌,身材,職業,收入,性格等等都是很重要的衡量目標,戀愛的過程也是相互磨合,取捨的過程。

凱瑟琳嫁給沃爾特的重要理由就是他有一份收入不錯的工作,而且他非常愛她。而沃爾特娶凱瑟琳的重要原因也是因爲她漂亮,開朗,引人注目。在那個時候,衡量一個女人的價值就是嫁個好老公,不管自己是否愛他。表面上看,兩個人都滿足對方的需求,但實際上,凱瑟琳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真正的需求。

直到查理的出現。

查理人長得又帥,又風趣幽默,很快兩人就打得火熱。先拋開查理是個渣男的事實,他的出現讓凱瑟琳意識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嫁給愛情。嫁個有錢老公是外界,母親,社會強加給凱瑟琳的需求,她不停地出席宴會,和各式男人打情罵俏,爲的就是能找到一個有錢或者有社會地位的男人。

她從小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被母親培養成這樣的人,連她自己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不要說出生於英國19世紀的凱瑟琳,就是21世紀的我們,身邊人衡量我們是否幸福的標準也同樣一樣。沒有結婚,不管你的事業多出色,你的人生都是失敗的。本來你以爲你對金錢不在乎,只要對方足夠愛你,有責任心,有孝心就好。但是真正相處後才發現,你總是抱怨對方不捨得爲你花錢,不經常給你買禮物等等。

或許你並不是對金錢沒那麼在乎,只是不願被人說拜金,你並沒有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需求。想一想,這個想法是誰給你灌輸的,不要去管別人的期待和要求,好好想一想,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2、愛就是自我感動

沃爾特娶了凱瑟琳後,就像娶了個女神在家供着。不管是出門還是參加宴會,任何有門的房間,只要和沃爾特在一起,他都會搶先一步爲凱瑟琳打開。

下車的時候,沃爾特會小心攙扶着她;只要她進屋就會行脫帽禮;滿足她的任何願望。總之比任何人都體貼入微。

但是即使做到這個份上,凱瑟琳還是從來沒有喜歡過沃爾特。對於沃爾特來說,他全心全意愛着凱瑟琳,從來沒有奢求過回報。但愛並不是自我感動就夠了。沃爾特知道凱瑟琳的本性,但他還是愛她。當他嘶吼出“我知道你愚蠢,輕浮,頭腦空虛,可是我愛你!”時,該有多麼痛苦和無奈。

他無法控制自己,這讓他感到痛苦萬分。即便是凱瑟琳做出背叛他的事,他還是義無反顧地愛着對方,哪怕這愛讓他瞧不起自己。這份痛苦讓他把自己埋頭工作,好獲得片刻的寧靜。但是,一份關係是屬於兩個人的,單方面的付出也許會換來對方的喜歡,但是當這份喜歡褪去,或者有一方厭倦了取悅的遊戲,這份關係也將無法維持下去。

當凱瑟琳知道自己出軌查理被發現後,她的第一反應是離婚,而不是求得沃爾特原諒。當你喜歡一朵玫瑰時,你會把它摘下來養在花瓶裏;而當你愛一朵玫瑰時,你會讓它繼續在枝頭盛開。養在花瓶的玫瑰不久就會枯萎,而長在枝頭的玫瑰卻可以一年有一年地開下去。

最好的愛是放手。

3、從不做深入溝通

當沃爾特發現凱瑟琳出軌後,並沒有直接和她開誠佈公談一次,而是給她兩個選擇,要麼離婚後一週內嫁給查理,要麼跟他一起去霍亂流行地,湄潭府。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凱瑟琳好,哪怕同意離婚,條件也是讓查理娶她。其實,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關鍵在於看待這件事的人選擇看哪一面。凱瑟琳的出軌是兩人的突破口,說明他們之間有很大的問題存在,查理的出現給了他們改善的機會。

但是,沃爾特卻沒能看到事情積極的一面,反倒是沉湎於被凱瑟琳背叛的痛苦中無法自拔。哪怕是到了瘟疫肆虐的小城鎮湄潭府,這個死神臨時駐紮地,沃爾特也從未主動嘗試和凱瑟琳溝通過兩個人之間的問題,僅僅依靠忙碌的工作逃避問題。

在《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中,作者約翰·格雷說到,在感情關係中,溝通是最重要的一環,它的地位無與倫比,不容忽視。但是通常情況下,往往是女生喋喋不休,男生沉默寡言。一方追着另一方跑。或者男生急於給出一個答案,他以爲你跟她說那麼多是因爲想要解決問題。

其實正相反,很多時候,女生抱怨的時候只是爲了得到情緒上的發泄,只要對方能安靜地做個聽衆就好。又或許你覺得等她生完氣,哄一鬨就好了。但是那個問題還是存在,下一次遇到相似的事情一樣會爆發。

痛苦驅使着沃爾特晝夜不停地工作,透支着自己的生命,直到被瘟疫侵襲。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凱瑟琳請求他的原諒時,沃爾特才真正從心底裏放下痛苦。擁有幸福愛情的方法不是每個人都知道,但不幸愛情的方法恐怕每個人都知道那麼幾條,而且運用自如。

這裏通過《面紗》中男女主角的愛情故事,我們掌握了3條擁有不幸婚姻的方法:不認清自己真正的需求,自我感動地愛着對方,從來不做深入溝通。

如果你也想擁有不幸的愛情的話,一定要好好學習這3個方法,保證不會讓你失望。作者:阿福物語

面紗讀後感 篇27

全書的前3/4,一直不待見凱蒂,心想這樣一個平庸的女人爲什麼不接受那麼愛她又聰慧、仁愛的瓦爾特呢?直到瓦爾特臨死時,她幾乎乞憐的懇求他的原諒時,終於明白了,之前的她不過就是一個脆弱(如她自說)、貪婪、虛榮又愚蠢的女人,從小到大的環境、家教,讓她渴望被矚目、被重視。或許是母親強勢且自私的愛,或許是貌合神離的姐妹之情,以及從未體會過的父愛,讓凱蒂那麼渴望被肯定和被愛。

而瓦爾特內斂、含蓄卻深沉的愛並不被凱蒂懂得,她要的是如查理那般直接了當、熱情如火的表達,即便是口蜜腹劍也甘之如飴。一開始的凱蒂,無論從眼界、心胸、氣質都無法理解瓦爾特的世界。所以她鄙棄之,把一切對生活的不滿都歸結於他對她的愛。看似無理,細思卻是人之常情。

凱蒂的蛻變與成長源於太多因素。被傷害之後的絕望中,她漸漸醒悟情愛的虛無;在修道院的所見所聞,使她一次次被修女們的信仰衝擊,從而意識到自我的匱乏與殘缺;在與韋丁頓一次次的交談中,她又慚愧的發現自己是何等的目光短淺與卑劣無知。

瓦爾特有意的摧毀,卻成就了凱蒂的覺悟。

“死得卻是狗”,瓦爾特說出這番話的時候,已然意識到自己的錯,也明白自己的死於任何人是最好的結果。

我在全書的最後幾章,彷彿在凱蒂的身上看見了拉里的影子,或許又有些許索菲的面目。同樣是在尋找,同樣都在經歷了無法言明的神祕體驗後漸漸醒悟,開始思考生與死的意義。而回過頭看,一開始的凱蒂又何嘗不帶有伊莎貝爾的樣子呢?但比起《刀鋒》,《面紗》更加現實,也更讓我信服。

最後,毛姆借凱蒂對賈斯汀先生的那一番話,道出了全篇的意義,我們曾因愚蠢而犯下的錯,和那些不得已經歷的磨難,或許並非沒有意義,它讓我們看清了那條本就存在,卻一直被心靈的霧靄遮住的路,並會心懷悲憫的一直獨自走下去。

最後,那個曾讓我不止一次譏諷和憐憫的凱蒂,用她自己決絕的方式與坦蕩的心,讓我對她肅然起敬。相信她的孩子,一定會像她期許的那樣,成爲一個自由、獨立的人。

面紗讀後感 篇28

一座城的傾覆成全了白流蘇,一場亂世的霍亂成全了沃特與吉蒂。或固執,或驕傲。他們戴着面紗,拒絕審視這愛情的無端與短暫。

可其實這都只是小說裏的戲碼,太平盛世裏沒有災禍與無常,戴着面紗的人們依舊看不清內心的表情。

這世界,男人有的忠貞不渝,一顆硃砂恆印在心。也有的,處處風流,說着何必太認真,戴着面紗,如何才能分得清?女人有的聰敏,內心明鏡,懂得爭取幸福。有的卻迷戀鏡花水月,以爲自是特別,該當擁有蕩氣迴腸的愛情。

於是愚鈍者難免被騙受傷,這不是上帝的錯。只是不清醒的人應當承受的回報。而這只是小說,會有一些奇蹟讓你我唏噓感動。所以吉蒂是幸運的,自小嬌縱任性,連婚姻大事都草率對待。卻偏偏碰到一個如此愛她的沃特,執意結婚,以爲日久就會有愛。

可其實愛情沒那麼偉大,也要天時,地利,人和纔會有恰如其分的結局。他努力討好的舉動在她眼裏是索然無味。

彼此努力尋找的都是對方所缺,沒有人看到那些確實的存在。於是她輕易投進別人懷抱,以爲是偉大的愛,卻在最後狼狽收場,唯有那個深愛自己的男人還等在原地。

她用一次自殺式的旅行去懲罰這無計可施的關係。懲罰太過愛的自己,和不夠愛的對方。不交流,不相視。冷漠的殘忍和隔世的絕地讓她無所適從。她負氣的吃沒有煮熟的蔬菜,是想懲罰對面的他,還是要得到關注?而沃特也沉默的將蔬菜吃下去,彼此傷害着,卻又都無能爲力。

最終,是陌生的瘟疫之地拯救了兩個人。

人都如此,在陌生的環境裏容易害怕,本能的想要親近熟悉的人。正是這樣,一直戴着面紗的吉蒂纔開始願意去觀察,去了解。才發現之前那個古板沉悶的丈夫是如此道德高尚,讓人敬仰。而煎熬裏的沃特,也在那首熟悉的鋼琴曲裏發現,恨之濃烈都只緣於更深的愛。於是舊有過往在這陌生的地方都漸漸死了,新的希望隨愛衍生。

我在想,如果他們走過了這場霍亂,重回文明世界,這特定環境催生的愛又會不會迅速夭折?如果他們沒有走這一遭梅譚府,是否仍會在一起?

可惜,故事沒有如果。

沃特得了霍亂,在小說的結局迅速的死去。美好的可能卻是一開始就已來不及。

可也正因這缺憾,來之不易的愛情才得以永存。

小說的結局,那句“愛到分離才相遇”不斷迴盪在腦海。

唏噓着,卻想問:愛究竟是什麼?我想,應該留待時間來回答。

揭開面紗,我們最應該的是讀懂自己吧。每一個人都是一本書,只是形式不同。男人是哲學,女人是詩。沒有詩的哲學是枯燥的,沒有哲學的詩是膚淺的。哲學理性而詩感性,男人要想讀懂詩,要先弄明白自己的哲學,女人想要理解哲學,就要先明白自己這首詩,深度的哲學只有配上適當韻味的詩才能共鳴,於是最好的不一定適合你,適合你的纔是最好的吧。

面紗讀後感 篇29

“我知道你愚蠢,輕佻,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面紗》這句“名場面”以前只是斷章取義,以爲是一位愛情盲目的女人說出來的話,沒想到竟是一位在妻子眼中“木訥”“愚蠢”的男人得知妻子出軌後說出來的話。

在那個時代,知識分子要僞裝自己的聰明,小心謹慎,生怕被庸俗的人自己一丁點兒智慧來,以免露出的鋒芒刺痛那些愚蠢,勢利又狂妄的人。時代變了,各類姿態的面紗並未被揭開,一層一層,更是裹得人從頭到腳無法喘息。

凱蒂的改變符合正確的走向卻無論如何也使我無法心生憐憫,更無法原諒,因爲她只是內疚,羞愧,她仍然輕佻,無知,她在更瞭解自己卓越的先生後仍然無法愛上她,可見她的錯誤不是偶然犯下的,不是生活無聊導致的迫不得已,而是一種必然,所以她最終也無法對瓦爾特產生出一點愛,她也沒有任何值得同情和原諒的理由,她只能自食其果。她自始至終都沒有愛他,這就是原罪。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樓房如螞蟻般密集的香港,讓我懷疑作者是不是以“白求恩”爲原型構造了這個譏諷的世界,我也注意到了最後若隱若現的女權主義,但最讓我感動的,卻只是一個和主線故事不太相關的場景。凱蒂的母親去世了,她父親當晚的晚餐沒有換上平時晚餐的穿着,他說“如今我一個人,好像沒必要換了”。讀到這句話忍不住暴哭,爲什麼人與人終將離別啊。

面紗讀後感 篇30

《面紗》這本書的作者是我們所知道的最會講故事的毛姆先生寫的,之前我讀過他寫的《月亮與六便士》,可能領悟不夠,初看的時候還是不太瞭解作者所表達的高深的情感,以及大衆對它的推崇,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漸漸地有了更加的感悟。

這本《面紗》也是衝着毛姆先生的名氣看的,故事講的是一個女性覺醒的故事。主人公凱蒂是一個從小就很漂亮的女子,之後就被勢力且虛榮的母親培養成一個會周旋在男子中間來挑選金龜婿的花瓶式的人物,長大後的她同樣變得虛榮自私,在錯過最佳的結婚年齡後,她隨意選擇了一個自己並不喜歡的男子結了婚,可在婚後不久,她就出現了不忠的舉動,而丈夫爲了報復她,帶她一起去有瘟疫的地方工作,在這個過程中,這凱蒂的心理開始成長,思維有了昇華,懂得這世上除了愛情,還有更多美好的東西。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除了佩服作者對情節以及人物心理活動的細緻描寫之外,最讓我觸動的是他筆下的故事背景,就是二十年代的中國。

看到書中凱蒂家的那些傭人,那些爲他們擡轎的轎伕,那些爲了生計而奔波的苦力們,我突然覺得這女主好敵情,相較她的那些胡思亂想,那些底層人士卻是在爲了那一頓飯有沒有着落而在拼命,甚至不惜在危險的地方求生工作。

這也讓我看到了貧窮落後的可怕,同樣生而爲人,卻是不一樣的境遇。

從這些情節中,也更讓我懂得要感恩,要上進,這是我從這本書中感悟到的。

面紗讀後感 篇31

這是第一次讀毛姆的作品,筆鋒很平滑沒有鋒利的言語沒有華麗的辭藻,平滑樸實的去揭開掩蓋在你面前生活的面紗。

看小說和看電視是兩個不同的感受與收穫,看電視可以不用費腦子只需體驗視覺效果與發表時不時的言論與感嘆?,看書有想象的畫面有代入感就像自己是畫面中的第三者看着並記錄畫面,看電視會盲目的崇拜並陷入男主角或女主角的情境,看書收穫的是感受與精神食糧雖說並不能及時反饋在生活中但精神、情感的潛意識一定得到了昇華。

《面紗》描述了凱蒂的愛情、背叛與死亡的坎坷經歷?,從一個懵懂無知驕傲蠻橫庸俗的女子看透生活的嘴臉揭開生活的面紗,蛻變成一個勇敢擁有精神世界的驕傲女人。人的一生總有無知的時候,那是生活的面紗遮住了你的眼瞼,無情的巴掌與拳腳會把這無形的面紗變成有形並慢慢的將其揭開,那時你的世界是灰色的但卻擁有勇氣與希望……

所以犯錯了不要怕,怕的是你沒有勇氣與希冀去揭開讓你通往安寧之路的面紗……

面紗讀後感 篇32

《面紗》是《月亮與六便士》的作者毛姆的又一力作,講述了一位妻子在出軌被發現後,以爲終於能夠擺脫無愛的婚姻,和情人雙宿雙飛,卻沒想到受到了情人的背叛,並被身爲病毒專家的丈夫要挾前往瘟疫橫行的中國城鎮。

受母親影響,一直以“嫁個好丈夫”爲此生目標的女主人公在該地區見識到了不一樣的世界,認識到了不一樣的人,並在奉獻自己的過程中感受到了自己過往的荒唐,並且找到了內心的安寧。

整個故事並沒有太多的起伏,毛姆一貫娓娓道來的敘事手法,讓故事中的人物彷彿就是生活在我們周圍的人。

在《面紗》中,毛姆對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動進行了潑墨描寫,從對情人的熱烈的愛,盲目的信任欣賞和崇拜,到得知被背叛後,看穿情人虛僞的假面,跟隨丈夫心灰意冷地離開香港,再到被修道院修女們的精神所感染,覺察到自己的空虛和浮華,反思過去戀愛腦的荒唐,完成了自己的成長。

毛姆在書中對於女主人公陷入愛情時的心情刻畫地細緻入微,看着女主人公對情人如癡如狂的愛戀,筆者彷彿看見了自己,戀愛中的人,看自己的愛人,是可以把他的睫毛都看出花開的,我們深信自己眼前這個人是不同的,我們深信他愛我一定跟我愛他一樣多,我們深信真愛可以抵禦世間洪流,我們以爲自己已經感受到了最美好的事情,卻不知已經走在懸崖旁邊,真相而藏在就差一步就要跌下的深淵中。

女主人公得知了情人跟她不過逢場作戲,比起她的生命他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名望,她火熱的心破碎了,而心碎的人,卻不止她一個。

故事裏的丈夫深愛着女主人公,他知道她所有的缺點,甚至知道她不愛他,可他還是全身心地愛着她,哪怕親眼目睹了她的出軌現場,他怒氣沖天地想要把她帶去疫情重災區殺害,可他終究還是不忍心。

他對她無比坦誠和包容,他一輩子都在乞求她的愛,然而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也沒能得到這個女人的一絲愛情,他得到的只有同情和憐憫。

“死的卻是一隻狗。”

他看着她,說了最後一句話。

不甘、憤懣、委屈、痛苦,他是以怎樣的心情離開這個人世間的呢?她就坐在他的身邊,送他最後一程,可他卻感受不到一絲幸福,她看他,就像看一隻狗罷了。

女人啊,對於自己不愛的人,多麼殘忍啊。

就連不愛,都有着許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他有高尚的品德,良好的工作,愛我的心,可是我不愛他,這不由我決定,愛情哪裏是通過努力就能獲得的東西呢?

可是在自己愛上的人面前,又多麼愚蠢啊。

哪怕這個人光鮮的皮囊下擁有多麼不堪破爛的靈魂,你都忍不住一再地給他機會,無法拒絕他的撫摸,只能認命地接受他的靠近,一顆心交到了對方的手上,任憑對方把這顆心傷得千瘡百孔,你也無法再抓住這顆心把它重新按回心房。

在故事的結尾處,當女主人公自以爲已經有足夠的勇氣再去面對那個傷她至深的情人時,她等來的是徹頭徹尾的失敗,她在他的撫摸下再一次繳械投降。

可這是愛情嗎?是愛情的幻覺吧。

那個男人,他只是一頭穿着禮服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覓食的禽獸,女主人公卻把他的慾望當成了愛情,當初愛的義無反顧,然後被傷得體無完膚。

尊嚴、體面、幸福的家庭、美滿的生活,都因這一場荒唐的婚外戀而煙消雲散,好在,她已經受過了一遭洗禮,她的理智戰勝了慾望,在深知自己抗拒不了他後,選擇遠離他來完成自我的救贖。

《面紗》對於人性的刻畫,入木三分,男女主人公都各有其弱點,皆非完人,然而他們又具有閃光點和可以成長的空間,是現實中的人類,因此書中的情感流動才顯得格外順暢而又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我們的眼前究竟蒙着多少層面紗呢:我們愛的是眼前的這個人還是他的金錢、名望和皮囊呢?我們所追求的生活是我們主動選擇的還是外界引導的呢?我們是在追逐夢想還是在追名逐利呢?我們口中所謂的愛情,是出自於動物性本能還是出自靈魂呢?

也許很多事情,還值得再去思考一下。

面紗讀後感 篇33

翻開這本書之前,本以爲愛情和女性意識覺醒是這本書的主題,但女主角凱蒂卻是一個膚淺浮華的人,書中的愛情是那種不受理性控制的惱人的熱情、膨脹的慾望、不可名狀的衝動,引領人走向背叛、恥辱、瘋狂和毀滅。只是,這一次它毀滅的不是陷入婚外戀中不能自拔的凱蒂,而是被仇恨佔據身心的瓦特爾。費恩。瓦爾特幾乎是一個“完美”的人,他聰明,但不隨意賣弄自己的聰明,卻總是在迎合他打心底裏輕視卻又深愛的妻子。湄潭府是他爲自己和凱蒂設的監獄,一個可怕的流放地,流放他不忠的妻子,和憤怒的心。高尚的工作救不了他,死亡的威脅解脫不了他,與世隔絕的環境安慰不了他。他臨死前最後說的是,“死的卻是狗。”他承認最初帶她到那個霍亂的中國內地霍亂區,只是爲了報復。凱蒂曾經問瓦爾特,“你爲什麼鄙視自己?”他回答,“因爲我愛你。”愛她甚至令瓦爾特羞恥。如果說凱蒂愛上唐生這樣膚淺浮華的男人是因爲她本來是個淺薄虛榮的女人,那麼瓦特爾,如此深沉、內斂、機智的瓦特爾,又是爲什麼愛上了這個淺薄虛榮的女人,且最終被自己的愛給吞噬了?

在毛姆的筆下,愛情是種駭人的東西。在書中,凱蒂最終也沒有因瓦爾特的偉大與崇高愛上他,“人往往可以被高尚感動,但始終不能因爲高尚而愛上。我們看清對方的醜陋、可恨、殘忍——但始終放不下。”

凱蒂最終獲得了自由,因爲她在湄潭府這個與世隔絕的死亡之地喚回了深埋的純真,摒卻了心中的浮華,並且,看清了自己的膚淺和無足輕重,明白了對唐生的愛有多麼愚蠢,她獲得了毛姆的主角所通常具備的那種洞穿事實的敏銳、冷靜自省的智慧和心無掛礙的自由。原來這本書展現的是一個女人如何從所謂的愛情中走出來,慢慢揭開人生的面紗,看盡蒼涼,接近真相,尋找解脫和安寧的故事。它讓我們看到,關於一個女人,如何從膚淺、虛榮、耽於情愛,最後認清自己,從一場特殊經歷裏蛻變,思考自身生命與存在的真正意義。

面紗讀後感 篇34

面對父母的催婚,你會選擇一個自己不愛但愛自己的人嗎?

婚後遇到怦然心動的人,你會怎樣選擇?

出軌的人如何掙扎,被出軌的人又如何救贖?

如果你沒有答案,那你一定要讀毛姆的這本《面紗》,因爲它像樣本一樣完美的詮釋了大多數人都會得到的“標準答案”。

婚姻不同於愛情,這是成年人共同的認知。

沃爾特愛凱蒂,明知她與自己結婚是因爲想要趕在自己妹妹結婚前,明知她“愚蠢、輕浮、沒有頭腦”,作爲生物學博士,卻依然愛她,寧願假裝自己也沒有頭腦,並最終付出了生命。

查理“愛”凱蒂,愛她美貌、可愛,但他更愛自己的老婆,因爲他的老婆是賢妻良母,他從未想過要和自己的老婆離婚。

凱蒂從未愛過沃爾特,遇到沃爾特撞破她和查理,她第一時間想要離婚並想當然認爲查理也同樣迫切的想要離婚並且娶她,當查理明確拒絕她以後,她才明白自己在查理眼裏,不過就是個玩物。

當心灰意冷的凱蒂跟着沃爾特來到霍亂肆虐的必死之地後,隨着她開始真正、真實的生活,她逐漸看清自己並找到自我。

面紗讀後感 篇35

看完了這本書,迫不及待的把電影看完,電影讓人失望,放在熒幕上的故事是變了質的,書中人物的感情,表情心理,作者想表達的東西放到屏幕上全都變了味道。

沃爾特(還有的書翻譯成是瓦爾特,沃特)死的那一幕,他最後說的話“死的那個是狗”。諷刺了自己和凱蒂,他到死終究是沒有解脫。

他愛凱蒂,在得知凱蒂背叛了他時他只想報復她。去霍亂之地,大家以爲這是他善良的表現,但是卻想折磨着凱蒂,但是凱蒂卻從靈魂中解放出來,之前物質的追求是那麼的膚淺,它漸漸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方向,看清了人性,看清了以往自己的愚蠢,在這個靠近死亡的地方找到了生活真正的幸福,真正的自由。她也知道了如何去“愛”,重要的是愛而不是被愛。

而沃爾特依舊冷靜,沉默,高深莫測。他是把自己封閉起來的,依舊帶着他的面具。沒有人能夠走進他的內心,尖酸的嘲諷是他保護自己的方式。他是善良的,但他無法原諒她做的事,也無法原諒自己,使自己陷入這個噩夢中無法自拔,最終也走向毀滅。

多少人戴着一層面紗,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和內心的有多少是背道而馳。

毛姆的書總是讓人思考到靈魂深處,人性的層面,會有種如夢初醒的感覺。我們真正苦苦追求的東西到頭來可能只是虛無縹緲的無價值的東西。最後回到家的凱蒂對父親說“我想要個女孩,撫養她長大,不讓她犯我犯過的那些錯誤。回想以前做小姑娘時的我,我就會恨自己,又沒別的機會。我要培養女兒,給她自己,讓她靠自己的力量獨立於世。我把她帶到這個世界上,愛她,撫養她,不只是爲了讓某個男人因爲很想跟她睡覺而供她吃住,養她一輩子”讀《人性的枷鎖》,《月亮與六便士》都無一不涉及到人真正的追求,剖析人類的內心。毛姆對書中女人的描寫大多也是懷着鄙視的,大多的女人都是因爲某些企圖而和男人在一起,但是卻無法找到自己的幸福。真正的幸福女人是獨立的,能夠把握自己的命運的,而不是依靠於男人。

讀書也是讀自己,從中找到自己人格的缺陷。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