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雷米的《心理罪》讀後感

本文已影響 1.85W人 

【文章導讀】《心理罪》這部作品讓我們洞悉嫉妒有如毒蛇一般,一旦被它纏繞就會變得無比邪惡無比兇殘。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心理罪》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雷米的《心理罪》讀後感

  【篇一】《心理罪》讀後感

作爲一本以心理學爲主線的暢銷書,《心理罪:畫像》在人物刻畫、情節安排與情景設定等三個方面很吸引人。法學研究生方木通過自己在心理學畫像方面的天賦和才能,幫助警方破獲了連環殺人案。同時,在大學期間,自己宿舍出現的兇殺案,自己初戀女友,都給方木留下了嚴重的心理創傷。這兩條線的交叉使得這本小說呈現出了一種深度。

這本以心理學作爲破案基礎的犯罪小說體現出了心理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即通過人物的某種行爲反映人物的心理狀況,進而刻畫出人物的生理特徵,更進而揭露出人的生活狀態。在很多情況下,心理學通常會被認作是研究人的精神和心理狀態,而心理分析則也被認爲是對心理引發原因的探索。不過,在這本小說中,方木利用心理分析的方式,結合在現場發現的各種線索以及受害人的背景,研究罪犯實施犯罪行爲背後的動機。在犯罪明顯在模仿國外知名案件後,從這些案件的細節之中找出罪犯的性格特點、行事風格以及動機。這其中,也有對受害者之一,也是方木的同學孟凡貴的心理刻畫,甚至花了很濃的筆墨描繪他的心理變化過程。

不過,正如這本小說透露的,心理畫像畫的不只是人的像,而是一種人生。心理活動是一面凸鏡,一個人的所有行爲活動都會在這面變形鏡中有映射。人生在這面凸鏡裏,映射的效果不是直線的,而是折射的。一個細微的心理變化都有可能得到放大,放大到不曾想象的程度,導致難以置信的結果。

以孟凡哲爲例,他對於點名的恐懼感來源於單親家庭的成長經歷,受母親對老鼠的恐懼的影響,同時又在接受心理治療時受到孫普的刻意誘導。從一個貌似很簡單的對點名的恐懼心理爲起點,讀者看到了孟凡哲在之後的生活行爲上的變化(養貓),擴大到了這種日常行爲背後的誘因(以克服老鼠所帶來恐懼感)以及這種心理變化造成的後果(受到孫普的誘導而變成殺人嫌疑犯)。

從以上的心理案例還可以看出,弗羅伊德以來的心理分析不只是侷限於人的潛意識、自我和超我一類的心理活動,還可以演變成一種對人生的探索方式。人的外在行爲有可能只是人的一生所有心理累積的一個出口;生活中的細微動作都有可能映射出在此之前某一個事件烙在心理成長的印。這個印反過來又會在未來某一個時刻體現在某一個細節動作之中。因此,可以這麼說,人的所有行爲都是可分析的,可追溯的,甚至可塑造的。

  【篇二】《心理罪》讀後感

長期以來,我都很難給雷米的《心理罪》一個準確的定位。它毫無疑問是一部類型化的小說。懸疑?驚悚?推理?恐怖?似乎每一種元素都在《心理罪》中得到了體現,而又很難將其簡單劃歸入某一種類型。雷米自己給作品的定位是:犯罪小說。說實話,我對是否接受這種定位猶疑不決,因爲,《心理罪》實在是太特別了。

作爲一個恐怖文學社區的首席版主,我可以負責任地說我已經看過了太多的恐怖文學作品。從韓日式的無處不在的心理驚悚,到歐美式的血肉橫飛的感官刺激。審美會疲勞,恐怖同樣也會疲勞。在已經難有作品引起我的閱讀興趣的時候,雷米的《心理罪》讓我的精神爲之一振。

我得承認我被嚇到了。整個閱讀過程是一個白天和一個夜晚,即時在9月,我仍然能感覺到背後襲來的陣陣涼氣。那不是某種虛無飄渺的超自然力量,而是一種真實,殘酷到你無法想象,難以接受。

在我幾十年的人生歷程中,雖然不能說一帆風順,但是也算波瀾不驚。我一直以爲所謂罪惡只會出現在電視劇中、法制節目中,而永遠不會降臨在我的左右。而《心理罪》讓我感受到身臨其境般的詭異旅程。毫無疑問,雷米是一個優秀的講述者,看似波瀾不驚,平淡冷靜的娓娓道來,卻讓我們在關注文字的同時,悄悄睜開了另一雙眼睛。是的,我們就在現場,我們目睹了罪惡,我們甚至聞到了空氣中淡淡的血腥味。不止一個讀者感慨看《心理罪》的過程好似觀賞一部情節跌宕起伏的電影。他讓我們在合上這本書的同時才感到額頭上已經是冷汗涔涔。大概因爲雷米所從事的特殊職業的原因,他對刑事偵查活動進行了近乎於教科書般準確無誤的描寫。這就使得本來就極具寫實性的《心理罪》宛如一篇結案報告一般令人震撼。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