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再別康橋讀後感範文

本文已影響 3.2W人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再別康橋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再別康橋讀後感範文

再別康橋讀後感範文1

《再別康橋》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宛如一曲動聽的輕音樂。1920年秋,作者在此到英國訪問,舊地重遊,勃發詩興,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化作縷縷情絲,融匯在所書寫的康橋美麗的景色裏,也馳騁在詩人的想象之中。全詩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緻入微的將詩人對康橋的的愛戀,表現的真摯、濃郁。

“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匆匆的人們沒有擡頭仰望過西天那一朵悽美的'雲霞,有沒有看到過一隻輕靈的銀燕在七彩的雲幕下振翅翱翔,輕輕地沒有一絲污濁的雜音。那就是他,一個灑脫不羈、柔情萬種的浪漫才子,一個把人生演繹的轟轟烈烈的著名詩人。

漫漫的長飛,飄過大海,飄進倫敦,飄進那個久別的康橋。“在浪漫的國度裏,接受詩的洗禮,放縱對美的追求,雙膝跪地膜拜夕陽最後的輝煌和悲壯;徹夜躺在自然的懷抱裏,擁抱着夜,擁抱着夜裏所有美好的一切,在大地溼軟的懷中睡去”,追求浪漫的人生,釋放浪漫的激情,將它化作綿綿的詩雨,在漆黑恐懼的夜裏給茫然的行人以沁人心脾的希望和溫柔。

詩意綿綿,情意濃處,渴望愛神的垂憐。悽美的愛情伴隨着風兒、花兒、鳥兒、草兒的低唱,伴隨着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伴隨着舒曼的《夢幻曲》在優美的詩中上演。在矛盾、追求、掙扎、迷戀、折磨、逃避和鬥爭中書寫着屬於自己的戀愛狂想曲。

一切都如他期盼的一樣……

再別康橋讀後感範文2

康橋,就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1920年之1922年,這兩年時間是作者在此學習。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所以他後來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1928年,作者故地重遊。在回國的途中,他創作了這首詩。可以說,“康橋”兩字一直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

徐志摩在第一節寫他離開母校的心情十分悲痛。連用三個“輕輕的”,讓我們大家都感覺到詩人輕輕的來了,又輕輕的走了!

第二節至第四節,描寫了康河的泛舟尋夢。夕陽中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這些景物都出現在眼中。這段又用了暗喻的修辭方法將“河畔的金柳”比喻成“夕陽中的新娘”。又將清澈的.潭水比喻成“天上虹”。這種手法使這幾段變得十分誘人美麗人。

第五、六節,作者借用“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爲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是這首詩詩推向高潮。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第一段三個“輕輕的”形成首尾。

胡適曾經說過:“他的人生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深崇聞一多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主張。這首詩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