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曹劌論戰》讀後感(通用5篇)大綱

本文已影響 9.99K人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曹劌論戰》讀後感(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曹劌論戰》讀後感(通用5篇)

  《曹劌論戰》讀後感1

這是一篇描寫春秋戰國時期一場戰爭的著名文章。主要是表現曹劌的“遠謀”, 圍繞“論戰”展開。

全文只用二百二十二字,把戰爭的開始、發展、高潮和結局記述得清清楚楚。文章主題明確,結構緊湊,邊記邊議、有實有虛,前後照應,相輔相成,突出了“取信於民”,堪稱論文之典範。然而,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有人就問了,“一個老百姓能說見就能見到皇上?”,“皇上能聽老百姓的話並向老百姓彙報工作?”,“曹劌一個庶民,怎麼能指揮一場戰爭?”等等。可是,事實就是如此。所以,從更深層次說,當時的魯國是很民主的,至少魯莊公是民主的,他體恤官民,敬天畏神,尊重人才。他之所以不怕強齊,敢於迎戰,他是心中有數的。只不過是曹劌目中無人了,覺得“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作爲春秋史作,我認爲這篇文章的主旨,應該不是表面看來的,曹劌是多少才智多謀,而是反映了魯莊公的體恤民情,知人善任。

其實,從文中看,表現魯莊公民主的理據充分,而表現曹劌謀略的卻十分膚淺。“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這不過一般作戰常識,哪裏算得上謀略!曹劌不過是文章爲表現魯莊公民主的需要,而特選的一位角色罷了。

民心所向是取勝保證,民主和愛民是取勝的根本。

  《曹劌論戰》讀後感2

《曹劌論戰》的故事是衆所周知的。曹劌,這位公元前684年長勺戰爭舞臺上的主角,他的毛遂自薦的'精神,取信於民的戰略思想,把握戰機的卓越才能,歷來爲世人稱道。

然而,人們卻忽略了這場戰爭中另一個人物魯莊公姬同,往往認爲這個人物是不值得一提的。對此,我一直很有幾分不平。試問:如果當年不是他起用人才,曹劌的軍事才能得以實施嗎?今日我重讀《曹劌論戰》,對魯莊公仰慕萬分:一讚魯莊公廣開言路,使一介平民曹劌得以參加論戰;二贊他面對曹劌“肉食者鄙”的刺耳言辭仍能唯纔是用;三贊他不高高在上,甘當配角,能讓人“鑿旗”;四贊他用人決心堅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五贊他善於總結經驗。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願今朝衆多的“曹劌”能呼籲更多的“魯莊公”,讓更多的千里馬能馳騁於祖國廣袤大地。

感悟一:曹劌只是一個平民百姓,但當國家有難時沒有因爲自己地位俾下就對國家大事漠不關心,而是表現出了高度的熱枕。這種“位俾未敢忘憂國”的精神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種教育、一種激勵,我們應牢記,天下興亡,匹夫有則。

感悟二:缺點再多的人也必定有其可取之處。魯莊公雖然愚鈍、平庸,但他能積極納諫,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這種精神是可貴的。

說明了只有取信於民和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把握好作戰時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曹劌論戰》讀後感3

歷史上的長勺之戰,是春秋時期的一次著名戰役,記載了這次戰役的文字就有一篇叫《曹劌論戰》。文章以傳神的筆墨記載了曹劌自薦與破敵的經過。

讀完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後,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曹劌論戰是個擔心國家,以國家利益爲重的人。同鄉問他爲何要去管國家的事。曹劌說:“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意思是那些達官貴人沒有遠謀的。這裏可以發現他作爲一個老百姓卻擔心國家大事,在他的身上,體現了一個普通百姓以國家利益爲重的品質。

二、曹劌善於抓住戰機,既謹慎又有耐心。齊軍擊鼓三次後,曹劌才進軍,打得齊軍落荒而逃,這裏說明他有耐心,沉得住氣,很理智。當魯軍個個迫不及待地想要上陣殺敵時,他可以忍住,不會盲目衝上去。可他爲何要等齊軍擊鼓三通後再出軍,可以用他的那句名言來解釋了: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就是他善於抓住戰機的表現。齊軍逃後,魯莊公下令追擊,曹劌說不可。隨後跳下車,俯身看敵軍敗退的車轍,又上車遙望敵軍旗幟,才下令追擊。原來他是要看看敵軍敗退的車轍是否紛亂,旗幟是否東倒西歪,以此來判斷身在曹是否真的敗退,這裏也體現了曹劌很謹慎,不貿然追擊敵人。而他竟能從車轍、旗幟中觀察到敵軍沒有埋伏,是真的敗退,也能體現他很聰明機智。

三、魯莊公也是值得肯定的,他能在國家危難時認識到自己的無能,讓曹劌得以自由發揮自己的才幹,不得不說是難能可貴的,不然曹劌可能青史留名嗎?

不過,我有一點不大明白:若齊軍有埋伏,假裝敗退時也是車轍紛亂,旗幟東倒西歪,裝得十分逼真,那麼曹劌豈不中計了?總而言之,這篇文章體現了曹劌非凡的作戰的智慧,雖然現在已經不經常打仗了,但曹劌非凡的作戰的智慧依然令我欽佩。

  《曹劌論戰》讀後感4

通過語文課本中《曹劌論戰》一文的人都知道,它通過描述曹劌和魯莊公在齊魯長勺之戰的戰前準備、戰時指揮、戰後總結中的言行,展現了曹劌的愛國熱情、政治才能和軍事韜略,暴露了魯莊公政治上的目光短淺和軍事上的急躁冒進,提出了“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這個核心的觀點

不錯,大敵當前,魯莊公雖然列舉了應戰的三個條件,但他把“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放在首位,把“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放在第三位,以爲主要靠得到他封贈的幾個貴族首領率領士卒衝鋒陷陣,就能打敗齊軍,沒意識到“取信於民”,發動人民戰爭的重要意義,把貴族的力量至於人民的力量之上,本末倒置;他還把“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放在第二位,以爲虔誠地對待神靈,就能得到神靈的保佑,打敗齊軍,盲目迷信。另外,他不懂得以逸待勞、敵疲我打、兵不厭詐的戰略戰術,急於指揮軍隊出擊和追擊,輕舉妄動,急躁冒進。魯莊公這個“肉食者”的確有“鄙”的一面。

然而,魯莊公能弗專衣食、以情治獄,說明他是一個廉潔公正的君主。其次,他能紓尊降貴,接見曹劌,跟曹劌共同探討應戰的條件;能從善如流,不剛愎自用,又能任人唯賢,不嫉賢妒才,願意跟曹劌同車上陣,聽從曹劌的意見,放手讓曹劌代替自己指揮作戰;還不恥下問,向曹劌詢問取勝的原因,從中學習戰略戰術,吸取教訓。可見,魯莊公還有“不鄙”的一面,這正是他躋身爲“春秋五霸”之一的重要資本。

通過上述的分析,我們是否可以得出以下兩個結論?

第一,我們要一分爲二地看待歷史人物。正如我們既要否定魯莊公的缺點,又要肯定魯莊公的優點一樣,不能求全責備。

第二,一個君主不可能是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外交、軍事無所不精的全才,最要緊的是他能像魯莊公那樣廉潔公正,親近民衆,知人善任,任人唯賢,從善如流,不懂就問,虛心好學,不剛愎自用,不獨斷專行。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