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大綱

本文已影響 1.13W人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明朝那些事》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1

薄霧在夢境中散開,一切都變得清晰可辨。耳邊傳來古老的鐘磬之音,輝煌的大明王朝展現在我的眼前。城外,烽火連天,狼煙四起;城內,寧靜安詳,靜謐幽深。深宮大院盡處,只傳來一串沉重的腳步聲。他——崇禎——明朝最後一個皇帝,縱是一國之君,然而走近他,卻不難體會到威信背後,那份悠然與不盡。

崇禎的一生充滿了崎嶇坎坷,他的繼位,更是在一種巧合誕生——先兄朱由校無一子嗣,萬般無奈與倉促之下,年僅15歲的他只好以“兄終弟及”的方式繼承了皇位。他的繼位對當時的人們來說,本應是大明王朝的希望——崇禎在位十七年,日理萬機,財色酒氣全無。他就像一臺高速運轉的機器,馬不停蹄地工作着。然而,歷史卻和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乃至於整個國家都走向滅亡。先兄的昏庸執政,使崇禎面對的是一個爛得不能再爛的爛攤子。此時的他,內心該是多麼矛盾啊!大勢已去,他卻能讓國家堅持了十七年之久,已實則不易,不得不令人佩服。面對勇敢與膽怯的抉擇,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勇敢,併爲國家的長久付出了心血,雖死,則無憾矣!面對這樣一位皇帝,又怎能不令我折服呢?然而崇禎皇帝顯赫的權力背後,卻有着一個悲慘的童年。奸臣的滿口胡言,使他受盡排擠、壓迫和虐待,也使他養成了堅毅的性格和善良的秉性。十五年的沉默,終於在登基的那一刻衝破。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剷除了奸臣,使朝代煥然一新。國家統一的夢想似乎指日可待,但卻被他自己毀於一旦,實在令人同晴。殺死袁崇煥是他一生最大的污點,以至國家再也沒能力與清兵抗衡。如果歷史可以倒流,我真想替他收回處決袁崇煥的指令。然而,歷史不會倒流,我也只能在心裏做着這個美夢罷了。當“李闖王”進京的那一刻,崇禎視死如歸。他平靜地遣走身邊的宮女、太監,然後和自己最忠心的奴僕在一棵古樹上自縊而死。他走了,揹負着“亡國之君”的千古罵名,帶着一身未了的心願魂歸煤山。爲坎坷的人生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他終於可以美美地睡上一覺了。

走近崇禎,體會一代君王背後的難隱之情;走近崇禎,感受災難來臨之際的那份坦然與從容;走近崇禎,學會勇敢地承擔屬於自已的那一份責任。帶着對崇禎皇帝的敬仰,同情與惋惜默默地陷入沉思。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2

讀書,特別是讀好書不但可以提高個人的理論水平,還可以開拓視野,陶冶情操,提高自我修養,增加個人文化素養。作爲一名中學歷史教育工作者,我在讀書方面一直比較偏向於政治歷史方面,這或許和我的專業有關。但我們現在所出版的歷史書中,專業性過強,對很多讀者缺乏吸引力。我也一直都覺得歷史書就應該是這樣的,直到我看到明月大俠(請允許我這樣稱呼明月同志,不這樣不足以表達我對明月同志的敬仰之心)的《明朝的那些事》,我才發現歷史書原來可以這樣寫,歷史居然可以這樣解讀!

我一直以來都有讀書的習慣,跟大部分人讀書的方式不同,我讀書喜歡一氣呵成!明月大俠寫的《明朝那些事兒》,最早在網上炒的沸沸揚揚,聽說不錯。於是,利用工作之餘在網上進行了閱讀,一看就非常喜歡,後來還想方設法了實體書作爲收場,並熱心的向周圍的朋友推薦,這本書講的許多事情也給與我很多啓示和啓發,現陸續寫出來,與大家共勉。這次先說說對《明朝的那些事》的總體看法!

第一,寫史歷來有個不成文的規矩:要客觀,不能捎帶作者個人感情。這樣寫出來的歷史纔夠公正。我想很多人看史書的時候都是本着這樣的標準去衡量作者作品的好壞的。但是在這本書上,這個標準完全不適用了。明月大俠不但在寫的同時加入了很多自己對人物和歷史事件的理解,更加以分析和評述,那些模糊的歷史人物彷彿是他活脫脫象地捏出來了,一個個人物個性鮮明得好像要從紙上跳出來。沒辦法說這麼寫是好還是壞,是專業還是業餘,起碼有一點是不容質疑的,看過那些一本正經的史書,你可能幾乎什麼都記不下來,而看過《明朝那些事兒》,那些人物是可以讓你過目不忘了。歷史上的人本來就應該是有血有肉的,只是因爲被生硬地記錄在那些隻字片語的文獻中,他們失去了色彩,變得蒼白,而明月大俠的一支妙筆卻給了他們再一次的生命,這不是藝術再創造,而是還原,是精彩的歷史還原。

  感動一:說的不做,做的不說

這是一段很小的故事,卻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有四個人:胡廣、王艮、解縉、李貫。他們是建文帝的臣子,科舉前三名、知名才子,其中王艮因爲長得不好,硬從狀元被罷到榜眼。在朱棣攻入京城前夕,他們在一個人的家裏密謀,討論今後的去向問題。

三人表現如下:解縉陳說大義,胡廣也憤激慷慨,表示與朱棣不共戴天,以身殉國。王艮不說話,只是默默流淚。談話結束後的表現:解縉結束談話後,連夜收拾包袱,跑到城外投降了朱棣,而且他跑得很快,歷史上也留下了相關證據——史書曰“縉馳謁”。胡廣第二天投降,十分聽話——“召至,叩頭謝”。看看,多麼有效率,召至,一召就至。第三名李貫也不落人後——“貫亦迎附”。而沉默不語的王艮回家後,對自己的妻子說:“我是領國家俸祿的大臣,到了這個地步,只能以身殉國了。”然後他從容自殺。前三位這樣的人在歷史上比比皆是,而王艮這樣的人應該也有,但絕對是少數。文天祥應該也算一個,或許他們可能是迂腐的,不識時務的,不隨機應變的,可是,世界因爲有這樣的人,才存在氣節這個東西,才變得值得歌頌。

  感動二:朱元璋的確不是一個好人,但卻是一個坦蕩的人。

朱元璋是一個不加掩飾的人,他做了皇帝以後在修家譜的時候沒有像中國古代其他封建皇帝那樣給自己找一個顯赫的祖先和家世,而是直白的說“朕本淮右布衣”。瞧瞧,多坦白呀!“我就是淮右的一個農民”,這種坦白實在讓人佩服!而唐王朝的李淵父子做了皇帝一修家譜,原本胡漢混血的李氏家族就成了道家創始人老子的後裔,可這樣的家譜別是“蒙”後人,連當時的人都欺騙不了!從這點來說,朱元璋同志的確是一個坦蕩的人!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3

《明朝那些事兒》,一部講述一個朝代從崛起到滅亡的長篇小說。翻開這本書,你便會被幽默的語言、風趣的調侃吸引,會被深不可測的帝王心術、爾虞我詐的後宮爭寵、殺聲震天的驚險戰爭深深地帶入這段歷史中,去感受從明朝開國“洪武四大案”的血腥與殺戮,到結束時清軍入關帶給他們的絕望與悲涼。故事精彩,使人彷彿身臨其境。

這部書從朱元璋講起。朱元璋爲隔壁的地主放了16年的牛,生活十分艱苦。雖然只有一牆之隔,但卻明顯地反映出當時社會的殘酷與黑暗。又因17歲時的一場饑荒,朱元璋的親人們一一死去。在當時的困境下,朱元璋懷着復仇的怒火和討口飯吃的僥倖心理,帶兵起義。朱元璋頗具軍事天賦,歷經無數戰役,在與陳友諒決一死戰後,最終問鼎天下。朱元璋作爲一代帝王,一生殺人如麻,他所製造的“洪武四大案”使多少無辜的人喪命啊。不過,他始終是大明王朝的締造者,在歷史的長河中,終究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白駒過隙,光陰似箭。明朝歷史上還有許多令人無法忘卻的人:“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用一首《石灰吟》表明了他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品質;徐階、張居正,輔佐朝政,在亂世中堅守着自己的信念;楊繼盛,一個微不足道、史書都不曾提及的人,卻用那堅定的彈劾——死劾來揭示奸臣的罪惡,讓嚴嵩的真面目曝光於天下……

從劉瑾、王振到嚴嵩、嚴世藩、魏忠賢,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貪婪、懦弱和恬不知恥,他們加速了這個王朝的覆滅。從徐達、常遇春到袁崇煥、戚繼光,我明白了什麼是赤膽忠心,什麼是爲國捐軀,無怨無悔。從方孝孺、海瑞到王守仁,我體會到了他們的清正廉潔,一身傲骨,不管是奸臣當道還是民不聊生,他們永遠都堅持自己的信念,永遠爲老百姓着想。還有李時珍,腳穿草鞋,身背藥簍,翻山越嶺,訪醫採藥,鑄就了《本草綱目》這一鉅著。這些熟悉的名字,都代表着一個個的故事,這些故事不是史書中泛黃的書頁,而是歷史長河中的朵朵浪花,帶給我們思索,帶給我們啓示!

明朝,只是中國歷史很短的一個部分,但通過讀《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我看到了人性的善惡與永恆的信念,這些點點滴滴,都將永遠鐫刻在我的記憶中!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4

這個寒假,我一直在讀一冊有關歷史的書——《明朝那些事》,在讀了兩三本之後,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它給我帶來了非凡的體會。

《明朝那些事》是一冊書,共有9本,用趣味的語言類描述了明朝的歷史。在第四部書《粉飾太平》中,從楊廷和到張璁,到夏言,到嚴嵩,再到徐階,爲了爭奪內閣首輔的官職,勾心鬥角、互相殘殺、同室操戈,再把對手殺死,歡呼雀躍不久,又被後來者弄得和被自己搞垮臺的人一樣,不是流放充軍,就是斬首示衆。我想問,這樣的爭奪有什麼意義呢?無非就是一種結果:家破人亡。爲什麼人們會這麼瘋狂的追求權力呢?權力,這個誘惑人的東西究竟爲什麼會有這麼大的魔力,使人瘋狂?人,是有慾望的,而有些慾望是實現不了的,實現不了就需要權力,所以人們就瘋狂的去追求利益、權力,所以纔會有這些悲慘的後果。難道這不值得我們思考嗎?

我們是要有適當的慾望的,可過多的慾望就會變成貪慾,就像一個氣球,不斷膨脹再膨脹,但最終還是會爆掉,一切功名化爲泡影,身敗名裂。所以,爲了前途,我們要適當的剋制自己的慾望,本本分分地做人。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5

最近幾天,我一直在看《明朝那些事2》我覺得解縉非常有意思。

解縉(1369~1415),於1388年一舉考中了進士,進入朝廷,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在朝不保夕的朝廷中,他勇敢的上書勸阻朱元璋,最終把朱元璋惹惱了,被留到十年後再用。到了朱棣手中還是不乖,迎來了最終的死亡。

解縉死了也不是白死,他留給了我們一本《永樂大典》和值得我們學習和改進的優缺點。

他的優點:1、非常大的勇氣,有了勇氣,才能上書勸阻這兩位易怒的皇帝。我們要在生活中具備一定的的勇氣。可惜的是,這位官場小朋友勇氣過剩,給自己找了麻煩,這個我們下面再說。2、聰明好學,這個無需遵循物極必反的原則,越好學越好。我們要儘量的多讀書,養成好學這個好習慣,讀後感《《明朝那些事2》讀後感400字》。

他的缺點:1、勇氣太多了,多次說皇帝的壞處,弄的兩位皇帝不開心了,朱元璋把它扔回家,朱棣狠一些,直接用完後殺了。我們要隨時記住物極必反這個原則,免得惹麻煩。2、不會看時機,導致了踢回家之後再被砍頭。我們對於某些人要看準時機再勸說,免得被揍。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6

看《明朝那些事》,時而帶着消遣,時而帶着凝重,時而帶着敬仰,終於快看完了,明朝那些事讀後感。有時弄點好笑的念給兒子聽,他還聽得津津有味,每到晚上,“媽媽,你還沒給我講明朝那些事呢!”,這是一篇帶着趣味性的寫史書,很多人看得下去,也是因爲他的趣味性,也影射了當今的很多社會問題(這或許是中國幾千年都解決不了的問題)。其實在中國的漫漫歷史長河中我真的不太喜歡明朝,因爲他們的君主很多都不是明君聖主,好不容易有個朱棣也是威武有餘仁柔不足的。要不就是整天燒香煉丹想長生不老,要不就是做木匠活的皇帝,暈死。

雖說不喜歡這個朝代,但不能否認每個朝代都會有賢臣在推動着歷史的進程。當我看到于謙,徐階,張居正,看到楊漣此類的人,不由得心生欽佩之情,看到楊漣冒死上書,被酷刑整死,我留下了幾行清淚,那個時候已經是魏忠賢的天下,跟着這個閹黨就升官發財,“有房有車有女人(原話)”。否則就會被整死,是去是留不得而知,大多數人都“變節”了,只有少數人堅持着自己的信念,而楊漣,筋骨很多都斷,被布袋壓身,釘子頂入耳朵,腦門。。。他不哼一聲,看到這些,除了可怕,更多的還是心裏對這樣一些人的.敬重。。。

對於政治,我不懂,但我知道一個人走在權力慾望的道路上,他能自保並剋制自己的貪慾爲老百姓做點事情,是多麼的不容易,這樣的人是值得人們敬重的,讀後感《明朝那些事讀後感》。就怕貪慾充斥自己的內心,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爲了私慾排除異己,不管百姓死活,那麼國家還有什麼希望?

每當看書看到亂世的年代,看進去了,自己也想走進那茫茫的救國路,常常想着自己,若是生在那個年代,我會怎麼做,恨不得自己就是一個男兒身,飽讀詩書兵書救國有方,或者就是花木蘭從軍,真真是愚癡啊。出來了,感覺生在這樣沒有戰亂的年代,是一種幸福,珍惜吧,過自己的小日子吧。唯願有聖君賢臣,貪一點沒事,只要能爲老百姓做點實事就好!水至清則無魚,海瑞太清,最後變成整治別人的工具,若沒有徐階罩着他,他能做什麼呀?

對一個國家,我們這些小女子沒有多麼崇高的信念,但我想,從先人的信念裏,我們應該能夠自省並受些許感染,堅持自己的內心,一生都堅持完善自我,充實地走在自己的人生旅途。。。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7

朱元璋最大的創新有兩件事:第一件,廢除丞相制,朱元璋是個失敗的創新者。丞相制是君主制的衍生品,春秋時期的管仲是齊桓公的國相,李斯是始皇帝嬴政的丞相。到了漢朝初年,蕭何是劉邦的丞相。後來丞相的權力被一分爲三,被三公制取代,東漢末年,曹操又罷黜三公,獨攬相權。丞相製爲何這樣有生命力呢?因爲皇帝與丞相的關係就好比董事長與總經理。一個是行使所有權,一個是行使管理權。因爲皇帝是世襲制,除了開國皇帝,大部分皇帝很難有那樣大的能力和精力獨自去管理龐大的帝國,所以呢,就要選拔最有才能的人幫助管理。但這個制度朱元璋不喜歡,因爲他這個人權力慾特別強,討厭別人插手,並且窮苦出身的洪武皇帝能力精力超羣,所以呢,他罷黜了丞相制,創立了內閣制,所謂內閣制呢,也就是皇帝的一幫祕書,給皇帝打打下手,內閣首輔也就是祕書長。

當然,還有一個別的原因,那就是朱元璋特別擔心別人奪了自己的江山,所以內防權臣,類似曹操,楊堅這樣的人。但令朱元璋沒想到的是,在他身後百年,這個內閣就成了遠大於丞相的機制。第二件事就是防止開國大將造反,辦法就是殺,幾乎殺光了開國名將。那邊疆誰來防守?子子孫------老朱的26個兒子,成了26個藩王。可這個辦法確成了孫子皇帝的噩夢,大將軍雖有實力,但沒有名分,造反困難,可藩王們都是老皇帝的兒子,哪個做皇帝都有資格,結果就出了這樣的大禍。所以,自以爲聰明的朱元璋做了蠢事,更可悲的是他自己永遠也不知道.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8

歷史和人生一樣,往往充滿了遺憾。在昏暗的燈光下,在寧靜的時光中,我似乎看到你孤單而又瘦削的身影一步步走來。張居正,回首相望你的人生片段,讓我感受你的靈魂。

翻開大明王朝的歷史,你所帶來的豐功偉績是不可磨滅的。你以少年天才的身份進入官場。你親眼目睹了官場上爲權力爭奪的腐敗現象。由此你逐漸變得更加睿智,冷靜。終於在殘酷的鬥爭中不但保全了自己,而且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夢想。你當上了內閣首輔,但你並不爲之雀躍欣喜。因爲你眼前的王朝,只是一副被掏幹挖盡的皮囊。朝政的腐敗、百姓的流離失所、國庫的空虛,讓你有了救國的決心。於是你開始了長達十年的改革大業。錯綜複雜的政治舞臺上,面對守舊派的重重阻撓,你力挽狂瀾,不惜一切代價的讓國家有一番新正之氣。最終也因你的改革,讓國家本衰竭的命運一度出現中興之氣。

教育。面對年僅十歲的萬曆皇帝,你不僅在情感上充當了他的父親,更重要的是你擔當了他的老師。你一生嘔心瀝血的兩件事:一是改革,二就是對小皇帝的教育。你用你的肩膀,爲十歲的他撐起了一片天,一個國家。可你又怎能想到,你爲他成長所培育的大樹。在他心裏,卻留下陣陣陰影……

抉擇。當改革轟轟烈烈的施展開來,當國家好不容易走上正軌時,有一個巨大的磨難走向了你。你的父親去世了,那一刻,你淚流滿面。很難想象,爲了朝政與抱負,你十九年從未回家看過父親。更多的愧疚,思念,只有在你心裏更顯淒涼。而更大的磨難,是你要放棄朝堂,回鄉爲父守孝。在夢想和道德中,你面臨抉擇。改革大計還未完全實施,你又怎能離開?在滿朝官員的彈劾和非議中,你超越了世俗,超越了那個時代,在親情和夢想的抉擇之中,你毅然向着夢想前進。

破滅。在你任宰相的第十年,你倒在了病榻之上。而你親手教育的學生萬曆皇帝,卻暴風雨般,毀了你畢生改革的希望。他對你進行打擊報復,讓你的家人流離失所。你一生爲之嘔心瀝血的兩件事啊,最終卻成爲了矛盾體啊!歷史帶來了陣陣荒涼……

身後名。《明朝那些事》裏這麼評價你“一個天才,生於紛繁複雜之亂世,身負絕學,以一介草民闖蕩二十餘年,終成大器。”對於我來說,你是一位孤獨的英雄,你的卓越成就是無人能比擬的。但同時,你也留下了巨大的遺憾。對整個大明王朝,你的改革減慢了王朝的滅亡。當你離去,當你的改革被廢除,當清太祖努爾哈赤打來時,人們不禁惶恐,不禁痛哭流涕,可世間再無張居正!就像《風雨張居正》裏面所說“有的人死了,但你還活着。”你用你的人生告訴我們,良知和理想是不會消失的,不因富貴而逝去,不因權勢而凋亡。

縱使時光飛逝,可對於歷史來說,你永遠不會消逝。你的一身正氣,你超越常人的智慧和決心,永遠沉澱在了歷史中。你是大明王朝最醒目的標誌。你與歷史共前進。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9

歷史本身很精彩,歷史也可以寫的很好看,——當年明月死啃了一年多,我終於在忙碌的學習生活這塊“海綿”中擠出一些珍貴的“水”,把厚厚的七本《明朝那些事》看完了。朱由檢選擇了上吊自殺,這多少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合上書,我發出了一聲沉重的嘆息。嗟爾明朝,氣數已盡,經歷了二百七十六年風雨的大明王朝轟然倒塌,曾經炫目的一切終而散盡繁華。走上這條路就無法再回頭了,這是作者當年明月的總結,也是我的感嘆!

記得曾經有很多人不解的問過我,你一個十七八歲的小姑娘怎麼會喜歡這麼沉重的東西?怎麼有興趣去研究那些五六十歲老頭才喜歡的史籍?今天我在此正是回答這個問題,讀史詩使人明智,這毋庸置疑。而我更相信,歷史不僅能讓我們知得失,在它的背後,有一種光芒永恆不滅——人性!其實並非都如魯迅先生所言,歷史的書縫中總是“吃人”二字。在那些充斥着流血、殺戮、成王敗寇、爾虞我詐的文字背後,人性的光輝與偉大將永遠存在。請相信善良,相信天道,也許有時正義和公理會遲到,但它們永遠不會曠課。

首先,我明白了一種叫做人心的力量。記得朱元璋從起兵到佔領應天,他的力量都很弱,然而他最終能擊敗強大的陳友諒,張士誠及元朝的統治者而得到天下,靠的就是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自古以來都是這樣。陳友諒不懂,他擁有可怕的艦隊,強大得無法再強大的武力,他拋棄了道義,拋棄了人性,最終卻失去了一切。他視人們的道義和信仰如糞土,卻不明白武力永遠解決不了問題。元朝統治者亦是如此,縱然佔有了天下,他們仍把自己當客人,漢人的東西想怎麼搶就怎麼搶,若是心裏不高興,殺掉幾個“南人”也啥關係。不懂得愛民,失去了人心,他們也失去了一切,重新被趕回了老家。人心的力量很強大,當一個民族凝聚在一起時,是沒有困難可以打到他們的,永遠沒有。就比如抗日戰爭,八年前日本空手來的,八年後他們在空着手回去,什麼都沒撈着,出了一個“侵略者”的“光榮”稱號。其實他們若是好好研究一下中國的歷史,會發現這個民族是打不倒的,因爲人心,因爲凝聚,僅此而已。

其次,還有一種力量叫做堅持。世事紛亂,往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絕大多數人是無法達到老莊哲學中那種心外無物,超然世外的境地。那紛亂的塵世中,許多人隨波逐流,見風使舵,爲追名逐利而放棄了自己最初的理想和價值觀。若是一個小人掌權、奸宦當道的世界,連我自己都無法肯定是否會堅持道義,而不明哲保身。可是他們,讓我震撼,從身體到靈魂。兩袖清風的于謙在大明京都岌岌可危,前任皇帝(朱祁鎮)在敵人手中當人質時,他滿腔豪氣地怒斥主退派,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大明的危機。當政敵徐有負將他推上刑場時,他仍堅持自己最初的理想,縱然粉身碎骨,也要留下一股浩蕩的清白之氣。當大明政局被首輔亦是第一奸臣嚴嵩所把持時,似乎一切都淹沒在無盡黑暗中,很多大臣明哲保身,反抗就是死亡。朋友一個個死去徐階將仇恨埋在心裏,也許有時,活着比死更需要勇氣,他隱忍着,卻也堅持着,用他自己的方式打敗了嚴嵩,將大明王朝拉回了正軌,轉向了另一個繁華。海瑞是明朝數一數二的清官,清廉的連皇帝都不敢用他,同僚把他當成異類,但他也選擇了堅持,用自己方式活下去,爲官一方,造福一方百姓。士爲知己者死,楊漣用生命詮釋這句話的含義。他本是小官,卻在明光宗朱常洛臨終時受命扶持幼帝朱由校,成爲顧命大臣之一。魏忠賢把持朝政,大明王朝進入了最黑暗的時期,楊漣與無數東林黨人一樣,堅持正義,不屈抗爭,無論誘惑或是酷刑,他都不放棄。最後,徐顯純殘忍地將鐵釘釘入他的腦門,他仍堅守着他所相信的公理和正義,直到最後一刻。他們的信仰,他們的堅持,讓我動容,人竟可以靠着如此強大的精神力量活下去或者面對死亡,從容、坦蕩、瀟灑、大氣……公理有時真的會遲到,但永遠不會曠課。也許他們中有人無法看到光明再次照亮黑暗,驅散黑暗,但我看到了,小人倒臺,悲慘而死,正義之士被人們稱頌,光耀千古。人生永遠無法一帆風順,黑夜漫漫無邊時,請選擇堅持,堅持自我,堅持正義,光明總會到來,正義必將戰勝邪惡,亙古不變。

還有一種光輝成爲人性。提起後宮,很多人會立刻想到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但權謀不過是小人之術,我更相信孟子——人性本善。明憲宗朱見深的寵妃萬貴妃執掌後宮,年齡大無法生子,卻害怕其他妃嬪母以子貴,每當聽到有人懷孕時,便派出爪牙去。一天,一名姓紀的宮女懷上了一個男嬰,萬貴妃的爪牙終於不忍下手,這個孩子在後宮長到六歲。六年來,除了萬貴妃,所有的太監宮女妃嬪都知道後宮多了一個男孩,但所有人都選擇了沉默。有時,太監們用少的可憐的錢買來糖果玩具逗小太子朱佑摚開心,張敏(太監)甚至用生命讓朱見深相信自己有兒子,接太子出後宮,脫離萬貴妃的陰影。十幾天後,紀姑娘於後宮悄然死去。她的死因,後人多保持了沉默,無需探究,因爲所有人都知道兇手和動機。朱佑摚即位後,卻沒有對萬家動手,萬貴妃在他還沒有記住母親的音容笑貌時就永遠奪去了她的生命,當他手握生殺大權時,他卻選擇了寬容。作者說,因爲懂得,所以寬容。是的,他所懂得的愛與恨遠比萬貴妃多,因爲懂得,所以寬容。每讀到這,我總是深深震撼。這是一段不可思議的故事,卻也是真實的歷史。權力力只是一時,而人性的光輝卻照亮千古。後宮的人們用行動證明“人性本善”的道理,而明孝宗更讓我明白,寬容是一種更高尚的“報復”。給敵人一條退路,也是給自己一條退路,魚死網破永遠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請相信善良,學會寬容,方能發現前方是一方更清明的天地。

二百七十六年,無數風雨,無數人物,我只用了一年,就見證了大明王朝的從興起到衰亡。一切不過轉瞬間。合上書,我也不知自己心裏究竟什麼感受,但總覺得空落落的,彷彿丟了什麼。有人說,研究歷史的人明智卻悲觀。也許如此,前一頁還是輝煌,下一頁便是淒涼,權力富貴,也不過如此,一切都是過眼雲煙,不值得留戀,亦無須感嘆。不過,我們總還是要從這紛亂的歷史中學到些東西的,以自己的方式活下去,以史爲鑑,明辨榮辱得失。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10

這本書,08年很火的一本書。

我這個人有個習慣,應該是毛病:當所有人都在關注一件事的時候,我對它漠然無視。

就像我對待這本書,08年很火,大家都看,我不看。

等到過兩年,我也不知道怎麼忽然想起這檔子事,複製了朋友一本,也好,那就看吧。

然後呢,覺得這本書不錯,逢人便推薦,好多人都覺得我是火星來的,嘿嘿。

今天,我終於看完了這本書,高二開始看的,看到現在,很多小說高手估計該鄙視我的。說什麼他看小說都是5天看完一本,我卻看這麼久。對於這個哥們,我只能說,我還是新手~~呵呵,這是謊話,我真正想說的是,哥看書,不是用時間衡量的!哈哈!廢話到此,下面正題。

透過這本書,我親眼見證了一個朝代的興衰。

從朱大哥穿着草鞋打天下,到崇禎上吊。300年的歷史就這樣在我眼前流淌過去,曾經,當我看着朱元璋一步一步雄起,然後老死的時候,我的心裏很難過,不忍再看下去,因爲每一個英雄的結局,不會像電影那樣美好。

歷史是殘酷的。

我便把書放了放,不看了。

時隔一個月,我又拿了起來,因爲我抗拒不了好奇。

那就看吧。那時候,我就在想,我現在看的都是明朝鼎盛的時期,等這本書快完的時候,明朝也該完了。我能不能接受這一個悲劇的結局呢?那時,我覺得當我看完這本書的時候,會難過很多天。

可是今天,我看完了。我的感覺是,沒有感覺。

就像作者所說的那樣,他寫完這本書後的感覺是沒有感覺。

我不理解,爲什麼會如此,用我現在不成熟的思想解釋:當我看過太多的風起雲涌,榮辱成敗,所有的喜劇悲劇,我的反映都是隻有一種--釋然

在那個波光粼粼的歷史巨浪中,涌現了太多太多的英雄和狗熊。

猶記得,滿頭霜鬢的陽明在石橋邊說出:"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的坦蕩。

猶記得,于謙留下"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正氣。

猶記得,少年戚繼光說出"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豪情。

一切的一切,終歸化爲一捧黃土,堙沒在歷史長河之中。

終化爲一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有空再寫點。今天到此爲止。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