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1500字

本文已影響 2.38W人 

看完《追風箏的人》這部小說之後,很多人都被哈桑的單純、忠誠打動。或許,許多人都會感動於小說第一頁的一句話:“爲你,千千萬萬遍。”第一次讀到這句話時,說實話,我也是震撼的;第二次讀到時,心裏是困惑的,明知朋友背叛自己卻仍然選擇相信嗎?千千萬萬次付出換來的是千千萬萬次傷害,這樣的忠誠真的令人讚揚嗎?當我合上這本書,腦海裏回想起這句話時,卻痛苦起來,我討厭這個句子,以及這個句子中對哈桑的讚揚。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1500字

因爲,這讓我想起一個詞彙——愛的炮灰,有時,我們會甘願做一個人的炮灰,覺得那樣纔有愛一個人的感覺;有時,我們需求別人做自己的炮灰,來證明這個人確實愛自己。殊不知,愛與被愛是平等的。

阿米爾一開始一直渴望哈桑做自己的炮灰,童年時的他沒有把哈桑當作真正的朋友:十八年來他很少進入哈桑那破舊的房間,各種宴會也不帶他參加,甚至還阻止哈桑與父親的親近。風箏事件之前,他與哈桑有過一段對話:“我(哈桑)寧願吃泥巴也不騙你。”

“真的嗎?你會那樣做”

“做什麼?”

“如果讓你吃泥巴,你會吃嗎?”

“如果你要求,我會的。不過我懷疑,你是否會讓我這麼做。你會嗎,阿米爾少爺?”

哈桑的反問令阿米爾尷尬,他寧願自己沒有質疑哈桑的忠誠。然而哈桑不久之後還是做了炮灰。

在風箏比賽中,阿米爾渴望勝利,因爲他最大的願望是得到父親的愛,而哈桑知道這一點。爲了捍衛這個風箏,他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然後,他捍衛的人只是躲在一邊看着這一切的發生。阿米爾也很愧疚,但他既沒有膽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也不情願跳出來讓出那個風箏。

於是,哈桑理所當然地淪爲了炮灰,他付出了鮮血、創傷和尊嚴,換取的只是被趕出這個家。阿米爾只是在想:爲了贏得爸爸,也許有人是必須付出代價的,而這個人就是哈桑。哈桑知道阿米爾看到了這一切,但他還是一如繼往地奉獻。所以,做阿米爾的炮灰,主要還是哈桑自己的選擇。

但他爲什麼甘願做炮灰,也許是忠誠,但在我看來,這更是一種恐懼。作爲一個哈扎拉人,哈桑珍惜這份友誼,但同時也是不安的,因爲害怕失去,所以更加珍惜。

其實小說的一開始就預示了一種悲劇性的結局,這也是我重讀《追風箏的人》所發現的。絕大多數孩子學會說的第一個詞彙是“媽媽”,而哈桑說出的第一個詞彙卻是“阿米爾”,對於這個細節,我的理解是,哈桑將阿米爾視爲最親近的人,阿米爾是哈桑的“心理媽媽”。所有的孩子都渴望獲得“心理媽媽”的愛,爲了達到這一點,他們不惜付出代價。哈桑不例外,阿米爾說出的第一個詞彙是“爸爸”,那麼爸爸就是他的“心理媽媽”,

爲了獲得他的愛,阿米爾可以付出一切代價,並最終不惜將哈桑犧牲。

阿米爾渴望哈桑做他的炮灰,哈桑則主動動願意做阿米爾的炮灰,然而任何一個人都不值得另一個人做炮灰,因爲奉獻者的付出會壓得接受奉獻者喘不過氣來,後者會發現除非他主動給予,否則他心中只會有歉疚。

哈桑是阿米爾的爸爸和僕人阿里的妻子偷情而來的私生子。阿米爾的爸爸和阿里自幼一起長大,情同手足,每看到哈桑,他都十分愧疚。他也無法公開承認哈桑是自己的兒子,他也使他心懷愧疚。爲了彌補這種愧疚,他的辦法是用財富和力量補償所有需要幫助的人。對此爸爸的好友拉辛汗形容說:“當惡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

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歉疚的方法,儘管這不是最好的方法,但仍然稱得上是勇者的道路,而更多人是像阿米爾一樣——貶低或逃避自己虧欠的'人。

當躲着看哈桑被阿塞夫凌*時,阿米爾先是覺得爲了用藍風箏贏得父親的愛,犧牲哈桑是必須的,接下來,當心中出現一剎那的猶豫時,他自己說:“他只是一個哈扎拉人(在阿富漢被歧視的種族),這就是貶低。通過貶低奉獻者,接受奉獻者的愧疚感降低了。最後哈桑躲開了暴力場面,並開始疏遠哈桑,這就是逃避。

然而有些人的愧疚感會徹底喪失,於是一切人均被他貶低爲炮灰。阿塞夫便是這樣的人,他沒有底線地凌*殺害一切弱者,因爲他的世界中只有他一個人,其他人都不存在

阿米爾知道自己身上有阿塞夫的影子,做甚至覺得自己就是那個穿着人字開型背心、將槍對準哈桑的人。他見阿塞夫對他說:“你和哈桑吃一個人的奶長大,但你和我是兄弟。”不過,阿米爾畢竟不是阿塞夫,他無法逃脫愧疚感的折磨,仍是一個有良心的人,所以,他又回到喀布爾,要將哈桑的兒子索拉搏救出阿富汗。所以,當阿塞夫將他打得死去活來時,他哈哈大笑。因爲他認爲自己是罪人,因而渴望被懲罰。他曾渴望被哈桑懲罰,但哈桑只會付出,而不會表達憤怒。在阿塞夫的痛打中,他得到了解脫,於是感慨:“我體無完膚,但心病已愈。”

然而,被阿米爾救回的索拉特陷入了奇特的自閉狀態,不理睬任何人。這就是輪迴。阿米爾成爲了索拉特的炮灰,他必須以哈桑對他的態度對待索拉特,纔可能使得索拉特走出自閉,那時才意味着阿米爾的真正獲救。

小說的最後一個場景是阿米爾轉身爲索拉特追風箏,就像當初哈桑爲他那樣:“我追。一個成年人在一羣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風拂過我的臉龐……”

這本書中,作者的情感是如此細膩而又真實,彷彿一位老朋友向我訴說他曾經的故事。也許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也許有些苦澀與酸楚,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再用一生來挽回。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