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大綱

本文已影響 2.66W人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關於《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

《追風箏的人》讀完這本書後,讓我感悟到很多道理,而且對感情豐富的我來說,每每沉浸在故事的情節中而不自覺地掉下眼淚。人是自私的,以前的我,總是希望別人爲我付出多一點,並認爲別人對我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從來都沒有仔細想過別人的心情和感受。而且,每天也會不停地比較誰對我比較好,對所有事情斤斤計較。卻沒有多花一點心思去看看這個世界。許多事物常常有正反兩面,有富裕就有貧困,有快樂就有悲傷。

這本書的主角─阿米爾面對自己的朋友兼僕人哈桑,受到不良少年暴力的圍毆時,竟然因爲害怕而蹲在旁邊不動,直到哈桑慢慢走出來,沒有拔刀相助、沒有挺身而出、更沒有尋找救兵,而是當一個什麼也不做的旁觀者,令我覺得十分傷心,面對自己有如兄弟的朋友、常常爲了自己犧牲的朋友,就算害怕,也可以找大人過來幫忙啊,然而阿米爾卻眼睜睜的看着哈桑被欺負。雖然後來哈桑和阿米爾都沒有將這個痛苦的祕密說出來,哈桑反而選擇離開從小到大陪伴、玩樂、侍奉卻傷害他如此之深的主人——阿米爾,只爲了減輕彼此的痛苦和壓力,像哈桑這種寧可自己受傷也不願傷害他的主人,這種無私的付出,真的令我熱淚盈眶。

後來那個逃跑的主人阿米爾盡力的救哈桑的兒子“索拉柏”,並且帶他回美國生活,將他視如己出般的疼愛有加,以彌補心中對哈桑的愧疚。

我認爲雖然創傷曾經是那麼樣的令人傷痛,但是,我相信只要用心去努力,一定可以撫平傷痕,愛可以包容一切,愛可以撫平傷口,不論是多麼大的創傷,都可以在愛的努力下恢復。

“爲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話是我在這本書中找到最有價值的言語,述說着哈桑爲阿米爾不求回報的付出,我也希望自己能夠謹記這句話的涵義,爲身邊的親人、同學、朋友,做到無私的奉獻,不求任何精神或物質的回報。只因“爲你,千千萬萬遍”。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後感2

昨天,終於順利的把《追風箏的人》看完,這本書,我曾經看了四遍,前面三遍,老是在匆匆開頭後放下了,自己也不知道是爲什麼,至最後一次,居然看到入迷,甚至在昏暗的公交車上也捨不得放手。

故事情節不算複雜,卻偏偏摻雜了太多的情感,朋友之情,兄弟之情,父子之情,紛紛交雜糾纏在一起,在那兵荒馬亂的社會中,抽絲撥繭般的將人性一層層的展現在讀者的面前。被社會認可的阿米爾,擁有繼承父親一切的權利,財富榮譽諸如此類,但與此相伴卻也承擔了父親的愧疚,在父親疼愛的同時,也被父親所嫌惡,他渴望得到父親的全心疼愛,卻又對父親充滿敬畏,於是他嫉妒,膽怯。不被社會認可的哈桑,以僕人的身份與阿米爾一同長大,受到老爺的格外疼愛,也始終最是忠誠的陪伴着阿米爾,即使再害怕,即使被阿米爾背叛,也依舊可以爲阿米爾挺身而出。他單純,誠懇,始終有一顆赤子之心。於是,目睹哈桑受辱不敢挺身而出,終日惶惶不願與哈桑在一起生活,因此陷害哈桑的阿米爾少爺一直活在愧疚痛苦之中,得不到自己的原諒;而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一直爲阿米爾付出的哈桑,縱然一生忐忑,卻始終活的真誠。

直至數十年後,阿米爾才從父親的好友口中知道真相,爲什麼父親對自己時有厭惡,爲什麼父親老是格外疼愛哈桑,只因他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這樣一個彌天大謊,是父親對自己對阿里,對哈桑無言的愧疚,卻成爲了阿米爾自我救贖的一個轉折點,而當知道哈桑爲了保護父親在阿富汗的屋子,那座傾注了父親的精力,承載了他們所有歡笑與痛苦的家,死在入侵者的槍下,哈桑的孩子成爲孤兒流落的時候,阿米爾終於踏上了那條再次成爲好人的路。

整本書以阿富汗的戰爭爲背景,溫暖舒緩的筆觸卻數次讓人忍不住落淚。

突然想起一句古語:君子有所爲有所不爲。人的一生,或許會犯非常多錯,會遇到很多的選擇與恐懼,我們唯一所能做的是讓自己的心勇敢地面對,縱使傷痕累累,也要問心無愧。

心疼哈桑,也萬分的敬佩這個始終誠摯的男孩。而阿米爾,卻總讓人覺得可憐與心酸,而及到最後他爲哈桑的孩子所做的一切,當他爲哈桑的孩子去追風箏,說道:爲你,千千萬萬次的時候,卻又忍不住想爲他祝福。

爲你,千千萬萬次。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後感3

“爲你,千千萬萬遍,追風箏的孩子——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孩提時代,我們跟身邊的玩伴總是那麼地要好,一起爬到很高很高的樹上坐着,一起分享好吃的好喝的,一起淘氣頑皮。這種很鐵的關係,不分性別,無論國度,不論在什麼地方都堅固地存在着,只是形式上可能因地域文化而有不同。主人公阿米爾生活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他和他家的僕人的兒子哈桑就是這樣一對很要好的玩伴,他們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對抗喜歡欺負別人的孩子,一起放風箏、追風箏。他們生活的國家阿富汗——一個傳統文化氣息濃郁的國度,在某一個小鎮裏,每年冬季都會舉行一次鬥風箏比賽,各家的兒童會比賽看誰的風箏放得最高、誰能夠追得着掉下的風箏。阿米爾就是個非常期待拿到冠軍的孩子,這是因爲他要藉此榮耀從他的父親那裏取得讚美和寵愛。他做到了,他把風箏放到了最高,在比賽的最後,天空上只剩下他那隻風箏在飛,他似乎看到了父親臉上滿意的神態。但是幾乎與此同時他看到了父親臉上着急的表情,在那表情中他明白他還得把倒數第二隻掉下來的風箏追回。於是他讓哈桑替他去追。哈桑爲了阿米爾,開始了又一次的追逐。怎料就這一追,他們的關係再也不似從前。哈桑追風箏時遇到了早有預謀的三個壞孩子,他們說要將哈桑強x了才能將風箏給他。哈桑無可奈何地被壞孩子頭——阿塞夫欺負了,但哈桑不知道其實阿米爾當時就躲在牆角後,阿米爾目睹了整個慘劇的經過。然而他沒有給他的朋友提供援助,他背叛了爲他千千萬萬遍的玩伴,讀後感《追風箏的孩子——追風箏的人讀後感》。阿米爾因此備受良心煎熬,反誣衊哈桑偷東西藉口將哈桑趕走了。19世紀70年代的阿富汗兵荒馬亂,阿米爾隨父親離開了家鄉,卻沒能結束昨日的噩夢。

20多年以後,阿米爾費盡周折回到了家鄉,開始了救贖之旅。此時哈桑已死,阿米爾只好通過救出阿米爾的孩子——索拉博來贖幼年犯下的罪。阿富汗小鎮的昨日光景早已變成今日一派慘敗景象,阿米爾卻偶然得知哈桑原來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阿米爾曾經的猶豫最後變成了救出索拉博的堅定想法。想不到,困住索拉博的正是那該死的阿塞夫。冒着生命危險,最終他救出了阿米爾,將他帶回到自己在美國的家中。

阿米爾最後終於想明白了,爲什麼在小的時候,他的父親那麼喜歡哈桑。他也體會到了父親這樣做是有多無可奈何。他的父親希望能用一生來贖私生子的過錯,而他沒有給父親這樣的機會。阿米爾在被噩夢困擾了許多年以後,終於成功地贖回自己童年的罪行——背叛和侮辱哈桑。也許每個人在生命開始的頭十幾年中,都會犯下這樣那樣的過錯,而後,這種過錯便需要有良心的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償還。文中有個人物說得對:遲早都是要回去面對的。躲得了一時,避不了一世。

死去的哈桑依然逝去,過往的時光美好不復,活着的人不管有沒有犯過大錯的曾經都好,只要盡力去彌補了,也就罷了。回憶中,阿富汗小鎮裏綠草坪上拽着風箏線跑的孩子有幾多歡笑,藍天上飄着的風箏有幾多色彩,追風箏的孩子是他一生中最好的同伴,他對他說:“爲了你,我願意做任何事。爲你,千千萬萬遍。”

然後,追風箏的孩子去了,隨着那些最後一隻被割斷線的風箏,從拽着風箏線跑的孩子的世界裏消失,再也沒有回來。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後感4

昨天,終於順利的把《追風箏的人》看完,這本書,我曾經看四遍,前面三遍,總是在匆匆開頭後放下,自己也不知道是爲什麼,至最後一次,居然看到入迷,甚至在昏暗的公交車上也捨不得放手。

故事情節不算複雜,卻偏偏摻雜太多的情感,朋友之情,兄弟之情,父子之情,紛紛交雜糾纏在一起,在那兵荒馬亂的社會中,抽絲撥繭般的將人性一層層的展現在讀者的面前。被社會認可的阿米爾,擁有繼承父親一切的權利,財富榮譽諸如此類,但與此相伴卻也承擔父親的愧疚,在父親疼愛的同時,也被父親所嫌惡,他渴望得到父親的全心疼愛,卻又對父親充滿敬畏,於是他嫉妒,膽怯。不被社會認可的哈桑,以僕人的身份與阿米爾一同長大,受到老爺的格外疼愛,也始終最是忠誠的陪伴着阿米爾,即使再害怕,即使被阿米爾背叛,也依舊可以爲阿米爾挺身而出。他單純,誠懇,始終有一顆赤子之心。於是,目睹哈桑受辱不敢挺身而出,終日惶惶不願與哈桑在一起生活,因此陷害哈桑的阿米爾少爺一直活在愧疚痛苦之中,得不到自己的原諒;而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一直爲阿米爾付出的哈桑,縱然一生忐忑,卻始終活的真誠。

直至數十年後,阿米爾才從父親的`好友口中知道真相,爲什麼父親對自己時有厭惡,爲什麼父親總是格外疼愛哈桑,只因他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這樣一個彌天大謊,是父親對自己對阿里,對哈桑無言的愧疚,卻成爲阿米爾自我救贖的一個轉折點,而當知道哈桑爲保護父親在阿富汗的屋子,那座傾注父親的精力,承載他們所有歡笑和痛苦的家,死在入侵者的槍下,哈桑的孩子成爲孤兒流落的時候,阿米爾終於踏上那條再次成爲好人的路。

整本書以阿富汗的戰爭爲背景,溫暖舒緩的筆觸卻數次讓人忍不住落淚。

突然想起一句古語:君子有所爲有所不爲。人的一生,或許會犯很多錯,會遇到許許多多的選擇和恐懼,我們唯一所能做的是讓自己的心勇敢地面對,縱使傷痕累累,也要問心無愧。

心疼哈桑,也萬分的敬佩這個始終誠摯的男孩。而阿米爾,卻總讓人覺得可憐和心酸,而及到最後他爲哈桑的孩子所做的一切,當他爲哈桑的孩子去追風箏,說道:爲你,千千萬萬次的時候,卻又忍不住想爲他祝福。

爲你,千千萬萬次。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後感5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着什麼,讓我們勇敢地追,讓我們一起追尋那人格的風箏。

12歲的阿米爾是一位阿富汗的富家少爺。他本與僕人哈桑手足同情,但在一次風箏比賽後,發生一件讓阿米爾無比痛苦,無比自責的事。因爲那件事,他逼走哈桑,不久後自己也隨父親去美國。成年後的阿米爾因無法原諒自己對哈桑的背叛而再次踏上故土,卻發現一個驚天謊言。他一點點探索着,看着戰爭中阿富汗的慘狀,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找到已經故去的哈桑的兒子,拉回那隻他丟棄的人格的風箏。

說實話,我並不喜歡這樣帶“悲”的作品,但在長長的嘆息之後,我卻感受到無比的震撼,那隻飄蕩着的風箏線也悠悠晃晃地系在我的心上。在書中,阿米爾追尋着的似乎是他與哈桑的友誼,是他不再內疚的,變得勇敢起來的心。

原本的阿米爾是懦弱的,無法保護也無法面對自己的夥伴,好在追尋中他還是找回失去的心。可是,在生活中,每一次傷害都可以彌補嗎?不是的,有的風箏將再也尋不回來。不得不說阿米爾是幸運的,而我也曾有過類似的幸運的遭遇:那件事發生在20xx年的暑假,我剛剛學會站立的小表弟來我家玩。一次沒人時,我的腳不小心掃到他,還站得不是很穩的他一屁股坐在地上,哇哇大哭。面對媽媽的責問,我違心地說:“是他自己摔的……”還好,我最後還是說出真相,拉回那隻差點飄離的“風箏”。

細細想來,我似乎比阿米爾更幸運,因爲他與哈桑是再也回不去的,他的“風箏”已是殘缺。而在這“風箏”的背後,附着的是人性,是誠實、勇敢、善良的品質,是我們人格的一部分。只有不失去我們的“風箏”,才能算一個真正的“人”。

像原本少年時的阿米爾,他那懦弱的表現使他的“風箏”丟失,在日後的幾十年中他都是在後悔與自責中度過,這也是懲罰。直到他重踏故土後,他那不顧一切的救贖才讓正義迴歸,但“風箏”還是殘,這也意味着他在今後的日子裏還得一刻不停地追尋,追尋那隻對他來說無比重要的“風箏”

阿米爾的“風箏”丟,又被追回。而你的呢?你可曾丟失你那隻帶有你人格的“風箏”?在那飄蕩的風箏上也有着一份對人命運的掌控。不論因什麼,也不論爲什麼,讓我們一起去追尋吧!一起找回我們的那隻“風箏”,並將它好好保存,永遠不再丟失。你願意麼?

讓我們一起追尋那隻人格的風箏。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後感6

早就聽人介紹過熱銷書《追風箏的人》,在忙裏偷閒的翻看幾頁後,竟被書中情節深深吸引,巧妙、驚人的情節交錯,細膩的勾勒出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文中多次出現的風箏既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

“爲你,千千萬萬遍”書中反覆出現這個句子,阿里對父親的忠誠是這句話最好的詮釋,阿里是父親的僕人,也是一同成大的夥伴,情同兄弟,阿里的兒子——阿桑,一個兔脣哈扎拉男孩,是與我——阿米爾少爺一同長大的夥伴,我們一起遊戲,哈桑願爲我做一切一切,哈桑與我的童年故事豐富而有趣,哈桑對我的忠誠表達就是“爲你,千千萬萬遍”,哪怕是我做錯事,替我承擔責罵,還是在危險時挺身而出。

哈桑爲父親打理生活中的一切,因種族的摩擦,戰爭的洗禮,哈桑爲固有的信念——照管主人的房子,被塔班分子開槍打死,此時的我卻已與父親逃離戰爭,遠在美國。雖然以前的歲月已成爲永遠的泡影,但在美國的打拼卻教育我真實的認識社會,我的生活如畫卷般綿延往復,日子在溫暖中流逝,但哈桑卻是我記憶中永遠抹不去的傷痛,因爲父親對他的疼愛使我嫉妒,我在矛盾中與哈桑交往,但當哈桑爲我追到藍色風箏,贏得風箏大賽時卻遭到小夥伴的侮辱與欺負,而我卻沒敢站出來制止,以致於扭頭跑開。自責、愧疚糾纏着我,於是我設計哈桑偷盜的現場,趕走他們,以至於哈桑臨走也沒說出真相。哈桑來走我那段恥辱痛苦的回憶,但那僅僅是暫時,因爲那回憶像毒蛇一樣每每在夢境中舔舐着我。哈桑成爲我最想忘記又遺忘不的人。我善良的良知、細膩的情感、軟弱的天性是我總徘徊於內疚與自責中,在自我折磨中反省,在自我壓抑中企圖遺忘。

一個偶然的機會,父親的朋友拉辛汗告訴我事情的真相,我竟與哈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而哈桑與妻子死後,他們的孩子——我的侄子索拉博還在飽受戰火、飢餓、死亡的威脅,我在焦慮、恐慌、無助、憤怒中逐漸成熟,開始承擔自己的使命,終於我冒着生命危險接出索拉博,在我的細心地呵護中索拉博逐漸接納我,我在關懷索拉博中得到心靈的救贖,我願爲索拉博在公園中繼續追逐風箏。人性、人情之美在故事中綿延伸展,宛如一杯綠茶,清香綿長而醇正,故事中哈桑的幾近固執的忠誠讓人感動,我細膩的情緒變化勾勒出一個膽小、軟弱的孩子成長的歷程。

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涌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僞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近乎殘酷,卻又毫不譁衆取寵。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着什麼,讓我們勇敢地追。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後感7

我小的時候就對風箏滿懷憧憬,可能是因爲當時還不知道飛機是什麼玩意吧,當然也可能是因爲晚上擡頭就能看到一閃一閃的眼睛,我抓着爸爸的胳膊讓他看會眨眼的星星,後來老爸告訴我那是風箏尾巴上栓着的燈在高高的雲朵裏穿梭。上初一時我聽過一篇學姐的朗誦詩,是通過風箏來寫父女間親情的,當時很感動,從此便愛上風箏放飛的季節——春、秋。我第一篇被當做範文在全班朗讀的作文也是關於風箏的,彷彿只要提起這個名詞我心裏就會充滿許多美好而溫潤的回憶,現在在這衆多感動之上恐怕還要加上這本《追風箏的人》。

如果我硬要做個類比的話這本書在主旨上應該與托爾斯泰的《復活》相一致,只是在我的印象中《復活》並沒有這種脈脈的溫情,而且由於年齡和間隔時間的關係我已經基本忘卻聶赫留朵夫的一系列自我救贖過程,現在只能就書論書,談談《追風箏的人》。

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有見過阿富汗作家寫的書,對這個國家惟一的印象就是無休止的內亂和拉登,甚至不僅僅是那裏,整個西亞就是鋪天蓋地的黃土、取之不盡的石油、永遠裹着全身的虔誠的伊斯蘭信徒,至於具體是阿富汗、伊朗還是伊拉克好像從來都不在我的考慮範圍之內。這本書很是驚豔地融進從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紀初的阿富汗國家背景,通過書內主人公阿米爾的眼看到共和、蘇聯入侵和塔班驚人的破壞力,以童年悠閒的背景與後來返回時所看到的殘酷現實做對比,赤裸裸地揭露人性的醜惡和戰爭的殺傷力,這種感覺很像《飄》。

而在一切罪惡都還沒開始的時候,那裏還是個充滿歡笑的國度,有這樣兩個少年——阿米爾和哈桑。他們從小一起長大,喝着同一個乳母的奶水,像兄弟一樣,可地位卻有着天壤之別,阿米爾是少爺,而哈桑只是他的僕人——一個出生後學會的第一句話是他主人名字的僕人而已。阿米爾是懦弱的,在被欺負的時候他總選擇忍氣吞聲,每次都是哈桑爲他出頭,這使阿米爾的父親非常苦惱,他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像個男子漢一樣。對於生來就失去母親的阿米爾來講,父親是他惟一的親人,他不願意與人分享父親的愛,哪怕是同他情如手足的哈桑。他總會想出一些小花招惡意地嘲笑哈桑,可哈桑從來都不會生氣。

那個冬天像往年一樣舉行風箏大賽,阿米爾成爲最後的贏家,父親爲他歡呼雀躍,可他卻從此失掉最忠誠的哈桑。由於哈桑義無反顧的善良使他每時每刻如坐鍼氈,哈桑像面鏡子一樣會倒映出他一切醜惡的背叛,他終於趕走哈桑——以一種及其卑劣的方式。後來蘇聯入侵,阿米爾和父親被迫移居美國,在那裏他得到暫時的安寧,直到二十五年後來自伊朗,一個名叫拉辛汗的朋友告訴他:回阿富汗來,這裏有能再次成爲好人的路。

阿米爾最終還是回來,已近不惑之年的他卻意外得知已經死去的那個曾被他背叛卻始終愛着他的僕人哈桑,實際是他同父異母的的弟弟,帶着贖罪的心理他踏上那條再次成爲好人的道路。一路的艱辛、危險、命懸一線,終於讓他救回哈桑的兒子——他的侄子——索拉博。

追風箏的人,我們每個人都是,在追尋一條自我救贖的路,心裏藏着陰暗,有些人敢於面對,像索拉雅和拉辛汗;有些人選擇用另一種方式去彌補,像阿米爾的父親和哈桑的母親;有些人在逃避後選擇再次迴歸,像阿米爾。我想沒有人是哈桑,因爲不會有那樣善良的人存活,所以我們的一生都是個追風箏的過程,希望在追到風箏的那一刻再倒下,然後仰望藍天說一句:“這輩子我不再欠任何人的。”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後感8

風箏是自由,理想的象徵。

雖然風箏被命運的細線束縛着,但是它從來就沒有放棄過夢想。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它依舊勇敢的站起來朝着自己的理想努力。風來了,雨來了,依舊沒有動搖它追求理想的心,它知道如果不擁抱理想它將失去所有。現實是殘酷的,如果一個人沒有理想,沒有擁抱理想,那麼這個人將一無所有。雖然風箏沒有鳥兒的振翅,但是它有比鋼鐵更堅硬的意志,在一次又有次的狂風暴雨中越站越勇。

風箏有和石灰一般的志氣,它將用它的智慧,堅強,勇敢,認真去擁抱自由,擁抱理想。

就算最後風箏短了線,它也不後悔自己的所追求的理想與自由。天使被風箏感動了,於是在每個雨後,都會有隻風箏在彩虹間飛舞,風箏成功了,但是它仍然努力着,爲自己的下一目標奮鬥着。

她希望全世界的人們都可以遠離病痛,擁抱健康和幸福。

我就是那隻風箏,希望自己可以通過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讓全世界的人們都可以擁抱健康和幸福。

後記:我的理想?我想不用我說看的人就已經知道了。這篇勵志文不僅僅是在鼓勵自己時時刻刻要明記理想,在失敗面前決不放棄,也想鼓勵看的人要爲自己的目標努力。無論現在你身處的學校環境與否,最終決定你是否成功的是你自己是否真的要學,是否真的爲理想而努力,並不是學校。

就讓我們行動起來,爲理想奮鬥,我要讓全世界的人都認同我。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後感9

“我追”讀完最後兩個字,我輕輕將書本合上,讀《追風箏得人》有感。眼淚浸潤了我得眼眶。這是第一次那麼認真得讀一本書,不再是戲謔,不再是敷衍了事,而是靜靜地用心讀。

“爲你,千千萬萬遍。”反覆咀嚼着這句話,內心彷彿迷失在縱橫交叉得十字路口,不安得旋暈佔滿心扉;像落入蜘蛛網得飛蟲,無力得掙扎,像踩在玻璃碎片上,穿越腳心得疼痛,像掉入萬丈深淵,不安得情緒像芥末,嗆入鼻腔,嗆入大腦。這是第一次那麼靠近一個陌生人——阿富汗。不再是45°得仰望,而是站到了它得左邊,離心最近得地方。除去那些動盪,除去那些戰亂,我45°仰望天空,咧開嘴角,看,那些曾經飛揚在阿富汗上空得風箏,那些執着得單純得追風箏得人。

哈森,阿米爾,兩個十二歲得少年。最初得最初,他們是最親密得朋友,一起嬉戲打鬧,一起憧憬未來。那幢房子,那堵“病玉米之牆”,那株石榴樹,那個地方得一切一切都是他們友誼得見證。沒有任何東西能阻擋他們彼此互相靠近得心。有時候會想:是不是隻要長大了,過去那些單純無比得東西都會變質。時間過去,他們在一點點長大。阿米爾發現爸爸對自己得冷淡,而對哈森卻總是給予鼓勵和讚賞,讀後感《讀《追風箏得人》有感》。他開始慢慢感覺到失落,偶爾也會發發脾氣,卻總是被哈森得寬容所化解。有時候想:如果這種歡樂時光能一直持續到永遠該多好。可是沒有如果,這個世界沒有如果。災難早已籠罩在這個城市上方,隨時能將他們得友誼無情摧毀。

一次追風箏得比賽打破了寧靜得一切。阿米爾親眼目睹了哈森被阿塞夫教訓。他本可以挺身而出得,就像哈森每一次爲他挺身而出一樣。可是他沒有,僅僅因爲他得懦弱。他就這樣把哈森落在了那個小巷子裏。從此,哈森成爲了他生命裏得一個惡魔,他處處躲避哈森,最後還設法趕走了哈森。後來,自己也跟父親遠離阿富汗,去了美國。就這樣,帶着纏繞了一生得負罪感去了美國。

四分之一得世紀過去,父親也因疾病死去。他回到了阿富汗,回到了那個曾有自己無比歡樂得童年得地方,那個記錄了他與哈森友誼得故土。只因那兒有再次成爲好人得路,他決定勇敢得邁出救贖得第一步。可是,一個驚人祕密被揭開。阿米爾與哈森竟是同父異母得兄弟。那一瞬間,他似乎明白了過去得種種,似乎理解了過去父親得做法,而他,竟然用最卑劣得手段,傷害了哈森。經過深刻得反省後,他決心找回那個遺失了過去得自我,找回遺失已久得善良。他收留了哈森得兒子,雖然最後自己傷痕累累,但他找回了那些遺失已久得東西。

那片飽經苦難得土地上,風箏再一次高高飛起。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0

“這本小說太震撼了!”這大概是我在讀完這本小說及很長一段時間得內心寫照.故事如此殘忍而又美麗,作者卻用了這樣溫暖細膩得筆法勾勒出人性得本質與救贖,讀來令人蕩氣迴腸.

故事講述了12歲得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得事,令阿米爾感到自責與痛苦,他逼走了哈桑父子。不久,阿富汗政變,前蘇聯佔領了阿富汗,他與父親也一起逃往了美國。成年後得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得背叛,爲了贖罪,阿米爾再度踏上了暌違二十多年得故鄉,希望能爲不幸得好友盡最後一點努力,卻發現了一個驚天謊言,兒時得噩夢再度重演……

作者以極其敏銳得筆觸讓他得祖國栩栩如生。他深入描繪了阿富汗移民在哀悼失去祖國、努力融入美國生活之際,仍然根深蒂固得傳統與風俗。

我最喜歡文中得“哈桑”。他,正直、勇敢,對待別人一心一意,十分寬容、淳樸。當別人嘲笑他得父親是吃人得“巴巴魯”時,他總是一言不發,但他在別人欺負阿米爾少爺時卻挺身而出,表現得大無畏;他爲了幫助阿米爾少爺取回風箏,卻遭遇了曾經自己爲了阿米爾少爺而得罪得一幫人侮辱性得侵犯,他也沒有責怪朋友得過失;當他曾經得好朋友背叛他,且總是惡言相向、甚至將他逼走時,他得內心也充滿了不解與哀傷。

這樣得朋友,完全是將友情同自己得生命綁在了一起,拿命在對朋友無條件得付出。以至於在他生命得終點到來之前,他仍然深深懷念他心中最好得朋友——那個在看到他被人欺侮卻沒有勇氣站出來替他伸張正義得人。

文章講述得主題就是“救贖”:阿米爾內心對哈桑不公行爲而感到不安想得到解脫得一系列心理活動變化與行爲方式得轉變。但救贖並不就是幸福,阿米爾最後領養了哈桑得兒子索拉博,但他也並沒有因此而快樂,在索拉博身上有太多哈桑得影子,就讓人不禁意間回憶起那些令人難受得畫面。

這,不僅是一本小說,也是一部政治史詩,它描寫了上個世紀70年代至今,阿富汗得歷史變遷,將這個過去不引人注意、在新千年卻成爲全球政治焦點得國家文化呈現在人們面前;同時也更是一個關於童年選擇如何影響我們成年生活得又極貼近人性得故事。從敏感、缺乏安全感得阿米爾到他具有多層次性格得父親,直到阿米爾回到阿富汗之後才逐步揭露了父親得犧牲與醜聞,也才瞭解歷史在美國與中東得分岔。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