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小團圓》讀後感大綱

本文已影響 3.75W人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團圓》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團圓》讀後感

《小團圓》讀後感1

一本張愛玲的自傳。從兒時到青年,主要講述了她成長中的親人與兩段感情。

中的主人公叫幾莉。那個被人唾棄漢奸叫邵之雍。

看完了心情有點怪異,說不出是沉重還是糾結。

沉重是因爲作爲旁觀者看到一代才女的半個人生過得太不如意的一幕幕。。。

糾結是因爲所有的一切也都是她自己的選擇,有因自有果。可是世間沒有如果。。。。

看完了我有着太多的不理解:

不理解她對親人的冷漠,竟然賣掉了她母親臨走時留給她的一副翡翠耳環,並不是因爲缺錢,而是不想再想起她的母親和弟弟,因爲難受。這完全和現在的睹物思人的情感有着很大區別。也許是我生活得太幸福了,無法去感受她那時的心裏吧。。。

不理解她明知邵之雍和別的女人有染,卻還依然在自己的世界裏等他。不理解邵之雍竟能夠坦然的把小康小姐的照片拿給她看。不理解她看後也絲毫沒有什麼態度,不像別的太太一樣撕得粉碎,還可以微笑的還給他。。。卻在自己的世界裏去猜測他和別人的總總。。。。

這本小說在發表之前,張愛玲的人生經歷一直是一個迷,但是看後卻希望這一世都不是真的。這樣的一生怎麼會寫出那些讓人回味無窮的小說呢,甚至還有很多被改編成電影,話劇和電視劇。我沒看過她寫的小說,但是看過電視劇版的《半生緣》。是演員太美了嗎?還是什麼,讓我總覺得是很好的,雖然結局有點悲。。。。

自傳與小說的區別就是,小說可以憑藉作者的構思可以悲,可以喜。如果不滿意還可以進行無數次的修改。而自傳太真實。沒有小說的浪漫,也沒有小說的連貫思路。

就像讀張愛玲的這本《小團圓》,因爲由太多的真實故事組成。有些故事因爲相差有段時間,或是講起某段故事又回想起曾經的事來,又要記上一筆,所以看得有點亂。看完某個段落後要仔細算一下時間,是哪個時期的事。一句話裏有兩個“他”或“她”我有時都無法去肯定指的究竟是誰。這裏應該是我的理解能力太差了的緣故。

總之我很難把張愛玲的成就和她這一生劃上等號。他的成就太完美,甚至完美到天堂裏,但是他的一生卻太低沉,太無奈,甚至低到地獄裏。這裏的地獄不是罪惡,而是痛苦。。。。。。

《小團圓》讀後感2

《小團圓》剛出版的時候,珊媽本想着一睹爲快,不料書評很快出來,言道此書無情地自揭了張愛和家人的真實面目,徹底顛覆了他們在張迷心中的形象;又云此書囉嗦且晦澀,好似一個老婦人的自言自語。於是身爲張迷的珊媽躊躇了,生怕偶像從此倒掉,一直就忍着沒買書。可是張愛早就說過,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蝨子,她對自己辣手無情,粉絲們倒怕了不成?

買來,然後一口氣看完。果然文筆老辣,句句嘲諷,是張愛的風格,基本可以當作自傳來看。到底是張愛玲,從不肯對自己塗脂抹粉,對過往人生只是冷眼旁觀,細細描模不像胡蘭成的《今生今世》,把自己誇得天花亂墜,即便逃避追捕的狼狽,也可以描繪成是鳳凰涅磐。只是不懂,爲何張愛要花那麼大的篇幅來講述在香港的學生時代,而且,事無鉅細,絮絮叨叨。不過,天才就是天才,連幾十年前的生活都可以記得那麼清清楚楚, 天生就是作家的料。珊媽自己,就連當年讀書時暗戀過的帥哥也已面目模糊,更別提閒雜人等的言行舉止了。大約是因爲珊媽自己還不夠老的緣故,聽說到很老了之後,會越來越記得年代久遠的事情,剛剛發生在眼前的,反而想不起來。

反差最大的,應該是走下“神壇”的蕊秋(對應張母)和楚娣(姑姑),本來這兩個人被描繪成張愛世界裏的陽光,彷彿是那個時代新女性的代言人,結果《小團圓》一出,她倆摩登洋派獨立自強的形象轟然倒塌,乃至有人說,娜拉出走後,一樣毫無出路。其他人物,包括邵之雍(對應胡蘭成)、乃德(張父)、九林(弟弟)、翠華(繼母),基本和原來的形象相符。之前並不知道原來還有“燕山”這號人物的存在,聽說有好些八卦的人追問燕山的原型桑弧,有沒有愛過張愛玲,到底有沒有。其實他不過只是張愛生命中的匆匆過客,如此而已,何必苦苦追問。

愛上胡蘭成,似乎是張爲人詬病的人生污點。看罷《小團圓》,不禁嘆息,胡蘭成是漢奸、濫情沒錯,可他真的是張愛玲的那杯茶。他有才情,能懂她,欣賞她,呵護她,這些都讓她覺得溫暖,讓她情難自己。“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裏,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是沒法子的事情。她那樣聰明的人,遇到他,也只有繳械投降,低到塵埃裏去。愛上就愛上了,那裏顧得上他是漢奸,即使他被通緝,她也要千難萬險地跑去看他,以慰相思。到後來發現遇人不淑,決定慧劍斬情絲時,她顯出了英雄本色,做得進退有度,有情有義,卻絕不拖泥帶水。拿得起放得下,祖師奶奶就是這樣子令今日的小資們折服的,換作別人,要麼在胡落難時見棄,要麼在發現對方另結新歡時驚慌失措,怨天尤人,斷斷沒有張的這份風骨。所以,每次看到有人說文壇女青被情場老手騙了,珊媽都要訕笑,他從來都不肯騙她,她也只肯忠於自己的內心。這幕愛情大戲,她決定了開幕和閉幕,她投入過,她離開了,無需別人替她委屈。

張愛玲不喜歡政治,所以她會愛上漢奸。可她是個敏感的人,時時冷眼旁觀這周遭的一切,一旦察覺到國內的氣氛不對頭,就能下定決心離開,這大概很多人都做不到。批評過她的傅雷後來自殺了,比肩齊名的蘇青和丁玲都坐了N多年的牢,桑弧也被打-倒,萬馬齊喑了,對比這些人物的悲慘境遇,張愛玲在美國的境遇簡直好太多了。這個先見之明,又成爲張迷們崇拜偶像的原因。

她是個忠於自己的,敏感的、善良的、才華橫溢的人。

《小團圓》讀後感3

讀蕭紅的《呼蘭河轉》,寒冷,悲愴,寂寞,蒼涼,還有那裏面些透出來的善良溫暖撲面而來,這些裏面的人物似乎都在經受着那個愚鈍的世間折磨着的,可是當他們也正處在其中的時候,就是冷漠着了,就是殘酷着了,還哪裏能有那一點點的憐憫,也不至叫這個世間將人的性命吞噬而去的。

《呼蘭河轉》裏的小團圓媳婦,剛剛被接到胡家的時候,臉龐是黑黑的,眼睛是笑笑的,可是不久,這麼鮮亮的12歲的小人就死去了。她是被婆婆毒打而死的,她是被這個社會折磨而死的。

“那小團圓媳婦剛來的時候,做婆婆的打了一隻飯碗,也抓過來把小團圓媳婦打一頓。她丟了一根針也抓過來把小團圓媳婦打一頓。她跌了一個筋斗,把單褲膝蓋的地方跌了一個洞,她也抓過來把小團圓媳婦打一頓。總之,她一不順心,她就覺得她的手就想要打人。她打誰呢?誰能夠讓她打呢?於是就輪到小團圓媳婦了。有孃的,她不能夠打。她自己的兒子也捨不得打。打貓,她怕把貓打丟了。打狗,她怕把狗打跑了。打豬,怕豬掉了斤兩。打雞,怕雞不下蛋。惟獨打這小團圓媳婦是一點毛病沒有,她又跑不掉,她又不能丟了......”

終於打得小團圓媳婦病了。她做夢夢見婆婆又在打她了,或者用梢子繩把她吊在房樑上了,或是夢見婆婆用烙鐵烙她的腳心,或是夢見婆婆用針刺她的手指尖。一夢到這裏,她就大哭大叫,而且嚷着她要“回家”。

人們於是傳着說這孩子身上一定有鬼呢。

於是人們想着各式的辦法驅逐這鬼。

求偏方,跳大神,洗澡澡......

似乎一切能救那小小可憐性命的招法都使用盡了的了。

人們把大缸裏的開水燒滾了,要給小團圓媳婦當衆脫了衣服洗澡。小團圓媳婦被燙得昏死過去,活過來又被按到開水裏,昏死過去就又想辦法救活她。連續這樣洗了三次。

人們以爲着自己是善心的,在這個孩子昏死的時候想着各種的方法去救她活過來,活過來就又想着看她再一次被按進開水裏的掙扎和昏死。人們原是怕她死了的。可是又在催促着她的死呢。

小團圓媳婦最終還是死了。黑忽忽笑呵呵的樣子終於消失了,人們似乎都在遺憾的失望着什麼。

是什麼呢?

《小團圓》讀後感4

在我的腦海中,張愛玲一直是站在那裏,持一個瀟灑而蒼涼的手勢,淡淡的看着那個十里洋場般華美的上海。

《小團圓》一書是張愛玲的自畫像,書中的人、事、物、景都是她生命中所經歷的種種,從創作主體心態的角度來看,張愛玲早年的身世影響了其人格心理的發展,進而影響到她對外部世界的感受和體驗。曾有女學者趙園評價張愛玲的創作風格:“張愛玲的藝術才能,使她在諸種矛盾的藝術因素間,找到並組成了她所需要的那一種和諧、統一。這裏最基本也最足構成“特色”的,是舊小說情調和現代趣味的統一。”在這本書中,主人公的成長環境,其母親的對其創作風格影響深遠,從而形成了中國舊小說與西方現代小說的不同情調的融合。十里洋場的繁華與浮誇,在張愛玲的小說中,被完美的融合進東方舊世紀的生活習慣當中,或許有人認爲張愛玲的小說未必寫的動人,但是卻是寫的最適宜的。

張愛玲的小說中金錢、婚姻、性愛是很重要的話題,在小團圓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其父揮霍致使家業破敗,生活日益變得苦難,而母親和父親之間結束的婚姻也使得張愛玲對婚姻產生了懷疑。在社會中人性的缺失使作者備受煎熬,而人性當中的虛僞和殘忍也在其小說中得到了反映。張愛玲以敏銳的目光審視着現實,選擇兩性關係作爲切入點,講述着大都市裏的小市民戀愛與婚姻的故事,冷冷地告訴人們:人間無愛,至多隻有一層溫情的面紗。她筆下的女性是爲了“謀生”而“成家”的女人,而非追求自我價值的強者和天真爛漫的情種。

正如很多人所言,《小團圓》中的張愛玲像一位洞悟人生而又難以接近的“巫女”,以冷峭、陰鬱甚至有些刻薄惡毒的眼光注視着社會與人生,揭示了人性陰暗的一角。

《小團圓》讀後感5

晚上躺在牀上,腦海裏面突然冒出一句話:但凡喜歡張愛玲作品的人,他的內心都住着一個張愛玲式的靈魂。

張愛玲居然稱呼自己的母親二嬸,也就只一個稱呼就讓人心裏生出無限的陌生來。我小時候被父母管教的比較嚴格,有些拘謹,遇到陌生人一開口就將紅色塗滿臉,一直畫到脖子。高中的時候開始住校,期間也在自己的親戚家住過一段,我是個不喜歡將自己想法說出來的人,有了這樣的經歷,就更加的內向起來,總有一顆魂靈被深深的囚禁在內心。此後,回家的次數也少了,慢慢的和自己的至親也有了生疏感。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和母親逛街,看中了一件衣服,心中很是喜歡,眼神也表現的很強烈,但是母親對於衣服的樣式和價格還有些不滿足,我也只有悻悻的放棄了,嘴裏面淡淡的說:我不要了。臉上雖然有些不樂意,但是卻儘量的遮掩起來,不讓自己看起來是賭氣才這樣說的。慢慢的就將別人的眼色和態度放在了首位,總覺得自己是哪個需要低眉順眼的人。大學的時候,自己開始全面掌握自己的財政,在錢上是從來沒有打算的,總是一塌糊塗,在看到存摺上全部是了零後才知道自己的拮据。但自己也從不主動的向家裏面要錢,總是父母在電話裏面問起,我才囁嚅的說出:那就給我郵寄些吧。向同學借錢更是少的可憐,都不好意思開口,似乎世界上孤單單的就我一個。

我確實有些敏感,有時候敏感的讓自己都生出討厭來。沒有了生猛的氣息,總是低眉順眼的,搞得滿腹都是牢騷,卻又不能聲張起來,最後傷害的還是自己,卻也只能躲在角落裏面獨自舔舐。

看着張愛玲的作品,尤其是小團圓,似乎那個九莉的身體裏面囚禁着無數個張愛玲式的靈魂,我也是其中的一個,那過馬路時渴求被母親拉起的小手,張在空中,白嫩的,很是刺眼。中國人就是那麼含蓄的羞於表達自己的愛,你是,我是,所以大家只能蒼白的活着。

看着張愛玲的小團圓,尤其是她童年和姑母同居的生活,就讓我有些感同身受,雖然沒有她那樣的楚憐,但總讓自己在夢中有坐船的感覺,熱辣辣的光在湖面上晃個不停,沒有什麼着落感,就是空空的浮在哪裏。

《小團圓》讀後感6

若是從未,亦或是很少讀張愛玲文章的人,乍讀《小團圓》,難免會覺得混亂,不知所云;若是張愛玲的資深讀者,會覺得《小團圓》所講述的一個個故事,所使用的一段段語言,甚至書中的修辭,都是曾經在她的其他文章中出現過的,正如她自己所說的,是在“炒冷飯”,再好的語言,氾濫之後也味同嚼蠟了。

所以很多人並不看好《小團圓》的文學價值。此書,對於不少的人,只是瞭解——或者說窺探——張愛玲這位奇女子的傳奇人生的一個途徑。

《同學少年都不賤》之前的,張女士的小說及散文,我都看了不下二三十遍了,若說爲了欣賞學習張女士的文章,其實不差這本。所以在20xx年初制定的全年計劃中,根本沒有把《小團圓》算在其中。買《小團圓》,只因爲春節脫離了寶博的監督,購書癖發作了。然後抱着既買之則讀之的態度,在接下來的幾天裏,開始了第一次閱讀。

書名爲何是《小團圓》?指的是誰與誰的團圓?有人認爲,書中的九莉與邵之雍的短暫愛情是九莉孤獨生命中難得的團圓,故名《小團圓》。我不以爲然。全書283頁,邵之雍在142頁纔出場,260頁之後基本上消失。況142頁至260頁之間,還有很多其他的重要事情穿插其中,九莉與邵之雍關係的描寫,可能只佔全書的1/3,如何撐得起一部大約十八萬字的小說?

當然,考慮到張愛玲或許原計劃將《小團圓》寫成中篇小說(張女士頗擅長寫中篇),最初,全文有可能都是圍繞九莉與邵之雍的愛情展開的。但是隨着增刪,隨着字數越來越多,《小團圓》已經偏離了張愛玲起先計劃的道路而講述了九莉三十年的人生,在這其中,邵之雍只是一個很重要的過客而非主角。所以,“小團圓”指的並不是九莉與邵之雍的團圓,至少,無法達到這樣的目的。

團圓的,並不是九莉與邵之雍,而是張愛玲的人生中出現的人、事,張愛玲以前的文章中出現過的人、事、表現手法,在這本書中實現了團圓。換言之,《小團圓》是張愛玲對自己的人生及自己的舊作的總結、思考和揭露。

每個人的心裏都有那樣幾塊地方,就像是舊傷口,不敢碰不能碰,卻又終生難忘。偏寫文章的人都有過這樣的衝動,要把人生中最見不得光的最不爲所知的東西寫出來,要把結痂的傷口再次撕開。因爲壓抑的感覺往往更痛。只是寫出來,卻無法讓人看,因爲那像是自己最卑劣的隱私,決不能讓人抓在手裏,再傷害自己一次。怎麼辦?只有一次又一次修改,改到面目全非,甚至語句不通。如果《小團圓》讓你覺得生澀,原因便基於此。

所以整本書看來,《小團圓》的文學價值並沒有張女士早期幾部作品那麼高。但是,若是逐字讀去,恍惚間就好像自己變成了九莉,舊傷口一條條崩裂。等待着,心情慘淡,就像大考的早晨……

《小團圓》讀後感7

男人大凡曾被一個女人愛過,他一輩子都會神經兮兮的認爲這女子會或多或少的想着他,這是男人普遍的虛幻,也是男人普遍的自戀。這一點若看不透,上則不能安排好自己的戀愛婚姻,弄的絲絲連連當斷不斷;下則很難心甘情願心平氣和的讀完《小團圓》。

上週從淺淺那裏借來《小團圓》,入夜挑燈夜讀,第一章竟致昏昏欲睡——人名太多。這是讀張愛玲從來沒有的經歷。前日半夜與人慪氣,打了一通電話給朋友訴苦,掛掉後餘氣未消,睡意全無,又捧起《小團圓》,從第二章始入佳境,看到不敢不睡覺爲止。今天早上又看了兩個多小時,一氣讀完。

說是小團圓,其實真夠團圓的,張愛玲從前小說散文以及她生命中的各色*人物一齊到場,好不熱鬧。說這是小說,不過是換了名字的回憶錄罷了。不必熟讀她作品和深諳她八卦的人,都能知道比比是炎櫻,邵之雍是胡蘭成,文姬是蘇青,燕山是桑弧,荀樺是柯靈等等。因爲這些事情,都已經被他們講過一遍了。這就是讀本書極爲有趣的體驗,不同的人講同樣的故事,更不必說嚴浩那種兩重改編之後的電影《滾滾紅塵》了。

比如文姬問邵之雍有沒有性*病的話,蘇青的《續結婚十年》裏早已寫過。想必張愛玲也是讀過的,所以也不憚拿來坐實這件事情吧。而桑弧與她的往事,我從前聽到的倒都是溫存有加,這次翻看,可知張愛玲並不喜歡他,而且,我覺得桑弧也是個自作多情的人。不過這些人與事,在她是記憶的邊角料,在我是雞毛蒜皮。我想看的,是《今生今世》的另一面證詞。

《小團圓》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發現她一輩子無非記得兩件事情:童年時光與一場有始有終的.愛情。而且,前者能決定後者的模樣。

什麼“要銷燬的遺稿”,什麼“自爆私生活”,統統都是炒作。這不過是一個女人晚年平白素淡,且略帶意識流的回憶錄。本來,《小團圓》的大部分篇幅並非寫愛情,而是寫童年。恐怕大多數讀者都不怎麼注意到她對童年的種種記憶吧,然而這卻是我最感動的地方。

她真是個內向的人,想得又比旁人多,童年的時候,她不過是各色*成*人褲腳邊不被注意的小生靈。她的感受極少被長輩理解與尊重,這種隔膜又不是總因爲年齡——她就是這樣一個怪姑娘,像我下午偷學的一句方言“癡囡囡”(某人看到不許笑)。即便是這般一想起來就疙疙瘩瘩的童年,在她的筆下其實卻極富溫存。人只要年齡一大,想起童年來都會酸酸的,倒不全是爲了無憂無慮,而是曾經的一個世界消失了,空留下飄忽的記憶和感覺。張愛玲寫小說,取材絕大都是童年聽聞和親見的家事,現在看來,她一輩子也沒有走出這些往事。

事實上,我們也是如此吧,《小團圓》的大部分內容都給了童年,這是張愛玲的《追憶似水年華》。

另一件事情,就是她與胡蘭成的情事,這是一件說不清的事,既然說不清,那就只揀一樣來說吧。胡蘭成寫好《今生今世》,是工工整整謄了寄給她的。我能想象,張愛玲讀完之後,一定是好氣又好笑,當然也很悵然有感的。自從當年張愛玲寄給他那張“我已經不再喜歡你了,你亦早已不再喜歡我了”的便條開始,張愛玲真的就不再喜歡他了。可他偏要寫出來,抖出來,顯出來,唯恐天下人不知道他胡蘭成身爲一介寒士兼漢奸,曾經和一代才女兼閨秀張愛玲戀愛過,不僅戀愛過,還把人家甩了。這樣的人,縱然是真的餘溫尚存,半夜想一下也都會往事不勝寒吧。

《今生今世》我當然愛不釋手,愛的是那種虛僞的開出花來的文字,能把齷齪的事情也寫的溫文爾雅。是的,溫文爾雅的男人如胡蘭成,尤其喜歡跟其他的女人講述自己的又華麗又幹淨的情史;粗獷一點的男人如我認識的不少人,則是喜歡跟其他人講自己睡過多少身材相貌不一得女子。這其實是一樣的,一樣的不自信和一樣的自戀。當然,這是男人通病,他今天不主動講,明天被動着也會說出來。

倒是《小團圓》裏,把這件事情說的非常清楚,確切的說,是區分的非常清楚——當年我是愛過你的,但後來真的不愛了,前後不過幾年工夫。你不必在《今生今世》裏,把我前面對你的愛蒙在後面的不愛上,讓讀者非得透過這層愛的面紗去看我們的分手,這是你的不對,我張愛玲還不至於和你撕破臉皮的說我不愛你,但你也犯不着這樣子來寫我們。我愛你的時候,就是我摘下眼鏡來被你吻的時候(在某個小說裏,張愛玲早寫過,但凡在人前摘眼鏡,總有種脫掉衣服的感覺。),但後來我真的不愛了,真的真的真的。我們本不是恭王府戲臺子上的大團圓,郎才女貌洋洋灑灑,鮮花着錦烈火烹油;我們不過是《小團圓》第九章裏寫的那場鄉下祠堂裏的社戲,“一個個都這麼難看的”,好容易有個漂亮的戲子出臺,可惜偏不是我。這樣齷齪的平生,灰頭土臉,煙塵滿面,怎能跟戲文裏的大團圓結局相比?你我能如隔世之人一般活到老已經夠團圓了,不是嗎?

讀《小團圓》到最後,看到這段話:“她再看到之雍的著作,不欣賞了。是他從鄉下來的長信中開始覺察的一種怪腔,她一看見‘亦是好的’就要笑。”這是書中最直接的宣佈,張愛玲不懂撒謊,更不懂雲山霧罩的去把抹布變成綾羅綢緞。當一個女人開始還錢給舊情人的時候,他竟然連金錢的這層另類含義還讀不懂嗎?所以這句的確是她的真心話。

《小團圓》寫出了什麼新東西嗎?我覺得沒有,因爲我一直就是這樣來看他倆的。我曾在一篇談論《羅丹的情人》的影評中順帶着說過這樣的話:“張愛玲聰明,自己仁至義盡,早早放手,一輩子也就過來了。至於是悲是喜,外人不足道也。”(這評論可能會發在近期《看電影》上嘿嘿)當時《小團圓》還沒出版,自然是“外人不足道也”,如今出版了,我當然可以說,“古之人不餘欺也”了。

最後,我還想說,畢竟是張愛玲,行文之中,仍是常常可見那些細膩的描寫與抒懷。雖然靈氣幾近全無,雖然與過去作品中的細膩之處常常重複(比如第273頁她又說漂亮的男人經不起慣),但我還是時時被打動的。

最後的最後,雖然我說了那麼多男人的壞話,但是我得承認,這就是男人,賈寶玉和西門慶的區別不過是未成年和成年後。粗糙是男人的底色*,一如溫婉是女人的質地。如果一個男子不好色*不吃醋不是登徒子,那麼他才一定是個真正無情的人。

《小團圓》讀後感8

以前時代的事情,漸化作一卷電影膠片,橋段;一張老照片,黑白;一段別人看的故事,不明。漸漸落了微塵,泛了昏黃。皆那麼無言,卻是僅有的痕跡,讓這世界記得。張愛玲便是這樣,她生前寫了太多經典,而我今天要說的,卻是她逝後才面世的作品,《小團圓》。

那是張愛玲最爲神祕的作品,她一度欲銷燬。《小團圓》是篇近似於自傳體的小說。張愛玲的魅力在於,文字到她的筆下,才真正有了生命,直鑽進你心裏去。她的言辭無比精緻,一貫嘲諷的細膩工筆。我是“張迷”,迷戀她的文字,迷戀閱讀她文字時的感覺。她的文字仿若附着魔力,有讓人愛上她寫的故事,她這個人的慾望。她寫文字像蜘蛛編織它的網,讓人漸漸墜進去,陷下去不上來也寧願。十里洋場,她穿着另類時髦,古裝短襖旗袍,上海灘,她是最濃郁的一道沉香。胡蘭成,只能說他毀了張愛玲這個人,卻成就了“張愛玲”這個名字,這個作家。儘管張愛玲的一生過得悲涼而憂傷,可我想,她的心是充實的,畢竟,她來過了,有太多東西能夠證明她來過已足夠。她,空白地來到這世上,空白地離開這世上,卻填補了世上的空白。

在09年的4月《小團圓》才漸漸浮現在我們面前,讓人有點兒神祕有點兒興奮,《小團圓》的女主角——九莉,她是張愛玲本身的寫照,九莉具備特殊的文采,因此吸引了之雍,一如張愛玲因文章吸引了胡蘭成一樣,正如他們的初相遇呵。盛九莉和邵之雍的故事原是她張愛玲自己和胡蘭成的故事,但讀起來,卻不像看張愛玲和胡蘭成的經歷那般強烈和憂怨,張愛玲的敘述給我感覺有些淡,是無奈後的釋然?還是徹底的心灰意冷?她像寫別人的故事給自己看一般,有了幾分灑脫。張愛玲這樣說《小團圓》:“這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回,完全幻滅了之後也還有點什麼東西”。那麼,幻滅後,有的是什麼東西呢?是很長的回憶和自己曾來過的證明,以及,擁有的停留。畢竟,很多事情並不是只有圓滿和存在纔是有價值的,縱算完全幻滅,亦是存在的結果和證明,因爲,如果沒有存在過,連幻滅都沒有。存在的痕跡是要留給這個世界上自己愛過的人,和愛過自己的人。

《小團圓》中,九莉本通過了倫敦大學的入學試,可是趕上太平洋戰爭的她被迫放棄遠赴倫敦的機會,而選擇了香港大學,在香港她一直名列前茅,無奈,畢業前夕香港卻淪陷了。關於她的一切文件紀錄盡數被燒燬。什麼都沒有了!其實,這便是張愛玲本身的經歷。對於這件事,她卻只輕輕地說:“那一類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註定了要被打翻的罷?……我應當有數。”也許我們都無法體味這種苦楚的滋味,當我們有那麼一天,努力了太多太多,卻得了無果的結局。一定不會像張愛玲那麼輕描淡寫和釋然,也許我們會絕望會瘋狂,可張愛玲不會。她選擇了並懂得接受。同爲學生的我,倘若遇上這樣的事,會萬念俱灰的罷。我想,經過酸雨的洗禮之後,花木存活下來的儘管很少,但畢竟是有的,張愛玲便是這樣,她的傲慢撐起她自己,經過不復柔和的歷練。讓我一下懂得,曾努力過的東西覆滅,一味想復原是無用的,我們記得,曾經那麼努力地努力過就好。我們就算沒有結果,但是有比別人多付出的過程,就不一定不值得,那些來過、做過的證明,是我們最美的回憶。

就正如一爐沉香,燃滅之後,冷卻掉了,卻還留下沉香屑,更值得的是,還會有一道道沉香的餘香,彌散着,餘香,猶在……

那是95年的9月,8號那天,張愛玲永遠地離開了,她離開得安靜而不爲人知,75個年歲,張愛玲就這樣走過。她也一如那一爐沉香,她也本就是由沉香開始的,她的處女作《沉香屑·第一爐香》讓人們知道了張愛玲,如今她燃滅後冷卻,依舊留下沉香屑和餘香,亦無憾了。因爲,她留下了那麼多文字,紀念她的愛情,證明她的存在,而且,還讓太多人讀到了她含有魅力的文字。她來過,她分享了。那一道沉香的餘香,綿亙長存——她的經歷,她和胡蘭成之間,有太多故事和記憶,值得記得,卻又最好忘掉,因爲他們之間的回憶是苦楚的。

就用徐志摩《偶然》裏的句子結束罷“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沉香冷卻,餘香猶在……

《小團圓》讀後感9

看張愛玲,體會到一句話,何謂“強極則辱,慧極必傷”。她爲何就不能有一會兒糊塗的時候?她爲何就不能在這滾滾紅塵裏有一會兒的麻醉沉迷?

“她覺得過了童年就沒有這麼平安過。時間過得悠長,無窮無盡,是個金色的沙漠,浩浩蕩蕩一無所有。只有嘹亮的音樂,過去未來重門洞開,永生大概只能是這樣,這一段時間與生命裏無論什麼別的事都不一樣,因此與任何別的事都不相干。她不過陪他多走一段路,在金色夢的河上划船,隨時可以上岸”

這是她跟胡南成戀愛後寫的一段話,“永生大概只能是這樣”,可想愛對於她生命的意義,然而在這樣的時刻,她想到的亦是隨時可以上岸。“因此與任何別的事都不相干”可以看出,這幾乎等同於她的信仰,信仰又怎麼能和現實的生活有任何關係呢?

說她紅顏薄命亦是對的。張愛玲的美是在骨子裏的,是近似於與蓮花,與月光,與雪山般代表的美,是清冷的美,是出世的美,是幾乎靠近於神的美。與世俗中令人溫暖的美是相反的,因此她的美只能存在於意境之中,遠觀之中。然而這便是她的命運了,她若不屑改變,如不能英年早逝,就只能悄然孤身終老。

古往今來,在中國的文學作品中,這樣的女子還有如林黛玉,如李清照,當然前者只是創造出來的人物。藝術家有才華,創造出傳世的文學作品的多不其數,然而能將自己的人生也寫成一部著作的,又有多少呢?

張愛玲的美,是以生命作爲代價,是以幸福作爲祭品,來追求的美。難怪胡南成的書裏,總嘆她驚爲天人,字裏行間透露出跟她在一起的沾沾自喜,然而真正要陪着在身邊的,卻還是小胡,小蘇或是其他的女子。你說他矛盾嗎?其實真還不是的。只是嘆這世間,神仙偶爾是有的,然而神仙眷侶,卻還真的是不易有。

《小團圓》讀後感10

這幾天讀了張愛玲的<<小團圓>>,不管書的前言裏面怎樣引證僅僅是小說,我卻看到了張愛玲的真心,她絮絮叨叨地回憶,她的歡喜與哀愁,自省,再平常不過的真心,小團圓讀後感。因爲作家對小說的構思總是會留下過於完美的痕跡,而寫自己的經歷,卻不會去費盡心力想象推理,只是讓那些人物鋪敘在紙上,所以結構會不符合常理,所以敘事順序會顛倒反覆,所以感情會時而鮮明時而矛盾。

在張愛玲寫的文章裏,那種冷眼旁觀的態度,在《小團圓》裏亦冷眼旁觀了自己。有些不忍看下去,那種壓抑後習慣性的平靜不是人人能體會理解,能拿出來當笑話說給他人聽的。張愛玲的人生沒有過團圓,她的心裏亦不渴望團圓,因爲出生以來碰到的人和事都是破碎的。破碎的父母親、破碎的親戚家族,破碎的親情友情,破碎的愛戀,甚至談不上有過一個完整的家庭。父親,她一直在乎着卻從來不在乎她,母親,在她不再在乎的時候在乎她起來,沒有團圓過。親戚姑母一直住在一起,卻形同外面的租約關係,經濟上AA制,感情上也AA制互不吐露心聲。終於懂得了愛情,在一個視感情爲兒戲,時時把其他女人掛在嘴邊的漢奸那裏,收得一根灰盤菸蒂,單張隨意寫成的約,失去純真少女全部的夢想和她不屑世人皆替她在意的聲名,讀後感《小團圓讀後感》。

張愛玲有過一刻的幸福,那句“這個人是真愛我的”出現在《色戒》中,亦寫在《小團圓》裏。雖然沒有找見那個真愛我的人,卻再次被這句話打動了。女人的愛往往是一種感覺,並非愛一個人,而是愛被人真誠愛着、真正重視的那種感覺。不曾被重視過的女人是悲哀的。張愛玲幼年及至長成,都是大家族裏的邊角料,她內心深處一直以爲自己是個累贅,所以不曾對任何人依賴,總是算計着是自己欠別人多一些,還是別人欠自己多一些。生活在被奉爲小公主小王子的現代獨生子女是無法體會的吧。從小就覺得自己多餘,保護自己還來不及,學會謹慎生存還來不及,又有什麼樣的閒情逸緻去愛其他的什麼人呢?她冷眼旁觀家族來來往往的過客,致使筆下的男女亦冷靜算計彼此的身價。直到胡蘭成的出現,她縱然想放開地去愛,又怎麼學得會放開呢?所以她收藏自己愛的感覺,很久之後才表達出來,她亦收藏妒忌的感覺,

在胡蘭成告知與其他女人的故事時,她還要在心裏替他辯解,認爲他們身體上還是清白的。這個人是真愛我的?張愛玲漸漸知道不是的,或者,只有當時當景是的。所以後來也逐漸鄙夷“完全不管我的死活,就知道保存他所有的”胡蘭成,即使後來有暫時相聚的男人,也沒有真正去愛,因此所有人的離開,她都脫胎換骨似地看得很淡。

小團圓,或許是張愛玲心裏將一生所遇見的人和事都記錄在紙上,讓這些逝去的人再次和她團圓了吧。我沒有把它看成是小說,亦沒有

看成完全的自傳,只是一個人在時過境遷之後,對往事點點滴滴的回憶吧。沒有太多的震動、悲哀,人的一生不是都要經歷許多的嗎,誰又能說自己沒有故事,張愛玲的故事最爲曲折?前面還有很長很長的路,我們一生所經歷的,又會在哪裏團圓?

還有一句頗爲感動的話。“只有白紙上的黑字是真實的。”所感相同,所恨亦同。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