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朝讀經典》有感

本文已影響 3.16W人 

讀《朝讀經典》有感1

自從上小學起,我就特別喜歡讀書。天文、地理、歷史、自然,只要是書,我都會細細品讀。進入高年級,在老師的推薦下,我又喜歡上了古詩詞、小古文。因爲我知道,讀詩詞能淨化我們的心靈,記古文能教我們怎樣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特別是今年我們誦讀的經典古文,讓我走進了一個妙不可言的世界,讓我從中受益匪淺。

讀《朝讀經典》有感

“夫學,莫先於立志。志之不立,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擁灌溉,勞苦無成矣。”每週二早讀,我們就會拿出這本《朝讀經典》,聚精會神地讀一篇小古文,記一篇小古文。

《朝讀經典》分爲六章,每章都值得我們學習,比如第一章“志高遠”。自古以來,許多傑出人物都把立志當做邁向成功的起點。南北朝的顏之推曾說:“有志尚者,遂能磨礪,以就素業,無鞋立者,自茲墮慢,便爲凡人”文章爲,有遠大理想的人,就會自我磨礪,以成就偉大的事業;而沒有志氣的人,會變得懶散,成爲平庸之人。

從此,我理解了志趣低俗的人勢必對誘惑產生玩物喪志的情況;而有遠大志向的人,纔會有所成就。就像楚莊王,他雖然頭三年不務正業,可一聽勸說,於是立下了遠大的志向,成爲了春秋五霸之一。而衛懿公,爲了養鶴連百姓的死活都不關心,到了第九年,敵人來攻打,將士們不願爲衛懿公效勞,於是他成了亡國之君。

翻到第三章,“貴以恆”,第11課是《孟子,告天下》的,《一曝十寒》。 這一篇小古文雖短,但讓我知道了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要堅持。三天打漁,兩天曬網,是無法成功的。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朝讀經典》裏面還記載着許多名人名言,使我受益匪淺,希望大家每天也記一點。荀子曾說:“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要認爲這點進步太小,而就此放棄!

讀了朝讀經典,我從中學會了許多:人與人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尊重,你尊重別人一分,別人就會敬你十分,只要你寬厚仁慈就能得到民心,只要你真心實意就會得到別人的重用,勤勞機敏就會取得工作上的成就。所以也希望大家多多學習這些精神食糧。書給了我智慧,我愛讀書!

讀《朝讀經典》有感2

子言曰:“歸乎!君子隱而顯,不矜而莊,不厲而威,不言而信。”“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憚也,言足信也。讀了《朝讀經典。君子之表》一文後,我對孔子說的這兩句話感觸很深,也懂得了其意思:

孔子說:“還是回去吧!君子隱逸不出但德行昭顯,不自我誇耀而受人尊敬,不疾言厲色而有威嚴,不必說話就能取信於人。”“君子不在人面前失去進退的節度,不失去莊嚴的表情,不喪失說話的分寸。所以君子的.外貌足以讓人敬服,神色足以令人敬畏,言語足以使人信任。”

君子的容貌舉止,言行風度,其實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一個人外在的儀容舉止需要符合一定的‘禮’;其二,一個人的儀容千姿百態,也有凸顯個性、呈現美感的一面。

這使我想起了孔融讓梨的故事:東漢魯國,有個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也非常懂事。孔融還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兄弟七人相處得十分融洽。有一天,孔融的媽媽買來許多梨,一盤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們讓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孔融看了看盤子中的梨,發現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爸爸看見孔融的行爲,心裏很高興,心想:別看這孩子剛剛四歲,卻懂得應該把好的東西留給別人的道理呢。於是他故意問孔融:“盤子裏這麼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爲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爸爸接着問道:“你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照你這麼說,他應該拿最小的一個纔對呀?”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

一個四歲的孩童是如此地懂禮貌,言行舉止又是如此地恭敬?這一流傳千古的故事,不是給我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嗎?禮貌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和諧。古代的孔融,堪稱君子,小小年紀就已經知道且懂得了禮數,知道謙讓,知道尊重,他爲我們做出了表率。

中華上下五千年,“禮”一詞,讓我們明白了懂禮貌、有涵養的重要性。“禮”在我心中,“禮”伴我成長。世界有了“禮”,世人才會有良好甚至優秀的言行舉止,世人才稱得上君子,“禮”纔會流傳。

一個人,爲人處世,得“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我們要做一個內心溫和、舉止莊重、嚴於律己,外表威儀卻並不咄咄逼人的好學生好公民,時刻保持謙恭有禮、安詳自適的品質與精神狀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