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大綱

本文已影響 1.51W人 

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1

這幾天,我們學習了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言文,作者宋濂的一舉一動引起了我的注意。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宋濂小的時候就很好學,因爲家境貧困,沒有辦法買書來讀,常常向收藏書籍的人家借,還要親手抄寫,按着約定的日子按時歸還。到了冬天,天氣非常寒冷,凍得手指不能彎曲,他還是不放鬆抄寫,抄完,趕快送還,不敢稍稍超過期限。因此,許多人都願意把書借給他。於是,他通過這種方式,獲得了很大的閱讀量。自己又捧着經書跑到百里之外,向有名的前輩請教。前輩因非常有名,前來求學的學生擠滿了先生的書房,在求學的過程中,大雪深幾尺,腳凍壞了都不知道。

就這樣,宋濂獲得了知識,可是,我們不應該好好反思一下嗎?他當時的環境那麼艱苦,那麼淒涼,爲了求知,不顧一切,勇往直前,渴望求知。可是我們呢?環境優雅,吃穿不愁,家離學校也就十幾分鍾,我們不能像宋濂那樣什麼都不比?什麼都不羨慕嗎?我們不能像宋濂那樣什麼都不顧?只想學到那盼望已久的知識嗎?是的只要你想,沒有不可以。所以,請同學們把“不”這個字從你們的人生字典中刪掉,永遠都不要留下什麼痕跡。

因爲作者心中有求知的渴望,所以作者他什麼都不會去想,因爲知識就是他的精神食糧,就是他漂亮的衣裳。所以,我想說,我們可以與他一樣,可以好好學習,可以爲了知識而不顧一切。可是,我們做到了嗎?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2

讀《送東陽馬生序》,我眼前彷彿浮現出寧濂在冰雪天裏忍受着刺骨寒風抄寫書籍,在鄉野的小路間奔波尋師、在深山中若覓住處,以及身穿破絮卻仍自得其樂的樣子。不禁深深感嘆:果然唯有勤與苦,才能爲將來開闊一片天地,造就一位將才。

宋濂元疑是在貧苦中求學的一他幼時家中沒有書,成年時無法拜師,無法有鮮豔明麗的服飾甚至是保暖的衣服。這一切的辛苦,是我們無法體會的。對於我們而言,所謂的“辛苦”是父母老師給予的期望和幾份作業。我們面對着父母老師般切的希望,卻把它們想象成無形且巨大的壓力,我們面對着書桌上的作業,卻把它們想象成無法跨越的大山。於是我們仰天長嘆:“我們很辛苦!”可這“辛苦”沒有半點能與宋濂的苦相比,因爲至少我們能坐寬敞明亮的教室,捧着屬於自己的嶄新的書本,聆聽老師的講課。這些,怕是宋濂幼時所不能企及的。

可是宋濂沒有在苦難中退縮,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勤,去攻克那些苦所帶來的困難。沒有書箱,他便借他人的來抄寫,沒有老師,便四處訪問;沒有衣物,便默默忍耐寒冷與嘲諷。尺因他心中有讀書的願望與樂趣,他便能克服苦難,以勤求知。

而我們,在面對學習中的難題,學習中的苦難時,是否也應把苦難作爲度過無涯大海的舟,以勤奮作爲登頂的捷徑,不懼一切,向上攀爬?

古人云:“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我們應當向宋濂那樣,把苦難與困難當作是到達彼岸的幫助者、墊腳石,把勤勞當作是通往成功的陽光大道,以勤爲徑,以苦作舟,在生活、學習中奮力前進。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3

最近,我學習了《送東陽馬生序(節選) 》這篇課文。這篇文章出自明初文學家宋濂之手,是宋濂先生送給同鄉小輩的臨別贈言。通過學習,我體會良多也從中體會到了宋濂先生青年時求學的艱辛以及他對待老師長輩和學習、生活的態度。

宋濂先生在文章中說:“家貧,無從至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從這裏可以看出他青年時家庭條件之差,在那麼寒冷的天氣下,也從未放棄學習,由此可見,他是多麼地熱愛學習。

往下讀,“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或有所聞。”則可以看到宋濂先生爲了學到更多的知識,彎下身子、側着耳朵虛心地向前輩請教,對長輩語氣溫和、言辭委婉,相當地尊敬。

繼續向下看,當看到:“同舍生皆被綺繡,戴珠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煜然若神人;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的時候,我對宋濂先生的敬意油然而生:宋濂先生吃着粗茶淡飯,穿着破舊的衣服,而與之同舍的學生個個穿戴華麗,他卻不當一回事,不與他們攀比,甚至連一點羨慕之意也從來沒有過,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他是把學習作爲自己最快樂的事啊!

綜合上述幾點,將宋濂先生的精神品質與現在學生的精神品質比一比,那可就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了:對於青年時求學的艱辛,在現在的中小學生中,很難找到像他這樣的人了。即使就是有,我想也是屈指可數的了。現在,有幾個學生能爲了學習敢於吃苦,不怕困難?有幾個學生能做到對老師長輩畢恭畢敬?又有幾個學生能看見同學吃名牌穿名牌連一點羨慕也沒有?

當今中國,經濟發展,國力強大,教育學習的環境與宋濂先生所處的環境簡直不可同日而語。我們這一代中小學生,趕上了好的時代,不愁吃,不愁穿,生活過得無憂無慮,家長們對我們的生活是無微不至的關心,對我們的學習更是可以說“有求必應”。我們不會受宋濂先生“揹着書箱,穿着破鞋,在寒冷的冬天前往老師家求學,皮膚乾裂,四肢僵硬。”那樣的苦,而是坐在寬敞明亮、四季如春的教室裏,接受現代化的教育,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有什麼理由不把學習放在心上,放在第一位?有什麼理由不尊敬老師長輩?又有什麼理由相互攀比吃穿?

讀了《送東陽馬生序(節選) 》一文,我感受頗多。我決心以宋濂先生爲榜樣,學習他勤奮好學、不恥下問的精神,學習他待人溫和、尊敬師長的品德,學習他不怕吃苦、不慕虛榮的作風,把學習作爲自己最快樂的事,充分利用中學時期這一寶貴的“黃金”時間,努力學習,刻苦鑽研,爲今後的學習、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4

我讀完這篇文章後,驚異的是古人與現代的我們在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方面的差異。仔細思慮起來,我覺得我們值得學習的除了類似於“懸樑刺股”這樣的學習方式外,更重要的是一種學習態度。

宋濂家裏窮,沒錢買書,那時也沒有複印機,就只能借別人家的書來抄。“抄書”啊!什麼概念!就是爲了能看到更多的書。而現在的我們呢?成千上萬的中學生,爲了玩電腦、打遊戲,書擺在眼面前都不讀,更別說做些什麼讀書筆記。我覺得這是一種“時代病”。我們這個時代,擺在學生面前的選擇太多了,而且大多是獨生子女,平時是家裏的掌中寶,根本不懂得什麼讀書苦,得書艱,要他們來學古人什麼“鑿壁偷光”?根本不可能!

古代的學生子弟想求學,得千辛萬苦、長途跋涉地去拜師,到了老師那兒還得看老師的臉色,老師心情不好,靠邊站去!可看看現在的中學生,他們好象把書本上的“師生平等關係”理解成了“師生互換關係”。也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去年湖南的一所中學裏,一位老師跪下來求學生好好讀書。這個舉動看似讓人感動,但是也從側面影射出現代中學生的待師態度。“尊敬師長”這個美德是中華民族保留了幾千年的傳統,“天地君師親”,從這個順序就看得出,古時候,老師是排在爹孃之前的,比爹孃還重要,可現在的學生不是把老師當爹孃了,是把自己當爹孃了。

我覺得看一篇文章不能一個勁兒的說空話,要學習!要模仿!更重要的是你要學會自省,學會他的態度。宋廉手都凍僵了,仍舊在抄書。你要學什麼?學毅力!宋廉家窮,無錢買書,但他好學,於是就抄書來學;學誠信!宋廉借書從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時限;學勤奮!宋廉跑到百里之外求學,被老師多次責罵,也從不灰心、不抱怨;學吃苦!宋廉上學要走山谷雪地、忍飢挨凍,但他也沒有放棄過;學會滿足!宋廉一句“以中有足樂者”足矣,自己從中享受到讀書的東趣,其他的吃喝玩樂不值得羨慕;學爲了理想、爲了追求,去不懈的努力,讓自己心中充滿快樂!

一種好的學習方式只是形式,一種好的學習態度纔是讀書的精髓!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5

我非常佩服古代的那些爲科舉考試而讀書人,我佩服他們能夠有那麼有恆心。他們把四書五經讀了上百遍上千遍,但是他們度不會感到厭煩,他們認爲想要爲國家做貢獻,做這點努力是必須付出的,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也許有許多人讀書是爲了追求功名利祿,有人會認爲他們很貪財,會鄙視他們。其實這並不可恥,因爲他們能夠吃國家的糧食,拿國家的銀子,都是他們那麼用功的讀書,所換來的報酬。在宋濂的這篇贈序中就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艱辛的求學歷程。

讀過這篇文章,我的第一感想就是我太幸運了。

從時間上,我慶幸我沒有生在封建社會,而是生在了二十世紀,不必被當時的制度所壓着,我喜歡我現在的自由。

從家庭條件和生活上,我非常地同情他。他小時候因爲家貧以至於買不起書,他只好把從別人家借來的書抄一遍再還給人家。即使是在冬天,墨汁都結成了冰,手指都很難彎曲,他依舊會依照約定的時間抄完後送還給人家。他怕沒有名師指導,經常跑幾百里路去請教問題。冬天在深山巨谷中行走,皮膚都龜裂了也渾然不知。他總是穿得破破爛爛,但他從來都不羨慕那些身穿綾羅綢緞的人。

看看我們現在的條件,你如果想看書,父母就會給你買;你如果有問題不會,父母就會給你請家教;你的衣服破了舊了,就會給你買新的衣服。我們的任何條件都不比他差,但是學習卻沒有他那種用功刻苦的精神。

作爲90後的我們,的確要好好的反思一下,是不是我們的條件太好了,讓我們只懂得享受,卻不懂得利用。我們總是在叫苦叫累,可是仔細的想一下,中國古代時的人爲什麼能受得了,而我們去受不了呢?缺少一種想要刻苦學習的信念而已。現在的我們很幸運,我們要懂得身在福中要知福。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6

宋濂讀書難,難在無書可讀,“家貧,無從致書以觀”。只好“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於是,不論寒冬酷暑,宋濂總是堅持抄書,及時送還,因爲只有這樣,人家才肯借書給他。

宋濂讀書難,難在無師可求,“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因此,只能“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而求師之途艱辛無比,“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即使如此,他依然能夠自得其樂,終成大儒。

然,今日之學子,讀書條件不知道好了多少倍,但求學的決心和毅力,卻不及宋濂之萬一。抄書的做法雖然不再提倡,但優美的句段還是應該積累吧?步行百里雖然已經不太現實,按時到校的要求應該一點也不過分吧?可是,看看現在的學生,又有幾個自覺設置了讀書筆記?又有多少因一點小事就不見了身影?

尤其令我感動的是宋濂的求學態度——“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現在的學生有幾個對老師如此謙恭?頂撞老師、辱罵老師,甚至毆打老師的現象,又在多少學校不斷上演?當然,這裏面不乏老師的教育方法失誤,教育言辭激烈,但這就能夠成爲學生頂撞、辱罵、毆打老師的`理由嗎?學生的人格要尊重,教師的人格就可以漠視嗎?

唉,不說了,誰叫咱是老師呢!說不定有很多讀者看了我的這些感慨,還把所有的罪過都歸結到老師身上呢!哈哈,隨便吧,反正老師的地位已經夠低了,再多聽上幾聲叫罵也無所謂了!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7

“蓋餘之勤且艱若此。”合上課本,我反覆回味着剛讀完的《送東陽馬生序》,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在《送東陽馬生序》中,宋濂借自己幼時“勤且艱”的求學經歷來勸告馬生要好好讀書,不知道馬生看到這篇文章時,會是什麼樣的心情?也許和我的感受一樣,震撼且有受益匪淺吧。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在當今社會,像宋濂這樣抄書的精神,還有幾個人有呢?我們借到一本書,大多人只是翻一翻,囫圇吞棗,一目十行,尚未領悟其中的意思,便大呼讀完了,實際上,自己連這本書的皮毛都沒學到;只有少數人想留下這本書多多鑽研,最多隻會去複印,而根本不會自己去抄一遍,雖然書的內容沒變,但是,古人那種求學好學的抄書精神已經改變了。

我也是這大多數人之中的一個,平時,我總是不認真看書,以爲書中的知識沒有什麼大不了,可是,宋濂的故事讓我醒悟了。

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宋濂就是通過讀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書中的知識是無窮無盡的,難道我要讓這些知識白白溜走嗎?現在,我們都是生活在溫室裏的花朵,在爸爸媽媽給予的優越環境中成長。坐在明亮的檯燈下,不用因擔心沒有書讀而抄書,不用擔心沒有好的老師,不用在寒風中跑好幾十裏山路去求學……可是,我們卻把這些優越的學習條件當成了揮霍的資本,坐在明亮的教室裏卻不認真聽課;面前擺放着一本本飄着墨香的書卻不認真讀;做作業時總想一天拖一天……

比起宋濂,我們這些現代有着優越環境學習的學生是多麼慚愧呀!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8

前天學了《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後,我想了很多,作者餘濂是明初的散文家,他被譽爲”開國文臣之首”,可誰想到這樣一個偉人背後卻有那麼多的心酸事,年輕的他爲了求學,不惜在冬天雪地裏穿着破鞋去上門請教老師,爲了能學到知識他面對老師的責罵卻是“禮愈至,色愈恭”,滿腹經論讓他覺的自己很富有,他不與別的富家子弟比吃穿,只想多學知識,這是怎樣的一種境界啊!

而後文所說的“太學生”不是與現在的我們一樣嗎?從小出生在父母的呵護中,像一朵溫室之花,不用擔心衣,食,住,行,照理來說我們比宋廉幸運的多了,我們更應該好好讀書,有遠大的抱負,但像宋濂一樣能幹出一番事業的人又有多少呢?大多數的學生整天只和別人比吃,穿,對於自己的成績卻不消一顧,每逢考試都只想多抄幾道題目,卻不肯自己好好用功,可悲呀!父母養育了我們這麼多年,含辛路苦,只希望兒女都能成龍成鳳,出人頭地,可是反而弄巧成拙,這能怪誰,只能怪我們自己,光口頭說說長大想要一份好的工作,能出人頭地,可是做的卻與說的相反,天上不會掉下黃金的,一切只能靠我們自己。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