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教育的力量》讀後感(精選6篇)

本文已影響 3.27W人 

導語:“有效的教學能喚醒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啓幽閉的心智,放飛囚禁的情愫。”本站小編收集整理了《教育的力量》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教育的力量》讀後感(精選6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教育的力量》讀後感(精選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的力量》讀後感1

最近拜讀肖川的《教育的力量》這本書,猶如與老朋友娓娓交談,那麼親近、真切、理解,因爲有了朋友的理解,工作中的辛苦與勞累感覺是那麼值得,幸福感與成就感就會縈繞心頭,努力學習、追求上進自然也成爲我的一種願望。他在《想、思考、研究》一文中寫道:“遇到問題現在很多的人只會想一想,發表一點意見和個人看法,而不會思考。所以,那些意見和看法,往往經不起推敲,顯得膚淺,甚至似是而非。”

作爲教師的我,深知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提出問題、思考問題。但在教學過程中做法仍是膚淺。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想”,更要發展學生的思考策略和研究探索的意識與能力。教師要關注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而不僅僅是讓學生髮表意見,更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和獨立研究與探索的意識和能力。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是高品質的。作爲教師的我們,在備課、上課的過程中,很多時候也只是“想想”請保留此標記而已,由於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所以不能駕馭課堂,更不能做到遊刃有餘,從而造成課堂效果不滿意。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還是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深入思考和潛心研究,才能紮紮實實的上好每一節課,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

教師的學習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專家引領、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作爲教師,如果沒有向學之心,即使再高明的專家,恐怕也不能對其起到引領的作用,“我們可以把馬牽到河邊,卻不能按着馬的頭讓它飲水”。自我反思不是胡思亂想,而是有理論支撐的,高度自覺的對自己實踐的回顧與審思--這本身就是很好的學習過程,如果沒有一定的理論作爲基礎,自我反思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至於同伴互助,是一種相互切磋、相互勉勵和真誠分享。

作爲教師,教育探索並不一定要有研究課題,如果你真是爲了提高自己,爲了更好地勝任你的工作,爲了更好的成長,而不是因爲外在功利的誘惑,那麼,只要你願意,在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都可進行。它不需要高精尖的儀器與設備,它只需要一顆忠誠、明敏的心,只需要我們對那些視而不見、習以爲常的事物進行批判性的審視,對那些司空見慣、熟視無睹的事物用心去發現,只需我們不斷咀嚼、反覆琢磨、再三玩味。

  《教育的力量》讀後感2

再次拜讀肖川老師的《教育的力量》這本書,像再次聆聽智者談心。書的封面有這樣一段話:“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夠給無助的心靈帶來希望,稚嫩的雙手帶來力量,給矇昧的雙眼帶來清明,給孱弱的身軀帶來強健,給彎曲的脊樑帶來挺拔,給卑瑣的人們帶來自信”。多麼振奮人心的話語,這不正是我們教育者需要的強有力的理論支撐嗎?它像一盞明燈,爲我的教育導航。肖老師那靈動的文字在向我召喚,洗滌了我的大腦;那樸實的實例讓我心悅誠服,不斷改變着我的教學行爲;想想自己沒有規劃,懶於思考,整天穿梭、忙碌於繁瑣的事情,實在是慚愧。

《教育的力量》是一本隨筆集,正如肖川博士自己所說的,隨筆就在一個“隨”字:隨和,隨意,隨緣。但我卻要說,肖川博士的隨筆有別於一般人的隨筆,他的隨筆更具有思想性,思想在於他對教育教學的深刻思考中,思想在於他對新舊課程的透徹分析和詮釋中,思想在於他對完美教育的無比堅定的信念中。他的隨筆折射着一種靈性,時刻有靈感的火花在閃爍;他會讓你頭腦中那些深藏已久的言語一下子迸出來;“他的隨筆體現着一種對美的追求和趨從”,“或似淡雅的香茗,或勝陳年的烈酒。”的確,讀肖川的隨筆是一種享受,一種教育的享受。

《教育的力量》篇篇都是美文,篇篇都給人美的享受和心靈的震撼和啓迪。在《幸福的意蘊》一文中這樣描述:幸福的時候我們總是渴望向關愛我們的人們展示我們的心緒--那澄靜、清明、亮麗、鮮活的心緒。這時,自己感到有一種東西在心中悄然涌動,就像一個容器裏盛滿了液體,而容器裏卻有一個物體緩緩得膨脹,這液體便不有自主流溢出來,將幸福向外傳播。《幸福的意蘊》揭示:心靈是一份奇特的賬本,他只有收入沒有支出,因爲真誠的奉獻是不求回報的,然而他總是會得到豐厚的回報。生活像我們昭示:當我們用真誠的言論和行動去振奮別人的同時,同時也振奮了我們自己;當我們用廣博的愛心去溫暖別人時,也就溫暖了我們自己。幸福,不過是一種體驗。真正的幸福,使我們對自己充實、豐富、純潔、高尚的精神體驗。這便是幸福的意蘊。

他在《想、思考、研究》一文中寫道:“遇到問題現在很多的人只會想一想,發表一點意見和個人看法,而不會思考。所以,那些意見和看法,往往經不起推敲,顯得膚淺,甚至似是而非。”

面對新課程日趨深入的今天,肖川博士比絕大多數人都思考得深,思考得早,從他的文字中滲透着一種新的教育教學的思想和理念。他說的高考制度,是“‘全面的豐收’,導致全面的平庸。”說得真是精彩極了,“大考小考的排隊分等,使學校成爲造就敗者的場所,進而導致厭學和恐學,導致內心的畸變和人格的扭曲。”我們不得不思考,教育到底給了我們什麼,我們到底該如何教育呢?肖川博士又好的告訴我們“現代社會需要培養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廣博深厚的基礎文明的教養、具有某一領域的專門知識和技能、具有自由與責任的意識和能力。概括地說,就是有靈魂、有頭腦、有專長,能夠創造幸福生活和服務社羣的人。”他希望我們的教學是一種完美的教學,並且闡述了新課改下的學習方式,在我們學習新課程的同時,完全有必要好好的研讀一番,因爲“有效的教學能喚醒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啓幽閉的心智,放飛囚禁的情愫。”

  《教育的力量》讀後感3

首先,《教育的力量》讓我對教育有了更深的感悟。她讓我領悟到了我們所從事的工作--教育不同於任何製造業的活動,更不是一個操作流程。肖川先生告訴我們,教育是一個激盪心智,沐浴靈府,貞立人格,彰顯個性的活動,關注學生成長的教育一定包涵着愛,感恩,希望,探索,自由與自主。作爲一名教師,愛就是對學生的瞭解,尊重,責任,關懷和給予。缺乏瞭解,愛就是盲目的,當然也很膚淺;而沒有對學生的尊重,就沒有對學生的信任,愛就會演化爲支配和控制;同樣沒有對學生的責任、關懷和給予,我們對學生的愛就是蒼白的、無力的。在這裏,肖川先生對教育中的愛的詮釋是如此的精闢,深刻,真的讓我受益匪淺。此外,作爲一名教師,我們給予學生的還應該有感恩,有希望,讓我們的學生學會愛,學會憧憬未來,從而在學生心中發掘出向上生長的力量。我想,如果我們的教育若此,那必定是成功的教育,和諧的教育,更是人文的教育。而在今天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裏,我們還應該給予學生怎樣的時代精神,肖川先生也給了我很好的啓示,那就是探索、自主與自由、合作創新。探索,就意味着在我們的教學中,在我們給予學生的教育不是固步自封的,不因循守舊,不墨守成規;意味着我們對學生的教育不得過且過,而應追求卓越。而在我們的課堂上,探索就意味着我們應引導學生去不斷追求知識和能力上的一個又一個的挑戰,讓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引導我們的教學過程。讀罷肖川先生對探索的註解,我才真正理解了自己以前對教育語言的理解是多麼的膚淺!如果我們能引導我們的學生能在自己的學習過程中不斷探索,主動探索,那我們的教育必將會有質的飛躍,那將意味着學生自主、責任、合作創新精神的養成,意味着我們對奴性人格的摒棄,對專制性格的顛覆!這種教育境界不正是我們所應追求的嗎?

還有,在《教育的力量》的學習過程中,我也認識到作爲一名教師,我們應該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師。我們有自己的思想,才能使我們興趣廣泛,內心鮮活,纔會積極捕捉各種有意義的信息,使我們的交往更有品味,使我們的生活,特別是精神生活變得豐富,使我們從瑣屑、無聊的單調,平庸的生存境遇中擺脫出來。如此,我們的思想愈豐富,就愈容易變得豐富。這樣,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我們纔會潛移默化給學生精神的培養。纔會對學生的心靈豐富和精神充實有一種自覺而有自然的引領。有思想,使得我們不人云亦云,不簡單化,使得我們葆有自由意志和獨立人格。如果我們缺乏思想,缺乏對社會、人生和教育的理想與信念,那我們的教育也僅僅是停留在低層次的“教書育人”上,那我們的教育也僅僅是沒有靈魂的認知結果的堆積。所以,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我們應該會學習,會思考,讓教育充滿思想,讓思想充滿智慧,讓心靈充滿陽光,讓心靈盪漾在博大、豐富、深邃、光明、溫暖的思想中,讓思想去照亮我們不斷成長,不斷前行的路,那我們一定會在我們的教育人生中走的更加充實,更加幸福!

  《教育的力量》讀後感4

一本經典之作,讀的遍數越多,越能感覺它的意蘊深厚,越能獲得無盡的啓迪。遠到教育名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帕夫雷什中學》,盧梭的《愛彌兒》,葉聖陶先生的《葉聖陶教育名篇》,近到新一代教育專家鄭傑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朱永新的《享受與幸福》,肖川的《教育的力量》,無不是越讀越有滋味,越讀越感覺給自己的教育教學插上了羽翼。

肖川教授的《教育的力量》已經反覆讀了幾遍,其中很多篇目都給我眼下的教育教學以有力的指導,成爲了我教育教學實驗的動力。我也從肖川教授的《主體參與:自主學習的要義》一文中更加明確了爲什麼要指導學生質疑和賞析,從而更堅定了我沿着這條道路走下去的信心。

自主學習作爲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內在品質,讓學生實質性地參與教學過程,是其首要特徵。多少年來,我們一直倡導學生自主學習,但現實的課堂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學生對於教學過程的參與往往流於形式和表面,學生並未真正捲入到學習過程之中,從而使學習感受不到智力勞動的快樂,缺乏深厚的精神生活的背景和氛圍。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師對學生的不敢放手,課堂控制過度,學生沒有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正是基於要改變這一現狀,我們才堅定地要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放開手來,把課堂放給學生,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地成爲課堂的主人,讓他們去思考,去表達,從而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進而造就一代會自主學習之人。

儘管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是那麼不易,那麼辛苦,但看到孩子慢慢地學會了質疑,學會了欣賞,進而學會了多元化地理解文章,養成了對自己學習活動進行反思總結的習慣,那點辛苦早飛到了九霄雲外,留下的滿是無以言表的幸福和成就感。比如學生在學習《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時,就質疑出了很有價值的問題:"中華"爲什麼"不振"?除了課文中提到的中國公民被洋人的汽車軋死後,中國巡警不敢爲中國人撐腰,羣衆也是敢怒不敢言外,還有哪些方面能表現"中華不振"?而這些問題課文中都沒有現成的答案,可這些問題對於生活在現代中國的孩子來說也實在不好理解。這時,我並沒有告訴學生答案,而是請學生帶着這些問題去閱讀有關書籍,去上網查找資料,也就是請學生去自主學習。經過自己的努力,學生自己解決了問題,一方面比教師的講解有更深的感受,另一方面,也是我們着力要培養的,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學會了自主學習,體會到了自主學習的樂趣,感受到了智力勞動的快樂。同時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深刻了解了20世紀初期中國的社會現實,進而爲周恩來總理能在青年時代就樹立了"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理想,並且爲之奮鬥的一生產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肖川教授指出:一個自主發展的人有良好的學習策略和學習品質。當學生在我們的引導下掌握了良好的學習策略,進而激發起自己良好的學習品質,這不正是我們當老師的所期待的嗎?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造就自主發展之人,這是肖川教授《教育的力量》帶給我教育教學的力量。

  《教育的力量》讀後感5

這本書,我反覆閱讀了其中的一些文章,對我的幫助很大。比如:因爲今年我要撰寫市級數學課題《在小學數學領域逐步轉化學困生提高數學成績的分層探究》,我參考了李鎮西老師的《如何善待“後進生”》,教育專家李鎮西在此文中獨到的觀點,讓我腦洞大開,受益無窮。

書中提到:轉化後進生的.前提,是教師本人先“轉化”自己。“轉化”自己什麼呢?換一種兒童的眼光。是的,如果你換一種眼光,準確地說,是站在後進生的角度看他,你的心情也許會不一樣的。你不但會感到這些孩子可憐,而且可敬一一後進生長期堅持聽他聽不懂的課,他換來的是什麼呢?是老師的呵斥,是同學的嘲笑,是家長的打罵一一這就是我們號稱“以人爲本”的教育給他們的全部“饋贈”。

然而,面對呵斥,嘲笑和打罵,他們從來不氣餒,不喪氣,不悲觀絕望,第二天依然揹着書包來到學校走進課堂,而且還樂呵呵的,對老師還是有禮貌,對同學依然友好,回到家裏照舊叫“爸媽,我回來了”。這種良好的心理素質,你有嗎?我所教的班級裏曹胤晨和鄧佳俊就是這樣的學生。從一年級到五年級,我逐步地轉化他們,慢慢地他們也喜歡聽課了,上學期期末考試,鄧佳俊數學成績竟然上了六十分,曹胤晨同學也進步了不少。《教育的力量》爲廣大同行獻上了一份可供借鑑的行爲指導,同時也充分展示了“教育的力量”。

  《教育的力量》讀後感6

肖川先生說教育的道理,其實都是大道理、樸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話。譬如說,要尊重學生,身教重於言教,’成人’應該優先於’成材’,因材施教、長善救失等等。教育的道理,之所以都是些大道理,就因爲教育是關涉人心的工作,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皆然。"由此我想到,我們平時對學生日日提醒、教導的,正是經過了歲月的洗淘和一代又一代人社會歷史實踐的檢驗的道理,想到了孔子提出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恐怕在什麼時候都不會過時的。筆者強調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在我們思考教育問題的時候,多一點歷史的意識,少一點理智的虛妄,這樣我們就會對教育的理解當會更細緻、更深入。古老的智慧需要反覆的咀嚼,需要不斷的切已體察,不是簡單的誦記就可以得其真傳的。由此,想到我們對學生的日日提醒,也要自己先不斷咀嚼其真意,並且聯繫到實際生活情境中,並且帶着發展的眼光和辨正的態度去教導學生。

肖川先生提到教育即解放,他也提到,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啓蒙,而不是宣傳和灌輸;是平等對話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豐富認識,而不是統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極防範。讀了這段話,我有被提醒的感覺,似乎我就徘徊在探索,啓蒙,宣傳和灌輸間,徘徊在平等對話、自由交流和指示、命令之間;徘徊在豐富認識和統一思想,徘徊在尊重、信任和消極防範之間,似乎稍不留神,就會誤入非教育的歧途。我們應該把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帶入自己教育的範疇內,引領學生用自己的眼鏡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別,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讓學生永遠都充滿希望和自信。

書中提醒着我們,不能只習慣於樹立榜樣、宣傳榜樣、學習榜樣,要學會觀察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的"善端",我們該對別人多一份對人的信任和由衷的尊重,對待學生,特別是那些暫時還處於落後的學生,我們要給予他們更多的溫暖,讓他們多一份真誠的感動。肖川先生說:"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會有發現;有發現的地方,就會有美;有美的地方,就會有自由;有自由地方,就會有快樂!快樂應該成爲我們追求的重要目標。"

肖川先生的文章真是美文。喜也,怒也,哀也,樂也,無不體現着一種對美的追求和趨從。也許是平時所養成的一種職業習慣,我們已經看慣了也寫慣了那類扳起臉來說教的文章。讀完整本書,讓我感受到,對待教育,我們必須懷着一種神聖的使命感和責任心的情懷,教學生去如何去發現生活中的真誠、善良和魅力,教學生們用一顆真誠的心去融入社會、理解他人、關愛生命,在這個當前紛繁複雜的世界裏,我該時刻提醒自己的,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始終保持一種率真的勇氣和向善的本性,讓學生感受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