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發現孩子》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本文已影響 3.23W人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發現孩子》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發現孩子》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發現孩子》讀後感1

蒙臺梭利說,一個教育工作者,要有科學家的“犧牲精神”,必須有研究人的興趣,將觀察者與被觀察者更加緊密地結合,而這種讓步在某些人看來似乎是一種苦難、一種生命的扭曲、一種犧牲,但是當教師們獲得了某種“科學家精神“的時候,就可以在自己的觀察中體驗到快樂了。

教師,就是設法把科學家的自我犧牲精神與基督徒那不可言喻的虔誠之心都移植到教育者的靈魂中來,從孩子身上學習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學習如何完善自我,才能成爲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教師。

教師施展才華的舞臺——學校,應該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給幼兒自由發展的地方。老師不是權威,而是以愛和啓示來引導孩子,支持與幫助他,解開束縛的枷鎖。解放孩子的心靈。

向來只有詩人和小孩子能感受到鵝卵石上流淌着的河水的魅力。孩子的成長應該是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因爲孩子比任何人都更善於觀察大自然,比如照顧植物或者小動物可以輕易地引發孩子的興趣。兒童都有一種關心他人的渴望,正是這種本能的滿足感賦予其快樂。

這本書中最可貴的就是蒙臺梭利打破已有的教育常規,尋求瞭解孩子和愛孩子的新的教育方式,並對如何做一名老師有了新的定義。在蒙臺梭利的觀念裏,教師不是授課的機器,在教育中,教師失去了主動性,而把主動權留給了孩子。對於教師來說,他已經被一種包含教師及多種不同教具的複雜結合體多替代,教具也不再是教師的輔助工具,而轉變爲孩子的“助手”。所以教師要對每件教具都非常熟悉,長時間地親自用它,在使用過程中預見孩子在操作過程中會遇到的困難,或者蘊含其中的樂趣,然後儘自己所能的向孩子進行解釋可能會對教具形成的種種感覺印象。

在教導孩子運用教具時,教師必須清楚的做兩件事,第一,讓孩子接觸教具,並向其傳授使用要領;第二,對那些能夠自己正確的辨識差異的孩子,教師應該干預並啓發他們。蒙臺梭利認爲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內在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是一種積極的、活動的、發展着的存在,它具有無窮無盡的力量。教育的任務就是激發和促進兒童“內在潛力”的發揮,使其按自身規律獲得自然的和自由的發展。

尊重孩子正在進行的所有合理活動,並試圖瞭解他們的活動目的。蒙臺梭利認爲,每個兒童都應得到應有的尊重。正是在生活中,我們往往干涉或者阻礙了兒童的行爲,比如,兒童在自己穿衣服時,成人覺得他穿的過慢,於是抓起衣服,替那個笨拙的小傢伙穿上,高高興興地想和他出去玩,可是殊不知這個小傢伙本來是在認真探索怎麼樣穿衣服的,現在被搞的玩的興致全無,心裏鬱悶,其實這也是對兒童的不尊重。不能因爲他小,表達能力不夠完善,而剝奪了他行動的能力。我們應該尊重每個孩子的活動意願,試着去了解孩子,瞭解他行爲的原因,並且支持與鼓勵他。培養孩子獨立的個性,不讓孩子養成依賴的習慣。

在生活中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爲了保護孩子不受到傷害,家長們總是神經緊張的看護這他們,當他們要拿一個花瓶時,常常喝止他“別動”擔心花瓶會破碎,碎渣會傷到孩子,久而久之,那個說“別碰”,這個說“不行”,孩子勢必會變的膽小,慢慢失去承擔責任的勇氣,做什麼事都要尋求別人的同意再做,養成對他人的依賴感,這樣的教育後果是不堪設想的。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好奇心,都有探索的精神,他們的創造力是無限的,不要埋沒了孩子的天性,讓他自由的探索,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我們必須時時警覺和孩子之間的相處之道。因爲孩子的感情比我們想像的還要細膩敏感。我們應該學會觀察兒童、傾聽兒童。作爲成年人,我們似乎很少去傾聽兒童的想法,總是以爲自己的想法的對的,於是不顧兒童的感受,去幫他決定什麼該做,什麼不做。長此以往下去,家長與兒童之間的溝通會越來越困難,所以何不試試做一個小聽衆,傾聽我們的孩子他有什麼想法、什麼困撓,在傾聽時,我們蹲下身子,甚至比孩子蹲得還低,用心地聽,注意看他的眼睛,聽他的語氣,觀察他的表情。這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你對他的愛和信任。

蒙臺梭利的“兒童之家”看了讓我心生愛慕,兒童之家一個班裏50到60個人,混齡的,因爲蒙臺梭利認爲年齡小的孩子會模仿年齡大的孩子,向他們學習,這樣反而會變的更好,雖然一個班人很多,但是他們真的就像是一個大家庭,老師不會干涉幼兒的活動,只是爲他們提供了很多的材料,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蒙臺梭利很注重幼兒感覺的訓練,觸覺、聽覺、嗅覺,甚至對溫度和重量的感受,她都有準備一套教具與教學模式讓幼兒得到反覆訓練,她的細心與耐心溢於言表。

在《發現孩子》這本書中,作者舉了很多的例子,形象生動的把每個孩子的行爲、表情、思想都寫了出來,用實際的例子來證明她的理論,更加有說服力,讀着此書,彷彿“兒童之家”就在眼前,兒童之家裏聰慧伶俐的小傢伙們活靈活現,蒙臺梭利的這本書值得細細品味,認真揣摩,由於時間的緣故,這次只是匆匆讀過,各中的理論知識還沒全部熟練掌握,這樣的好書應該要讀個幾遍才能真正領略到作者的一片心思吧。

  《發現孩子》讀後感2

《發現孩子》這本書是蒙臺梭利教育觀念的一個很好的介紹,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愛孩子的新觀念和新方法。蒙臺梭利認爲,每個孩子都有去觀察、對外界作反應、去學習、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讓自己獨處的需要。在本書中,她描述了兒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發和利用孩子與生俱來的學習熱情。

我看完這本書後對之中的一章“讓孩子成爲自己的主人”頗受感觸。文中說孩子的活動過程可用個曲線圖來表示。在紙上畫一條平行線,表示孩子在處於休息狀態,平行線以上表示有紀律的活動,平行線以下代表隨意亂玩、沒有規律的活動,而曲線的方向則表示時間的長短。兒童之家做過這樣的實驗,當孩子進入教室後,通常先安靜一會,接着纔開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線是先往上,畫到代表有規律的活動部分。

然後孩子玩累了,活動開始變得有點混亂,這時候曲線會畫到平行線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動沒有規律的部分。接下來,孩子會換一項新的活動,曲線圖又會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動規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時又會跌倒平行線以下。

所以在活動中如果老師能夠尊重孩子的自由,對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師能夠把他的所學暫時放置一邊;如果老師能謙虛一些,不把他的指導當成是必要地;如果老師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會看到孩子所發生的全新轉變。老師只有在等到孩子找到自己心智深處尚未被發現的潛能時,孩子焦躁不安的心情才得以平息。

現在的大班孩子對自主性遊戲非常感興趣,但往往一腔熱情堅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興致,當對自己選擇的活動不再感興趣,就會跟同伴鬥嘴或去逗弄坐在旁邊的同伴,想着換一項活動,當他對每一項活動又失去興趣時就會到處亂走,或者煩躁地來到老師身邊,有的孩子還會獨處不再參與活動。如果老師也能以上述說的方法對孩子進行仔細地觀察、分析,不急於對孩子加以指導,強加給孩子一些規則,那麼孩子經過一段時間的活動,一定能找到適合他活動的內容。所以我們老師必須儘可能地依據孩子的天性來讓他有發展的可能,這樣,孩子才能茁壯成長。

  《發現孩子》讀後感3

兒童敏感期吸收的一切會持續到生命終止時,在其他階段無法做到這一點。幼年時期獲得的感覺印象及習慣,一旦被忽略,以後永遠都無法補救。敏感的階段爲以後獲得完美的品行打下了基礎,而這些品質在年齡稍大些後就很難獲得,或者說永遠都得不到了。兒童通過對世界的觀察,開始學會區分差異並歸類。

兒童具有一種使自己達到更高層次的傾向,喜歡享受更高層次的快樂。天生就具有探索周圍環境的傾向,觀察周圍的各種事物,傾聽人類發出的各種聲音。正常的兒童會拒絕其他人提供的幫助,希望自己解決問題。

讀和寫是兒童在學校裏遇到的'第一個障礙,由於肌肉的感覺在一個人的兒童時代是最爲發達的一種感覺,寫字對於兒童來說十分容易。閱讀是將符號轉化爲可理解的意義,這種能力要到較晚才能獲得。

在一個人的孩童時期,他的運動機制就已經確立了。六七歲兒童的手已經失去了寶貴的運動敏感期,四歲的兒童在爲確立各種走動機制進行着不可抗拒的、無意識的努力。肌肉運動知覺記憶是幼兒最持久也是最容易建立的記憶。四歲兒童的心理髮育正好處於一個敏感期,正在經歷一個極具生命力的創造時期,到了5歲,敏感期開始消退,創造期就要結束。四歲以上的兒童會對寫字產生極大的興趣,有的從3歲半就開始學習寫字。

語言的發展開始於2—5歲這個感知覺極爲發達的年齡,只有在這個年齡段,一個人才能獲得獨特的語音語調,在以後是無法獲得的。一個人在兒童時期的言語缺陷,到了成年以後就無法根除。

幼兒習慣把每一個新加入的物體都數成1。

一個人的教育需要通過自己自發的努力,在不理會他人干預的情況下得到完善。事實上,干預一項已經完成的工作總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爲它阻斷了表達的內在驅動力。

由於身體的協調能力,兒童不需要很大的力量進行有節奏的跳躍,更需要的是完美的平衡感覺。至少5歲的兒童才喜歡富有節奏感的運動。只有孩子長到一定年齡,才能理解音符的價值。

兒童的任何活動都不能以隨心所欲的方式表現出來。它必須是兒童內心希望從事的活動,對這種活動他有一種自然偏好,或者可以一點一點完成。這是一種賦予兒童的生活以秩序的東西,並且爲兒童的成長開闢了無限的可能性。

在動作和學習慾望之間存在一種密切聯繫,動作雜亂無章的孩子不但沒有學會如何做動作,他們恰恰是那些心智沒有恰當培養,遭受精神飢餓之苦的孩子。

兒童知識的增長源於一種練習的重複,並非來自於對新東西的最初理解。同樣的練習也不能在每個年齡段都一再重複。重複應該與需要相符。

兒童0歲至2歲時,他們的吸收性心智開始發揮作用。3歲的時候,他們的運動神經開始發揮作用。

蒙臺梭利的教育藝術遵循兒童生理和心理髮展規律。它的來源是感官教育,真正的核心在於對孩子心理的探索。西方特有的《聖經》文化爲她的教育提供了適宜的土壤,教育之花在敬畏宗教的城市和鄉村盡情地開放。

蒙臺梭利的教育藝術見證了人類靈魂按照真正的天性得以形成和發展,揭示了生命的祕密:天性的全部祕密就在於孩子的心靈。

  《發現孩子》讀後感4

蒙臺梭利創立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可算是當代幼兒教育的里程碑。蒙氏教育以孩子爲中心,批評成人自以爲是做法,呼籲成人尊重孩子,讓孩子自由的成長,不能剝奪孩子做事的權利。認爲成人一切阻礙孩子發展的行爲都是犯罪,孩子的權利應有法律的保護。蒙氏教育早期智力開發,她認爲嬰幼兒時期的教育很重要,能夠決定孩子的一生。

因此強調成人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瞭解孩子的需要,通過滿足孩子的需要促進他們的健康快樂塑造自己的獨立個性。寒假期間我閱讀了《蒙臺梭利家庭教育全書》中的《發現孩子》部分,雖然閱讀了兩遍,但是覺得自己並沒有真正理解蒙氏教育思想的真諦,下面我就淺談我學習後獲得的一點點感受,如有不當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1、讓孩子自由的做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孩子都有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成人的附屬品,有着屬於他們自己的權利。然而,家長往往站在成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認爲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會比小孩好,於是強迫孩子按照他們的方式去思考、觀察、行動和創造。學校也以成人的思想方式爲孩子制定一系列自認爲適合孩子成長的教育制度,往往卻忽略了孩子的真正需要是什麼,使孩子成爲最無辜的受害者。

一個在受成人約束和限制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的身心需求在很多方面都是無法得到滿足的。孩子心理上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孩子的智能和道德精神的發展。在成人的束縛和限制之下,孩子失去了表現自己的權利,也失去了真實的自己,此外還不得不去適應處處壓制他們的生活環境。而這一切在成人看來是孩子在社會上生活首先應該學會的。然而,對於孩子作爲獨立的生命個體而言,這是絕對不公平的。因此,成人應該尊重孩子自由選擇做什麼,怎麼做的權利,讓孩子在這方面的到充分的自由。

2、尊重孩子的生命,愛護孩子

孩子的生命和心靈都是非常脆弱的,需要成人悉心的呵護。剛剛降臨至這個世界的孩子,他們是十分的無助和脆弱的,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才能適應這個世界。自孩子從母體出來的那個時刻開始,孩子就脫離了母體安全舒適的環境,從而進入一個非常陌生的、充滿了危險的世界。對於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的嬰幼兒而言,這樣的環境令他們非常的恐慌,他們不知道應該如何適應這個完全陌生的世界。這就需要成人的幫助,盡心的呵護他們,爲他們提供適合他們生存的條件。此外,還要爲他們提供清潔的環境。

3、創造適合孩子發展的環境

孩子在0—6歲的早期教育史非常重要的,如果在這個時間段對孩子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孩子們就有可能很好地適應這個世界,並創造屬於自己的奇蹟,爲世界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個適合道德環境包括良好的物質生活環境和良好的精神生活環境。這個環境能夠使得孩子收到最小的限制,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

4、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

孩子的願望是簡單而平凡的,他們希望能夠憑藉自己的雙手改善自己的生活,能夠以自己的能力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美好。從孩子的各種行爲表現上可以看出,他們不僅希望自己能夠模仿成人的行爲習方式,同時也希望自己能夠通過努力將自己“塑造成人”。這也是他們的天性和使命。成人應該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這也是對孩子的尊重。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