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墨子讀後感範文大綱

本文已影響 2.29W人 

導語:《墨子》是戰國百家中墨家的經典。提倡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涉及哲學、邏輯學、軍事學、工程學、力學、幾何學、光學,先秦的科學技術成就大都依賴《墨子》以傳。下面是小編爲您準備的墨子讀後感範文,供您參閱。

墨子讀後感範文

  墨子讀後感範文1

墨子(生卒年不詳),名翟,東周春秋末期戰國初宋國人,一說魯陽人,一說滕國人。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的後代,《史記》記載說墨子曾做過宋國大夫,墨子是一個有相當文化知識,又比較接近工農小生產者的士。自詡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是一個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在他的家鄉,滔滔的黃河奔流東去,墨子決心出去拜訪天下名師,學習治國之道,恢復自己先祖曾經有過的榮光。他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

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爲核心,以節用、尚賢爲支點。墨子在戰國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爲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在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

在《墨子·魯問》中,墨翟提出了墨家的十大主張。即“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尊天”、“事鬼”、“非樂”、“非命”、“節用”、“節葬”。他認爲,要根據不同國家的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十大主張中最適合的方案。如“國家昏亂”,就選用“尚賢”、“尚同”;國家貧弱,就選用“節用”“節葬”;等等。

墨子最主要的主張:兼愛非攻。兼愛非攻,所謂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的意思,墨子主張愛無等差,與儒家的博愛(“親親有術,尊賢有等”)相反。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愛人若愛其身”,並提出“天下之人兼相愛,強不執弱,衆不劫寡,富不辱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他認爲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同時,墨子也看到春秋戰國時期,最大的弊病就是戰爭,因此,從兼愛的思想中,引申出了非攻。針對當時社會動亂,國與國互相攻打,人與人互相殘殺,墨子急於尋找動亂的根源、救世的良方,他說:“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如果人們兼相愛,“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則干戈化爲玉帛,天下必然太平。兼愛非攻是墨子最著名的思想。但是墨子的兼愛和尚同思想,最後容易走向專制主義,而儒家雖然推崇等級制度,但最後卻走向了平民化——孟子提出“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走向了民本。儒家的像孟子的思想是比較有實現的可能性的,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樣的道德觀建立在人之常情上,不像墨子兼愛那麼難以實現。當然,孟子的義利觀,捨身取義也是具有超越性的。

宣揚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點。墨子認爲天之有志——兼愛天下之百姓。因“人不分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天之愛民之厚",君主若違天意就要受天之罰,反之,則會得天之賞。墨子不僅堅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認爲它們對於人間君主或貴族會賞善罰暴。這裏可以看出墨子把自然界無意志的天說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天的意志是兼相愛,交相利。順天意得賞,反天意得罰。

墨子的尚同尚賢主張。尚同是要求百姓與天子皆上同於天志,上下一心,實行義政。尚同是在尚賢的前提下,要求人們與上級政長同是非,“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皆非之”,逐級逐層統一思想,最後使“天下之百姓,皆上同於天子”,也就是集中統一到中央。這是一種中央集權的專制主義思想,後來在法家那裏得到了發展和實際運用。墨子尚賢尚同,一方面要求突破宗法制度,給“農與工肆之人”以政治權利,一方面又要求由上而下一同天下之義,這是一個深刻的矛盾。這個矛盾,反映出小生產者思想的特點。

尚賢則包括選舉賢者爲官吏,選舉賢者爲天子國君。墨子認爲,國君必須選舉國中賢者,而百姓理應在公共行政上對國君有所服從。墨子要求上面瞭解下情,因爲只有這樣才能賞善罰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賢使能,即任用賢者而廢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賢看得很重,提出:“尚賢是爲政之本也”。他特別反對君主用骨肉之親,對於賢者則不拘出身,提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主張。由此可以看出,墨子和孔子的爲賢之道還是不同的。墨子的“爲賢之道”是爲民謀利,救民於水火,使他們能夠各安其生。即所謂“爲賢之道將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若此,則飢者得食,寒者得衣,亂者得治。若飢則得食,寒則得衣,亂則得治,此安生生。孔子的“爲賢之道”首要是學習和掌握維護奴隸主貴族統治的周禮,遵照周禮完善個人的修養。這就是所謂的'“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克己復禮爲仁”。可見,只有用周禮約束自己,虔誠維護周禮,纔算得仁人、君子。

墨子的節用節葬觀點。節用是墨家非常強調的一種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俗,認爲久喪厚葬無益於社會。認爲君主、貴族都應象古代三代聖王一樣,過着清廉儉樸的生活。

墨子極其反對音樂,提出非樂觀點。甚至有一次出行時,聽說車是在向朝歌方向走,立馬掉頭。他認爲音樂雖然動聽,但是會影響農民耕種,婦女紡織,大臣處理政務,上不合聖王行事的原則,下不合人民的利益,所以反對音樂。墨子所以“非樂”,不是因爲他不知道欣賞歌舞能使人感到愉悅和舒適,而是認爲在當時財用不足、民生維艱的情況下,爲政者卻只顧自己尋歡作樂,這樣的行爲,是其該做的嗎?反觀孔子主張禮樂教化,這就需要看到,孔子處於春秋時期,當時禮崩樂壞,孔子推崇周禮,認爲禮樂可以教化百姓,維護統治。

墨子反對儒家所說的“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認爲這種說法“繁飾有命以叫衆愚樸之人”墨子看到這種思想對人的創造力的消磨與損傷,所以提出非命。他認爲,國家安危治亂,不靠天寧靠人力。他提倡充分發揮人力的積極能動作用,批判消極的命定論。墨子認爲儒家的命定論是害人的懶漢哲學。其實,墨子僅僅從儒家部分言論對於儒家的命定論加以批判是有失偏頗的。縱觀孔子的一生,他的所作所爲,何嘗不是“知不可爲而爲之”呢。

墨子在認識論方面,提出了判斷是非真假標準的三表法:第一表,“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實”;第三表,“廢(發)以爲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三表法的出發點是唯物主義的,主張根據前人的間接經驗、羣衆的直接經驗和實際效果來判斷是非,在認識發展史上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是,墨子的學說以實用爲主,缺少深厚的理論基礎,他的很多主張都是針對現實中的缺陷而發的,墨家這種突出的實用理性,不但使其著作存在很多前後矛盾之處,而且理論適應性很差,一旦時過境遷就失去了存在基礎。所以荀子說“墨子蔽於用而不知文”。

儒家墨家有不同的社會基礎,代表不同的社會階層的利益和價值取向,墨學有人民性,墨子是勞動者的聖人。

  墨子讀後感範文2

一直都以爲自己從小接觸的都是孔老夫子的儒學,步入大學後,才發現原來一切都不是我所想的那樣。春秋戰國時代,那“諸子百家,百家爭鳴”的學術研究和傳播是無法光用這八個字來形容的。我們都知道:入、法、道、墨是那時最有成就的四大學派。仲尼的儒學是我們看到人性最溫暖的理想;老聃的道學是我們感受到源自思想的質樸力量;莊周的逍遙遊是我們聆聽到來自靈魂深處的自由吟唱;至於韓非的法家則帶我們領略了秩序下的一片片繁榮。

我個人不太喜歡孔子。也許只是因爲他那一句“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也或許是因爲那女子的“三從四德”論。讀了墨子,我更偏愛墨子。墨子,他總是站在人民的利益上去看待問題,解決問題,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這一點上,墨子有着天生的優勢:出身於社會低下的手工業者的他,對百姓所遭受的困苦有着深切地瞭解。有人曾說:墨子是儒家的叛徒,是墨家的始祖。但我並不贊同這一說法,因爲墨子只是在學習儒學的過程中慢慢發現儒家講求的繁瑣禮節等不利國民生計的主張不適合他,才選擇了另一條更適合他的道路。

“興萬民之利,除萬民之害”作爲級任的墨子,在深切瞭解百姓疾苦後,提出“強本節用”的主張。“強本”即加強農業生產,發展國民經濟;“節用”即反對統治階級過度的浪費。墨子認爲:一切不利於人民的開支都應該消除。在我看來,提出此觀點的他,纔是真正地站在人民根本利益上,爲人民着想。爲人民謀福的思想家。

治理國家,墨子有着自己獨到的見解——“兼愛”與“非攻”。視人如己,愛利萬民,不虧人自利和人不關己則爲“兼愛”。他認爲社會動亂的根源就在於人們只知愛己,利己,爲了達到各自的目的,人與人之間才相互敵對。如今的我,對此也頗有感觸: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人們的文化素質水平在不斷提高,可是人們的視野卻在不斷地縮小。當社會把宣傳好人好事作爲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時,我們的社會風尚由此可窺知一二。夢君爲了有朝一日實現“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社會理想,我們就要向墨子學習,提倡“兼相愛,交相利”,呼籲天下所有人都相親相愛。不爲了“貪伐勝是名及所得之利”對他國發動戰爭則爲“非攻”。墨子強譴“不義”之戰,指出這種行爲的實質也是一種無恥的“虧人自利”行爲。爲了消弭戰爭,他帶領弟子從事實際的防禦戰爭的研究。墨子的這一觀點完全適用於我們中國。我國雖然幅員遼闊,人口衆多。但從不以多欺少,挑釁尋事,而總是採用和平爲主的手段與其他各國友好交往。即使有時他國冒犯我國,我們也總是想用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態度來解決。可是一旦涉及我國主權與領土問題是,我們也是毫不退讓的,甚至還會做出強硬的反擊。

《墨子》一書,文字通俗平易,卻內涵有許多豐富而精粹的思想。即使在現代,它也是一筆不可忽視的財富,值得我們去學習,去借鑑。身爲21世紀年輕的一代,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去繼承和發揚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並將它們完美地融入到現代化的建設中去,更好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墨子讀後感範文3

我國先秦時期是一個戰爭頻繁,社會動盪的時期,同時也是一個各種思想活動非常活躍的時期。在這一時期裏產生了衆多的思想派別,被後人稱作諸子百家。而儒、墨、名、法、道、陰陽六家則被公認爲是當時最具影響力的思想派別。其中墨家是一個較爲奇特的學派。一方面墨家在戰國時期就成爲了一個盛極一時的思想政治團體,它的學說與儒家的學說並稱爲當時的顯學。戰國中期的大儒孟軻曾這樣描述過墨家的勢力:“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而另一方面,在進入封建社會以後,由於種種原因墨家沉寂了下來,以至於在以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裏,它的學說幾乎無人問津。這無疑引起了後人對它進行研究的興趣,但同時也給對墨家的研究帶來了困難,因爲後世對先秦墨家學說的記載和評述太少,所以可供我們掌握和利用的資料也就相應的少了,這與對儒家,法家,道家的研究有着明顯的不同。也正因如此,先秦時期記載墨家學說的《墨子》一書在我們對墨家的研究過程中就顯得尤爲重要。

我認爲墨學研究存在這樣一個特點,即同儒,法,道家相比,學術界對墨家的研究很少,但是在這些不多的研究中,在許多問題上學者們的爭議卻很多,而學者們在對自己所持觀點進行論證和對他人觀點進行批駁時,又都是援引和利用同樣的史料。於是在拜讀了這些學者們的長篇大論後,更加感到了對這些原始史料深入和精確掌握的必要性,也只有這樣纔有可能真正的瞭解墨家學說的實質。

《墨子》這部書綜合和全面的反映了墨家學說有關各個方面的思想,包括“尚同”,“尚賢”,“非攻”的政治思“尚同”是墨子政治主張的第一要義。《墨子》一書中的尚同篇首先闡述了確立“尚同”這一政治主張的理論前提。墨子認爲在沒有刑政的社會初始狀態下,“一人一義”,“十人十義”,“是以人是其義,以非人之義,故交相非也。”於是“天下之亂,若禽獸然。”所以墨子認爲要救世之亂,就要建立政治,國家,刑罰制度,即立“正長以一同天下之義”,“使從事乎一同天下之義”。那麼在這裏人們就有一個問題,即“一人一義”,“十人十義”是否必然導致人們的非他人之義而交相非的結果?因爲許多人發現人們之間“義”的不同和衝突也可以由當事人自己通過彼此的妥協和讓步來解決,沒有必要去否定他人的“義”。而這樣一來墨子所提倡的“一同天下之義”也就沒有了存在的理由。那麼墨子的理論在這裏出現問題了嗎?不是。因爲再進一步分析,雖然有上面的情況存在,但也並不是所有的關於“義”的衝突都可以由當事人自己協商解決,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徹底地排除非他人之義而交相非的情況的發生。那麼就整體而言,這就是一種必然。它不是一對一的必然,不是說有一次“義”的不同就必然導致一次非他人之義,而是說在“義”的不同和衝突這樣一個背景下,不可避免的會有當事人自己協商解決不了從而導致非他人之義及交相非的情況產生,所以說墨子的這個立論是成立的。那麼我們明白了這是必然的,無法避免的,那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應怎樣去解決才能避免天下亂若禽獸然呢?墨子認爲只有設立正長一同天下之義才能救世,於是有了他的一套以“尚同”爲核心的政法理論。但是這裏就又有問題了,即面對這樣的亂世,救世是否只能用“一同天下之義”的方式來解決?如果有其他的方法,那麼墨子所提出的這一方法是最好的嗎?

以上是兩個很關鍵的問題,若兩個答案都是否,那麼墨子的政法理論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那麼下面就讓我們對這兩個問題進行分析。首先,從我們現代人的角度來看,第一個問題很簡單,答案是否。因爲我們知道不“一同天下之義”世界仍可以和平的發展,天下並沒有亂若禽獸然,現實世界告訴了我們答案。其次,對於第二個問題,人們也不難回答,求同存異這樣的外交政策帶給我們的好處大家有目共睹,顯然有更好的方法存在。問題好象解決了,但是問題真的那麼簡單嗎?應該看到我們輕鬆的得到了上面的答案,是由於我們是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待這一問題的,而經過了漫長人類社會發展的現代的我們是沒有理由用現在的標準去衡量和判斷歷史長河中的事件,人物和他們的思想。同一個問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可能有着不同的答案。在現代我們知道怎樣最快的從北京到達上海是乘坐飛機,而這樣的問題在兩千年前正確的答案無疑是騎馬。自然科學是這樣,社會科學也是如此。在墨子生活的時代裏,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那個階段,我們所知的更合理的,更科學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它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嗎?即使有,但它有可能能被提出來並被實施嗎?所以就我理解而言,墨子所提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理論,在當時不能說其全部內容都是正確的和科學的,但就整體而言,是符合當時的社會現狀的,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歷史發展的方向,而後來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所以我認爲在墨子生活的時代,救世的唯一可行和正確的方法就是墨子所提出的以“尚同”爲核心的政法理論。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