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15篇[薦]

本文已影響 3.6W人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15篇[薦]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1

很久沒有讀魯迅先生的文章了,記憶中還是小時候中學課本里面的那幾篇,特別是中學必須背誦的那一段《社戲》,魯迅去鄉下,認識了閏土,在鄉下很平常的事情,對於小時候的魯迅來說是那麼的好玩,那麼神祕和新奇。魯迅小時候的那個年代,中國的局勢還算是和平的,大人們努力的掙錢養家餬口,城裏商人掙錢買園子,鄉下有錢就買地種,魯迅的家境算不錯的,家裏有長工,有傭人,還能讀私塾。可以說魯迅小時候生活是無憂無慮的,百草園就成了他和小朋友的天堂,擺弄何首烏,高大的皁角樹,紫紅的桑葚,還有野草和菜花,如果這些是孩子們的植物王國,那麼蜈蚣,蟋蟀,雲雀,黃蜂就是他們的動物世界,特別是閏土的爸爸教他們kan麻雀,那可真還是技術活,時候掌握不好,就前功盡棄了,但對於孩子們來說,最終的結果也許並不重要,無憂無慮的玩耍纔是最開心的事情。我想語嫣如果生長在那個年代,也會快樂的在百草園跑來跑去的。

現在的孩子,快樂都在屏幕裏面,看宮廷劇,看自己喜愛的明星刷微博告訴你他的女朋友@鹿xo彤,聽着歌兒打着王者農藥,吃着薯片瞄一下電視裏面的綜藝節目,有空的時候約同學去步行街看個電影。時代確實進步了,信息量豐富了,知識面也更廣了,估計長媽說的赤鏈蛇的故事再也嚇不到他們了,讀書時更不會搖頭晃腦的.念:“笑人齒缺曰狗凍大開”了,時代在進步,那個年代更多的記憶是寧靜的,信息是封閉的。現在的孩子世界很豐富,信息是開放的,他們非常獨立,更加自我。後來,魯迅長大了,我們的國家積貧積弱,世界列強侵虐中國,燒殺搶劫,中國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魯迅先生果斷棄醫從文,用文字去喚醒國民的愚昧,號召大家團結起來,共同抵抗外來的侵略,魯迅先生是民族的英雄,也是民族的脊樑。21世紀的中國,經濟突飛猛進,文化更加繁榮,軍事技術也是日新月異,時代賦予孩子們的機會就是學好本領,在各行各業中創新進步,讓我們的民族更加優秀,國家更加強盛。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在任何時候,都要做到勤儉好學,居安思危,保護好我們腳下的每一寸土地,保護好我們身邊的每一位家人,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責任!這個,10000年,都不!會!變!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2

讀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深深地陶醉其中。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出自我國著名作家周樹人先生筆下。本文主要寫了作者回憶童年的趣事,以及對童年生活的懷念。

閱讀時,我彷彿置身於樸素的百草園內,與作者一起“折臘梅”,“捕鳥”……緊跟着作者的腳步,小心翼翼地溜進三味書屋。一進書屋,我彷彿聽見了書屋中傳出來的朗朗讀書聲,不時還傳出教書先生講課的聲音,這正是魯迅先生的先生。這位先生嚴厲中帶着隨和,魯迅先生十分尊重先生。嚴厲的先生和認真讀書的學生們,構成了一幅和諧的景象。三味書屋與百草園中,處處洋溢着書聲與嬉笑聲。

百草園,一個奇趣無窮的兒童樂園;三味書屋,一個枯燥無趣的私塾。這兩個截然不同地方,卻緊密相鄰,給魯迅先生的童年帶來了無窮無盡的樂趣,併爲魯迅先生成爲未來的大文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讀了這篇文章,我深深體會到魯迅先生所流露出的懷念、依戀的真摯情感。讀者彷彿身臨其境,讓我們把三味書屋裏的一草一木,看在眼裏、刻在心裏一般。他把我們帶回到了他的.童年,循着他的腳步慢慢再走了一遍。

細細品味魯迅先生描寫三味書屋的片段,讓我不禁想起了我們的校園。早上的校園,到處充滿着同學們的朗朗讀書聲以及老師們的耐心講解聲。瞧!我們四班的同學們正在全神貫注地聽我們的老師講課呢。

“捕鳥”、“鬥蛐蛐”……這些都是魯迅童年的趣事。少年魯迅雖然享受了快樂的童年,但他在學習上也一點不馬虎,相反還特別努力。魯迅在三味書屋讀書,幾乎從來沒有遲到早退過。就有一次,他父親病重,魯迅被叫去藥店買藥,等買藥回家再趕去三味書屋時,先生已經開始講課。那一次先生責備了魯迅,並告訴他要做一個守時的人。自那一次之後,魯迅就在自己的課桌上刻了一個“早”字,以此勉勵自己做一個勤奮好學的學生!我想我們也應該向魯迅先生學習,做一個遵守紀律,刻苦學習的學生。

魯迅先生的事蹟激勵着我們,我不禁再次拿起魯迅的名篇賞析,打開書,走進魯迅先生,走進百草園,走進三味書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3

雖然只是一片小小的天地,雖然只有一些野草,但那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卻充滿生機活力,妙趣橫生;拔何首烏,摘覆盆子,都是那麼新奇、搞笑。在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中,我們總能發現完美的事物。

在一陣電閃雷鳴,狂風暴雨後,一棵樹被劈倒在地,小竹林裏,竹子東倒西歪。這時,一陣嬉笑聲傳來,我和小夥伴們闖進竹林:那段橫木心早已被蟲蛀空,柔弱的枝幹彷彿訴說着“傷痛”的折磨;竹林狼狽不堪,埋怨着那場風雨的蹂躪,我爲這弱小的生命感到惋惜。但更多的心思早已放在橫木上,拿一根木棒作平衡木,從頭到尾,從尾到頭走幾遍,驚險刺激卻又樂趣無窮。在那裏,雖沒有皂莢樹,何首烏……但竹筍冒尖,蟋蟀歌唱也常使我沉浸其中,這兒成了我的樂園。

走過一道石橋,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一塊扁,扁下面是一幅畫,畫着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這便是三味書屋。

那裏有嚴厲的先生和教規,還有好奇的我。

上課時: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最後到七言的學識提升;小園裏: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捉蒼蠅喂螞蟻的搞笑;讀書時: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的人聲鼎沸。古人云:苦盡甘來。我們又何償不是?

此刻,有和藹的老師,友好的同學,良好的學習環境,我們的`學習成績也應更好。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在這一年裏,我們就應勤奮刻苦,全力以赴。在作業上,在考試中,我從不放下,也許考試意味着學習成果的好與差,但作業更意味着學習態度的好與壞。沒有好的學習態度,又何來好的學習成績,所以我把作業當成每一次考試那樣認真、專心。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亂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啊,院子裏練不出千里馬,花盆裏育不出萬年鬆。讓我們學那燈泡的膽大心細,學那溪流的矢志不渝,學那海燕的頑強拼搏。

搞笑,神祕,嚴厲……交織在一齊,另人回味無窮。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4

邊讀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邊憶起了兒時的童真童趣,一張張天真爛漫的笑臉,一塊塊黃登登的油菜田……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童趣自然畫。讀完課文,裏面的片段,讓我記憶猶新,也讓我突然間,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爲伴,又採摘野花野果,然後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於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幹着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給我的感受一切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真不懂自己怎麼會那麼喜愛《朝花夕拾》中的這一篇,也許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魯迅先生在文中表現了他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那股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這正是兒童特有的如今,我已經遠離了童年,每天都在這忙忙碌碌的工作之中,紛紛撓撓的家庭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認爲自己還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孩子,有時還做着甜美的童年之夢。回憶起那些童年瑣事,還時常記憶猶新,忍俊不禁。小時侯,我家附近有一大片田野,經常和同伴去那裏享受着春日的陽光,秋日的'清風,還有那片總被我門採得一塌糊塗的麥田,倘若有大人碰到,“哄”的一下就爬在麥叢裏躲起來,一會兒唱着自編的兒歌,在田間的羊腸小路上追逐着蝴蝶,時不時還跌進泥坑變出個"小泥人",採了各式各樣的花,又生怕主人找來,就把花藏在樹洞裏,一會兒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只顧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沉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而如今老家附近那片田野上造起了一排排的新房,一條條的道路,兒時的同伴也都在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5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成長的記憶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這裏便是魯迅先生的作品《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百草園了。

魯迅先生在文中說到“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在我看來,那裏也是我心馳神往的樂土。單單是他“不必說”,“也不必說”的`景色,就已經讓我眼花繚亂了。在細緻描寫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更是使我目不暇接,似乎身在其中。

我彷彿聽到了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彈琴;看到了蜈蚣、、何首烏;嚐到了又酸又甜的桑葚。而後,我又和小魯迅一起聽長媽媽講了美女蛇的傳說,儘管以我現在的年齡已經知道這是大人教小孩子不要隨便和陌生人說話而編出的故事,但仍然爲書生捏了一把汗,也慨嘆飛蜈蚣的魔力。“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但正是捕鳥的好時候。這段描寫給我的啓發很大,作者連用了掃、支、撒、系、牽、拉、罩等準確的動詞把捕鳥的全過程生動形象地展現在了讀者的面前。

豐富多彩的百草園讓童年魯迅流連忘返,但到了上學的年齡,他便被送到了全城中被稱爲最嚴厲的書塾三味書屋當中。老師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這裏的顏色灰暗、陳設簡單,每天的生活便是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後來卻好起來了,不過給我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於到七言。

比起百草園來,這裏的生活顯得單調枯燥,但是我想,正是在這裏魯迅先生打下了很好的文學基礎,他的人生有了新的啓航。儘管《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在八十多年前,但少年魯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和我們有着很多的相同之處。在成長的道路上,美麗的風景,快樂的遊戲會使我們感到愉快和輕鬆。但克服困難、持之以恆同樣會讓我們得到成功的喜悅。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6

我的幼兒時期是在浙師大幼兒園度過的。在那裏,有歡樂,也有淚水,有幻想,更有友情。這與魯迅先生的童年所在的百草園又是多麼的相似啊!

“長的草裏是不去的,因爲相傳這園裏有一條很大的赤練蛇”。我的幼兒園老師也說,長着長草的地方有蛇哦,雖然不是赤練蛇,但卻是像蝮蛇般恐懼的頭大尾粗的大毒蛇。現在想想,我們老師也該是個魯迅迷吧,要不,怎麼會想出這樣的`絕招來嚇唬我們這些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的呢?

“翻開斷磚來,有時會見到蜈蚣”。我在幼兒園裏也常把一些石頭翻開,那時我和夥伴們普遍認爲蜈蚣是害蟲,所以,一旦發現,便蜂擁而至,馬上將蜈蚣判了死刑。直到上了小學,我才知道,蜈蚣原來是一種益蟲,它可是專吃害蟲的呢。

三味書屋後面也有個園,雖然小,但那裏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我們幼兒園的園子可大了,裏面的花可多了!菊花、梅花、茶花、喇叭花等等,還有許多不知道名字的花草。夏天,蟬鳴簡直震耳欲聾,這時,男生們就開始行動啦!以減少噪音爲藉口而展開的捉知了大戰,那可是我們夏天的一大趣事;秋天來臨,我們在桂花樹下搖起桂花雨,還用美麗的樹葉做起了樹葉畫來,秋天的樹葉可真是五彩繽紛啊;到了冬天,堆雪人、打雪仗有着無窮的快樂,冰冷的雪打在頭上,雪水流進脖子裏,可嘴卻總是笑哈哈的;當春天到來的時候,我們幾個搗蛋鬼開始了新的“工作”,在草地上把草扒開,挖個大洞,再用樹枝、長草蓋上做成“陷阱”,專等女生上鉤呢。這招可靈,一星期內總有一二個在“陷阱”裏一腳踩空而摔倒的人,後來,我們還想再進一步—在“陷阱”裏灌上水。但怕接下去踩上“陷阱”的人是園長,那可就要闖下大禍了!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給了我無限的童年的回憶,從蜈蚣到青蛙,從老師慈祥的臉到同學稚氣的眼,從調皮到懂事 ……從一個無知的幼兒到一個認真學習的少年,這中間經歷了多少風雨,多少困難,還有多少離別啊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7

近些日子裏我讀了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這是魯迅唯一的一本回憶性散文集,字裏行間像是冗長的巷,裏面是斑駁的回憶投射出的倒影。巷子中似乎也有無數的絲線將我纏繞,拉扯着我拽到記憶的洪流裏。而朝花夕拾中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更是如此。

百草園是魯迅兒時的樂園。每一個角落都藏着他無限的樂趣。之中的一草一木都是他的玩伴,陪着他吹秋日的微風,然後靜默着小憩。口渴時可以摘珊瑚珠般晶瑩剔透的覆盆子,含在嘴中是滿滿的甜蜜。即使是蕭瑟無味的冬日也如夢幻般,可以在冬季白色的紗裙中穿梭,可以支起架子捕鳥。那些無憂無慮的生活,沒有忌憚,沒有焦愁,沒有痛苦。仿若一個悠然的夢,而魯迅則是夢中人。這麼多年後他仍然沒有忘記那個夢,他仍然把那個夢編成書籤夾在日記中,在閒暇時可以翻開悠然地瀏覽,時光似乎就可以一下子倒退二十年,他似乎還可以回到那一年的百草園,回到那一年他美輪美奐的夢。

後來他去了三味書屋。他開始了自己的學業。每天都要和厭煩繞嘴的古文打交道,而百草園則早也就丟在那裏漸而荒蕪起來。三味書屋的生活是無趣的,可是在多少年後,這本書中,魯迅先生還是很懷念那個“讓人生厭”的地方。那裏的壽鏡吾先生也成爲了魯迅一生所銘記的人。

魯迅的童年生活是愉快的無慮的。而每個人又何嘗不是呢。我們也曾走過那段懵懂的時光,也會在之後去懷念那時還帶着稚氣的自己。自己兒時走過的街,穿過的巷,巷弄裏留着長鬍子賣冰糖葫蘆的老頭子,院門口纏繞的.老樹根,還有樹根上自己刻下的歪歪扭扭的字跡,在多少年後還是依舊清晰可見,似乎多少年的光陰都不曾打亂他的章節,多少年的風雨都不會吹散他的印跡。他還是那樣分明地站在那裏,當光線都昏暗時他還是那樣散着微光,那樣毫髮畢現地站在那裏。那些童年的故事也刻畫在心房壁上然後就慢慢風乾成圖騰,像是一座橫亙在過往和現在兩個彼岸的橋,成爲心中魂牽夢繞的想往。

我們也有自己的百草園,也有自己的三味書屋。那些躲藏在記憶裏的是永遠也不會消退的。我懷念我的百草園,我的三味書屋。更懷念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裏流淌過的歲月。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8

魯迅的著述浩如煙海,我最喜歡的一篇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它描述了魯迅先生兒時在百草園的樂趣,以及在三味書屋讀書時的乏味生活,《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600字。

在文中,作者充分描繪出百草園充滿着無限的樂趣,那兒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這裏無疑是一個兒童的樂園,無一不充滿生機,無一不充滿快樂,難怪魯迅先生喜歡百草園了。

當魯迅先生到了要上學的年齡時,家裏將他送進了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老師家的書房。進了三味書屋,魯迅先生開始了乏味的學習生涯,“每天只讀書,正午識字,晚上對課”,這便是魯迅先生的生活內容。魯迅先生和同窗們經常到屋後的`園裏去玩,但人去多了,時間久了,就會被老師叫回來,繼續讀書,遠遠不及在百草園裏自由、快活。

通過將百草園與三味書屋比較,讓我感覺到童年是那麼美好,令人留戀。

魯迅先生上的是私塾,一天下來幾乎沒有時間玩耍,這束縛了學生愛玩的天性。而我們現在上的學校,每節課下課都會有時間玩,也還算得上自由。跟三味書屋比起來,我們像在天堂。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裏,揭示了兒童廣泛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銳矛盾,表達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成長的合理要求。

我覺得,在讓兒童接受教育的同時,也應該讓他們玩好。

魯迅的名字家喻戶曉,讀到他的文章卻是在課本里,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魯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戶曉”的世界上都有名氣的大作家,更是不敢輕易讀他的書,怕讀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從讀了魯迅的《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文章,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離拉近了。樸實的文筆,細膩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與一位和藹慈祥、平易近人的爺爺親切地交談。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9

初讀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的時候,便見識了魯迅先生的佳作《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這是一篇透露出魯迅先生心聲的散文——批判封建教育制度以及魯迅先生心中的強烈不滿。

散文講述的是魯迅先生小時候的樂園——百草園,魯迅先生認爲這是他自由的天地,那裏有美麗的植物,可親的小昆蟲,但是後來,魯迅被迫到三味書屋,百草園也就成爲了他兒時最美好的回憶,再也沒有故事聽,再也不能爬石井欄,再也沒有酸酸甜甜的覆盆子,再也不能在冬天捕鳥……

沒有了在百草園的自由自在,這裏只有濃濃的書香瀰漫了整個三味書屋,帶給人的感覺就是嚴肅、認真緊張的氣氛,讓魯迅的心靈也隨之改變。

他從骨子裏憎恨封建教育制度,但是他卻很敬佩他的老師壽鏡吾老先生,在他的印象中,壽鏡吾老先生是一位博學、方正、質樸的`人。

這篇文章淋漓盡致地描繪了百草園生動美麗的景象以及三味書屋給魯迅先生帶來的壓抑的感覺,生動而又形象地描寫了他在快樂之後的苦惱,體現了魯迅先生對封建教育制度的適當批判,這也是帶領他走向文學道路的一個重要條件。

在三味書屋,魯迅先生曾經請教過壽鏡吾老先生關於“怪哉”的故事,但是被老先生一口回絕了,並要求魯迅再也不能對他提這麼“無關緊要”的事情,只是讓他一味的學習,彷彿認爲他就是學習機器一樣。

對於這點他很是苦惱,只好在壽鏡吾老先生讀書讀的出神時用畫畫來尋找樂趣,也會時不時的和其他同學去後面的園子裏玩耍,也算是苦中作樂了吧。

我不知道應該怎麼形容他的童年生活,說他快樂吧,他的快樂也沒有延續多長的時間,他想念百草園,卻只能用來回憶,而不得不捧起那難懂而枯燥的書,他就像一隻風箏被一根長長的線給束縛着,不能高飛。

現在的我何嘗不是這樣的感受呢,從小學到初中,對我來說還是一個漫長的適應過程,也是我成長的一條必經之路,但我也相信我會像魯迅先生一樣,變的越來越好。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10

今日的我們,在王老師的帶領下,跟隨着魯迅先生的腳步,走進了世界名著《朝花夕拾》中的名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世界裏,去領悟世界文豪的思想精髓。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魯迅先生那優美的文章自眼前緩緩流過,將我們帶入了他兒時的樂園——百草園裏。我們彷彿也隨他一起,拔何首烏藤,聽長媽媽講故事,在雪地裏捕鳥……

魯迅在三味書屋的生活也富有樂趣。光是看那人聲鼎沸的讀書場景就可見一斑。折梅花,找蟬蛻,捉只蒼蠅喂螞蟻,這樣的童年生活,誰不羨慕?自由自在,無憂無慮,誰不向往?

請試想一下吧,童年的快樂時光,是不是造就了魯迅的一生呢?請試想一下吧,魯迅是不是因此而懷念童年時光呢?請試想一下吧,如果沒有這樣的童年,我們還能讀到這樣的文章,還能遇見這樣的魯迅嗎?

現如今,卻難見一片如百草園一樣的`“樂園”。大街上只能看見一個個揹着書包的身影,卻聽不見一聲聲歡歌笑語。補習班和興趣班遍地開花,卻找不出一張自然的笑臉。甚至有時,五穀不分都成常態。

爲何不去接近大自然呢?大自然裏,有多少青山綠水,有多少桃紅柳綠,而且那山山水水中,也蘊含着多少知識,多少道理呀!

小時候的我在外婆家,時不時與外婆一起去田野。遇到不認識的蔬菜,我總要問外婆:“這是什麼?”外婆會耐心地解答;遇到不認識的昆蟲,亦是如此。“生活處處皆學問。”我在大自然中,也學會了許多知識,爲何一定要坐在書桌前,“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呢?

你看,那河畔的金柳,不像那正在梳髮的姑娘嗎?那枝頭的小鳥,不像那正在歡歌的歌唱家嗎?那大自然中的一景一物,不都給人以豐富的遐想,給人以發自內心的樂趣嗎?

“救救孩子……”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中如此寫道。是呀,讓孩子們迴歸自然,擁抱自然吧!讓孩子們都擁有快樂的童年,還孩子們童年的一片藍天吧!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11

百草園是紹興魯迅故居後面的園子,三味書屋是魯迅曾經讀書的地方,題目“《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說明了魯迅在這兩個地方的生活。這篇文章選自魯迅的《朝花夕拾》中的12篇中的一篇。

三味書屋的“三味”指的是“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百草園是魯迅童年時的樂園。他喜愛蟋蟀和諧而美妙的叫聲,喜愛大自然和充滿好奇並積極探索大自然的心理,百草園在魯迅筆下變得神祕了。

從描寫覆盆子的形、色、味三個方面來寫,透露出魯迅對它的喜愛。而“美女蛇”的故事更給百草園增添了一絲神祕色彩,豐富了魯迅兒時樂園的情趣。“掃”“支”“撒”“系”等一連串詞,準確生動地寫出了捕鳥的過程,表現了兒童的活潑以及捕鳥時的興奮與驚喜。

兩個“Ade”和兩個“我的”真切地表現了魯迅對百草園戀戀不捨的稚態和依依惜別的深情。.“給我讀的書漸漸增多”寫出了魯迅因爲勤奮好學而博得了先生的好感。“爬”“折”“尋”“捉”“喂”這一系列動詞具體寫出了園子裏的樂趣,反襯了三味書屋讀書生活的單調和枯燥。用戒尺打、罰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學生的常用方式。有規則而不常用,說明先生對這種落後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態度,也反映了他對待學生的'開明思想。他對學生嚴而不厲,甚至是嚴而可親。大家放開喉嚨讀的內容沒有加標點符號,說明他們並不理解所讀的內容,只好亂讀一氣,表現了封建教育內容的陳腐。從“微笑”“仰”“搖”“拗”

可看出先生讀書時自我陶醉的態度,既表現了他的迂腐可笑,又表現了可愛可敬。先生讀書入神時,學生“做戲”“畫畫從側面說明兒童對封的封建教學的內容不感興趣。

文章的結尾不僅從時間上照應了開頭,而且表現了三味書屋教育的失敗,與開頭寫的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暗中”暗中呼應,含蓄地稱讚了兒童的天性,諷刺了封建教育制度,突出文章中心。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懂得了許多。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12

初一的時候,聽老師講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氣味書屋》,語文老師講得很生動。那“百草園”的樂趣,確也曾經動過我童年的心扉。

課文中的有些語句,至今也還記得:“碧綠的萊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皁英樹,紫紅的桑堪”,“油嶺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那時,我在嚮往之餘,也產生過一些與題無關的聯想:嘻,原來魯迅小時候也好玩,拔何一首烏還弄壞過泥牆!讀書呢?卻那麼不感興趣。要是在今天,他準評不上“三好學生”,也不知後來他怎麼會成爲大文學家的`。這些想法,我自然沒敢問老師,怕他批評我上課“開小差”。記得曾問過我的爸爸,果然他對我的疑問不屑一顧,“哼”了一聲說:“照老師說的去做!”徑自走了。

這是三年前的事。現在是讀書、讀書,作業、作業,升學、升學,很少有閒空去想別的了。但,是“百草園”好,‘’三味書屋”好,還是兩者兼而有之好?這個問題仍時常在腦子裏轉悠。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300字[篇5]魯迅的著述浩如煙海,我最喜歡的一篇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它描述了魯迅先生兒時在百草園的樂趣,以及在三味書屋讀書時的乏味生活。

在文中,作者充分描繪出百草園充滿着無限的樂趣,那兒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這裏無疑是一個兒童的樂園,無一不充滿生機,無一不充滿快樂,難怪魯迅先生喜歡百草園了。

當魯迅先生到了要上學的年齡時,家裏將他送進了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老師家的書房。進了三味書屋,魯迅先生開始了乏味的學習生涯,“每天只讀書,正午識字,晚上對課”,這便是魯迅先生的生活內容。魯迅先生和同窗們經常到屋後的園裏去玩,但人去多了,時間久了,就會被老師叫回來,繼續讀書,遠遠不及在百草園裏自由、快活。

通過將百草園與三味書屋比較,讓我感覺到童年是那麼美好,令人留戀。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13

魯迅,在文學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他寫過很多文章,許多成了經典之作,魯迅幼年時家景更不錯。在常人看來,他不會有什麼苦惱,小時候有人侍候,長大了又成爲了名人。但是在他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展現出來的卻是封建制度對他的束縛,他其實也生活在一種無奈之中。

百草園是少年魯迅的樂園。百草原長着碧綠的菜畦,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有鳴蟬在樹葉里長吟,有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有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雲霄裏去了。魯迅搬來凳子,爬上大樹,在樹叉上坐下,尋找着鳥蛋,大人來了,他又到草叢裏去趴着,在青草的掩護下與大人捉迷藏。冬天,下了雪,他還會照着閏土爹的方法,玩雪地捕鳥。魯迅的童年就是在這個園子裏度過的,可是,十來歲時,大人們莫名其妙的'將年少的魯迅送入了書塾——三味書屋。那兒還是城中最嚴厲的書塾。魯迅在三味書屋唸書,他就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隨着時間的流逝,先生給他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去了,從三言加到五言,終於到七言。魯迅覺得讀書乏味透頂,本來現在還坐在樹陰下,吃着可口的西瓜,可如今卻一遍又一遍地讀書。他認爲不公平,於是抓緊一切時間玩。於是他們爬上花壇去折臘梅,尋蟬蛻,玩甲套,描繡像。.先生讓他們讀書,他們又只得讀一些枯燥乏味的書。

魯迅到三味書屋,還是玩的年齡,卻很少有機會,他生活在封建社會,制度一項比一項殘酷,童年絲毫沒有空閒,他像一隻井底之蛙,成天只能看見高牆上四角的天空,成天只有讀書聲的陪伴,成天被關在深宅大院裏。對於他來說,這種生活是乏味的,這個童年是遺憾的。

要使自己的童年沒有遺憾,讀完此文的我會把讀書當成一種樂趣,這樣不斷地充實自己,童年將不再有遺憾。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14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的一篇散文,文章寫得非常好,不僅構思嚴謹,而且文章中的語言極有特色,令人叫絕。細讀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着不時從字裏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

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着發處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爲伴,又採摘野花野果,然後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於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幹着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真不懂自己怎麼會那麼喜愛《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

現今,城市裏的孩子已經幾乎不可能體會到魯迅幼時的歡樂了;而說起童年樂事,哪一個來自農村的孩子沒有一籮筐呢?百草園中的蟋蟀、何首烏,美女蛇的傳說,又何曾異於我們穿着露屁股的短褲(那一定是在樹枝上刮破的)下河摸蝦、上樹捉鳥呢?那別了“野孩子生活”的入學,那聽老先生抑揚頓挫地朗誦,“我便疑心那是極好的文章”,又和我們既因留戀“捉蝌蚪”的生活而逃學,卻又要享受讀書識字在父母面前“顯擺”的快樂心理有何不同呢?

只是,城市裏已經消失了這夢境一般的兒童樂園。

成年的魯迅是一個戰士,一個不偏不倚的、浪漫的戰士。戰士不總在衝鋒陷陣,戰士更懂得享受生活,享受美好的回憶。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不僅語言優美,還能時不時地勾起讀者對童年的回憶,真是一篇令人叫絕的好文章。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15

在寒假中,我讀了:《朝花夕拾》、《柳林風聲水孩子》、《邊城雪晴》、《湯姆叔叔的小屋》和《朱自清的散文》幾本書。

其中《朝花夕拾》是我最喜歡的書,因爲這本書收錄的文章,全是魯迅寫自己小時候經歷的事,充滿了童趣,和我有共同的“語言”。其中,《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尤其讓我印象深刻。

百草園一直是小魯迅的樂園,裏面有菜畦、皁角樹、桑椹,還有烏蟬、黃蜂、叫天子、油蛉、蟋蟀等等。那裏就是小小魯迅的整個世界,即便百草園已經荒廢了,但是在小魯迅的眼中依然充滿了生機、神祕和無窮的樂趣。

百草園再有趣,小魯迅還是要告別他的樂園。因爲他要去三味書屋唸書了。小魯迅猜想着:是不是自己犯了什麼錯,大家纔會把他送到學堂裏讀書?這種想法只有小孩子纔會有,十分有趣。

在三味書屋裏,小魯迅面對的是另一個世界。這裏有方正、質樸、博學的老先生;有淘氣、有趣的同學;有上課挨板子的擔心;也有趁着老師分心,偷偷用“荊川紙”蒙着畫畫的'樂趣。

百草園、三味書屋是童年魯迅的兩個重要世界。百草園是自由、充滿樂趣的“天堂”。那裏有有趣的植物、千奇百怪的昆蟲。讀了後,我自己覺得,自己都可以在那裏一直玩下去,而不會生厭。在百草園裏,充滿了童年快樂的氛圍。我非常羨慕小魯迅有這樣一塊自由自在的樂土。對於從小生長在城市裏的我們而言,百草園裏近距離接觸自然的日子,真讓人嚮往啊!

去三味書屋上學了,意味着無憂無慮日子的結束。雖然如此,看到這裏,我還是很開心。因爲看到小魯迅的同學,就像看到我的同學一樣。我們也會此起彼伏的大聲朗讀課文;互相淘氣,在老師眼皮下悄悄做自己認爲有趣的事。看來古往今來的同學都差不多啊!

整個文章讀完,我簡直不敢相信,嚴肅的魯迅先生會寫出如此有趣的地方、如此好玩的事。那肯定是因爲,我們都有一個充滿童趣、童心的美好童年。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