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瓦爾登湖讀後感範本八篇

本文已影響 1.77W人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瓦爾登湖讀後感範本八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瓦爾登湖讀後感範本八篇

瓦爾登湖讀後感範本八篇1

“我雖不富甲天下,卻擁有無數個豔陽天和夏日。”我認爲這是一本孤獨的書。

這本書描述的是作者梭羅在老家康科德城的瓦爾登湖邊建起了一個小木屋,過着自食而又富有詩意與哲理的生活故事。

書中並沒有運用太多華麗的詞藻,但卻很生動的描繪了那時的情景,一幅心中嚮往瓦爾登湖的景象。

梭羅用自己的實踐向人們證明了,不需要許多物質,我們依舊能好好的活着,並且快樂的活着。他的觀點也許不完全符合現代人的想法與做法,但我卻認爲依然有許多可以參考的地方。

作者並不是要表達任何一種他他所無比深愛的大自然的哪一個孩子,甚至不是他自己,這麼多年的林間生活,他用自己的雙手雙腳,自己對周邊花草樹木農田湖泊或者說魚兒兔子或是陽光微風雨露的描寫上,來用心感受大自然。大自然的一切物質在他心裏都有生命。他的語言對大自然無比舒坦,他對社會的見解是赤裸而指人心的,他的情感無比細膩真實。

或許他喚醒的人們心中丟失的最美好的最真實的東西,喚起的是一種原始的不自我欺騙的對事物的見解和情感,對大自然的尊重與熱愛。讓你無端端變得坦率和真誠。這也正是讓人愛這本書的原因所在吧。

物質上的簡樸至極,精神上的豐盈充實。這是我最後對這本書的評價。

瓦爾登湖讀後感範本八篇2

翻開這本書吧,在你疲倦、茫然或者無奈時,如同從書頁中伸出一根根智慧的冬青枝,你會像在仲冬或者早春時節看到青草一般心神舒暢。

生活應質樸,純粹如水。“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簡化成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一間木屋,一個暖爐,一塊麪包,一本書,梭羅對“生活必需品”的詮釋是讓人驚訝而又羞愧的。那些從“絕望”的城市走向“絕望”的鄉村的人,與今天的我們又何其相似,被生活的附加品弄得疲憊不堪,而從未真正享受生活。試問,是否只有追尋閃光燈底下的時尚潮流,才能真正感受到人性的美?是否只有通過七葷八素的宴席,才能品嚐到食物的真味?是否只有沉浸在那虛擬屏幕中的五彩畫面才能得到內心的歡愉?把很少的時間用去消耗那生活必需品,剩下的時間留給工作、閱讀、晨跑、陪伴甚至靜思。對,如果有空,花一個下午的時間,坐在樹蔭下,靜靜地思考。生命、時光、情思甚至生活的一些瑣事,什麼都可以拿來思考。在漫漫的時光長河裏,人是一根可以思考的葦草,與其漫無目的地飄蕩,不如把握好屬於自己的那份時光。把生活過得簡短如詩,心寧靜如水。

然而,正是因此,生活有時候便成了苦旅。人生的舞臺如同大海。當大多數人在擁擠不堪的淺灘上互相推擠時,你駛向了那片更深更廣大的海域—洋。你捕捉在船底悄聲遊過的藍尾魚,聽着海鷗拍扇翅膀擊出的水花聲,對抗一路遇到的暴風與海浪,孤身一人。這是你的選擇,選擇更有價值的生活,選擇與孤獨爲伴。“我不比湖中放聲大笑的潛鳥更孤獨,也不比瓦爾登湖本身更孤獨。請問那個孤獨的湖有什麼伴侶呢?在它蔚藍色的水面上沒有憂愁的魔鬼,只有藍色的天使。”當你感到在人羣中比獨處更孤獨時,那麼自然是你最好的旅伴,讓最單純的生命接觸你的思想,孤獨本身就是更好的伴侶。

生活需要深刻而有價值。當你慢慢意識到時間的緩緩流逝,而不像以前那麼急匆匆時,你就會開始思考生命的深度。“我步入叢林,因爲我希望生活的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並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後從中學習。”質樸的生活讓學習變得簡單,習慣與孤獨作伴讓你不懼怕。“一片落在鐵軌上的堅果或蚊子翅膀會把你拋出軌道。”你知道,但你會堅定不移地走下去,並收穫意想不到的驚喜。簡單的生活,用心地做好本職工作,勇敢地追尋夢想,而不畏孤獨,時間會讓你的努力開出智慧和純潔之花。

“時間是我垂釣的溪,我喝溪水,喝水時我看到那沙底,它多麼淺啊。它那淺淺的流水逝去了,可是永恆留了下來。”做時間的垂釣者,讓美好隨時間沉澱,纖塵不染。

瓦爾登湖讀後感範本八篇3

猶記富翁與漁夫之間那個短小卻意味深長的故事:當漁夫悠哉地享受着海風習習,浪潮輕擊的簡單、閒適時,富翁卻教導漁夫拼搏奮鬥、努力賺錢,以求有朝一日能忘卻煩惱、悠然自得,過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我不已經過着這樣的生活嗎”,漁夫如是迴應道。

從某種程度上說,相較於富翁紛繁複雜、飽含慾望的“成功之路”,漁夫幾乎如一位智者,尋得了一條通往心之所向處的捷徑簡約而平淡。

梭羅大概通曉了漁夫的智慧吧。他選擇了獨自在瓦爾登湖畔走下這段捷徑一隻板斧,數十美金,一間小木屋便由此挺立湖邊的叢林中,一幅簡約生活的畫卷便在《瓦爾登湖》中徐徐展開。

在這樣簡約的生活中,梭羅嘗試着直面生命的本質,不順從天命,而是吸納生命的所有精髓,以徹底革除並非生命本質的一切,將生命逼入死角,濾去其他,只剩下最基本的要素。於是,他不需要“用蚯蚓釣梭魚,然後拿梭魚做誘餌去釣鱸魚”,只需“一年勞動三四十天,以供養自己”,只需用一顆溫潤平靜的心,體味林間的熹微晨光和昏昏晚霞、鳥鳴陣陣和松鼠啾啾,同時保有對那清澈而深不見底的一方淡綠色湖水的無限熱愛和眷戀。無論寒冬初夏,融匯於瓦爾登湖之畔的,便是那對簡約而愜意的生活的不羈追求。

正是由於對生命本質的細緻把握,對極簡生活的不懈追求,以及對物質生活的極度淡化,更由於內心始終堅守的平淡質樸,安適怡然,梭羅最終避免了重蹈“富翁”的覆轍,而得以用一種簡捷的方式,追尋這最不繁雜的生活。

蒼旻遐緬,人事未已。當下的大多數人們顯然選擇了“富翁”的道路,爲着一個或清晰或模糊的目標,不懈努力,爲了所謂“詩和遠方”,不斷奮鬥,卻或許在不經意間迷失在紛繁錯雜的現實中,無從逃脫。“繁雜生活”的迷霧,似乎正籠上每一個“富翁”的心頭。君可見,體育健將爲功成名就違規服藥者有之,熒幕巨星爲風光靚麗大造緋聞者有之,曾經的“人民公僕”爲一己之私貪贓枉法者有之,甚至“大隱於市”的各行各業的普通工作人員,也可能爲自己的口袋裏能夠多出幾個錢幣,而在自己的“職務之便”上絞盡腦汁

幸而,梭羅也把這樣一幅清新自然、寧靜質樸的生活畫卷,呈現給一個因飛速發展而日趨浮躁的社會,呈現給爲了成爲“富翁”而迷亂於“追求戈多”的勞苦衆生。

幸而,終於有這麼一方澄澈清亮的湖水,淙淙而來,平息人們心中的躁動,並將生於繁雜之中的人們引向這樣的生活之思:在簡約生活面前,該如何在內心的安適、慾望的滿足與物質的需求之間完成自己的取捨選擇。

生活,其實並不繁雜。願你也能在《瓦爾登湖》之畔,與梭羅共看花開花落、雲捲雲舒,同賞鳥叫蟲鳴、冰破湖開,共享一次極簡之旅。

瓦爾登湖讀後感範本八篇4

一位十六歲即進入哈佛大學就學的高材生在他二十八歲那年做出了驚世駭俗的舉動撇開金錢的羈絆,在瓦爾登湖自建一個小木屋,自耕自食兩年有餘。這種人是梭羅,他對兩年林中生活所見所思所悟的記錄即是後人極力推崇的《瓦爾登湖》。

細細讀完《瓦爾登湖》,我的眼前彷彿真的出現了一個在月光下閃着粼粼波光的湖,那湖水慢慢涌上岸來,漫過我的腳尖,沒過我的膝蓋,將我的一整個身心溫柔地包裹,我的靈魂被它浸潤着變得豐盈,“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對於梭羅的隱居生活我是極爲嚮往的。捨棄浮華,放下繁複,渡船去賞一湖春水,信步去看一場花事,“雖不富甲天下,卻擁有無數個豔陽天”。任那天鵝絨的坐墊有多麼柔軟,他也不去尋那擁擠,而只守着一隻南瓜簡單地快樂。這樣的生活不禁讓人們由衷慨嘆:歲月靜好,現實安穩。

可是書本之外是現代都市的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人們總是在努力把“惹眼、鬧騰、勉強自己”,把外在的華麗看作一切成功的標識,把擁有的東西看作一切苦難的出口,於是人們無休止地粉飾自己,讓心靈承載了太多的東西。爲什麼不選擇放下呢?

泰戈爾有言:“塵世之物如曇花一現,對於這類事物迷戀不捨是愚蠢的。”浮生夢幻,皆爲泡影,如露如電,似霧似煙。昨日風暖菩提綠,今宵霜染楓葉紅。生命就是一場鴻雁的遠行,待到春潮消退、秋風乍起之時,一世光陰,了無痕記。空空而來,空空而去。

真正的勇士和智者,有蘇格拉底於集市中“原來這裏有這麼多我不需要的東西”的泰然,有季羨林文革時期於牛棚之中翻譯吐火羅文的安然,有林逋於廬山雲霧中擁着梅妻鶴子生活的超然。他們都因捨棄浮華而得到了純粹。

何必求取一世浮名?且去淺吟低唱。何必執着一路繁華?且去逍遙山水。

作家白落梅曾說:“每個人都在尋找那個屬於心靈的原鄉,有人將閒雲裝進行囊,有人將故事揹負肩上,可匆忙之間,又忘了來路,不知歸程。”我想梭羅是幸運的,他出生的地方便是他心靈的原鄉,他在瓦爾登湖找到了寧靜。

他對瓦爾登湖有一種奇特的佔有:在他看來,喜歡某處風景,你不必用金錢買下它,而是要經常在心裏想着它,經常到那裏去兜圈子,你去的次數越多,你就越喜歡它,你就越可以說是它的主人。

從這種意義上來說,不管瓦爾登湖今天是否變成某一個人的產業,我們總是可以說瓦爾登湖,梭羅的湖。

我想,總有一天,我也會如盧梭一樣尋到一處屬於我的“瓦爾登湖”。那時,安然於小小的舊宅,坐在陽光下,接春水煮一壺新茶,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邊雲捲雲舒,寵辱不驚。

歲月靜好,現實安穩。

瓦爾登湖讀後感範本八篇5

一直以爲《瓦爾登湖》講的是湖,讀完才知道它記錄了梭羅兩年多的生活和心路歷程,記錄了他對美好自然的熱愛。

他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旁開墾荒地,春種秋收,自給自足。快樂、悠閒,做着自己想做的事,不受外界的干擾。他與自然交朋友,與森林、湖水、飛鳥、游魚對話。他驕傲地宣稱:“每個人都是自己王國的國王,與這個王國相比,沙皇帝國也不過是一個卑微小國,猶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團。”

《瓦爾登湖》代表了一種完美的生活方式,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範。或許在不知不覺間梭羅已和大自然融爲一體。然而,我們現在還有多少人願意親近自然呢?

在紛擾的城市裏我們離自然越來越遠,看風景不需要在戶外,只要有網絡就行,隨便一搜索心中所想的就呈現在眼前了。對於我們學生來說每天上學都要早起,放假了自然會睡到很晚才起牀,就算是出去玩也不會在意路邊的風景。大多數時候我們出去都成了“有目的”的,我們總覺得大自然離我們很近就在窗戶外面,但慢慢地我們卻與大自然漸行漸遠。

我喜歡旅遊,到各種地方玩,但當我待在家裏時我就不想再出去了。每次去外婆家我總是喜歡和妹妹在樓上,等到吃飯時再下樓。老媽總是會喊我到樓下來,有時喊我幫忙做事,有時叫我陪她走走,看看田裏的景色、田邊的植物。可每次但凡是第二個我都會在樓下站一會兒敷衍老媽,因爲我覺得田裏的景色沒什麼好看的。但其實這些風景和外出旅行時的那些著名的風景又有什麼本質的不同呢?只是我覺得這些太平凡普通罷了。

然而出去遊玩時我們又能有多少親近自然呢!我們只是匆匆地在那裏走過,最後再留下點紀念,但我們卻並不瞭解它多少。

在看《瓦爾登湖》時,我在羨慕的同時也很佩服梭羅。他喜愛自然,他一直留在瓦爾登湖做着他喜歡的事。他追尋着自己的內心,與山林爲友。要是在以前,如果讓我一個人待在那裏,就算有再美的風景我也無心欣賞,因爲我覺得一個人太孤單了,再美好的風景也會變得單調。我更不會想着與動物植物做朋友了。但現在看過此書後,或許我也會像梭羅那樣了把自己的心帶到大自然裏,體驗一回沒有任何困擾的生活。

梭羅並不因爲孤獨一人而感到寂寞和無趣,正如他所說:“我的生活本身成了我的快樂,而且永遠不失去新意。”他把自己的'靈魂帶到了大自然中,所以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變化,於是看似平淡的生活在他眼中又別有一番新意。

梭羅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人們所追求的大部分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謂生活的舒坦,非但沒有必要,而且對人類進步有大的妨礙。爲何我們不嘗試着摒棄那些奢侈品,迴歸人類最初的願望與自然親近並融合呢?

我們是時候迴歸自然了,讓我們帶着一顆最純淨的心走進自然,去發現曾經遺失的美好。

瓦爾登湖讀後感範本八篇6

這才真正的理解了:讀一本好書就像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

走進瓦爾登湖,就像面前開始徐徐播放一部老電影,配上緩緩而又動聽的聲音,讓你看清山,看清水,看清花鳥魚蟲,生活百態,並且猶如身臨其境,怡然自得。我驚歎於作者的生活態度,我着實羨慕這閒適而又頗有趣味的生活,就像走進了一場美好的夢,可遠觀而不可求,途中看到了很多人的觀點看法,就像於多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聊最喜歡的事,體會着你不能體會的美好,同時也感嘆着這種肆意的生活。

瓦爾登湖是通過黃磊推薦後來看的,看完以後發現一件奇妙的事,他出奇的吻合師父參加過的一個節目《嚮往的生活》就是所有人理想中的美好生活,這種生活看似最簡單,但實際卻最難實現,如果你沒有一定的資歷,一定的閱歷和歲月的沉澱,假使以一顆年輕而又驕傲的心,又如何能真正的體會這種的生活的美好,讀書過程中看到很多人說不懂作者意,讀不下去,這正是它的體現,如果你並非家庭教育事業有成,以十七八歲躁動的心,在當今這樣的社會,將如何“拋棄家庭,不顧親友”來獨自這樣肆意的生活,又將如何安撫自己那顆展望未來,渴望拼搏的心

由此,心態不同,所處境地不同罷了

瓦爾登湖讀後感範本八篇7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的記錄,描繪了他兩年多時間裏的所見、所聞和所思。該書崇尚簡樸生活,熱愛大自然的'風光,資料豐厚,意義深遠,語言生動。

1845年,亨利·戴維·梭羅拿了一柄斧頭,一個人走到瓦爾登湖畔,砍樹伐木,蓋起了一間小木屋。在自我親手建造的小天地重,他默默地聆聽、感受、思索着一切,以自然爲師而又非遺世獨立,現實、向上的人生烈焰也時時在他心頭交織升騰。兩年的獨居時光給了他很多,付諸文字,便有了我案頭的這本靜靜的書——《瓦爾登湖》。

瑞士的阿米爾說:“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瓦爾登湖》正是一個纖塵不染的心靈境界。它靜,太靜了。僅有在紅日斜墜的黃昏以後,平靜躁動,心清神澈。

看着這本綠色封皮的《瓦爾登湖》,眼晴似乎透過這層綠的書皮,已經看到了湖畔翠綠的森林和那碧波盪漾的湖水。湖邊有一間精緻的小屋。一切都安靜極了。心靈似乎被那清澈的湖洗滌了一遍,也變得安靜,恬淡了。而到萬賴俱靜之時,心便爲之神往了。正如徐遲先所說:在繁忙的白晝他有時會將信將疑,覺得它並沒有什麼好處,直到黃昏,心境漸漸寂寞和恬靜下來才覺得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泌人肺腑。動我衷腸而到夜深萬賴俱靜之時,我更爲之神往了。的確,在讀這本書時心靈會逐漸寂靜不來,在慢慢的嚼讀中,你逐漸找回了生命最本真的意義。

瓦爾登湖讀後感範本八篇8

傳世的經典總是等待時間下了判決才被人們認可,然後媚俗作態地去追捧。

和大多數傳世之作一樣,梭羅的瓦爾登在出版的當時遭遇冷遇,甚至譏評。甚至在它終成世界名著後他仍然像瓦爾登湖一樣在靜靜等候偶爾的寂寞訪客的光顧。譯者徐遲先生說,在繁忙的白晝他有時會將信將疑,覺得它並沒有什麼好處,直到黃昏,心情漸漸寂寞和恬靜下來,才覺得“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肺腑,動我衷腸”。

大多數人看不到一本大部分在讚美自然的獨居日記有什麼實際價值,它既不能告訴人們如何獲取更大的財富,也不能給沒有目標的人們提供一個明確的答案。而這恰恰是梭羅的意圖,他不希望所有人在看了瓦爾登後過同他一樣的生活,他珍惜生活的豐富和多樣,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拒絕因襲父輩的生活方式,過着沒有感官的生活。

他也不急於去提出一個振聾發聵的哲學命題,讓學術界爭論不休,這些都離題萬里。正如他在《瓦爾登湖》的結語所言:我寧願獨自走我的路,或者可以的話,和宇宙的建設者結伴同行,也不願混在盛裝打扮的人羣中招搖過市,我不願生活在這躁動不安,神經兮兮的,熱鬧喧囂的,雞零狗碎的19世紀,我寧可站着或者坐着思考,任由它悄然流逝。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