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民主的細節》有感(通用8篇)

本文已影響 2.1W人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民主的細節》有感(通用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民主的細節》有感(通用8篇)

讀《民主的細節》有感 篇1

《民主的細節》一書的結構可以用“現實故事+作者的評論”來描述,這些現實故事爲我們講述了民主在美國所表現出來的種種細節,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民主,即使是美國的民主,也不是完美的,存在許多的問題。

除了自序和後記。全書共分爲權力制衡篇,公民社會篇,福利平等篇,法治自由篇和人物篇五個部分。

在權力制衡篇當中,“權力制衡”和“憲法最大”是我認爲最重要的兩個詞,它們兩者可以理解爲是憲法之下的權力制衡。憲法確立了權力的邊界,再通過制衡機制保證各方的權力伸張時不至於過度,有損公衆的利益。作者也提到民主是非常腳踏實地,非常柴米油鹽的一件事,而不是抽象空洞的口號式討論。

在第二部分“公民社會篇”中,我嘗試用問題導向的方式進行閱讀,提出了“公民社會篇又談到了哪些美國的民族細節”和“能否看出美國民衆對民主的態度”兩個問題。第一問的答案很好找到,“弱勢羣體自組織爲保護自身利益”和“善待敵人”等都是作者認爲能體現美國民主細節的生活故事。而民衆對民主的態度似乎沒有提及,但其又是如此真實的存在於他們身邊。民主是一種工具,一種觀念,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氛圍,人們的一些行爲能夠反映出背後的民主觀念,民主的制度又給了他們訴說和伸張自由的權利。

在第三部份福利平等篇從“效率”、“民主”、“成本”、“效果”等角度去分析了民主細節。個人認爲,在達成一個好的結果上,既要保證公衆參與和決策科學,效率不僅體現在決策也體現在執行上,成本相對較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專業領域的決策,僅僅依靠民衆來決策是不行的,但又不能少了民衆的支持,需要專家和民間理性力量進行決策。有一個民主機制能夠保證理性能夠發聲,這非常重要。

第四部分是“法治自由篇”,爲我們講述了自由和法治和法治的關係。責任和權力是自由正面金幣的兩面,也可以看到,各方博弈之下,理性纔有出聲的可能。這種制衡不僅僅表現在兩黨、州和中央,總統和國會之間,司法和媒體、市場和行政都存在着博弈。

最後的“人物篇”介紹了薩達姆的備付率,師克拉克,安庫爾特不實等幾個人物,向我們展示了美國民主的細節。

民主要以國家爲容器,告訴我們兩點:第一,脫離具體的載體和國家談民主都是空洞的;第二,美國的民主不同於其他國家,同樣的,中國的民主不同於其他國家的民主,容器不同,民主所展現的細節也會不同。

以上的理解還是非常淺薄的,憑一家之言,沒踏上過美國半步,也沒多看看更多與之觀點不同甚至矛盾的書就寫下此篇讀書札記多少還是草率了一點。姑且留着吧,讀書不止,不止讀書,希望有更多的思考和收穫。

讀《民主的細節》有感 篇2

種下的菜基本都發芽了,有雞毛菜、意大利生菜、油綠菜心、上海青,這些是8月11日種下的,20日又種了大白菜、白菜薹和紅菜薹,也發芽良好。但上海這段時間陰雨連綿,沒幾個太陽,芽苗都不怎麼長個子。期盼收穫,這是第一次種菜,一個全新的體驗,很開心,很期盼。

《民主的細節》一書我看完了,讓我對美國有了一個不同以往的認識。我們總覺得美國好,人人都是對他讚美。也是,他民主,法制,杜絕種族歧視,對所有的人都是歡迎和包容的態度,所以外來的人來到美國感覺非常好。而這本書雖說是中國人寫的,但作者是學習和研究政治的(在哥倫比亞大學和哈弗大學研究七年),她從很多的身邊小事引申開來,說說美國人對這些事情的看法和行動。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優秀的地方有很多很多,依然還是高大上。但我也看到了美國的一團亂麻,互相掣肘。美國所以比世界上大多的老牌國家先進,如英國、中國等,我認爲很大的原因是‘年輕’,一個才200多年的國家,年輕就意味着接受新鮮事物比我們強,科學性、包容性比我們強,又充滿了實幹精神。而且,因爲年輕,糾錯能力也比我們這些歷史悠久的國家強太多了,我們根深蒂固的觀念太難改正了,如“傳宗接代”、“多子多福”、工作、生活中奉行中庸之道,好面子而不是講科學,等等。當然,美國的開國宗旨,開國的先賢們都打下了一個很好的立國基礎,所謂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包括後來許許多多的大師級總統,如林肯、羅斯福、肯尼迪、里根等等,這都是美國人民的幸事。但是,從書中我也看到了他們政策的相互掣肘,感覺也會慢慢的僵化,如同我們這些有長久歷史的國家走過的路一樣,只是看時間長短而已。純粹是一點個人看法,也許以後還看多點書,觀念也會改變的。看書吧,書真是最好的老師和朋友!

《白夜行》已經開始看了。

讀《民主的細節》有感 篇3

開篇托克維爾的那場旅行很好的表達了作者的寫作初衷,從她本人的所見所聞講述她眼中的“美國民主”,其中不乏對國內現狀的反思。我的感覺是很細膩很真實,說說印象很深刻的幾點。

在咱們美國工人有力量一篇中,作者講述了美國工會在民衆日常生活中甚至在政治活動中的不可忽視的地位,相應地,美國工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及話語權都有所提高。比起中國,這就是兩個極端,無論在什麼行業,中國工人的話語權都太低了,幾乎就沒有話語權。或者說,普通老百姓面對一些政治決策時根本說不上話。像文章中提到的工作環境及工作條件放在中國,那簡直是不可想象的。當然,站在我的角度看,工會的存在固然會產生一定的不自由。這種不自由源於美國是一個法律至上的國家,工人的工作性質及工作標準都得服從工會與僱傭方談妥的協議上,另一方面,這對僱主和工會都是好事,畢竟在美國,法律起到至關重要的保障作用及絕對的效力。

再來就是至少還有記憶,這篇文章列舉了衆多美國本土關於歷史傷痛的文化印記,是一個不忘歷史,不忘國殤的鮮活實例。看到這裏我不禁感到慚愧,中國需要被銘記的歷史很多,可是經常被人們提起的卻很少,就拿離我們較近的汶川地震,那會舉國哀痛,八方援助。後來幾年,隨着接連的幾件大事使人們漸漸遺忘了5。12,再後來,又爆出救急物資濫用挪用事件,無語同時不禁得反思社會責任何在?更不用說什麼歷史使命了。

誠然,也有報道一些個人事蹟,持續多年關注並幫助災後的重建工作,尤其是關注災後孤兒心理及生活。我不得不說這是很令人稱道的行爲,可是又不得不反思,國家在一些細節方面的確做得不好。關於一篇名爲民主現實主義的文章,探討了美伊戰爭,不是別的,就是美國攻打伊拉克的目的是在於解放當地的人民,以求一個民主的國家。分歧在於,這樣的強加是否合理。我們常說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可是美國人呢,他們不這麼想,他們我行我素,他們有實力有經濟多管閒事。這並非當權者的一面之詞,看他們的'民衆對巴西的咖啡種植農,對蘇丹的國情等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別提多關注了,所以我特認可作者說的一句話:一個“問題”在衆多“問題”中脫穎而出,上升爲一個“議題”,背後往往有一個政治過程,在中國,這個過程往往依靠政治家的“慧眼”這樣一些隨機性的東西,但在美國,政治家如果沒有這個“慧眼”,各種社會力量就會逼你打開這隻“慧眼”。這說明,在美國的體制中,羣衆的呼聲足以左右國家的決策。

還有許多問題比如腐敗,比如教育,比如選舉,比如福利,我們都能看到相當的不同,我是覺得美國與中國的不同在於權力的分佈,什麼樣的制度孕育什麼樣的社會,所謂因地制宜,客觀看待問題,不逃避,尋求短期和長遠的解決方案應該是政府及個人共同努力的方向,所謂深化改革,這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借鑑不斷摸索的過程,而且是必經之路。

讀《民主的細節》有感 篇4

《民主的細節》是我最近看的書,作者是劉瑜。書是主要是專欄文章構成,講述美國人最普通的生活以及背後的制度理念等。一本講述民主,自由,倫理的書,不是理論的堆砌是一個個鮮活的生活中的例子。讀起來沒有理論的生澀,充滿了生活的趣味。按理說是一本非常好的書,一次很快樂的閱讀體驗。不過一次對話讓我重新有所思考。

偶然一個大叔看見我看這本書,說看多了這種書人會格格不入,覺得這樣不對,那也有問題。我起初一聽到這個想法,覺得很荒謬,覺得難道瞭解民主社會的運作,瞭解一種更好的制衡與平等不對嗎?難道知道了後就一定會覺得這也不對那也不對嗎?雖然我心裏許多想反駁的,但是突然我卻覺得這話也不無道理,充滿了中國式的智慧。

既然沒有能力去改變這個社會格局,該多收的稅不會因爲你說其他國家咋收稅國家就少收,該政府一手拍板決定建設的化工廠不會因爲你說沒有聽證會沒有經過全民投票而不建,該通過潛規則交易的東西不會因爲你說要透明而改變,等等反正該咋樣就咋樣。不會有人問你對事情的看法的。以前高考完,談論讀大學的問題時,一個我母親的朋友在猶豫是否送孩子去香港讀大學,在我看來香港大學那麼好應該去啊。她說怕孩子回來變傻。我當時不理解,現在我有些明白了,如果在香港讀大學,形成的是一個相對民主,相對法制的價值觀。以後回來思想還沒馬上轉變的話,那可能有些行爲可能有些天真。比如香港能參加遊行表達看法,這裏行嗎?如果你對自來水漲價,對你家附近建化工廠有意見你能去,你敢去遊行嗎?就算是這裏號稱自由之思想的大學,如遇到遊行且不論遊行是爲了什麼,老師領導的要求都是不能去。當然你可以說去不去是我自己決定的,那就是你天真了三。當然這是我自己亂想的,我想應該沒有這樣死腦筋的人,我想人都是很會適應社會的。

所以,我就想我看這些書,到底有啥意思。難道就是面對某些新聞時內心不自覺的吐槽,不自覺的惆悵。這些何苦呢?記得有個故事講,本來一個深山裏的山村很寧靜,人們雖然貧困,雖然夜郎自大以爲大家都這樣貧困的生活,但是他們內心平和而幸福。一次偶然遇到了旅遊的城裏人,才知道自己的世界是如此貧乏。結果變失去了平和與幸福的內心。年輕人都向往城裏的生活了。這可能不僅僅是故事吧。但這樣真的好嗎?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如果一個朝鮮人一直沒出國,永遠的堅信他們的領導人光榮正確,是他們的神,他可能幸福。但如果他見到了美國的生活,他還會願意過以前“幸福”的生活嗎?

其實囉嗦那麼多,就是一個很古老的道理。蘇格拉底說過:“人是痛苦的,豬是快樂的;我寧願做痛苦的人,也不願做快樂的豬。”

不再糾結這個問題了,其實我一旦開始想這個問題時就已經死腦筋了。我想有些社會經驗的人都不會這樣天真的死腦筋。我恰恰缺乏社會經驗,所以才囉嗦那麼多。記得有個很經典的心靈雞湯故事,講述蘿蔔,雞蛋,咖啡面對逆境(沸水)的改變,一個變脆弱,一個變硬,一個改變了水。其實以前對這個故事的寓意不太清楚。現在我想到一個電影裏的表述來詮釋——讓這個世界因爲自己而有所不同。嘛,很遠大的理想呢。同時還有個故事,據說英國西敏寺大教堂的一個墓碑上有段很有名的話。大意是我原想去改變世界,發現不行,那就改變自己的國家吧,發現也不行,那還是先改變自己的家庭吧,發現依然不可能。最後醍醐灌頂通悟我就先改變自己吧,說不定就改變了家庭,國家,甚至世界。

我現在如果要反駁那個大叔的說法,我只能說,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雖然我沒想過要去改變社會,但是我希望自己多見識,面對許多社會現實的問題也會去死腦筋四川話說方腦殼。至於內心是否充滿憤世嫉俗想法,我想那隻可能是我還知道的太少罷了。

不過我確實應該多看看讓內心柔軟的書吧,去年母上讓我推薦些心情平和的書,我給她買了星雲大師的《修好這顆心》和六祖慧能的言論集,還有于娟的《此生未完成》。前兩本我想讓人有個信仰會堅強許多,學着看開點。至於最後一本書,我當時想,有一種很簡單易得的幸福便是看着別人的苦難油然而生,不自覺的情感。所以說人比人氣死人也是這個道理。

讀《民主的細節》有感 篇5

本書的作者劉瑜是人民大學碩士,畢業後旅美,並取得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讀博士,哈佛大學博士後學位,曾任劍橋大學講師,現於清華大學政治系,擔任副教授。最初知道她是看南方週末評論版上她寫的政論,內容詼諧幽默,又令人獲益匪淺,並先後出版過《餘歡》、《送你一顆子彈》等小說、隨筆,這本《民主的細節》就是她寫的政論合集。

在中國大多數人的眼裏,政治彷彿只是一些專業術語的堆砌,是高高在上的大道理,“民主”只有模糊的印象,各種階級社會的民主翻來覆去也無非就是三權分立、人大、多黨制、君主立憲制、總統聯邦制等。正因爲此,政治並沒有給人民帶來一種對於追求社會正義、建設理想社會的熱情,“民主”一詞不過是無數政治名詞中比較有名的幾個罷了。

而在《民主的細節》中,劉瑜用她在旅美生活中親身經歷,用一個個發生於美國政治、法律、經濟、福利、教育中的真實小事,讓飄渺虛無的民主與油鹽醬醋的市井生活、人間冷暖相聯繫了起來。這些不夠完美卻足夠震撼我們的故事,足以回答我們所有疑問,把民主從高高在上一把拉了下來,讓人們看見,民主與你息息相關的,至少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是這樣的,一下就讓“民主”變得有血有肉。

通過這本書讓我瞭解民主是一種政治制度,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在一個真正民主的國家,社會生活的細枝末節中,都有民主在閃光。民主的細節遠比民主的口號重要,比如之於我們而言,高呼一萬句“民主萬歲”也抵不上村委會的一次民主選舉重要。“民主”對每一個國家或人都有它自己的理解,他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是具體在社會中的表現,值得我們讀後深深地思考。

讀《民主的細節》有感 篇6

在毛概老師留的幾本書中,出於個人興趣選了這本民主的細節來完成本學期的作業。關於《民主的細節》,作者在標題旁寫到“美國當代政治觀察隨筆”雖然作爲一名工科生,不過對於一名男生,對於政治雖然並不時很瞭解卻還是非常感興趣。全書一共分爲五個篇章:權力制衡篇,公民社會篇,福利平等篇,法治自由篇和人物篇。

剛開始接觸這本書的時候,只是因爲要去完成老師留下來的作業,在幾本書名中選了一本,但隨着閱讀的深入,書中的一些故事和事例本身以及作者給予的解釋讓我更加有讀下去的渴望。而且覺得作者將每一個小標題都寫的恰能詮釋概要又給人以想要翻開閱讀的願望。

就以其中一個與我們關係比較密切的故事爲例吧,名字叫做“大學向左,草根向右”。作者在開篇第一段就寫到,在美國知識分子圈子裏,尤其是在高校裏,做一個左派是非常時尚的事情,做一個右派才需要真正的勇氣。文中還說到“但是實際上,右翼傾向文化保守的同時主張經濟的自由化,左翼主張文化自由的同時又主張經濟的控制,嚴格來說還真說不清誰比誰更擁護真正的自由”當然,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是中國美國的大學生的想法也就截然不同,大學的氛圍也就更加不一樣。學生會想到政治甚至左右翼之類的事在中國也就應該不會產生。我有位同學在人大讀書,聚會的時候就會和我說他的有些老師在上課的時候什麼都敢講,在這裏也不太適合說老師的名字,當然其實老師可能並沒有講什麼不當講的,只是比較客觀的說出了某些問題,這也與我同學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都沒有涉及到這方面的事有關吧。毛概的孫老師也是人民大學畢業的,您也一定會感覺到學校氛圍或者談論話題的寬度在人大與華電有很大的不同吧。

書中還有一個是聽證會的故事。和昨天老師上課講到的議員議案的問題由中國與美國的對比一樣,目前中國聽證會仍存在許多問題——發言代表缺乏代表性、民衆“被代表”導致聽證會與民意調查結果發生分歧、有些地方的聽證會還不許媒體採訪等等。這樣完全與聽證會的意義相違背,試問這樣的聽證會如何能做到行政決定的民主,又如何服衆,如何要求民衆服從其決策呢?

當然,無可否認美國是一個民主的國家,民主在美國就如一朵玫瑰花,美國人民在享受民主給他們帶來的美麗的花朵的同時,也可不避免地遭受帶刺的民主帶所來的弊端。

讀書的同時也從網絡上了解到一些其他講美國關於民主的話題的看法。由於美國過於注重民主平等,在經歷了245年的奴隸制度後,美國一直在在處理種族的問題上小心翼翼,十分注重“政治正確”,甚至電視熒幕中黑人的形象也是健康、善良、正義的代表。所以,美國曾掀起了一場“平權運動”,即在大學錄取學生、公司招收或晉升僱員等等的時候,應照顧少數種族。而這場“平權運動”出發點雖然是好的,就是保護黑人這一一直以來的弱勢種族,但最後還是不可避免出現極大的問題——反向歧視。高校錄取制度是“平權運動”的熱點,爲了迎合“平權運動”,各高校以降分等措施招收少數族裔的學生,而白人學生進校門檻反而大大提高。這樣的“平權”,必然會導致各高校的學生素質大大下降,原本不夠分數的,能力不夠的黑人學生被拉進了名牌高校,能力比黑人學生強的白人學生就成了這場運動的犧牲品,上不了大學。

我非常贊同劉瑜的思想——不去做缺乏精確性的概念判斷。許多人總是喜歡籠而統之地談論美國的民主平等,無限放大了美國民主平等的好處,而忽略了其背後帶來的副作用。而《民主的細節》這本書,對美國式民主的分析深入細節,回到事實本身,通過對比中美現狀,給人們展現出美國民主令人嚮往的方面,同時也揭示了美國民主背後的痛。

讀《民主的細節》有感 篇7

前些日子有幸拜讀了劉瑜先生《民主的細節》一書。讀書的原因說出來令人慚愧,只因憲法老師佈置這本書的作業。想起中學時期嚮往大學讀書行路的生活,可真到了大學,事情完全不一樣了,空閒時間有了,可書讀的不如原來多了。幸虧有了老師的要求,自己逼着自己讀了一本書,也算給自己少留點遺憾吧。

全書用的是一個個真實的案例,一組組真實的數據,沒有多少宏觀的大概念,沒有多少長篇大論的將一幅社會畫卷展現在我們眼前。比如,通過紐約公交工人罷工事件展示權力制衡下的協商式政治的圖景;通過講述美國礙手礙腳的繁文縟節、“莫名其妙”的法規條令,描繪出美國式自由的受約束特徵——廣泛的自由其實連結着深入的責任。我們往往想着民主的實施操作是需要科學的,殊不知民主更是需要經驗的。我們總是想着民主沒有那麼簡單,不是簡單地投投票,選選代表;卻沒有意識到其實任何複雜的規章制度起源都是大膽的創造和簡陋的契約。

閭丘露薇評價作者:“一個本可以用專業術語來展現高深的人,卻選擇了使用生活化的語言,這纔是我心目中的知識分子。”看着這句話,我不禁想起了毛主席在陝北面對農民的講話,那麼通俗生動,那麼好懂,能把話說到老鄉的心裏。只有把事情說具體了,把做法講清楚了,被高深的術語概念搞糊塗的人們纔不會糊塗,纔會慢慢領悟,學會參與社會事務,伸張保證自己的公民權利,才能漸漸地更好的生活。

國家一直在倡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正如托克維爾在《論美國民主》中談到論爲什麼要民主所說的:假如你認爲把人的智力活動和道德活動用於滿足物質生活的需要和創造福利是有益的;假如你覺得理性的判斷比天才更對人們有利;假如你的目的不是創造英勇的美德,而是建立溫良的習慣;假如你喜歡看到弊端少造成一些罪孽,而且主要沒有重大犯罪,你寧願少見到一些高尚行爲;假如你以在一個繁榮的社會裏生活爲滿足,而不以一個富麗堂皇的社會裏獲得爲得意;最後,假如在你看來政府的主要目的不在於使整個國家擁有儘量大的力量或儘量高的榮譽,而在於使國內的每一個人享有更多的福利和免遭塗炭;那麼,你就得使人們的身份平等和建立民主的政府。

反觀我們對於民主的理解像是輛一直開向終點的列車,集思廣益是我們更多公民權力得到保障的重要舉措之一,我想隨着教育不斷地普及,公民意識的不斷提高,民主意識會不斷地被具體化。如何才能保障民主,如何才能實現公民的價值,大家都在思考,我們一直都在路上。

讀《民主的細節》有感 篇8

如今很多國人都在談民主問題,但是能有切身經歷過人並不多,而《民主的細節》就是一本談民主體驗的書籍。

該書由旅美學者劉瑜所著,但具體的出版社我已經忘了。在我看來,此書對國人最大的意義在於,一方面它爲人們展現了民主的美好,另一方面它又指出了民主的諸多不足。其實,很多人對民主給予了太高的期望,甚至有人認爲只要中國實現民主,許多問題便可引刃而解。可是,從劉瑜的記述來看,民主並不是做好的制度,至多隻能算是比較好的制度。

這本書不僅能幫助能人糾正對民主的諸多誤解,也可以啓發人們怎樣去建設一個民主社會。這部書的書名也許是爲了暗示自己的主題,才取名爲《民主的細節》,也許正是基於這樣的主題,作者沒有多民主問題做宏大的論,只是以細膩的筆調記述了美國人的生活細節。

從作者的表述來看,民主只是一種生活智慧,每個人只要懂得了這樣的生活智慧,對每個細節性的生活問題都能有用這樣的思維去理解,便可以輕鬆建立一個民主的社會。或許,這樣理解民主會讓某些民主理論家所不齒,但是從民主最終目的來看,只有把民主能變成每個人的生活智慧,必然能擁有一個鞏固的民主社會。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