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老王的讀後感大綱

本文已影響 3W人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老王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老王的讀後感

老王的讀後感1

有一個人,他謀生艱難卻樸實體貼;有一個人,他身體殘疾卻內心善良。

老王就是這個人,給我的印象很深。他是一個不幸的人,他是一個不幸的人,他的眼睛失明,沒有人願意坐他的三輪。他生活不易,不得不住在幾間塌敗的小屋中。而且他貧病交加,最後直如行屍走肉。但就在他身上,卻閃耀着許多人性的光輝。老王爲作者送冰時的體貼老實,即使三輪車被取締,雪上加霜,他卻仍坦然面對。直到死亡的前一天,他仍不忘報恩於作者一家。他就像一株雜草,在時代的夾縫中求生,但他仍以自己的胸懷接納着這個世界。

作者一家人對老王的關心其實也爲文章增添了色彩。它使文章更加真摯動人。但最後一句話裏,作者爲何因老王而愧疚呢?是因爲作者誤會了老王的心意?是因爲作者沒有回報老王?其實這些都不全面。這句話作者不但自責自己關心不夠,能力不足,也委婉地指責着社會對不幸者的態度。不幸之人沒有得到社會足夠的關心,也沒有被幸運之人放予跟他同等的位置來尊重。這正是底層人民的痛苦,令人嘆息。

老王的讀後感2

=

初讀《老王》,已是初中的事了,老師說:初中、高中、大學都有這篇課文,不同的年齡讀這篇文章會有不同的領悟,現在我就作爲一名高中生,談談我讀了這篇文章後的小小感悟。

老王,貧窮。他僅靠一輛破舊的三輪車爲生,住在塌敗的小屋裏,沒有什麼親人,有一隻眼睛是田螺眼,另一隻還有夜盲症。生病了,花錢不知吃了什麼藥,總不見好。老王,真是一個不幸者。

老王,善良。老王送的冰比他前任大一倍,冰價相等,他沒有看透我們是好欺負的主顧,大概壓根沒有想到這點,他送默存去醫院卻不肯收錢,他欣然在三輪平板的周圍裝上半寸高的邊緣,好像有了這邊緣,乘客就圍住了不會掉落,在彌留之際,把好香油和大雞蛋慷慨送給了楊絳。這樣的人少有了

每當讀到老王給我送雞蛋和香油這兒,我的心都爲之震撼。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裏,兩隻眼上都藉着一層翳,簡直像從棺材裏倒出來的骷髏上繃着一層枯黃的幹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歲月的年輪和病魔的纏繞讓不幸者的不幸表面化,顯得更加不幸,讓我感到害怕,感到不安,感到愧怍。生活非常拮据且病重的老王,卻能慷慨地送給別人好香油和大雞蛋,這些應該是他自己沒有吃過或是捨不得吃的,即使他現在生病了。老王真是一個好人。

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我爲什麼會感到愧怍呢?字典裏關於愧怍一詞的解釋爲:因爲自己的缺點、做錯了事或未能盡到責任而感到不安。作者認爲幸運者有責任關愛不幸者,關注他們的命運,幫助他們改善處境,我是不是因爲覺得自己對老王做的還不夠而感到愧怍呢?又或許是老王爲我做的太多了?又或許是不幸者地不幸觸動了我?

讀了《老王》,讀到了他的不幸,更讀到了他的善良與樸實,再貧困也阻礙不了他的熱心腸,現在這樣的人真的不多了,當讀到了老王,又給心上增添了一絲暖意,一絲感動,讓我們也多爲不幸者多做些什麼吧

老王的讀後感3

老王,乍一聽這稱呼,只讓人感覺又是一個沒有文化之人,帶着略微的鄙夷,甚至不屑於去翻看。若不是因爲它是課文,想必它就不會讓我這般難忘了。

《老王》的文字甚爲含蓄,有時竟讓人有些捉摸不透,似在非在的含義,似有非有的情感,讓人迷茫。老王,你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很難想象,一個眼瞎、貧困、有親人卻沒有親情又是單幹戶的人,如何在這世間生存?諸多的不幸,取其之一,便會讓我崩潰,可是他呢?當我們面對不幸在怨天尤人之時,他又在幹什麼?

沒有崩潰,沒有自我放逐,甚至沒有一句抱怨。我們用語言來宣泄自己的不滿,而他卻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在這個複雜的社會中努力生存。兩相對比,我們的心靈竟是如此脆弱,如此的不堪重負。

老王是不幸者中的不幸者,可是,他都尚且沒有抱怨上天的.不公,我們這些幸運者又有什麼資格去指責?連老王都尚能意識到要去感謝生命,要自己開拓自己的命運,而我們呢?當面對感恩這個字眼之時,我們只是很狹義的認爲父母養育我們,老師教導我們,朋友幫助我們,他們纔是我們應該感謝的人。又有多少人,會想到要感謝生命,感謝它給予這個獨屬於你的靈魂,若沒有生命,就不會出現現在你所擁有的一切。

每次,總會不由自主幻想,如果在歷史上沒有發生或發生了一件事,那麼就會有很多人不存在於這個世界。如此去想,每個人都是幸運的。不幸者所謂的不幸與無法來到這個時間相比實在是微乎其微。正是因爲有生命,纔會有不幸與幸運之分。

生命給予了我們諸多,那麼在感恩時,我們又怎能漏下如此重要的它。在生命面前,感恩一切的一切都顯得虛僞,那麼,何時時間之人才能真實的去審視自己的人生以及命運?

老王的讀後感4

從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觀念。在作者那裏,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別很大,不過是幸運與不幸造成的差別。所謂幸與不幸,包括天賦條件、成長條件、生理條件,幸運者只有關愛不幸者的責任,沒有歧視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識,纔會有平等對話,纔會感覺人家上門來“沒請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義精神。這種精神要求社會關心個人、同情個人,尊重個人對社會做出的貢獻,尊重人格,維護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並促進全體勞動者的全面發展。作者一家對老王是懷有這種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魚肝油。他們總是照顧老王生意,坐他的車,讓他掙點錢。老王收錢常常客氣,他們總是照原價付。平板三輪不敢坐了。還是關心老王是否能維持生活。總之,對不幸者懷有一顆愛心,才能這麼關心人,愛護人。

老王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裏,身子僵直,樣子非常怕人,作者心裏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幾年了,作者每每想起來還感覺有愧於這個不幸者,總覺得在他生前,對他關愛不夠。所有這些,都是人道主義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設所提倡的。

老王”普通不能再普通的名字,只要你姓王就能稱呼,即使現在不能稱呼,將久也要稱呼。老王不知何許人也,文中只有姓沒有名,家事也略知一二,而文章選題也僅僅是老王。在這個世界上對於一個人來說,面對這樣的人應該很多很多。文中楊先生極盡歌頌老王的質樸善良的同時,字裏行間業自然流露出自己對老王的愛與同情。楊先生出生於名門望族,自小受傳統文化薰陶,我想孔老夫子“泛愛衆”思想深植於心。因此這種愛非常自然,行文中才有一種大愛無痕的感覺。

我覺得楊先生的善良有別於老王的善,老王的善舉或許來自於楊先生夫妻倆素日對他的同情關照,或許來自於人本身的天性,或許二者兼有。因爲老王到底是什麼人,什麼歷史楊先生一概不知,但是楊先生尊重老王的人格,因此,老王對其他人只是價格公道,而對楊先生一家纔有特殊照顧。我想文中老王的善舉,主要來自於楊先生本身的愛!楊先生之愛來自於天性,更來自於教養。

關於楊先生夫婦淡泊名利事蹟,曾經好好的品味過,讀了此篇對楊先生的敬意油然百增,學習此篇不僅僅告訴學生,學習老王的忠厚朴實,更應告訴學生“愛而生愛”的道理。告訴學生不僅僅會唱《愛的奉獻》,更應該理解其深刻內涵。

郭汝平,19歲,山西省運城市河津小樑鄉辛莊村人。這是一個心硬如鐵的“殺手”:一把kan刀常年別在腿上,隨時聽候狐朋狗友們“調遣”,只要一聲令下,立馬“衝鋒在前”。刀落處,血肉橫飛,他卻面不改色,收刀離去,“從容”等候下一次“召喚”,直至被警方抓獲歸案。這樣一個“冷麪殺手”,卻在運城市鹽湖區看守所充滿人性和親情的管理下逐漸敗下陣來,變得馴服甚至靦腆。20xx年12月5日,終於有交待7年前把4個同村的孩子活活燒死了罪惡。7年來,警方一直在試圖解開4個孩子的死亡之謎。今年,看守所的管教幹部用真情溫暖了一個殺人犯的心。

對郭汝平雖是遲來的愛,但是將魔變成了人。如果這愛早一些,悲劇也許不會發生。連殺六十餘人的楊新海,本想靠辛苦掙錢生活,可打工時連連受挫,人格受到傷害,因此變成了魔;最近報道的農民工王斌餘連殺四人的事件,做人最起碼的尊嚴也不存在的時候,就連殺人連喊道:活着不如死了好!

爲富不仁變得很正常,崔永元大膽的向世人道出:現在的演藝界的德行和老一輩藝術家相比——相去甚遠!楊先生的丈夫名揚海內外,楊先生的作品也受世人矚目,是“大腕式”的人物。但是楊先生的愛灑向每一個角落,一個普通不能再普通的老王,她去關懷;一個普通不能再普通的老王,她去牽掛;一個普通不能再普通的老王,值得她紀念成章。不用再說了,楊先生是真正的“大腕”,一個受世人尊重、敬仰的超級“大腕”!

老王的讀後感5

其實一開始預習這篇文章時,我沒怎麼認真地讀,只是單純地認爲老王的一生很可憐,但在真正對這篇文章思考過之後發現其實沒那麼簡單。

這篇文章給我留下了個兩個的疑問,一個在於全文的最後一段楊絳所說的那句話,“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這句話究竟想表達什麼?另一個就是楊絳和老王他們之間真正的關係是什麼?互相是如何看待對方的?

首先來看下老王,老王給我的感覺是一個很“單純”的人,誰對他好,他就會盡自己的全力去回報,去感恩,當時的時代背景正值文革期間,應該說是一個很亂的時間段,楊絳夫婦在那個荒唐動亂的特殊年代裏也受了不少苦,被認爲是“反動學術權威”,但這些卻沒有影響老王對他們的態度,因爲老王很善良,他是真正在用他的心來分辨是非而不是隨波逐流,應該說他對楊絳是全心全意,毫無顧忌的。

而楊絳對老王的態度卻稍有不同,當時的社會很少有人能夠看得起像老王這樣的人,但楊絳對待老王卻很好,很多事情都在幫助老王,老王對此也很感激,可以說楊絳對待老王的態度還是比較平等的,但也只能用比較一詞來說,骨子裏還是有一股隔離牆在保持着距離,並不是全心地付出,每次老王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勞動來感恩楊絳的時候,楊絳總是會把錢給他,和他劃清界限,誰也不欠誰的,文中第8節的也也將老王比作了棺材裏倒出的殭屍,也許是無心的,但不經意間還是透露出當時的她對老王還是有一點“看不起”的感覺,老王其實也知道這一點,也許這就是楊絳最後愧怍的導火索。

當老王最後快離開人世的時候,他想盡自己最後的全部力量去感謝生活中唯一待他比較平等,對他幫助很大的楊絳,其實我個人的理解,老王還有一個最後的願望,就是在自己死之前能夠真正感到平等,而楊絳是他唯一的希望,這時候錢啊,雞蛋啊,物質對一個即將離世的人來說已經無關緊要了,他想要的是精神的慰藉,他想沒有遺憾地離開,而當他把雞蛋給了楊絳時,楊絳卻回頭去拿錢,其實這時老王的心已經冷了,但他還存有一絲希望,對楊絳說我不要錢,但當時楊絳卻認爲這是一句客套話,並沒有理解到老王真正的意願,所以老王纔會“一手攥着錢,滯笨地轉過身子”,精神和生理的雙重打擊下,老王走了,但我覺得他是帶着遺憾走的,而之後楊絳終於明白了老王的用意時老王已經不在人世了,所以她纔會覺得愧怍。

其實楊絳當時是一個不幸的人,只是老王比她更加不幸,因此她覺得她當時給與老王的關心還不夠,這也導致了她之後的愧怍,相濡以沫是指泉水乾了,兩條魚吐沫互相潤溼,兩條魚的意思就是雙方要平等,第二就是要盡全力雙方互相依賴生存下去,應該說老王是這樣做的,但楊絳對待老王只能說是善良,有同情心,並不能說是相濡以沫,楊絳當時對待老王其實心底裏還是有一層隔膜的,也許她自己也沒發現,也許因爲她是知識分子,我覺得這不是骨子裏的原因,如果楊絳當時也和老王一樣是車伕,那麼就不會有這層隔膜了,還是一個身份高低的原因。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