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後感範文

本文已影響 1.22W人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讀後感範文

讀後感範文1

看了《365夜故事》中《貪心的拉利》後,我的讀後感是:天鵝救了拉利,可是拉利還恩將仇報,真是太壞了,就爲了一點點小利,就出賣了救過他的恩人。

大家千萬不能向拉利這種靈魂骯髒的小人學習,要做一個有恩必報的好人。如果做個恩將仇報、忘恩負義的小人的話,就會惡有惡報的;如果做個有恩必報的人的話,就會善有善報的,所以要做個好人。

大家跟我一樣,明白這個道理嗎?

讀後感範文2

這篇童話講述着:“衰男孩”米戈在與大塊頭盧克和小結實餘快在吃羊肉串時,米戈撿到了一隻斑點狗,併爲它起名爲:沸點,當米戈把沸點帶回家時,壞脾氣的媽媽,毫不猶豫的接受了沸點,但因爲媽媽對沸點的過分溺愛,使沸點沒有了男子漢氣概,米戈和他遠隔千里的爸爸決定讓爸爸養得一隻叫:靠岸的大狗做沸點的爸爸,可是由於媽媽對沸點過分溺愛,讓米戈感覺媽媽已經變成了沸點的媽媽,從而讓米戈嫉妒被自己撿回來時可憐又無助的小狗,可是沸點的一場感冒又改變了他們的命運,米戈認識了天使心腸的雙胞胎姐妹貝嫣然和貝一笑,從她們口中得知沸點正是她們失散的帶病小狗:字母表,一場爭奪小狗的戰爭即將展開,可到最後又奇妙和解了,直到最後,所有人懷着對它“冰冷的愛”讓它寧靜的離開了世界。

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們將對這個世界有一個重新的認識,每個人.每隻動物的生命都是有尊嚴的,寵物或許不是你的全部,但你卻是它的全部,每個養有寵物的人,都會有一些特權,但養它並不只是和它玩,要學會關心它,愛護它,從而讓它與你有着不一樣的感情。

讀後感範文3

當我第三次讀完這本重重的《西遊記》時,心裏有了不少的感觸。

第一次時,我覺得孫悟空很厲害,很會打架,會變許多樣子;唐僧很無能;豬八戒像一隻懶“蟲”;而沙和尚則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

第二次,我就覺得孫悟空很可愛;唐僧非常的傻;豬八戒是一隻傻呆呆的東西;而沙和尚則是一個忠心耿耿的徒弟吧。

這一次,覺得孫悟空非常的機靈,且也非常的忠心(特別是對唐僧);唐僧非常的善良、樸實而又顯得仁慈;豬八戒傻得可愛;沙和尚則給人一種忠誠而又老實的印象。在《西遊記》中共有九九八十一重考驗,最後,他們師徒四人經歷了千辛萬苦取得了真經。當然,在故事中訴說了許許多多的磨難,我就不多說了。

《西遊記》的故事告訴我們一些道理:任何事一開始總是非常艱難的,但只要能樹立信心和勇氣,經過努力,相信可以取得成功的!也就印證了一句老話:萬事開頭難。一開始只要堅持住了,經過不懈的努力,相信不久以後,成功一定是歸你所有的!

讀後感範文4

《愛心與教育》是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的成名作、代表作。本書以手記的形式,敘述了李鎮西老師教書育人的感人故事。書中所描述的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他爲人師表的盡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愛。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後進生。李老師說:愛,當然不等於教育;但教育,永遠不可能離開愛!這是他十幾年從教生涯凝聚成的一句“名言”,是他對於愛與教育的理性的思考的結晶,翻閱厚厚一本《愛心與教育》,每一章、每一頁、每一句無不是對這話的生動闡釋。

《愛心與教育》最能打動人的故事是什麼?是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還是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傳遞給我們的感動?都是,但是最能打動我的,毫無疑問,是萬同的故事。在我眼裏,一個教師“製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難!這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爲止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在萬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爲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哪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出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教師。

李鎮西老師不論是對“後進學生”的轉化,還是對“優秀學生”的培養,李老師的愛無不滲透其中。他到底有怎樣的魔力,緣何讓學生們對他終生難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還是獨特的個性?這是值得讓我認真思索的問題。是啊,一個專業知識紮實,人格魅力不同尋常的老師也許會吸引學生,讓學生去敬畏他,喜歡他,但能夠達到李鎮西老師這樣跟學生成爲一生的知己的老師卻爲數不多。當一位老師開始真正愛自己的學生的時候,他就會憑藉這種深深的愛,去注視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去感知他們的苦惱和困惑,甚至爲解決這些問題而費盡心血。正如他所說:“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忠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愛學生,不是掛在嘴上的口號。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精神世界,善於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們作爲教師應該抓住每一個機會,教會學生如何去愛世界,愛國家,愛校,愛家,愛父母,愛自己,愛身邊的每一個人。只有在一個充滿仁愛的大環境裏,我們的班級纔會更加團結,學校纔會更加繁榮,家庭纔會更加和睦,社會纔會更加和諧,纔不會讓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愛心與教育》應該怎麼讀?我以爲,應該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李鎮西大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應該以李老師爲榜樣,用自己的愛心去感化學生,去贏得學生的尊重和喜愛,真正做到“以心靈贏得心靈,用人格塑造人格。希望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當我們的學生離開校園的時候,帶走的不應該只有知識,更重要的是對理想的追求。

讀後感範文5

《邊城》如茶,每讀一遍,就好像品一道茶,每一遍都品出不同味道。

第一遍讀罷《邊城》,我很是驚奇:這本書裏怎麼一個壞人也沒有?每一個人都是那麼真誠善良,那麼慷慨好客。善良而忠於職守的祖父,純真可愛的翠翠,豪爽有爲的大老和二老,慷慨直爽的船主順順,連屠戶都是那麼的善良厚道。這一遍讀下來真是不太過癮,一本書裏沒有一個陪襯的壞人,故事怎麼夠味?第一道茶的味道太淡。

當讀到第二遍,纔開始注意主要情節。待到第三遍,就開始注意到能表現人物性格的細節了。到了第四遍,才覺得這是個悲劇。讀到第五遍時,眼淚,都快下來了。茶越喝越濃,越品越醇香。

書中那湘西的風情多麼令人難忘!那淳樸的民風有時多麼可貴。在那裏,處處都能體現出來:善良好客的祖父把撒在船板上的銅錢,都用去買茶葉泡給客人;當祖父去買豬肉時,連我們印象中一向是殘忍奸詐的屠夫,都是那麼善良厚道,給老人切上最好最多的豬肉……喝閉上眼睛,仔細品味品味,你才能感受沈從文筆下的那種“烏托邦”的`理想世界,那塊真正純淨美好的樂土。

是啊,沒有欺詐,沒有戰爭,沒有吵鬧,簡直是一片世外桃源!書中字字句句都可以體現作者沈從文心中那片美好的天地。生活在這麼喧囂嘈雜、充滿爭鬥的世界的我們,對比起來,是多麼可悲,又多麼的渴望——能有翠翠她們哪兒清澈如水的世界,在那樣的環境成長、生活又是何等的歡樂、愜意。(-)

沈從文心中的那個世界,也正是我們需要的、渴望的那個世界。

儘管翠翠的家頗爲貧困,儘管故事的結局令人落淚的。但是,翠翠在那寧靜的環境裏,有着老馬兵的安慰,有着順順的贈予,有着大家的憐愛……她還會傷心多久呢?反觀我們,成天的學習、考試,父母、老師的催促、監督,何時有過翠翠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哪怕像大老、二老一樣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練成長也好呀。也許我們現在的學習也是另一種形式的磨練吧。

一天晚上,我夢見我走進了《邊城》的世界裏,躲在樹後聽到了二老在唱歌,見到了端午日壯觀的場面,瞧見翠翠說夢給祖父聽,也望見祖父唱歌給翠翠聽,還見證了白塔的倒塌,注視着“等待中的”的翠翠……

讀後感範文6

如果不是因爲上BVM的課程,我也不會再去讀《大學》這類的古典書籍。我一般不願意去讀文言文,一方面感覺讀起來很有壓力,一方面是有童年的背誦陰影。

我的記憶力一直不好,幼時背誦的第一首古詩是《回鄉偶書》,我媽把這首詩講了很多遍,用理解的方法幫助我記憶,可我還是花了整整一個下午才背會。其中最難背誦的一句是“鄉音未改鬢毛衰(cui)”,我當時不認識“鬢”和“衰”。我媽一遍遍地講解:作者說自己家鄉話沒有改變,而鬍子變得稀少了,形象地說明了自己變老了。可我背起來還是特別吃力,我不能理解爲何要用:“bin/mao/cui”這幾個不搭調的音來說明鬍子變少了。待我把這首古詩吃力地背給大家聽,揹着小手期待得到誇獎,我媽卻在笑話我腦袋瓜太笨了,還補刀說隔壁的喬××一會就能背會。這也導致在後來的若干年中,家人督促我學習的話都是:你不夠聰明,還不該笨鳥先飛嗎?

後來在父母的逼迫下,我又背誦了《唐詩三百首》、《千字文》,大量的背誦給父母掙足了面子,家裏來了親戚朋友,我都是被展示的那隻“寵物”。背誦給帶來了叔叔阿姨的誇耀,還有冰棍和零食,但是我一直不理解這些東西的真正價值。

這次在《心路》讀到劉宏毅的解釋:爲什麼要念《百家姓》呢?爲了認識幾個姓氏雜字?不是的,而是當你讀《百家姓》的時候,“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你的心會一圈一圈,擴大開來,超越了我姓劉的,還有千姓萬氏,小孩在讀的時候,他的心胸會一點點擴大,這是潛移默化的功夫。

想想小時候,我背會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和“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會去中國地圖上查找長江黃河的位置,也順便認識了諸多城市的名字;在背會了“寒來暑往,秋收冬藏”,纔開始理解農村的同學都有“麥假”,也聯想到了家裏在冬天用冰雪冷藏牛羊肉的方法。

很多古籍都成書於紙張出現之前,在使用竹簡寫字的年代,每個字一定是經過了作者的細心琢磨,一定是最恰當的那個字。福樓拜教導學生莫泊桑:“你說要表達的,只有一個詞是最恰當的,一個動詞或一個形容詞,因此你得尋找,務必找到他,絕不要來個差不多,別用戲法來矇混,逃避困難只會更困難,你一定要找到這個詞。”我想,古人在面對重重的竹簡時,怎會捨得在上面寫一個多餘字,寫一個錯字呢?而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都是千百年來私塾的必讀科目,我們閱讀它的好處不僅僅是認識漢字,也能夠發現漢語言的血脈根基。

回到《大學》這本書,我在高中的時候有背過,現在大抵忘完了。而“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詞語刻在腦海中揮之不去。我本以爲《心路》這本書是把《大學》給解釋一遍,順帶理解古人修身治國的要義。讀了幾頁就發現,本書是通過《大學》來學習如何處理內在的衝突,解決自身的矛盾,這是一本關注“個人修行”的書籍。

花了兩個下午的時間把這本書讀完,感觸最深的莫過於“親親民”的闡釋。顧名思義,“親親民”講的是如何處理親人之間的關係,而我和父母之間的關係一直處理得不好,所以才更有共鳴。

劉宏毅說:不管父母慈不慈,我只問自己孝不孝,因爲孝是提升我自己的,父母不慈是他們的因果,與我是兩回事,我們不在一個道上......修行的本質是私,但是個大私,大私到極點就是大公,二者已經沒有區別了。

劉豐說:家就是一個道場,是我們修行的道場......什麼是愛和被愛?那就是感恩,是接受,是原諒,是包容。無條件地感恩、接受、原諒和包容,就是去分別,就是把自己跟別人的分別完全超越,會關照對方的立場,對對方無條件地尊重、感恩、接受和包容。家就是一個學會愛和被愛的地方。

這些文字我讀了很多遍,我回想自己和父母賭氣鬧矛盾的時候,生活狀態特別的糟糕,經常借打遊戲和刷劇來逃避問題,還會做一些賭氣的事情讓他們無可奈何。無數次的冷戰沒有換來相互的諒解,而是加深了彼此的代溝。我想,自己應當做出一些改變來扭轉能量的下跌,這樣做最終還是爲了我自己。

處理不好“親親民”的根本問題是“不相信自己本自具足”,當我們知道一切東西內在都有,身上擁有一切,我們纔會在現實中不斷地印證本自具足,不再單純地奢求別人的愛,而是會吸引愛,甚而相信自己就是那個愛。

《心路》很好地闡釋了東方人的幸福觀,我想在隨後寫更多的經歷和體悟也闡釋和實踐書中的理論,實踐纔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是讀《心路》和《大學》還是讓我想到了很多幼時背書的樣子,夏日早晨坐在陽臺的蚊帳牀邊,迎着朝陽,吹着微風,學着古代秀才們搖頭晃腦: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這滿滿的回憶不就是一種幸福嘛!

讀後感範文7

今天我和媽媽一道讀了《傷仲永》,我知道了,人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進步。小的時候很聰明,並不代表他長大了也聰明。因爲天才是要付出努力的。

讀完《傷仲永》這篇文章後,的確讓我感到有些“傷”。仲永天生聰明、有才智,年紀小小就能作詩,但最後卻得到“泯然衆人”的結果。

媽媽一直跟我說,當天的事要當天做完,不能半途而廢,只有堅持到底,纔會成功。但是如果不用功,再聰明也沒有用的,結果是不會成功的。學習就是是要用功,來不得半點馬虎,不付出自己的努力,是不會有回報的。只有不斷的積累知識,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才能成爲一個成功的人。我和方仲永一樣地聰明,但我不能像方仲永那樣半途而廢,一定要持之以恆、努力學習,這樣才能成爲有用於社會的人。

讀後感範文8

《鳥奴》這篇文章講的主要內容是:作者沈石溪要近距離觀察蛇雕的生活方式,就在一棵大青樹下的一個石坑裏生活,他的飯由他的藏族嚮導強巴用籃子給他送,一開始蛇雕對他有敵意,後來他發現還有一對鷯哥也在這棲息,然後他得知這是一種奇特的共棲關係,如主人與奴僕的關係一樣,最後,鷯哥的幼崽惹怒了蛇雕,射鵰不要這個“奴僕”了,這對鷯哥就投靠了沈石溪。

“徐娘”之所以忍受着對人的一種本能的恐懼,讓我撫摸它的身體並把它捧在手掌上,老毛之所以把我扔在地上的菸蒂叼出石坑去,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向我證明,他們和我共生共息,是能給我帶來生存上的好處和利益的。他們固執地認爲,共棲的一方若無法向對方證明自己的生存價值,就無法將這種共棲關係長久保持下去。“我從這句話裏看出來”徐娘“和”老毛“他們想投靠”我“。”我實在想不通,這對鷯哥爲啥還要回到大青樹來築巢?它們吃的苦還少嗎?它們受的罪還小嗎?難道它們得了健忘症,昨天下午才發生的殺子血仇這麼快就忘得一乾二淨了?“我從這句話看出作者心中疑問很大。這也反映了鷯哥較深的奴性。

我從這篇文章懂得了: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上,弱者只有服從才能生存,而強者只需命令就可以過的安心舒適!

讀後感範文9

《人文讀本》中有一篇關於陽陽的故事。陽陽從老師那兒感受到的是熱情的鼓勵、中肯的提醒、有效的點撥……他樂於向老師傾訴生活或學習上的喜與憂,樂於向老師表達他心中的不滿。樂於與老師共同努力,爭取成功……融洽的師生關係,孕育着巨大的教育“親合力”,陽陽遇上一個好老師。教學實踐也表明,學生熱愛一位教師,連帶着也熱愛這位老師所教的課程。“親其師而信其道”。情感有遷移的功能,學生對教師的情感,遷移到學習上,可以產生巨大的學習動機。教師看到的將是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高漲,教育工作的事半功倍。

  一、課堂上師生平等

教師要確立“學生是課堂生活的主人”觀念,要看到學生的潛能,尊重、信任學生,熱情地激勵、鼓舞和喚醒,讓學生自主地探究、合作、討論,使課堂學習成爲師生心靈彼此敞開、融洽對話的過程,學習才真正能成爲學生主動參與、快樂活潑的自主活動。

首先,師生共建“民—主”的教學氛圍。“要創設民—主的教學氛圍,教師首先要放下“教師”架子,以真實又真誠的態度與學生交流,消除學生的疑慮,讓他們敢與老師講真話,樂於和老師講心理話。我經常在課堂上範讀,有時侯難免會讀錯一些字,學生會毫無顧忌的指出來,我也欣然接受。教然後知困,學而後知不足,與學生民—主平等,真誠以待,平等對話,彼此有了收穫。

其次,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我能行”。教師不能總以成人挑剔的眼光去評判學生的勞動結果,任何的輕視和諷刺都可能讓學生從緊閉心靈之門,不再與老師真誠地交流。因此,教師應積極支持並參與學生引發的問題的討論,滿足學生被尊重的需要,用積極性的評價使學生感受到“我能行”,消除自卑,樹立自信。我在課堂教學中堅持“無錯原則”。正面看待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各種活動,理解他們可能出現的錯誤,允許、容忍學生的錯誤,做到“讓敢於發言的學生不帶着遺憾坐下”,“對每個積極參與的同學都畫上滿意的句號。”

有一次,學生告訴我:課上舉手發言,一直生怕出錯,所以不敢舉手。我和藹的對他說:“大膽地舉起你的手,別害怕,即使錯了也沒關係。”以後,只要他怯怯地舉起手,總是請他發言,經過一段時間,他再也不怕了,課堂上總能看見他的小手。

教學活動是學生知、情、意的綜合體現。融“智慧碰撞、情感交流”於一體的師生對話,會保護和滿足學生情感的需要、自主活動、成功展現自己的需要,同時也帶來教育教學效果的提升。

  二、課外師生心靈的交流

作爲一名教師,只有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多與學生進行輕鬆、自然的心靈交流,架起一座師生間心靈的橋樑,才能成爲學生信賴的大朋友。如:每天早上學生揹着書包高高興興來到學校,教師觀察每個孩子的穿着打扮、音容笑貌,不失時機地和學生說。如:“你今天穿得真整齊。”“今天你精神特別飽滿,老師相信你今天的表現會超過昨天。”諸如此類的話,讓學生覺得老師可親可敬,讓他們心情愉快,充滿信心開始新的一天。又如:有時,校外偶遇學生,這是培養師生感情,調節學生心理的好機會。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在家的學習或生活情況,鼓勵他們不僅在校做好學生,而且在家也要做好孩子,在社會上要做個好少年。如“你去哪裏?星期天過得快樂嗎?”,“幫媽媽做事了沒有?”“作業完成了吧?有沒有困難?”等等,這樣,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如父母般的關懷,內心感到溫暖和親切。

再如:教師在批發作業時說上幾句話,如“進步了,繼續努力!”,“如果你把字寫端正點那該多好!”前者給予肯定的評價,使學生受到鼓舞,增強前進的動力。後者對學生委婉地進行批評,比直截了當指出效果要好得多。

這樣,學生們也從老師給他們的熱情的、語重心長的話語中,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友好、尊重、理解和期望。這一做法,使學生的苦惱和困惑得以消融,幫學生辨明瞭是非,明確了前進的方向。老師的愛心換來了學生進步的信心;老師的熱心、誠心贏得了孩子們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顆顆純真的心。

蘇霍林斯基說:“教育,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幼小的心靈。在這裏,誰有耐心和細心,誰就能取得成功。”讓我們通過飽含愛心、耐心和細心的情感去打動學生的心絃,使校園不只是成爲學習知識的場所,更是學生精神的家園。

讀後感範文10

《飄窗》,作者劉心武,完成於20xx年1月27日。主人公:薛去疾、龐奇,麻爺、雷二峯、糖姐、薇阿、二磙子、趙聰發、薛懇、順順、夏家駿、何海山、尼羅、覃乘行、葉先生、林倍謙、海芬、鍾力力、馮努努。

薛去疾,一位退休的工程師,自恃清高,不願與官商爲伍,卻願與底層勞動人民來往。他想用他寬容、慈悲的情懷來包容世間不合理、不合法的存在,比如順順的違法佔道經商、小潘的入室騷擾、夏家駿的尖酸刻薄、何海山的文革遺患以及林倍謙的真真假假。但這一切都只源於生活的優裕以及與這種生活相輝映的小康勝大富的心態。當有一天這種生活的平衡被打破,兒子薛懇的破產,房屋被典當,最後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他什麼都沒有了,困窘的局面再也支撐不了尊嚴與傲慢,於是就像奴僕一樣匍匐於社會毒瘤麻爺的腳下,只爲了能退貸免息,保住他的房子。薛去疾,一生的堅持,終究不免最後的墮落。

龐奇,一個只有初中學歷,卻有一身功夫的保鏢。他因爲薛去疾的啓蒙,從西方古典主義中開始追求民主、公平、正義。他從懵懵懂懂,到意識清明。父親、兄弟的上訪遭遇是他完成蛻變的洗禮。當他再次回到功德南街,想爲迫害鄉親的麻爺討要說法時,卻看到了薛去疾跪在麻爺的腳下。這一刻,龐奇說了一句話“我先殺了你!”爲什麼龐奇要殺了與他伯侄情深,給他教導的薛去疾?是的,薛去疾給了他新的思想,最後也扼殺了他重生的靈魂。或許在龐奇看來,這完完整整就是一個騙局。龐奇的彷徨、憤怒正是當下許多無所適從的年輕人的寫照。

80年代的青年,他們接受愛國、愛黨的教育,他們濡沐上一代好好學習、踏實做事、遵紀守法的薰陶,卻要面對一個無規則、潛規則的時代。有這樣一句話“官員就怕羣衆沒有需求,沒有需求就不好領導。而羣衆就怕領導沒愛好,沒有愛好就不好下手。”所謂的規章制度,法律法規,似乎只是爲了無權無勢之人設置的。諸如網上報道的“老年證”事件。其實,老年證真的有存在的必要嗎?他所具有的功能就是告知你已進入老年,那麼身份證上的出生日期難道不具備這樣的功能嗎?最可笑的是補辦一個老年證還得到派出所、居委會開具遺失證明,真不理解制定這些規則的人是否擁有正常人的思維能力!而作爲羣衆一員的我們,似乎只有希望這樣的奇葩證件能少一點,然而也只是希望而已。書中的雷二峯,是又一個龐奇,只是他還沒有得到啓蒙,他還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或者他要的只是有錢、有女人,有面子、有勢力,而作爲麻爺的一號保鏢,他已經就能擁有這些了。

麻爺,一個不知道背景,有着傳奇發家史的人。他是各方面都想結交和獻媚的人。他能幫官員處理上訪人員,也可以幫政府處理拆遷釘子戶,更可以幫商人攬到大的工程,他的旗下聚集了各種各樣危害社會治安的產業,比如:歌廳、飯館、典當等等,但是這些產業無不生意興隆,每天大把大把地賺着骯髒的錢。就是這樣一個社會渣滓,卻深埋在官商的勾結之中,安然地存活、壯大。其實,這種人真的不只存在於小說中,在每個地方,大道省會,小到鄉村,都有這樣的角色存在。只是誰都不會去打破這種變態的平衡,因爲想打破的人沒有這個力量,而有力量的人卻割捨不了這個角色所帶來的利益。反正到最後受害的都只是底層的勞動人民而已。龐奇就是依附於他而存在,當他意識到這是一個錯誤時,卻又發現自己被另一個現實狠狠出賣。

在小說中,文學是始終都被提及的話題,從薛去疾給龐奇講述西方古典主義文學,到覃乘行的後現代學派、夏家駿的報告主義文學、林倍謙的《虹霓關》以及尼羅的愛族主義,這些文學都已經不是純粹的文學了,而成爲了他們或賺取行政待遇,或騙取美色的伎倆。而觀現在社會的風氣,還有幾人能靜心讀詩,有幾人能耐心習文?微信、說說、微博等快餐文化佔據着我們大部分的時間。手機已經侵蝕了我們的語言能力、溝通能力和閱讀能力。當然我也是被侵蝕的一員。對於我而言,文學已經在大學畢業的那一年留在了學校,這些年東拼西湊的不過是上面的任務。不管內容是否深刻,不管語言是否通順,只要完成任務便好,也不會有人追究。現在的我,甚至許多漢子都無法書寫出來。從這一點上,我是不是還得向這些人學習?至少,海芬還在讀詩,至少尼羅還知道愛族主義,至少夏家駿還在爲報告文學努力着。

話有許多想說,卻是茶壺裏煮餃子,只能倒出來這麼多。我是否該懷疑自己已經失去了說話的能力?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