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苦惱契訶夫》讀後感(通用5篇)

本文已影響 1.23W人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苦惱契訶夫》讀後感(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苦惱契訶夫》讀後感(通用5篇)

  《苦惱》讀後感 篇1

讀了契柯夫的《苦惱》之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生活的悽慘。

《苦惱》講述的是馬車伕約納在一個冬夜的拉車生活。約納的兒子這個星期在醫院死去,他老人家早已失去老伴,現在孤苦伶仃,悲痛麻木。他接待了幾批乘客,路上幾次想向乘客苦訴自己的苦惱與悲痛,但得到的卻是乘客催趕的責罵,因爲人們嫌他心不在焉。夜深了,他回到大車店,但連餵馬的燕麥錢都沒賺到。黑暗,孤寂與悲痛又涌上心頭,天冷使他心更冷。他輕輕地撫摩着自己忠實的小母馬,把心裏話統統對它說了…… 馬車伕約納只是千萬生活在社會底層命運悲慘的人們中的一個。這些人貧窮,沒有依靠,生活悽慘。他們不能享受生活,每天爲了生計奔波。他們生活艱難,經常爲下一頓飯的着落犯愁。這些人全力爲生計勞動,心中的苦惱能向誰人傾訴呢?又有多少人真正瞭解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呢?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的是生活是我們常人難以想象的,而且他們比我們常人有更多的苦惱。

其實,不管在哪個社會,無論繁榮還是落後,都有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而且他們的命運都是同樣悲慘的。讀了《苦惱》以後,我想起了那些在街邊撿垃圾爲生的老人。這些老人衣衫襤褸,駝着背,揹着個沉重的大垃圾袋,夏天頂着烈日,冬天冒着寒風,終日在大街遊蕩。他們有時翻着髒兮兮的垃圾桶,找有沒有可賣錢的東西,有時尾隨着行人,撿他們扔下的易拉罐,包裝袋。這些老人可能是沒有子女的,也可能是失去子女的,也可能是被子女拋棄的,也可能是殘疾的,或者沒有多少學識的。他們沒有多少勞動力,所以只能過這種窮苦的生活,生活在社會最底層。還要遭人白眼和鄙視。他們長期生活壓抑,心中的苦惱向誰去述說?他們有人承受着失去子女的悲痛,有人承受着被子女拋棄的淒涼,有人承受着殘疾人的自卑,有人承受着“少壯不努力”的悔恨……這些人都把各自的苦惱憋在心裏,他們找不到人訴苦,也沒有時間去傷春悲秋,因爲慢下一步,下一頓飯又沒有着落了。

《苦惱》中馬車伕約納的生活固然悲慘,但並不是只有他一個人苦惱。

  《苦惱》讀後感 篇2

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一位在十九世紀裏受到殘酷剝削的車伕,他爲了維持生計,被迫早出晚歸,拉着他那匹瘦得只剩下骨頭的馬,在寒冷、昏暗的大街上穿行。

使我感受頗深的是一段車伕與車伕對罵的鏡頭,“你往哪裏闖,鬼東西!鬼把你支使到哪啊?靠右走!”文中的另一個車伕顯然是和文章的主人公一樣貧窮的,但他絲毫沒有對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對方感到同情,反而看到一點點小錯便破口大罵。也許,他們的心中的情感已經被賺錢吃飽的肚子的心態佔領了,人窮志短在這裏得到了體現。

另一個讓我有所感觸的是主人公有滿肚子的煩惱但沒有人肯聽他說。文章以《苦惱》爲題、,我想也是爲了突出這一點,無窮無盡的煩惱是貫穿全文的。一旦有人上了這位車伕的車,他就想與別人分享心中的苦惱。“我那個兒子……這個星期死了。”“多半是的了熱病吧……他在醫院了躺了三天就死了……這是上帝得旨意呦”雖然他不想把這個話題說得太沉重,但從話語上我們仍可以感到他悲傷的情懷。而他得到的迴應是什麼呢?“趕你的車吧,趕你的車吧……”“大家都要死的,得了,趕你的車吧”顯然,人們對他的敘述不以爲然,根本不想聽。你駕車,我給錢,我沒有興趣和你聊。這也折射出當時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冷淡,沒有情感,只有錢——儘管只是一點點。人的高貴、尊嚴,就被這一點點錢所埋沒了。

還有一個場景,不是關於車伕的,而是準備乘車的三位乘客正在爭論的場景。車,只有兩個位置,而人,卻有三個——必須有人站着。就爲此,三個人經過了長久的吵罵,變卦,責難之後才決定:讓一個駝子站着,因爲它最矮。然而按我們現在的邏輯,駝子屬於“老弱病殘”理應坐着。這足以表明,在這個黑暗的社會裏,剝削,不只是富人對窮人的專利,窮人和窮人之間也相互剝削,沒有剝削人的成本,怎麼辦?那就從日常生活的小方面欺負別人。

整篇文章充斥着苦惱這個主題,處處透露出一個貧窮車伕的苦惱,然而對於整個社會,對他人漠不關心,互相攻擊難道就是一個和諧的社會嗎?我想這應該是整個社會的苦惱。

  《苦惱》讀後感 篇3

《苦惱》寫於1886年,是契訶夫短篇小說中的代表作之一,曾被托爾斯泰列爲作者的“第一流作品”。當時,俄國正處於沙皇統治下的黑暗時代。由於七十年代興起的“民粹派”採取暗殺手段成功地刺殺了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卻未能推翻專制制度,亞歷山大三世即位後,變本加厲地鎮壓革命人民。革命者成批地被絞死和流放,知識分子中普遍出現絕望情緒。窒息的政治空氣使許多人變得麻木、冷漠,充滿庸俗習氣。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更是貧苦不堪。契訶夫目睹當時社會的黑暗和羣衆思想的麻木,以深廣的憂憤投入創作。他除了用諷刺的批判的筆觸寫下了大量揭露社會醜惡的作品外,還寫了不少同情受侮辱受損害的小人物形象,用以控訴造成小人物不幸命運的社會|黑暗。

作品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用一個街頭即景畫面,寫車伕姚納和他的小母馬。姚納被失去兒子的痛苦折磨得麻木了,小母馬也在默默地想心事,他們可憐地佇立在風雪之中,與周圍喧譁、熙攘的世界格格不入。第二部分從“姚納和他的小馬”到“就會嗚嗚地哭起來”。這部分是小說的主幹,主要寫姚納向人傾吐內心苦惱時的種種遭遇,它包括四個層次:第一層,他拉軍人到維堡區去,寫軍人對他的冷漠;第二層,他拉三個尋歡作樂的青年上巡警去,寫青年人根本不聽他的苦訴;第三層,他遇到看門人,想跟他攀談,可看門人指責了他;第四層,他和住處的小夥子訴說,小夥子卻矇頭睡着了,寫他遇到那麼多人,竟沒有一個人同情他。第三部分從“出去看看馬吧”到全文結束,描寫姚納只能向馬傾訴苦惱,馬成了他唯一可以得寬慰的動物。全篇作品以題記“我拿我的煩惱向誰去訴說”爲情節線索,依次寫出了姚納與馬各懷苦惱與心事,姚納向人訴說苦惱的連續失敗,向馬傾吐內心感情的成功。所有的情節內容都緊緊圍繞着姚納深懷苦惱傾訴苦惱的動機和行爲展開。首尾互相呼應並形成對照,首尾人與馬的關係又與中間部分人與人的關係構成對比,因此全文結構緊密、中心突出,又如行雲流水,渾然一體。

  《苦惱》讀後感 篇4

《苦惱》是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在1886年創作的一部短篇小說,曾被托爾斯泰列爲作者的“第一流作品”。小說講述了一個生活在俄國社會底層的車伕姚納的悲慘命運和苦惱孤寂的心態。姚納在兒子去世後,極度渴望向人傾訴。他先後遇到了軍人,三個青年,看門人和住處的小夥子,但卻沒有一個人同情他的遭遇,最後他只能一個人默默地向小母馬訴說心中的苦惱。

小說首先表現的是俄國社會底層小人物的苦惱和悲慘處境。正如題記所說“我拿我的苦惱向誰去訴說”,社會底層小人物不僅在物質生活上受壓迫,受剝削,而且精神上受奴役,受孤立,不得慰藉。軍人可以對他大發雷霆,青年們隨意肆意取笑他,揚言“給他一個脖兒拐”。同時,他的物質生活也很艱難。午飯前出來直到日色昏昏他還沒拉到一趟生意;拉車接客到深夜,竟連燕麥都買不起。他的悲慘遭遇同樣使他痛苦萬分,如同鯁骨在喉。相濡以沫的妻子早已亡故,傳承生命希望之火的兒子又病死了。車伕姚納物質生活的不幸,正是當時黑暗社會的寫照。不僅如此,對車伕姚納來說,最苦惱的還不是他的物質生活和現實境況,而是他的精神生活壓抑,苦悶,他心中的痛苦無處訴說,沒有人理解他,同情他。對他來說,精神上的痛苦和折磨比物質生活上的苦難更難以承受。作者寫出了他在物質和精神的.苦惱摧殘下的麻木的內心。他一動不動地任憑風雪的襲擊,他無心拒絕不公道的車價,他相信一切都是“上帝的意旨”。此外,在失去兒子之後,車伕姚納在苦惱中產生了對人生意義的困惑,對存在意義的不解。人的存在意義是人生哲學的一個重大命題。每個人在人生道路上都會遇見它,有的人視而不見,有的人苦苦追尋,有的人得到了答案,也有的人一無所獲。作爲一個車伕,姚納在人生意義的困惑中徘徊,但終於未能得到答案。最終,在萬般無奈下,姚納只能向與他相依爲命的小馬傾訴衷腸。

契訶夫的《苦惱》與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表現了底層人民的悲慘生活與精神上的麻木,具有現實主義的典型特徵。能帶給我們很多啓發與思考。

  《苦惱》讀後感 篇5

在契訶夫的小說中,也經常流露出淡淡的苦味。

讀完了《苦惱》,不經意地想到了立交橋下的衣着不整、穿戴破爛、臉面骯髒的神經病,街頭的賣菜人和那些孤寡老人。

看到他們總讓人心酸。

和他們一樣,《苦惱》的主人公馬車伕堯納.波達波夫也屬於這一類的孤寡人。他兒子死了,不明不白就死了。白髮人送黑髮人是最大的痛苦。所以他有一肚子的話,一肚子的苦惱全都憋在心裏,可是沒人願意聽他傾訴,都不想放下手頭的雜事,於是堯納十分苦惱。確實,當你憋着一肚子事卻沒有傾訴對象時,是最難受的。

堯納駕車時,乘客不理他甚至譏笑他,而他卻全然不在意----因爲他的苦惱已脹滿了他的腦子。他回馬車大店時,同行們也不理他,都一心一意地睡覺,他只有餵馬時,把心中的苦惱、煩心事全部說了出來。馬像是聽懂了似的,十分專心的樣子,看着主人,把鼻息噴到主人手上。

這是個十分傷人心的故事,看過後彷彿自己也十分苦惱,好像自己也是馬車伕堯納,心中也十分憋得慌,總想說點什麼。那時,就體會到了那一種感受。讓人不想、不敢再看下去了,於是趕緊合上書,想擺脫這種感受,因爲你知道,它本不該讓你來承受的。但你很快發現,他已印在你的腦裏了。我想這就是“剪不斷,理還亂”的最好解釋吧!

實在憋不住了,就講給別人聽吧!讓他也幫你分擔些憂愁,讓他也領略一下契訶夫的精妙文筆吧!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