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我的苦難,我的大學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本文已影響 2.99W人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我的苦難,我的大學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的苦難,我的大學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我的苦難,我的大學讀後感1

今年寒假,我讀完了《我的苦難,我的大學》一書,被文中主人公的精神深深地打動。

這本書的作者出身卑微,家境貧寒,自幼喪父,小小年紀便輟學上山砸石頭,用柔弱的雙肩扛起家庭的重負,用血汗掙來的微薄收入養活全家,供妹妹讀書。就在這樣艱苦的環境裏,她依然對生活懷着無限的憧憬與希望,以堅忍不拔的意志與艱難的生活作不屈的抗爭。19歲那年,作者因母親生病欠下鉅債而到上海打工,先後做過餐館服務員、服裝廠流水線女工、時裝公司技術員,吃盡千辛萬苦,但作者懷着一股“一定要出人頭地”的信念,頑強拼搏,終於在海納百川的大上海樹起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成了打工族中的佼佼者。

讀完這本書後,我明白了愛拼纔會贏,有志者事必成!

老師評語:文章語言準確,句子通順。小作者能夠把書中人物的故事描述出來,大致能夠抒發自己的感受。如果能夠把自己的感受描寫得在具體些就更好了。

  我的苦難,我的大學讀後感2

有志者,事竟成,那無志者呢?今天,我讀了《我的苦難,我的大學》這篇小說,使我對“志”的理解更近了一步。

這篇小說主要寫了:主人公趙麗萍從一個農村小丫頭,立志要打拼,結果步步高昇,成爲打工妹,技術員,編輯最後小有名氣。

如果說人生是一條路,那麼苦難便是這條路上的坎;如果說人生是一袋面,那麼苦難便是一個篩子;如果說人生是一條通向成功的大道,那麼苦難就是通向成功路的奠基石、

到這裏,我不由想起了模範共青團員劉玲。劉玲是北京五十五中的學生,七年前,她患了骨癌,左腿脛骨被烤成“木炭”,鑽心的疼痛是她夜不成寐,但她仍樂觀向上。她趁同學們不在時爲大家做貢獻。老師同學心疼她,但她仍然這樣去做。住院時,她碰到一個病友,因無藥可救而亂叫。她走過去,爲那阿姨唱了支歌,歌聲感動了不少的人,其中就包括那位阿姨。她自知自己已無法扭轉病勢,但仍手不離書,生怕丟了功課。

劉玲的事給我們大家都點亮了思維,難道窮人,鄉下人。相貌不好的人就幹不得大事業嗎?比如我,臉上有粉刺,相貌不佳,可相貌不佳又怎樣?我還不是活了14年,何況學習成績也不錯。從我小時候,心中就埋下了這樣一顆種子:提升實力,讓別人看得起自己,用實力挽回自己丟失的尊嚴。而如今,我實現了,我在初一(2)班立足了,也成功挽回了自己在以前丟失的尊嚴。可見,人有了志向,無論在哪,努力去做,就能成功。

強者,可以忍辱負重,但就對不能忘記。你在苦難中前進,就是在磨礪中前行。難怪,作者會把苦難比作大學!

  我的苦難,我的大學讀後感3

1月14號看完了趙美萍的《我的大學我的苦難》。看的過程中,掉了好幾次淚,爲作者坎坷的命運。邊讀我邊在腦海裏勾勒着一個小女孩苦苦掙扎着的畫面——6歲喪父的她是如何眼睜睜地看着從此與至愛的父親陰陽相隔,迫於生計被賣作童養媳的她是如何在別人家裏挨餓受凍飽受欺凌,13歲的她是如何扛起笨重的鐵錘砸碎一塊塊巨石,她又是如何面對縫紉師傅的嘲笑和打擊,後來奔波到上海的她又是如何的幹起洗碗端盤子的活計,而後來的後來,她又是如何在那家縫紉工廠裏出人頭地,在繁重的工作之餘,她是如何默默地經營着自己的夢想,看書、爬格子、發文章,是怎樣的一種信念支撐着她苦心經營着。

從江蘇到安徽,從安徽到上海,從上海到武漢,小學畢業的她從無助的採石女到縫紉工到洗碗工到技術工到《知音》雜誌社知名編輯,她一直在命運的風口浪尖上奮力搏擊。而今,終於攀上高山採摘到仙草,終於潛入水底覓得驪珠。

不禁想起《紅日》裏面的歌詞——”命運總是顛沛流離,命運總是曲折離奇”。但是命運從來不會捉弄一個自強不息永不放棄自己的人。

和作者豐富的人生閱歷相比,我自己的顯得那麼的蒼白無力。從5歲上學到今年25歲一直都過着幾乎無憂無慮的生活,雖然期間經歷過幾次比較大的波折,但是跟作者的比起來,真的不足掛齒。我時常抱怨自己沒有出身在書香門第,時常抱怨自己沒有溫柔體貼的父母,時常抱怨父母不能給我帶來榮耀,時常抱怨我不能很好的發展是因爲家庭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時常抱怨我不能做成某件事是因爲我精力有限。其實呢,往往是我自己在給自己設限。

畢竟過了20年衣食無憂的日子了。雖然談不上高端洋氣上檔次。但父母也盡力了。作爲一個農村出身的孩子,我的抱怨太多而感恩不足。我也常常感覺自卑,爲一些和我某些朋友格格不入的小事,爲我遲遲沒有融入這個城市,爲我的血液裏將永遠流淌着農村人的質樸。或許,我應該像作者一樣去闖一闖去拼一拼。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臣服於命運,但內心決不妥協,在我能爭取的範圍內奮力前進!

  我的苦難,我的大學讀後感4

自昨天晚上到今天中午一口氣看完了《我的苦難,我的大學》,讓我深深的認識到,不論是那個名人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在他們的骨子裏面有着積極向上的精神,一種永不放棄的精神,一種不滅的信念!也讓我重新認識到,苦難的人生,是一種不滅的信念在支撐着前進的動力!

好久沒有寫日誌裏,感覺對於自己內心的表達又顯得那麼生疏了!曾經對於自己的承諾沒有兌現,一而再,再而三的給自己找一些說服不了自己的藉口,來掩飾自己心中的那份不安,每當看到別人曾經的青春是那樣的拼命,看到趙美華從一個砸過石頭,在餐館端過盤子,在服裝流水線上做過縫紉工、技術員,在廣告公司做過業務員……她用柔弱的雙肩扛起家庭重負,用掙來的微薄收入養活全家,供妹妹讀書。最後,她以小學文憑和發表的數百萬字作品,大膽應聘著名期刊《知音》雜誌社的編輯、記者,並被破例錄用。

這樣的高度不是短時間內就能達到的,就如趙美華在應聘知音編輯時說的那句話一樣,苦難就是我的大學!沒有經歷磨難的人生是殘缺不全的人生,沒有經歷苦難的人生更不會珍惜這匆匆的時光!但我讀完了《我的'苦難,我的大學》,彷彿書中的畫面歷歷在目,久久不能讓我平息!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回想了自己的家鄉,回想起了我的爸爸媽媽。看到生命一次次的奪走了身邊親人的生命,我只能告訴自己,善待自己的生命,愛惜自己的身體。因爲誰也無法預測明天將會發生什麼,生命最終逃不過規律的輪迴,生老病死,是每一個人都有去面對的。直到今天我還未曾想明白,我要在我有限的生命裏留下一些什麼,只是這樣碌碌無爲!更沒有明確的方向,一直在尋找屬於自己的方向,但卻未曾找到。有人問我,你的理想,你的目標是什麼,我最終不能夠給別人一個明確的答案,包括自己。

總想把這段時間的經歷給翻了出來,重新靜下心來思考今後的路在何方,我最恐懼的不是苦難,而是沒有目標,在人生的旅途中迷失了方向,也會讓人慢慢的在紛擾的人世間沉淪下去,耗盡了畢生的時光也沒留下什麼,帶給自己只是那些遺憾。

總想給自己一個期限,卻不知道這個期限是多久!現在給自己最大的安慰就是,一些事情總要經歷過,才能給自己一個兌現夢想的承諾!

  我的苦難,我的大學讀後感5

《我的苦難,我的大學》是時在《知音》雜誌編輯趙美萍老師寫的自傳類型的文章。她從一個小學畢業生成爲《知音》的編輯,這一路來,期間的奮鬥與挫折,數不勝數。

她在失去父親後,經過千萬的波折,她和母親妹妹從蘇北的農村來到安徽的繼父家裏,但生活卻沒有絲毫的好轉,生在他鄉處處受人排擠和欺負,母親和繼父的婚姻也並不幸福,小學畢業的她不得已離開學校到山上當起了採石女,拼命賺錢養家。聽到同存一個在上海打工的人講起外面精彩的世界。不敢人生就此下去的她去了上海。她最早在一家餐館做幫工,因爲老本的騷擾憤然辭去。之後她進了童裝廠,她在周圍人的質疑和不屑中一步步做出自己成績。在介紹與童裝廠的合約之後。趙美萍決然的跳槽進了廣告公司,開始了與文字有關的工作。在這家公司,她創造了最短時間拉到業務的記錄。後來,他在強烈的競爭下成爲《知音》的編輯,進入雜誌社後更是全身心投入到編輯和寫作中去。如今,她有了自己的事業和家庭,成了衆人羨慕的成功者。

從趙美萍的親身經歷中我深刻的感覺到一個人如果真的想成功,是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擋的,而且我們所謂的苦難想對她而言根本算不了什麼。在生活中我們總是在爲自己找藉口,總是抱怨別人不給我們機會,或家裏條件太差,從小沒經過培養,甚至還會認爲是別人影響了自己。我們總是喜歡逃避責任,遇到一點小錯則就不敢面對。或許是因爲我們的生活條件太好了,從小就沒受過什麼苦,不懂得珍惜現在所擁有的東西,不會想到以後我們的人生該怎麼辦。由此,我想現在的我也因該是真個樣子吧。

剛開始來到大學,我就對自己說我要怎樣怎樣,鬥志昂揚。可是在知道自己與別人的差距之後,就開始不自信了,很多事都不敢嘗試,怕自己會被別人笑話。雖然自己知道,只要努力去做了,根本就沒人嘲笑你,但是一直都走不出自己的那個圈圈。曾有過幾次嘗試,但是結果都不怎好。也就因爲這樣,自己就越來越不相信自己了,總是在沒開始時就否定自己。因此,以致現在的自己什麼能力都沒得到提高。但看了這本書後,我真的覺得我不能就此下去,趙美萍她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下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雖然苦難一次又一次降臨在她身上,但她並沒有屈服於命運,憑着堅強的毅力和執着的信念戰勝了它們。而我的那些苦難算得了什麼呀,還有我現在又有什麼資本不前進呢?

大一快過去了,過去浪費的時間已不能挽回了。我現只想好好珍惜現在的,努力爲我的夢想奮鬥。我想,從現在起,我不可以再做一個膽小鬼了,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我都要堅強的面對。我相信,任何苦難都不能讓一個爲夢想執着的人倒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